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心理学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化心理学的思考
有些物种可以通过选择性培育而产生某些特定行为特征。

例如,人类对狗可以选择性培育攻击性和温顺性。

习性学的印刻现象
固定行为模式
适应器概念,可靠性、有效性、经济性。

汗腺就是一种适应器,包括味觉、听觉等。

社会生物学的争论
茧子生成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这种适应器机制(生物为更好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保护生存机制、工具),二是要有对应的环境输入(皮肤的反复摩擦),
我们的行为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只要知道了我们进化形成的心理适应器以及与之对应的社会输入,我们就能在特定的范围内对行为加以改变。

进化是指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变化,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往往需要选择压力在数千代中不断出现,所以现代人类其实是先前环境选择的产物。

也即我们拥有的是石器时代的身体机制,却生活在现代社会环境中。

例如,我们的身体对脂肪的强烈需求,这种适应器在现代社会已经不那么重要,可我们的身体依然是这样做的。

反而会产生很多疾病。

其次,远古狩猎的生存环境和现在产生巨大差距,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适应器也不是最佳适应。

进化时间间隔和选择适应器所付出的代价是适应器并不是最佳的两个根本原因。

2.7万年前到今,智人逐渐统治地球,其他人种全部灭绝。

而8500万年前,灵长目动物就已经出现。

440万年前,灵长目中出现两足行走。

而直到250万年前才出现简单的粗糙工具(简单的整块石片,只能用于分肉和击碎骨头取髓)。

并且这种工具一直用了100万年都没有改进过。

约180万年前,出现直立人分支并从非洲向亚洲大陆迁移(时间进程很长,向资源丰富地域扩张的结果)。

150万年前出现设计更复杂的对称石斧。

从120万年前到50万年前,人属分支脑量开
始迅速增长,增长近一倍,达到1320立方厘米,几乎达到现在人类水平。

以下重点,约2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统治了欧洲和西亚地区,他们厚实的头骨里脑量高达1450立方厘米,骨骼和肌肉远比现代人发达多,他们工具先进,捕猎技术高超,牙齿磨损较严重,可能一是经常食用坚硬食物,二是用牙齿软化皮革制衣。

但是3万年前,他们在经历巨变后从这个世界上突然消失了,尽管他们繁荣了17万年。

他们的灭绝和3万年前智人的出现有关。

约10万年前地球上有三个人种,分别是欧洲的尼安德特人,亚洲的直立人,非洲的智人。

但3万年前,这种多样性急剧减少,从3万年前至今所有人种化石表明,几乎全部是智人结构,这种事实产生的可能性主要有:一是多地域同时进化论,二是走出非洲论。

两者推断完全相反,走出非洲认为现代人全部起源非洲,然后向各地迁徙,取代其他人种。

多地域认为人类在几乎同一时间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现代人,而不是只从一个地域出现,他们相互繁殖使基因逐渐进化统一,其他人种消失。

我们来从解剖学、考古学、基因学都证明走出非洲论才是正确的。

但尼安德特人为什么会突然灭绝,至今依然没有办法知道。

本能理论,一是生存本能,二是性本能。

本能不是盲目的,不会完全表达出来,许多本能是相互矛盾的,有的能相互取代,不可能全部都释放出来,这也是为什么人总有选择上的困惑和痛苦。

中国人重视婚前贞洁,但瑞典人却认为处女十分奇怪。

伊朗妇女出门用面纱掩面,而美国妇女却能三点式或一丝不挂在外。

有机生物体天生就已经通过进化预设学习环境中的事情,基因里预先设置好的东西很有方向性,例如,人们对蛇很容易建立害怕条件反射,但对电插座和汽车却很难建立害怕感觉。

难道是因为我们祖先时代不存在电和车,而蛇却已经生存了比人类还要久。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动物包括人类,对某些事情很容易学习和掌握,但对另一些事情却很难学习。

人的行为,是外界环境和相对人心理和知觉共同决定的,进化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心理对行为的作用。

进化心理学详细阐明人类心理被设计来解决各种信息加工问题,也即生存和繁殖。

性选择理论包括同性竞争和异性选择。

进化过程的三大产物:适应器、副产物、噪音(偶发事件)。

适应器不是一出生就全部具备的,有些是随着成长出现的,例如,人类的行走,女性的乳房等。

适应器每一代都要经过自然选择,那些对生存和繁殖有用的将被保留下来,这种筛选每一代都在进行,所以亲代之间多少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性选择理论来看,一夫一妻制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性选择的进化?是否限制了良性(自然选择,相互吸引的两性)基因的组合传播?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人类更常见的是多配偶制。

但是,自农耕文化开始后,社会强制性的一夫一妻现象则变得越来越多。

”鲍赫是这样理解这种现象的,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

在一个由20到30个成年人组成的小社会中,成员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性传播疾病并不是主要威胁。

即使有人外出到周边区域,但他们也没有机会走得太远,否则他们将面临死亡的危险。

鲍赫认为,“因此,在较小社会群体中,性病很难得以广泛传播。

”但是,到了农耕社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一个一夫多妻制的社会群体如果感染性病就有可能导致疾病迅速扩散,并形成地方病。

一定的人口规模足以保证性传播疾病得以存在和延续。

因此,鲍赫认为这就是为什么较大的社会群体更倾向于一夫一妻制。

遗传因素可能也在一夫一妻制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农耕社会,耕地变得越来越稀有和珍贵,而继承人如果太多会导致耕地被分割,价值不断缩水。

一夫一妻制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只有真正的继承人才可以继承双亲的财产。

研究人员认为,“随着农耕社会的到来,一夫一妻制婚姻出现于亚欧大陆。

土地的所有权成为生产和生殖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男人一直和自己的亲生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会拼命保护自己的孩子防止竞争对手的残害,而父亲的竞争对手杀死这些孩子就是为了争夺他们的母亲以让其再一次生育。

相反,如果一个男人无法坚守自己的家园,那他的繁殖成功率就会很低,因为竞争对手可能会入侵他的家园并杀死他的孩子。

适应器的进化环境是指在长久进化过程中将该适应器塑造出来的力量,这些
力量有的强大有的弱小,有的数量众多有的数量较少,有的持续时间很长,有的较短(但至少要长到能影响基因的选择)。

例如,眼睛这种适应器就是持续时间很长,力量很大的一种选择力量,它是动物为了适应环境,生存繁殖必须进化出来的一种适应器(这里指在可见光环境下生存的动物,在地下和深海的生物有他们自己生存的环境),而相对较弱的人类直立行走,进化时间则晚的多,最早只有440万年前,而眼睛则已经有几亿年的历史,在动物进化初期就已经生成。

适应器进化过程中也会形成副产品,例如脐带这种适应器(胎儿汲取养份的器官),产生了肚脐眼这种副产品,后者不具备任何适应性。

适应器不仅有肉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我们对肉体上的适应器比较好理解,但心理上的相对而言较抽象,而且验证也比较复杂,因为心理反应和实际行动还有很大差距,有的甚至相反,而个体也不可能百分百真实反应自己的心理活动,而这种现象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表里不一致是因为这样能更好的解决生存和繁殖的问题,我们进化出的适应器只能处理一小部分信息,即便它能收集更多的信息。

信息的输入会让我们产生所面临环境选择的问题。

信息输出即个体选择则是大脑判断后的结果,不同的个体对同一输入做出的选择各不相同。

在进化历史环境中能很好解决问题的机制,不一定在现代环境中同样适用。

例如,喜好肥肉的这一强烈偏好。

所以进化具有满后性,很多适应器都不是最佳的,因为它们还处在很久远以前的状态(在那个时代它几乎是完美的),还处在进化过程中,但最终结果依然是未知数。

所以,我们在看待有些不可理解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时,也要充分意识到这点,因为在久远以前,这些机制能很好的解决当时我们祖先的问题。

解剖学家找到一种合理划分机体各部分的依据,那就是功能,以各实现功能不同来分割组织器官,而不是以形状、硬度、成分等来划分,是因为这些划分方式都不能形成统一鲜明的区分,不能从本质上识别特性。

心理划分也是一样,功能是有效的依据,哪怕他们之间还有其它更密切的联系。

个体遇到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特有的,即使当时的环境能够完全
复制,时间也保持一致,哪怕个体也是同一个个体,他所做出的选择行为可能都不会相同。

人类有太多适应性机制,在某一情况出现时,都会出现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机制来参与解决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机制会起主导作用,例如,同样喝醉酒的人,有的会沉头大睡,有的边叫边跳,有的拉人就亲,有的不停说话等。

在不同情况和环境下,即使发生性质相同的问题,主导机制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前面的醉酒,如果程度加深酒精中毒,那么会危及生命,你的保命机制就会主导,你的大脑会切断所有和保命不相关的程序,你会失去意识,行动力,你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震颤,器官全力以赴维持你生存体征。

例如,当你不小心吃入口中腐败食物,你会吐出来,但是如果你吃到胃里,你则会自发恶心呕吐。

而不是简单的不论什么问题和情况都是同一个机制,问题的特殊性和个体的特殊性共同决定机制的选择。

没有问题,也不会激活机制。

可见,我们的适应机制是针对特定问题产生的,机制越多适应性越强,灵活性越好,解决问题也就越多,例如,鸟有了翅膀,就能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就能捕捉空中的昆虫,迁徙到生存环境更好的地域。

心理适应机制也是一样,问题的特殊性和个体的特殊性共同决定机制的选择。

例如,当你饥饿地在森林里寻找食物,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片香蕉树,当你高兴的前去采摘时,又发现树下有一只老虎正在慢慢踱步,这时,你可能肚子不太饥饿,选择悄悄远离危险,也可能会先上树观察下情况再决定,也可能你的肚子饥饿的厉害,而冒险接近老虎,这些都是各种心理和适应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机制通过特殊的环境情况被激活,同时相互作用,最终个体作出行动。

机制间有的是直接产生的,例如心跳加快,瞳孔放大,释放激素应激反应,有的机制则是受个体的经验、知识、特性影响的。

通过客观世界中的事实,我们能分析出人类进化的特征,例如,快餐中大量的甜食、脂肪、盐、蛋白质等,是人类味觉偏好,所以即使快餐营养和健康不好,在全世界依然十分受欢迎。

再如,一直为社会嗤之以鼻的色情文学、杂志、影视之所以长久存在并不断发展,是因为人类进化繁殖的需求十分强烈,其中,男性
喜欢色情杂志和情节简单直接的影视,而女性往往是情节细腻的情色小说的主要消费者。

还有音乐、绘画、戏剧、文学等方面都能反映人类心理进化的特征。

人类创造的所有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人类心理的映射。

通过对人类祖先进化进程分析,人类99%的进化时间是在狩猎中完成,1%是在农耕中进行,种植出现也就是一万年前而已。

种植和狩猎的差别有许多,其中,狩猎必须要以多人同时合作来完成,种植则不需要,至少不需要同时协作。

其次,狩猎要跟随猎物行动,迁徙,时间不确定,24小时中任何时间都可能,机会的出现往往决定狩猎成功率。

而种植相反,必须要在一个地方长久生活,时间规律,种植收益可能预期。

狩猎的风险和收益都要高于种植,但不确定性是狩猎最大的劣势,因为长时间没有成功狩猎,食物限制造成群落成员没有办法成长壮大,这也是为什么人类最后进化出种植和养殖的根本原因。

人类只有不再为生存花费大量时间,才有可能在其他方面产生进化。

从进化过程看,人类当前的合作是因为个体无法完成,而不得已进行的。

从性嫉妒也能得出,人类从古代男女双方都不会对各自的性伴侣忠诚,因为如果忠诚,那进化出这种机制有什么用?从男性嫉妒要强于女性得出,男性出轨更为普遍。

横向比较来看,人类同类人猿消化食物结构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人类从祖先开始就以肉食为主,即使现在食肉较少的群落,其食肉比例也远高于任何一种猿类,在狩猎狂季,肉食比例能达到90%。

这一点从消化系统也能证实,人类肠道小肠占主要部分,小肠能有效分解吸收肉食中的蛋白质,而猿类主要是长而曲折的大肠,主要作用是能通过较长的分解来吸收纤维类。

这种现象也通过考古证实,例如人类祖先牙釉质并没有磨损,而对于大量食草的动物则很严重,其次,人体不能自行产生维生素A和B12,而这些都在肉中存在。

再次,在化石中发现,有大量兽骨上有切割的痕迹,说明是人类工具取肉的结果。

以人类为例,女性一生只能生产约400个卵子,而男性,一小时就能生产1200万个精子,人类女性完全控制基因存续的方向和内容,因为女性在繁殖过程中付出远高于男性,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精力和肉体上。

这也造成女性在选择伴
侣上更谨慎和挑剔。

特别是对以下几种要素和男性有鲜明的区别:一是有能力投资的并且愿意主动投资的(包含社会地位高的,地位一般和资源成正比,包括偏好适当年长的,年长的一般资源相对要高,包括有进取心潜在投资能力强的),二是有能力保护自己和子女的(健康的,力量和身体综合素质好的),三是更适合和亲合的,更有耐心更可靠的(包括对子女的行为和态度),四是必须要真心爱自己的,即使他在其他方面都很完美。

五是相貌较好的(这一点偏好较以上都弱,特别是长期性的夫妻选择,在与性格、资源、可靠等相冲突时,这一点可有可无)以上各方面无论任何种族,都没有明显差异。

相反,人类男性选择异性伴侣和女性有很大差异,以上各要素相对男性而言有的根本不重要,有的甚至相反,但对爱双方偏好是一致的。

但现实是,偏好和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差异,一方面,完全符合个体偏好的伴侣数量有限,其次,个体在有限的时间段内交往范围是有限的,再次,个体偏好最低阀值也限制了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例如,白富美的女人往往只会对高富帅感性趣,反之亦然。

男性短期择偶的潜在风险和代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方父母兄弟亲属对自己的威胁和攻击,如果女方已婚,还包括其丈夫(因为短期性行为对于女方成本高,无法得到长期稳定保障,在局外人看来,特别是站在女方或利益相关方的人这是害处最大的行为,尽管女方本人不这么认为)二是男性传染性病的概率增加,三是对自己名声造成影响,以后稳定长期伴侣困难增加,四是可能遭到自己亲属的排斥和反目,离婚等,五是如果产生后代,增加抚养负担或减少后代成活率,六是增加自己事业和仕途风险,这主要是已经相对稳定并位居高职的男性。

所以,具备以上全部或大部分条件的男性,采取短期行为的可能性大大减少,相反则会偏好短期性行为。

例如,对单身女性独自居住父母外地年轻单纯的女性往往是最佳目标,如果男性也是单身或不受亲属监督则概率更大。

这时,基本上大部分男性都会采取短期行为,和最终是否成功无关。

当然,不同个体判断风险和收益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其中很大原因在于错误
认为自己能掌控风险,例如新闻上经常能看到高官被情妇举报,有的省部级贪官小三多达几十个。

这些官员基本上包括了上面全部风险,从本质上讲,他的短期行为损失远大于收益,但为什么这些人还会选择短期行为呢?就是自认为一手遮天,风险算个屁,老子就是爷。

当然他们有这种认知,也和当时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前些年贪官遍地,奸商满天,社会风气一度到了低谷,那时权大于法,老子就是爷是真实存在的事实,这和旧时地主和宦官基本差不多。

以上的风险对于当时已经不能算是风险了,一旦环境发生变化,风险和收益就会产生本质转变。

综合以上分析,男性短期行为偏好,主要由当时社会环境和风险共同决定。

但问题是,这不是男性单方行为,所以,只有地位和资源高的男性,才能最接近自己行为愿望,例如,国王,皇帝后宫都有大量年轻美貌的女性,这种现象不分国度和种族,人类普遍存在。

相反,那些地位低资源少的男性,往往无法实现自己的行为愿望,这也能从大量相亲男性提出要求看出,收入越高的男性,提出对女性年龄越低,年龄保持在二十岁左右,但收入一般的则无法提出这种要求,这表明男性已经进化出这种女性择偶偏好的意识。

再次,在网络社会下,大量广告和色情宣传,使男性能在短时间内面对大量美女刺激,这种虚假刺激会激发男性择偶机制,因为远古进化机制并没有针对现在这种虚假(无法实际接触和沟通)刺激的正确反应机制,从而产生对自己伴侣的不满,降低责任和忠诚。

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女性也有同样的机制,特别是近年整容、厌食症等近乎病态的行为越加普遍,这些行为只是应和男性表象偏好,从基因进化上没有促进,可能还会产生倒退(男性受欺骗产生大量实质并不美貌的后代,这些后代在真实情况下也许根本不会出生)。

男性如何从基因层面认知虚假,这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

提到虚假,我们来看看女性如何利用虚假来提升吸引,通过大量实验和调查,女性在提及她们采用的行为和手段时,一是从外表上修饰,化妆、整容是最基本的手段,她们还会刻意改变声音、行为(吃饭、走路),姿态(坐、站、垫胸、束腰),表情等,会刻意隐藏真实的年龄,会刻意贬低竞争对手的形象(几乎所
有女性都把形象放第一位,而不是对手的知识、气质等内在品性)。

从这种高度一致的反应性,可以看出,女性十分重视男性择偶偏好。

而男性的吸引方面则要广泛的多,不只有外表,还包括权力、财富、资源、知识、性格等。

二是隐蔽投资策略的采用,女性如果希望保持长期稳定关系,会在性行为前提出大量的投资要求,并争取最大程度兑现。

为不吓跑潜在满意者,女性会采取隐藏手段逐渐加码,并在关系进展中不断巩固加强兑现的可能性。

例如,假装怀孕、在行为前提出分段要求,买房、股份、手饰等。

女性也存在短期性行为选择的可能,如果没有,那人类历史长河中就不用普遍性存在出轨和小三了。

这一点,我们从男性睾丸占体重比例与各种灵长类比较,大猩猩最忠贞,平均每个雌性一生中性伴侣只有一个,人类次之,为1.1个,而雌黑猩猩高达13个。

比例也印证了,比例最低的是大猩猩,最高的是黑猩猩,人类处在中间。

这是进化过程中,雌性不只有一个性伴侣的证明,男性必须要提高一次排精数量,达到确保自己的精子比对手的更有概率进入卵子。

性伴侣数量调查,男性需求数量是女性的三到四倍,男性大概10-15个,女性只有3-5个,从接触到性行为时间,在一小时内,男性往往没有排斥意识,而女性是绝对不可能的。

零点效应,是指对相同个体异性的吸引力评分,时间在午夜时段得分最高,男性分差远大于女性(近两倍)。

这与饮酒等外在因素无关,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当夜深时,未配对的女性越来越少,剩下的男性会认为自己选择的机会变少,为能实现接触行为,有意识降低自己的选择条件。

性幻想男女也存在巨大差异,女性往往不会幻想陌生关系,并且保持专一,不会对视觉产生太大敏感,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依靠和满足。

例如紧紧缠绕,表情温暖等。

女性短期行为的收益必定是存在的,否则不可能出现如此多的婚外行为,从统计论来看,双方比例基本相等。

调查结果证明,出轨女性往往无意识将与情人幽会时间安排在排卵前后,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私生子的原因,进一步说明,
女性认为情人比自己的丈夫更能让自己高潮。

其次,从资源获得上,通过混淆父子关系,从多方获得更多的资源,因为男性无法确定亲子关系(当然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已经无法成立,但进化是漫长的,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这种适应器还会存在),都会提供一定的生存帮助。

安全保护,当女性觉得自己安全得不到保障时,就会通过增加伴侣来寻求更多的保护。

提升生存保障,通过与权贵发生关系,提高今后生存更好的保证(证据不足)。

基因传递保障,通过与地位更高的男性生育,可以更好的将自身的基因传递下去,通过与更英俊的男性生育,子女会有更多的机会生殖更多的后代(验证不确定)。

更换配偶的手段,当女性不想再维持配偶关系,会采用出轨,或是遇到更优秀的配偶储备,对第一次选择失望等。

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个体的差异,女性在对待短期性行为的收益差异很大,在相同条件下,有的会认为收益大于风险,有的刚相反。

人类为什么雌性育后付出的代价要高(我们要明确,并不是所有有性生殖的生物都是雌性代价高,例如某些鱼类,海马,鸟类等)?有以下几点:一是父子关系不确定假设,子女与母亲的关系是确定的,但其父亲无法百分百肯定,前面人类女性平均性伴侣1.1倍已经证实,在远古这个比例更高。

男性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牺牲繁殖机会,却在抚育其他男性的后代。

自私的基因也从繁殖的角度解释了这个现象。

第二遗弃假设,人类生殖特点决定,女性从发生关系怀孕到分娩需要近一年时间,而男性只要完成性交即可,在这么漫长的时间内,男性完全可以再会寻找更多的女性以繁殖更多后代,而女性为了自己基因的延续,不得选择抚育子女的行为,自私的基因说明这是基因进化所必需的行为。

从其他雌性胎生动物也能证实这种现象,而对于先排卵后受精的生物,例如鱼类,则相反,雄性承担了抚育后代的沉重代价,因为雌性在排卵后便离去,剩下受精的雄性为了使自己的后代存活,不得选择抚育行为。

但科学实验通过对56种同时施放配子的生物研究,发现有78%是雄性抚育,这与该假设相违(根据假设,同时配子的双方遗弃和抚育的机会是对等的,50%),同时发现,实际上雄性主动抚育是因为能清楚确定亲子关系(例如同配子过程中,雌性往往先离开,雄性则在现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