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秘密》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燃烧的秘密》是一篇描写火的形成原理和燃烧过程的科普文章,通过讲解火的生成和燃烧的原理来让学生了解火的本质以及燃烧的基本知识。
本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火的奥秘,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火的形成原理和燃烧过程;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4.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学习内容1. 火的形成原理;2. 燃烧的基本过程;3. 火的危害和预防。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提问引入火的话题,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火源并思考火的本质;2. 知识讲解:讲解火的形成原理和燃烧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火的基本知识;3. 实验展示:设计简单的火焰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火焰的特点;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火的危害和预防措施,让学生展开思考和交流;5. 总结反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回答问题并发表看法。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笔记,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2.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火的应用和危害;3. 设计一份火灾逃生预案,包括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案。
六、评价标准1.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实验;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内容全面,思路清晰;3. 知识掌握情况:对火的形成原理和燃烧过程有深入理解。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火的形成原理和燃烧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增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课时一、背景介绍《燃烧的秘密》是一部知名的科普读物,讲述了火的形成、燃烧的原理以及火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火的相关知识,引发了读者对火的认识和探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火的形成和燃烧的基本原理;2. 掌握火的分类、性质和应用;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4.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科学2燃烧的秘密(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2燃烧的秘密(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2燃烧的秘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燃烧的定义和特征;2. 了解火的形成过程;3. 发现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4. 培养观察、描述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燃烧的定义和特征;2. 火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观察、描述和实验燃烧现象;2. 理解火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展示火种的实物或图片;2. 准备科学实验的材料:蜡烛、薄纸、火柴、玻璃杯、水等;3. 准备教学PPT或者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火种,让学生观察火的形态,引发学生对燃烧的好奇心,并提出问题:你们见过火吗?火是怎样形成的?2.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燃烧的定义和特征,可以使用引人注意的图片或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蜡烛的燃烧,让学生参与观察、描述和实验。
3. 展示实验: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根蜡烛,并点燃它,让学生观察火焰的形态和特点。
然后,教师还可以放一张薄纸在蜡烛火焰上方,引导学生观察薄纸的变化,从而引出火的形成过程的讨论。
4. 实验探索: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支火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a. 学生点燃火柴后迅速将其放入玻璃杯中,观察火柴燃烧的过程和结果。
b. 学生用火柴点燃一张纸,观察纸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后,进行观察和讨论,学生可以用书写和口头表达的方式描述和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5. 深化拓展:让学生自由观察周围的燃烧现象,如蜡烛燃烧、火烧木柴等,并记录下来。
然后,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燃烧现象,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分享结果。
6.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自主发言,提出结论:燃烧是一种氧气和燃料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了火焰和热能。
7. 实践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并进行讨论。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20、燃烧的秘密教学内容《燃烧的秘密》内容选自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
教学背景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部分知识面较窄,所以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中的适当运用,大大拓宽了科学教学的宽度与深度,亦大大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使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收获更多。
教材分析关于燃烧,学生已经有了直观和丰富的感受。
而本课教学旨在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生成新物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燃烧时发生怎样的变化。
本课时通过教学设计主要是观察燃烧现象入手,进而对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开展猜想→实验→观察→分析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认识到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
最后,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燃烧的两面性,并通过安全用火知识竞赛和认识防火标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观察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过程与方法: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等科学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联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并通过安全用火知识竞赛和认识防火标识活动,增强安全用火意识。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木片、纸板、布条、干树叶、动物毛皮、蜡烛等常见的可燃物,铁盒、火柴、烧杯、石灰水、实验记录表等。
2、多媒体课件:利用燃烧的图片,森林大火、爆炸、民居失火等到灾害性燃烧的视频等;安全用火知识竞赛,防火标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生成新物质等有趣的变化。
那么,物体在燃烧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自由发言。
2、师小结: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它却藏着许多秘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燃烧的秘密!(板书课题:燃烧的秘密)二、动手操作,观察燃烧现象1、大胆猜想:不同的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一样吗?通过师生交流引出“燃烧的变化”实验。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反思-5.20 燃烧的秘密 | 冀教版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五、教学用具: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
六、教学思路:1. 选几种不同材料燃烧,观察它们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有关现象即可。
3. 了解燃烧过程是否可逆。
4. 结合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些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七、课前准备:1. 上网查找有关燃烧对人类的意义及危害。
2. 分组材料:纸片、布片、木片、干树叶、蜡烛、火柴、镊子。
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导入:老师这有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播放课件)生:燃烧现象、蜡烛燃烧、火。
师:对!这些都是燃烧现象,物体的燃烧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那物体在燃烧时会发生怎样的奇妙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物体燃烧的秘密吧。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物体燃烧的变化教师提问:物体燃烧时会到底会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一起用桌面上的器材做一组实验来发现燃烧的秘密吧。
教师对器材进行介绍。
这些器材到底应该怎样使用呢?请你认真看老师的实验小提示(请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1.从给出的材料中选择两种,用镊子夹住一端分别点燃。
2.燃烧后的火柴梗请收到托盘里。
《燃烧的秘密》燃烧实验,动手学科学

《燃烧的秘密》燃烧实验,动手学科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无处不在。
无论是炉灶里跳动的火焰,还是夜空中璀璨的烟火,燃烧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能量的释放和物质的变化。
但你是否真正了解燃烧背后的秘密呢?今天,让我们通过一系列简单而有趣的燃烧实验,一起动手探索燃烧的奥秘,揭开这神奇现象背后的科学面纱。
首先,让我们来准备一下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我们需要一个安全的实验场地,比如通风良好的户外或者实验室;一些常见的燃料,如蜡烛、酒精、纸张等;点火工具,如打火机或者火柴;以及一些用于观察和记录的工具,比如放大镜、温度计和笔记本。
实验一:蜡烛的燃烧我们先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它的燃烧过程。
你会看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是明亮的黄色,温度最高;中间层颜色稍暗,温度次之;最内层几乎看不到颜色,温度最低。
这是因为燃烧需要氧气,外层与氧气接触最充分,所以燃烧最剧烈,温度也最高。
接着,我们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一个干燥的冷盘子,不一会儿,你会发现盘子上出现了一些黑色的物质。
这其实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碳黑。
这告诉我们,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氧气供应不足,就会产生不完全燃烧,生成一些有害的物质。
实验二:酒精的燃烧将少量酒精倒入一个敞口的容器中,然后用火柴点燃。
酒精燃烧时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而且燃烧速度较快。
与蜡烛燃烧不同的是,酒精燃烧后的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几乎没有明显的残留物。
这是因为酒精的化学成分相对简单,燃烧时能够与氧气充分反应。
但要注意,酒精是易燃液体,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小心操作,避免火灾。
实验三:纸张的燃烧拿出一张纸,将其点燃。
纸张燃烧时会迅速产生明火,并伴有黑烟。
燃烧后的纸张变成了灰烬。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纸张主要由纤维素等有机物组成,燃烧时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
在这一系列实验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燃烧与氧气的关系。
比如,我们可以将蜡烛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随着容器内氧气的逐渐消耗,蜡烛的火焰会越来越小,最终熄灭。
四年级下册科学《燃烧的秘密》教案分析

四年级下册科学《燃烧的秘密》教案分析四年级下册科学《燃烧的秘密》教案分析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哪些新物质;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过程与方法: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个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燃烧的变化1、观察不同物体燃烧时的情景。
提问“物体燃烧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2、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引导对“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的问题进行猜想,要求说出自己猜想的简单依据,蜡烛燃烧后生成了火焰和气味;生成了光和热;生成了气体和灰烬;什么也没有生成。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4.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分析现象得出:蜡烛燃烧后生成水、二氧化碳等物质的结论,并将结论与猜想进行比较,以评价自己猜想的水平。
在分析现象时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石灰水变混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让学生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说明有二氧化碳存在。
5、认识燃烧与生活的关系。
先出示有关燃烧与生活的图片或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说一说“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燃烧的,燃烧又会带哪些危害?”然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科学在线”搜集更多的有关资料、图片、组织学生讨论燃烧的利与弊,记录并进行分类整理。
6.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燃烧引起的爆炸、森林大火等灾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人们的生命财产化为灰烬。
讨论: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火?21.变色游戏知识与技能:能用彩图及字记录苹果片变化情况。
能正确判断某一种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并能对自己的判断说明理由。
过程与方法:能举出2个的实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变色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并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切开的苹果实施过程:1、活动采用小组形式,分三步进行。
观察苹果片变色的现象。
指导学生观察苹果片的变化,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平底碗中倒入果汁,用刀将苹果切成两半,取一苹果切面向下放进果汁里再取出,十分钟后再观察。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物体燃烧后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改变。
2、能说出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能说出预防烧烫伤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物体燃烧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是否发生变化的角度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物体燃烧时发生变化的信息。
3、能用记录表等形式记录整理实验现象,表述物体燃烧的实验结论。
4、能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物体燃烧后有新物质生成的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物体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依据做出判断。
3、能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物体燃烧的实验。
4、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报警电话。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灭火工具的发展,有力地减少了火灾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人类利用燃烧的历史由来已久,燃烧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示教材中的三幅图片)比较三种取火的燃料、工具和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木柴、煤、天然气等物体燃烧后发生变化了吗?2、提问:物体在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观察物体的燃烧。
(1)掌握方法。
讲述:分别点燃纸片、木片和棉纱布,观察这几种物体燃烧时的现象,燃烧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注意安全,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意燃烧运用多种感官,认真观察现象,如:火焰颜色、手的感觉、燃烧后生成的物质和原来的区别等;认真完成实验记录。
(2)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
(3)得出结论。
汇报: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燃烧时会发光、放热,闻到特殊气味,物体燃烧后有灰烬产生。
)讨论:物体燃烧前后有什么不同?燃烧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小结:物体燃烧后,有新的物质生成,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改变。
《燃烧的秘密》导学案

《燃烧的秘密》导学案第一课时导言:《燃烧的秘密》是一本描写火的力量与神秘的科普读物,由科学作家卡尔·萨根撰写。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燃烧现象的原理和背后的科学机理,让读者对火的产生、燃烧过程以及与地球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燃烧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阅读目标:1. 理解火的产生和燃烧的基本原理;2. 掌握火的种类、燃烧的规律以及与燃烧相关的科学知识;3. 了解各种燃烧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应用领域;4. 思考燃烧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燃烧技术。
二、课前准备:1. 预习教材,了解书籍背景和作者介绍;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火的基本原理和燃烧的科学知识;3. 准备笔记本、笔和相关学习工具。
三、阅读导向:1. 通过阅读《燃烧的秘密》,深入了解火的神秘力量及燃烧的科学原理;2. 探索燃烧现象背后的物理、化学规律,了解燃烧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3. 思考燃烧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探讨未来的燃烧技术发展方向。
四、阅读引导:1. 开篇阅读《燃烧的秘密》序言部分,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及书籍主题;2. 细读各章节内容,重点掌握火的产生、燃烧过程、燃烧技术及燃烧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3. 在阅读过程中记录关键知识点,思考作者观点及科学原理,并与实际生活经验做关联;4. 针对每章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拓展视野,提升思维能力。
五、后续延伸:1. 拓展学生阅读范围,推荐相关科普读物和视频资源,加深对燃烧和能源科学的了解;2. 组织燃烧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火的神秘与科学;3. 开展主题讨论或写作活动,促进学生思辨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通过阅读《燃烧的秘密》,学生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火的本质和燃烧过程的科学机理,探索燃烧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科学思维和环保意识。
希望这篇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阅读,并在思考与交流中获得更多收获。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秘密》的作者、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20课《燃烧的秘密》教案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科学探究目标:1。
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3。
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2。
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科学知识目标:1。
能说出燃烧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新物质.2。
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不可逆.STSE目标:1。
能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燃烧过程的利与弊。
2.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安全标识介绍给其他同学。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的实验。
教学准备:木条、布条、纸条、蜡烛、烧杯、石灰水、水槽、打火机、实验记录表、镊子。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表演,你们想看吗?生:想.师:瞧,这是什么?生:火.师:我想让这个火字发光发热,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生:用打火机点燃。
(请一位同学上来点燃火字)师:你们现在感受到什么?生:火焰、灰烬、气味、热量……师:观察得真仔细,这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燃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燃烧的秘密,好吗?(齐读标题)师:读得真好,你们还在哪见到过燃烧的现象?生:煮饭、烧水……师:老师这也搜集了一组资料,大家一起看看。
(学生观看)二、实验探究师:燃烧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物体在燃烧时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今天就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请同学们打开实验袋,拿出木条、纸条、布条、打火机、镊子、手套。
我们知道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先猜想一下木条、纸条、布条燃烧的火焰是怎样的?生答。
师:大家有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解说实验步骤和要求:1、用镊子夹住可燃物分别在水槽的上方点燃.2、分别观察木条、纸条、布条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气味和是否有热等。
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分工合作。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21)

《有趣的变化——燃烧的秘密》详细教案执教:卢龙县第四实验小学王保红一、教学内容分析:《燃烧的秘密》是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一课。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产生新物质的基础上,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燃烧是发生怎样变化而设计的。
本课设计思路是,从观察多种物体燃烧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资料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面的影响,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二、教学目标:1.观察记录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
2.对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物质进行假设。
3.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说出燃烧时产生的物质。
三、教学重点:假设并验证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四、教学难点: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新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五、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可燃烧物品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托盘、打火机、漏斗、烧杯、蜡烛、镊子、澄清石灰水和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推测现象导语: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请同学们推测一下:当点燃这个“火”字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教师出示一个用棉花做成的一个“火”字,贴在托盘上。
)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
2.观察演示实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预测学生回答:火瞬间燃烧了棉花拼成的“火”字;看到了红色的火苗;看到棉花烧完后,还残留一些灰烬。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像棉花这样被点燃的现象,在科学上我们称其为“燃烧”。
(板书:燃烧)3.激发兴趣导语:燃烧有很多秘密,你想知道什么?预测学生回答:我想知道燃烧的东西会不会和没燃烧的东西一样;我想知道燃烧后会不会有特殊的气味;我想知道火会不会瞬间把黑板一样大的棉花点燃……小结:各组同学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能揭开燃烧的秘密。
20.《燃烧的秘密》

干燥的杯子
杯壁上有水珠 杯壁上的石灰水变浑浊
有石灰水的杯子
实验说明: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1、蜡烛燃烧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2、蜡烛燃烧过程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
蜡烛的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燃烧的,燃 烧又会带来哪些危害?
1.生活离不开燃烧。
森林大火
公共场合失火
引起爆炸
怎样做到安全用火?
提高警惕、不要玩火; 在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在农村不要在草堆和其他易燃物附 近燃放烟花爆竹; 不要使易燃物离炉灶太近; 及时关闭燃气灶阀门等。
相同之处:都产生火焰和气体,生成了光和热,生成了气体和灰烬; 不同之处:火焰的颜色和发出的气味、生成的灰烬等各不相同。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实验: 1、把一只干燥的玻璃杯罩在火苗上,观察杯壁 上的现象。 2、把杯子擦干,将石灰水倒进杯子中,晃一晃 倒出,再罩在蜡烛上观察。
现象记录表
比如做饭、取暖、烧 制砖瓦、制造加工生 活用品、工具等;
2.工农业生产离不开燃烧。
比如冶炼金属、农作物育种、 食品加工等;
3.燃烧可以为人们提供能量, 用作机器能源。例如内燃机车、 火力发电等。
森林大火的危害
据统计,1950年---1998年全国共发生森林 火灾68万次,平均受害森林面积约80万公顷。火 灾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1987 年5月6日,中国大兴安岭地区燃起特大火灾,持 续27个昼夜,三座城市变成废墟,193人丧生, 烧毁林木3960万立方米,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烧死 或迁移。 世界范围内的森林大火也频繁发生,2001年 末,澳大利亚发生的森林火灾几乎成了该国历史 上的一次生态灾难。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2001》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燃烧的秘密》是一本针对中学生编写的自然科学读物,通过讲述燃烧的原理和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火的产生以及燃烧的必要条件。
本书内容生动有趣,适合用于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燃烧的定义、燃烧的基本过程、燃烧的种类以及燃烧的条件。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周围环境中发生的燃烧现象并进行简单实验验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燃烧?2. 燃烧的过程3. 燃烧的种类4. 燃烧的条件四、教学策略1. 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燃烧的过程和原理,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实验教学: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中总结燃烧的规律。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互动,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促进思维碰撞。
五、教学手段1.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多种元素,以便于学生直观理解燃烧的概念和过程。
2. 实验器材:准备适量的实验器材,如蜡烛、火柴、试管等,保证学生进行实验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教辅材料:准备相关科普读物和视频资料,供学生扩展阅读和深入学习。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与燃烧有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燃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首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燃烧,然后详细讲解燃烧的基本过程、种类和条件。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分享: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探讨燃烧的相关规律和原理。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燃烧现象,并进行解释和总结。
七、教学评价1. 口头答辩: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口头答辩,检验其对燃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冀教小学科学四下册《20燃烧的秘密 》word教案 (9)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20.燃烧的秘密教学分析:《燃烧的秘密》是河北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学期《有趣的变化》单元的其中一课。
本课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探究常见的燃烧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从而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化学变化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从小树立“生活处处有科学”、“学以致用”的观念,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活动时,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
教学思路是:先探究一个具体的燃烧现象,再比较一些其它物体燃烧的变化,然后归纳出“物体燃烧会产生新的物质,不同材料燃烧产生的新物质也不同”这个科学知识,最后,根据这一个知识点,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因此,整个教学内容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1: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蜡烛燃烧这一现象引入,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有没有什么变化?”。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的侧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猜想。
活动2:观察其它物体(纸、布)燃烧的变化。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活动3:根据不同毛线燃烧产生的物质的不同来辨别真假羊毛线。
这个探究活动体现的是“学以致用”、“生活处处有科学”,侧重点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实验、观察和记录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⒈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⒉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科学知识目标:⒈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⒉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燃烧的实验,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课时:1节教学准备:纸、布、羊毛线、普通毛线,打火机、蜡烛、铁罐、镊子、锥形瓶(2个,其中一个内装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⒈引入师述:说起火,我们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火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家里,打开煤气炉,一股蓝色的火焰便升腾起来;走进教室,脚下的水泥、瓷砖是燃烧制成的;出门时乘坐的飞机、火车、轮船、汽车,都是靠“内燃”发动机才动起来的。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2001》

《燃烧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背景:《燃烧的秘密》是一部以科幻为背景的小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
通过对书中的情节和主题的深入思考,能够帮助学生们拓展思维,提高文学素养和科学素养。
二、作业目标:1.了解小说《燃烧的秘密》的主要内容和主题;2.分析小说中的科学元素和文学元素;3.思考小说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并展开讨论;4.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科学素养;5.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作业内容:1.阅读《燃烧的秘密》全文,对书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2.撰写读后感,包括对书中主题的理解和个人感悟;3.结合科学知识,分析小说中涉及的科学元素,如燃烧原理等;4.探讨小说中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人类的责任和道德选择等;5.与同学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6.撰写一篇小论文,总结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结合科学与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作业要求:1.认真阅读《燃烧的秘密》,思考其中的问题,并独立完成作业;2.作业包括读后感、科学元素分析、伦理问题探讨等内容;3.作业需要按时完成并提交,要求文字流畅、观点明确;4.鼓励与同学进行讨论,但作业内容需独立完成。
五、作业评价:1.综合评价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认真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2.重点评价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思考,对科学元素和文学元素的分析;3.鼓励对道德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展示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综合能力。
六、作业总结:通过对《燃烧的秘密》的深入研读和思考,学生们将能够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综合素养,提高文学和科学素养。
同时,作业设计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希望学生们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收获更多的成长和启发。
第二课时一、作业目的和指导思想《燃烧的秘密》是一部科普性质的纪录片,展现了火的本质和燃烧原理。
本次作业旨在通过学生观看片段并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火的形成和燃烧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燃烧的秘密》课件

你知道这些物体在燃烧时发生了 什么变化吗?
1 观察物体的燃烧
选择几种常见的物体,如棉布条、木片、纸片等,观察这些物体 燃烧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燃烧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将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提示:注意安全, 不认识的物体,不 要随意燃烧
物体 纸片 木片 棉布片
立刻采取急救法救治:①冷水冲15分钟,②剪开衣 物,③冷水浸泡,④纱布覆盖,⑤送往医院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
解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 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思考: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 新物质。
预防生活中的烧烫伤
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的 生活离不开燃烧。例如做饭、取暖、烧制砖瓦、 制造加工生活用品、日常工具等,同时,燃烧 也可能引起火灾,火灾会烧毁人们的财物,烧 伤人们的身体,除此之外,高温的液体、固体 和蒸汽还会对人体造成烫伤。
思考:物体燃烧后有新物质产生吗?
2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实验材料:500毫升烧杯2只、 蜡烛2支、细铁丝1根、澄清石 灰水
实验方法:1、把一只干燥的 烧杯罩在燃着的蜡烛上方, 观察烧杯内壁产生的现象
现象: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说明蜡烛燃烧有水产生。
实验方法2:将一段蜡烛用铁丝系上,点燃后放入盛有澄 清石灰水的烧杯内,两分钟后取出,摇晃烧杯,观察石灰 水的变化
火焰
气味
橘黄色
没太大气味
橘红色
没太大气味
蓝色或橘红色 刺激性气味
燃烧速度 燃烧迅速 燃烧速度慢 燃烧速度较慢
讨论:这些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 和不同呢?
燃烧相同之处:都产生了火焰和气体,生成了光和热,生 成了灰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蓝旗营学区蓝旗营小学:王贵民
【教学内容】
《燃烧的秘密》内容选自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20课,教材75-78页。
【教学背景】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部分知识面较窄,所以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中的适当运用,大大拓宽了科学教学的宽度与深度,亦大大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使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收获更多。
【教材分析】
关于燃烧,学生已经有了直观和丰富的感受。
而本课教学旨在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生成新物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燃烧时发生怎样的变化。
本课时通过教学设计主要是观察燃烧现象入手,进而对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开展猜想→实验→观察→分析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认识到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
最后,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燃烧的两面性,并通过认识防火标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教学目标】
1、能观察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等科学探究活动。
3、能联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燃烧的利与弊,并通过认识防火标识活动,增强安全用火意识。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课前准备】
1、实验器材:木片、纸板、布条等常见的可燃物,铁盘、打火机、烧杯、石灰水、实验记录表等。
2、多媒体课件:利用燃烧的图片,森林大火、爆炸、民居失火等灾害性燃烧的图片等;防火标识。
【教学方法】
1、创建情境法:①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燃烧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燃烧的两面性,并通过认识防火标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②观看《科学在线》——森林大火的危害,更进一步感受火灾的严重危害。
2、合作探究法: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再分组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最后分析整理,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实验仪器讲解。
认识烧杯、镊子。
2、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字?(生答)
师:对,请注意观察。
(师用火机点燃),这是什么现象?
(生答。
如果回答不出“燃烧”二字,师直接说)
师: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它却藏着许多秘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燃烧的秘密!(板书课题:燃烧的秘密)
二、观察燃烧现象
1、大胆猜想:不同的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一样吗?
通过师生交流引出“燃烧的变化”实验。
2、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①四人小组选择自己熟悉的3-4种无毒、无害、不会引起爆炸的少量的易燃材料。
②实验时用镊子夹住可燃物,放在铁盘的上部点燃。
③观察物体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气味、灰烬或其他现象,并做好记录。
(教师来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排除各种不安全因素。
)
3、分小组讨论:这些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4、全班交流后小结
相同点:发光发热、产生新物质……
不同点:不同物体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气味不同……
三、探索燃烧秘密
1、大胆猜测: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物体燃烧后必有新物质生成。
那么,蜡烛燃烧后会生成什么?
2、各小组汇报猜测结果,教师给予鼓励并板书。
(如:生成火焰和气味,生成光和热;生成气体和灰烬等)
3、验证猜想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根据学生的设计,确定最终验证方案:
①实验一:把一只干燥的玻璃杯罩在火苗上,观察杯壁上的现象。
②实验二:把杯子擦干,将石灰水倒进杯子,晃一晃倒出,再罩在蜡烛上观察。
(注意:仔细观察杯壁!)
③填写实验记录表。
(实验完毕,做好发言准备。
相信我们组是最棒的!)
5、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将结论与猜想进行比较。
6、随机:若学生观察到石灰水变混浊,但不知生成了什么物质。
这时可安排学生做第三个简单的实验:向澄清的石灰吹气,观察有什么现象?
(小结:石灰水变混浊,说明有二氧化碳存在。
)
7、分析讨论:
①物体燃烧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生成了什么?
②燃烧过程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
(教师小结并整理板书: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等物质。
整个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
四、燃烧与生活
1、过渡:物体燃烧具有不可逆性,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燃烧的,燃烧又会带来哪些危害?
2、课件展示(有关燃烧与生活的图片)
⑴出示有利的燃烧现象。
⑵出示不利的燃烧现象。
3、对火灾的危害及自身感受进行整理,说说怎样预防火灾?
(师生总结:①提高警惕,不要玩火。
②不要在易燃物附近燃放烟花炮竹。
③不要易燃物离炉灶太近。
④煤气灶用过要及时关阈门等。
)
五、认识防火标识。
辨识:关于火的各种标识:
(易爆品)(易燃品)(禁止烟火)(禁止吸烟)(禁止燃放鞭炮)
六、总结拓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有什么收获呢?
2、作业超市:
①制作一份以“安全用火”为主题的手抄报。
②设计制作安全用火标识牌,挂在合适的地方。
七、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完成)
燃烧的秘密
物体燃烧时会发光发热
物体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
是不可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