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的几点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的几点建议
菁菁学子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将来建设美丽新舟山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如何直接关系到全市人民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
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尤其从中小学生开始做起,热爱自然、珍爱生态、保护环境,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学习生态知识,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而且有利于通过他们的言行感染和影响身边的成年人,带动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六个大人围绕保护,吃不了苦,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都比较差,所以参与农业劳动体验生活苦乐进行生态教育,磨砺坚强的意志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培养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
生态道德教育可从生活小事不可以随地吐痰做起,很多学生生态知识储备不足,生态素养总体不高,存在厌食、饭菜吃不完倒掉不珍惜粮食、学生乱消费、不愿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话,玩手机游戏等等较为消极的行为,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生态道德的主动性不强,这些现象会严重制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
因此,有效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建议加强和改进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建设美好新舟山的责任意识: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推动中小学生生态
文明观的形成。
一是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把学校建设成“绿色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使得学生在亲近大自然过程中与自然界展开心灵对话,油然而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二是利用校园报刊、广播、网络、建筑物、宣传栏等媒介宣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针对学生思维总体上的直观性,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的画面宣传那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环保知识,还可以通过宣传生态保护先进事迹、张贴环保图画及名言警句、设置环保雕塑等形式。
借助这些形式和手段,使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自然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态观,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道德观。
二、加大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开发
一是加强研究制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开发并开设特色本土生态课程,结合舟山特点,结合学习《弟子规》不浪费粮食培养感恩心孝敬心入手开发。
组织专家编写符合不同地域生态文明读本,以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系列课程,完善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在体系。
二是立足实际,不局限于一种学科教学。
化集中教育为分散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自然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各学科教学中去,凝聚各科教学合力基础上,强化生态文明教育。
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形成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
三、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也是生态文明教育培养人才的落脚点。
在学生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教师不能生硬地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性知识,而应当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自我生成和内化,促进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一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组织各种以低碳经济、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十八大报告内容为主题的读书会、知识竞赛活动、辩论赛、歌咏比赛等活动。
还可以组织“我是生态人”,“人人都是环保小卫士”。
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相关生态知识,增强对生态文明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消费的热情。
二是跟农林和环保部门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活动不同于校内活动,它更需要制度的保障,否则难以达到活动的目的。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进行实际调查活动、社会宣传活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比如进行农事操作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改春游、秋游为采摘水果、茶叶等农事操作活动,让他们全面了解生态环境现状,意识到农民的辛苦、环保的迫切性,唤醒对土地敬畏对农民尊重的农耕文化意识,通过体验农事苦,激发平时要简节、不浪费粮食、少开电灯、空调、少乘电梯等低碳环保意识,进而产生推进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信念。
当然在活动中要加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凸显出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
四、全力提升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素养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更为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全面提高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素质,是保证中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课堂教学能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关键在于教师掌握的知识量和信息量能否满足生态文明教育的需要,以及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治学精神。
因此,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提升自己所授课领域的专业知识,也要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学习中去,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同时,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生态文明教育进修机会和学习机会,通过进修班,知识研讨会等方式,鼓励教师进行生态文明知识学习和科研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