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定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比例 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4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 比例尺3. 求比例4. 比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求比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比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求比例的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例的概念。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比例的意义: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 讲解比例尺(1)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2)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4. 讲解求比例的方法(1)求比例的方法: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掌握求比例的方法。
5. 比例的应用(1)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求比例的方法。
7.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
六、课后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比例的应用”。
比例的应用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教学设计)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 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
例1、一文具店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数量
/支
1
2
3
4
5
6
7
8
…
总价
/元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
问:你有什么发现?
(2) 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6)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拓展应用
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能写成几组就写几组)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
(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 (指名板演)
创境激疑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比例 第3课时解比例》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比例第3课时解比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概念。
2.能够独立解决有关比例的问题。
3.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比例的含义。
2.掌握比例的解题方法。
3.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比例是指两个或者更多量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比例关系,比如身高和体重的比例,速度和时间的比例等等。
2. 比例的解题方法解比例的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比较法和配方法。
直接比较法是直接比较出相等的两个量。
配方法是通过等比式的处理,找到两个相等的量。
比例问题的解题思路: - 确定比例的两个对应量。
- 列出等比式。
- 计算缺失的数值。
四、教学过程1. 第一步:复习通过简单的例子复习比例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快速回忆起比例的特点。
2. 第二步:引入引入今天的主题,解比例,并解释比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3. 第三步:示范老师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演示如何解比例问题,并强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4. 第四步: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一些比例问题,辅导学生解题的过程,纠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
5. 第五步:巩固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者作业,检查学生对比例解题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巩固学生的对比例的理解,引导他们更好地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请同学们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思考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应用比例解决问题。
七、拓展为了更好地理解比例,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相关教材,及时向老师提出问题。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比例解题的方法。
祝大家学习顺利!。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比例(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比例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
比例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
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其他知识的基础。
另外通过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建立比例的概念。
●教学准备共14课时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左右2.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左右3.比例的应用6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40页,41页上半部分,练习六第1~4)●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并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和归纳能力。
●重点难点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启发,明确目标课件出示不同的国旗,这些国旗大小不同,但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都有一定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比例的意义。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主要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学会求比例尺,解决与比例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在解决比例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还对比例的概念理解不深,对比例的运用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探究比例的性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
2.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
2.难点:求比例尺,解决与比例有关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感知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比例的性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求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情境图片、实例资料、练习题、黑板。
2.学具:练习本、笔、尺子。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如:一幅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是多少?让学生感知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呈现(10分钟)讲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比例的组成。
如: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
3.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比例的性质。
如:如何求比例尺,比例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
如:求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说课稿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分数和小数等基本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比例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比例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比例的计算方法以及比例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乘除、分数和小数等基本运算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比例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定义,掌握比例的性质,学会计算比例,并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和操作,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例的定义和性质,比例的计算方法,比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比例的性质和比例的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和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例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比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比例的规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的方法以及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学习比例时,部分学生可能对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实际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比例的概念,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求比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
2.难点:比例的实际应用,求比例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实际意义。
2.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如购物、行程等问题。
2.准备比例的图片或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比例的概念。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购物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实际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比例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直观理解比例的含义。
同时,介绍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共同探究、发现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甲地出发骑自行车前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5公里,问几小时可以到达乙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比例》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比例》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比例》是学生在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的基础上,对比例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比例的计算、比例的应用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但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讲解、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计算方法,掌握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计算方法,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讲解、练习、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理解和掌握比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实例问题、练习题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比例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计算步骤。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例问题,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解答,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比例的计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的计算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014新审定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电子备课教案

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坪场镇完小六年级数学科电子备课教案
( 2014年----2015年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四单元:比例)
学校:大坪场镇完小
科目:数学
年级:六年级
教师:
第 1 课时
第 2 课时
第 3 课时
第 4 课时
第 5 课时
第 6 课时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正比例图像
①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第 7 课时
第 8 课时
第 9 课时
第 10 课时
第 11 课时
第 12 课时
第 13 课时
、出示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解比例?(2)解比例的过程与要求是什么?
接着完成教材第65页第2题,指名汇报,并说明每步运算的根据是什么。
、出示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的关系?(
例关系?(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这节课是一堂比和比例的单元复习课,复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始终把知识贯穿一体,融会贯通。
这节课能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自编了一些新颖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机会。
这节课也体现了自主性。
教师充当教学的组织、引导和参与者的角色。
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兴趣盎然,情绪饱满,成了学
第 14、15 课时。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教案

最新⼈教版⼩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教学设计教案第四单元⽐例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例,正⽐例和反⽐例的意义,正⽐例图像,⽤⽐例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掌握了⽐的知识的基础上进⾏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通过感知数量间的变化规律,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理解⽐例的意义,会判断四个数是否能够组成⽐例。
(2)使学⽣理解⽐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的解⽐例。
(3)使学⽣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例和反⽐例的意义,掌握正反⽐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4)使学⽣认识正⽐例关系的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有正⽐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个量的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使学⽣理解⽐例尺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的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例尺。
(6)使学⽣认识放⼤与缩⼩现象,能利⽤⽅格纸等形式按⼀定的⽐将简单图形放⼤与缩⼩,体会图形的相似。
2. 过程与⽅法:通过动⼿、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式,使学⽣⾃主获取知识,全⾯参与教学活动。
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抽象概括能⼒。
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提⾼问题解决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体会⽐例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多种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对知识间关系的理解,提⾼数学素养。
培养学⽣在实际⽣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让学⽣体会函数思想,是学⽣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理解⽐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四、教学难点:判断成正、反⽐例的量。
五、教学措施:1. 重视概念的理解,强调概念的应⽤,提升概念掌握的⽔平。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比例》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比例》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比例》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小数、整数等知识后,进一步深化数学知识的重要单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主要包括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整数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于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比例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方式,自主学习比例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练习本等。
2.学具:学生自带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如购物时发现商品标价与实际价格不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实际价格,从而引出比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比例的定义,示例演示比例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比例计算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比例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比例尺问题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比例》

-比例的灵活应用:学生需要能够将比例知识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中,如计算实际距离、图形放大缩小后的尺寸等。
-解比例的计算过程:学生需理解并掌握解比例的方法,特别是涉及分数和比例的复合问题。
-比例尺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能够将图上的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进行准确转换。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例理解:学生需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后,边长比例的变化,并能应用于实际绘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理解比例的定义,比例中四个数的关系,以及比例的内外项概念。
-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解题中。
-解比例:学会使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定义,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测量问题。
3.重点难点解பைடு நூலகம்: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解比例的计算,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和逐步解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按照一定比例配制饮料,这个操作将演示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比例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比例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单元,涵盖比例的基本概念、性质、运算及应用。
学生将通过学习,理解比例在数学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1. 比例的性质和计算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比例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比例尺、计算器、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讲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比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 比例的计算方法3. 比例的应用实例作业设计1. 基础题: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
2. 提高题: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学生是否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解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引入比例的概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比例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问题;2初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比例”来源于“比”,感受两列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构建知识网络。
感受“等价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会用比例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和学具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昨天咱们已经见过面了,对吗?还记得我那两个神秘的身份吗?生:记得,你是一个数学老师,还是新手奶爸。
师:其实新手奶爸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这不,在照顾小宝宝的时候遇到难题啦!看!这是我刚买的奶粉,一不小心给弄脏了,这么多信息都不见了。
你能帮我找回来吗?师:请你拿出建议喂哺表,开始吧!谁先完成谁举手。
师:真快,才几秒钟就完成了。
这边也很快。
你是第一个完成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生:2勺奶粉兑60毫升,3勺奶粉兑90毫升......师:你们跟他填的一样吗?哎?你是怎么想的?师:你是用(倍数关系)(约分)(数据的排列规律)的方法找到的,对吗?掌声!为你的智慧鼓掌。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小婴儿刚出生的时候,胃只有一颗葡萄那么大。
我们给他喂0.5勺奶粉,该兑多少水呢?生:15毫升,因为......师:如果给他喂a勺奶粉,该兑多少水?生:30a毫升的水。
因为......师:谢谢你们,帮我解决了难题。
为了表述方便,我们把它们分别标号①到⑦,表示7杯不同的奶,可以吗?【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自然的引出一系列比值相等的比,为比例的产生创造条件。
二、研究比之间的关系师:第①杯奶有多浓?用数学的语言怎么表示?只用一个数行吗?生:我是这样表示的:1:30师:浓度受几个因素影响?生:两个。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
2.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1.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比例的计算方法。
3.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比例进行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生活案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场合。
2. 比例的定义和性质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比例的计算方法是比较两个量的相对大小关系。
3. 比例的计算方法3.1 基本比例比例的基本形式为a:b,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
3.2 比例的扩大和缩小当两个量的比例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乘以相同的系数来扩大或缩小比例。
4. 实际问题中的比例运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比例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练习与检测练习一1.甲乙两人的身高比例是3:4,已知乙的身高是160厘米,求甲的身高。
2.一个矩形的长和宽的比是5:3,如果长是15厘米,求矩形的宽。
练习二某班同学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是2:3,如果男生有30人,求女生的人数。
检测题1.一本书的原价是40元,现在打八折出售,打完折后的价格是多少?2.小明和小华的身高比是4:3,如果小明的身高是120厘米,求小华的身高。
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题目。
2.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例进行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设计,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还存在一定困难。
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掌握好比例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突破方法:通过动脑、观察、对比、计算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解读标题1、回忆比的知识:回忆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化简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复习,尤其是化简比和求比值,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教学比例的意义作了铺垫。
】2、解读标题师:今天我们在比的基础上学习比例,(揭题)“比例”这个词,你在日常生活中哪见过或者听到过呢?【PPT1】生:按几比几的比例配料、调配等。
生:比如做面包的原料。
面粉、水、糖等等这些配料都需要一定的比例才能做好面包。
厨师做菜也会用到比例。
下面我们以最简单的糖水的例子来体会。
(1)配糖水【PPT2】师:我现在想配一杯糖水。
1份糖,配5份的水,这样配出来的糖水正好喝。
第2次我如果放2份糖的话,你们觉得我该加多少水合适呢? 10份水第3次如果先倒了25份的水,那你觉得我应该加多少糖合适呢?5份糖师:好,我们来看这三杯配好的糖水。
你有什么发现或者想说的、想问的吗?师:按这三种比例配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师:为什么糖和水每次放的都不一样多,口感却不变呢,其中的奥妙在哪?怎样就能保证每次的口感一样呢?(2)按比例缩放图片。
【PPT3】过渡:除了配料,师做在手机上撑开图片动作,图片的缩放,这里也会有比例的知识吗?出示4张国旗图片(第四张是变形的)。
师:说说看完这四张国旗图片的感受。
生:第四张是变形的,前三张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师:那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在国旗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

第四单元比例教案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4页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
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10∶6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二、探索发现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景图。
(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2)你知道这些国旗长和宽是多少吗?出示各图国旗长、宽数据。
测量教室里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操场上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2.4∶1.6=1.560∶40=1.5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值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4∶1.6=1.5,60∶40=1.5.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提问1:你们发现了什么?提问2: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教师说明: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2.4∶1.6=60∶40,提问:提问3: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提问4: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师生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边举例说边板书.)(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材第40~42页。
)教学目标1. 通过现实情境,认识比例,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2. 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提高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能力。
3. 在教学中,通过了解国旗的比例,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4. 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写出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10∶64∶8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生: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二、新课讲授1.讲授“比例的意义”。
出示教材第40页的情景图。
师:说一说图的内容,找一找图中共有的东西。
课件出示三面国旗长与宽的具体数据,写出它们的比。
(提示:比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长5m 2.4m 60cm宽m 1.6m 40cm教师提问: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学校里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吗?求出比值。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操场上的国旗: 2.4∶1.6=教室里的国旗: 60∶40=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生: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它们相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比例》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比例》人教新课标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第4.1节《比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学会求解比例的方法,并能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了解比例的性质,学会求解比例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比例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例的性质,求解比例的方法。
2. 教学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椅、书本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之间存在一种数量关系。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翻阅教科书,了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3. 课堂讲解: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对应的边的比例关系,引出比例的概念。
然后讲解比例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讲解求解比例的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存在的比例现象,并尝试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比例的概念2. 比例的性质3. 求解比例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两个数的比例为2:3,求这两个数的和。
答案:设这两个数分别为2x和3x,则2x:3x=2:3,解得x=3,所以这两个数分别为6和9,它们的和为15。
2. 题目: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0分钟后,因故障停下,然后以4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了20分钟后到达目的地。
求汽车行驶的总路程。
答案:设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S公里,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可得60(30/60)+40(20/60)=S,解得S=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比例的意义课型新授课备课人XXX 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能力目标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重点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难点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 并且它与我们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合作探究二、新授(课件出示不同大小的国旗图案)师:画面上出现了四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生汇报的两个相等的比)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把定义补充完整)。
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口答)?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拓展应用下面哪些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如果能,在( )打对号。
10:2和35:42( ) 0.6:0.2和:( ):4和3: ( ) :和12:8 ( )总结小强3分钟走了180米,小刚1小时走了3.6千米。
小强说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小刚说不能组成比例。
请问:谁说的对?作业布置做一做。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2.4 :1.6=2360 :40=232.4 :1.6=60 :40(或)6.14.2=4060教学札记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课型新授课备课人XXX 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情感目标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重点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复习导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和12∶9 1∶5和0.8∶4;7∶4和5∶3 80∶2和200∶5(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简比是否相同)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合作探究(二)、探究新知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34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 4 : 1.6 = 60 : 40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出示例1、(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6)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拓展应用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
(能写成几组就写几组)5、8、15和24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通过以上学习,大家一定进一步了解比例了吧?作业布置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9和9:120.5:0.2和:1.4:2和7:10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例1、2. 4 : 1.6 = 60 : 40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2.4:1.6=60:40教学札记课题解比例课型新授课备课人XXX 执教时间教学目知识目标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力联系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标目标情感目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重点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合作探究二、探索新知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2、出示例题(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3)、在这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 (指名板演)(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 (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2、教学例3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5.25.1=x6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检验。
(5)、2412=x3 拓展应用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乘积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向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总 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作业布置教材43页5题板书设计解比例例3、解比例5.14.2=x6解:2.4x =1.5×6x =( )×( )( )教学札记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课型新授课备课人XXX 执教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情感目标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难点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创境激疑一、揭示课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合作探究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2)出示表格。
例1、一文具店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数量/支1 2 3 4 5 6 7 8 …总价/元0.5 1.0 1.5 2.0 2.5 3.0 3.5 4.0 …问:你有什么发现?(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