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每日一题种间关系含解析
高中生物遗传学30道题及解析
![高中生物遗传学30道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e5cda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d.png)
高中生物遗传学30道题及解析一、全文概述高中生物遗传学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技巧对于提高考试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遗传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并通过30道经典题目及其解析,帮助同学们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解题能力。
二、经典题目与解析1.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题目1解析: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杂合子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则表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基因的连锁交换定律:题目2解析:基因的连锁交换定律指的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交换,使后代产生新的基因型。
这种交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
3.遗传的基本规律:题目3-5解析: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基因的分离与组合定律、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规律等。
这些规律为我们研究遗传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4.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题目6解析:基因型是指一个生物个体所携带的基因组成,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遗传图解进行分析。
5.遗传工程的原理及应用:题目7-8解析:遗传工程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改造,以达到预期目的。
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6.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题目9-10解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或功能上的改变,基因重组则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重新组合。
7.生物多样性与物种形成:题目11-12解析:生物多样性是由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所产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形成则是通过长时间的演化过程,物种间的遗传隔离逐渐加大,最终形成新的物种。
8.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题目13-14解析: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异常所导致的一类疾病。
通过婚前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等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解析—种间关系,从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中溯源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解析—种间关系,从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中溯源](https://img.taocdn.com/s3/m/5827ca5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0f.png)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解析—种间关系,从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中溯源考向一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母题来源】2022年河北卷【母题题文】(多选)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该模式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C.该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该模式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答案]BCD【试题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物种多样性增加,使营养结构更加复杂,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真菌不属于生产者,A错误;B、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立体复合种植使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复杂,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B正确;C、该模式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增加了消费者的生存空间,从而使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D、该模式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
故选BCD。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判断,还考察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要求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会判断掩体的类型。
【命题方向】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为: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演替,会结合现代的生态学一起考查。
展望2023年高考生物试题呈现会以选择题或者填空题结合种群,与生态系统综合考查。
【得分要点】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群落。
2.种间关系的类型: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等类型。
(1)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2)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高二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精品课时练——种间关系
![高二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精品课时练——种间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7c141c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8.png)
高二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精品课时练——种间关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以下诗句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小雅·小宛》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鹿鸣》D.“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放鹰》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来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写了田园生活,其中蕴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种间竞争关系B.松土可增强豆苗的呼吸作用,促进矿质离子的吸收C.除草有利于豆苗根系吸收更多水分和土壤有机质D.除草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人类获得更多的能量3、下图中的三个曲线图表示种间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竞争、捕食、互利共生B.图中②可以表示草原上野狗和鬣狗之间的关系C.图中③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D.图③中环境发生变化后,b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a种群4、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会产生种间竞争,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这一现象称为竞争排斥。
现欲设计实验验证竞争排斥原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选择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两种生物作为实验材料B.应将生物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C.竞争双方一方存活一方死亡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D.竞争排斥的胜负与种群起始密度、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无关5、以蚊为媒介会传播多种疾病,某地区早期采用喷洒灭蚊剂M来控蚊,后又采用细菌控蚊,取得了理想效果。
如图是该蚊成虫数量在控蚊期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AB变化表明,灭蚊剂M 控蚊取得了短期防治效果B.与A点相比,C点时对灭蚊剂M有抗性的成虫明显增多C.曲线CD期间,细菌的捕食作用导致该蚊成虫数量下降D.曲线CE变化表明,细菌与该种蚊之间出现了共同进化6、竞争排斥原理是指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2020年高考生物提分策略题型12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提分策略题型12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75fb4176a20029bc642d8d.png)
题型12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1.“J”型和“S”型曲线的比较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易错警示(1)不要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环境容纳不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
(2)不要误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为“J”型增长。
“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增长。
(3)区分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
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方面,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
2.K值与K/2值的应用3.种间关系曲线分析③⑥为互利共生关系,如根瘤菌和大豆、大肠杆菌和人、地衣植物中的藻类和真菌等。
判断依据: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①⑤为捕食关系,如兔子吃草、棉铃虫吃棉花叶子等。
判断依据:(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
④为寄生关系,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莬丝子和大豆、蝉和树等。
判断依据:寄生者增多,宿主减少,但不会为0.②⑦⑧皆为竞争关系,如农作物和杂草、草原上的牛和羊、大小两种草履虫等。
判断依据: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⑦和⑧中,两种生物之间食物或生存空间的重叠程度越高,则竞争越激烈。
一、选择题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原因是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答案】A【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J”型曲线,乙代表“S”型曲线。
高中生物专题练习试题——生物育种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专题练习试题——生物育种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18e28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b.png)
高中生物专题练习试题——生物育种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 如图是利用某植物(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过程①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过程②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通过过程①得到的植株A基因型为aaBB的可能性为1/4D.通过过程②得到的植株B一定是四倍体【答案】A【解析】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过程是单倍体育种过程,所以①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A,基因型为AB、Ab、aB、ab四种;②过程使用秋水仙素是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作用的机理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到后期染色单体分开后就不会向细胞两极移动,获得植株B。
【详解】A、由一个细胞最终培养成完整个体,过程属于植物组织培养,依据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B、过程②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单倍体高度不育,不产生种子,所以该药物只能作用于幼苗,B错误;C、通过过程①得到的植株A基因型为aaBB的可能性为0,因为没有经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没有加倍,C错误;D、通过过程②得到的植株B一定是二倍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注意单倍体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下列有关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的说法,错误的是A.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萌发的种子可提高突变率B.单倍体育种最大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三倍体植物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答案】D【解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所以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萌发的种子可提高突变率,A正确;B.单倍体育种获得的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其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B正确;C.二倍体生物与四倍体生物杂交可以获得三倍体生物,受精时发生染色体变异也有可能形成三个染色体组的受精卵进而发育成三倍体生物,三倍体生物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C正确;D.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D错误。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落间的种间关系(共30张PPT)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落间的种间关系(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bac74a5580216fc700afdc8.png)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课堂目标
• 1.描述群落中常见的种间关系。 • 2.识记每种种间关系的概念,能用实例
进行解释,并能用坐标图来表示种间关 系。 • 3.对常见的种间关系进行比较。 • 4.通过理解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认同 种间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 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地相互 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 能是有利的。
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 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 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 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 食物(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 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 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 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 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 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
数量上呈现出“你增我减”的变化
生 物 数 量
A C
B
生物A 生物B
时间
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 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 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 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 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024年高考倒计时每日一题生物推荐题 倒计时34天附答案
![2024年高考倒计时每日一题生物推荐题 倒计时34天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4b5a1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3.png)
青海省可可西里所处海拔较高、气候干旱寒冷,但却成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天堂,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藏羚羊数量急剧减少。
科研人员对可可西里甲、乙、丙三个区域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雌性藏羚羊在1.5~2.5龄之间达到性成熟)。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甲和丙区域的藏羚羊的年龄结构分别是,依据是。
(2)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法,相比于标记重捕法,该方法的优点有(答出一点即可)。
(3)藏羚羊的食物有紫花针茅、扇穗茅、青藏苔草、棘豆和曲枝早熟禾等,有人认为紫花针茅从该生态系统中消失,对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尝试分析得出该观点的理由:,在研究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生态位时,需要研究的方面有(答出两点)等。
(4)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请提出两点保护藏羚羊的措施:。
答案:(1)衰退型和增长型甲区域大龄个体较多,小龄个体较少,没有幼龄个体;丙区域大龄个体较少,幼龄和小龄个体较多(2)避免捕捉时造成人员伤亡;避免对藏羚羊造成干扰(3)藏羚羊有多种食物来源,可通过取食更多其他植物来代替紫花针茅(或藏羚羊可从其他食物中获取充足的能量)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4)直接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国、建立藏羚羊繁育中心解析:(1)题干信息显示,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甲区域Ⅰ对应个体较多,而Ⅲ对应个体较少,没有Ⅳ对应个体,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丙区域Ⅰ对应个体较少,Ⅲ、Ⅳ对应个体较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2)相比于标记重捕法,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法可以避免人与藏羚羊的接触,避免捕捉时造成人员伤亡和对藏羚羊造成干扰。
高中生物遗传学30道题及解析
![高中生物遗传学30道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51217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1.png)
高中生物遗传学30道题及解析摘要:1.遗传学的基本概念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3.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4.遗传病的概率计算5.基因的表达与性状6.遗传题的解析方法正文:遗传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传递、表达和变异等规律。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遗传学知识点较为复杂,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一些典型题目来加深对遗传学的理解。
本文将结合30 道高中生物遗传题及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遗传学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遗传学中涉及的概念有基因、染色体、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等。
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一对基因。
非等位基因则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础。
分离定律是指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自由组合定律则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在遗传题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这些基因的组合可能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因此,熟练掌握遗传病的概率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某些遗传病中,如果双亲都是携带者,那么他们的子女有1/4 的概率患有该病,有1/2 的概率成为携带者,有1/4 的概率既不患病也不是携带者。
此外,基因的表达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也是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最终表达为蛋白质,而蛋白质则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
在某些情况下,基因的表达可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学习一下遗传题的解析方法。
对于遗传题,我们可以通过构建遗传图解、运用概率计算方法、分析基因的表达情况等手段来求解。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每日一题种间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二必修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每日一题种间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二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daeb77a451e79b89680226de.png)
种间关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中甲、乙、丙三幅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幅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捕食、互利共生、竞争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参考答案】B
1.下表中有一种必须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
2.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3.生活在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道中的木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
植物中的菟丝子,根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良好。
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4.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描述群落中种间关系的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朱雀桥边野草花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解:真菌侵入幼虫体内后,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而自身可在来年夏季萌发,因此,属于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现象,即寄生。
2。
(新人教版)高中每日一题种间关系必修3(生物解析版)
![(新人教版)高中每日一题种间关系必修3(生物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c254bf02d276a201292e2a.png)
下图中甲、乙、丙三幅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幅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捕食、互利共生、竞争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参考答案】
B
1.下表中有一种必须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生物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
子被合成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嘧啶噻唑
毛霉噻哇嘧啶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
2.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3.生活在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道中的木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
植物中的菟丝子,根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良好。
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4.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描述群落中种间关系的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朱雀桥边野草花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解:真菌侵入幼虫体内后,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而自身可在来年夏季萌发,因此,属于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现象,即寄生。
高中生物遗传题经典例题
![高中生物遗传题经典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eefa983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5.png)
高中生物遗传题经典例题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生物个体及其后代的性状传递规律。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遗传题是一种常见的考察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生物遗传题的经典例题,并进行详细解析。
1. 【考题】在小麦中,白叶色和叶绿色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白叶色(m)是显性基因,叶绿色(M)是隐性基因。
某农民从一个自交纯合白叶色品种中获得了50个白叶色的植株,将它们进行互交,所得后代的表现如下:25个白叶色,25个叶绿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1) 白叶色植株的基因型是什么?(2) 后代白叶色植株的基因型是什么?(3) 请找出该农民每次自交所利用的配子类型。
【解析】(1) 白叶色植株的基因型是mm,因为白叶色是显性基因,所以只需要带有白叶色基因的个体即可表现为白叶色。
(2) 后代白叶色植株的基因型是Mm,因为叶绿色是隐性基因,所以需要两个基因都是叶绿色基因才能表现为叶绿色,而这些后代植株的父母都是白叶色,所以它们的基因型必然是Mm。
(3) 该农民每次自交所利用的配子类型是m,因为自交是将自身配子和自身配子结合,所以只有m配子可以与m配子结合。
2. 【考题】某种动物中,黑色皮毛是一种显性性状,白色皮毛是一种隐性性状。
某黑色皮毛个体与白色皮毛个体杂交,得到了60个黑色皮毛的后代。
请回答以下问题:(1) 黑色皮毛个体的基因型是什么?(2) 白色皮毛个体的基因型是什么?(3) 请找出该动物每次杂交所利用的配子类型。
【解析】(1) 黑色皮毛个体的基因型是Hh,因为黑色皮毛是显性基因,所以只需要带有黑色皮毛基因的个体即可表现为黑色皮毛。
(2) 白色皮毛个体的基因型是hh,因为白色皮毛是隐性基因,需要两个基因都是白色皮毛基因才能表现为白色皮毛。
(3) 该动物每次杂交所利用的配子类型是h,因为两个不同的个体杂交时,它们只有一个配子可以提供给后代,而这个配子就是h配子。
3. 【考题】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材料,有关其遗传的研究也较为深入。
第一章 第三节 种间关系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 第三节 种间关系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5228e40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4.png)
(3)如何判断图②中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提示 先增加或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如图②中的a;后增加或后减少 的是捕食者,如图②中的b。
(4)图①和图④中的两种竞争有何区别? 提示 图①中的两种生物的竞争力明显有悬殊,竞争的结果往往会使处 于竞争不利地位的生物消亡;图④中的两种生物的竞争力相当,不会导 致一种生物消亡。
解析 种间关系是不同种群间的关系,而蜜蜂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是同 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不属于种间关系,A错误;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内的物质进行自我复制,属于寄生 关系,B正确; 蛔虫和人属于寄生关系,C错误; 羊吃草体现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灰喜鹊以松毛虫为食,两者为捕食关系。白僵病菌抑制松毛虫种 群的原理是白僵病菌寄生在松毛虫体内,而使松毛虫死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疟原虫与按蚊是互利共生关系
C.按蚊幼虫与藻类是捕食关系 D.鱼类与按蚊幼虫是捕食关系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人可以被疟原虫感染而患疟疾,故疟原虫与 人是寄生关系,A项正确; 疟原虫也可以感染按蚊,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按蚊是寄生关系,B项 错误; 按蚊幼虫以藻类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C项正确; 鱼类以按蚊幼虫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D项正确。
核心归纳
类型 种间的 负相互 捕食 作用
比较各种种间关系
曲线图例
箭头图例
种间关系特点 “先增加者先减少”的 非同步性变化,且捕食 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 被捕食者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生物 种间关系 课后作业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生物 种间关系 课后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6cf6cb8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1e.png)
种间关系课后作业一、判断题(1)在相同的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
(√)(2)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占据优势的物种也会发生变化。
(√)(3)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4)控制放牧强度对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二、选择题1.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
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
在水中,按蚊幼虫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疟原虫与按蚊是互利共生关系C.按蚊幼虫与藻类是捕食关系D.鱼类与按蚊幼虫是捕食关系答案 B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人可以被疟原虫感染而患疟疾,故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A正确;疟原虫也可以感染按蚊,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按蚊是寄生关系,B错误;按蚊幼虫以藻类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C正确;鱼类以按蚊幼虫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D正确。
2.下列有关生物之间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是()①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将纤维素分解,其分解产物可被白蚁利用;同时鞭毛虫也能从白蚁体内获得所需的养料②白尾鹿遇到危险逃跑时,尾巴高举露出臀部白斑以告警同伴③菜青虫以十字花科植物的幼叶为食④鸣禽在繁殖季节可以通过鸣叫、占区行为告警其他同种生物,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⑤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生长,最终往往会把其他树木缠死D ④②①⑤③答案 A解析分析题中信息可知,①白蚁和鞭毛虫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它们之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②白尾鹿遇到危险逃跑时,尾巴高举露出臀部白斑以告警同伴,属于种群内的互助行为;③菜青虫与十字花科植物之间属于捕食关系;④鸣禽在繁殖季节通过鸣叫、占区行为告警其他同种生物,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属于种内竞争;⑤榕树与其他树木之间呈现“你死我活”的差异性变化,属于种间竞争。
1.3种间关系 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
![1.3种间关系 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3a12a63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70.png)
3.投弹手甲虫有精妙的防身系统(如图),其腹部储存室中储备过氧化氢(H2O2)和氢醌(HQ)。当有捕食者靠近时,储存室收缩,储存室和燃烧室间的隔膜打开,H2O2和HQ流至燃烧室,被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如下:
;
在极短时间内导致爆炸,同时喷射出灼热难闻的对苯醌,攻击并吓退捕食者。叙述错误的是( )
10.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安全与伦理问题。下列生物技术应用中,我们应当禁止的是()
A.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B.研究人类基因
C.将动物基因转入到植物中D.开发任何转基因食品
11.体型相对较大的拟谷盗和体型相对较小的锯谷盗,是两种以面粉等有机质为食的甲虫。它们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竞争时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如下图所示。图(a)容器中只放面粉,图(b)容器内加放中空极细玻璃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与两种酶的加工、运输有关
B.投弹手甲虫迅速喷射灼热气体依赖酶的高效性
C.燃烧室爆炸与热及O2大量产生导致气压增大有关
D.甲虫精妙的防身系统使自然界中不可能有其天敌
4.甲基杆菌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甲基杆菌为植物提供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生长发育必需的物质,植物为甲基杆菌提供甲醇等化合物作为碳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2.丽蚜小蜂是粉虱类害虫的专性寄生蜂。科学家分别采用10%致死浓度(A组)、30%致死浓度(B组)、50%致死浓度(C组)的杀虫剂螺虫乙酯对丽蚜小蜂进行处理,由实验初期的结果发现:A组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B、C组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率呈上升趋势。由实验后期的结果发现:三组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率差异不显著,且都明显低于等量清水处理的对照组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蚂蚁与紫胶虫的关系可能为捕食B.紫胶虫同化的能量不会流向蚂蚁
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课时作业(4)种间关系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课时作业(4)种间关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255a5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5.png)
课时分层作业(4) 种间关系题组一种间的负相互作用1.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群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下列种群间的种间关系不属于竞争的是() A.混合培养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B.苇莺和在它巢穴中产卵的杜鹃C.生活在同一片土壤上的蒲公英和二月兰D.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猎隼和草原狼B[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两种生物,关系为竞争,A不符合题意;苇莺和在它巢穴中产卵的杜鹃是共栖,B符合题意;生活在同一片土壤上的蒲公英和二月兰,关系为竞争,C不符合题意;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猎隼和草原狼同时捕食兔等生物,为竞争,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
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A.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B[依题意知,某些大型藤本缠绕高大乔木,与其相互竞争阳光等资源,故二者存在竞争关系。
]3.弗莱明发现,在细菌培养基中偶然出现的青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
后经研究,从青霉菌分离出了青霉素,下图中能正确表示青霉菌与其他细菌之间关系的是()①②③④A.图①,b表示青霉菌B.图②,a表示青霉菌C.图③,a表示青霉菌D.图④,b表示青霉菌C[图①表示捕食关系,A错误;图②表示的两种生物是互利共生关系,B 错误;图③表示的两种生物是竞争关系,a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表示青霉菌,C 正确;图④表示的两种生物是寄生关系,D错误。
]4.在我国古代,关于生物间关系的诗句、农谚、歇后语等较多,下列说法没有体现捕食关系的是()A.鹬蚌相争,渔翁得利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C[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明渔翁捕食鹬和蚌,A不符合题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属于捕食关系,“螳螂捕蝉”中螳螂属于捕食者,蝉属于被捕食者,而“黄雀在后”中黄雀是捕食者,而螳螂是被捕食者,B不符合题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其中豆和草属于竞争关系,C符合题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体现鹿捕食青草,D不符合题意。
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带答案知识点总结(超全)
![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带答案知识点总结(超全)](https://img.taocdn.com/s3/m/21a8f15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2.png)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带答案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科学家研究细胞分裂时发现,细胞内有一种对细胞分裂有调控作用的黏连蛋白,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将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
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会产生水解酶将黏连蛋白分解。
下图1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该动物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关系而划分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黏连蛋白被水解发生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图1中甲、乙、丙、丁细胞分别对应图2中的a、c、b、e细胞类型C.图1中乙、丁细胞的名称分别是卵原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D.图2中c类型细胞也可以表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2、如图表示某一昆虫个体的基因组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A.基因 A、a 与B、b 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该个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 2 种精细胞C.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为 ABC 或 abcD.该个体与另一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交配,后代基因型比例为 9:3:3:13、下图显示某种鸟类羽毛的毛色(B、b)遗传图解,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A.该种鸟类的毛色遗传属于伴性遗传B.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基因B对b为完全显性C.非芦花雄鸟和芦花雌鸟交配产生的子代雌鸟均为非芦花D.芦花雄鸟和非芦花雌鸟交配产生的子代雌鸟均为非芦花4、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
其中表示错误..的是()A.B.C.D.5、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基因型为DdEe,其1个精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其中1个细胞如图所示,图中细胞有2条染色体DNA含有32P。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B.该精原细胞至多形成4种基因型的4个精细胞C.图中细胞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D.该精原细胞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至少经历了两次胞质分裂6、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法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B.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验证,得到的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期相符C.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利用类比推理法得出的推论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7、下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某结构数量变化。
精品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四十五 有关“种间关系”
![精品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篇 失分警示100练 专题四十五 有关“种间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03fc726844769eae109ed12.png)
警示四十五有关“种间关系”失分要记(1)竞争和捕食的区别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3·2微练89.如图表示具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在不同环境中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环境条件稳定且持续时间较长,可以使一种生物排斥另一种生物B.具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在同一环境中不可能共存C.据图可知,在竞争中是否处于优势,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90.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答案精解精析警示四十五有关“种间关系”89.B 图1中N2被淘汰,图2中随环境变化淘汰的生物不同,图3中N1和N2的种群数量保持动态平衡。
由图3可知,具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有可能在同一环境中共存。
90.A 据图可知,在图a中物种1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部分比较少,同样物种3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也比较少,因此在图a中种间竞争比较弱,种内斗争比较激烈;对图b分析发现物种1、2、3共用资源比较多,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b中种间竞争激烈,种内斗争较弱,其中物种2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与物种1、物种3相比最少,因此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
生物种间关系图解读及典型试题赏析
![生物种间关系图解读及典型试题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a9de42866fb84ae55c8d34.png)
种间关系图解读及典型试题赏析二 典型试题赏析:【例1】将甲乙两种植物混种,若设定:N=播种时甲的种子数/播种时乙的种子数 M=收获时甲的种子数/收获时乙的种子数。
收获的种子再播种,连续进行若干代,后将M 对N 作图,有下列几种可能的结果。
请回答:(1)甲与乙的竞争中,若甲取胜,可用图______表示,那么M____N 。
(2)甲与乙的竞争中,出现稳定平衡时,可用图_____表示,其平衡点为_______。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识图,MN 分别代表甲和乙之间的不同比例关系。
综合分析可看出甲如果在竞争中获胜,则应播种少于或等于乙的种子数,收获时等于或多于乙的种子数。
答案(1)B >(2)A b【例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 、b )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解析:考查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物种进入到该生态系统后,开始都表现出增长现象,一段时间后,a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其原因是增长受本身密度的限制;b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数量后,逐渐减少,最后全部死亡,两个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的关系,但竞争强度是由弱到强而不是由强到弱。
答案:C的植株数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解析:本题以表格信息作为载体,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在温室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播种大麦、燕麦,由题意可知,播种比例不同,收获种子的产量也不同,但二者的比例并不一致。
通过比较数据可得出结论:大麦与燕麦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着竞争的关系,而且在竞争中大麦占优势。
因此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显然是大麦要多于燕麦。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种间关系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种间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869703184254b35effd3442.png)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2、表解四种生物种间关系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
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事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种内斗争与竞争:
比较项目
范围
实例
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
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
竞争
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大草履虫与双核小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在食物中竞争失败而死亡
知识拓展:
1、竞争关系可使劣势物种灭绝,有利于优势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
2、捕食关系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系,相互制约着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一般不会因捕食的数量的增多而灭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素养进阶(二) 种间关系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素养进阶(二) 种间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6e7f25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d.png)
备用工具&资料
谢 谢
观
看
C.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
D.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
解析 根据曲线,狐的营养级较高,种群密度相对较低,丙应为狐。草原因过度放 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此时鼠泛滥成灾;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短期内银黑狐由于 不适应环境,数量会减少,一段时间后,留存下来的银黑狐会大量捕食鼠,使鼠的 数量大量减少,同时银黑狐的数量会较快增长,羊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 在比原来数量高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3条曲线正确对应的动物是甲为羊,乙为 鼠,丙为狐。 答案 C
[对点小练] (2019·江西上高二中高二月考)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为了 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 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对应的动物正确的是( )
注: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
A.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
B.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
素养进阶(二) 种间关系
科学思维——几种常见的种间关系的辨析及曲线图的识别 (1)几种常见的种间关系的辨析
(2)种间关系曲线图的识别
[应用示例] (2019·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二月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互关系的甲、 乙两种动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 B.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的数量将持续增多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个体数目的改变 D.甲、乙两种群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间关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中甲、乙、丙三幅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幅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捕食、互利共生、竞争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参考答案】B
1.下表中有一种必须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
2.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3.生活在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道中的木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根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良好。
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4.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描述群落中种间关系的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朱雀桥边野草花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解:真菌侵入幼虫体内后,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而自身可在来年夏季萌发,因此,属于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现象,即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