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走出社会文学批评的窠臼,从女性主义角度对作品进行重新解读,探究传统男权制对女性造
成的巨大影响,揭示出艾米莉悲剧形象的深刻文化内涵。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艾米莉;女性主义;男权制;悲剧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009)01-0143-04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罗柳萍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广西
柳州
545006)
【收稿日期】2007-10-20
【作者简介】罗柳萍(),女,广西来宾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

一、解读福克纳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锁钥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是一篇给许多读者在心灵上带来震撼的作品。

小说以美国战后南方社会变迁为背景,讲述了贵族后裔艾米莉小姐充满悲剧的一生。

艾米莉小姐出身高贵,从小受到清教文化的熏陶。

专横的父亲粗暴地赶走了她周围所有的青年男子,剥夺了她追求爱情的权利,至使她三十多岁红颜香消,尚未婚嫁。

父亲去世以后,艾米莉便足不出户,变得十分怪戾,顽固地坚守在残破的家宅里。

北方佬荷默·伯隆的出现激起了她对生活的热情向往,她蔑视传统道德观念,公开与情人约会,又不得不在南方社会传统势力的重压下让步和屈服,克制自己的欲望,保持贞节的化身。

与代表旧南方文化的艾米莉截然相反,伯隆充满活力、见多识广,是北方新兴工业时代的代表人物,两人难以弥合的差异也正预示着这段感情的不幸结局。

被伯隆抛弃后,她用砒霜毒死了他,并将尸体锁在阁楼上达四十年之久,并一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以隐瞒这个秘密,直至她死后,人们才在布置得像新房一样的房间里惊骇地发现荷默的尸体,尸体旁的枕头上还有睡过的凹痕及一缕铁灰色的长发。

有人认为,从塑福克纳所造的女性角色来看,他是个“妇女的诽谤者”,有“厌女倾向”。

这其实是对福克纳的一种歪曲和误解,对此他本人也曾经坚决予以否认。

应当看到,福克纳的确描写了一些个性刚强缺乏女性温情,甚至冷酷孤僻危害他人的女性形象,例如“艾米莉”。

但他从未忘
记在小说中展现导致她们人生悲剧的社会和家庭
根源,指出她们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们既是害人者,也是受害者。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莉是杀害伯隆的凶手,但她首先是父权和传统女性贞节观念的牺牲品。

小说中并没有提到玫瑰花,但篇名显然寓意深刻,福克纳通过它表达了对摧残女性身心的旧传统的愤慨,他在为艾米莉的境遇深深叹息,而这朵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则寄托着他无限的怜悯和同情。

正如陶洁所指出,他的超前意识使他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尖锐地批评了社会及旧思想旧习俗对妇女的禁锢与压制。

有些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男性作家是不能为女性而写作的。

例如法国的埃莱娜·西苏(Helene Cixous )声称:“妇女必须写妇女,男人则写男人。

”法国的露丝·
依利格瑞(Luce Iri -garay )则为上述主张指出了原因:“我永远代替不了一个男人,男人也永远代替不了我。

无论他们可以变换什么样的身份,一方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另一方———他们不具有互换性。

”不难理解,西方文学批评对作家性别决定论的偏执,造成了对福克纳及其作品的误读。

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形似乎与这种观点大相径庭: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唐宋以来的词,有很多作品都是出于男作家之手,却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清人田同之把这种情形归结为“男子而作闺音”。

为女性代言、探索她们的心声、鸣唱她们的不平,一如中国清代小说巨擎曹雪芹的《红楼梦》。

应该承认,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也是这样一部具有鲜明女性主义的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9卷
第1期
2009年3月
Vol.9No.1Mar.2009
作品。

当我们确定了福克纳的写作动机,才能领悟他的作品里对导致女性悲剧的历史根源的深沉而真切的忧患意识。

二、艾米莉悲剧形象的三重内涵
(一)家庭
在《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中我们可以看到艾米莉的父亲对她一生的影响。

小说的第一幅图景,便是艾米莉的父亲堵在门口拿着马鞭阻挡他女儿的追求者。

他为何自认为他有这个权利呢?是因为父权社会里的女性被物化——
—她未出嫁前是父亲家族的财产,出嫁后这份财产权就移交到夫家。

于是,对艾米莉和父亲的关系,镇上人心中有这样的一幅画:“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身着白衣的艾米莉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艾米莉“身段苗条、身着白衣”表明她是位柔弱的女子,白衣也象征着她的纯洁无暇。

立在父亲背后表示她一直受着父亲的保护,无力与父权抗争。

而她的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体现了他的地位,他就是整个家庭的不可动摇的权威。

“背对艾米莉”表明他并不关心艾米莉本人的意愿,也不愿与她交流,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决定女儿的命运。

“手执一根马鞭”仿佛他在保护着女儿准备随时赶走那些接近他女儿的人。

于是艾米莉在父亲的这种“保护”下失去了与人交往的机会。

不言而喻的,艾米莉必定被教导要服从和尊敬父亲或男性的权威,从孩提起,父亲就是她的天。

而脾气暴躁、自视甚高、看重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父亲为了维护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维护他的活生生的财产——
—艾米莉,必然以父爱的名义通过拒绝任何男性接近他女儿的方式严守他女儿的贞洁。

缺乏女性长辈或同龄人的陪伴和教导的艾米莉是如何渡过她的青春期她是如何处理和面对她的女性的情感和需求呢从故事中可断定,在她父亲的管理下,她的女性的天性被压抑或被隐藏,她不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而存在,而是以父亲的女儿高贵的格里尔生家族成员的身份而生活着。

然而,父亲固执傲慢令他落后于时代,格里尔生家的经济状况日益趋下,父亲竭力维护的不过是一个已逝王朝的幻影。

从小对父亲的依赖和惧怕也使得艾米莉不敢表达自己的心声只能听从父亲意愿。

“女性是一种没有自我意愿、自我决策权利和自我行为体现的物化了的附庸”。

艾米莉丧失了自我意识,一切以父亲为中心。

因而,父亲的去世对她来说,不啻于天塌地陷,仿佛一朵娇弱的花突然之间被人从花盆中连根带泥一起拔起。

她不肯轻易承认父亲遗弃她而去的事实——
—“艾米莉小姐在家门口接待她们,衣着和平日一样,脸上没有一丝哀愁。

她告诉她们,她的父亲并未死。

一连三天她都是这样,不论上教会牧师访问她也好,还是医生想劝她让他们把尸体处理掉也好。

”最终,她垮下了——
—“病了好长一个时期”。

纵然,父亲的去世也意味着她获得了自由——
—获得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她又站了起来,内心的女性意识开始复活——
—“她的头发已经剪短”。

她出现在众人面前时让人想起“教堂里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美丽,忧伤,圣洁,却高不可攀也不肯俯就人间的烟火。

高贵的落败的格里尔生家的年近三十的艾米莉小姐何处寻觅她的幸福“人们倒也有点感到高兴。

单身独处,贫苦无告,她变得懂人情了。

如今她也体会到多一便士就激动喜悦、少一便士便痛苦失望的那种人皆有之的心情了。

”但艾米莉尽管不通世故,心中却也明白镇上人的态度,再加上三十年来父亲对她的格里尔生家族成员的淑女式教育,她压根就不肯低下她的高贵的头,不打算接受他们虚假的同情或是融入到他们中间屈身下嫁。

可见,父亲对她的教育仍然在其去世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基督教《圣经》故事中,上帝创造了男人亚当,又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了夏娃这个女人,于是女人是由男人肋骨变来的这一神话似乎就规定了女人依附于男人的从属地位。

而夏娃诱惑亚当偷食禁果使他们被逐出伊甸园更被视为是一种女性的原罪。

从此女性就被视为“祸水”“、文明的敌人”,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处于一种被动无权的地位。

在父权制社会下,男主女次的二元论思想根深蒂固,女人始终作为“第二性”,完全成为男人的附庸,处于从属地位。

她们从未被当作精神上的平等对象来对待,和物质财产一样,女人属于父亲和丈夫。

在男人的眼中,女人是没有智慧可言的,她们所能做的只是保持缄默服从父权。

(二)爱情
艾米莉一生只有过唯一的一次爱情,那就是与荷默·伯隆的爱情,可是这段爱情却是以悲剧结尾。

失去了父亲的艾米莉充满了孤独与恐惧,对她而言,找寻一个能让自己消除这种恐惧感并且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442009年3月
活下去的理由就是找一个父亲的替代品。

也就在这个时候,荷默·伯隆的出现弥补了艾米莉心理的缺失。

她开始改变自己,从最开始的“体会到多一便士就激动喜悦、少一便士便痛苦失望”到无视镇里人的闲言碎语(“一个格里尔生家的人绝对不会真的看中一个北方佬”),真的忘记“贵人举止”,开始约会荷默·伯隆(一个“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精明能干,声音宏亮,双眼比脸色浅淡”的男人)。

这时三十出头的艾米莉也是幸福的,不管是像有些读者所说的她存在的“俄狄蒲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或者“埃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终于得到满足也好,还是她真正的得到了从女孩时代起就梦想的纯真的爱情也好,无论如何,她都是幸福的。

但幸福又是那么短暂的。

艾米莉一心一意爱着荷默,希望能与他步入婚姻的殿堂,她“订购了一套银质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刻着‘荷·伯’。

两天之后人家又告诉我们她买了全套男人衣服,包括睡衣在内”,因此“我们”都以为“他们已经结婚了”。

可是荷默却是“无意于成家之人”,工程结束后他就要走了,他不会为了艾米莉放弃原来的生活。

当艾米莉沉浸在置办婚礼的喜悦中时,荷默·伯隆突然宣布这辈子不会结婚,并且暂时离去时,可想而知,艾米莉是受何等的打击。

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逐步丧失自己的“真我”,心理问题也随之发生。

于是开始将自我与身体、情感、人际关系和现实割离开来,开始对真我进行抗拒。

于是她又回到了父亲死时的心理,又开始变得抑郁,狂躁,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维持这段被镇上所有人指指点点的爱情。

在矛盾下的艾米莉无法找到解决之道。

她把自己的全部感情投入到了这份爱情之中,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她为了情感的变异和破碎而过分悲哀,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于是她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留住”荷默。

当荷默·伯隆再次踏入那座古典建筑风格的旧宅时,就再也没有出来——
—艾米莉用砒霜毒死了他,然后把他的尸体藏在楼上一间“布置得像新房的屋子”里。

从“玫瑰色的窗帘、玫瑰色的灯罩、梳妆台、一排精细的水晶制品”我们可以看到艾米莉的浪漫、细腻、优雅,“玫瑰”是爱情的象征,而玫瑰色象征着浪漫,这表明艾米莉是一个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的人。

可是这个热爱生活、浪漫优雅、极富个性的女子却做出了骇人听闻的举动。

她不仅毒死了荷默,还与他的尸体同眠了几十年。

这种“恋尸癖”在常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甚至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可艾米莉却以这种方式来祭奠一生中唯一的爱。

当然,故事的结局到最后才知晓,不管故事的结构安排如何巧妙,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艾米莉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属于她一个人的爱情,就如她只属于她父亲一个人一样。

如果再深究艾米莉命运的原因,可以发现因为西方的主要宗教——
—基督教信条对西方社会中的女性的约束与影响力是极为巨大的,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实际上就是西方社会对女性角色的一种期待。

在清教思想盛行的美国,认为女性代表着“性欲、淫乱”的社会偏见把追求自由的爱情,冲破世俗传统的南方妇女封杀。

在种种非人性的清规戒律之中,女性的自我意识则不可避免的与南方传统价值观念发生激烈冲突与对抗,其对抗的结果总是女性遭到毁灭性的结局。

艾米莉就是这样一个在清教主义盛行的社会中诞生、成长、老去的。

(三)社会
不仅父亲对艾米莉的性格影响很大,父亲死后,镇上居民们对她的悲剧人生也有很巨大的影响。

人们似乎永远把她放在一种特殊的社会地位,视她为旧南方的“纪念碑”,他们心中的偶像,正如故事中所说的,艾米莉活着的时候,是镇里的传统、责任和关心点;是遗传给镇里的一种义务。

这些话折射出了人们对南方旧传统的留恋,却旁溢出了艾米莉性格之所以困惑的原因。

在她个人看来,本来可以像别的女孩一样无忧无虑享受正常的人生,但是就是身上背负着这样的传统精神,这些社会压力对于其个人的经历和发展起到的是负面的影响。

她本能的东西受到了压抑,不可能过正常人的日子。

她必须要用怪异的、甚至极端的方法来进行她少的可怜的几次人际交往,因为她认为这是有效的方法,她要封闭自己,像“雕塑驱壳”,“度过了一代又一代——
—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

比如:当她跟荷默·伯隆驾车在镇里兜风时,人们躲在自家的窗帘后面窥视,窃窃私语,认为她这样做,使她丧失了自身的高贵,丢尽了南方人的脸面。

当她家发出腐尸恶臭时,镇委员们去同她商量除臭,却被她像驱逐不速之客一样撵了出来。

可是镇里的人却又不甘心,只好深夜潜入她家的院子,偷偷地在房子周围撒些石灰,等等。

从表面看,艾米莉使人敬畏,她离群、自大、轻高、固执、傲慢、古怪、可怕,但是艾米莉自身是多么不想,也不愿意发生这样的事情。

如果镇上有艾米莉知心的朋友,能走入艾米莉的内心深处,那她就不会是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罗柳萍: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第9卷第1期145
如果根据“解剖即命运”的生物决定论,把艾米莉的心理比喻成一块“黑暗的大陆”,认为女性不能像男性那样解决俄狄普斯情结,因为她们没有“阉割恐惧”和“阉割焦虑”,所以无法发展成强大的“超我”,她们的心理发展明显落后于男性,易于表现出情绪化的倾向,缺乏安全感,不愿意接受生活的要求,那么艾米莉的性格上的困惑性和悲剧性就可以被理解,而艾米莉本人也是值得大家同情的。

可怜的艾米莉一生虽然“高贵”,似乎维护着格里尔生家族那可怜的尊严,但她从未被作为一个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来看,在她会认为剥夺了自我的空间里一个人守着她最心爱的人的尸体孤独到老。

西蒙.波娃曾说:'从她孤寂生活的深处,女人领会了应该对自己的生活采取何种态度。

她对过去、死和时光的流逝,比男人更有切身的经验。

"这并不像一些读者所说的艾米莉是一个迷恋尸体的完全的心理变态者。

父亲在世时,艾米莉一直压抑着自己对爱情的渴望,直至父亲去世她才有机会敞开心扉接触青年男子,所以当她遇到荷默·伯隆时便不顾一切疯狂地爱上了他。

她对爱情是执着而热烈的。

可是她与荷默相爱却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非议,他们认为“格里尔森家的人绝对不会真的看上一个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人。

”可是艾米莉却不理会,“以后每逢礼拜天下午,他们乘着漂亮的轻便马车驰过:艾米莉小姐昂着头,荷默歪戴着帽子,嘴里叼着雪茄烟,戴着黄手套的手握着马缰和马鞭。

”艾米莉完全沉浸在了爱情带给他的喜悦之中。

她以为荷默也是一样深爱着她,会与她白头偕老。

可她不知道男人的爱情观和女人是不同的。

在男权制社会中,男人看重的是社会地位和功名利禄而不是儿女情长。

女人视爱情为生命的全部,而男人则想从爱的束缚中突围出去,保持自我的独立自主。

男人与女人对爱情以及整个人生追求往往有着不同的境界和意愿,艾米莉对爱情是全身心的,孤注一掷的,乃至失去自我,而荷默的爱情则稍纵即逝,为了保持自我的完整性而竭力挣脱女人意愿的缠绕。

三、小结
美国内战后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封建势力逐渐衰落,资本主义兴起,南方种植园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工业化的冲击。

南方的贵族们像“失去财富的一具尸体,肿胀发白”的傲慢孤僻的老处女。

由于男权制社会下传统文化和道德对女性的构建和塑造,使艾米莉不可避免地成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

关于艾米莉这一悲剧人物,作者福克纳曾有以下论述:她想留住曾经拥有过的东西。

这就很糟——
—不顾一切地去留住任何东西;但是我同情艾米莉。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喜欢她,我也许会害怕她。

不只是她,而是任何一个遭受过痛苦、受到过伤害的人,因为她的生活很可能就是被一个自私的父亲所破坏掉的。

评论家马库斯·坎利夫指出,福克纳的人物大多“经历过失败”“南北战争,支离破碎的经济,家庭观念……所有这些使南方沦为失败的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人“对变革的恐惧使他们极力维护着一个正在崩溃、正在成为过去的旧秩序”。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艾米莉等人的悲剧。

福克纳笔下的这些没落贵族的女性们都有一颗骄傲的灵魂,在众人面前她们冷酷而孤傲,可是高傲的外表掩盖不住她们内心的失意和无奈。

她们意识到自己与时代格格不入,她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越来越陌生的环境中含辛茹苦、忍耐不幸。

出于对自己意志坚定的母亲的热爱和敬佩,福克纳对那些同样能在逆境中仍然不放弃自己道德准则、保持做人尊严的女性表达了深深的敬意。

他同情她们,理解她们,并向她们——
—没落王朝的女性们——
—献上了心中的玫瑰。

[参考文献]
[1]杨岂深译.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高中甫、任吉生主编,20世纪外国短篇小说编(美国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
—文学批评中男权意识的批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3]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李杨.可悲的“替罪羊”——
—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艾米莉[J].山东大学学报2004(2):33-37.
[5]高意.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纪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2).
[6]刘爱英.从淑女到魔鬼——
—试从社会学批评角度看《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悲剧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1998(2):33-46.
[7]Helene Cixous.The Laugh of the Medusa.引自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90.
[8]Luce Irigaray.the philosophy of sexual difference,同上书,第379页。

[9]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英汉对照,下卷)[M].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
(下转第155页)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462009年3月
Viewing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Angle of Feminism
LUO Liu-ping
(Li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Liuzhou 545006,China)
Abstract:It is generally viewed that A Rose for Emily by William Faulkner reflect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new system and the old system in the south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20th century.Leaving social literary criticism behind,the article interprets the novel from the angle of feminism,revealing the great in -fluence on female by conventional fraternal patriarchy,and disclosing the deep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trag -ic character Emily.
Key words:Emily;feminism;fraternal patriarchy;tragic character
众是借鉴不到《孙子兵法》中的许多用兵原则和谋略思想[6]。

《孙子兵法》以它的许多谋略思想,以及其中的基本原理,深层次揭示了一般战争规律,鲜明地提出自己许多新的见解,第一个形成独立的兵学体系,因而千古不朽,且能广为应用。

这是《孙子兵法》诞生的历史意义所在,也是十三篇强大生命力所在。

在兵法问世2500多年后的今天,至今它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能不使我们中华民族感到骄傲和自豪。

因此,深入研究、合理运用《孙子兵法》的谋略思想对现代竞技体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兆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M].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2:3-193.
[2]陈才俊.孙子兵法与军事谋略[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
社,2003.6-54.
[3]陈国庆.孙子兵法智谋三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4-39.
[4]薛国安.智胜韬略与孙子兵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
社,2003.3-317.
[5]刘修铁.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
出版社,2005.11-67.
[6]韩冬.搞定孙子兵法[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2005.3-
18."Sun Tzu Art of War"and the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 Strategies
CUI Feng-xiang ,CUI Xing
(Zhejiang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Hangzhou 311231,China )
Abstract:Referring to "Sun Tzu Art of War",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guiding the modern athletic sports at the stadium.It is also proposed that sports coaches should have the quality.Key words:"Sun Tzu Art of War";competitive sports;strategy
(上接第146页)
崔凤祥,崔星:《孙子兵法》与现代竞技体育的谋略
第9卷第1期1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