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3)
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
1.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各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
“别担心,亲爱的。
要我进棺材可没那么容易。
我还要活下去,而且要大干一场,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结论捣捣乱。
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硬说我百分之百地丧失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
咱们还是走着瞧吧。
”
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重返新生活建设者的行列。
(1)“别担心,亲爱的”是保尔在安慰他的妻子。
他的妻子是谁?“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一句中“一条道路”是指什么?列举在这条道路上保尔遇到的困难。
(至少两方面)(2)晁盖因何事重伤致死?后来“捉得射死我的”人是谁?简述此人没有“做梁山泊主”的两个原因。
【答案】(1)达雅。
指文学创作的道路。
困难:失明,手写不容易;病痛的折磨;文字难以表达他心中的激情;初稿被邮局弄丢了。
《水浒传》(节选)
当日夜至三更,冕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付道:“贤弟保重。
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言罢,便瞑目而死。
(2)征讨曾头市,被史文恭射伤。
卢俊义宋江手下李逵等兄弟不服;宋江与卢俊义抓阎分别攻打两座城池,先攻破者为梁山泊主,结果宋江一举攻下了两座城池。
【解析】【分析】(1)根据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的积累可知,保尔的妻子是达雅。
结合后面情节可知,一条道路”是指文学创作的道路。
当时保尔已经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在写作时遇到的困难有:失明,手写不容易;病痛的折磨;文字难以表达他心中的激情;初稿被邮局弄丢了。
(2)根据对《水浒传》情节和人物的积累可知,晁盖受伤的原因是征讨曾头市,被史文恭射伤。
后来“捉得射死我的”人是卢俊义。
他没有做梁山泊主”的两个原因是:宋江手下李逵等兄弟不服;宋江与卢俊义抓阎分别攻打两座城池,先攻破者为梁山泊主,结果宋江一举攻下了两座城池。
故答案为:⑴达雅。
指文学创作的道路。
困难:失明,手写不容易;病痛的折磨;文字难以表达他心中的激情;初稿被邮局弄丢了。
⑵征讨曾头市,被史文恭射伤。
卢俊义宋江手下李逵等兄弟不服;宋江与卢俊义抓阎分别攻打两座城池,先攻破者为梁山泊主,结果宋江一举攻下了两座城池。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
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
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
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②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⑵本道题考查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
要记牢。
2.附加题
(A)第二天,母亲到学校去恳求瓦西里神甫开恩,让她儿子回班学习。
从那时起,保尔恨透了神甫。
他又恨又怕。
他不容许任何人对他稍加侮辱,当然也不会忘掉神甫那顿无端的毒打。
他把仇恨埋在心底,不露声色。
保尔以后又受到瓦西里神甫多次小的侮辱:往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他赶出教室,一连几个星期,天天罚他站墙角,而且从来不问他功课。
因此,他不得不在复活节前,和几个不及格的同学一起,到神甫家里去补考。
就在神甫家的厨房里,他把一把烟末撒到过复活节用的发面里了。
(B)保尔明白,没有别的法子解释他拒绝步行的理由,只好低声说:“我的两条腿全肿了,连走带跑一个星期,我实在做不到。
此外,同志,我还不知道您是什么人。
”
“我是你们团的参谋长,这是一。
第二,我再一次命令您下马。
如果您是个残废,我可没叫您在部队里工作,这不能怪我。
”
保尔好像挨了一鞭子,他猛地一抖缰绳。
但是,古谢夫那只坚强有力的手阻止了他。
保尔受到这样的侮辱,忍不住要发作,同时他又竭力克制自己,内心斗争了好几分钟。
现在的保尔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任性地从一个部队跳到另一个部队的普通战士了。
他现在是营政治委员,全营战士就站在他身后。
他自己的行动会给全营树立什么样的服从军纪的榜样呢!况且他担任部队的训练工作,又不是为这个花花公子干的。
想到这里,他离镫下马,忍着剧烈的关节疼痛,朝队伍的右翼走去。
(1)(A)(B)两篇选文中保尔分别受到怎样的“侮辱”?
(2)保尔面对“侮辱”的态度变化体现了他在成长,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3)两篇选文在塑造保尔形象的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举例分析。
【答案】(1)(A)选文:保尔被神甫毒打,被赶出课室,一连几个星期被罚站墙角。
(B)选文:保尔因受伤只好骑马,被上级勒令下马,只好忍痛步行。
(2)(A)选文中,保尔还是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学生,所以在面对“侮辱”时以撒烟灰这样有点“稚气”的行动来报复神甫。
(B)选文中,保尔面对上级的强制措施,他克制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克服病痛,遵命下马步行。
体现了他从一个任性的普通战士成长为营政治委员的成熟。
(3)两篇选文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来塑造保尔的形象。
如(A)选文中,保尔“恨透了神甫”“又恨又怕”“把仇恨埋在心底”的复杂心理,塑造了保尔自尊心和报复心强、敢于反抗的形象。
(B)选文中,保尔面对“侮辱”时的内心斗争,表现了此时的他已变得理性自制,深明大义。
【解析】【分析】(1)从“当然也不会忘掉神甫那顿无端的毒打”“往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他赶出教室,一连几个星期,天天罚他站墙角”“我再一次命令您下马”“他离镫下马,忍着剧烈的关节疼痛,朝队伍的右翼走去”可以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2)“就在神甫家的厨房里,他把一把烟末撒到过复活节用的发面里了”反映了保尔的不满以及行为的幼稚;“保尔受到这样的侮辱,忍不住要发作,同时他又竭力克制自己,内心斗争了好几分钟”体现了他的成长和觉悟的提高。
(3)(A)中“从那时起,保尔恨透了神甫。
他又恨又怕”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突出了保尔对神父的愤恨;(B)中“他现在是营政治委员,全营战士就站在他身后。
他自己的行动会给全营树立什么样的服从军纪的榜样呢”也是心理描写,突出了保尔的顾全大局以及思想觉悟的提高。
故答案为:⑴(A)选文:保尔被神甫毒打,被赶出课室,一连几个星期被罚站墙角。
(B)选文:保尔因受伤只好骑马,被上级勒令下马,只好忍痛步行。
⑵(A)选文中,保尔还是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学生,所以在面对“侮辱”时以撒烟灰这样有点“稚气”的行动来报复神甫。
(B)选文中,保尔面对上级的强制措施,他克制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克服病痛,遵命下马步行。
体现了他从一个任性的普通战士成长为营政治委员的成熟。
⑶两篇选文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来塑造保尔的形象。
如(A)选文中,保尔“恨透了神甫”“又恨又怕”“把仇恨埋在心底”的复杂心理,塑造了保尔自尊心和报复心强、敢于反抗的形象。
(B)选文中,保尔面对“侮辱”时的内心斗争,表现了此时的他已变得理性自制,深明大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对选文的内容的概括。
考生要仔细阅读选段,提取主要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注意概括的内容要准确,一般的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选段的理解。
要求考生对选段认真阅读,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回答。
考生在回答时尽量运用原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名著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的理解。
考生要熟读名著,在文本中找到对人物刻画的语句,根据这些语句来进行分析总结。
3.为帮助同学们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编辑部打算为文物创编迷你剧本。
(1)请你参照示例,从下面两件文物中选取一件,根据背景资料,发挥想象,设计一段文物的内心独白,讲述它的“前世故事”。
(100字左右)示例:越王勾践剑
背景资料:公元前494年,吴越交战,越国败。
越王勾践屈身侍吴,归国后卧薪尝胆以图自强,经过漫长艰辛的准备,最终实现复仇强国之梦。
内心独白:“我是一把君王剑。
我的王,勾践,曾是世人眼中的失败者,而我也曾是一把属于失败者的剑。
我的王,你与越国子民同在,励精图治,自强不息;我,与你同在,卧薪尝胆,一心雪耻。
越地长歌不散,我翘首以盼!”
【文物一】《清明上河图》画卷
背景资料:《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
画面从郊区铺陈到集市,描绘了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与汴河两岸自然风光的优美。
画中人物多达几百人,所绘景物大至原野、河流、城郭,小到摊贩上的陈设货物、招牌文字,丝毫不失。
《清明上河图》局部
【文物二】戴安澜将军的“铁汉”印章
背景资料:戴安澜将军是抗战革命烈士,作战英勇,指挥卓越。
毛泽东曾为其赋诗“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赞其虽英年早逝,但实现了抗日的伟大志向。
台儿庄战役期间,戴安澜专门镌刻了“铁汉”印章,意指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战斗力来抵抗日军的侵略。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定。
选自其中的《唐雎不辱使命》讲述了安陵小国使臣唐雎勇谋兼备,面对秦王据理抗争的故事。
B. 善用天时地利人和,破解杨志的谨慎小心,“智多星”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来自于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
C.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的杨修,但他却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D. 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笔下的鲍西娅假扮律师,巧妙地利用契约上的“一磅肉”反击高利贷者夏洛克,智慧地取得了胜利。
【答案】(1)示例一: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
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看那集市商贩,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
九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示例二:我是见证英雄壮志的“铁汉”印章。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我的主人戴安澜,将“铁汉”二字镌刻在我的身上。
那是我的姓名,他的信仰——不破日寇终不还。
虽然他殒命沙场,但我会把他的铁汉精神传遍中华。
(2)A
【解析】【分析】(1)题干要求发挥想象,设计一段文物的内心独白,讲述它的“前世故事”。
一件文物是《清明上河图》局部,一件文物是戴安澜将军的“铁汉”印章。
要答好此题,首先要弄明白这两件文物的来历,还有文物本身的内涵。
要挑你最了解、最有话说的文物来写内心独白。
要讲清楚文物的“前世故事”及文物的意义。
当然,这也是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积累。
(2)“《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错。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故答案为:(1)示例一:我是为大宋盛世代言的精美画卷,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就由我来向你描绘。
看那汴河两岸,风光无限,热闹非凡;看那集市商贩,吆喝声仿佛还在耳畔。
九百年前张择端眼中的安居乐业,听我向你娓娓讲述。
示例二:我是见证英雄壮志的“铁汉”印章。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我的主人戴安澜,将“铁汉”二字镌刻在我的身上。
那是我的姓名,他的信仰——不破日寇终不还。
虽然他殒命沙场,但我会把他的铁汉精神传遍中华。
(2)A
【点评】《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4.罗家伦在《学问和智慧》里写道:“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请参与下面一些小问题的探究活动,尝试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
(1)【诗歌里的“智慧”】唐宋诗词中,常常写到各种自然景物。
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常常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
请发挥想象,描述下列诗句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2)【经典里的“智慧”】《格列佛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家认为这种改革不但对于身体健康有益,同时对表达思想更加简练也有好处。
”这里的“这种改革”指什么?请你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真实用意。
(3)【生活里的“智慧”】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在。
一则好的广告语会让人过目不忘,比如下图公益广告“雾霾,让你前途无‘亮’”的广告语非常巧妙,请你简要赏析。
【答案】(1)春天到了,绿柳如烟,一片嫩绿,清晨,寒气轻微。
枝头上红杏盛开,一簇簇红艳艳的,分外热闹。
(2)“这种改革”指取消语言中所有的词汇。
作者运用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设计家废除口语的反对,运用讽刺的手法,批评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3)运用谐音,化用“前途无量”的成语,巧妙点出雾霾让前途没有光亮和希望的严峻现实,引起人们对防霾的重视,令人深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写诗歌所展现的画面,解答时结合诗句的意思,加入描写性的词语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格列佛游记》第三章描写了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影射现实,借这种荒谬的现象来抨击当实英国宫廷的现实,讽刺了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据此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广告的能力.这几则广告都用了谐音的方法把我们熟识的成语改头换面,这样做虽然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但会给汉字的规范和文明的传承带来不好的影响.据此可作答.
故答案为:(1)春天到了,绿柳如烟,一片嫩绿,清晨,寒气轻微。
枝头上红杏盛开,一簇簇红艳艳的,分外热闹。
(2)“这种改革”指取消语言中所有的词汇。
作者运用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设计家废除口语的反对,运用讽刺的手法,批评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3)运用谐音,化用“前途无量”的成语,巧妙点出雾霾让前途没有光亮和希望的严峻现实,引起人们对防霾的重视,令人深思。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发挥想象来具体描绘,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
抓住绿柳、寒气、枝头、红杏等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描绘。
(2)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和写法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记牢名著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在平时就要对名著常识知识做好积累。
这句话选自《语言的妙用》,教授们改进本国语言的目的在于:一对身体健康有利,对表达思想更加简练也有好处;二可以作为一切文明国家的共同语言。
运用讽刺的手法,批评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3)本题考查评价广告的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答案不唯一,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
从广告宣传的角度看,运用谐音,化用“前途无量”的成语,构思巧妙,令人深思。
从使用成语的角度运用不规范,不可取。
5.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气象物候”专题,请你完成以下题目。
(1)【新编霞客行】秋冬之交,阳光明媚,华南山区群峰叠翠,来自扬子江畔的徐霞客不禁心花怒放,扶木攀岩、探幽寻胜间,不觉一路登临山颠。
此时,他却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山腰种着荔枝等热带果木,山脚却栽满苹果等温带果树。
他大惑不解:难道此地的果农不懂得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吗?请你用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蕴含的玄机。
(2)【古诗寻节气】请指出下列古诗句中暗含的节气,并说说该节气的含义。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唐,杜甫)
节气:________。
含义:________。
②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节气:________。
含义:________。
【答案】(1)①这是因高下差异影响物候的特殊情况,属于逆温层现象。
②秋冬之交,晴朗无风的夜晚,山区便会形成逆温层的条件。
③由于冷空气比较重,从空中向低处流,山脚的暖空气被抬升,便出现了山脚有霜(或气温低)而山腰无霜(或气温较高)这种特殊现象。
④所以热带作物种在山腰成活率高,种在山脚反而不适宜。
这充分体现了当地人丰富的生产经验和高度的智慧。
(2)雨水;降雨开始,雨水增多;大暑;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时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1)影响物候因素有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2)杜甫《春夜喜雨》写的是春天,俗语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植物急需雨水的滋润,所以节气的雨水,在这个节气里降雨开始,雨水增多。
杨万里《夏夜追凉》写的是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
写的是节气是大暑,指的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时期。
故答案为:(1)①这是因高下差异影响物候的特殊情况,属于逆温层现象。
②秋冬之交,晴朗无风的夜晚,山区便会形成逆温层的条件。
③由于冷空气比较重,从空中向低处流,山脚的暖空气被抬升,便出现了山脚有霜(或气温低)而山腰无霜(或气温较高)这种特殊现象。
④所以热带作物种在山腰成活率高,种在山脚反而不适宜。
这充分体现了当地人丰富的生产经验和高度的智慧。
(2)雨水;降雨开始,雨水增多;大暑;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时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24节气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6.鲁迅不但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
先生说:“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半个多世纪以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却都没有忘记先生。
怀念鲁迅,研究鲁迅,书报、杂志、网络都时有相关的文章发表。
让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纪念鲁迅先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1)【看图写文】以下是丰子恺先生为鲁迅的一些作品画的插图,请根据画面内容写出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文章篇名。
(2)【挽联赏析】鲁迅先生逝世后,时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写了下面这副挽联,请你将这副挽联填写完整,并作简要赏析。
上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_》
下联: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3)【观点争鸣】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大变脸,鲁迅的《风筝》被删去。
网友纷纷热议此事,部分网友赞成此举,认为中小学生读鲁迅作品确实太难;也有网友持反对意见,表示鲁迅的经典作品不应从语文课本中撤掉。
对此,你有何看法?(80字左右)
【答案】(1)《孔乙己》;《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呐喊,以鲁迅译著书名及所主编之刊名缀成一副挽联,构思独特。
上联表达对鲁迅一生功绩的赞美;下联抒发对他逝世的哀悼惋惜
(3)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能力。
题目中给出了丰子恺先生为鲁迅的一些作品画的插图,根据图画的内容判断作品名称。
第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喝酒的老者给孩子们分食吃食,是《孔乙己》中的插图;第二幅画画的是一个少年在月下瓜地里刺猹,是《故乡》中的插图;第三幅画画的是一个孩子在捕捉鸟雀,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插图。
(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对联的能力。
首先,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其次,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第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第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第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特色,根据下联的内容来分析,“一生”后面应填写动词,构成主谓短语,应填“呐喊”。
(3)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不管观点如何,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孔乙己》;《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呐喊,以鲁迅译著书名及所主编之刊名缀成一副挽联,构思独特。
上联表达对鲁迅一生功绩的赞美;下联抒发对他逝世的哀悼惋惜;(3)略。
【点评】补写对联。
首先,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其次,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第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第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第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7.(2017·绥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
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
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3)【孔子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
请根据自己有的知识,写出与它们有关的成语和故事各一个。
(4)【合作共赢悟国学】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合作共赢”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