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民俗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迁民风民俗--传统节日习俗
除夕辞旧
除夕是指农历年中的最后一天(十二月大尽是三十,小尽二十九),这一天宿迁人称“三十晚”。在这一天,各家在外地的亲人都要赶回家团聚,共吃团圆饭。晚饭前,家家贴春联,即贴对子、贴门头,挂红灯笼,在家用器具上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晚餐开始,燃放鞭炮,这一顿饭称年夜饭,特别丰盛。饭后全家老少齐集一堂“辞岁”,点香烛,化纸箔,供神灵祭祖先,居家老小叩头膜拜,随后由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接着,包饺子,包汤圆。饺子馅有荤有素,汤圆馅亦有糖、有芝麻或菜类。
全家人围着炉火。现在是观看电视,边喝茶、嗑瓜子、吃花生、糖果,边聊天、叙家常,一起守岁,其气氛最为温馨祥和。有的人家还为小辈点长命香。直至清晨,鞭炮声彻夜此起彼伏响声不断。做生意的人街上店铺营业日以继夜,特别是理发业和浴池则通宵达旦,俗话说“有钱无钱,剃头洗澡过年”。在旧社会,穷人过年即是过关,因为少租少债,催租讨债的登门,大年夜四处躲债不敢归家。
春节迎新
正月初一春节,是农历新一年的开始。拂晓各家便争相燃放鞭炮,有的人家还早早地到村口井台上去抢“富贵水”
(或曰元宝水)。家家吃三十晚包的饺子和汤圆。早饭前,照例是先盛上两碗饺子敬神祭祖。早饭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妇女和孩子则穿新衣、新鞋,戴新帽。是日,亲友一般不互相拜年,次日女眷回娘家给父母拜年。这一天文艺活动特别活跃,丰富多彩,有花车、花船、高跷、龙舞、蚌精等,全家人结队外出观看,直到尽兴而归。有的人家在这一天还忌讳不能扫地,不准泼水,说是以免把金银财宝扫地出门、泼跑了。不准使用剪刀,以保福气、财气从初一到年底连续不断。
正月十五城隍庙会
过去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宿迁城都要举行“城隍庙会”。这天一早,城区和附近农村的群众,都自发地集中到项羽故里北首的城隍庙,侍候城隍老爷“出巡”。城隍老爷“出巡”仪式极为隆重,出巡时,锣鼓鞭炮喧天,笙管箫齐鸣,同时伴以花样繁多的文娱表演,有高跷、旱船、狮子、黑驴、蚌精、抬阁、架阁等。扮演的节目有《西游记》、《西厢记》、《水漫金山》、《空城计》、《时迁盗鸡》、《铁弓缘》、《八仙庆寿》等。特别是孩童扮相俏丽,服饰鲜艳,天真烂漫,深受欢迎。附近农村民众为看庙会多先期进城投亲友处宿歇,亦有露宿在东大街商店门前石阶之上,候次日观赏。
出巡队伍由南向北,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吸引满城观
众前来观看。城隍神“出巡”至商业中心——东大街时,各商店多备有香烟、糖果、茶食等专为犒赏,欢迎文娱节目在自己的店前演出。街道两旁人群如潮,围得水泄不通,可谓“万人空巷”。城隍神像“出巡”至东大街财神庙以北的“敕封显佑伯行宫”后稍事歇息,接着演员在行宫的戏台上表演节目,出巡活动达到高潮。演出结束后,众人再把城隍神像抬回城南城隍庙内。是日晚,极乐庵前校军场一带还举行各式手扎纸灯展销。
建国后,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取代了城隍“出巡”庙会。但晚上的灯市、灯会和花样繁多的文娱演出仍沿续至今。正月十六走北边
宿迁城里的老百姓有个风俗习惯,每逢正月十六晚上,都要挑着灯笼、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出城往北山走上一段,人们称之为“走北山”,也叫“走北边”。“正月十六走北边,腰不疼腿不酸。”这句话一直在城里传承着。
为什么正月十六走北边呢?说起来还有个故事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下相县,县城在今项王故里附近。有天夜里,县太爷正在睡觉,忽然梦见衙门前的石狮子跑来向他禀报,说黄河要在正月十六那天淹没宿迁城,要县太爷赶快想办法拯救黎民百姓。天亮后,县太爷把梦中之事告诉县太太。二人将信将疑,来到衙门前一看,只见石狮子果然满眼含泪,似有苦苦哀求之意。县太爷心想:
是石狮子显灵了。过去虽说黄河经常泛滥,可是在正月里发大水还从未有过哩!接着,他又作详细调查,认为这一年的气候确实与往常不同,黄河洪水可能提前到来,这事不可不防。于是就张榜公告,正月十六黄河要来家了,希望大家赶快做好预防准备。可是,群众都不相信。
县太爷就叫县太太把石狮子托梦之事传给亲戚朋友,通过亲戚朋友再互相传达,并且利用正月十五城隍庙会的机会,叫三班衙役向群众宣传:黄河要来家了,正月十六晚上,全城的男女老少都要离家向北山上转移。虽然这样宣传动员了,还是只有少数人相信,大多数人怀疑不动。
到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县太爷首先带领家眷亲属,挑着灯笼火把,由衙役开道向北山上走去。来到了现在的马陵山附近,摆下香案,对天参拜,祈祷上苍保佑黎民百姓平安。当时,也有不少群众蜂涌而来,但其中大多数人是来看热闹的。认为这皓皓明月,朗朗乾坤,哪来的洪水呢?甚至有的人还感到好笑。说实在话,连县太爷也在犯嘀咕,石狮子托梦能当真吗?他也摸不准儿。所以,他摆设香案磕头祷告,实际上是在磨时间的。
谁知,到了半夜子时,正当人们要回去的时候,就听西北方传来哗-哗的响声,排山倒海一般,不多时,黄河水真的像万头猛兽扑了过来,一霎时漫了黄河大堤,吞没了整个宿迁城。
由于事先有了思想准备,县太爷暗下又作了一些安排,虽然洪水来得迅猛,城被淹没了,可是大部分市民群众得救了。
从那以后,人们便弃城北迁,转移到马陵山坡,重新建成了一座新城。尽管时光流逝,人地更异,宿迁城里的老百姓每逢正月十六晚上,还是要挑着灯笼往北山上走一走,北山地势高,意为步步登高,讨个吉利。这个传统习俗已被代代延传下来。
二月二做折子(又曰打仓囤)
过去,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农民习惯在院内或场上,用草木灰撒许多大圆圈,内放一撮谷物,叫“做折子”。据说,这样能使当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晚上,有的人到野外点火把向空中扔,名为“撂刷把”,边撂边唱吉祥歌:“刷把子,溜溜灯,一穗小秫打半升……”。然后回家再用木棒敲打房梁,边敲边说:“二月二,敲梁头,大折满,小折流。”祈盼五谷丰登。孩子们提着灯笼照菜地、墙根、院落等处,意在消灾除虫。这一天,百姓还习俗吃豆芽,以豆芽喻蝎子,借此消灾。农村还以这一天为“土地老爷生日”,聚集在土地庙前祭祀。
端午节插艾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