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复习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当时韩愈刚进国子监当四门博士,面对“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还作了《师说》,对师道做了 精辟的论述。毋庸置疑,韩愈在当时引来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 非议,可是他依旧顶着世人鄙薄的眼光及压力,坚持着自己的 为师之道。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 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 暂的停顿为读。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即六经,指《诗》《书》 《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的《乐》久已失传。
“六艺”有时是指 礼、乐、射 、御、书、数六种技艺。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诗经毛氏传》 等。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 1.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 ①所以(用来……的,凭它(他)
来……的) • ②受( 同“授”,传授) • ➂惑( 疑惑 • ④闻(知道,懂得) • ⑤固(本来)
(第2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 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 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素材运用四、以“师道尊严”挺立民族信仰
•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 族的希望。徐特立坚持兴办平民教育,毛泽东视他为一生的先生;陶行知穷 毕生精力钻研教育理论,改造乡村教育,探寻济世安邦的教育之道;民族危难 时刻,朱自清、闻一多等诸多学者云集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杰出人 才。“痴心教师”张心芸,扎根山区教学21载,身患重病仍不忘初心;“苗 乡挑夫教师”周宏军,用一根扁担撑起一座学校;时代楷模黄大年,心有大 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感动中国的张 桂梅看到云南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创办了一所 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银发知播”们 退休后仍发光发热传播知识……他们身上,闪耀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的师德典范,闪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闪耀 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强国之光。
《师说》作为一篇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 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愈作为“不 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先驱,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无疑也有示范作 用。
《劝学》重点词语积累
(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 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 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➅族(类) • ⑦不齿(不与同列,看不起) • ⑧乃(竟)
• (第3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 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 ①常( 固定的) • ②师(以……为师) • ③徒(同类的人)
素材运用二 、习近平的尊师重教观
•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 的筑梦人。历数习主席多次考察、讲话、批示,他从尊师重教、 社会责任、注重人才等多个层面发表论述,表达对中国教育的重 视、对中国教师的尊敬,让我们从他的观点中,来探寻“尊师重 教”的思想,体会教师这一职业在他心中的地位。
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不值得奇怪吗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师说》文化常识梳理!
(1)师说
说:古代散文的一种,属议论文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 议,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爱莲说》《捕蛇者 说》《马说来理解。
对其子:
;对自身:
• (4)《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
,
。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素材一 程门立雪
• 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当他到程颐家 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 便肃立门外候。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待程颐一觉醒来,雪 已下了一尺深了。杨时潜心求学,刻苦钻研,成了一名真正的理 学大师。他的学识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人们都争相与他交游, 成了“程学正宗”之人程门立雪的故事千古流传,杨时这种坚 持不懈、立志求学、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 ①犹且( 尚且,还) • ②益( 更加,越发) • ③所以(……的原因) • ④其( 大概) • ➄惑( 糊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 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差,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欤!
•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 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素材运用三、韩愈的人格魅力!
• 一篇《师说》响遍大江南北,韩愈的人格魅力及对社会那份深 深的责任感也尽现其内。
• ①恢复 • ②双层 • ③重复,重叠 • ④又,再 • ⑤答复 • ⑥继续
4、固: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 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贾谊《过秦论》) ③少年固强之(蒲松龄《促织》) ④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阿房宫赋》) 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 说》)
①巩固,安定 ②险要的地势 ③坚持、一定 ④顽固,固执 ⑤本来,确实
《师说》复习
《师说》内容回顾
韩愈面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 还作《师说》,对师道做了精辟的论述。当时柳宗元评论说:在师道不存的 情况下“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 师”。而韩愈作此篇的目的在于阐述师的作用、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全文通过批判耻学于师、废弃尊师重道传统、看不起百工 技人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带有民主性精华的教育思想。
• ①不,没有 • ② 不是 • ③不对的,错误的 • ④责难,认为不对
• 3、复: •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 ②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 ④勿复重纷纭(《孔雀东南飞并序》) • ⑤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孔雀东南飞并序》) • ⑥复前行,欲穷其林(陶渊明《桃花源记》)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觉得向老师学习可耻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 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 ①嘉(赞许 ) • ②贻(赠送)
《师说》一词多义积累
• 1、师: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 ②吾师道也《师说》 • ③吾从而师之《师说》 •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 • ⑥《烛之武退秦师》
“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 之言:“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 当年不能究其礼。
理解性默写
• 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
是:
,
。
•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
是:
,
。
• (3)《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
• ①名词,老师 • ②动词,学习 • ③意动用法,以.为师 • ④动词,尊师学习 • ⑤名词,掌握一定技艺的人 • ⑥名词,军队
• 2、非: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③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④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 暂的停顿为读。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即六经,指《诗》《书》 《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的《乐》久已失传。
“六艺”有时是指 礼、乐、射 、御、书、数六种技艺。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诗经毛氏传》 等。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 1.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 ①所以(用来……的,凭它(他)
来……的) • ②受( 同“授”,传授) • ➂惑( 疑惑 • ④闻(知道,懂得) • ⑤固(本来)
(第2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 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 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素材运用四、以“师道尊严”挺立民族信仰
•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 族的希望。徐特立坚持兴办平民教育,毛泽东视他为一生的先生;陶行知穷 毕生精力钻研教育理论,改造乡村教育,探寻济世安邦的教育之道;民族危难 时刻,朱自清、闻一多等诸多学者云集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杰出人 才。“痴心教师”张心芸,扎根山区教学21载,身患重病仍不忘初心;“苗 乡挑夫教师”周宏军,用一根扁担撑起一座学校;时代楷模黄大年,心有大 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感动中国的张 桂梅看到云南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创办了一所 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银发知播”们 退休后仍发光发热传播知识……他们身上,闪耀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的师德典范,闪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闪耀 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强国之光。
《师说》作为一篇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 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愈作为“不 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先驱,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无疑也有示范作 用。
《劝学》重点词语积累
(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 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 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➅族(类) • ⑦不齿(不与同列,看不起) • ⑧乃(竟)
• (第3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 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 ①常( 固定的) • ②师(以……为师) • ③徒(同类的人)
素材运用二 、习近平的尊师重教观
•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 的筑梦人。历数习主席多次考察、讲话、批示,他从尊师重教、 社会责任、注重人才等多个层面发表论述,表达对中国教育的重 视、对中国教师的尊敬,让我们从他的观点中,来探寻“尊师重 教”的思想,体会教师这一职业在他心中的地位。
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不值得奇怪吗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师说》文化常识梳理!
(1)师说
说:古代散文的一种,属议论文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 议,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爱莲说》《捕蛇者 说》《马说来理解。
对其子:
;对自身:
• (4)《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
,
。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素材一 程门立雪
• 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当他到程颐家 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 便肃立门外候。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待程颐一觉醒来,雪 已下了一尺深了。杨时潜心求学,刻苦钻研,成了一名真正的理 学大师。他的学识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人们都争相与他交游, 成了“程学正宗”之人程门立雪的故事千古流传,杨时这种坚 持不懈、立志求学、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 ①犹且( 尚且,还) • ②益( 更加,越发) • ③所以(……的原因) • ④其( 大概) • ➄惑( 糊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 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差,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欤!
•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 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素材运用三、韩愈的人格魅力!
• 一篇《师说》响遍大江南北,韩愈的人格魅力及对社会那份深 深的责任感也尽现其内。
• ①恢复 • ②双层 • ③重复,重叠 • ④又,再 • ⑤答复 • ⑥继续
4、固: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 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贾谊《过秦论》) ③少年固强之(蒲松龄《促织》) ④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阿房宫赋》) 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 说》)
①巩固,安定 ②险要的地势 ③坚持、一定 ④顽固,固执 ⑤本来,确实
《师说》复习
《师说》内容回顾
韩愈面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 还作《师说》,对师道做了精辟的论述。当时柳宗元评论说:在师道不存的 情况下“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 师”。而韩愈作此篇的目的在于阐述师的作用、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全文通过批判耻学于师、废弃尊师重道传统、看不起百工 技人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带有民主性精华的教育思想。
• ①不,没有 • ② 不是 • ③不对的,错误的 • ④责难,认为不对
• 3、复: •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 ②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 ④勿复重纷纭(《孔雀东南飞并序》) • ⑤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孔雀东南飞并序》) • ⑥复前行,欲穷其林(陶渊明《桃花源记》)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觉得向老师学习可耻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 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 ①嘉(赞许 ) • ②贻(赠送)
《师说》一词多义积累
• 1、师: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 ②吾师道也《师说》 • ③吾从而师之《师说》 •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 • ⑥《烛之武退秦师》
“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 之言:“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 当年不能究其礼。
理解性默写
• 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
是:
,
。
•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
是:
,
。
• (3)《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
• ①名词,老师 • ②动词,学习 • ③意动用法,以.为师 • ④动词,尊师学习 • ⑤名词,掌握一定技艺的人 • ⑥名词,军队
• 2、非: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③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④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