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质疑与反思(二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三首》质疑与反思
疑一
《卫风。
氓》中有一条对“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注释。
教材释为“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我认为释为“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边际,反衬女子怨愁的无边无际”更妥。
由“岸”“泮”联想到女子自己的无边的怨愁,从逻辑上是很自然的;而且“怨无边”从文意上看,更能同上一句的“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吻合。
理解为“反衬男子的反复无常”,虽说是照应了下文,但是不能更好地体现女子那种对男权社会的朦胧的反抗意识。
陈起源《诗经直解》里说:“氓本窭人,乃此妇车贿之迁,及夙兴夜寐之勤劳,三岁之后,渐至丰裕,及老而弃之,故怨之深矣”,从此我们也能得知理解为“怨无边”更合情理。
王力的《古代汉语》理解为“自己的愁怨没有尽头”,也可一证。
疑二
《邶风。
静女》把“贻我彤管”中的“彤管”释为“红色的管乐器”,我认为不妥。
朱熹《诗经集注》对之释为“未详何物”。
《词海》里对“管”有这么一条注释:“泛指细长的圆筒形物,如竹管,自来水管,又特指笔管,《诗。
邶风。
静女》:‘贻我彤管’。
”我认为词海对“管”的解释只对了半句,即“泛指细长的圆筒形物”,而最终把“管”理解为“笔管”则是不妥的,我不太明确笔管产生在何年代,但如果要送爱情信物,绝对送笔而不会送笔管。
山西古籍出版社的《诗经》普及本把“管”释为“竹管”我认为也不妥;王力将“彤管”释为“红色管状的初生的草,就是下文的‘荑’”。
我认为
王力先生的解释是正确的,如果释为“铜乐器”不太符合女主人公的身份,而且同后文的“自牧归荑”不能照应。
根据诗歌的原义,那个漂亮女子送“我”的不是铜管乐和“荑”两样东西,而只能是一样,也就是说“荑”和“彤管”是同物,即“红色管状的初生的草”。
而且我们大家都知道,《诗经》惯于重章叠句,个别字词变换一下,其意思不变,“管”和“荑”即属此种情形。
郭璞《游仙诗》里有“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之句,如果和“彤管”相比较,我们可以断定“管”就是“荑”。
当然我们把王力先生的“红色的管状的初生的草”再体味一下的话,觉得表达上也有不妥之处,管是管状的草,此种解释犯了概念判断的大忌。
其实,管状的草应该是中空的,这种草如果用嘴去吹的话,可以发出声响,很有乐感。
这里的“彤”红色无疑,是初生草的颜色,另外也象征着吉利,象征了甜美的火红的爱情。
疑三
如果上面说的有道理的话,那么另外的一条注释也是值得商榷的。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民俗”。
从诗歌的上下文看,这里的草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东西,越是普通的东西越是显得珍贵,就越能体现出那位姑娘在小伙子心目中的分量。
而白茅则是非常珍贵的东西。
《诗经。
野有死麇》里有这么两句:“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诗中那个年轻的小伙子用白茅紧紧捆扎他那射死的野鹿,他是想把那野鹿送给那纯洁如玉的少女。
因为在古代,白丝茅不但坚韧可以当作绳索使用,而且以其色白柔滑、隔热防潮还是很好的保鲜材料。
《左传。
僖公四年》里提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这里的“包茅”就是白茅,可见在当时丝茅草还是
必不可少的贡品。
既然“荑”是一种很普通的东西,可见“荑”理解为“茅草芽”不妥,而且如果理解为“白茅”同“丹荑”相比较颜色上也有出入。
因此把“荑”同样理解为“红色的中空的初生的草”比较适合。
疑四
课前提示里这样说道:“《邶风。
静女》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
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表现男子对姑娘的深情。
”但是我认为恰恰相反,应该是“前八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四句描写男子的回忆”。
从整首诗看。
有一位美丽的姑娘跟那位小伙子约定在墙角相见,那位小伙子兴冲冲地去约会,不料到了约会地点后,见不到心爱的姑娘,小伙子犹豫彷徨,内心非常焦急。
那么很自然第二段应该是姑娘出现了,送给了我一棵红色的空心草,可见第二段仍然是在描写现实情景。
而第三段才是描写男子的回忆,诗中的“自牧归荑”的“自”也告诉我们文章从描写现实自然地向回忆过渡。
《〈诗经〉三首》质疑与反思(二)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周代的文化遗产。
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然而,尽管《诗经》被视为经典之作,我们也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其中的内容,并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质疑与反思。
首先,我们需要质疑的是《诗经》中的性别意识。
《诗经》中有很多的诗歌以男性为主角,赞美男性的品德和能力,而女性在其中常常被描绘为柔弱、婉约的形象。
这种性别偏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男权
思维,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无疑是不公平和偏激的。
这种性别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女性的认知和定位,使得女性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在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益和地位。
其次,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诗经》中所反映的等级观念。
《诗经》中的一些诗歌表达了贵族阶层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对贫富差距的存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这种等级观念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有害的,它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应该受到公正对待。
最后,我们需要质疑的是《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主要以男性的视角来描绘女性,强调了男性对女性的追求和占有。
这种爱情观念存在一定的性别偏见,对女性的权益和自由进行了限制。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提倡平等和尊重的爱情观,让每个人都能够追求真正的爱情,并享受平等和自由的权益。
总之,对于《诗经》中的内容,我们需要以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并对其中的性别意识、等级观念和爱情观进行质疑与反思。
只有通过反思和批判,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同时也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