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试题 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威远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一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
试题
〔考试时间是是:150分钟试卷总分值是: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古人寻求永久与不朽相反,聪明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

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久。

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

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郭沫假设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成功。

“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剧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

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

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

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一共有品格。

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

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开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

因此,西方诗与诗也有很大不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开展之路。

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诗学注重领悟、整体性、经历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诗学沉静等等。

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

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

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开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泼与开展。

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是概念。

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

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是概念。

假设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络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

对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此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理论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非常关键的使命。

〔节选自吕进熟读<新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1.以下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
A.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B.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剧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

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非常关键的使命。

C.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开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D.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理论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2.以下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
A.和古人寻求永久与不朽相反,聪明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

郭沫假设的自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

B.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

C.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D.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是概念,假设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开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
A.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诗学的宏大差异,但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一共有品格。

B.因为西方诗与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开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

C.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历性。

D.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5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县硖石镇。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

徐志摩上的、,都是当地最好的。

1914年,徐志摩毕业,考入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

在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将来在中国的政
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HY与富强。

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

徐志摩对于HY抱有同情的看法。

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置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HY学说。

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承受的空想HY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

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

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场了剑桥生活。

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清醒。

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他开场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交融,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瀲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

可以说,康桥情结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

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的创造社。

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

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

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

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

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议论。

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议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议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议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

不管是人们要弃置他,或者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

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无视。

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展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那么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仿〞一类。

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4.以下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目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父亲提供的家庭环境是严密相关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广有涉猎。

C.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都很重要。

D.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作品是他的最高文学成就。

5.徐志摩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

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者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适宜。

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

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

〞我感到一阵宽慰。

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

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

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

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

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

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

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

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闲,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

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本来整洁的院子弄得很混乱。

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

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

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

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HY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有味。

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

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

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

〞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他笑了。

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欢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

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

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
去说,艾青肯定会容许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

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HY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

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

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

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仍然。

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缺点。

1959年在HY消费建立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

‘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

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

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

〞说罢,朗然一笑……
⑦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⑧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思念。

这敬重和思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6.以下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
A.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诗人艾青命运多舛,其诗集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鼓励着作者奋勇前行。

C.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闲、温馨的气氛。

D.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7.表达可分为顺叙、插叙、补叙和倒叙,作者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6分)
8、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此题一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公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此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此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此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假设必治国家者,那么其管夷吾乎。

〞桓公曰:“假设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庄公②以问施伯③,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那么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那么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假设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假设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节选自国语·齐桓公求管仲〕[注]①桓公:即齐桓公,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②庄公:春秋时鲁国国君。

③施伯:鲁国大臣。

9.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
A.鲍叔终善遇.之遇:遇见
B.尝与鲍叔贾.贾:经商
C.管仲因此信.之信:使……建立信义
D.请生.之生:让……活着
10.对文中画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
A.寡君欲亲/以为戮/假设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B.寡君欲亲以为戮/假设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C.寡君欲亲/以为戮假设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D.寡君欲亲以为戮/假设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11.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A.管仲命运坎坷。

他在发迹之前生活贫困;屡次战败逃跑;辅佐齐公子纠事败而被囚禁。

B.管仲足智多谋。

他被任用后,齐桓公屡次会盟诸侯,统一天下,成就霸业,都根据他的计谋。

C.管仲为政有方。

他擅长抓经济,富国强兵;擅长转祸为福,变失败为成功。

D.管仲遭人嫉恨。

他在鲁国时,曾遭施伯嫉妒而险被杀害:在齐国为相期间又惨遭少姬嫉恨。

12.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臣,君之庸臣也。

假设必治国家者,那么其管夷吾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一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载,苏轼由贬官密州(今)。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者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3.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
A.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

C.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是点明。

D.“年华〞,指好光阴,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14.词的上片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6分〕
15.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

〔10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表现荆轲慷既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草招手迎接诗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表达对友人遭遇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HY在沁园春写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才能和工作作风。

各级HY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__________,也要冲锋陷阵,实在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

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__________。

脱贫目的艰巨繁重,到2021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方法、_________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_________实现脱贫攻坚目的。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
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才能和工作作风。

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才能和工作作风。

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才能和工作作风。

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才能和工作作风。

17.以下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
A.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B.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C.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D.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3分〕
A.建言献策千钧一发循规蹈矩同仇敌忾
B.运筹帷幄迫在眉睫按部就班众志成城
C.建言献策迫在眉睫循规蹈矩众志成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