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冕好学 文言文阅读
B.曷不听其所为?—怎么不听听他这样做的想法呢?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侍奉韩性像侍 奉王冕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 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乙文第一段所写王冕苦学的两 件事。
(1)___பைடு நூலக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2】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①或牵牛来责蹊田 ( ) ②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 )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依僧寺以居 或以钱币丐之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C.暮归,忘其牛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录为弟子 可以为师矣。
3.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答案
1.①有人;、 ②离开(家)
2.C 3.D 4.(1)学舍偷听读书;(2)寺庙借长明灯夜读 5.勤奋好学,孝敬母亲 6.王冕的“笑”除了出自他“随和、仁慈”的品性外,还有 这样的心理:我小时候的顽皮不亚于你们呢,好在读书让我 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由此可见,王冕的笑是一种自我审 视和内省。(言之成理即可)
王冕好学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
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 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 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 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 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文:
王冕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 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
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 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 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
文言文阅读练习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答复1-5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假设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宋濂"王冕传"1.分别选出对以下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项。
①窃.入学舍 A.偷东西 B.偷偷地 C.私自〔谦辞〕〔 B 〕②儿痴.如此 A.痴呆 B.痴迷 C.白痴〔 B 〕③恬.假设不见 A.安静 B.安闲 C.坦然〔 C 〕2.以下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两个"其〞都是代词"那个〞〕A.暮归,忘其.牛查无其.人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而〕喻之以.理〔用〕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它〕赤子之.心〔的〕 D.录为.弟子〔作为〕为.虎作伥〔替,给〕3.文中"儿痴如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D指"父怒,挞之〞,仍如先前一样〕A.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B.暮归,忘其牛。
C.或牵牛来责蹊田。
D.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4.以下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C,"王冕白天放牛〞,不合文意〕A.王冕放牛而跑到学堂听学生读书,直到黄昏才回家,忘记了放牛的事。
B.因牛踩坏了农田,王冕遭到父亲责打,可过后他仍然如先前一样去听学生读书而忘了放牛。
C.在母亲的劝说下,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寄居僧寺,夜里坐在佛像膝盖上,对着长明灯读书。
D.韩性听到了王冕好学苦读的事,收王冕做弟子,王冕后来成为博通的学者。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或牵牛来责蹊田。
译文:有的人牵着牛来责备牛踩了地里的庄稼。
〔"责〞是"责备〞之义〕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文言文阅读——王冕好学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已而.复如初
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③父怒,挞之.
④久之.,母思还故里
A.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也相同。
B.①②意义、用法相同,③④意义、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相同。
D.①②意义、用法不同,③④意义、用法也不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参考答案: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 性一样。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
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 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备王冕任由他的牛踩坏了庄 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不久他就又像当初那样(去学堂听 学生念书)。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 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 来,坐在佛像的膝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 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 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安阳的韩性听说 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性 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 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来赡养。时间长了,母 亲想要回老家,王冕就买牛来驾母亲的车,自己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 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文言文阅读——王冕好学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注]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 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 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王冕学画阅读答案
篇一:王冕学画阅读答案王冕学画文言文阅读答案急王冕学画文言文阅读答案急神水盟rmgi2 2014-09-21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篇二:王冕学画阅读答案人八十岁才开始学画,也有人五十岁才开始写小说,都有惊人的成就。
“狗永远不会老得到了不能学新把戏的地步。
”何以人... 我曾有机会进行大量阅读,这给了我契机。
10、我相信如果你给人们问题的同时给以解决方案,人们必将... 先去思考某个对象就来阅读有关它的文字,会是危险的……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替我们思考;我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心... 好,只有神知道答案。
2、最热烈的爱情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王冕读书全文意思赏析 王冕读书文言文翻译
王冕读书全文意思赏析王冕读书文言文翻译冕七八岁时,父命牧①牛陇②上,窃③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④(zhe)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⑤(ta)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⑥如此,曷⑦(he)不听其所为?”冕⑧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⑨出,坐佛膝上,执策⑩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注释]①牧:放牧。
②陇:田埂。
③窃:偷偷地,暗中。
④辄:就。
⑤挞:鞭打。
⑥痴:入迷。
⑦曷:通“何”,为什么。
⑧去:离开。
⑨潜:暗暗地、悄悄地。
⑩执策:拿着书卷。
阅读短文,完成以下练习1下列对“听已,辄默记”的理解,正确的一一项是()。
A.听完了,就默默地记住B.听到自己明白的地方,就默默记住C.听完了,就默写下来D.已经听完,就默默地记住2全文讲了王冕勤读的两件事,分别是()和()。
A.放牛时窃入学舍听人读书乃至暮归忘牛B.窃入学舍听人读书而忘记父亲让他回家C.坐在佛像的膝上借着庙里的长明灯彻夜读书D.坐在佛像的膝上鞭策自己彻夜读书3.读句子,完成填空。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句中“如此”指()。
人“听其所为”可以知道,母亲想让王冕()。
4.读了这则文言文,你认为王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A2、A C3、放牛时窃入学舍听人读书乃至暮归忘牛去读书4、我认为王冕是个喜欢读书、勤奋刻苦的人。
王冕小时候听人家读书听得人迷而忘记了自己在放牛。
回到家里虽然被父亲打了,但是下次还是照去不误。
离家求学,更是晚上不睡觉,借着庙里的长明灯彻夜苦读。
可见他是个喜欢读书、勤奋刻苦的人亲爱的家长,感谢您的关注,您的点赞、评论与转发,是给予我最大的肯定!清清的语文课堂和您一起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让孩子爱上语文!。
王冕求学阅读答案
篇一:王冕求学阅读答案原文王冕①,字元章。
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③复然。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
会稽④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释:①王冕:人名。
②挞:打。
③已而:不久。
④会稽:地名。
⑤韩性:人名。
⑥通儒:博通经典的儒士。
⑦卒:死。
精练: 1.解释文中加点字。
(1)亡:(2)遂: 2.解释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
(1)暮乃反:(2)乃不知有汉:(3)乃入见: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4.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说说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王冕,字元章,年少时,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就放牛。
他(常常)偷偷地到学堂听各个学生读书,到了傍晚才回家。
丢失了牛,父亲发怒打他,不久还是这样。
母亲说:儿了(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王冕因此去了依僧寺,夜晚坐在佛的腿上映着长明灯读书。
会稽韩性听说了并对他很惊异,收他为弟子,就称他博通经典的儒士,韩性死了,门人对待王冕象对待韩性一样。
篇二:王冕求学阅读答案王冕者诸暨人阅读答案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诵书;听已,“儿痴如此,曷不听其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所为?”冕_百度作业帮王冕者诸暨人阅读答案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解释词语听已的已()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的因()录为弟子的录() 2.从上面的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 3.读完此文后,你获得什么启示? 语文诨龇丠2014-10-25 原文王冕求学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3)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xi,践踏)田,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官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宋学士文集》)翻译王冕,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进入学堂听学生念书,听完便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忘记了他的牛.有的(人)牵着牛来责备(它)践踏了田地,(王冕的)父亲生气了,用鞭子打王冕,过后(他)仍然像以前(那样).(王冕的)母亲说:“孩子像这样着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呢?”王冕因此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夜里偷偷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照着佛像前的灯光读它,读声朗朗一直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然)是小孩,(但是)心神安逸好像没有看见. 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韩性过世,(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回到故乡,王冕买牛来驾母亲的车,自己穿着古代的官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路旁笑,王冕也笑了. 注释(1)牧:放牧牲畜. (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 (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 (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拿着书. (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10)恬:心神安逸. (11)因:于是,就. (12)录:收取.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王冕具有好学刻苦,学习专心,不为旁物所动. 3,启示:读书应该有王冕那样的好学刻苦,做事应该有他那样的专心至致. 听已:听完,(已:毕,结束)因:于是.录:收为,收录. 《王冕读书》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所作的一篇文章,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窃:偷偷地.曷:为什么.执策:手里拿着书册.若:好像. 翻译(1)听已,辄默记.——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安阳的韩性听说了王冕苦读的事.感到很是惊讶. 本文记叙了王冕苦学的哪两件事?——放牛时偷听念书、寺庙读书. 从中你受到哪些启发?——一个人要想长学问成才,就要千方百计刻苦读书.篇三:王冕求学阅读答案【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王冕僧寺夜读、蜀鄙二僧、郑人买履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王冕僧寺夜读、蜀鄙二僧、郑人买履
王冕僧寺夜读
试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答案
1.偷偷地就入迷神情平静打何不
2.王冕是诸暨的人。
晚上,(他)偷偷地跑出来,坐到佛像的膝盖上,在长明灯光的映照下,拿着书苦读。
3.年轻时必须勤读苦练,长大后方能有所作为。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
王冕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王冕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王冕①,字元章。
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③复然。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
会稽④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释:①王冕:人名。
②挞:打。
③已而:不久。
④会稽:地名。
⑤韩性:人名。
⑥通儒:博通经典的儒士。
⑦卒:死。
精练:1.解释文中加点字。
(1)亡:______(2)遂:_______2.解释“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
(1)暮乃反:___________(2)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3)乃入见:____________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说说喜欢的理由。
王冕,字元章,年少时,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就放牛。
他(常常)偷偷地到学堂听各个学生读书,到了傍晚才回家。
丢失了牛,父亲发怒打他,不久还是这样。
母亲说:“儿了(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王冕因此去了依僧寺,夜晚坐在佛的'腿上映着长明灯读书。
会稽韩性听说了并对他很惊异,收他为弟子,就称他博通经典的儒士,韩性死了,门人对待王冕象对待韩性一样。
1.丢、于是,就 2.才、竟、于是,就 3.儿子(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 4.答喜欢谁都可,育之成理即可。
朱彝尊《王冕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王冕传(清)朱彝尊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
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
暮亡其牛,父怒,挞之。
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
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性学,通《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
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
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
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
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
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
高邮申屠駉任绍兴理官,过钱塘,问交于王艮。
艮曰:“里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合于俗,君欲与语,非就见不可。
”駉至,即遣吏自通。
冕曰:“吾不识申屠君。
”谢不见。
駉乃造其庐,执礼甚恭。
冕始见之。
东游吴,北至燕。
泰不华荐以馆职,冕曰:“公愚人哉!不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为?”翰林学士危素,冕不识也,居钟楼街,冕知之。
一日,素骑过冕,冕揖之坐,不问名姓,忽曰:“公非住钟楼街者耶?”曰:“然。
”冕更不与语。
素出,或问客为谁,笑曰:“此必危太朴也,吾尝诵其文,有诡气,今睹其人举止,亦然。
”冕善诗,通篆籀,始用花乳石刻私印,尤长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语含讽刺,人欲执之。
冕觉,乃亟归。
谓友曰:“黄河北流,天下且大乱矣。
”携妻孥隐会稽之九里山,号煮石山农。
太祖既取婺州,遣胡大海攻绍兴。
居人奔窜,冕不为动。
兵执之,与俱见大海。
大海延问策,冕曰:“越人秉义,不可以犯;若为义,谁敢不服?若为非义,谁则非敌?”太祖闻其名,授以谘议参军,而冕死矣。
朱彝尊曰:当元之季多逸民,冕其一也。
自宋文宪《传》[注]出,世皆以“参军”目之,冕亦何尝一日参军事哉?因别为传,上之史馆,冀编纂者择焉。
(节选自《朱彝尊选集》)【注】宋文宪,即明朝宋濂,著有《王冕传》。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安阳韩性异而致之致:招引B. 冕被古冠服随车后被:穿戴C. 素骑过冕过:经过D. 当元之季多逸民季:末世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举”,指进士科考试,文中泛指科举考试。
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及翻译、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答案: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祥的样子 2.C 3.C 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王冕传文言文翻译答案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校,听诸生诵书。
听毕,默记于心,归而忘之。
然其志不可夺,每遇读书之人,必请教之。
日积月累,渐通经史,博闻强识。
年十六,父病故,家道中落,冕遂辍学,以织席为生。
虽处贫贱,冕心无怨,日思复学。
一日,偶过市,见一书肆,乃入观之。
见有《易经》一部,爱不释手,遂以千金易之。
夜读至三更,晨起又复如故。
如是者数年,遂成一代儒宗。
翻译:王冕,是诸暨人氏。
在他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命令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溜进学校,听那些学生读书。
听完后,他默默地记在心里,回到家后却又忘记了。
然而他的志向不可动摇,每当遇到读书的人,他必定会去请教。
日积月累,他逐渐通晓了经史,博闻强记。
到了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道衰落,王冕便停止了学业,以编织草席为生。
尽管生活在贫贱之中,王冕心中并无怨言,每天都想着继续学习。
有一天,他偶然经过市场,看到一家书店,便走进去观看。
他看到一本《易经》,爱不释手,于是用千金买下了它。
晚上,他读到深夜,早晨又照常起床继续阅读。
这样持续了数年,终于成为了一代儒宗。
王冕幼年时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学习天赋,他对知识的渴求超越了一般儿童的范畴。
尽管他的家境贫寒,但这并未阻挡他求知的脚步。
在放牛之余,他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近知识,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他的勤奋和毅力,使得他在成年后能够以织席为业,同时不忘追求更高层次的知识。
在市肆中偶遇《易经》一书,是王冕命运的转折点。
这本书不仅为他提供了深厚的知识底蕴,更激发了他对儒家经典的热爱。
他夜以继日地研读,将个人的命运与学问紧密相连。
在历经数年的刻苦学习后,王冕终于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传承者,成为了一代儒宗。
王冕的一生,是对勤奋、毅力与追求知识的最好诠释。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
王冕传,不仅是一篇传记,更是一段激励人心的励志故事。
“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王冕,字元章,绍兴诸暨人也。
父力农。
冕为田家子,少即好学,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有当世大略。
着高檐帽被绿蓑衣履长齿木履击木剑行歌会稽市或骑黄牛持汉书以读人或以为狂生。
同里王公止善甚爱重之,为拜其母。
王后为江浙检校,君往谒,衣敝,履不完,足指践地。
王公深念,遗草履一緉,讽使就吏禄,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时高邮申屠公酮新任绍兴理官,过武林,问交于王公。
公曰:“越多传先君子,非所敢知。
吾里人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于俗。
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
”駉至,即遣吏以自通。
君曰:“我不识申屠公,所问者他王先生耳。
”谢不与见,吏请不已。
君斥曰:“我处士,宁与官府事!毋扰乃公为也。
”君又善写梅花竹石,士大夫皆争走馆下,缣素山积。
君援笔立挥,千花万蕊成于俄倾。
每画竟,则自题其上,皆假图以见意。
为歌诗,雄浑跌宕,以古豪杰自居久之。
复游金陵,诸御史虽新贵,皆加敬待。
遂北上燕蓟,纵观居庸、古北之塞。
至正戊子南归,过吴中,谓予言:“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
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
”于是择会稽山九里买山一顷许,筑草堂,读书其中。
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日“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好事者多载酒从之。
岁己亥,君方昼卧,适外寇入,君大呼曰:“我王元章也。
”寇大惊,重其名,与君至天章寺,其大帅置君上坐,再拜请事。
君曰:“今四海鼎沸,尔不能进安生民,乃肆虏掠,灭亡无日矣。
汝能为义,谁敢不服;汝为不义,谁则非敌?越人秉义,不可以犯,吾宁教汝与吾父兄子弟相杀乎?汝能听吾,即改过以从善;不能听,即速杀我。
我不与若更言也。
”大帅复再拜;终愿受教。
明日,君疾,遂不起,数日以卒。
众为之具棺服,敛之。
葬山阴兰亭之侧,署曰“王先生墓”云。
(选自《稗史集传》,有删节)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当世大略当:掌管B.讽使就吏禄讽:规劝C.公欲与语,非就见不可就:前往D.我处士,宁与官府事与:结交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冕“志行不求于俗”的一组是①仪观甚伟,须髯若神,通《春秋》诸传②不第,即焚所为文,益读古兵法③君笑不言,置其履而去④谢不与见,吏请不已。
王冕苦读文言文(王冕求学文言文翻译和原文)
王冕苦读文言文(王冕求学文言文翻译和原文)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注]①王冕:元末著名画家、诗人。
②诸暨:今浙江境内。
③挞:用鞭棍等打人。
④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
⑤韩性:元末大学者。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无从书以观听妇前词(《石壕吏》)B.录毕送之双兔傍地(《木兰诗》)C.执映长明灯读之执而临之(《马说》)D.父怒,挞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3.甲、乙两选段最能体现宋濂、王冕好学的一个字分别是_____、____。
4.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大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请从下面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2)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见。
2.(1)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2)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惊异。
3.嗜痴示例二:我选择第(2)句。
这句将佛像的狰狞恐怖与王冕的“恬若不见”作对比,突出了王冕读书的专心。
二、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阅读,回答文后问题[注]①选自《亭林文集》。
《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
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
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
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
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曰书: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未尝:(3)媵人持沃灌汤:2.梓莘与保雅在理解《与人书》中“拙诗”一词时有了困惑,请你参与讨论。
梓莘:“得拙诗”的意思是“赤豹读了一首拙劣的诗”。
保雅:我感觉不对,“拙诗”在这里不应该这样理解。
你:是的。
“拙诗”不是指“拙劣的诗”,理由是:1.(1)写信(2)不曾(3)热水2.“拙”是谦辞,“拙诗”在这里是谦称“自己的诗”,并且从下一句“深有所感”可见,这是一首好诗,能触动人心。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①牵牛来责蹊田②者。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③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或:有人,有的人。
②蹊田:践踏田地。
③策:通“册”。
④恬:心神安适。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已而复如初(________)②冕因去(________)(2)文中写佛像“狞恶可怖”,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王冕是一个青春励志的典型。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呢?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黔无驴,有好①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阅读答案】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窃入学舍②曷不听其所为?③琅琅达旦。
④安阳韩性闻而异之11、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12、翻译下列句子。
(2分)(1)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篇二: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阅读答案】王冕僧寺夜读,中国古代文人的勤学故事,出自明代“文臣之首”宋濂的《王冕传》,讲述的是元朝的文学家、书画家王冕少年时一心读书求学,终成通儒的故事.王冕的成功,诠释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内涵,启迪我们学习要好学不倦,专心致志.原文安阳韩性闻而异之(27),录(22)为弟子(23),学遂(24)为通儒(25).性卒,门人事冕如信事性.时冕父已卒(26),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注释(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现诸暨市.(2)牧:牧牛.(3)陇:通“垄”,田埂.(4)窃:偷偷地.(5)学舍:学堂.(6)诸生:学生们.(7)已:毕.(8)辄:就.(9)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10)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11)痴:此指一心一意.入迷,痴迷.(12)听:听凭.(13)去:离开.(14)依:投靠.(15)潜:暗暗地、悄悄地走.(16)执策:策通“册”,书本.执策:拿着书.(17)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1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旦:早上.(19)偶:偶像.(20)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狞,凶恶.(21)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22)录:收.(23)弟子:学生(24)遂:成.(25)通儒:博学多通的儒生.(26)卒:死去;死亡.(27)词类活用: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然像以前一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呢?”王冕因此离开家,到一座寺庙来居住.夜里他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都是土质的偶像,狰狞凶恶.王冕是小孩子,却满不在乎像不知道一样.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感到十分惊讶,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后增…)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赡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
专题20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二)-2023年小升初语文考前精准练(全国版)
2023年小升初语文考前精准练专题20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二)真题精练一、(2022·昆明)文言文阅读。
王冕好学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注释:①诸暨:县名。
今属浙江省。
②牧:放牧。
③蹊:踩踏。
④或:有人。
⑤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⑥曷:为什么。
⑦听:听任。
⑧潜:悄悄地。
⑨执策:拿着书。
1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意思。
1.窃.入学舍()A.偷、盗 B偷偷地,暗地里2.听已,辄.默记()A.就B.果断2.请选出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
A.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牛踩坏了庄稼。
B.或者牵着牛来说牛踩坏了庄稼。
3.你认为王冕后来能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的原因是什么?二、(2022·永康市)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②乎?”平公曰:“安③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闲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④?”平公曰:“善哉!”[注释]①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②炳烛:点烛。
③安:怎么,哪里。
④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烛照明行走和黑暗中行走,究竟哪个更好呢?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师旷.曰________②臣闻.之________③如.日出之阳________④善哉..________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3.文中“盲臣安敢戏其君乎”中的“盲臣”指谁?请联系上下文和注释,说说他为什么是“盲臣”。
4.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写下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拓展:王冕好学(含答案)全国通用
王冕好学能力练习一——翻译句子1、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
(2 分)2、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2 分)能力练习二——给文章加标点: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答案见第2 页)练习一答案:1、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
2、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
练习二答案: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注释:(1)牧:放牧牲畜。
(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
(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
(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拿着书。
(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①牵牛来责蹊田②者。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③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或:有人,有的人。
②蹊田:践踏田地。
③策:通“册”。
④恬:心神安适。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已而复如初(________)②冕因去(________)(2)文中写佛像“狞恶可怖”,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王冕是一个青春励志的典型。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呢?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螳螂捕蛇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②如碗,摆扑③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割之。
然审视殊④无所见,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⑤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⑥已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觇(chān):察看,窥视。
②围:指蛇的身围。
③摆扑:扭动摔打。
④审:仔细。
殊:极,很,完全,非常。
⑤攧:同“颠”,跌、摔。
⑥额(é)上革肉:头顶的皮肉。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C.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2)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久之蛇竞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3)结合选文,说说小小韵螳螂为什么能置巨蛇于死地。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王冕传节...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目录1.胜人者先自胜2.王冕传(节选)3.赵威后问齐使4.六一居士传(节选)5.王翦将兵6.傅显迂缓7.北门之管(节选)8.卫灵公天寒凿池9.宋人酤酒10.荀巨伯探病友11.甲与乙相善12.公卢之谏13.乐不思蜀14.孔文举年十岁15.齐鲁夹谷之会(节选)16.狗监17.触龙说赵太后(节选)18.师旷论学19.创鹜之报20.吕氏春秋·贵因21.晋献文子成室22.孺子善谏23.庖夫24.孟子见梁惠王25.庄周家贫26.二翁登泰山27.范蠡浮海出齐28.文天祥传(节选)29.郑板桥开仓济民30.答谢中书书31.食喻32.张元饲弃狗33.太祖弹雀34.武帝游宴见马35.罗企生拒谢桓公36.梅圣俞诗集·序(节选)37.束氏狸狌38.子产论政宽猛(节选)39.李泰伯改字40.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41.劝学(节选)42.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43.朱文公受骗44.临江之麋45.亭林先生神道表胜人者先自胜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
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这里指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通“饰”,修饰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六卿请复.A B薄.如钱唇(《活板》)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钟鼓不修.战而.不胜C D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答】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译】3.本文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论及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且在某些观点上不谋而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王冕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二:王冕文言文阅读答案王冕,诸暨人,七八岁时,其父要他在陇上放牛,他却偷偷地溜进学舍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住,有时晚上回来竟忘了牵牛。
有时会有人把牛牵回来,责备说踩了他的田,他的父亲生气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完了还是不改。
他母亲说:“儿子痴迷这样,你为什么不放任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到寺庙旁居住,晚上就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就着长明灯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狰狞可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子,但他坦然似的什么都不知道,一点也不怕。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觉得他很奇异,便把他收作弟子,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
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一样尊重。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他就把母亲接到越城去奉养。
后来因为母亲想念故乡而回故乡,他买了头白牛,拖着母亲的车,自己则穿戴着旧的衣服帽子跟在车后。
乡间的孩童争相观看讪笑,王冕也笑。
著作郎李孝光想把王冕推荐做府衙小吏,王冕骂道:“我有田可以耕,有书可以读,难道还愿意整天抱着文卷站在官府里,让人奴役吗?”他常住在小楼上,有客人来了,门童来报,他要客人爬上去,客人才可以上去。
有使者经过越城,在马上要求见他,他拒绝了。
使者离开不到几百步,他倚在楼上长啸,令使者很惭愧。
王冕多次考进士,但都落第了。
他叹道:“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的,我怎么可以沉溺于其中呢?”遂放弃了。
他雇了艘船下东吴,过大江,进入淮,楚等地,游遍名山大川。
有时遇到奇才侠客,谈及古时豪杰事迹,当即就一起喝酒,吟诗抒发慷慨悲愤之情,别人骂他是狂奴。
当往北到了燕京时,住在秘书卿泰不花家。
泰不花推荐他在史馆供职,他说:“你真是愚昧啊!不出十年,这里就变成狐狸兔子游玩的地方了,还当什么官?”那天将要往南归,碰上他朋友卢生死在滦阳,只剩两个幼女,一个书童留在燕京,不知道怎么办。
王冕知道后,不远千里去到滦阳,取回卢生的骸骨,并带两个幼女回到她们家。
王冕回到越城后,宣称天下即将大乱。
当时国内无事,有人骂他狂妄。
他说:“我不狂妄,还有谁狂妄?”于是带妻儿隐居在九里山。
种豆三亩,一倍的粟。
种千株梅花,桃杏五百。
还在一块地种芋头,薤和韭各一百多。
另外引水挖池,养了一千多条鱼。
他搭三间茅屋,自己题名为梅花屋。
王冕曾经仿《周礼》写了一卷书,随时带在身上,不给别人看。
到了深夜就拿出来读,然后摸着书说:“只要我不死,拿着这本书遇上明主,象伊尹,吕尚那样的事业就可以达成了。
”当风和日丽时,他就拿着纸写诗,写上千首都不停,都是很有气势的,让读的人无不激动得毛发耸立。
客人来了也不需要宾主之礼,聊一整天也不累。
有食物送来就吃,不用推迟。
他很擅长画梅花,不逊于杨补之。
求他画的人很多,他以画卷的长短决定需要多少米来换。
有人讥笑他,他说:“我借此以养活自己,你以为我喜欢帮别人画画吗?”没过多久,汝颍地方发生起义,和王冕说的一样。
朱元璋夺取了婺州后,即将进攻越城,物色到了王冕,请他为幕僚,任命为咨议参军,谁知只是一晚就病死了。
王冕相貌魁伟,有副美髯,为人磊落有大志,还没有实践就死了,令人惋惜。
笔者说:我在城南求学时,孟寀说越城有个狂人,下大雪时,赤脚上潜岳峰,四顾高呼:“天地间都是白玉合成,使人心宁清澈,好象马上就成仙一样。
第十三篇1.①田埂、田畔高地②早晨2.(1)王冕听完后,就默默地记住了.(2)安阳的韩性听说他苦读的事,认为他与众不同.3.学舍偷听读书;寺庙借长明灯读书.围绕“学习成才”这一中心言之成理即可,如: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条件差,只要努力,照样能成才;逆境出人才等.第十三篇1.①田埂、田畔高地②早晨2.(1)王冕听完后,就默默地记住了.(2)安阳的韩性听说他苦读的事,认为他与众不同.3.学舍偷听读书;寺庙借长明灯读书.围绕“学习成才”这一中心言之成理即可,如: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条件差,只要努力,照样能成才;逆境出人才等.篇四:王冕文言文阅读答案王冕,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
父怒挞鞭打之,已而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渎书。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英语翻译窃:曷:执策:若:翻译(1)听已,辄默记。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本文记叙了王冕苦学的哪两件事?从中你受到哪些启发?语文夏尔03372014-10-24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逐为通儒.【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册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了王冕苦读的事.感到很是惊讶,就收他作了自己的弟子,王冕发愤学习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窃:偷偷地.曷:为什么.执策:手里拿着书册.若:好像.翻译(1)听已,辄默记.——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安阳的韩性听说了王冕苦读的事.感到很是惊讶.本文记叙了王冕苦学的哪两件事?——放牛时偷听念书、寺庙读书.从中你受到哪些启发?——一个人要想长学问成才,就要千方百计刻苦读书.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册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 潘权浩后来居上 2014-10-24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册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王冕苦读的事。
感到很是惊讶,就收他作了自己的弟子,王冕发愤学习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
解释窃:偷偷地。
曷:为什么。
执策:手里拿着书册。
若:好像。
翻译(1)听已,辄默记。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王冕苦读的事。
感到很是惊讶。
本文记叙了王冕苦学的哪两件事?——放牛时偷听念书、寺庙读书。
从中你受到哪些启发?——一个人要想长学问成才,就要千方百计刻苦读书【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册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 2014-10-24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册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王冕苦读的事。
感到很是惊讶,就收他作了自己的弟子,王冕发愤学习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
解释窃:偷偷地。
曷:为什么。
执策:手里拿着书册。
若:好像。
翻译(1)听已,辄默记。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王冕苦读的事。
感到很是惊讶。
本文记叙了王冕苦学的哪两件事?——放牛时偷听念书、寺庙读书。
从中你受到哪些启发?——一个人要想长学问成才,就要千方百计刻苦读书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逐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 冰之沧月wl 2014-10-24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逐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册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王冕苦读的事。
感到很是惊讶,就收他作了自己的弟子,王冕发愤学习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
解释窃:偷偷地。
曷:为什么。
执策:手里拿着书册。
若:好像。
翻译(1)听已,辄默记。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