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电影观后感:关于悲剧的台湾老兵

合集下载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精选多篇)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精选多篇)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精选多篇)电视剧原乡观后感也许又找到了借口,看完《原乡》也将近一个礼拜了,说好的观后感,现在才开始写。

以前养成及时留下一些文字当然是有原因的,拖久了,很多细节都会渐渐模糊。

陈宝国加上张国立的组合,十分抢眼,两位电视剧领域站在金字塔顶端的艺术家,好像是第一次合作吧。

《原乡》讲述的是台湾老兵艰辛探寻回家路的故事,我很少接触到这种题材的文艺作品。

面对这样一部作品,有一些特别的概念需要强调。

有一种机构叫做警总。

警总,一个能把老兵、老兵家属直接逼疯的组织。

这个组织全称是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就是一个特务组织。

警总路长功陈宝国饰演眼里,台湾老兵就是棋子,为了党国的利益,他们就不该回家,为了长官的政治前途,他们就该被逮捕。

在警总看来,台湾老兵回了大陆都会被异化,为大陆唱赞歌,甚至被发展成为“匪谍”。

即便是历史白痴,也能从全剧体会到大陆与台湾的隔绝,曾经如此真实而绝情的存在。

按照当时的台湾法律规定,一个老兵思念故土,想要见亲娘也是不合法的,人之常情被视为异端。

好些个普通老兵都是警总打击迫害的对象,甚至连更加无辜的老兵家属也会被逼出精神病。

有一种院落叫做眷村。

眷村就是台湾当局用来安置退伍老兵的,居住条件比较差,住在里面的人基本就是弱势群体。

成群的老兵都是当年蒋介石退守台湾被抓壮丁抓来的,几十年没有办法回到老家,没法守着老娘尽孝。

老兵们把当局授予的“授田证”视为命根子,其实他们心里大概都明白这只是政府开的空头支票,党国能带领他们反攻大陆吗?他们的双腿没有站在大陆的土地上,“授田证”却要把大陆的土地分给他们,简直是天方夜谭。

眷村里的老兵就是这样苦苦的支撑着,洪根生就是一个住在眷村的典型老兵。

洪根生从江西婺源老家被抓来的,走的时候,大陆的妻子茶嫂已经给他生了小孩,到了台湾他又娶了台湾人网市为妻,并育有晓雄、晓芳两个子女。

洪根生35年回不了老家,老娘已然辞世,到了全剧终,洪根生也没有回到婺源,也许在后面的故事里,台湾的政策松动以后,他会是第一波返乡潮的一员吧。

陈桂清:电视剧《原乡》助力两岸关系发展

陈桂清:电视剧《原乡》助力两岸关系发展

近段时间,以两岸关系为题材,反映30多年前去台老兵思念家乡亲人、冲破重重阻挠返乡探亲的电视剧《原乡》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段热播。

这部讲述大时代小人物命运的艺术佳作,顺应了两岸关系发展潮流,还原了去台老兵的沧桑故事和两岸关系一段特殊的历史,生动展现了“两岸一家亲”的血缘联系和民族感情,也启示两岸同胞应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局面,并继续破除阻碍,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

《原乡》还原了大陆去台老兵的沧桑故事,顺应了两岸关系发展潮流 电视剧《原乡》以1987年台当局宣布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为背景,讲述了生活在眷村的老兵思念家乡,争取回大陆探亲的故事,生动再现了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一段特殊的历史。

65年前,200多万国民党军政人员及眷属跟随蒋介石集团去台。

此后的38年里,他们长期遭受骨肉分离的痛苦,不能进行正常往来。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老兵在岛内掀起声势浩大的要求返乡探亲热潮,才迫使台当局打破两岸隔绝状态,宣布于1987年11月2日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

作为大陆首部反映台湾老兵题材的电视剧,《原乡》正是以这一特殊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艺术的手段,真实反映了两岸关系由隔绝到交流的历史演变进程,让更多中华儿女,尤其是广大年轻人了解并记住了中华民族这段独特的历史与伤痛。

今年是台当局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27周年,《原乡》通过老兵们的“小人物”命运展现了两岸关系“大时代”的发展历程,可谓是顺应了两岸发展潮流。

经过27年来的发展,两岸交流交往“从无到有”,至今已实现全面、直接、双向的“三通”,两岸交流合作的领域也由经济向社会、文教等各领域拓展,两岸人员往来规模更从开放当年的10万人变成2013年的800多万。

此时,由两岸共同投资、凝聚两岸艺术家心血的《原乡》登陆央视,适时向广大观众展现两岸关系发展这段艰难而曲折的历程,描绘出前人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具有极强的历史意义。

二、《原乡》展现了“两岸一家亲”的骨肉情谊,启迪两岸应更加珍惜和平发展 电视剧《原乡》的诞生,不仅让我们重温了两岸关系那段尘封的历史,更给今天的两岸关系发展带来重要启示。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高三作文】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高三作文】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高三作文】由张国立、陈宝国、奚美娟、冯恩鹤、马少骅、潘丽丽、杨怀民等两岸明星联合主演的年度情感大戏《原乡》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该剧自开播之日起得到了许多观众的高度评价及力荐。

这部讲述去台老兵执着回乡的故事没有刻意的煽情,却以浓到化不开的乡愁触动人心,直击泪点,引发共鸣。

《原乡》于3月12日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得到了许多观众的高度评价,其中不少80后年轻人也在一路追剧。

部分年轻观众表示,《原乡》讲述的是一段他们不甚了解的历史,这些经历他们没有体验过,但老兵们对亲人的思念和故土的守望却令他们感同身受,《原乡》里没有刻意的煽情,那种浓到化不开的乡愁却直接击中人心,催人泪下。

同时,也有些青年观众表示,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

在荧幕上充斥着谍战戏、婆媳剧和宫斗戏的当下,一部以去台老兵的视角讲述思乡故事的作品对大陆观众来说很新颖。

网友“郭敬锋”评价说:“这是一部有温度的电视剧,一部敢于面对历史的电视剧,更是一部讲述两岸亲情的电视剧!”起初,作为《原乡》的总导演和主演,张国立曾坦言,这样一个特殊题材的电视剧作品可能很难迎合当前电视剧市场的需求,甚至得不到年轻观众的追捧,但他依然坚持拍摄下来,他相信故事里传达出的最质朴的人性和人情一定可以打动人,同时更希望能用这部作品向老兵们致敬。

令其欣慰的是,《原乡》开播后很快便在观众群中引起了热议,收视一路领跑,乡愁之浓牵动人心。

这部承载着浓浓故乡情的两岸题材作品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原乡》播出后,“老兵”这一群体也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网友们纷纷讲起身边“老兵”的故事并为之感慨落泪。

知名影评人“一池萍碎”谈到,“听过一个关于身在台湾的山东籍老兵高秉函老人的故事,80岁高龄,孤身背着100多坛同乡战友的骨灰回到家乡,一瞬间我落泪了。

落叶归根,是每个老兵对家乡最质朴简单的渴望。

张国立的《原乡》很有代表意义,讲出了老兵的心声和我们对感情的深思。

浅析电影《原乡人》的家国情怀

浅析电影《原乡人》的家国情怀

浅析电影《原乡人》的家国情怀作者:黄渊鸽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1期摘要:本文对台湾著名导演李行的《原乡人》进行深刻地剖析,探寻这部作品中独特的家国情怀。

其传承原乡母土文化之精华,进而向前发展,重拾中国传统价值,努力寻找台湾的历史、身份,探寻台湾的未来,使台湾能够以更加自信的身姿面对自身文化。

关键词:李行;《原乡人》;家国情怀;台湾电影李行被称为“台湾的谢晋”,他在1980年导演的影片《原乡人》以清新细腻的旋律,将台湾同胞的国族认同放置在历史的语境中寻找答案。

对台湾同胞在国族认同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中关于家国以及亲情的表现对当下电影创作具有积极地意义。

1 《原乡人》的创作及其意义1.1 创作背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作为战败国将台湾还给中国。

在台湾作为日本殖民地的50年中,台湾同胞称中国大陆为原乡,即原来的家乡,表现了台湾同胞对回到祖国怀抱的热切期望。

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撤离,占领台湾,由于种种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得到两岸人民的支持,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纪念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钟理和逝世20周年,以他的同名小说为名拍摄了电影《原乡人》便适时在这期间出现了。

1.2 《原乡人》体现家国归属之情电影《原乡人》讲述了台湾乡土文学的奠基人钟理和坎坷的一生。

他和爱人钟平妹离开台湾到大陆,之后又返回台湾,在此期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打击,但他仍顽强拼搏,奋斗不懈,写出一系列吐露农民心声的作品《故乡四邻》《原乡人》等。

1960年,钟理和在桌上修订中篇小说《雨》时,旧疾复发,伏在文稿上咯血,终于力竭而逝,时年四十五岁。

以“原乡人”作为电影的名字具有追根溯源的意味,也正表达了导演李行对于祖国的眷恋、怀念和自我身份的认同。

“对台湾来说,虽然长期以来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存在不断冲击着台湾对…我们感‟的指认,甚至造成民族文化的迷失,但是以李行为代表的台湾电影人却一直在他们的电影中以特殊的叙事主题和影像手法彰显着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坚守,并致力于大中华电影格局的建构。

《原乡人》观后感

《原乡人》观后感

观《原乡人》有感看完《原乡人》这部电影,我体会了两种不同的精神。

一是钟理和身上反映出了一种原乡人的气节:为理想幸福四处奔波却不忘故土的爱国情操;对祖国深深的依恋与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自尊心强等。

二是钟平妹所体现出来的原乡人劳动妇女的形象。

在影片中的主角钟理和生于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在那里他爱上了自家的农场雇工即钟平妹。

但当地族人的风俗是不允许同姓结婚的,为此他与父亲断绝关系甚至离家出走。

两年后他又回到家乡,带平妹私奔满洲原乡。

为了生活,理和当出租汽车司机,有一次,在车中目睹了一个被逼为娼的妓女的悲苦,他出于正义毅然帮助妓女出逃,并将日本嫖客和鸨母赶下车,抛于荒野自行离去,而后更是辞职不干司机这行工作。

之后因为一次偶然机会,保安队长知道钟理和会讲日语,便想介绍他给日本人当翻译,但出于民族自尊心和对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痛恨,他宁可清贫,也决不为日本鬼子做事当汉奸,他说:“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义无反顾一口回绝了酬劳较高的翻译工作。

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愿意为国尽力,试图挽救中国。

钟理和受中国文化的洗礼,虽然在殖民时期,他不得不接受日本教育,但他爱看的是中国的书籍,想接触的人也是中国人。

他是从中国文化和大陆泥土中吸收创作营养而成长的,他知道我们民族所受的苦难太多了,尽管不太了解实情,但他愿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

因此,使他成为一个执着的的爱国主义者,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在钟理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贫苦知识分子在日寇铁蹄之下的悲惨命运;同样我们也看到了面对命运,决不低头,而面对日军侵略也决不投降,决不退让的民族气节。

他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他身上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大陆,理和带着平妹和儿子搬到北平,并开了一家木炭小店。

日子虽然困苦,但他依然坚持写作,用自己的文笔写出自己在原乡的所感所受,并在艰难困苦中,他写完第一本书,名为《夹竹桃》。

1946年抗战胜利后,他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率全家迁回台湾,但是日寇的侵略使他家衰败,不得已住在山上并且在学校担任教员。

《原乡人》影评(上)

《原乡人》影评(上)

电影《原乡人》观后感
《原乡人》是钟理和所著的自体小说,也是被评为台湾百强小说之一的著名乡土小说。

《原乡人》更是被拍成电影,由林凤娇和秦汉主演,通过电影所特有的声影光色为大众娓娓道来这部极富台湾原汁乡土气息的作品,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作家不平凡的爱情和艰难的成功之路。

《原乡人》这部电影是采用的是以小见大的的方法,首先,影片讲述了钟理和为和心爱的钟平妹在一起而不惜与家族决裂,带钟平妹私奔。

后来,到了新的地方需要维持生计而做了出租车司机,但是钟理和因为看不过去日本客人逼良为娼而得罪了日本人,并自动辞去了这份工作,之后,钟理和宁可清贫,也绝不为日本人做事,坚决不当汉奸。

这些看似小事,却无不在体现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后来,钟理和在人生道路上经历许多挫折,写出来的小说经常被退稿,生活困苦,但都坚持用自己的笔化作武器,书写大陆居民和台湾居民在日寇和汉奸的欺辱下悲惨的命运,抨击日本帝国侵略中国的强盗行径。

钟理和后来罹患肺病,手术后身体异常虚弱,随即更是祸不单行,接着次子又因病错过治疗期而早早夭折。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打倒他。

这让我想起了当下许多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一年之中有多少人因为生活不如意而自暴自弃,甚至轻生。

尤其是在金融海啸来临之时,自杀的人数更是直线上升。

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长,在人的一生中充满着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幸福与不幸等矛盾。

而人生挫折则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征途中所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基本课题。

我们可能会面临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尴尬处境,可能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和不如意,但是我们要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顽强拼搏,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并走向成功。

看《原乡》有感--情难忘,梦终圆

看《原乡》有感--情难忘,梦终圆

看《原乡》有感--情难忘,梦终圆故乡是每一个游子的根,每个漂泊在外的人都有故乡情节,在外闯荡久了,由于地域性和文化的差异性,每个人骨子里其实都可能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家乡去看看熟悉的小伙伴如今都过的怎么样了,曾经的爱人现在还好吗?心中总有无限的憧憬与渴望,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回响:快回到自己爱的人身边去,去履行自己的曾经许下的诺言。

但有时候回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落叶有时难以归根,因为有风,有很大的风在干扰你落地的方向。

《原乡》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视剧,在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有一群以洪根生、杜守正、八百黑为代表的台湾、香港国民党老兵由于迫于时局压力,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时间流逝,身在异乡的他们生儿育女,过着寻常的日子,但他们却日复一日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和故乡,年复一年地梦想着回到他们魂牵梦绕的故乡,故乡的每个记忆,都像细胞一样执拗地长在了他们的身上,就好比洪根生家乡的那一道菜糊,永远会出现在逢年过节的饭桌上,承载着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无比思念。

但与此同时台湾当局以路长功为首的警总却极力阻挠老兵回乡,他们认为老兵回到大陆等于投共,等于叛国,所以他要不择手段的阻止老兵回家,这件事办好了对他本人的仕途而言也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所以路长功出于个人目的开始不择手段的对付老兵、。

首先除夕之夜他提审了洪根生,在他的威逼利诱之下,洪根生不得已把岳知春将军要去香港看望老友的情况告诉了路长功,因此路长功除夕夜就把将军请到了自己家中吃年夜饭并暗中对将军进行了调查。

此后路长功开始蓄意制造事端阻止将军出境,虽然出于多年友情曾暗中保护了将军但将军并不买账。

一场老兵回乡与警总不择手段阻止老兵回乡的激烈争斗从此展开。

剧中有太多的错乱的爱情悲剧,让人唏嘘不已,如果没有海峡两岸长达几十年的封闭,我想也就没有那么多的遗憾了。

从1949年以后,台湾与大陆邮电通信中断,骨肉同胞饱受隔海相望,音讯难通,苦不堪言。

到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两岸尽快通航通邮的建议。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高二作文】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高二作文】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高二作文】台湾开放回乡探亲,今年已经进入第二十七个年头。

看了电视剧《原乡》之后,我从内心深处被打动了。

该剧讲述的正是在特殊年代背景下,由大陆到台湾的老兵与故乡亲人之间日夜思念、隔海相望的故事,通过展现台湾老兵踏上漫漫归乡路的执着以及故土亲人的企盼与守候,演绎了民族史上最深沉的乡愁。

“善为德之首,百善孝为先”,《原乡》的戏魂就在于入木三分地呈现了“孝”这种植根于我们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统,表达出中国人最朴实、最真诚的情感。

离开故土35年的老兵们,再也无法忍受思念老娘、思念故土的情感煎熬,他们拍下老兵们在台湾的影像,由老兵杜守正趁去美国探望女儿在香港转机的当口,偷偷转去大陆,逐个去探望老兵们的大陆亲人,再拍回故乡亲人的录像带回台湾,以解思亲之苦。

在政治控制极为严格的年代,这无疑是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情感赌注。

杜守正在“警总”秘密警察庄力奇的跟踪与监视下,辗转江西、福建、山西、山东,一路寻亲。

分别35年的亲人们在影像前的每个相见场面,都让人肝肠寸断。

而大陆亲人的淳朴及人与人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也一步步感化了庄力奇,就在可以决定老兵们生死命运的重要关头,他良心发现,没有出卖杜守正和老兵们,而是选择递交辞呈。

这是《原乡》十分精彩的一笔。

被感化的当然不仅是庄力奇,还有“警总”头目路长功,他的最后转变不仅真实可信,而且撼动人心。

路长功也是来自大陆的老兵,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在仕途上已步入高层的人,他长期隐瞒自己的真实出身,甚至把籍贯由重庆改为湖南。

除了生死之交岳知春外,几乎没人知道他在大陆还有白发亲娘。

思娘之痛因为埋得太深,也就更加痛苦。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潜回大陆的杜守正在岳知春的授意下,悄悄去了路长功的家乡重庆。

白发老娘思念儿子的录像被带回台湾,路长功看到的一刹那,百感交集,泪如雨下,准备冒着坐牢的危险,与到了香港的老娘见面。

然而,“警总”的天罗地网已经在机场布下,路长功已无法离开。

他终于看透了国民党政权的腐朽,毅然选择与当局决裂。

《原乡》观后感

《原乡》观后感

《原乡》观后感《原乡》是一部由日本导演深川荣洋执导,原田芳雄、香川照之等主演的电影。

该片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回到日本的故乡,寻找自己失去的记忆和情感的故事。

这部电影在日本和国际上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成为了一部备受瞩目的作品。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首先,我被电影所传达的关于家庭、友情和自我认同的思想所感动。

在这个故事中,男主角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寻找自己失去的记忆和情感。

他在故乡中遇到了一些老朋友,重新建立了联系,也发现了自己对故乡的感情和认同。

电影通过这些场景和人物的刻画,深刻展示了家庭、友情和自我认同的内涵。

同时,电影也在向观众传达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即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机会,找回失去的记忆和自我认同,重新认识自己。

其次,电影的视觉效果和音效也是非常出色的。

影片中的场景和角色都非常逼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特别是男主角与老朋友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场景和角色的设计都非常精美,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神秘和奇妙。

同时,电影中的音效也非常出色,特别是男主角与老朋友之间听到的各种声音,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丰富和多彩。

再次,电影中的角色也非常吸引人。

原田芳雄饰演的男主角是电影的主角,他的勇气和担当让观众深受感动。

而香川照之饰演的老朋友也非常有趣和温馨。

特别是男主角与老朋友在非洲维和中的各种军事行动相处时,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也非常有趣和温馨。

最后,我认为电影中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是它所传达的关于时间、距离和归属感的思想。

在这个故事中,男主角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寻找自己失去的记忆和情感。

他在故乡中遇到了一些老朋友,重新建立了联系,也发现了自己对故乡的感情和认同。

电影通过这些场景和人物的刻画,深刻展示了时间、距离和归属感的内涵。

同时,电影也在向观众传达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即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机会,找回失去的记忆和自我认同,重新认识自己。

总之,《原乡》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

《原乡人》影评

《原乡人》影评

《原乡人》影评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的。

——莎士比亚《原乡人》是由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的自传性著作改编而来的同名电影,由台湾导演李行于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由秦汉等主演以台湾作家钟理和生平为线索的人物传记影片。

影片讲述钟理和爱上同姓的钟平妹,因同姓结婚不见容于当地的礼俗,两人从台湾私奔至奉天,后钟理和立志写作并前往北京,台湾光复后回到台湾。

期间妻子平妹一肩挑起家计重担,直至丈夫过世。

而“原乡人”是日本统治台湾时期,台湾同胞对中国大陆祖籍同胞的称呼。

影片以此作为片名,是为了刻画主角对原乡的依恋和认同,带有追根溯源的强烈寓意,达成了探讨中国台湾情结的目的,也宣扬了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

影片虽然没有现代电影华丽的背景,浮夸的特效,而且演员们的装扮也很朴素,故事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更没有现代剧里面惊天动地的爱情,但是影片里面故事的内容是那么的真实,所表达的情感却是那么触人心扉,这是现代很多花大量的财力所造浮夸的特效和背景,聘请很多明星只为吸引观众眼球所而没有内涵、华而不实的影片远远不能及的。

影片所讲述的背景主要是在抗日期间,钟理和带着平妹到了满洲,起初当了出租车司机,后来辞职了;又出于民族自尊心,拒绝高新轻松的日本翻译工作,他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思考了自己的目的和理想。

种种事件看来,钟理和非常有理想,有志向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写作不是纯粹为了写作,而是为了“原乡”,为了祖国大陆!这样的理想无疑是伟大的。

但是同样也要付出代价…生活的重负,身体的逐日衰弱,儿子的夭折,对家人的内疚,还有一次次的退稿,但是都没有使他真正停止写作,尽管中断过,但是他还是坚持着写,但是如此有理想的人,却未能“成功”。

然后又在获得稿费之时,旧病复发,最后死在了写字台上。

钟理和在战争年代,虽然他没有像很多战士一样持刀扛枪上战场,但是他却以另外的方式——写作来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对原乡的眷恋,是真正的“原乡人”!同时这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3)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3)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3)“一部精心打造的近年来少有的乡愁史诗。

”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这样评价《原乡》。

“两岸被人为分开,在38年中没有交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沉的一种乡愁。

”他说,“这部剧通过多个人物、多个故事线索,把这种乡愁表现出来了。

”在他看来,《原乡》在艺术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不把感情做消费化的处理,“它注重把这种感情放在人性深处”。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说,看了这么多电视剧,感动点提高了很多,不会轻易流眼泪,但是《原乡》让他多次眼眶湿润。

因为这部作品深入而准确地把握了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状态,而且把这份情感生动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他认为《原乡》体现了文艺作品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以情动人。

“情感是文艺创作的原动力,也是文艺作品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贯穿整部剧的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浓郁的、感人肺腑的情感,能够在观众心中掀起一波波情感的波涛。

这是人类最为根本也最普遍的情感,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两个字,就是‘想家’,想念家乡的父母,连同故土的风俗。

所以它才能够引发最大范围内电视观众的情感共鸣。

”馒头铺、小亭子,既有质感又有意境《原乡》让彭程特别称道的一点,是他感觉整部作品情节的推进不是预先设计的,“实际上是受到人物性格的驱动,他们情感的变化决定了故事的走向”。

“每个人情感的流露都是自然的,这种流露和爆发的方式,他们的动作和语言方式,都取决于人物不同的性格,洪根生、杜守正、八百黑,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表达,这种表达是和他们的性格底色高度吻合的。

”剧中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讲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故事,比如第一集,过年时,台湾的洪根生和他在江西源的原妻阿茶,同时拿着对方的照片喃喃自语、思念彼此。

王伟国认为,这种叙事手法,使观众的视角和摄影机的视角完全重合,完成了剧中人想看的和观众想看的合而为一,“在叙事上形成对比、对立和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中推动剧情的发展”。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邢戈很称赞《原乡》的美术设计,觉得做得非常到位。

《原乡观后感[全文5篇]》

《原乡观后感[全文5篇]》

《原乡观后感[全文5篇]》第一篇:原乡观后感原乡观后感这几天在看电视剧《原乡》,这是一部写49年渡过海峡从此与大陆相隔38年不同音讯的老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千方百计回乡探亲、看望老娘的故事。

很多年我都不太喜欢看电视剧,因为其情节大多是胡拉乱扯,内容上烂俗表演拙劣。

但是这部倒是真的吸引了我,还赚得了我的许多眼泪。

看完想想,它吸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我看到的是他的演员的阵容:张国立主演、总导演,奚美娟、陈报国主演,看看剧照,也还有几个眼熟的,心想有这么几个台柱子在,想也差不到哪儿去吧;其二,看看,只有31集。

那些动辄要拍上40、50集的电视剧多数都让我感到惊悚——之所以那么长,多数不是气内容有多么丰富,而是横生枝节、东拉西扯,糠皮多于精米,看这些东西实在让人不耐烦。

而这不剧,反映的是这么重大的主题,又有那么多得人物,却只有31集,想来应该是精炼的、集中的、典型的。

有了这两个原因,我才开始看。

一开始,剧情就非常吸引人,时间:除夕夜,家家团聚的时候;地点:警总的审讯室。

人物:张国立饰演的老实、胆小的小人物老兵洪根生和陈宝国饰演的冷静、威严、狡猾的路长功。

事件:路长功威赫利诱洪根生供出岳之春去香港见大陆政协委员赵彤。

矛盾集中、冲突激烈。

矛盾不仅是以路为首的警总(台湾当局)和回乡、与大陆建立沟通关系的矛盾,还有洪根生个人内心的纠结与痛苦。

因为老演员深厚的艺术功底,这两个人物一出场就捕获并紧紧了观众的心。

而同一时间,洪根生家里,老婆网市苦心经营的年夜饭、女儿小梅对父亲家乡一切事物的陌生感使人又一次直面家的温馨和谐中所展现出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正像是政治、历史凝聚、沉淀下的一团黑影漂浮在这一家的灯火之下。

让人感到一种难过。

如果说深夜里洪根生手持年轻漂亮的阿茶的照片和已经很老的阿茶对着根生的照片相互思念将“思乡”“思亲”的主题首次动人地生动地托出来,轻轻触动着观众的心扉,那么新年里几个老兵给将军拜年则将这种情丝晕染开来,让人感触到无人不思乡。

安魂者——台湾老兵高秉涵的漫漫回乡路

安魂者——台湾老兵高秉涵的漫漫回乡路
雨, 还 要摆 渡 人性 的激 流险 滩 。
北京 文学 ・ 中篇小说月报
最直观 地告诉 了他一 台湾开 放 返 乡探 亲 后 , 高秉 涵 怀 抱 一坛 坛 台 虑愁苦交 相蹂躏 的脸庞 ,
湾 老兵 的骨灰 , 用 孱 弱 的 臂 膀 和柔 软 的感 恩 之 切 。
心, 护 送 一 个 个 孤 魂 重 回故 园 。 八 千 里 路 云 和
乡路。 贱。
2 0 1 2 年, 高 秉 涵 作 为 第 一 位 台湾 人 士 , 荣 登
国 民 党在 菏 泽 的 统 治 大 势 已去 。 宋 书 玉惶
央视年度“ 感动 中国十大人物” 。组委会给高秉 惶 不可 终 日, 似乎 看 到 一双 大 手 , 正 伸 向 身为 “ 三 涵写下这样 一段颁 奖词 : 海 峡浅浅 , 明月弯 弯 。 青团” 的大儿子高秉涵 , 失去丈夫的锥心之痛尚
第一章
流亡五千里
1 9 4 8 年8 月 5日夜里 , 宋书玉带着高秉涵潜
捧 着 那 颗 咧 嘴 笑 的石 榴 , 1 3 岁 流 亡 少 年 高 回高庄 , 冲着奶奶正在熟睡的堂屋磕 了三个头 , 秉涵, 迎 着 秋 日的 曙 色 与 湛 蓝 的 晴 空 , 心 头 的 阴 再 到高 金锡 的坟 前磕 了三个 响头 。
} 匀 更 加 震撼 动 人 ,
高 秉涵探 访 故 乡的 小 学校 , 与孩 子们 在一i
魂 者
台 湾 老 兵 高 秉 涵 的 漫 漫 回 乡 路 高艳国 赵方著
引 言
没 有 一 条 回家 的 路 . 比这 条更 艰 难 : 不 仅 要跨 越 地 理 意 上 的海 峡 , 还 要跨 越 现 实 政 治 的鸿 沟 ; 不 仅 要缩 短千 山万 水 f 时空 , 还 要 弥 合 心 灵情 感 的 裂 痕 ; 不 仅 要 承受 自然 界的 凄 风

原是故乡人

原是故乡人

你愿不愿意跟着我去做饭?——评《原乡人》《原乡人》这部影片描写台湾乡土文学的奠基人钟理和坎坷的一生。

但是在看到钟理和那不平凡且坎坷的成功之路时,我们都知道,有个人,功不可没,她就是钟理和的妻子——钟平妹。

影片的一开头是钟理和与钟平妹二人搭上火车打算私奔的场景,二人虽坐的相隔甚远,但是两人两眼对视时却让人觉得是如此的脉脉含情。

钟理和离家三年,初回故乡,对平妹许下了诺言:“你愿不愿意跟着我去做饭?”没有我们想像的海誓山盟,也没有我们憧憬的轰轰烈烈,就这么一句朴实的话语,平妹做出了她认为最离经叛道之事——私奔。

当地客家人不准同姓人结婚的风俗让他们离乡背井,坐上了前往沈阳原乡的列车。

钟平妹即使有过内心斗争,但是还是义无反顾地跟了钟理和,这份爱情在我看来是沉甸甸的,是无法用言语可以形容的一份感情!如果不是那么爱他,我想钟平妹也不会抛弃一切跟钟理和走了。

她的这种牺牲却还没有结束。

镜头一转,他们在原乡的一个大杂院定居了下来。

为了生活,理和当出租汽车司机。

随后就辞职不干,出于民族自尊心,又拒绝了酬劳较高的日本翻译工作。

最后只好靠怀孕的平妹为人糊鞋盒子谋生,而理和专心于写作。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平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坚强。

对于丈夫的辞职,她并没有过多的怨言,反而支持丈夫写作,即使理和写的东西在当时来说是一文不值。

而在她怀有身孕时,却并不养尊处优,而是挺着大肚子辛苦劳作、赚钱。

不得不说,平妹绝对是钟理和成功背后最坚实的后盾!即使不能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她也心甘情愿地跟着钟理和,我想,在她跟着理和踏上旅途的那一刻,她就注定会为理和做一辈子的饭吧!这样的爱情可歌可泣,可咏可叹,但是在我们21世纪的新新年代,我们却有着一些“宁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物质女,她们扭曲了她们的爱情观,把最纯粹的爱情搅得肮脏不堪,最后恐怕落得个哭笑不得的下场。

而影片更值得一提的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钟理和率全家迁回到家乡美浓。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高一作文】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高一作文】

电视剧《原乡》观后感【高一作文】张国立的《原乡》,讲述了一段台湾老兵痛彻心扉的悲情往事,再现了一段两岸令人叹惋的尘封历史。

1949年国民党溃败,台湾迎来一百万背井离乡的游子,大陆留下一百万破碎的家庭。

这些被称之为“原乡人”的老兵们无法重回故土,不能和大陆的家人团聚,不能为年迈的爹娘养老送终。

望眼欲穿窄窄的一湾海峡,却阻隔了所有家乡的血脉和音信。

大陆的“根”,台湾的“家”,纠缠着这些老兵的一生。

1987年前后,一场由台湾老兵发起而愈演愈烈的“返乡探亲运动”,彻底撼动了台湾地区的戒严政策,促使台湾当局调整大陆政策,做出两岸“开禁”决定。

《原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演绎了一幕幕催人泪下的乡愁故事。

书中,刻画的是一群台湾老兵的人物群像。

这些人中,有懦弱胆小、只能默默咽下思乡之苦的小人物洪根生,有胆大冒险偷偷回到大陆探亲的“异类”杜守正,还有养尊处优却心系大陆爱人的余夫人等。

故事中的台湾眷村老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般的乡愁乡恋被淋漓尽致呈现出来。

乡愁是我们民族的软肋,即使现在已经远离了那个特殊时代,但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思念亲人的情感在现代也一样,每年浩浩荡荡的春运潮就体现了这一点。

张国立在书中坦白地说,对这段历史以前了解并不算多,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接触有关台湾老兵的报告文学时,他泪水涟涟,“眼泪一直掉,可擦干了眼泪还是要接着看。

”正如《原乡》中所展示的那样,最初聚居在台湾“眷村”的“原乡人”遭遇了不公平的歧视和对待,甚至连最基本的思乡表达都受到台湾政局的监控和恐吓。

思乡切,回乡难。

当年十七八岁到台湾的小伙子们冲破枷锁,在花甲之年发出了自己最朴素、最痛彻心扉的呼声,终于踏上了漫漫还乡之旅。

至此,《原乡》给予了我们应有的历史正解,今日海峡两岸亲人的幸福团聚、各种贸易文化之间的频繁往来,都是剧中的“原乡人”奋争的结果,都是两岸中国人用人心凝聚的“顺之则昌”的历史潮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在《乡愁》一诗中写道:……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电视剧《原乡》观后【高二作文】

电视剧《原乡》观后【高二作文】

电视剧《原乡》观后【高二作文】1949年,百万青壮兵员随着国民党撤退台湾,离开大陆时他们只是携带着简单的行李,大多数甚至没有带上一张父母妻儿的照片,因为当时只当作战略撤退,很快会回来,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谁也没有想到,此后海峡两岸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封闭,对峙和隔绝。

老兵们最终卸下戎装,成为台湾的一个特殊阶层——荣民,别无选择地寄居台湾社会。

将军们的马蹄声杳杳远去,历史的硝烟也终于散尽,留给这些老兵的却是无尽的原乡之思,家国之痛。

这份沉重染白了鬓发,压弯了脊梁,风烛残年望家乡,依旧的路远山高,依旧的薄雾茫茫,所以才有了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的血泪之句。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然而几十年时间过去了,多数老兵已不在人世,即使健在有的也因身体原因再也不能成行,极少数幸运的老兵们回乡见到的也多是双亲墓庐,蓬蒿满地,白杨萧萧,人物俱非。

有的老兵当年离开时已经结婚,育有儿女,到台湾后由于归乡无望又重新组建了家庭,而大陆的发妻却仍在苦苦守候。

看过一部有关于此的纪录片,老兵探亲结束时返回台湾,大陆的发妻在机场堵住出口,抱住双腿,死活不让走,泪水扑簌簌像断线的珠子不住滚落。

感情的闸门打开,数十年独自抚养儿女,照顾双亲的辛酸,孤独和无助瞬间喷涌而出,难以遏制。

任何一个有一丁点感情的人都能感受到她锥心刺骨的伤痛与无奈。

然而终究是不可能再续前缘。

有的情况与此恰恰相反,大陆的发妻另行嫁人,台湾的老兵却终身没有再娶。

令人感慨不已:历史不忍细看,放远了,满是江山兴亡,名臣贤相的宏大叙事,而一旦把镜头拉近,小人物佝偻的背影,艰难的爬行,呆滞的目光,苦涩的泪水骇人心目。

历史的天风呼啸吹来,历史的巨浪滔滔卷过,他们无力抗拒,任由其把自己扬向天边,带到海角,一路的悲欢离合,艰辛不易就成了一个时代最为具体详细而生动的注脚。

撤到台湾的老兵百万之众,这样的生离死别应该也并不鲜见。

乡愁,就是这样!。

《原乡》的文学书写:台湾老兵之殇

《原乡》的文学书写:台湾老兵之殇

《原乡》的文学书写:台湾老兵之殇
张祖群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央视一套热播《原乡》重拾那些曾被人们忘却的历史记忆.张国立扮演男主人公洪根生,他善良、胆小、幽默、乐于助人,但他的心中却有解不开的心结——思念江西婺源老家、怀念结发之妻.陈宝国饰演的“警总”长官路长功,可谓传神写貌、入木三分.前半段,路长功以“冷面”示人,屡次横加阻挠渴望“回家”的老兵.但随着故事深入和历史演义,路长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眷恋和对家乡的往事的怀念,终于冲溃他力求自保的心理防线和政治底线,内心的天平渐渐地偏向归乡情切的社会底层老兵.陈宝国外冷内热的表演,呈现出了路长功这个人物精神世界的复杂性[1].【总页数】5页(P1-5)
【作者】张祖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原乡》:致老兵的安魂曲 [J], 房向东
2.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民国时期台湾同胞恢复国籍往事 [J], 林真
3.从"原乡"与"他乡"的视角析论清代台湾水墨画的风格发展 [J], 刘北一
4.日常书写・文化溯根・原乡之旅——论张奥列的跨文化文学书写 [J], 王小平
5.国之大殇乡之深愁——台湾诗人二首思乡诗浅析 [J], 魏松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乡》电影观后感:关于悲剧的台湾老

也许又找到了借口,看完《原乡》也将近一个礼拜了,说好的观后感,现在才开始写。

以前养成及时留下一些文字当然是有原因的,拖久了,很多细节都会渐渐模糊。

陈宝国加上张国立的组合,十分抢眼,两位电视剧领域站在金字塔顶端的艺术家,好像是第一次合作吧。

《原乡》讲述的是台湾老兵艰辛探寻回家路的故事,我很少接触到这种题材的文艺作品。

面对这样一部作品,有一些特别的概念需要强调。

有一种机构叫做警总。

警总,一个能把老兵、老兵家属直接逼疯的组织。

这个组织全称是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就是一个特务组织。

警总路长功(陈宝国饰演)眼里,台湾老兵就是棋子,为了党国的利益,他们就不该回家,为了长官的政治前途,他们就该被逮捕。

在警总看来,台湾老兵回了大陆都会被异化,为大陆唱赞歌,甚至被发展成为“匪谍”。

即便是历史白痴,也能从全剧体会到大陆与台湾的隔绝,曾经如此真实而绝情的存在。

按照当时的台湾法律规定,一个老兵思念故土,想要见亲娘也是不合法的,人之常情被视为异端。

好些个普通老
兵都是警总打击迫害的对象,甚至连更加无辜的老兵家属也会被逼出精神病。

有一种院落叫做眷村。

眷村就是台湾当局用来安置退伍老兵的,居住条件比较差,住在里面的人基本就是弱势群体。

成群的老兵都是当年蒋介石退守台湾被抓壮丁抓来的,几十年没有办法回到老家,没法守着老娘尽孝。

老兵们把当局授予的“授田证”视为命根子,其实他们心里大概都明白这只是政府开的空头支票,党国能带领他们反攻大陆吗?他们的双腿没有站在大陆的土地上,“授田证”却要把大陆的土地分给他们,简直是天方夜谭。

眷村里的老兵就是这样苦苦的支撑着,洪根生(张国立饰演)就是一个住在眷村的典型老兵。

洪根生从江西婺源老家被抓来的,走的时候,大陆的妻子茶嫂已经给他生了小孩,到了台湾他又娶了台湾人网市为妻,并育有晓雄、晓芳两个子女。

洪根生35年回不了老家,老娘已然辞世,到了全剧终,洪根生也没有回到婺源,也许在后面的故事里,台湾的政策松动以后,他会是第一波返乡潮的一员吧。

洪根生对不起茶嫂,茶嫂在江西等了他一辈子,没有改嫁,并且拉扯大了子女,为老人送终。

还是老话,明事理的人,都会知道,大陆两岸一切的悲剧都不是人的错,而是时代的错,历史的错,老兵们没处说理。

洪根生甚至只能在香港朝着老
家的方向给死去的父母磕头。

有一种职位叫做将军。

路长功的好战友岳知春就是我说的将军。

这个将军还是有相当的话语权的,很多人都非常敬重他,但是具体当年做了什么官,在部队上有何等的功业,剧里面没有怎么介绍,我也是稀里糊涂的。

岳知春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为“官方”的一员,有些不按规矩办事儿,早早的结束了的自己的政治生命。

当他的朋友路长功要拿他曾经的部下开刀,他会果敢的站出来保护自己的部下。

老兵们何罪只有,看老娘有错吗,思乡有错吗,他要质问路长功,质问魔鬼的警总。

从岳知春发散来看,两岸都有很多热心团结,热心两岸探亲互访事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