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第六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九江市第六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建筑的阅读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
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
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
文学家爱“批”建筑物,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
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
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
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
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角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是奠定了日后这坐建筑物的价值。
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
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
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与“意味”完全分解。
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的能指。
建筑与文学的相像——
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
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
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
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宏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线灵魂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建筑与文学的语言——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
一座建筑,同样也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
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定义,那么建筑语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非尔铁搭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
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
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
语汇必须在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形成语言。
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
埃非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域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
埃非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非尔用铁塔所温涵的建筑语言,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是黄土。
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青砖筑成的长城,长城诉说着凡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
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将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17.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
①构思(不超过20
字):
②想象(不超过15
字):
③语言(不超过20
字):
18.第三段中“建筑师和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分别说明这两个比喻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4分)
19.本文认为建筑语言是什么?“埃非尔铁塔”语言的内涵和“长城”语言的内涵又是什么?(6分)
2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学家‘批’建筑物”。
是指文学家对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宫赋》借描述建筑的宏丽壮观来揭露秦皇的暴政。
B. 文中列举李白的诗和巴比伦“空中花园”旨在阐明想象在文学和建筑中的魅力。
C. 窑洞以黄土作为语言,向世人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
D.“‘想象’就是灵魂之母”强调任何艺术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结晶,想象是创造灵感的源泉。
E. 作者善于运用形象而富有色彩的语言表述思想,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F. 本文论述了建筑与文学两种不同门类艺术的内在有机联系,引导读者要像欣赏文学的每一样去发现建筑的美。
参考答案:
17. ①构思都充分地考虑到其功能和价值。
②创作中都依靠想象产生灵感。
③“都以特有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心情感”,或“都从特殊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18.第一个比喻:两者都离不开想象。
第二个比喻:想象在两者艺术生命中的意义。
或“作用”“价值”等。
19.建筑语言:表达建筑创意“特有语言”或:将各种建筑材料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于某种思想的方式(工具等)
埃菲尔铁塔语言:“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
”或:“用铁塔说出他的叛逆和希望。
”
长城语言:“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
20.A、C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几度菊花香
秋风,吹走了夏的炎热,丝丝凉意侵入肌肤;秋风,染黄了小草,染红了枫叶;秋风,吹落了树叶,路旁的梧桐,日渐凋零,终于发出一声无奈而沉重的叹息,极不情愿地飘离了枝头;秋风,吹熟了整个季节,远处田野里的稻子,金灿灿的,棉花,雪白雪白的,还有农人忙碌的身影。
秋风,吹来了满园的姹紫嫣红,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如同赶集似的,开得正盛。
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
满园的菊花,露出妩媚的姿态,风儿飘过,婆娑起舞,让人顿觉充满了诗情画意。
白菊,洁白如雪,飘若浮云,仪态万方;红菊,如燃烧的火焰,别有情致,似面露得意之色;金钱菊,黄灿灿的,小巧玲珑,清新俊俏。
绿色的、紫色的……神态各异。
然而,枯草断茎掩饰不住秋的落寞。
一场秋雨淋湿了整个季节,淋湿了我的秀发,更淋湿了我的心情。
看见满园怒放的菊花,深深呼吸,一股幽香沁人心脾。
金钱菊的花朵,格外醒目,花瓣如刚出生的豆芽,细细密密,紧紧簇拥。
看着她灿烂的花朵,我禁不住泪眼朦胧。
对于菊,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愫。
母亲的一生与菊有缘,她生在菊花盛开的季节,也于菊花盛开的时节离开尘世。
不但她的名字里有菊,而且她还特喜欢养菊。
这,几乎就是我对母亲的全部记忆。
母亲的爱菊,在村里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
我还清楚地记得,儿时,我家的前院到了秋季,总能见到金黄的一大片。
那是母亲侍弄的金钱菊,花朵虽然不大,但开得极为旺盛。
那股清幽的芳香常引得乡邻驻足回首。
母亲的爱菊与陶渊明自是不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那份旷达,看似潇洒,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在恬静的生活中流露出几许人生的无奈。
远离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情山水,并非出自本意。
虽然母亲的一生极为坎坷,少年丧母,在成长中,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过早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中年跟着遭受不白之冤的父亲,受尽了折磨;老年丧夫,疾病缠身。
可谓命运多舛啊!从一次次的伤痛中走过,母亲的笑声依然爽朗,对生活永远是那么热情。
母亲爱菊,尤其爱那种不太名贵的金钱菊,儿时的我从不在意。
长大后,觉得不甚理解。
有次,我不经意问母亲:“妈,明年我们也养些名贵的品种吧!”母亲笑笑:“干什么?跟人攀比呀,我可不要。
”母亲的话更让我不解:“为什么?”“这个,特贱,好养。
隔三差五浇点水就行。
不需要太多的伺候。
那些名贵的,娇气着呢!”我才明白,原来母亲对金钱菊的喜爱,全是源于她的不娇气,源于她旺盛的生命力。
不管外界的环境有多恶劣,她依然于秋季里灿烂,依然芳香如故。
母亲的一生,经历了人世的风雨,依然从容,依然热情似火,依然深深地爱着。
那份执著,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母亲是美丽的,她的美丽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她对家庭、对孩子无私的奉献。
回想母亲的一生,我忽然觉得母亲如同那娇小玲珑的金钱菊,永远是那么清新俏丽。
母亲离世已经三年了。
我再也无法看见母亲侍弄的菊花;再也听不见母亲的絮语;再也感受不到那股直抵心灵深处的幽香了。
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
19.文章第五段写到了陶渊明,作用是什么?(4分)
20.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21.本文中,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金钱菊呢?(4分)
(1)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
(2)(秋雨)淋湿了我的心情。
22.文章最后一段写“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参考答案:
19.用陶渊明的爱菊与母亲的爱菊对比(答衬托也可)(1分)。
同是爱菊,陶渊明面对黑暗的现实采取了逃避的态度,而母亲面对困难和艰辛则以热情乐观面对(1分),突出了母亲面对恶劣环境时的坚强(2分)。
20.(1)(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说明菊花有着松、梅那样坚强的本性。
(2分)
(2)秋雨带给“我”落寞之感,引起“我”对去世的母亲的回忆。
(2分)
21.因为作者笔下的母亲的形象就如清新俏丽的金钱菊;不太名贵、不娇气的金钱菊象征着平凡的母亲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
(2分)重点描写金钱菊就是为了借金钱菊来衬托母亲的平凡而伟大。
(2分)
22.这样写,在结构上起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揭示主旨的作用(2分)。
内容上,借菊花“香气如故”赞美母亲的坚强性格,以及对家庭、对孩子无私奉献的精神(2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和再也不能见到母亲的痛苦心情(2分)。
略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
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研究的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报告的主要作用,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
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
”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
他们还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
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
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
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
”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
1.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所指的是()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
B.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月温差的变化。
C.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
D.北半球地区1975年到1990年间冬季气温上升变化和1900年至1990年月温差变化。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A.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75年以来的气温的变化与自然变化有关。
B.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C.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的行为与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不无关系。
D.“温室效应”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半球冬季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还有2/3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
B.如果气温全面上升“归因于自然”的说法被证实,那么,以往的“温室效应”归因说将被基本否定。
C.华莱士认为“气温的全面上升”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忽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D.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冬季与夏季的温差应该比北半球小。
参考答案:
1.C(说明:在“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一句中,“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因”,“短期变动”是“果”;“短期变动”是指“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气温变化”;根据第三段“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
”可以知道造成“短期变动”的原因是“大气环流”。
)
2.C(第四段中“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一句可以证明C项说法有误。
)
3.A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22分)
邵雍字尧夫。
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
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
”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①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
及执亲丧,哀毁尽礼。
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
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
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
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
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
”不复称其姓字。
或留信宿②乃去。
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
”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③,不设防畛④,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
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
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⑤去。
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
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
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
元祐中赐谥康节。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有删节)
【注】①芘:通“庇”,荫庇。
②信宿:连宿两夜。
③表襮:自我炫耀。
④防畛:喻防人之心。
畛,界限。
⑤投劾: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造其庐造:造访,拜访
B.雅敬雍,恒相从游雅:文雅,有礼仪
C.士之道洛者道:取道
D.父子昆弟每相饬曰饬:告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②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
B.①乃事之才②皆固辞乃受命
C.①躬樵爨以事父母②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
D.①有不之公府,必之雍②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B.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C.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D.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邵雍少时志向远大,广泛阅读,刻苦磨砺,周游四方。
后来拜北海的李之才为师,学习《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B.邵雍安贫乐道,司马光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邵雍常到田间耕作,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C.门生故友因新法过于苛严准备弃官,征询邵雍意见,邵雍认为新法固然苛严,但能够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
弃官没有什么好处。
D.邵雍不求仕达,先后两次被举荐为官,都是在坚决推辞之后接受任命的,但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
去世时,追赠秘书省著作郎同时赐谥号康节。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
(4分)
②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
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
(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邵雍“道德贤良”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5【答案】B(雅:非常)
6【答案】A(A.而:转折连词,但。
B.①乃:连词,于是,便;②副词,才。
C.①连词,表目的,用来;②介词,用,拿。
D.①之:动词,到;②助词,的。
)
7【答案】B
8【答案】D(“同时赐谥号康节”错误)
9答: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
(评分点:①燕:安定,闲适。
1分。
②晡时:晚饭的时候。
1分。
③辄:就。
1分。
全句大意1分。
答:邵雍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
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
(评分点:①言:交谈。
1分。
②就:接近,靠近。
1分。
全句大意1分。
)
答:示例一:在极度贫寒的环境下邵雍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
(或“躬樵爨以事父母”)
示例二:司马光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邵雍。
它们二人的纯正品行成为四周乡里所仰慕学习楷模。
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不要做不好得事,恐怕司马端明、邵先生知道。
”(或“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
只要符合题意要求,其他答案也可,言之成理即可)
略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沈贞甫墓志铭
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
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
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
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
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
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
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
至于一时富贵翕吓①,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
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
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
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
可悲也已!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①吓:显赫。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予之穷于世穷:贫穷
B. 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了:全然
C. 而贞甫不予易也易:轻易
D. 予甚畏其志畏:畏惧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此贞甫之没
不能不为之恸也
C. 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B. 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C. 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D. 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11.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沈贞甫“志之勤”的一组是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
②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
③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④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
⑤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
A. ①④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12.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文风。
本文和《项脊轩志》都显得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人。
B. 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
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C. 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
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D. 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畏其志,忧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最后赞其勤学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②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参考答案:8. B 9. C 10. C 11. A 12. B
13. (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2)我在安亭的时候,常常到他雅洁的书房,和他一边品茶一边谈论文学,有时谈到一整天。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A项,“以予之穷于世”意思是“当我在世上处境困难的时候”,“穷”意思为困厄,仕途不通达;C项,“而贞甫不予易也”意思是“但贞甫并不改变对我的看法”,“易”意思为改变;D项,“予甚畏其志”意思是“我很敬佩他的志向”,“畏”在文中是敬重的意思。
点睛: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A项,前一个“于”,介词,“在”;后一个“于”,介词,“比”。
B项,前一个“之”,助词,取消主谓短语独立性;后一个“之”,代词“他”。
C 项,两个“其”都是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作“他的”。
D项,前一个“以”,介词,“在”;后一个“以”,介词,“因为”。
故答案为C项。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中,“以……为”是固定结构,意思是“把……作为”,且“通经学古”是互文结构,因此“以通经学古为迂”中间不应断开。
“贞甫”是人名,在句中一般做主语或宾语,且上文写了贞甫“好书”的事,根据这些信息可推知画线句子的大意是:现代时兴科举考试速成的学习方法,都把通晓经书学习古人作为迂腐,贞甫独自对于书像这样了解爱好,这是正进入到古人的学问还没有停止的时候。
根据句意可知正确的选项是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志之勤”意思是“勤谨忠恳”,所给五个句子中,①的意思是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找“我”考订,可以体现“志之勤”;②的意思是说贞甫完全不因为别人的说法在心里对“我”的评价有所动摇,以致和那些人一起表示支持或反对,是说贞甫对作者的态度,与“志之勤”无关;
③是说贞甫耿直地保持自己的节操,不是自己心目中欣赏的人就不会给他好话好脸色,与“志之勤”无关;④是说听到有书的人家,多方去把书借来,亲手抄写,达到几百卷。
可以体现“志之勤”;⑤意思是说不幸而病重了,病重已经几年了,但他对读书更勤奋,可以体现“志之勤”。
故此题答案应为A项。
【12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