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苏力)读书摘要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制度是人们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规范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而创立的一整套规则、制度和程序的总和。
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以制度的形成过程为线索,详细说明制度的形成。
首先,制度的形成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和不同利益主体会有各自的需求和利益要求。
这些需求和利益的冲突和竞争将促使制度的形成。
例如,当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面临着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通过制度来规范交通秩序和环境保护。
其次,政治因素是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决策是制度形成的基础。
政府通过立法、制定政策等手段来引导和规范社会行为。
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社会环境,形成合理的制度。
政治决策往往是在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利益相关方之间进行广泛的协商和妥协的结果。
此外,经济因素也对制度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往往需要制度的支持和保障。
例如,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来规范市场秩序。
而经济危机、市场失灵等问题也会引发对制度的和调整。
经济因素对制度的形成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文化因素也是制度形成的重要支撑。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包含了社会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制度往往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例如,宗教信仰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通过宗教制度来规范社会行为。
文化的传承和演变是制度形成和变革的基础。
最后,制度的形成还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
历史上的社会冲突、革命和运动往往是制度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推动了制度的变革和形成。
综上所述,制度的形成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社会需求驱动、政治决策、经济发展、文化支撑和历史进程等多个因素相互交织,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共同促成了制度的形成。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法学院1400016295 吴琪当下社会,能够把法律规范,法律原理以及制度构成写成通俗易懂的形式的人已经不多了,苏力老师就是其中一个。
在刚入学的时候学姐就推荐我好好读一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我还在纳闷为何刚入大一接触法科领域就要钻研如此深奥艰险的书籍。
后来就试着读一下,发现苏力老师的书正适合我们法学入门所阅读。
语言通俗但道理却深奥,但是通过通俗语言的传递和现实实例的引证,道理就变的有趣起来。
法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是生搬硬套法律条文,阅读大量空泛飘渺的外国法学史而忽略了事务性,那么法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法学不仅仅是一个锁在象牙塔里研究专门学术问题的学科,实务性更是法学的要求。
而苏力老师就很好的从社会实际出发,关注现实问题,同时运用法学家冷酷的眼光来考察和思考每一个别人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现象和问题。
我想这也正是这本书深受好评的原因。
回归书中,由于书的内容太多,所以我只能就某一篇文章谈谈我的理解和感触。
因为我国最近又对《婚姻法》作了调整与改动,也引起了很多百姓以及专家学者的热议,百姓对关乎自己对事情最关心,所以我也想就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第五、六、七节都论述了离婚制度,通过结婚与离婚制度说明了,即使是在现代,婚姻也不可能如同理想主义者设想的那样仅仅关涉性和情爱,它一直关涉到利益的分配。
所以,离婚自由就有了不同的定论。
如果一个制度要能够真正坚持离婚自由的原则,首先要在社会中逐渐形成建立一种养育孩子的制度。
因为男女双方一旦离婚,受伤害最大的必然是孩子,尤其是心理上的伤害。
就我所观察了解得到的信息表明,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或者未成年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情况就发生在单亲家庭。
缺少一方的必然会使得心理受到缺陷。
其次还要公正的界定,分割和有效保障离异双方在婚姻期间投入和积累起来的实在离异,而不是简单的禁止离婚或惩罚第三者。
要重新界定婚姻内的财产包括物质和精神财产。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朱苏力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朱苏力有时,一页历史的教训超过多少本书——题记一1801年3月3日,华盛顿,美国国务院灯火通明,一片忙乱。
已经就任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一个多月但仍然担任着国务卿的约翰·马歇尔正忙着给法官委任状加盖国务院的大印。
这批法官是总统依据国会三天前通过的法律于2日提名,3日白天参议院刚刚批准的。
作为这种废寝忘食和效率的背景的是这样一个事件:联邦党人在去年底的总统和国会选举中全面失败。
从法律上看,午夜之后,亚当斯总统就将离任,马歇尔也将卸去国务卿之职,而他们的对头,共和党(此共和党非美国今天的共和党,而是今天的民主党之前身;这——也许是本文论点的另一种补证)领袖杰弗逊将继任美国第三任总统,作为撤退前的战略部署的最后一步,马歇尔必须赶在午夜之前送了这些委任状。
总体的战略部署从1800年末就开始了。
由于行政权和立法权均已丧失,联邦党人唯一可能继续控制的阵地就是不直接受大选结果影响的司法领地。
因此,当1800年年末,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因身体不佳而辞职,杰伊也以“身体不佳”为由谢辞提名后,亚当斯总统提名他的年轻力壮的(时年45岁)国务卿——坚定的联邦党人——马歇尔出任首席大法官。
即将卸任的国会还采取了一系列动作,于1801年2月13日和27日先后通过了《巡回法院法》和《哥伦比亚特区组织法》,对美国的法院系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
前一法令将联邦巡回法院的数量从3个增加到6个,并因此新设了16名巡回法院法官;又在华盛顿这一对最高政治可能有重大影响的特区增加了5个地区法院,在每个地区还增加一名检察官和一名联邦执行官;最后,又将联邦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数量从6名减少到5名。
后一法令则在人口稀少但邻近首都的各县设立了42名任期5年的治安法官,这一任期将跨越下届总统选举,杰弗逊总统除修改立法外无法替换。
随后,一大批忠诚的联邦党人就任这些官职;其中治安法官是亚当斯离职前一天提名,离职前的当天参议院才批准的,而所有的委任状都必须于当天午夜之前由国务院盖印后送出。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报告(北京大学思修作业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的读书报告苏力老师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以散文形式言简意赅地讲了“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这一对于美国司法乃至世界司法有着巨大影响的案件,而从一些特殊的角度表述了自己对于制度、法律等等形成的现象的观点、态度还有新想法,从这一点上苏力老师做的十分巧妙,而本书也是一本佳作。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大概情节如下;约翰·马歇尔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
国会中的联邦党人于1801年2月13日通过了《1801年司法条例》,其目的之一显然是想减少下一任总统杰弗逊提名民主共和党人出任大法官的机会。
同时,它还增加了16个联邦巡回法官的职位。
1801年3月2日,亚当斯总统提名清一色的联邦党人出任治安法官,威廉·马伯里身列任命名单之中。
第二天,即亚当斯总统卸任的1801年3月3日夜里,即将换届的参议院匆匆忙忙地批准了对42位治安法官的任命。
按照规定,所有治安法官的委任状应由总统签署、国务院盖印之后送出才能正式生效。
约翰·马歇尔忙得一塌糊涂,十七份委任令在马歇尔卸任之前没能及时发送出去,而马伯里恰好身列之中。
民主共和党总统杰弗逊深感不满,他立刻命令新任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扣押了这批委任状。
马伯里虽然家财万贯,想要做官。
于是,马伯里把国务卿麦迪逊告到了最高法院。
麦迪逊对马歇尔的信函根本就不予理睬。
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实际上使马歇尔大法官陷入了一种左右为难困境。
马歇尔判决很巧妙,他在判决中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申诉人马伯里是否有权利得到他所要求的委任状?第二,如果申诉人有这个权利,而且这一权利受到侵犯时,政府是否应该为他提供法律救济?第三,如果政府应该为申诉人提供法律救济,是否是该由最高法院来下达执行令,要求国务卿麦迪逊将委任状派发给马伯里?对于第一个问题,马歇尔的结论是:“马伯里有权利得到委任状。
拒发他的委任状,在法院看来不是法律所授权的行为,而是侵犯了所赋予的法律权利”。
所以,马伯里案是一个法律问题,不是政治问题。
如何学习法律?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
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导读:读书笔记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注:这是小姐姐两年前的读书笔记,现发出来一是为了保存,二是为了督促自己持续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文,光看不写对脑力的锻炼可是远远不够的哦。
朱苏力教授是一个很有洞察力,也很有批判性思维的人。
不迷信于教条和权威,善于从显而易见却被人忽略的微小事物和现象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进而上升为法学理论。
正如他引用的福柯语:“我努力使人们看见那些仅因其一目了然而不为所见的东西”。
以及他本人所言:“关注现实,反思自我,认真读书,大致构成了一个法学家的应为。
”他这本书表面上是论文集,然实际上正是遵循这条思路汇编而成,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但也不能否认存在正如苏力老师所说“事后追认”的情形出现。
正如他所说“事物的逻辑不等于逻辑的事物”。
很多时候事情是随机发生的,而我们人类为了天性中确定感或安全感的某种需要,我们不喜欢随机和不可控,因此我们追究因果定律,我们崇尚逻辑。
但不管怎样,这本书在我眼里的架构是:第一关注现实。
即第一篇“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中”。
选编在此的论文尽管论述主题各不相同。
在第一篇关注现实中,苏力多次强调“事物的逻辑不等于逻辑的事物”。
霍姆斯也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而法律作为一种规则和制度,它的发生很多时候是偶然的,是“意外之果”。
法律作为解决纠纷的方法手段,它又是极其世俗的,有实用主义和功利性的追求。
因此我们不能做一个只在书堆里讨生活的人,不能只满足于在脑袋里建立一个有完美逻辑的理论大厦。
我们更不能把眼光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出于明面上的国家法。
眼光所到的地方(法学理论),脚步也要到达(法学实践和技艺)。
脚步实在到不了的地方,才寄托于两肩之间。
苏力有语:“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它的法制,而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制的理论。
思修读书报告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那么,这个世界上有哪些制度的确是有着“纯洁而崇高的起源”呢?这样的例子本文中并没有举出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从占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的。社会主义消灭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将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国的各项制度依然存在需要改革与完善的地方。由于起步晚、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原因,中国农村的司法现状仍有待改善。随着中国整体的社会转型,中国农村对法治和司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包括对司法知识和技术、对法官的特殊需求。中国的法治应当兼顾城市人口以及农村和底层人民的司法需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作者的观点比我们普通人更加深入、透彻,并且他逐步地、由浅入深地阐释他的观点,从而不断地引导读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作者关注社会现实与热点,并对其深入剖析,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与联想。从英国王妃身上,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今中国的演艺圈、娱乐圈。很多明星通过媒体的炒作赚取名利,但反过来,他们的私事又不断地被曝光,隐私权受到侵犯。这些例子能够使我们更加看清楚当今社会的面貌与内在。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第 一 编 中 令 我 印 象 最 深 的 文 章 是《我 和 你 深 深 地 嵌 在 这个 世 界 之 中》。 这篇 文 章从 戴 安 娜 王 妃 之 死 说 起 ,进 而 深 入 地 剖 析 了媒 体 在 社 会 中扮 演 的角 色 ,让 我 们 看到 了 媒 体 与 群 众 ,与 公 众 人 物 之 间微 妙 的 关 系 以及 媒 体 自身 应 当 承 担 的 社 会 责 任 。作 者 既 没有 过 度 苛责 媒 体 对 戴 安 娜 隐 私 无 止 境 的 挖 掘 与 曝 光 ,也 没 有 过分 赞扬 媒 体 多 么至 高 无 上 的正 面 效 用 ,而 是用 一 种 理 性 的 眼 光 审 视 媒 体 在 这 个 事 件 中 究 竟 被 人们 冠 以怎 样 的 定 位 。正 如 作 者 所 言 ,戴 安娜 之 死 引 出对 传 媒 的谴 责 似 乎 更 多 是 因 为 社 会 失 去 了一 个 他 ,她 们 喜 爱 的 人 物 ,必 须 寻 找 几 只 替 罪 羊 。因 此 ,人 们 将 所 有 悲 伤 都 倾 给 了 戴 安 娜 ,而 忽 略 了 同样 在 这 起 事 故 中丧 失 性 命 的 司 机 多迪 。作者 从 多 迪 的 角度 切 入 整 个 事 件 ,揭 示 了媒 体 的双 重 作 用 , 也 就 是 .你 不 可 能 玩 弄 传 媒 于 股 掌 ,让 它 仅 仅 听 命 于 自 己 ,只 获 得 传 媒 的 好 处 ,而 拒绝 曝 光 的不 利 。 苏 力 先 生 思 考 的 理 性 及 文 笔 的 精 到 让笔 者深 深 折 服 。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制度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它是一种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和管理社会事务的体系。
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制度的形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逐步演化为现代社会,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制定一些规则和规范来管理社会秩序和人们的行为。
例如,原始社会中的部落往往会制定一些习俗和惯例,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处理社会事务。
其次,制度的形成还与人们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密切相关。
制度的出现往往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人们的共同需求。
例如,在古代,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建立国家和政府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的安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开始制定法律和法规,并建立相应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来执行和维护这些法律。
此外,制度的形成还与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演变密切相关。
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的认知和评价。
制度往往是基于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反映和保护社会共同的道德和利益。
例如,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个人自由、人权、民主等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促使了现代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体系的形成。
制度的形成还受到政治力量和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
政治力量和社会利益集团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政治博弈和利益交换来推动和塑造制度的形成。
例如,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政党和利益集团通过选举和政策制定过程来争夺权力和利益,从而影响和塑造社会的制度。
最后,制度的形成还受到外部环境和国际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因素对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例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和跨境流动等因素,都对国家和社会的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制度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公共利益的追求、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演变、政治力量和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以及外部环境和国际因素的作用,都对制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内容摘要全文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内容摘要前言:朱苏力的著作,往往从身边日常惯见的“俗话、俗语或俗事”出发,分析出令人惊叹的学术意义来。
本书作为他的代表作亦是如此,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点、看法或认为想当然的东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尽管有时候我们不一定同意苏力的观点,但是他对问题的态度、对观点的论证过程、特别是他独特的叙述方式,足以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感觉到知识的愉悦。
正如邓君韬老师所说的:“课堂为基础,功夫在课外。
”希望我用心整理的有关此书的内容摘要能节约你宝贵的阅读时间,并由此引发对中国法治的思考。
宋行健第一编: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中1.为什么朝朝暮暮一.婚姻的组成部分是爱情、婚姻制度、性。
最完美的是三者的统一,但前两者总是不能统一。
二.婚姻制度的目的和功能1.婚姻制度的目的:限制、规制人们的性冲动和异性之间的感情。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情感行为的限制、规制:婚姻必须由男女双方同意。
(2)对重婚、婚外恋的规制:婚姻自由原则以一夫一妻原则作为背景和支撑。
2.婚姻制度的功能:(1)生育功能:婚姻制度成为分配生育的社会责任、保证人类物种繁衍的一种方式。
(2)其他社会功能:1.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是建立一个基本生产单位的方式。
(例:男女分工,男耕女织)2.是夫妻双方的一种长期投资,一种相互的保障。
(例:少年夫妻老来伴)三.两种离婚制度的比较1.离婚自由制度婚姻自由(包括离婚自由)在一些国家成为了婚姻制度的核心原则,这是婚姻制度在当代的变化。
(1)如何保证实现离婚自由:1.社会要逐渐建立一种养育孩子的制度,以替代离婚前夫妻共同抚养子女的功能。
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Ⅰ.高保障的社会福利体系(瑞典)。
弊端:高税收阻滞经济发展;用官僚和计划体制生、育孩子造成浪费和无效率。
Ⅱ.主要依靠法院执行(美国、当代中国)。
弊端:执行难;无法弥补离婚家庭的其他弊端(例: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
2.公正界定、分割和有效保障离异双方在婚姻存续期内的实在利益及财产,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物质性的利益及财产。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是一本由英国作家吉森·乔治·罗斯博士撰写
的经典著作,他在中对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制度形成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
讨和研究。
罗斯提出的见解在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影响,他解释
了制度是如何从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从未来趋势的角度
来看,他还提出了很多建议,对于制度及其在市场和经济结构发展中扮演
的角色实施了深入的探索。
罗斯在书中解释了制度发展的原因,只有在对制度发生的有效驱动力
有了充分认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推动制度发展,以两种形式呈现:内
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指的是制度参与者之间的协调,参与者通过
信息的获取,构建信任关系,以及了解参与者考虑和行为的本质,形成协
调机制,从而促进制度的发展。
外部因素指的是执行制度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可能会
影响制度参与者之间的协调性,导致制度不断地变化和演变。
罗斯还指出,制度的变化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来推动:制度介入、制度调整和制度变迁。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1401 蔡畅此书由北大著名教授苏力所著,主要分为三编。
第一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
第二编是对现实的关注当然应当包括对自己所在的学科和学术活动的关注和反思,知道我们知识的界限。
最后一编是读后感和读书笔记。
对于第一编中的几个主题,我个人是对婚姻制度这一方面比较有同感有共鸣。
书中首先阐述了婚姻制度的由来是用来限制和规制人的性冲动和异性间的感情,来接近理想状态的两性关系——感情、性和婚姻的统一。
其次,婚姻的成立,得以维系的不仅仅是性和爱情,还有一个家庭。
由婚姻制度构建的一个家庭中,父母必须承担起更多养育责任,以这种生物关系分配养育责任相对来说比较方便并且很有效率。
最后,对于离婚自由的利弊,一方面这种变化增加了个人选择,这符合市场经济,也符合经济学的原理,但需要国家就业养老福利制度的完备和健全做支撑。
另一方面,离婚自由万不可理解为想离就离,在中国当下社会背景下,离异妇女的个人利益会受到不可考量的损失。
不因如此,在我看来离婚自由若过于开放,不仅会对离异后处于弱势的一方受到伤害,对于孩子来说,因只由一方亲生父母抚养无法面面俱到,也在成长中造成了一些阴暗面,身心均会有负面影响,并且有可能形成持续性伤害影响其一生。
因此婚姻制度的设置,要多方面考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使制度更好的调整两性关系,保障人民利益。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问题,就是当代中国农村的司法需求。
书中介绍道,许多人容易误解现在的中国农村,还是传统社会的农村生存模式,认为中国农村的司法需求仅仅需要通过传统的纠纷解决。
并且随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也正处于转型阶段,农村的人际关系也随之转变的更加复杂,纠纷类型更加脱离传统,司法需求也更高。
其次,目前中国农村对中国司法改革和制度设计有特殊的制度、技术和知识的要求。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制度是人类为了处理社会关系和组织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规则和程序的集合。
它通常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和机制来形成的。
本文将从制定的需求、形成的过程和影响的因素等方面对制度的形成进行探讨。
首先,制度形成的需求来自于社会的复杂性和组织的需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人们需要一套规范和准则来处理不同群体和利益之间的冲突。
组织也需要制度来规范成员的行为,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
人们通过制度可以预测行为的结果,并据此做出决策和行动。
其次,制度的形成通常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首先是需求的认知和意识形态的形成。
当社会问题和冲突出现时,人们开始认识到一种制度的需求,并通过交流和讨论来探索解决方案。
然后是制定和的过程。
制定制度通常需要一定的权威机构或组织,他们将根据各方的意见和利益,提出并制定相应的规则和程序。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制度也需要不断和完善。
最后是执行和约束的过程。
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相应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构,以确保规则的执行和制度的正常运行。
此外,制度的形成还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社会文化因素。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对制度的认知和需求,也会影响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个人和集体权益的平衡有着不同的需求。
其次是经济和科技因素。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会给社会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相应的制度来应对。
例如,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和数据隐私保护的问题就需要相应的制度来规范。
再次是权力和利益的博弈。
在制订制度的过程中,各方的权力和利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压力,可能会导致制度的折中和妥协。
总结起来,制度的形成是通过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需求,以及一系列的过程和机制来完成的。
它是为了规范社会关系和组织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规则和程序的集合。
这一过程不仅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权力和利益的博弈的影响。
因此,制度的形成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智慧的结晶。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后感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后感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为了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形成的一种规则和约束机制。
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历经探索、实践和修改。
本文将从制度的形成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制度的形成离不开背景和需求的推动。
制度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产生的。
比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于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促使人们通过制度来规范行为,保障公正。
同时,制度的形成还与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密切相关。
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会塑造出不同的制度模式。
其次,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通常,制度的形成需要经历探索、实践和适应的过程。
在初期,人们对于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可能存在不完善或不适切的地方。
然而,通过实践和不断的探索,人们会逐渐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
在这个过程中,制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最后,制度的形成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的形成可以为社会提供一种稳定的规则和秩序,使得社会各方面的运行更加有序和高效。
它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们的行为,约束权力的滥用,保障公共利益。
同时,制度的形成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它可以为个人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总而言之,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离不开背景和需求的推动。
它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社会提供稳定的规则和秩序,调节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进步。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我由这本书知道苏力先生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苏力先生的书.我当时在达二寒假.带回家不少书.但真正看下来就这本.关于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的朦胧的意识从此时开始形成.对于诸如马克斯韦伯. 迪尔凯姆.福柯.哈耶克等学者的思路也由他的文章的注释.引用中开始了解.[地方性知识"[非线性历史"[知识考古学"等概念也是从他的文章中则见端倪.苏力先生的许多文章曾在<读书>中发表(<读书>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书评类读物.我曾经在旧书摊淘到很多.甚至八十年代的纸页发黄的都有找到).编辑黄平曾讲.<读书>的选稿标准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苏力先生的文章无疑是合乎他们的品位的. 我一度因为法学教材里面充斥着大量政治性的内容.痛恨法学的学习.甚至连考试前应付考试而背书都深感恶心.但是.这本书无疑是洗去了很多我对于法学的误解与偏见.大陆的教材的编写无疑受到了[教育行政体制[上的[不可抗力"的阻挠.而且课程安排上许多法学院将抽象的法理学安排得最早.让学生难以捉摸.苏力先生<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与思考>(见<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苏力著))说.[我建议.从第一学年开始就讲授民法总论.第二年开始讲授刑法.刑诉和民法.事实上将这些课程作为法律系的基础理论课.而将诸如法理学.法律史等理论程排在三四年级上.之所以作这种安排.并不是不要或弱化理论.而是因为民法.刑法和诉讼法实际是一切法律的基础理论"其实如果这种改革有困难的话.完全可以指定将这类似的法学家的学术随笔类(再如刘星的<西窗法语>)课外阅读作业作为弥补法理学枯燥难学的补充.我倘若早些读的话.可能浪费的时间会少很多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这些年发表的部分论文.学术随笔和读书笔记.老师一贯的做法是从身边日常的[俗话.俗语或俗事"出发.分析出令人惊叹的学术意义来.本书亦是如此.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点.看法或认为想当然的东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如对[法"字与<说文解字>不同的解说.比如对已经意识形态化的[人治"的重新审视.比如对[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的剖析.比如对制度地形成并非平面化而是机缘巧合凑成的观点等等.这些出人意料又让人颇为折服的解说.常常让人耳目一新.掩卷沉思.尽管有时候我不一定同意老师的观点.但是他对问题的态度.对观点的论证过程.特别是他独特的叙述方式.足以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感觉到思考的愉悦.让人感觉[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原来理论可以这样表述.原来我们的周围还有这么多的理论素材".尽管有的学者也对此提出了善意的批评(我是在网上了解到的).总体的感觉已经说了.下面就来具体的谈谈一些问题吧:1.为什么[朝朝暮暮"--讲的是两性之间的恋爱.婚姻以及性之间的问题.作者在用法律分析的时候.似乎运用较多的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我非常同意老师的几个观点:一.仸何的婚姻制度必须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二仸何的婚姻制度.不能由少部分人决定其合理性.而应该考虑到绝大多数人的需要,三.离婚自由并不一定能提高男女的生活幸福指数.四.传统中国的一些婚姻做法在规制了妇女的[自由"的同时.也规制了(特别是通过社会舆论)规制了男人的行为.从这个角度讲其也是一种对女人的保护--2.我和你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中--老师对戴安娜之死的一些看法.分析了戴安娜之死中媒体和那几位记者应该承担的责仸.引起人们的反思:为什么在这个事件中人们没有关注戴的男友多迪.在苏力老师看来.其实戴安娜已经被媒体和公众视为了一种[符号".而人们之所以关注她超过其他的人并将责仸推倒那几位记者身上在于[当社会遇到某些人们难以接受的突发事件时.社会会寻求替罪羊来调整和巩固自身".在现代社会陷入巨大的精神分裂的情况下.戴安娜一方面利用了媒体型塑了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又被其所害.尽管这并不对其死亡起决定性的影响.可怕的是.在现代社会的这种分裂中.我们看到媒体和公众仍旧会毫不悔改地继续加深这种分裂.哪怕它是以一种[反省"的方式.3.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我很感兴趣的一篇文章.学问和睿智的完美体现.用来一些假设性的事例(详见P38)告诉我们:有些原则是有特别的适用对象的或者说主要的适用对象的.而且原则的确立时为了杜绝某些错误的观点.所以当我接触到这些原则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理解这些.切不可将该原则推之四海.语境化的东西不能一般化.普适化.特别是在政治正确的强力下.我们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如果真的这样那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语言和思想的暴政".[仸何法律从根本上都是要回应其所在社会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迈向某个确定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看.一个发展也许只是一轮新试错的开始".4.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故事.先说明一点.该文中老师有一些错误.特别是细微的事实上和日期上.瑕不掩瑜.老师的观点还是很富有哲理的.作者通过马歇尔诉麦迪逊案的分析.对于制度的发生与形成得出了这样几点认识:一.仅仅追求个人的动机或以[道德"来评价历史和制度的形成是不贴切的.至少是不完整的.因为近代以来.由于对人类理性的力量的过分崇拜.我们如今几乎习惯于将某个后来人认为良好的制度视为一种正当理性的逻辑展开.视为个别人或少数精英清醒意识和追求的产物.把一个制度同后来者构建起来的关于这一制度的理性论证等同起来,我们不仅日益注重制度设计.而且在设计时.也往往注重所谓的制度的[本质关系",在考察一个制度时.也习惯于从善良愿望出发考察它的纯洁.崇高的起源.而一个制度的失败.也往往归结于其先天的理论不足或创制者的道德缺陷.然而.制度在发生学上的伟大意义往往是后人回头展望之际构建起来的.在后来者的总体历史观的观照下和理性塑造下才带上了神圣的光环,而这种光环常常使得我们不能或不敢以一种经验性的求知态度来[凝视"(福柯语)它和凝视我们自己.二.制度形成的逻辑并不如同后来学者所构建的那样是共时性的.而更多是历时性的.制度的发生.形成和确立都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完成的.是在无数人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的.三.社会的构成在仸何时候都不可能只依赖某一个制度.而需要的是一套相互制约和补充的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包括成文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包括了社会中不断形成.发展.变化的惯例.习惯.道德和风俗这样一些非正式的制度.四.制度的形成不是理性设计的或具有偶然性时.但也不完全是随机的.无需仸何条件的.而是需要有多种社会的因素.包括有法学家.法律家的职业因素和努力.5.把道德放在社会生活的合适位置--标题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老师的观点.[有过这样的时代吗?公众认为社会道德水准正在提高?"面对这个问题.我是不敢发言的.但我想我还是能明白苏力老师的意思: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可能实际具有的地位.不是我或你认为应该具有的地位.非常认同下面这个观点:学者的议论往往只是有助于理解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6.这里没有不动产--从西藏的故事讲起.说的是法律的移植问题.[不针对法律植入地的实际需要而仅仅根据`外国有的我们也要有`这样一种简单逻辑.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移植过来也是白费力气.最令人可怕的是.这样的意识形态化的法律移植必定是压迫人的.一种借助宏大话语对民众选择的剥夺和强迫".7.家族的地里构成--充分展现老师思考路径的一篇文章:[别人想不到的.你就去想,别人不敢做的.你就去尝试,别人想到了而这样理解的.你就换一种思路".[感受有挑战意味的事实也并不只是为了推翻已有的习惯命题,还是要尽可能尊重以被广泛接受的命题.尽可能把旧命题纳入新的命题中.形成一个更具包容解释力的理论命题.只有当新旧命题完全无法兼容时.才大胆且果敢地同哪怕是被他人都当作真理的旧命题决绝.学术的目的不是挑战.也不是反抗.不是提出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因此只能[独怅然而泪下"的思想和观点.而在于推进理论的解说力以及这种解说力中蕴涵的(因此是尚未工具化的)更有效率地改造世界的进路.角度.方向和方案"(摘自P90).8.法律和科技问题的法理重构--作者向读者展示的一种法律进化论的观点.同时表现了作者在科技飞速发展.高度发达情况下.对法律执着的信心.9.透视中国农村的司法需求--从金桂兰法官经验说起的中国司法现实.作者指出:法学界需要关注农村的法律需求.理解农村司法的特点,特别是应注意到:中国是一个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同时又是在发展和转型中的大国.我们思考问题.必须针对中国的这些特点.问题和需求来设计改革调整司法制度.而不是教条主义地按照某种法治或司法制度的理念来设计改造司法制度和法官体系.10.阅读中国市场经济中秩序--用形象的比喻指出中国市场经济的现状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无序".中国只是没有按照[常规"走而已.并不一定就是[出轨".在本书的第二编主要讲的是[法"的故事.第三编主要是老师的一些书评.应该说老师的想法很多.也很新颖.譬如[法"的解释问题.不是原来的[平之".而是[从上而下".感觉很有说服力.[反思法学的特点"和[法学知识的分类"触动我的有两点:一是感受法学知识的[社会大环境"需求和法学知识的三种类型.二是让我产生一种思考政治学的特点以及其分类的思考.后一问题的答案基本上也和法学差不多.政治哲学是纯粹理性的.政治科学则是实践理性和技艺.前一个问题很复杂.我的看法是政治思想能在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下蓬勃发展.而完美的.合乎规则的政治学则只能在比较宽松的环境内发展.[法律如何信仰"是个严肃的问题.我还是同意老师的看法的:能够为人们所信仰的法律必须是能够给人们或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而且信仰法律并不是一个只要下决心信仰就能信仰的事件.而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系列社会活动.经验.感受之中而达到的[皈依"--说得很多了.还是大家去读原书吧!/s/blog_4d。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报告纵观中国的制度建设,经历了漫长的人治,跌宕的法制,以及现今向往的法治。
中国已然迈入了法治的社会,以法作为社会的管理与协调者,走向了更为文明合理的阶段,但面临的却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从苏力先生简洁通俗的读书笔记中,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以更宽广的视野对中外法系进行较衡,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观念,对此我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中国法治的转型蕴含着悠久的文化积淀,也残余着历史的痕迹。
中国在将“法”推向社会的最高峰时,受到了诸多方面的压力,我们没法像年轻的美国那样快速地重生,也无法像英国那样渐进式的进行和平改革,在血与泪的漫长搏斗,各阶级的调和妥协中,中国才确立起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让人从原本的奴化思想中和统治者的专制思想中脱离而出本身存在着众多困难,现阶段法治化和民主化任处于起步阶段,国家不断强化法作为无形的管理者,而各类社会矛盾便集中于这一阶段产生,人权依然得不到保障,腐败问题一直存留,官官相互让人对现在的情况感觉很是担忧,我们的法学工作者冲击着不良的规章条款总是遭到无情的阻碍。
中国广大得农民占据多数,大部分是“小农经济”,经济不够坚实,地区教育的不平衡等因素造成法的实际效益大打折扣的现象。
我们反省自我同时,对于外国的制度建设也应有着较好地借鉴。
西方开创了法治先河,他们拥有着众多对法深刻的思量,中国置身于世界各国制度的大熔炉中,面对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需要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结合的方针,吸收优秀的外国法学理念,结合自我的国情,完善出一套属于我们的法治体系。
我们也许有着根深谛固的陋习,需要外来, 新鲜血液的注入,来调和,净化,催生新的活力。
法治的建设终究要落实于人之上,法的初始作用也是为了维护公民的权益,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而一个法治体系的优劣就取决于广大百姓的受益程度。
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公民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报道比比皆是。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
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一书听来是很久前的事了,好友看后觉得甚好,推荐我去看一看,因琐事牵绊,一直没有沉下心来好好阅读,前段时间看到此书,便翻看起来,看后竟不能罢手,觉得写的很好,于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及法律思维方式均有很大触动,故借此文来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
该书由北大著名教授苏力(朱苏力)所著,全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关注社会和法律热点问题,如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第二编是对法学的认识及反思,包括法学知识如何分类、法律教育问题等等;第三编基本上是一些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本书从身边日常的“俗话、俗语或俗事”出发,由浅入深地分析出许多学术意义,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点、看法或自以为是的东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如对已经意识形态化的“人治”的重新审视,比如对“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确的剖析,比如对制度地形成并非平面化而是机缘巧合凑成的观点等等,这些出人意料又让人颇为折服的解说,常常让人耳目一新,掩卷沉思,下面就部分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首篇文章题为《为什么朝朝暮暮》,讲的是婚姻制度,重点关注的是两性之间的恋爱,婚姻以及性之间的问题,作者在运用法律分析的时候,似乎运用较多的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其中有几个观点我个人比较认可:一是任何的婚姻制度必须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二是任何的婚姻制度,不能由少部分人决定其合理性,而应该考虑到绝大多数人的需要;三是离婚自由并不一定能提高男女的生活幸福指数,四是传统中国的一些婚姻做法在规制了妇女“自由”的同时,也规制了(特别是通过社会舆论)男人的行为,其实也非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古代男人可以为所欲为。
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本书的第二篇文章,题为《你和我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上》,全文从戴安娜王妃之死着手,谈到媒体责任,不拘泥于主流看法,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该事件,并引起人们的反思:为什么在这个事件中人们没有关注戴的男友多迪?在作者看来,其实戴安娜已经被媒体和公众视为了一种“符号”,而人们之所以关注她超过其他的人并将责任推倒那几位记者身上在于“当社会遇到某些人们难以接受的突发事件时,社会会寻求替罪羊来调整和巩固自身”。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摘要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摘要作者:陈思远(PKU)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摘要一、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中1为什么”朝朝暮暮”1尼采----没有任何制度有可能建立在爱之上2恩格斯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3爱情和婚姻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总是不能统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4既然婚姻可以与同居分离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作为制度的婚姻是为了满足性、满足异性间感情的需要5婚姻制度的建立从一开始反倒更可能是,为了限制和规制人的性冲动和异性间的感情一夫一妻的原则社会拒绝承认基于单方性本能冲动或情感而强加于另一方的性关系之合法性强奸罪阿拉伯国家多妻制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自由6作为一种制度婚姻势必有更重要的至少也是与满足性需求同样重要的社会功能7功能之一生育功能特别是育8十几年的时间支持和养育9以生物基因联系为基础分配养育后代的责任,也大致公平、便利和有效率。
每个父母养育孩子数量相当。
基因得到更多遗传的父母必须承担起更多养育责任,只有履行更多责任才能实现他们在生物学上的更大收益10对于妇女怀孕和哺乳需要照顾,使她受孕的男子更合适重视身高健壮财产世俗婚姻的理想类型11婚姻制度源于性也借助了性成为分配生育的社会责任、保证人类物种繁衍的一种方式自然秩序12制度化的婚姻与性爱分离婚姻是一种共同投资养儿防老到了老年相濡以沫没有性的关系或没有基于性之爱情的关系仍然是婚姻如果婚姻只是基于性的两情相悦那么妻子人老珠黄时离婚纳妾13历史情况相反七出三不去人道合理正当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妇女权益至少不总是一种压迫14婚姻自由离婚自由结婚和离婚的自由原则不仅让人满意也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15发展中国家离婚自由可能与婚姻制度的养育功能以及夫妻共同投资相互保险功能发生冲突16中年妇女的改嫁往往使其当年的保险投资实际上被剥夺17男子的有价值因素由第三者坐收渔利性爱剥夺18婚姻不可能仅仅关涉情爱和性,一直关涉利益的分配,现代社会尤为明显19财产分割很棘手20如果严格禁止离婚决定结婚时格外慎重坚定的事前承诺不禁有利于后代养育而且会提高社会的总体的生活福利水平21离婚过于自由婚姻更容易破裂不会全身心投入投资22禁止离婚同样有巨大的副作用普遍的婚前性行为同居代替婚姻23婚姻制度受制于社会生产方式,从长远来看可能对社会的总离婚率不会有什么重大影响。
读书报告《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法律原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读书报告题目:无心插柳柳成荫—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姓名:学号:院系:书目专题:班级:主管老师:二〇一七年十二月无心插柳柳成荫—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感摘要:通过了解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而简单地阐述了自己对制度形成过程的一些见解,并试图将之与社会需求以及人为动机相联系,并探讨动机与最终形成结果的关系关键词:制度形成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自然非主观《易·节》:“天地节,而四时成。
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孔颖达疏:“王者以制度为节,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时,则不伤财,不害民也。
”节律,是天地自然产生的;而制度,则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持社会稳定的。
自然运转的规律可以与国家的法律制度类比,都是使一个系统能够尽可能平稳并维持一定秩序运转。
百度百科上写到: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那么,这种工具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苏力先生在《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一文中通过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分析给出了一个异常有趣的答案:制度,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
曾经,美国宪法解释的弹性很大,拥有对宪法的解释权可以在政治斗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在一次党争之中,联邦党人马伯里曾把民主共和党出身的国务卿麦迪逊告到了最高法院.马歇尔大法官以最高法院的名义致函国务卿麦迪逊,但麦迪逊不予理睬。
因为联邦最高法院当时实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司法机构。
这样,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实际上使马歇尔大法官左右为难。
他可以签发执行令命令麦迪逊,但麦迪逊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这会进一步削弱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威。
如果马歇尔拒绝马伯里合理的诉讼要求,那就等于主动认输,承认最高法院缺乏权威,无法挑战行政部门高官目无法纪的举动。
马歇尔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判决,他承认这一控诉的合理性,但最后援引宪法撇清最高法院与此事的关系。
这样既表现出司法部门的独有权威,又避免与行政当局和国会迎头相撞、直接冲突,令对手有力无处使,为确立司法审查这个分权与制衡体制中的重要权力奠定了基石。
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
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如何学习法律?——《制度是如何构成的》读书笔记3000字:注:这是小姐姐斑仔两年前的读书笔记,现发出来一是为了保存,二是为了督促自己持续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要多求学多思考多写文,光看不写对脑力的锻炼可是远远不够的哦。
朱苏力教授是一个很有洞察力,也很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分。
不迷信于教条和权威,善于从勤于显而易见却被人忽略的微小事物和现象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进而上升为法学本体论。
正如他引用的福柯语:“我努力使人们看见那些仅因其一目了然而不为所见的东西”。
以及他本人所言:“关注现实,反思自我,认真读书,大致构成了一个法学家的应为。
”他这本书表面上能是论文集,然实际上正是实际上遵循这条思路概要而成,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但也不能否认存在正如苏力班主任所说“事后追认”的情形出现。
正如他所说“绝不事物的逻辑不等于逻辑的事物”。
大多数时候事情想法是随机发生的,而我们人类为了天性中确定或安全感的某种需要,我们不喜欢常量和不可控,因此我们追究天人定律,我们崇尚逻辑。
但不管怎样,这本书在我眼里的架构是:第一关注现实。
即第一篇“深深嵌在这个全世界中”。
范本选编在此的论文尽管论述主题各不相同(婚姻制度、司法和传媒、犯罪嫌疑人的称呼问题、马伯利诉麦迪逊案、道德、不动产、家族的地理构成、法律与科技、农村司法需求等),但都始终紧扣一个范本共同的主题:现实中的法律或者说或者秩序更大一点范围上的制度究竟是怎么样的,正如本书名:制度建设是如何形成的。
无论是说文解字里类似之处的法字渊源(左水右兽),还是教材上所的法律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动或认可的……),都由于文字本身和解释者自身学识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等方方面面的限制更大程度而具有很大某种程度的想当然。
显然在不具备批判性思维方式养成功能的中国教育体制下,这些概念理论我们很容易就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了。
然而,事实或现实果真如此吗?在苏力老师坦言显然不是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制度是指一种规范、约束和指导社会行为的规则和方法。
制度的形成是长期社会发展和积累的结果,它涉及到社会历史、经济发展、文化传统、政治意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制度的形成与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确立一种规范和秩序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社会实践和不断的探索,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则和方法,进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其次,经济发展对制度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农耕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进而向信息技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制度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
不同经济制度,如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等,在各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需要相应的制度支持,而制度的调整也反过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另外,文化传统作为一种观念和习俗的积淀,也对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们对于社会行为和规范的认知往往深受文化的影响,而制度的形成是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建立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制度。
此外,政治意识和政治力量对制度形成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统治者和执政者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调整社会秩序和规则,进而推动制度的发展和形成。
政治力量的不断变迁和相互较量,也会导致制度的调整和变革。
最后,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反思,对制度的完善和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问题的变化和人们对规范和秩序的认识的加深,制度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这需要人们对现实问题的觉察和思考,倡导和推动制度的变革和进步。
综上所述,制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社会历史、经济发展、文化传统、政治意识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制度是社会得以秩序和稳定的基础,也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制度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读书摘要作者:陈思远(PKU)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摘要一、深深嵌在这个世界中1为什么”朝朝暮暮”1尼采----没有任何制度有可能建立在爱之上2恩格斯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3爱情和婚姻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总是不能统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4既然婚姻可以与同居分离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作为制度的婚姻是为了满足性、满足异性间感情的需要5婚姻制度的建立从一开始反倒更可能是,为了限制和规制人的性冲动和异性间的感情一夫一妻的原则社会拒绝承认基于单方性本能冲动或情感而强加于另一方的性关系之合法性强奸罪阿拉伯国家多妻制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自由6作为一种制度婚姻势必有更重要的至少也是与满足性需求同样重要的社会功能7功能之一生育功能特别是育8十几年的时间支持和养育9以生物基因联系为基础分配养育后代的责任,也大致公平、便利和有效率。
每个父母养育孩子数量相当。
基因得到更多遗传的父母必须承担起更多养育责任,只有履行更多责任才能实现他们在生物学上的更大收益10对于妇女怀孕和哺乳需要照顾,使她受孕的男子更合适重视身高健壮财产世俗婚姻的理想类型11婚姻制度源于性也借助了性成为分配生育的社会责任、保证人类物种繁衍的一种方式自然秩序12制度化的婚姻与性爱分离婚姻是一种共同投资养儿防老到了老年相濡以沫没有性的关系或没有基于性之爱情的关系仍然是婚姻如果婚姻只是基于性的两情相悦那么妻子人老珠黄时离婚纳妾13历史情况相反七出三不去人道合理正当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妇女权益至少不总是一种压迫14婚姻自由离婚自由结婚和离婚的自由原则不仅让人满意也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15发展中国家离婚自由可能与婚姻制度的养育功能以及夫妻共同投资相互保险功能发生冲突16中年妇女的改嫁往往使其当年的保险投资实际上被剥夺17男子的有价值因素由第三者坐收渔利性爱剥夺18婚姻不可能仅仅关涉情爱和性,一直关涉利益的分配,现代社会尤为明显19财产分割很棘手20如果严格禁止离婚决定结婚时格外慎重坚定的事前承诺不禁有利于后代养育而且会提高社会的总体的生活福利水平21离婚过于自由婚姻更容易破裂不会全身心投入投资22禁止离婚同样有巨大的副作用普遍的婚前性行为同居代替婚姻23婚姻制度受制于社会生产方式,从长远来看可能对社会的总离婚率不会有什么重大影响。
制度不可能替代每个个体在具体婚姻中的责任和为此必须的付出。
24法律制度总是要求能够精细操作而不能用诸如夫妻有相互忠诚的义务这样的很难操作或操作起来容易出纰漏的道德话语构建一些应然要求25社会位置也许使我们的视野有所遮蔽26我们需要用一种更务实、更冷静,有时也许会被人认为有点冷酷的眼光来看待性、爱情、婚姻和家庭27现代社会陷入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分裂同性恋被认为是个人隐私却又有同性恋者为他们的法定权利和婚姻而招摇过市在一片对传媒的谴责中,因此,我们听到了生活在传媒时代的人们对戴安娜悲剧引发的对人类自身荒谬、悖论式的难堪境地的质疑。
戴安娜的生和死正是这样一种现代人类生存境地的象征。
28犯罪嫌疑人和罪犯29无罪推定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贝卡利亚试图保护刑事被告的正当权利仅仅是一个司法原则不能用来指导人们如何称呼认识刑事被告的规定30一个语词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时重要的是对它的内涵予以界定对其使用范围予以限定而不在于他是否真实对应了或表现了现实因为语词与其所指称的物从来不可能对应31人们不必非要依据司法术语使用规则严格区分罪犯和犯罪嫌疑人有权自由的使用任何一个词语只要不影响交流32马歇尔马伯利案联邦最高法院有权解释宪法并判断国会立法和执行机关的法令是否合宪伟大的篡权从根本上改变了联邦最高法院自建立以来的鸡肋形象初步形成了三权分立和制约平衡的格局对此后美国政制的定型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33近代以来对人类理性的过分崇拜34被一些学者当作人类理性制度设计之典范之一的美国宪法本身就没有明文规定司法审查制度马歇尔曾明确提出司法权威部门不可能有权对法律的有效性提出质疑除非这种司法审查管辖权是宪法明确规定的马歇尔支持的理论竟然是他此前曾明确表示反对的发生司法审查事件,为此后司法机关审查国会立法的合法性铺路只是一个起点,只有在这一先例为后人遵循且必须遵循时才成为制度。
此后的三十余年间,首席大法官马歇尔一直没有对国会立法进行司法审查。
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马伯利判决的这一深远意义也一直为人们遗忘或忽略。
直到德里·斯考特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才再一次审查并否决了国会立法,这是司法审查作为一种制度一个原则才真正确立先例意义在诉诸和认同传统之中实际隐藏的是诉诸者和认同者自身的强烈创造欲望和能力不存在只有好处没有缺点的制度阻碍正当且必要的社会、政治变革社会在任何时候不可能只依赖某一个制度,而需要的是一套相互制约和补充的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包括成文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包括了社会中不断形成、发展、变化的惯例、习惯、道德、和风俗这样一些非正式的制度。
通过考察历史来展示制度实际是如何发生的。
制度的形成不是理性设计的或具有偶然性的,并不意味着制度形成完全是随机的无需任何条件的英美法判决时有遵循先例传统,对这一制度的确立意义重大第一任首席大法官杰伊认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是一个“缺陷很大的机构”,缺乏“活力、分量和尊严”把道德放在社会生活的合适位置1.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滑坡和不轨现象与社会转型相联系2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转向一个以工商经济为基础的陌生人社会关系的萍水相逢化,不仅容易产生不道德的、败德的行为,而且更容易逃避各种社会制裁,包括社会舆论的和正式的制裁3社会转型很艰难,规范总是需要强制力来保证,不可能通过发布一纸文件就建立起来,人们依靠本能习俗行事,发生规范上的冲突,感到社会道德水平大幅下降,只是无法适应社会规范的多样化而已4熟人社会进一步弱化,我们已不可能重返那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光了5道德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实践,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内化的,而不是可以简单传授普及的知识。
6道德实践是自愿的,带来某种物质利益损失,存在视牺牲物质利益具有更高更大价值的人。
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带贬义的机会主义者,他们在某些社会环境下的行为符合某些信条,不意味着道德水准高,而是这种行为方式对他们的生存更有利有效。
换一种环境后,如若可以轻易逃避处罚和制裁,行为就可能不道德了。
不是社会道德水准高,这类行为其实与道德无关。
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说法。
人不是仅仅靠观念就能活下去的动物。
7极少数是有着强烈道德信仰的。
社会问题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但道德规范应当而且必然随着人类生存条件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变更而变更。
如孝顺,从一而终8如果人们的行为总是固执于先前的道德规范,或者一个社会的道德过于强烈,那么适应新出现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行为方式就无法产生,从而没有新的道德规范,社会没有进步的希望。
所以道德的机会主义并不一定可怕,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是适应社会的新道德规范的生长点,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9转型社会,传统道德规范的作用应当有限,道德教育应当坚持,但不能指望太高。
更要首先注意法治。
传统道德和道德评价制裁机制不足以有效维护现代社会的有序和公平,就必须有新的社会评价和制裁机制来实现功能替代和补充10首要机制是现代法治,其强调统一性和普遍性,与工商经济社会更为相洽。
但中国社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独特悠久文化传统,必须在传统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基础上建立法治。
11职业道德。
投机行为。
抗辩制,律师维护当事人,可能不说真话。
人人平等,上下级关系,渎职犯罪12各种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
道德多元让社会更有活力,也让道德规范的制裁力弱化。
要求法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法律号称价值中立道德无涉,其实不可能,仅仅放逐了道德的话语。
所以道德要放在社会生活的适当位置。
13道德多元,某种道德的进步也可能意味着退步,取决于视角。
这种说法太相对主义。
也是为了抨击那种简单的进步理论,只要是道德的就是好的,有利的,正当的,神圣的,应当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的。
制度都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14一个社会进入了一个稳健的发展时期,才可能形成一套比较有效的道德规范和良好的社会风气。
少数视道德为性命的人对社会未必是好事,如烈女忠臣。
道德的建设需要时间,从个人到集体的普及,自觉接受。
这里没有不动产1青藏高原上藏民没有不动产,法律移植2不动产,普适的法律概念3牧民的生产方式不需要,人少地多,土地相对于牧人以现有方式有效使用和消费的能力来说几乎是无限的4土地概念的不重要,没有必要存在5不动产的概念需要一套法律制度运作来予以凸显支撑强化。
社会文化建制,成文法立法机关警察其他行政执法人员有组织的暴力机构法庭法官强制执行机构争端解决机构监狱建制机构和人员的有规则的活动成为有法律后果的概念6引入概念,还要引入一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观念文化和制度马克思所说等我上层建筑7在完全没有类似问题和相应概念的两个生活世界中,概念是无法翻译的,最多只能借助某些近似的因此在另一个文化看来是非常不精确的语词或是创造一个新词。
8完全意义上的法律移植绝对不可能9法治是一个配套系统,这个系统由大量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构建,相互协调才能有效运转,法律运作并不只靠法律,而总要靠其他一系列因素,包括信用道德和习俗。
10就法律制度的实际效用来说,法律和制度总是不完备的11其实,中国的法律是否是移植的,或有多大成分是移植的,这不仅不重要,甚至在我看来不是个问题。
即使最终的法治努力获得的不是原汁原味的某国法律,但只要它能促进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转型,实现中国人民的富裕幸福,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和尊重。
家族的地理构成鄂西地区家族的缺失、江汉平原家族的强大、经济文化发展,人口增多土地资源稀缺武汉市等经济文化更发达地区家族的消失,出现了国家政权这样的公权力组织提供比家族更有效解决纠纷的制度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重构1关于法律与科技的法理问题的一种界定和探讨2古代世界各国的许多在今天看来荒谬的法律制度和责任分配制度之所以发生,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当时人们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缺乏科学的理解,甚至是无法获得科学的理解。
3引发法律制度变化的并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发现的因果关系,也包括社会科学发现或构建的因果关系4对因果关系的重新理解导致了一般的法律制度和原则的变化。
5科学因果关系在法律上的限制6科学研究发现的因果关系,即使完全正确,也往往会形成一个无限的链条。
法律必须在某个地方切断这种因果链,基于社会共识、效率和便利,仅仅考虑或着重考虑其中某一个或几个联系,以此为基础确定法律责任的分配。
7科学研究及其发现都可能有某种局限性,如果科学自身还不非常坚实,那么建筑在不坚实的基础之上的法律制度就可能坍塌。
8法律有效率的考量,强调规则性,通过规则来大大减少判断所需要的大量精确信息科学的基本要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排除任何可能的影响因素,拒绝人为设定规则限制对具体事实的探讨9技术对法律的影响10刑讯逼供,缺乏可靠可信且便捷的刑事侦查技术11今天,随着商业交往记录日益齐全,笔迹鉴定和其他证据搜集手段日益增加,以及其他因素的发展,签字就逐渐取代或补充了指印和印玺,甚至无需签字12商业秘密,专利法,著作权法13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年代,人们只能将获得公正司法结果的希望更多寄托于法官个人身上,如包拯14技术发展促进人们对具体因果关系的科学探讨和判断,迷信的因果关系,科学的因果关系15在许多问题上,道德选择仍然是我们无法逃脱或回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