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文化共生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推进策略基于文化间性的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文化共生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推进策略
-----基于文化间性的视角
张学昌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城乡文化共生发展是在建立新型城乡关系的现实背景和政策框架下推进的。
从
文化间性的视角来看,新型城乡关系之下的城乡文化共生发展要兼顾城乡文化的共通性、差异性、互动
性和同一性,让城乡文化求同存异、互动互鉴、互利共生,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兼容性文化互
动模式下构建城乡文化共同体。
推进城乡文化共生发展应强化间性思维,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互鉴有效
方法、促进结构优化、完善文化治理等,合理调适城乡文化关系,提档升级公共文化服务,增强文化发
展的经济支撑,更好地满足城乡多元文化诉求。
关键词!城乡文化共生发展文化间性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G 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5330 (2019) 01 —0088 —08
作者简介:张学昌,法学博士,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四川成都610065)。
文化是城市与农村的灵魂,文化兴则城乡兴。
城乡文化关系问题是城乡现代化进程中必然 面临的实践问题,它关涉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
党的十九大在继续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的同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城乡融合发展置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格局中,为新 时代处理好城乡文化关系指明了方向。
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城乡文化应是相互尊重、互利 互补、全面融合、共荣共进、共同发展,即共生发展。
近年来,理论界对城乡文化共生发展问 题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有益成果,但由于缺乏应有的间性思维,一些研究局限于“以城统乡”或 者“以乡化城”范式论证某一方的优先性,对城乡文化融合互动、差异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 践策略关注不够。
本文从文化间性视角思考这一问题,以期深人探讨城乡文化的共生发展。
一、文化间性:重塑城乡文化关系的一种分析视角
(一)文化间性体现的文化关系
“间性”原指“雌雄同体性”,是生物学术语。
这一概念被纳人人文社科研究以后,主要是 指“一般意义上的关系或者联系”。
哈贝马斯基于对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伽达默尔“视 域融合理论”等的继承批判,并基于自己“交往行为”理论和“语言间性”理论而提出“文化 间性”问题。
①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会议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 样性公约》将“文化间性”定义为“不同文化的存在与平等互动,以及通过对话和相互尊重产 生共同文化表现形式的可能性”"。
文化间性体现为不同文化在相遇过程中,通过平等的互动 对话构建某种文化共同体,它以不同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为前提条件。
共通的文化特质使不
!本文系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与机制研究%(SC18C015)、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农村文化振兴的促进机制研究%&kbsh201825)
的阶段性成果。
①赵丽涛+《文化间性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再反思》,《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7年第1期。
城乡文化共生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推进策略—基于文化间性的视角
同文化间因具备相似性和亲和性而可能互动;文化特质的差异则使不同文化间的互动成为必 要,因为在差异可调和的前提下“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唯有通过差异的接受或
反响才得以实现”①。
文化间性致力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互动性。
从特定文化来看,文化间性将“自我”文化与 “他者”文化纳人交互作用的实践体系。
在不同文化相遇的过程中,“自我”文化主体不可避免
地会受到“我”这一视域的制约。
伽达默尔认为+“不管我们是想以革命的方式反对传统还是
保留传统,传统仍被视为自由的自我规定的抽象对立面,因为它的有效性不需要任何合理的根 据,而是理所当然地制约我们的。
%"他把这里的“传统”称作“前见”,即特定历史文化背景
下形成的固有观念。
“前见”会为文化主体建构一种前提性的认识并提供一种“我”的视域,“通过同一系统理解世界”#。
因而,每一种文化的主体均倾向从“我”的视域、即附带“前 见”去理解对方,“由此遭际生发出的理会就不可能与对方完全一致,它只能是两者交互作用
的结果”④,也就是伽达默尔提出的“视域融合”。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视域融合”要面
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的碰撞,“自我”文化既通过过滤旧的文化特质和增加新的文
化特质实现发展,又与“他者”文化互动。
在这种互动中,“自我”文化主体首先要理解“他 者”文化,即置于“他者”文化的问题体系中,结合自身需要重新构造问题并寻求“他者”文
化对相应问题的答案。
文化间性寻求不同文化间的同一性。
这种同一性并非是文化普遍主义或文化中心主义寻求
的文化同化,而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相互认同。
首先,以文化主体的共同利益为基础。
“文化认同往往不是单一文化形式的连贯而一致的选择,而是多重利益话语的拼接物。
不同
文化主体之间形成的适用于各方的共同利益,成为文化主体互动的根本动力。
其次,要求不同
文化共在共存。
文化主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兼容性文化互动模式,保持文化间的
共通性和差异性,为打破文化界限实现不同文化间的整合交融、融会贯通提供机会。
最后,旨
在构建一种不同文化共生发展的文化共同体。
在马克思看来,共同利益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
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这种依存关系就是共同体的体现。
⑦任何一种
文化主体均从属于某类文化共同体,每种文化共同体成员都有某种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是
其成员维系、联系的纽带和行为实践的指针,也是维护文化共同体稳定性的工具。
文化间性将
不同文化主体置于同一特定文化共同体之中,这种文化共同体具备“化人”的功能,会引导其
成员产生共同的文化记忆、文化形象、文化憧憬、价值取向等文化特质,使他们的“前见”实
现新旧更迭和吸收“他者”文化特质并塑造文化主体间的某些价值共识,构建他们相互信任、超越差异、同向行动的价值基础和实践目标,引导他们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协力推动不同文
化的共生发展。
①汤国荣、章锦河、曹晶晶、陈敏、朱顺顺:《文化间性理论要义及其在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18年第2期。
②〔德〕伽达默尔:《诠释学4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98页。
③〔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
22 页。
④王才勇+《文化间性问题论要》,《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⑤韩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3页。
⑦王俊:《从生活世界到跨文化对话》,《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
新疆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图1文化间性体现的文化关系
(二)文化间性与重塑城乡文化关系
我国城乡文化关系的变迁经历了古代乡村文化强势化阶段、近现代城市文化逐步强势化阶 段,这是城乡关系变迁的体现,是城乡文化在不断碰撞中进行文化整合的过程。
伴随城镇化的 快速推进,现代城市文化强势冲击和解构传统乡村文化、乡村青年和文化人才大量流向城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重总量均衡,轻供需对接”、城乡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凸显了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发展不充分,加剧了城乡文化的分离与对立。
一方面,乡村文化“式微”,致使农村居民难以受到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滋养和引领,农村维系社会关系 的传统规范、观念等也逐步淡化甚至消失,给农村陈规陋习、封建迷信活动、低俗文化局部猖 獗提供了空间。
另一方面,城市文化“迷失”致使城市居民忘却“乡愁”,城市文化因缺乏乡 村文化蕴含的地域标识而特色不足,加剧了“千城一面”问题,并为各种外来文化、负面文化 消解本土文化的特质提供了空间。
究其原因,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以及“城市本位”利 益取向主导下的“以城统乡”的实践致使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均,乡村文化发展的优质资源被 城市抽取,城市文化强势、单向地对冲乡村文化,破坏了城乡文化关系的平等性与和谐性。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重塑城乡关系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要 求;2018年1月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 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这种关系在文化领域要求城乡文化相互尊重、互利互补、全面融合、共荣 共进,实现共生发展,与此同时,针对城乡文化发展中的短板,乡村文化振兴得以大力推进。
习近平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重塑城乡文化关系在分别推进城乡文化内生发展的同 时,还要推进它们在互动中共生发展,构建城乡文化共同体。
从文化间性的视角来看,重塑城 乡文化关系需要解决“城乡文化有哪些共通之处使它们可能互动,它们有哪些差异之处可以互 补”“如何通过协调各方利益、凝聚利益共识,为城乡文化共生发展确定目标和激发动力”“如何共享城乡文化资源禀赋以解决城乡文化共生发展难题”等问题,以构建新型城乡文化关系。
共生发展的城乡文化作为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体现,将“互鉴尊重”“共建共享”“自觉自信”等价值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人们在满足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中赋予生 活以新的时代意义,形塑他们协力繁荣城乡社会的文化心态和行为模式,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与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和协同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二、文化间性视角下城乡文化共生发展的内在逻辑
城乡文化共生发展寻求保持城乡文化间一定的张力,增强乡村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和 城市文化对固有传统的兼容性,减缓直至消弥城乡文化的冲突,使它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①《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8年3月9日第1版。
城乡文化共生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推进策略—基于文化间性的视角
美美与共,融会贯通于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文化轨迹之中。
(一) 求同存异:城乡文化共生发展的前提
城乡文化既同宗同源又各有特色,决定了它们的共生发展可能且必要。
首先,“求同”使城乡文化能够互动。
从历时性上看,中华文化的根基在农村。
中国古代 长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华民族内敛的文化性格,“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①涵养了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 道德规范、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
生发于近现代的城市文化实质上是乡村文化特质经过不断的 现代化改造的产物,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并未完全丧失传统的文化基因(如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
从共时性上看,城乡文化拥有同样的“前见”,通过同一种语境表达内在的意义蕴 含、承载共同的文化记忆;并且,近代以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贯穿于城乡文化之中。
如此,城乡文化的共通性不仅体现为它们在认知趣旨上 有亲和性、在认知方式上有相通性,“更是能引发彼此反响而发生意义重组生成的内在关 联”"。
确认城乡文化的共通性,用共通的优秀传统道德规范规约人、价值观念引领人、文化 产品滋养人,城乡文化互动可以享有共同的价值基础、话语规范和实践准绳。
其次,“存异”使城乡文化能够互补。
现代社会中的城乡二元对立构建于“现代(城市)与前现代(乡村)——城市生活的法理社会与乡村生活的礼俗社会——的隐性对比基础上”®,在此之下生发赓续的城乡文化保持着差异性。
城市文化构建于快速变化的城市社会关系网络之 中,“通过更高的社会表现所呈现出的是生活文化”®,更能体现城市居民的个性化追求,足以 使城市居民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加以艺术化地综合,将它们注人“多元共处和多样化”的文化模 式,⑤呈现城市文化的多变性。
相较而言,乡村文化则继续表现农村社会生活状态,约束农村 居民保持固有的观念和习惯。
伴随城市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向农村渗透,农村居民的生活逐步发 生变化,但传统血缘、乡缘关系影响下的乡村文化在表现形式发生变化的同时仍然保持着一些 固有的意义蕴含,从而呈现乡村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这种“变”与“稳”不仅反映两种异质的 社会关系和生活状态,还昭示了城乡文化的互补性。
一方面,城市居民要“消解城市的不确定 性”,“弃绝城市文化的混乱不堪与不可预知”,寻求一种“经过浪漫化”的“乡土存在”,©追 求宁静与紧密的人际关系并让城市文化更具地域特色,就要留住“乡愁”,保留特有的乡村文 化元素。
另一方面,农村居民要融人现代社会、避免乡村文化因落后于时代而消亡,就要向城 市“取经”,用城市文化蕴含的科学、理性、正义、法治等理念与现代文化元素促进乡村文化 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 互动互鉴:城乡文化共生发展的关键
城乡文化共生发展是它们在共存基础上实现文化特质新旧交替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并非 是要创造第三种异质文化、也不是让两种文化趋于同质,而是要让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支 持、相互借力。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
②蔡熙:《关于文化间性的理论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③⑥〔澳〕史蒂文森+《城市与城市文化》,李东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73-177、173-177 页。
④⑤〔美〕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517、318-319 页。
新疆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首先,正视“前见”的作用,消除其中的偏见。
城乡文化在互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自 “前见”的制约。
城乡居民在接触“他者”文化时,会基于“前见”判断“他者”文化的归属 关系,理解“他者”文化的意义蕴含和表现形式;然后比较城乡文化间的差异,从“他者”文 化中汲取“自我”文化中欠缺或不足的文化特质,使“他者”文化成为滋养“自我”文化更新 的有益资源。
在此过程中,“自我”文化“前见”内蕴的固有偏见可能成为理解“他者”文化 的标准以及可能催生新的偏见,这些偏见的典型代表是绝对信服或绝对排斥“他者”文化。
前 者会消抹“自我”文化的特质,使“自我”文化主体倾向于被“他者”文化同化,但又因自身 所处环境中不具备传承和发展“他者”文化的现实基础而难以成为“他者”文化的主体,进而 出现文化上的焦虑、迷茫乃至信仰缺失;后者则会阻断城乡文化互动,使“自我”文化主体陷 人文化上的自闭,“死守过时了的成见只会同这些成见一起被人所抛弃”!。
所以,应该消除旧 偏见的影响、阻断新偏见的滋生,伴随理解的深化而不断检验和调整“前见”,剔除理解过程 中出现的过时、极端成分,形成新的建设性的“前见”,从而更好地包容、理解“他者”文化。
其次,合理“设问”,互鉴发展成果。
城乡文化在互动中并非要生硬地互相移植或嫁接对 方的文化特质,否则会遭际文化排斥,导致文化主体疏离、拒绝甚至攻击“他者”文化。
"比如,乡村民居的设计、装饰机械地模仿城市文化风格,使乡村在“小洋楼”群中变得“千村一 面”;并且“小洋楼”对农村生产生活的“不适应性”,还催生出“不洋不土”的乡村文化景 观,即砖石结构的“小洋楼”旁建起砖瓦或土木结构的厨房、家禽家畜圈舍等附属建筑,不但 缺乏美感,还使民居整体上缺乏现代气息和传统韵味。
其实,城乡文化互动本身就蕴含了问答 逻辑,即城市居民或农村居民预先提出要理解“他者”文化中的什么文化特质以解决“自我”文化面临的问题,再进人“他者”文化的问题体系,重新构造问题并在“他者”文化之中寻求 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及对解决“自我”文化问题的借鉴价值。
“问题的提法本身已经表明应当 向哪个方向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城乡文化互动中的问答逻辑实质上体现了它们采取互 鉴发展成果的办法解决各自文化的问题,其中预先提出和重新构造的问题成为两种文化间互动 的中介。
这些文化问题的设置在现实性上应该立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城乡 生产、生活、交往方式变迁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以期在保留各自文化特色基础上互鉴解 决各自文化问题的智慧和方法。
(三)互利共生:城乡文化共生发展的归宿
城乡文化应该基于共同利益,在同一文化共同体中实现共生发展。
首先,增强城乡在文化发展上的利益联结。
城乡分离和城乡利益对立是“农村经济和文化 落后的最深刻的原因之一”,会使城乡社会都面临“衰退和灭亡的直接危险”®。
社会主义社会
①杨谦:《异质文化互动中的“视域融合”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西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②吴莹、杨宜音、赵志裕:《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排斥反应》,《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4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1页。
④这里的“针对性”聚焦“自我”文化的某一或某类文化问题,形成专门的问题(体系),从而有侧地借鉴“他者”文化的发展成果,而非将“他者”文化全盘吸纳。
与此同时,这些专门的问题(体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且其发端于城乡文化之中,因而与它们均有关系。
因此,不能孤立地设置这些问题(体系),而应把它们置于城乡文化的相应关系中。
⑤《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51页。
城乡文化共生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推进策略—基于文化间性的视角
指向在“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消灭城乡分离和城乡利益对立。
城乡融合的基础是城乡利益的一致,寻求使城乡居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
城乡文化发展不
平衡、乡村文化发展不充分反映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条件的差异性,根本上体现为城乡二元
结构之下的“城市本位”利益取向。
这种利益取向在文化发展上衍生出“现代文化等同于城市
文化”“乡村文化必然落后”,因而“城市文化优先”的偏向让“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变成“城 市文化统筹乡村文化发展”,使得乡村文化处于从属、边缘地位,导致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在一
体化过程中“重总量均衡”、忽视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要而向农村单向移植城市文化元素,使 农村居民的文化获得感不足;城乡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过度开发乡村文化资源,仅将乡 村文化元素作为吸引城市消费者和增加收益的点缀物,忽视对乡村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
“文化间性增强集体利益感要求文化主线间破除利益壁垒和形成某种共同利益,为解决这
些问题提供了方法,即增强城乡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特色文化培育
与传播等方面的利益联结,构建惠及所有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共同文化市场,形成 和发展着眼于满足城乡居民基本文化诉求的共同利益。
其次,构建文化共生发展的城乡文化共同体。
城乡文化共同体是以两种文化的共同特质为
基本内容、以城乡居民为共同文化主体呈现城乡文化之间最广泛的共同利益,是城乡居民进行
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消费等精神文化生活实践的公共文化空间,它是城乡文
化的空间化、是承载和展现城乡居民基本文化诉求的实践区域,在形式上由各种融合城乡文化
共同特质的物质性、规范性和观念性要素构成,在内容上表征城乡居民与城乡发展的文化轨迹,历史性、现实性地呈现城乡文化的共同意义表达。
®它是由城乡文化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
性及其张力构成的:其一,城乡居民依托共同文化特质,开展文化交往、共享精神文化生活条件。
其二,城乡居民为弥补各自文化特质上的缺陷或使各自文化更好地发展,而在城乡文化互
动中互鉴、共享各自特有的文化特质,增强各自文化的多元性。
其三,城乡文化在相互汲取某
些文化特质的过程中,创造兼具城乡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元素。
这些文化元素构成城乡文化互动
的新纽带和城乡文化共同体的新内容,它们虽然以城市文化或乡村文化中的某一文化元素的形
式存在,但却内在地蕴含了城乡居民的共同文化诉求。
这样,城乡文化共同体成为消解文化排斥、联结文化差异性、凝聚城乡居民的工具,承载新的文化记忆、文化形象、文化憧憬等共同
文化特质并建构性地表达了城乡居民的价值共识,引导城乡居民增强共同文化认同和集体归属感,通过互动、互鉴、互助而非对抗的方法来对待共同面临的问题,使之成为城乡居民实现全
面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
三、文化间性视角下城乡文化共生发展的推进策略
从实践上看,应该强化间性思维,以作为“城镇之尾”和“乡村之首”的小城镇为文化发
展资源和经验交流的纽带,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发力,固基城乡文化共同体,推进城乡文化
共生发展。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84页。
③Meer N.;Modood T. ;How does Interculturalism Contrast with Multiculturalism?J o u rn a l o f
In tercu ltu ra l S tu d ies;2012(2) .pp.175 &196 .
④张学昌+《空间与权利+城市文化的双重变奏及现实选择》,《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