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 数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中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中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经过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以及本人在教学中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课改力度大,思路清,指导思想具有先进性、创造性。
最突出的是: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现从《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数学课程内容、数学学习方式,以及数学教学的方面来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谈谈个人的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自主探索的信心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发展性领域和数学知识领域。
在发展性领域中提到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拨动“情、趣”这条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对学生要“信得过",“放得开”,同时受到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
教学中要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为学生自主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首先,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而且,只有经过一个让
学生相对独立学习的过程,才能达到使学生完全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既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获取知识,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发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重在启发引导、点拨与激励,促进和完成从教到学的转化,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二,当看到学生计算或解题中的错误,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请其他同学帮他找一找“错在哪里?”请他自己说一说“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的角度,完善学生自己的知识,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思维能力.
第三,要及时反馈,评价鼓励。
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发现和肯定困难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行,对那些解题中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这样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究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索的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而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个性差异。
因此,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严重弱化,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的余地。
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强调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质是要求教
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控制授课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教师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异处导、在课堂上努力做到:
1。
让学生多讨论。
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探索,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也最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
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思.特别是小组讨论是发展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好形式。
2。
让学生多“质疑问难”。
“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显然,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更要“学会问”。
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
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
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留有余地,给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