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2020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2020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注意:客观题(含双选)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书写。

一、论述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

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
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答案】
1.D
2.C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

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可以到原文中相应位置寻找选项的内容,选项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

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等。

2.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比如本题A项,在文中第三段“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C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
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

比如选项C,“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二、古诗文阅读(共 63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

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

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

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

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
岂无此子乎。

”使左右节哭。

服阕
..,除太子中舍人。

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

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

庐于墓所,亲友隔绝。

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

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

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

及劢至,纤毫不犯,岁十余至。

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

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

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

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

”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

未几,文彻降附。

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

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

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

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

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

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

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B.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C.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D.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为了给父母守丧而解除官职,和“丁忧”的意思一样,都是遭逢父母丧事,多指官员居丧。

B.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爵位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死”
按尊卑分为五种不同的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

在古语中,与“敕”组成的词一般与皇帝有关,如“敕书”
指皇帝给臣僚的文书。

D.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功过是非与品德修养,给予一种具有评价性质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6.下列有关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劢为子至孝,守丧尽礼。

他在为母亲守孝时由于悲痛伤心几乎难以操办丧事常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萧景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并与亲友们隔绝。

B.萧劢为政有方,深受爱戴。

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官民皆至情相送。

C.萧劢为官清廉,不谋私利。

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官员贪得积弊,外国商船来往频繁;他征讨做海盗的俚族人并把战利品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萧劢为人大度,博闻强识。

随从曾经不慎将菜汤洒到他身上,他虽然脸色没变,但却大呼别人助其更衣;他读书勤奋,裴子野曾经拿着书提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5分)
(2)未几,文彻降附。

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

(5分)
【答案】
4.D
5.A
6.D
7.(1)正逢他叔父萧昙被朝廷逮捕下狱,他于是带领家中兄弟们一起赶到大理(上诉),即使是他家的门生故吏也没有人认出他来。

(会叔父昙下诏狱:被动句;昆弟:兄弟;虽:即使。

3分。

句意2分)
(2)不久,陈文彻投降归附。

萧劢认为南江地方险要,应该设立重镇,于是上表朝廷,(建议)在高凉郡设州。

(降附:投降归附;以:认为;表;上表。

3分。

句意2分)
【解析】
4.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

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

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5.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各种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如A项,服阕,为父母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并不是为了守丧而解除官职。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称号、官职、历法等文学常识。

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D项,理解错误,张冠李戴。

随从曾经不慎将菜汤洒到他身上,他并未怪罪,慢声叫人给他换衣服。

并且,拿书提问他的人不是裴子野而是刘显。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选项D来源于文章第四段,随从曾经不慎将菜汤洒到他身上,他并未怪罪,慢声叫人给他换衣服。

并且,拿书提问他的人不是裴子野而是刘显。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会叔父昙下诏狱:被动句;昆弟:兄弟;虽:即使。

3分。

句意2分。

第二句中,降附:投降归附;以:认为;表;上表。

3分。

句意2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萧劢字文约,喜怒不形于色。

位居太子洗马时,因母去世而辞官,由于悲痛伤心几乎难以操办丧事。

每当想到母亲,必定要徒步到墓上去。

有时遇到风雨,摔倒在半路上,便坐在地上痛哭,然后起来再往前走,家里人也阻拦不住。

父亲萧景特别喜爱他,曾说:“我百年之后,怎能少了这样的儿子呢。

”吩咐左右人关照他节哀。

服丧期满后,被任为太子中舍人。

萧景在郢州去世,有人因为路远,就对他隐瞒了凶讯,而用病重作为托词。

萧劢于是奔波前往,赶到江夏,已是七天水米未进。

埋葬父亲后,他在墓旁结庐而眠,断绝亲友往来。

正逢他叔父萧昙被朝廷逮捕下狱,他带领家中兄弟们一起赶到大理上诉,即使是他家的门生故吏也没有人认出他来。

作淮南太守时,因治理有方而被称颂。

后改任宣城内史,境内多猛兽,经常危害人民,萧劢到任后,野兽的危害得到治理。

又改任豫章内史,结果境内路不拾遗,男女有别而道不同行。

后调任广州刺史,当离开豫章郡时,官吏百姓都悲痛落泪,沿途几百里舟车堵塞,人们都各自带着酒食来给他送行。

萧劢都接收下来,但随后又给予他们钱财。

走到新淦县岓山村时,有一位老太太用盘子托着泥鳅,从送行的船侧奉献上来,又有几十名少年跳进水里给他拉船,又是唱歌,又是流泪。

广州地处沿海,向来是富庶地区,外国商船到此,多被当地刺史盘剥侵夺,所以每年来船不过三几次。

自萧劢到此,对他们秋毫无犯,于是一年就有十几趟到来。

当地的俚族人不顺服,多数做了海盗(经常在海上行凶抢劫),萧劢对他们进行讨伐,俘获的人口财物,除犒赏军队外,全部送交朝廷。

他以前的刺史们都营私中饱,当地的土产贡品多被私吞,很少能进入朝廷仓库。

自从萧劢到任,一年里向朝廷进奉数次,国家军政所需的资财,源源不断地输送。

梁武帝感叹道:“朝廷算是又添了一个广州。

”有诏令让他以原来的官号还朝,这时西江的俚人头领陈文彻进犯高要,于是又下诏让萧劢再任原职。

不久,陈文彻投降归附。

萧劢认为南江地方险要,应该设立重镇,于是上表朝廷,建议在高凉郡设州。

朝廷下令改为高州,命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

征召萧劢回朝任太子左卫率。

萧劢生性率直有节制,而且气量宽宏。

一次手下人曾把一碗菜汤不慎打翻在他胸前,他脸色
不变,慢声叫人给他换衣服。

他收藏图书多达三万卷,披阅观览而不知疲倦,尤其爱读《东观汉记》,大部分都能背诵下来。

刘显曾经拿着书考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他很少结交朋友,只和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关系密切。

在回京路上去世,追赠侍中,谥号光侯。

(二)名篇名句默写(5分)
8.补写下列名篇句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1空1分)
①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②,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③,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⑤燎沉香,,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周邦彦《苏幕遮》)
【答案】①乾坤日夜浮②岩扉松径长寂寥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雕栏玉砌应犹在⑤消溽暑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试题(39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题目。

(6分)
相见欢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9.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象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
无忧了。

10.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3分)
A.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

这首词是李煜的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B.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疾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

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的哀伤。

C.词的下阕,抒写了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

D.这首词是一首小令,情调哀怨,情景交融。

【答案】
9.D
10.A
【解析】
9.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比喻修辞。

D项,“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

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对于本题,其实是要求考生分析比喻这种修辞的用法和在本句中的效果,考生只要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进行分析即可。

10.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