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5章第1课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第二十二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2.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 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解析] 由恐龙时代到恐龙灭绝,说明这期间地理环境发生 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地理环境是由众多地理要素构成的,因而可 以推断中生代后期,使环境恶化的不仅仅是气候或植物等单个要 素,而应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地理 环境的功能表现为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据此可排除选项A、C。 在无人类(rénlèi)干扰时,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和动态发展,这反映 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第三十四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11.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yǐn fā)的环境问题是
()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 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第十五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第十六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料(cáiliào)和图,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第十七页,共41页。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 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 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 状态的改变
第十四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整体性的表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
现
的演化过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 因及危害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 一发而动全身”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 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 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第三十二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读“二氧化碳(èr yǎng huà tàn)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 图”,回答10~11题。
第三十三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10.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 从图中分析大气中CO2的来源(láiyuán):①是动植 物遗体分解;②是呼吸作用;③是燃烧化石燃料。其中燃烧化石 燃料是主要的。 [答案] B
①形成了丰富的 矿产资源;②改 变了地表形态, 塑造了各种自然 景观;③实现了 地区之间、圈层 之间的物质交换、 能量传输
第十二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2.地理(dìlǐ)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功能 概念
性质
形成 过程
举例
生产功能
它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 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 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答案] 1.D 2.D
第二十三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3.人类每天都在使用化石燃料的过程中向大气排放CO2, 但大气中CO2浓度却基本稳定是因为( )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D.生物(shēngwù)要素具有平衡功能 [解析] 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是自然地理 环境的平衡功能,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答案] B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一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三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xíngchéng)和演变中的作 用。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四页,共41页。
生物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蒸输径下发送流径、流((蒸地降)腾表水)径、、流水下、汽渗地、吸合作收作用作用用、、分光解
冷却凝固、风化、 侵蚀、搬运、沉 积、固结成岩、 变质、重熔再生
第十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水循环
物质循 环简图
生物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 太阳能 化 地球内部热能、
送)、重力能(降水、
太阳能、重力
径流)
学能 热能 能
第十一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 新,维持全球水 ①促进自然界物 的动态平衡;② 质和化学元素的 缓解不同纬度热 迁移运动,能量 量收支不平衡的 的流动、转化; 矛盾;③海陆间 ②联系自然地理 联系的主要纽带, 环境中的有机界 不断塑造地表形 和无机界 态
第二十六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解析] 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高山雪线会上升。影响雪线 的高低因素主要是降水量、纬度(温度)、坡度,坡向等。东海的 温度比南海低,随着(suízhe)全球变暖,东海的水温升高,南海 的鱼种也能在东海生存;华北地区树枝提前发芽,是全球变暖的 结果;由于全球变暖,原来的生态系统被打乱,所以灾害性天气 出现频繁。
第十九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答案] (1)地势逐渐降低。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 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 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 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 角洲位置后退。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 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shēnghuó)、 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 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第十八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解析] 本题以罗布泊的消亡为背景材料,综合(zōnghé)考 查考生读图、析图能力及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 (1)题,读图可知,由A地到B地湖面逐渐萎缩、新湖岸线海拔低、 老湖岸线海拔高。第(2)题,根据材料和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 析可得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第(3)题,可从干旱区流域 开发应注意的问题方面来回答。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 量的交换,将生物、大 气、水、土壤、岩石等 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 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 育
平衡功能 它是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 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的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 具备的功能
CO2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 大气中的CO2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 硫酸钙的形成沉淀 O2的平衡作用: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大气中CO2的平衡,大气中O2的平衡, 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答案] B
第三十一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9.咸海面积减小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 ) 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 B.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沉降 C.气温年较差变大,盐尘暴频发 D.灌溉水源增加,农业增产 [解析] 咸海面积减小,蓄水量减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下 降,导致当地气温年较差增大,风力作用加剧;同时,大面积湖 底出露后形成盐漠,盐漠中盐分含量(hánliàng)高的尘土被风扬 起,形成危害极大的盐尘暴。 [答案] C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五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第六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七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第八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1.地理环境各要素(yào sù)间的内在联系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yào sù) 自然地理环境是 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地形等要素(yào sù)组成的。 (2)地理环境各要素(yào sù)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十三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zǔ chénɡ)要素密切 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 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 统一的演化过程 而动全身”
涵义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 化是统一的,一个 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其他各个要素的演 化
[解析] 绿色植物吸收(xīshōu)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过程是 绿色植物独特的作用,而不是各要素综合的作用。
[答案] A
第二十五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 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5.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nán hǎi)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二十九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7.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shāmò)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解析] 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 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易分解,形成贫瘠的红壤。 [答案] C
第三十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2010年浙江联考)下面四幅图为咸海面积的变化图。读图回
答8~9题。
8.导致咸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蒸发(zhēngfā)旺盛 B.大量引入湖河水灌溉 C.湖泊沿岸植被被破坏 D.气候干旱,蒸发(zhēngfā)旺盛 [解析] 锡尔河和阿姆河是咸海的主要淡水来源,两河附近 居民大量引入湖河水灌溉,是咸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
第九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3)地理要素间的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 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xiānghù)渗透、相互(xiānghù)制 约和相互(xiānghù)联系的整体。(如下表所示)
环节
水循环
第二十四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4.下列现象不属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新 功能的是( ) A.绿色植物可以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B.自然界中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 C.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 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D.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 能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 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 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 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A地至B地的地势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 过程(guòchéng)。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第二十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十一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 灭。一种学说认为,这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 这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据此回答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shǐ de)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 最准确的说法是( )
[答案] A
第二十七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2010年江苏扬州调研(diào yán))读图,完成6~7题。
第二十八页,共41页。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6.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 解 析 ] 地 理 环 境 各 要 素 之 间 相 互 (xiānghù) 联 系 , 相 互 (xiānghù)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