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西施浣纱形象探源
论西施形象的美化、妖化和奴化—以明传奇《浣纱记》为坐标

论西施形象的美化、妖化和奴化—以明传奇《浣纱记》为坐标摘要】西施这一形象自被引入到文艺作品中,便不断地在文人笔下出现并呈现出了不同的形象色彩。
从最初的“天下美人”到宋代的“红颜祸水”,再到明中期的“巾帼英雄”,对其形象的塑造都带有时代变迁的印记和文人个人的诠释。
中晚明经济的转型带来了人文思潮的涌动,促使了男女平等意识的觉醒,但根深蒂固的男权文化的拘囿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又使这种觉醒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致使西施所谓的“巾帼英雄”不啻是被奴化的囚徒。
论文关键词:西施,男权,形象变迁,《浣纱记》,奴化一、时代语境与个人诠释下的西施形象西施在文艺作品出现之初,其容貌便成为美的代名词。
从历史人物形象到文学形象;从宋元时期为主流的“妖妇”形象再到明代《浣纱记》中的“巾帼英雄”形象,对西施的容貌美的描写层出不穷,但对其人物文化内涵的看法却因时代语境、个人视域、审美标尺、文化认同等因素的影响而莫衷一是,因此在对西施形象的塑造上产生了不小的差异与缝隙。
西施这一人物最早见于《管子·小称》之中,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1]之句,而后在《墨子》、《庄子》、《孟子》、《韩非子》等书中均有记载,并用了各种手法描写了西施的美貌,可知西施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美女。
最初将范蠡与西施联系起来的是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尽管西施的结局迥异,但两书中对西、范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故事的描写,却倍受历代文人关注,并成为西施题材的创作本事。
用西施题材进行创作是人们对西施的诠释和解读,在唐代文学中,描写颇多,有同情惋惜的;有斥责贬辱的;还有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的,观点各不相同,如诗人李白的《西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娥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2]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诗中,已有西施赴越的原由和故事的大概情节,并对于西施的遭遇给予很大的同情。
四大美女【沉鱼】西施浣纱

四大美女【沉鱼】*西施浣纱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
天生丽质。
西施浣纱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
吴灭后西施就失去了音信,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最有可能的两个结局之一是: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之二是被越王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
施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亦名罗山)下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
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
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
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
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
"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
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和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手,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
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
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西施浣纱的故事

西施浣纱的故事中国古代传说有一位名叫西施的美丽女子,她无论出处、行为都带给人实惠的体验。
西施的名字经常被用来代表美丽的妇女和模范的洁身自爱,它也可以用来象征一个有充满理想的女性精神的象征。
西施的故事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学,它的故事包括西门庆的游学,孔子的护送游行,和西施的浣纱故事。
公元前476年,孔子遇见了西施,从而形成了浣纱这个故事。
孔子曾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学者,他既傲慢又精明,任何人都不敢跟他谈笑。
但是西施因其美丽而出名,他大胆地向孔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若学会浣纱,谁能够教我呢?”孔子毫不吝啬地答应了她,帮助她学习浣纱。
于是,西施得到了孔子的恩宠而变得聪明懂事,也开始做出模范的洁身自爱的行为。
浣纱是中国一门传统的空间技艺,她独特的技艺,丝线通过它,被精心编织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案。
西施学会浣纱后,发现了它的威力,使用它象征自己的美丽和智慧,以及空中飞行的梦想。
西施的浣纱使她更加绚烂多彩,精致的图案,象征西施的美丽和智慧,连孔子也被惊叹,他对西施的浣纱表达出最大的赞赏。
此外,西施的浣纱图案也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浣纱的图案中含有许多民间元素,如建筑、山水、动植物等,象征着中国自然界的特征。
西施的浣纱不仅是技艺上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宣言,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现了西施的智慧和理想。
虽然西施的故事没有一个定论,但它在中国文化里占据了一席之地,西施的浣纱也成为时至今日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它既是实用性的,也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象征着美丽智慧的西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原则。
因此,西施浣纱不仅是由技术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手艺,更是一种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的象征。
西施的浣纱不仅被中国人当做一种艺术形式,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寓意着美丽智慧的西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和原则。
[西施,戏曲,形象]清朝之后戏曲文学中西施形象的概述
![[西施,戏曲,形象]清朝之后戏曲文学中西施形象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135282ffab069dc51220135.png)
清朝之后戏曲文学中西施形象的概述1引言清朝以后的中国,在短暂的和平之后便经历了变幻莫测的政治风暴的洗礼,进而经济、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对久为封闭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启蒙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对男女平权、妇女解放的宣扬,使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是带来了新的视角,于是戏曲作品中西施的人格便随着时代思潮的进步得到了完善和提升。
2清代戏曲文学作品中的西施形象每一代文人笔下都力求脱胎换骨,即形式上来看依然是旧瓶,但内容上来看己装上了新酒。
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西施形象的塑造,清代文人依旧如此,力求其人物带有新思维、新观点,但每个时代带有的新思潮也必然会带有局限性。
明中后期对人性的稍稍呼吁之后,社会思潮出现的短暂骚动到了清代却被压抑在理学之下,文学思想也因此进入了下一个流转的轮回。
清代传奇、杂剧中有关西施的剧作,今知仅有徐石麒《浮西施》、玉田仙史《陶朱公》杂剧、陈栋的《竺萝梦》三种。
徐石麒的《浮西施》为一折杂剧,从题目上来看便知此作亦是贬毁西施之作,写范氯功成名就、辞赏归山之时,顾及西施是个妖孽女子,留向国中,终为祸本,故而载西施同去,拟将她投入江中,令从鸦夷以终。
吴江玉田仙史所撰的四折杂剧《陶朱公》,演绎范氯救中子之事,剧中有范妻而无西施,故此不赘述。
清代陈栋的杂剧《竺萝梦》是富有神话色彩的剧作,写的是一个浪漫故事,也可以说是西施的后传。
故事情节由唐代范摊的《云溪友议》中记载的王轩遇西施之事扩展而成,此剧中西施因家亡国破,被越夫人沉水而亡,之后王母娘娘命她去做蕊珠宫管领司花天女。
虽然她位列仙班,但情丝未断,一直牵挂吴王,想在生的时节与吴王何等欢爱。
她很清楚地知道亡吴后,奴家始终总是一死。
但对于别人的误解,她心中有实在冤屈,说道:越夫人呵,纵不念亡吴霸越,也须晓玉洁冰清,怎说留着奴家还要倾亡家国。
越夫人不谅解同为封建女性的苦衷,道自古道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
西施形象考论

( ) 《 子・ 娄章句 下 》: “ 5 孟 离 西子 蒙不 洁 , ” ( ) 《 子・ 6 庄 齐物 论 》: “ 故为 是举 莛与 楹 ,厉与 西施 , ” () 《 7 九章 ・ 惜往 日》: “ 虽有 西施 之美 容兮 , ” 记 》中 已经 明确 地将 西 施与 吴越 兴 亡联 系在 了一 起 ,并 且 《 拾遗 () 《 8 神女赋 》 : “ 西施掩 面 , 比之 无色 。 ” 记 》中可 以看 出西施 已经 神化 了。 () 《 子・ 9 苟 正论 》: “ 好美 而恶 西施 也 。” 《 穷怪 录 》中有 这样 一段 记载 : (1 o) 《韩 非 予 ・ 学 第 十 五 》 : “故 善 毛 嫱 , 西 施 之 显 西施谓 导 日 : “ 妾本 浣 沙之 女 。” 美,” 从 上 面这 段文 献 可 以看 出此处 的西施 已经 从 原来 的 “ 鬻薪 之 ( 1 《 语 ・ 语 上 》 : “ 人饰 美 女 八 人 ,纳 之 太 宰 女 ”变 成 了 “ 1) 国 越 越 浣纱 之 女 ”, 并且 西施被 神 化 的痕迹 很 浓重 , “ 去 如 风雨 ,音犹 在 耳 ,顷刻 无见 ” 。 ( 2 《 国 策 ・ 策 》 : “ 无 毛嫱 、 西 施 , 王 宫 已充 1) 战 齐 世 这 时候 的文 献 中没 有交 待 吴亡 后 西施 的结 局 ,西施 出身在 苎 矣 。” 萝 山的观 点还 是 占主流 地位 。 ( 3 《 发 》 : “ 先 施 、 徵 舒 、 阳 文 、段 干 、吴 娃 、 1) 七 使 四 、唐 宋诗词 文学 中西 施 的形象 间 、傅 予之 徒 ,” 在 唐宋 时期 , 写 西施 的文 学 作 品还 是 比较 多 的 。 自唐 宋 以 (4 《 1 ) 新语 ・ 学篇 》: “ 以西施 之美 , ” 劝 夫 后 ,有 关 西施 的文献 几 乎都掺 杂 了创作 者 的个人 情感 在 内。 ( 5 《 南 予 ・ 经 》 : “ 有毛 嫱 、 西施 之 色 ,不 知 说 1) 淮 本 虽 在 唐 宋 时 期 ,描 写 西 施 的 诗 词 作 品 有 很 多 ,如 :唐 ・ 颖 楼 也。 ” 的 《 西施 石 》 、 唐 ・ 常建 的 《 故 宫 》 、唐 ・ 嘏 的 《 门梦 故 吴 赵 吴 ( 6 《 记 ・ 王 勾践 世 家 第 十一 》 : “ 是 勾 践乃 以美 山 》、 唐 ・ 隐 的 《 1) 史 越 于 罗 西施 》 、唐 ・ 陶 的 《 苑 思 》、 唐 ・ 白 的 陈 吴 李 女 宝器令 种 间献吴 太宰 。” 《 口号 吴王 美 人半 醉 》 、唐 ・ 尧藩 的 《 殷 吴宫 》 、唐 ・ 昭 蕴 的 薛
论历史语境和文艺话语中的西施及其文化内涵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2期 2 0 年 4月 06
事 , 只 字未 提西施 。然 而 , 东汉 的两 部专 写 吴越 争霸 的著 作里 , 们看 到 了西施 的概 貌 , 就是 袁康 的 但 在 我 那 《 越绝 书》 和赵 哗 的《 吴越 春 秋》 越 绝 书》 五 “ 。《 卷 内经 九 术第 十 四” 中记载说 :越乃饰 美 女西施 、 旦 , 大 “ 郑 使 夫种 献 之于吴 王 , : 者 , 日 昔 越王 勾 践有 天人 之 遗 西施 、 旦 。 ……吴 王 大 悦 ” 【 《 越 春秋 》 郑 。1 吴 ] 卷八 “ 践 阴 勾
之 富人 见 之 , 闭 门而不 出 ; 人见 之 , 妻子 而 去亡走 。 而后 指 出 : 坚 贫 挈 ” 丑人 的悲剧在 于 “ 知颦 美 , 而不知 其 所
以美 。 《 非子 》 “ 毛嫱 、 施之 美 , 益吾 面 。 《 ”韩 :善 西 无 ” 墨子 ・ 亲士》 “ :西施 之 沉 , 美 也 。诸 子著 作 大多 为作 者 其 ”
就 西施 在历 史语 境 中的命 运 , 西施 形象 在文 艺话 语 中 的流变 , 以及 西施 文 化之 内涵 作一 些初 步 的探 讨 。
西 施 在 历 史 语 境 中 之命 运
西施 之 名最 早见 于先 秦诸 子 的著 作 中。《 孟子 ・ 娄下》 :西子 蒙不 洁 , 离 云 “ 则人 皆掩 鼻而 过之 。 庄 子 著 ” 作 中西施 凡 三见 , 《 如 庄子 ・ 运》 “ 西施 病 心而 颦其 里 , 里 之丑 人见 而 美之 , 天 :故 其 归亦 捧心而 颦其 里 。其 里
论西施形象的美化、妖化和奴化——以明传奇《浣纱记》为坐标

的又一 心态 。
西 施这 一 人 物 最 早 见 于 《 子 ・小 称 》 中 , 管 之
有 “ 嫱 、 施 ; 下 之 美 人 也 。 ¨ 之 句 , 后 在 毛 西 天 ” 而
如果 说 , 唐 代 文 学 中把 西 施 归 为 “ 类 ” 在 妖 还 显得 薄 弱的话 , 么 在 现存 的宋 元 戏 曲文 学 中 , 那 这 几乎 成 为西施 题 材 作 品 的主 题 。南 宋 初期 董 颖 的
— —
以 明传 奇 《 纱 记 》 浣 为坐 标
齐晓 静
( 南地方戏研究所 , 南 河 河 开封 4 70 ) 5 0 1
[ 摘
要 ]西施这一形 象 自被 引入到 文 艺作 品 中, 不 断地在 文人 笔 下 出现并 呈现 出 了不 同的形 象 色彩 。 便
从 最初 的 “ 下 美人 ” 宋代 的 “ 天 到 红颜 祸 水 ” 再 到 明 中期 的 “巾帼 英雄 ” 对 其 形 象的 塑造 都 带 有 时 代 变 迁 的 印记 , ,
第2 6卷
第 3期
兰州教 育 学院 学报
J OURN F L AL O ANZ H0U I S I UT F E N T T E O DUC T ON A I
21 0 0年 6月
Jn 0 0 u .2 1
V0 . 6 No 3 I2 .
论 西 施 形 象 的 美化 、 化 和 奴 化 妖
[ 收稿 日期 ]2 1 0 0—0 3—1 0
大曲【 道宫薄媚 】 西子词》 《 则与卢注 同调 , 中越 其 国以“ 从公 论 , 去 妖 类 ” 合 为理 由 , 其 自经 , 见 令 可 亦是 把 西 施 归 于 “ 类 ” 。这 在 赵 明 道 的 杂 剧 妖 了
胡祥-西施赏析

美人西施赏析西施,中国古代第一美女。
一直都是我追慕与自豪的偶像,为此我还曾特意研究过她的历史。
虽说不定有其真人,但是作为被流传千年的绝代佳人,她一直都是以美貌和智慧的化身先主与众人想象。
与范蠡相爱,无奈送往姑苏。
郎情妾意的终结,只身吴王后宫,周旋于陌生的人和事情之间。
女子打算冰封的美貌与才华、柔情与美德又被夫差的真心呵护融化。
这一“移情”的佳话,也一直在我的心里被尊为女性婚爱之师。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
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
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美誉.越诸暨苎萝村鬻柴者有女,因居村西,故称西施,一作先施,小字夷光。
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减半分则瘦,为古今美人第一,西施一词遂为美女之代称。
西子病心而颦,村东丑女见而美之,亦捧心而效颦,富人见之,闭户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
东施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此即东施效颦之典。
西施常浣纱于水上,鱼为之沉,故有沉鱼之说,世人因名其溪。
越君勾践图复国,以吴王好色,乃用范蠡谋,徧访国中美色,得西施,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
三年学服,乃献于吴王夫差。
吴王嬖之,日事游乐而废朝政,亲佞幸而远贤良,终至国破身亡。
吴既灭,勾践以西子为亡国尤物,浮西子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鸱夷者,伍子胥死而盛以鸱夷,其死西子有力,故沈西子以报子胥之忠。
《墨子》曰:“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沈,其美也。
”自古至今,以女色亡国者,世皆罪于女,惟西子例外,无人将其比之妹喜、妲己、褒姒之流,是西子之幸,或三女之不幸?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而西施又名列四美之首。
其实,这四个姑娘,既未留下照片,也未留下画家写真,别说她们美到什么程度,连鼻子眼睛嘴巴是啥样儿,都没谁见过。
[施文,戏曲,形象]戏曲中西施文学形象的演变
![[施文,戏曲,形象]戏曲中西施文学形象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c798128c8d376eeafaa3124.png)
戏曲中西施文学形象的演变1引言西施在文艺作品出现之初,其容貌便成为美的代名词。
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从宋元时期为主流的妖妇形象再到明代中的巾帼英雄及红颜祸水形象,对西施的容貌美的描写层出不穷,但对其人物文化内涵的看法却因时代语境、个人视域、审美标尺、文化认同等因素的影响而莫衷一是,因此在对西施形象的塑造上产生了不小的差异与缝隙。
其流传演变是在一个相互延承且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实现的,因以上诸多因素的干扰经历着不断地改写与重塑。
2音乐与政治自进入父系氏族以来,中国历朝历代便利用各种手段推行男尊女卑的观念,男性为女性制定和创造了各种行为规范,使这些观念和规范潜移默化于女性的身心。
创立阴阳学说的《周易》便将刚柔、主从、强弱等观念与男女两性关系结合后推而广之,《周易续卦》中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又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这样把男尊女卑与宇宙生成联系在一起,使男尊女卑的观念不仅得到确立更加找到了天然合法的理论依据。
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归为三纲五常,孔子对女性也是轻视的,他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怒。
对那些干扰君王言行的美妾更是深恶痛绝,认为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渴,可以死败。
将女性定为影响贤人言行和国家顺利发展的障碍。
继而《尚书》的封用妇言、《诗经》的哲妇倾城这些带着时代思想烙印的言语之中,无不透露出对妇女的蔑视、对男权的维护。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之下,女人的地位往往是忽略不计的,即使参与一些政治性事件,也只是作为物品、财富的一种,更无须等同于男子留其姓名。
因此笔者认为《史记》、《国语》之类的可靠史料中对西施的忽略,极可能是不屑于提到西施这样一个被认为无关紧要的女性,可知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己衍生并发展。
3结语东汉后,西施的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是以单纯的美女形象,而是与政治斗争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论“浣纱”意象在唐及唐以前诗的流变与应用

覃琳 琳
(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 广西南宁 5 3 0 0 2 2 )
[ 摘
要] 女子 “ 浣纱” 这 一情 态之 所 以能得 到历代 文
人墨客的青睐 , 妙 用于诗词 中, 与我 国古代 “ 四大 美女” 之 首 的西施有着密切的关 系。本 文试 图通过对唐及唐 以前诗 文 中出现 的有关“ 浣纱” 意象的情况作一梳 理 , 揭 示其在文 学
[ 作者简介 ] 覃琳琳 ( 1 9 8 1 一) , 女, 广西宾阳 , 讲师 , 文学硕 士 , 研究方向 : 唐宋文学和大学语文研究
1 2 3
常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 浣纱 ” 作为女子独有的 羞 玉 颜 。 情态 , 亦在江南一带显得尤为突出, 吴声西曲中的 浣 纱弄 碧 水 。 自与 清 波 间。 皓齿 信 难 开 , 沉吟 《 懊依歌》 之一 : “ 暂薄牛渚矶 , 欢不下延板 。 水深沾 碧 云 间 。 依衣 , 白黑何在浣 。 ” 首次提到“ 浣” , 但此外也只在 《 休洗红二首》 中写到“ 洗” , 这说 明在 当时的民间 对西施身世 的感慨也常常是诗人们抒情 的着 歌谣中并未有意识地将女子洗浣作为描摹抒情 的 眼点 。本作为一介 民女的西施若不是在溪边浣纱 载体 , 然而 , 吴声西 曲所营造的清丽缠绵 、 言必称 被范蠡遇见 ,也将会像 民间的普通女子那样缝衣 情 爱 的语 境 ,深 刻 影 响 了南朝 文 人创 作 过 程 中 的 做饭 、 相夫教子的安度一 生 , 而非卷入尔虞我诈 、 审美趣 味,在创作 中自然会受 到当地民风 民俗 的 你死我活的政治旋涡 , 走上了以身许国的不归路。 影响 , 王僧虔所谓“ 家竞新哇 , 人 尚谣俗” 、 “ 排斥正 于是 ,当诗人们感怀这位在吴越之争 中似乎最值 曲, 崇长烦淫” , [ 正 是 吴 声 西 曲 风靡 于 南 朝 上 层 得 同情的女子时 ,心 中的那份怜爱情怀便不禁与 社会的写照 , 于是在宫体诗盛行的基础上 , 加之其 当年单纯无忧的民女西施 “ 浣纱 ” 联系起来 。如王 所处 的地理环境 ,能够更多地发现女子情态的美 维的《 西施咏》 : 并用 于诗 中 , 便 是 自然 而然 的 了。女 子 “ 浣纱 ” 便是 艳 色天 下重 ,西施 宁 久微 。朝 仍越 溪女 , 暮 在这 样 的情 况 下被 敏感 细腻 的 文人 们 发掘 ,正式 作 吴 宫妃 。贱 日岂殊 众 , 贵 来方 悟稀 。邀人 传 香 登上 诗 的舞 台 。 粉 ,不 自著 罗衣 。 君 宠益娇 态 。 君 怜无 是非 。 当 梁代文坛的诗歌创作风气甚炽 ,喜欢策事用 畸浣 纱伴 , 莫 得 同车 归。 持谢 邻 家子 ,效 颦安 可 希 。 典是 当时创作的特点之一 ,梁元帝萧绎的 《 乌栖 曲》 率先将西施浣纱的典故运用于诗 中: 李 白的《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名》 :
_红颜祸水_还是复国英雄_从_浣纱记_看西施

中为西施的功过做了一个完满的 答复, 他择取的是唐代杜牧的说 法, 使她受命于难, 殉一身以全 越国, 成为家喻户晓的复国英雄, 而且最终使得西施与范蠡“有情 人 终 成 眷 属 ”, 双 双泛 舟 太 湖 , 不 知所终, 给了她一个一尘不染、 饱含诗意的归宿, 这也反映出作
光庭 《咏西施》) 。
“溪纱一缕曾相订, 何事儿郎忒 邦被囚, 问城池早半荒丘, 多掣
短 情 ”。 但 意 识 到 “ 国 家 事 极 肘 , 孤 身 遂 尔 漂 流 。 姻 亲 谁 知 挂
大, 姻亲 事 极 小 ; 岂 为 一女 之 两头, 那壁厢认咱是个路途间霎
微 , 有 负 百 姓 之 望 ”, 只 好 “ 勉 时 的 闲 相 识 , 这 壁 厢 认 咱 是 个 绣
典型, 又是一个不幸的柔弱女 子。作者通过政治和爱情的冲 突, 鲜明地刻画了西施面对矛盾 时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凛然大义的 思想境界, 让她以一个女子的身 份挑起和完成一个大将未必能够 完成的使命, 并通过剧中人之口 赞 美 她 “ 胜 江 东 万 马 千 兵 ”, “虽为女流之辈, 实有男子之 谋 ”。 同 时 作 者 对 西 施 人 格 情 结
品
一方面被越王勾践和谋臣范蠡这 可 ; 可 范 蠡 是 游 宦 到 越 的 楚国
综上所述, 虽然梁辰鱼的
味
些 男 性 当 作 实 现 其 功 名 事 业 的 政 人 , 对 越 国 并 不 存 在 国 家 情 感 和 《浣 纱 记》 把 西 施 成 功 塑 造 成 一
经
治工具, 身心倍受折磨; 另一方 应尽义务。是出自对越王的忠诚 个美丽多情、深明大义的至情女
悲观: “路悠悠, 摧残异国, 骸 骨倩谁收! ”“这相逢何时还 又? 莫学逝水东流不转头! ”并 且对这一要以自我牺牲来维系 的婚姻前景颇感怀疑, “恐这样 姻 亲 空 作 成 ”。
西施形象源自《左传》考

国大计 的越 女只是 借 用前 者 的名号 而 已 。
因此 众说 纷纭 , 人 人居 一 隅而 能言 之有据 , 却莫衷 一 是 。在仔 细 研读 先秦 相关 文 献 的基 础 上 , 笔 者 以为 , 西 施 虽是 实 有 其人 , 但 她 并 非无 所依 凭 的传 说
人物 , 而 应是 《 左传 》 中的传 奇女 性— — 夏姬 的异 名 ; 西施 为 间谍 的故 事原 型则
J a n . 2 0 1 3
V0 1 . 3 2 No . 1
西施形 象源 自《 左 传》 考
王 向辉
( 陕 西师 范大 学 西北研 究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2 )
Hale Waihona Puke 【 摘要 】西施 以“ 沉鱼” 美貌 、 只身犯 险, 为“ 越 甲吞吴” 执行 潜伏计划而著称 。在仔 细研读 先秦相关文献 的基础
上, 笔 者认 为 , 西 施 虽 是 实 有 其人 , 但 她 并 非 无 所 依 凭 的 传 说人 物 , 而应 是 《 左传 》 中的 传 奇 女 性— — 夏姬 的异 名 ;
西施 为 间谍 的 故 事 原 型 出 自《 左传 ・ 哀公元年》 所谈 论 少康 中兴 的 史料 , 是 对 女 艾 形 象 的加 工 ; 西 施 之 说 还存 在 对 《 左传》 中“ 诸稽郢” 的新 创 作 。也 就 是 说 , 后 世 所 传 勾 践 灭 吴 有 功 的 西施 其 实是 混 合 《 左传 》 中这 三 个人 物 而 最 终
奇可 谓三 尺 童子 皆知 。 斯 人斯 事 自然成 为学 术研 究 中 的一 大热 点 , 相 关 之论可
谓 汗牛充 栋 , 总而 言之 , 主要 集 中在 西施 其人 有无 、 西施 故 里之争 两 大方 面 。 有部 分 学者 如 龚维 英 [ ” 、 白耀 天 、 杜 景华 [ 等从 先 秦所 见 文献 出发 , 认 为 历史 上并 无西 施其 人 。而林华 东 、 方 志 良[ 4 ] 等先生 则认 为历 史上 实有 其人 。也 有部 分 学者 如 田素 义 [ s ] 等认为 , 西施 在 先秦 时期 是 传说 中的美 女 , 参 与勾 践 复
梁辰鱼《浣纱记》西施形象新探

梁辰鱼《浣纱记》西施形象新探西施的故事经久流传,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西施的形象也在人们的文学视野和生活视野里不断发生变化,然而,时至明代梁辰鱼笔下的西施形象却是对以往西施形象存有争议的一个完美论断——西施是一位集凡人之美与巾帼英雄于一体的形象。
这一论断的得出是通过对西施其人有关记载的考察、对西施形象的演变、作者梁辰鱼所处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的探究,并将《浣纱记》中的西施与《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剧中女性形象加以对比,来说明西施形象的凡人魅力;以及将《浣纱记》中的西施与《救风尘》中的赵盼儿、《雌木兰》的中木兰相比较,来说明西施的侠女品质和牺牲精神。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间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从而来论述西施形象的超越和局限,并指出西施是一位集凡人之美与巾帼英雄于一体的形象。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引言。
第二部分:西施其人的有关记载。
通过对先秦典籍、两汉典籍、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有关西施其人的记载进行逐条梳理和细致分析,从而考察西施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
为大家提供一个在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眼里西施形象的差异之处,从感性上对西施形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三部分:浣纱女子与巾帼英雄的统一。
主要运用具体对比的方式,通过西施与莺莺、杜丽娘、李香君、赵盼儿和木兰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的具体分析、详细论述,以及对西施形象的超越和局限进行正面叙述,从而展现出了一位在国家危亡时毅然赴难、忍辱含垢为国分忧的高尚品格和敢于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的西施形象。
第四部分:《浣纱记》西施形象之新的原因。
主要是通过对作者梁辰鱼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生平经历的探究,来探索其创作《浣纱记》这样一个将传统的历史故事注入了深厚的政治内容,在歌颂了越国君臣发奋图强、励精图治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也批判了吴国君臣骄奢淫逸、贪财好色、不辨忠奸的腐朽本质的剧作的背后,更多的是为塑造西施形象所倾注的心血,即西施代表了梁辰鱼理想中的人物形象,并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范蠡西施浣纱情》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范蠡西施浣纱情》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范蠡西施浣纱情》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相传在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争斗,越王勾践败于会稽,于是便施美人计,命大夫范蠡四处访寻美女,进献吴王夫差。
重塑西施——读《浣纱王后》

重塑西施——读《浣纱王后》
鲁枢元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1996(000)011
【摘要】西施,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成了一个通用的“美女”代名词。
在我的印象里,她虽是一位绝色的漂亮女子,又总是与一个“战争工具”,一个“政治阴谋”叠印在一起,因此,这位美人在我的心目中总也美不起来。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鲁枢元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精神生态研究所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脂香四溢越溪浣纱待西施
2.文学作品中西施浣纱形象探源
3.人间只有美是无敌的——漫说杨佩瑾和他的《浣纱王后》
4.西施形象与貂蝉形象比较谈——以《浣纱记》和《三国演义》为中心
5.《西施浣纱》(国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古人笔下的西施 -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欢迎您!

摘要:西施是我国古代长期传诵的一位绝代美色,形成了独特的西施文化。
千百年来,人们就以各种文学样式歌颂她、赞美她,出现众多的作品,主要有历史记载类、故事传说类、小说杂记类、诗歌、戏曲类、墓志、辩证类等。
在这些作品中,西施已不是历史人物的西施,而成了一个文学形象,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同时,有烙印了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好恶感,最明显体现在这位绝代佳人的最后归宿上,以及对西施的评价上。
关键词:西施形象诗歌美女文学描写悲剧爱国归宿绪论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末期越国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人,是我国古代长期传诵的一位绝代美色。
苏轼曾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将美丽的西湖比作西施,从而成为千古名句。
其实,自西施所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起,人们就以各种文学样式歌颂她、赞美她,出现众多的作品。
本文就试图对这些作品及这些作品中的西施形象,作粗略的探讨。
古代有关西施的作品要探讨古人笔下的西施,就必须对古代有关西施的作品有个概括的了解。
为其一,历史记载类。
对西施的历史记载最早散见于先秦诸子散文中。
《墨子·亲士》记:“西施之沉,其美也。
”;《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庄子·天运》中则有“丑女效颦”的故事,说“西施病心而颦其里”;《管子·小称》云:“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等等,此外,韩非子、墨子、刘向、贾谊、陆贾等人的作品里也有记载。
这些记载的特点是所写非常简单,其意不在记人,而是作为论文中为证明某一论点而出现的,人物寓于说理之中。
然而,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和历史本不分家,如《左传》、《史记》既是历史文献,亦为文学名著。
我们在讨论西施的历史记载时,不能不注意到这点。
比较完整、详细记载西施其人其事的,是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和袁康的《越绝书》。
这两部书主要根据当时的史传来进行故事铺叙,记载了吴自太伯至夫差,越自无余至勾践的史事,于旧史所记外,收入不少轶闻传说。
浣溪纱。。

浣溪纱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象征性的文学作品,它源自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浣溪纱》。
李白在这首诗中把一位年轻女子在浣溪河畔洗棉纱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首诗还揭示了当时的女性的社会不平等的现状,通过李白的诗句:“纤手把浣纱拭,西风吹又生”,无助的女子在浣溪河畔洗棉纱,西风吹又生,可以看出她的苦衷。
浣溪纱不仅代表了时代的女性的不平等,也拓展出了一种象征性的文学形式。
在浣溪
河畔,女子洗棉纱的画面,使得读者能够想象出一种抽象化的形象,表达出苦难的遭遇,
以及对于社会压迫的反抗。
在中国文学史上,浣溪纱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用来传达苦难的遭遇,表达对于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浣溪纱这一象征性的文学形式在近现代也广泛被使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关于“浣溪纱”的作品,包括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的毛泽东的《浣溪纱》、鲁迅的《浣溪沙》等等。
除此之外,浣溪纱还演变成了一种文学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
浣溪纱,既代表了古代女性的不平等,也拓展出了象征性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
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浣溪纱的洗棉纱的画面,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苦难的遭遇,以及对
于社会压迫的反抗。
写西施的文章

写西施的文章
西施被上古传说中的七仙女之一,最为人所熟知。
她以美貌闻名,被称为古代社会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许多古代中国文艺作品中都有她的身影,被记录在史书中,被口头传说。
西施的真实历史迹象是有限的,但这也不妨碍人们对她的传说的探讨。
根据古代的传说,西施出身於一个叫做楚国的国家,父母为贵族,她有一双大眼睛,白皙的皮肤,妩媚的嘴唇,曼妙的身姿,受到国家的重视,有一份特殊的宠爱。
从古代的文献中可以看出,西施在古代中国是受人们热爱的一个典型,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当中,引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塑造了一种传奇般的形象。
上古时代的古代传说中,西施被赞誉为妖精,是一位漂亮又充满魅力的女子,因为有着自己的美容和魅力,以及所展示的艺术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在当时的社会,她作为一位贵族,被当作镇守神仙,并受人们景仰。
古代传说中,西施年少时和劳燕争蝉是最知名的,劳燕是宋朝最著名的歌手,具有高超的歌唱技艺,而西施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歌手。
古代传说中,西施与劳燕一起比试,以西施的技艺佳绝而获胜。
古代艺术中,西施也是一位十分有影响力的存在。
画家们经常把西施描绘成一位艳丽的美人,把正义的精神与美的形象融为一体,使她成为古代艺术的一道风景。
西施的传说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典范,她被上古时代的人们所记载,
他们把西施的美貌、才艺和传奇的神仙传说都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流传至今。
西施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传奇人物,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她身上看到古代文化的印记,无论是用文字描述她的美丽还是画画表现她的神话传说,都能让人们重温古代文化的精神。
也许,我们可以她的传奇故事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浣纱扇》中的女性意象与情感表达

浣纱扇中的女性意象与情感表达1. 简介《浣纱扇》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由维持撰写于清朝乾嘉年间。
本文将探讨在这部作品中闪耀着的女性意象,以及作者通过情感表达来揭示女性内心世界。
2. 女性意象2.1 纤弱而坚韧的形象在《浣纱扇》中,女性经常被描绘为纤弱而坚韧的形象。
她们常常面对种种困境和挑战,但依然展现出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
2.2 温柔和善良维持笔下的女性角色多具备温柔和善良的特质。
她们关心家人、友好待人,并且展现出无私的爱和关怀。
2.3 独立和勇敢许多女性角色在《浣纱扇》中展现出独立和勇敢的一面。
她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3. 情感表达3.1 爱情的甜蜜与痛苦《浣纱扇》中女性的情感表达常常涉及到爱情。
她们经历着爱情的甜蜜和痛苦,以及相应的喜怒哀乐。
3.2 家庭与亲情的陪伴除了爱情,女性在家庭和亲情方面也展现出丰富的情感表达。
她们扮演着妻子、母亲、姐妹和女儿等角色,通过对家人的关怀与呵护来传递深厚的亲情。
3.3 自我追求与人生意义在《浣纱扇》中,女性角色也经常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人生意义。
她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还通过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和学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为之奋斗。
4. 总结《浣纱扇》中塑造了多样而丰富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她们在面对困境时所散发出来的坚韧、善良和勇敢。
通过描绘她们丰富的情感表达,作者成功地展现了她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决心。
这些女性意象与情感表达使得《浣纱扇》成为一部真实而动人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 1 2 0 6 . 2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2 4
有句为: “ 雁 门饮 羽 , 西施 浣纱 。 ”
的后代 , 姒 姓 。当年 大 禹 巡 行 天 下 , 回到 大 越 , 登 上 茅 山朝 见 四方 诸 侯 , 封有功 , 爵有 德 , 死 后 就 葬 在这 里 。至 大禹第 4代孙 少 康 时 , 恐 禹祭 之 绝 祀 , 于是 封他 的庶 子无 余 为会 嵇 王 , 奉 守庙 祀 , 国号 于 越 。少康 的母 亲 名 缗 , 古时“ 缗” 义一 为 用 来 钓 鱼 的绳 子 ( 《 诗 经 ・召 南 ・ 何 彼稼 矣 》 篇有 “ 其 钓 维
绝 书》 和《 吴越 春秋 》 中, 西施 才 进 入 吴越 争 霸 的 故
事, 成 为越 献 于吴 以惑 乱 吴 王 夫 差 的美 人 计 的 主 角 。魏晋 南北 朝 时 期 的南 朝 萧 梁 时 代 , 文 学 作 品 中才 始见 西 施 浣 纱 的形 象 。梁 元 帝 《 乌栖 曲》 云: “ 沙桨 作船 桂 为楫 , 夜 渡 江南 采 莲 叶 。复 值 西 施新 浣纱 , 共 向江 干 瞻月 华 。 ” 萧 子 范《 建安城 门峡赋 》
、
浣 纱形 象来 自越地 的 生活 实景
男耕 女 织是 自然 经 济条 件 下 的 中 国最 传统 的
生 产组 织形 式 , 《 周礼 ・ 考工记 》 载“ 国有 六 职 , 百
非子 ・ 显学》 : “ 故 善毛 嫱 、 西施之美 , 无益吾面, 用 脂 泽 粉黛 则倍 其初 。 ”
此期 的 西施仅 是 作 为一 个 单 纯 的美 人 符 号 在
第1 7卷 第 3 期 2 0 1 5年 6月
滁 州 学 院 学 报
Vo1 . 1 7 NF C H 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J u n .2 0 1 5
文 学 作 品 中西 施 浣 纱 形 象 探 源
来 取代 西施 之名 。 西施 题 材 的集 大 成之 作 , 明传 奇梁 辰 鱼 的《 浣 纱记》 , 不仅 直 接 以“ 浣纱” 为题 , 剧 中还 安 排 西 施
施” 一直 是 一 个 备 受 各 方 青 睐 的 形 象 。各 时 期 的 文人 墨 客们 虽 因立场 不 同而对 西 施 传 奇变 幻 的故 事有 着不 同角 度 的叙 说 与重 构 , 但 他 们 在 作 品 中 对西 施倾 国倾 城 美 貌 的描 写 却 是 一 致 的 , 尤 其 是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1 7 9 4 ( 2 0 1 5 ) 0 3 — 0 0 2 5 — 0 4
作者简介 l 肖伟 , 淮北职业技术 学院实习实训 就业处讲师 , 硕 士, 研究方向 : 古代 文学 ( 安徽 淮北 2 3 5 0 0 0 ) 。
在 我 国古典 文学 女 性题 材 作 品 的序列 中 , “ 西
肖 伟
摘
要: 西施 浣纱是 古时越 地女子 日常 劳作 的实景 , 但我 国古代文 学作品 中西施浣 纱的形 象并非 来 自提供 了西施题 材原
型 的文献作品之 中, 而是 直至南朝萧 梁时代 才出现 。这 与魏晋 南北朝 时期的 时代 背景 、 社会 思潮 和审 美风 尚有很 大的 关 系, 体现 了我 国古典 文学发展 到文学 自觉 时期在女性形 象塑造上 政 治托 寓 色彩 淡薄 , 转 为玩 赏性 的 实写 以及 追 求飘逸 清
唐代时, 西 施 浣 纱 的形 象更 是 频 频 被 那 些 充 满 浪漫 激情 与瑰 丽 想 象 的 诗 人 们 的 妙 笔 所 点 染 , 写 到西 施浣 纱 的诗 句 更 是 屡 见 不 鲜 , 尤 其 此 期 的 诗 人们 已经 直接 用 “ 浣纱 人” “ 浣纱 石” “ 浣纱 神女 ”
一
勾践 完成 了复 国 大 业 。但 是 综 观 先 秦 典 籍 , 却 无 法找 到相 关 记 载 , 只有 西施 其 名 最 早 出现 在 先 秦 诸 子 散文 之 中 。如 : 《 管 子 ・小 称 》 : “ 毛嫱、 西施 ,
天下 之美 人 也 , 盛怨气于面 , 不 能 以为 可 好 。 ” 《 韩
对“ 西施 浣纱 ” 这 一形 象 的描 写 更 是 使 之成 为 了西
施 美 的经 典形 象 和典 型代 表 。 但是 对 西 施 题 材 进 行 探 源 , 我们发现 , “ 西 施 浣纱 ” 这 一 形 象 并 非 在 西 施 题 材 蒙 初 之 时 就 出 现 的 。时人 所 道 的西 施 故 事 , 是 发 生 在 春 秋 时 期 吴 越 争 霸 的历史 空 间下 的 。越 女 西 施 以进 献 美 人 的
身份 , 被送 到 吴 国去迷 惑 吴 王 夫差 , 最终 帮 助 越 王
在 若耶 溪浣 纱 时与 范 蠡 一 见 钟 情 , 并 赠 送 范 蠡 一 缕 浣纱 作 为 定 情 信 物 , 用“ 浣 纱” 推 动剧情 发展。 可 见西施 浣 纱形 象在 人 们 心 目中 已根深 蒂 固 。那 么, 为何 西施 形象 会 与“ 浣纱” 发 生 密 切联 系 , 西施 浣 纱 的形象 又为何 直 至魏 晋 时 期 才 开始 进 入 文人 的创作 之 中呢 ?
工 与居 一 焉 。 …… ; 饬 力 以长 地 财 , 谓之农 夫 ; 治
丝 麻 以成 之 , 谓之妇功。 ” 可 见 用 丝 麻 纺 织 是 广 大 妇 女须从 事 的分 内之 工l _ 1 ] 。 据《 吴越 春 秋 》 载, 越 国 的 开 国君 主 为 夏 王 朝
诸 子 的言 谈 中 引譬 设 喻所 用 。直 至 两 汉 史 书 《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