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对我们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对我们的教育
—母亲节前思母亲
今年的5月10日,是母亲离开我们之后的第三个母亲节。
没有母亲的母亲节,使我更加思念母亲、感恩母亲。
虽然母亲走完九十六岁的人生旅程、驾鹤西去已两载有余,但她老人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对后代的教育更是让我铭记在心。
凭心而论,我们兄弟三人能够全部跳出农门,成为国家公务员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不凡业绩,从而使族人翘楚、村民羡慕,这与老人对我们的教育密不可分。
而基本上属于文盲的她,对我们的教育多是用自己听到的或亲身经历的有关的典型事例进行启发。
在铭家训、传家风的今天,我把母亲对我们教育的事情整理出来,在表示对母亲怀念的同时,以期对世人有所启迪。
一、不读书很难成大事
母亲娘家姓李,是豫西宜阳老县城东五华里高桥村的老门老户。
说起当年娘家的往事,老人经常提起两个人:一个是她近门爷爷,名讳李寿昌,是清朝末年的举人,在陕西省周至县做了两任知县,名噪一方;另一个是她的伯父,也就是我的大外爷,名讳李英照,年轻时的他仪表堂堂、精明能干,不仅还清了先人留下的巨额债务,还改变了家境贫困的状况,同时享有“城东二说家”的美誉--解放前在全县村与村之间、族与族之间、家与家之间甚至家庭成员内部之间闹矛盾,经他一说合,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洞明世事、能言善辩的人物,
在他青年时期,曾经走了半月的路程前往西省投靠堂叔李寿昌,希望谋个官差有个前程,但由于不能识文断句,最后还是没能如愿、无功而返。
母亲说,这以后她们李家才开始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在当时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先后将其父亲和姑表哥送进学堂。
老人常说“一个人要干大事情,就必须读书。
”在其晚年,她对陪着看电视的子孙们,经常根据剧情因势利导的说到:“那些当大官的,无论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们的办公室的柜子里都有很多书,不读书或读书少是很难成就大事业的。
”
二、孩子们要珍惜学习机会
老母亲经常教育子孙重视学习文化、珍惜学习机会,教育的方式是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劝导。
老人多次深情说道:“在那万恶的旧社会,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
一般人家都只会送男孩子去读书,女孩子去读书的很少,除非家里很有钱。
我们家在村里属于一般人家,在我反复恳请下,我九岁那年(1931年)我爹把我送到关林我姑家。
我表哥是教书先生,让我跟着我表哥上私塾,学的是孙文的三民主义,到现在我还记得书上的这句话‘青天白日满地红,要想吃饭得做工’。
只上了仨月的学,一天俺村有个卖红薯芽的人转到了我姑家门口,对我说我爹病重家里人捎信叫我回去。
就这样我坐着那人的小推车在路上走了一天回来了。
从此就再也没有进过学门,一直跟着我妈不分昼夜地纺花、织布、纳底子、做鞋,操持家务,维持全家人的最低生活。
”他还经常说:“新社会男女平等,现在孩子们上学不交钱还有补
助,真应好好感谢共产党和习主席。
孩子们真应该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为将来干大事打下基础。
”
三、学习不能怕吃苦
围绕这个题目,母亲给我们讲身边的人、自家的事。
主人公学名叫刘学杰,也曾叫韩锁拽,生于1935年,是我二姑的儿子,祖籍位于宜阳县香鹿山镇段村村,现在美国二女儿家里养老。
在他九岁的时候,身强力壮的父亲的突然暴病身亡,之后不久母亲又被刘氏族人卖到南山张李沟,时间不长,便得病而亡。
这样他和妹妹便成了孤儿。
后来,我的奶奶和我的父亲与他们刘家人商量后决定,让表哥到我们家生活,而他的妹妹则送给本村一户人家当童养媳。
对此,母亲解释说:“咱家那时非常穷,添一口人吃饭已经够紧张了,要是把他妹妹也接回来实在养不起呀!”
表哥到我们家后,没有白吃饭,虽然年纪小但也得干活。
那时我的父亲除了种几亩薄田外,还做蒸馍卖馍的小生意:在家把馍蒸好后,挑着担子坐船到洛河北岸的延秋集市上去卖;而表哥的任务就是拾柴火保证蒸馍和全家生活所需能源。
虽然那时村南的庙沟卖煤但做个小生意哪能烧得起?
我家东北方向十几米处爨家祠堂是当时村里的学堂,也是现在后庄小学的前身。
表哥每天看着他的同龄人背着书包上学非常羡慕,懂事的他对我奶奶说“婆,您给我舅说说,我拾半天柴火读半天书。
保证不让缺柴火耽搁蒸馍。
”起初家里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主要原因是交不起学费。
而求知欲特别强的表哥索性在
教室外听先生讲课,时间长了被先生发现。
通过交谈先生发现他是个可塑之才,同时也被其爱学的精神所感动,接着到我家里做我父亲的工作并承诺给予减免学费照顾,于是表哥开始了“拾半天柴火读半天书”的生活,终于步入期盼许久的学堂。
表哥进入学堂如鱼得水,尽管他半工半读、衣着破旧、身材瘦小,但勤奋加上天赋使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这使周围的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很快,他升入邻村的河下学校就读完小,成为一名全日制学生。
而当时我家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大的改变,每天只有早晚两顿饭。
表哥每天上午放学后,别的同学都回家吃饭,而他却在两村交界的小河沟边,把随身携带的生红薯洗净吃下就是“吃”了中午饭。
之后至下午上课这段时间,或温习功课或去捡柴火;下午放学后,他还有拾柴火的任务。
到了晚上,为节省灯油,他利用蒸馍烧火的光泽看书背书,这若是在寒冷的冬季倒不算啥,而在炎热的夏季如无坚强的意志,则很难坚持。
就这样,志存高远表哥克服各种艰难困苦,于195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全县最高学府——宜阳一中(当时属于初中)。
四、学习能够改变人生
“书中自有千斤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是多少年来教育人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警言佳句。
一样的道理、同样的意思,母亲主要是通过经常讲述表哥的故事激励我们、引导我们。
老人说:“你哥在县城读书期间,咱这儿经过土改,(虽然)
咱家家境好了不少,但跟别家比起来还是非常穷,你哥的穿戴自然不如人。
可他不光学习好成色(品德)也好,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
经常是这个老师给个裤子,那个老师给双袜子,杜(仕俊)老师和另一位老师、还有一位女同学到咱家里来过好几次。
1953年临毕业时,你哥写血书立誓言要求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他作为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准备入朝时,战争胜利了。
这样他就没到朝鲜,成为一名空军后勤兵。
(由于)他文化水平高、工作又认真负责,立功的喜报不停地往家里邮,很快就提干了。
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咱家人作为军官家属是非常光荣的。
正当家里人为他的婚事操心时,他回信说让我去城里给他定亲。
在信中他写得很清楚:‘女方叫陆素琴,在洛阳一家大企业当会计。
说他们是县一中同学、以前来过咱家,很会说话,他在县城读书期间对他帮助很大。
她家住县城察院街门牌多少号,她爹叫啥,她家门口挂着陆柱国军属光荣匾’。
说起陆柱国名声太大了,他写的《上甘岭》太好了,素琴是他二妹子。
那天我㧟个蓝子没咋打听很快就摸到她家了。
”每次说到这里老人脸上总显出兴奋的样子。
“您送的彩礼一定不少吧?”对人们提出的这个问题,老人摇摇头接着说“那时咱家虽说翻了身,但还是不富裕。
那天早上,我去高桥你外爷家的果院摘了一篮子桃,拿着布票在县城的商店扯了几尺布,又买了十几根油条,装了一大蓝㧟着去了,总共花了两块八毛钱。
中午她妈给我做了四个盘(的菜),(我)跟她爹
妈就这样把事定了。
随后她背着被子到部队跟你哥结婚,这以后他们就在外地成家立业。
”
每次讲完这个故事,母亲总爱叮嘱我们:“好男儿应该趁青春年少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学习好了,有了好工作,娶好媳妇就不是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