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厚黑学)

合集下载

厚黑学智慧全集-第六章

厚黑学智慧全集-第六章

第六章厚黑随笔5我不惟这些地方,与白居易相同,还更有相同的。

寄元稹又云:“古人云:‘名当公器,不可多取。

’仆是何者,窃时之名己多,既窃时名,又欲窃时之富贵,使己为造物者,肯兼与之乎?今之屯常,理固然也。

”鄙人发明“求官六字真言”,“做官六子真言”,得我余绪者,无不腾达而去,而自己则不惟知事局长,不曾做得一任,就连区长区员,都未委充一次,读居易之书,恍悟彼苍之位置我者,别有所在,此“迂老随笔”所以不得不写,而他人呼我为教主,所以不得不应也。

白居易又云:“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辄咏歌之,歉稍稍进闻,以复吾生平之志,岂图志未就而谤己成,众口藉藉,以为非宜,权豪近贵者,相目而变色矣,执政柄者扼腕矣,握军要者切齿矣,号为沾誉,号为诋讦,号为谤讪,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

”这恰是鄙人着书立说,所收的效果。

居易又云:“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世韦苏州歌行……五言诗……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

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闲适者……宜人之不爱也。

”鄙人作品,已刊行者凡七种:(一)厚黑学,(二)厚黑丛话,(三)考试制之商榷,(四)社会问题之商榷,(五)中国学术之趋势,(六)心理与力学,(七)制宪与抗日,庄生曰:“天下不可与庄语”,前两种不过开开玩笑,后五种盖认真讨论学理者,乃啧啧众口者,独在厚黑学,其认真讨论学理者,倒不为人重视,鄙人亦曰:“时之所重,仆之所轻。

”凡此种种,都与白居易相同,所以就厚黑学言之,我有点像白居易。

扬雄死,人谓桓谭曰:“子尝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愿君与谭不及见也。

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杨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

”扬雄在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在当日,很为人轻视,其轻视的原因,已为桓谭揭出,桓谭所说的:“贱近贵远”,与居易所说的:“荣古陋今”,都是一般人的通性,此不独对于着作家为然,即对于功业家也是如此。

另类曾国藩:营销人成长与奋斗的典范

另类曾国藩:营销人成长与奋斗的典范

另类曾国藩: 营销人成长与奋斗的典范提起曾国藩, 主流舆论大体有两种评价, 一是阶级斗争的观点, 即认为他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刽子手, 代表腐朽的地主阶级利益;另一派为厚黑学观点, 认为曾国藩是厚黑学之祖、权谋学宗师。

现在, 阶级斗争观点失去市场, 厚黑学观点成为主流。

一般政客、企业家等醉心名利者关注曾国藩, 其实是想从曾国藩身上汲取升官发财、为人处世甚至勾心斗角的方法。

第二种观点估计与唐浩明先生所著《曾国藩》与《曾国藩家书评点》热销有关, 但笔者通读这两套书, 并未发现唐浩明先生有这种用心与导向。

看来还是应了中国那句古语: 仁者见仁、知者见智。

相反, 我在看唐先生评点《曾国藩家书》时, 反而发现他有着不同一般学者的学术严谨性。

当然, 笔者在此只是乱发感想, 作为一个普通的营销人, 俺从学术上评价曾国藩好比班门弄斧, 难免贻笑大方。

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与《评点曾国藩家书》笔者囫囵吞枣的读了两遍, 所注意与感触最深的, 不是阶级斗争, 不是权谋与厚黑, 而是曾氏由一介农家子弟、文弱书生成长为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个人成长与奋斗史。

或许, 这对营销人具更大的启迪作用。

一、失意与打击: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曾国藩虽说最终位及人臣, 于剿灭太平军后封侯。

为汉人在清一代官级最高。

但曾氏一生, 命运的打击与痛苦从未停止过:一生体弱多病, 早年进京赶考, 肺病复发, 差点一命呜呼。

幸得略懂医术的好友欧阳兆熊悉心照顾, 才勉强捡回一条命;一生癣疾成绝症, 每遇变故或心情低落即奇痒难忍, 直抓得皮屑满地、血肉模糊。

曾氏常为此觉得生不如死, 人生毫无乐趣可言;育有三子六女, 长子夭折, 六女除满女(湖南方言为最小的一个女儿的意思)曾纪芬高寿安享晚年外, 其他五女或早夭, 或郁闷而死, 或难产而死, 五个女儿婚姻大都不幸嫁的全是纨绔子弟。

四兄弟有两个死于战争, 六弟曾国华率部轻敌, 结果至三河惨败, 六千湘军全军覆没;创建湘军初期, 朝庭不信任, 湖南、江西地方政府勾心斗角, 不仅不给资源, 还暗处挖墙角使坏, 让曾氏有苦难言;亲率湘军初战失利, 跳河自杀未遂, 幸亏湘军另一支塔齐布营于湘潭初战告捷, 总算挽回一点面子。

曾国藩传读后感5篇6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5篇6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5篇600字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完全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他虽然天生愚笨,但时刻督促自己持之以恒,再难的事也要以强硬的态度和毅力去攻克它,肯下笨功夫,治军也是如此,曾国藩从不选有官场经验的军官,也从不选有作战经验的战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曾国藩传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曾国藩传读后感1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

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

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

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

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

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20部必读的谋略经典书籍推荐

20部必读的谋略经典书籍推荐

20部必读的谋略经典书籍推荐多看一些谋略经典书籍,有主帮助你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下面是由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20部必读的谋略经典书籍推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部必读的谋略经典书籍一第1部《道德经》老子(中国·春秋生卒年不详)老子的谋略思想博大精深,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人类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道德经》是一部真正的谋略学著作,时至今日,它在管理学、军事学、运筹学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谋略价值日益凸显,一本好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第2部《鬼谷子》鬼谷子(中国·春秋生卒年不详)鬼谷子是我国古代的谋略先师,他将中国的谋略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鬼谷子》这部智谋宝典历来享有“智慧禁果、旷世奇书”之称,是中国先秦时代游说、纵横之学的登峰造极之作,在当代世界范围内产生着重要影响,至今仍闪耀着诱人的光彩。

第3部《管子》管子(中国·春秋约公元前725~前645) 《管子》是我国传统谋略文化的重要典籍,其精言妙道足以启迪今人,流传后世。

在这部千古治世奇书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举凡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外交和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等各领域的智谋韬略应有尽有,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第4部《论语》孔子(中国·春秋公元前551~前479)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的精神光泽、文化精华几乎渗透到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土壤。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代表作,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两千年来中国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

第5部《孙子兵法》孙武(中国·春秋公元前6世纪末~前5世纪初)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奠基者,被后世誉为“兵圣”。

《孙子兵法》集中反映了孙武丰富而深邃的军事谋略思想,堪称中华民族的不朽兵书和世界第一部“军事谋略学”著作,不仅在军事科学领域享有重要的地位,亦被中外商家奉为制胜的法宝。

第6部《荀子》荀子(中国·战国约公元前313~前238)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厚黑学》读后感[修改版]

《厚黑学》读后感[修改版]

第一篇:《厚黑学》读后感《厚黑学》读后感厚黑学看了一些,原来并不是想像中真的那样说的脸厚心黑,好似人心真的如此险恶难以对付似的,但是看下去了之后就知道并不是那样的了。

那个自高自大的厚黑教主其实胸怀还是很宽广的,见识也多,学识也够丰富,说话只不过是不加掩饰地直揭丑陋而已,但是能看得出,其间意味深刻,既引经据典,又嬉笑怒骂,讽刺加自捧,句句在理,又幽默好笑,真的是难得一见的好书。

厚黑学不是教人如何变坏,变得脸厚心黑,那是心里只有私利,目光短浅的人才这样看待,也可以说,读看它是一件危险的事,有些人真有可能会走火入魔,离其真理越来越远。

不过只要善于思考,懂得质疑分析,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明辨事非,像李宗吾说得一样思想独立,就不会陷进去,反而会有大用处的。

所以说,我是由衷地钦佩这样一个想法独特,有别于常人思维的天才思想家了。

厚心者,行事如弹簧,压发之间的距离越长,汇聚的能量越大。

雄才大略者,忍与发,进与退之间的距离越大,本领也越大。

这就是所谓的“厚”。

——李宗吾第二篇:读后感厚黑学《厚黑学》的读后感厚黑学是新时代的哲学,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指导人们在这个时代的为人处世的哲学。

因为有些内容与传统的伦理道德有点冲突,其实也不算冲突,而是旧的东西有新解。

厚黑学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华民族黑暗自私的一面,然而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所以人们对它褒贬不一。

所谓厚黑就是“厚脸皮,黑心肠”。

综观历史长河,所谓的英雄无不是厚脸皮,黑心肠,可是对于我们普通人,并不是什么大人物,只要能够黑脸皮就能在社会中如鱼得水啦,黑心肠就不必了。

如果大家都是黑心肠,那么整个世界就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了,那些单纯的人就没法活了。

所以我们要活好,首要任务是炼成一个厚脸皮的人。

这个世界,只有脸皮厚才会做成功一件事情。

厚脸皮的人有三个最主要的特征,一个是说谎话不眨眼,一个是说谎话被人当场戳穿从不会脸红,还有一个是旁若无人。

如何练就厚脸皮呢? 做厚脸皮的最重要的就是消灭自尊。

曾国藩介绍

曾国藩介绍
• 1840年(道光二十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七月,钦命为乡试
(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升侍讲学士。不久,同榜进士李文安之子
李鸿章入京会试,投其门下受业,住他北京家至少一年。 •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 •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 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
• 1834年(道光十四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 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 1835年(道光十五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 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 湘乡会馆。
步入仕途
• 在1838年(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殿试位 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 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 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回任两江
• 1870年(同治九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 祥刺杀于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 审理该案。
• 1871年(同治十年)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 《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九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 训练情况。十一月抵达上海。
• 曾国藩蜡像 • 1872年(同治十一年)2月27日,曾国藩领衔上奏,
大战太平军
• 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

曾国藩立像[6]

厚黑学智慧全集-第九章

厚黑学智慧全集-第九章

第九章厚黑教主自传2最奇者,我生平从未见我父写过一个字,他读的圣论广训,及朱柏庐治家格言,是徐老师用朱笔圈断句,其他三书,俱是白本,我父未圈点一句。

所以我生平不但未见我父写过一个字,就连墨笔书的一圈圈,都未见过一个。

我们弟兄六人,随时都有人在侧,无论写什么,他都喊儿子动笔,我看他吃饭捏筷子,手指很僵硬,且有点发颤,大约是提笔写不起字。

我父常说:唐翼修着有《人生必读书》。

我考试到叙府,买得此书,送在他面前,他也不看,还是喊我拿圣论广训和格言书来。

揣其心理,大约是谓:只此二书已够了,其他皆是赘瘤。

我父常常说道:“你的书读窜皮了,书是拿来应用的,‘书即世事,世事即书。

’你读成‘书还书,我还我’去了。

”我受过此种庭训,故无事时,即把书与世事,两相印证,因而着出《厚黑学》,与《心理与力学》等书,读者有说我熟透人情的,其实不然。

我等于赵括谈兵,与人发生交涉,无不受其愚弄,依然是“书还书,我还我。

”我父又说:“书读那么多做甚?每一书中,自己觉得哪一章好,即把他死死记下,其余不合我心的,可以不看。

”所以我父终身所读之书,只得三本。

而三本中,还有许多地方,绝未寓目。

常听他曼声念道:“人子不知孝父母,独不思父母爱子之心乎?”(圣论广训中语)“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骄奢,骄奢生淫佚,淫佚生贫贱(刿心要览中语)‘应箕应尾,你两个……’(椒山遗嘱中语,应箕应尾,是椒山之子)我父常常喊我近前,讲与我听,我当了秀才,还是要讲与我听,我听之津津有味。

我此次归来,将刿心要览,寻出细读,真是句句名言,我生平作事,处处与之违反,以致潦倒终身,后悔莫及。

我读书的方式,纯是取法我父,任何书我都跑马观花的看去,中间看,后面看,每页也未细看,读着一二句合我之意,就反复咀嚼,将书抛去,一而二,二而三,推究下去。

我以为:世间的道理,为我心中所固有,读书不过借以引起心中之道理而已。

世间的书读不完,譬如:听说某家馆子菜好,我进去取菜牌子来,点几个菜来吃就是了,岂能按着菜牌子逐一吃完?又好像在成都春熙路、东大街、会府等处游玩,今日见一合意之物,把他买回来,明日见一合意之物,又把他买回来,久之则满室琳琅,样样皆合用,岂能把街上店子之物,全行购归?我这种说法,纯是本之我父,因此之故,我看书,入理不深,而腹笥又很空虚。

晚清重臣曾国藩

晚清重臣曾国藩




回任两江
• • 1870年(同治九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 刺杀于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 理该案。 1871年(同治十年)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拝 选子第出洋学艺折》。九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训 练情况。十一月抵达上海。 曾国藩蜡像 1872年(同治十一年)2月27日,曾国藩领衔上奏, 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幵提出在美国 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 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 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3月1日,时发脚 麻乊症,舌蹇不能语。 3月20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 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朝廷闻讯,辍朝 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6 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 乊釐盆岭. 1873年(同治十二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今望 城区)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 • • • •
攻占南京
• 1861年(咸丰十一年)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9月25日,曾国藩移住 安庆。12月20日,曾国藩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兵 巡抙、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同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 路军迚军乊策:“以围攻釐陵属乊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 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乊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1月31日,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 荃补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四月, 李鸿章率军抵上海。五月,曾国荃率军迚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 师围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二 十万人兴力,十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 • 1864年(同治三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对无辜平 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 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7月,朝廷加曾国 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与平 定太平天国战功居次乊湖广总督官文双方形成集团政争白热化。八月, 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曾国藩为什么纵容湘军屠杀 曾国藩杀了多少人

曾国藩为什么纵容湘军屠杀 曾国藩杀了多少人

[键入文字]
曾国藩为什么纵容湘军屠杀曾国藩杀了多少人
撇开其他不说,曾国藩在诸多方面都为我国的复兴大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无论是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大力推行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等,都是在为国家的进步强大操劳。

然后就是这一次大屠杀,让曾国藩成为了一名备受争议的政治家,甚至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变成过大于功的厚黑学典型人物。

湘军屠城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轰动的转变,曾国藩在当年又究竟做了什么,或者是什么导致他的屠杀道路。

1864 年南京沦陷,湘军进入南京后,所展现的的确是一副土匪的模样,丑恶的嘴脸尽显无遗,不知道此时的曾国藩是怎么认为的,在看到自己用礼盒仁德教育出来的保家卫国的战士,为什么开始屠杀其自己守护的东西了。

据说当时的湘军进城后就和饿狼看到肉一般,看到人就杀,看到房子就放火烧,百姓的钱财被掠夺,城中女子也惨遭蹂躏。

南京城血流成河,霎时间尸横遍野。

这一次的屠城,是南京遭受的最大的创伤,灾难过后,城中连一颗树木也不剩。

那一年,全中国人口骤减一亿多,除了饥荒瘟疫害死的三千多万,有五千万普通百姓是死于湘军的大屠杀。

不禁让人可悲的联想到,将屠杀百姓视作功劳的,原来不止那东亚的小岛国,我们似乎是开了个先例,人家只是照搬照抄罢了。

然而关于这次惨无人道的屠杀,曾国藩却没有作过多解释,他纵容这样的屠戮行为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更是全南京城受难的五千万百姓所不能接受的。

为了延缓晚清腐败政府的苟延残喘,打着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光荣旗号,却干着屠杀自己子民的勾当。

这样的官能叫好官吗。

曾国藩杀了多少人
1。

曾国藩人物简介

曾国藩人物简介

[键入文字]
曾国藩人物简介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代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姓名:曾国藩
生卒年:18111872 年
籍贯:湖南湘乡
曾国藩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曾国藩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日以读书为业。

28 岁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10 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可谓官运亨通。

曾国藩是清王朝由盛世转为没落、衰败的过渡、动荡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是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才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曾国藩毕生追求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学文化最典型的实践者,他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了书生报国的愿望。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在湘潭集结组建陆军13 营、水师10 营,加上勤杂人员共1.7 万余人的湘军,担负起剿灭太平天国的重任。

曾国藩历尽千辛万苦,几度出生入死,后勾结列强,终于在同治三年(1864 年)攻破天京,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因此,他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衔,又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取得军政大权。

由一介书生而成为一个统领群伦的中兴名臣。

1。

曾国藩简历

曾国藩简历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

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

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曾国藩生平简介:1833年(道光十三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24岁春,入岳麓书院。

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交往。

1835年(道光十五年)25岁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道光十六年)26岁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

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

试后改名国藩。

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

授翰林院庶吉士。

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十九年)29岁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

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

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

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岁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岁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

“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

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

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

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曾国藩》读后感(15篇)

《曾国藩》读后感(15篇)

《曾国藩》读后感(15篇)《曾国藩》读后感1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

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着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着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

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

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

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

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

《曾国藩》读后感2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曾国藩家书》主要是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

《厚黑学》读后感:厚黑学处世之道,你了解吗?

《厚黑学》读后感:厚黑学处世之道,你了解吗?

《厚黑学》读后感:厚黑学处世之道,你了解吗?厚黑学处世之道,你了解吗?——读《厚黑学》有感会计1801班谢宝婷李宗吾的《厚黑学》自1912年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

《厚黑学》分三卷,上卷“厚黑学”,中卷“厚黑经”,下卷“厚黑传习录”,1912年在成都《公论日报》刊载,一时“读者哗然”。

《厚黑学》深刻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以及官场中的种种恶行,受到当权者的忌恨,致使《厚黑学》未能在《公论日报》连载完全,直到1934年,几经周折,才以单行本形式刊行。

但是在当时的专制制度下,《厚黑学》长期列为禁书。

直到1989年1月,求实出版社整理出版了《厚黑学》一书,才使得众多读者得以认识李宗吾和他的“厚黑史观”。

李宗吾在《厚黑学》中阐述道:脸要厚而无形,心要黑而无色。

其实讲的就是为人处世之道,这也是厚黑学的精髓了。

在我看来,所谓厚黑处世之道,要以灵活为原则,不要轻易得罪人,学会外圆内方、既厚又黑的处世本领。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读《厚黑学》的几点感悟吧。

古人经常说“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被很多人奉为生活和成长的醒世恒言,认为吃亏能换取经验,吃一堑长一智。

其中包含着做人、做事的人生哲理和博大的哲学思想。

《厚黑学》中讲到的其中一直高超的处世方法,也是“吃亏是福”。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身边不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职场新人在抱怨,认为自己遭遇各种不公平对待。

但如果你想在职场中顺利生存,就必须吃得眼前亏,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除此之外,低调务实是厚黑处世者大智大谋的表现。

“低调做人”,是指为人要谦逊,心态要平和,不张扬、不炫耀,进退有度。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树林里,一棵树长得太突出了,远远高于其它的树木,那么大风刮来时,必定是最容易折断的。

做人也一样。

我们要深刻明白,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越有本事的人越低调,越没本事的人越张扬。

在低调做人这方面,曾国藩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按照清朝制度,官员在升任二品后,应该把乘坐的蓝轿换成绿轿,以彰显身份。

《厚黑学》读书笔记

《厚黑学》读书笔记

《厚黑学》读书笔记《厚黑学》读书笔记《厚黑学》读书笔记1进步在于阅读,成长在于阅读在大一的的生活里,我阅览了一本书《厚黑学》,从此中感悟到了一些道理并叙其感言。

这本书是由李宗吾先生所作,读本书之前我对厚黑的概念不是很清楚,正所谓:自古出书者,不计其数,能称精华者,屈指可数。

那么我想说,李宗吾虽然出书于民国,但他能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了这本书,我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名人名言大全摘抄李宗吾先生其的文采与思维超越常人,还有读书人内在的一种狂傲,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造就了如此一位文坛奇葩,以圣贤自居,评论天下的能者。

这是网络上比较火的对李宗吾的看法。

《厚黑学》以三国英雄、楚汉名将为主论叙脸厚心黑之心得,以三步工夫为总结,强调黑与厚的不一样概念。

(veryok)《厚黑学》中用了三步概括厚、黑三种境界的人:一、厚如城墙,黑如煤炭;二、厚而硬,黑而亮;三、厚而无形,黑而无色。

从书中所看,李宗吾仅仅看到了第二种境界,其对人性的明白,以恶为先,因此评论世人。

先看到恶的一面,然后放下人性善良的一面,讲自古英雄都是用仁义道德的外表,来体现人之初,性本恶的个人观点。

而对于第三种境界,只靠普通善恶是无法诠释的,因此他避而不谈。

在为人处事方面,《厚黑学》也有所写,他写道:为人处世非有厚的功夫不可,如果为人内向须腆,不能忍受各种在处世交往中的屈辱,太过于顾及自己的虚荣心,就不能够与朋友和敌人相处,更不可能抓住机会展示自己,即使本身有出众的才智,也会淹没在芸芸众生里面,这是十分可惜的。

因此在我看来,李宗吾先生所主张的厚黑在为人处事方面,虽主张黑,但同时强调在了世间行使恶,只是为了每个人以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在人生中赢得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在这本书中,黑也绝不能以不择手段,放下道德为代价,而换取自己的名利。

这本书中所说的黑,不是简单的诡计多端、阴险狡诈,它更包容了睿智、谋略与高瞻远瞩的深刻内涵。

谁想要充分的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那么,就要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智慧与韬略,这是现代人想要成功所需要的。

曾国藩简介资料

曾国藩简介资料

曾国藩简介资料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曾国藩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2月26日)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读《曾国藩》有感曾国藩读后感想读书笔记

读《曾国藩》有感曾国藩读后感想读书笔记

读《曾国藩》有感曾国藩读后感想读书笔记从小至今读过的书籍很多,似乎哪本书看完后都有感触。

但仔细一想,十多年前我看过的《曾国藩》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触最深。

这部三卷本的小说是我省现任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的成名之作,对100多年前清朝的大人物曾国藩作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和描写。

记得我当时从书店买回这套书,只花两个通晚就看完了。

曾国藩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誉之为圣贤、毁之曰元凶。

但掩卷长思,曾国藩的确是个能人、是个功德近乎完美的人。

大致说说吧:一是他的进取精神值得学习。

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的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

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所能走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居然成功了。

除开天份、机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习精神使然。

二是他那超人的洞察力值得钦佩。

他从一介书生投笔从戎,通过自己募兵、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湘军,最终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为保住大清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在此不多评说他的政治立场,这方面的评价已经很多很多,有人谓其为“元凶”就由此而来。

单从他在军事行动和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洞察力这点,就颇令人觉得他很不一般。

他的裁撤湘军、他的忍辱负重、他之后大力促进洋务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他不愧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

这种洞察力的形成,离不开广博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善于审时度势的头脑。

三是他的慎独精神值得借鉴。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日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日记中,他不断地反省自我每天的得失成败。

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不惜痛责自己,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加以改正。

数年下来,成就了一读曾国藩有感个人格完整、立身修德堪称楷模的曾国藩。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多的人研究曾国藩、崇拜曾国藩了。

当然,曾国藩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唐浩明先生写的这部小说,基本上遵循史实,为我们今天完整地了解曾国藩可谓是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

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

他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

他曾对4位弟弟说:“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读书讲究“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曾国藩极重择师交友,立志向圣贤看齐。

他在诗中写道:“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

”曾国藩在其志向的激励之下,终生勤俭谨慎,学修不断。

因此,当清国镇压太平军起义屡遭败北时,他创立的湘军却能扭转败局,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清政府称他是“学本有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赞扬他是“中兴第一名臣”。

在极重“立德、立功、立言”的湖湘学派中,曾国藩既是一名推波助澜者,又是一位成功的佼佼者,因而青年毛泽东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厚黑学立威篇软硬兼施 恩威术

厚黑学立威篇软硬兼施 恩威术

厚黑学立威篇软硬兼施恩威术为人、处世、做领导均艺术也,智慧也。

掌握了黑脸白脸术当能屈能伸,能柔能刚,亦宽亦严,亦恩亦威。

因此,对待下属既要有软的一手,也要有硬的一手。

只有恩威并用,才能真正树立大正的官威。

驾御部属应恩威并用许多强悍之人,尽管武艺超群,生性勇猛,但生来粗鲁、莽撞,因此,要想驾御悍将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悍将的优点是勇敢、不惜力,冲锋陷阵的时候,还真少不了他。

所以,悍将就像烈马,要想使用他,先要收服他。

什么人能收服悍将呢?有两种人:一种是比悍将更强悍的人;另一种是有威严,能震慑住悍将的人。

清朝名臣曾国藩的手下有一员悍将,叫陈国瑞,此人原是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手下大将。

他从未读过书,更不知道什么德不德的,只要开口说的就是脏话,只要想干的事,任天塌下来也要办成。

当年他十五岁时,在家乡湖北应城投了太平军,后来又投降清军,几经辗转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

据说他异常骁勇,打仗时,炮弹击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营房外,高叫“向我开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要说他是粗鲁莽撞之人,僧格林泌比他有过之无不及。

传说僧王是个暴虐、狂躁、喜怒无常之人,听手下汇报战况也要到处走动,赞赏时不是割一大块肉塞进对方嘴里,就是端一大碗酒强迫别人喝下去。

发怒时则用鞭子抽打或冲过去拧脸扯辫子,搞得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只有陈国瑞不怕这僧王。

他是打心眼儿里佩服僧格沁林。

僧王死后,曾国藩接替剿捻事宜,与陈国瑞军打上了交道。

当处理陈国瑞与刘铭任所统率的两军械斗事宜时,曾国藩感到只有让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后真正地使用他。

于是,曾国藩拿定注意,先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继而历数他的劣迹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评价。

当陈国瑞灰心丧气,准备打退堂鼓时,曾国藩话锋一转,又表扬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贪财等优点,告诉他是个大有前途的将才,切不可以莽撞自毁前程。

使陈国瑞又振奋起来。

紧接着,曾国藩坐到他面前,像与儿子谈话那样谆谆教导他,给他订下了不扰民、不私斗、不梗令三条规矩,一番话说得陈国瑞口服心服,无言可辩,只得惟惟退出。

读《曾国藩》有感

读《曾国藩》有感

读《曾国藩》有感读《曾国藩》有感1子岁新春之际,时之隆冬岁末,心静之余复读《曾国藩》三卷,比昔年耶岛排解寂寞添趣而读时,更有新的理解和感触,也更使我感到的其人、其事、其思、其语的博大和精深,也明白为何上朝国君的敬佩,渊出于何。

回顾我之泱泱大国,伟人英雄辈出,却无过于与我辈如此之近者,唯曾涤生此人尔。

读此书令我增智许多,看先贤也从年轻豪迈成长,历程艰辛磨难,后又感悟人生,夺其命者!实为常年之思劳也。

然其思又于其笔流传于世,不妄后辈幸事。

曾国藩值得我深思的转折有二,一为事业成功后的转变;二为行将离世的转变。

也可以说成是,首先为为人处世的行动上转变,此借助于老庄,次为精神思想上的蜕变,此借助于帝王霸业之术,变称可为经世济民之法。

前者是其由成功走向成熟,后者使其由成熟徒生遗憾。

曾国藩以挺经律己,终于取得巨大成功,使自己的事业走向了人生的顶峰,本应该世人称贤,但是却遭到朝廷其他官员的非议,使其徒生变故,处于惊险之中,只能自减羽翼借故归隐,虽迎合了古语中”福祸相依“道理,但更是道明了用何思路处世的含义,儒家经世之论毕竟被老庄无为而替换,此乃人生的一大精练,然若无年龄和时世的熏陶,何能为此?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好说却难做也!观当前之时世莫过于此,出事业、人生、朋友、理想之俗务,当以才能为建功立业之手段,以柔善为盘桓守成之方法,方可略有小成,为我等之大戒也。

每岁增过天命众人士,回首往事,或成功,或失败,或痛苦,或欢乐常有感慨,悔人生不能复古重来,由衷之言脱口而出,人均不能免俗,只不过因人而异,皆由环境地位不同而不同罢了,一代大儒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呼!此为人生之撼事也,也是上天因岁增而给人们所带来的快乐之一吧,如能参悟朝起而闻暮鼓之人,早已跳出三界红尘之外了。

读涤生之生平,境界难以攀越,但遇事多思之界、处惊不变之境、日常勤笔之法,皆是我等学而习之。

呜呼!乐哉!此实乃静心修习之良法也!读《曾国藩》有感2近来读曾国藩传记类书籍,很敬佩这位晚清名臣对世事的练达,对天下大势的预判。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与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与胡林翼合称曾胡,他是湘军的创立者与统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清朝晚期人,字伯涵,号涤生,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他从一介书生到进京赶考,进了进士之后又一直留在京城,短短十年时间,连续升职七次,年仅37岁就已经官至二品,这在清朝历史上也只是独一份的。

后来恰逢太平天国乱世,当时正是因母丧而在家的曾国藩趁势在家乡创建了湘军,并且作为统帅者,曾国藩带领湘军和其他的义军一起历尽艰苦的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挽大厦于将倾,救清朝于乱世,因为这巨大的功绩,被封为了一等勇毅侯,这是清朝以来第一个以文人封武侯的人。

后来又升职至一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为官平稳,可以说是实现了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一生所处的年代,正是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的年代,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豪杰”,正是这样的乱世造就了曾国藩的一生。

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呈现出同治中兴的盛况,险些就力挽狂澜,将清朝从危机之中救回。

作为同治中兴的时期的主力,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让曾国藩成为了近代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人物。

如何正确评价曾国藩对于曾国藩,现在很多人都十分的推崇他,甚至已经在很多人心中被神化成了“圣人”,这样过分高估的评价无疑是不理智的,对于曾国藩,我们应该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来分析。

在文化上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他的一生是完全按照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来走的,他的一生深受“三纲五常”的影响,对于“君臣、父子”等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纲常部分极为看重。

这一点是深受争议的,不少的人认为“纲常”之说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曾国藩这样作为是不可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遗训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

二曰主敬则身强。

三曰求仁则人悦。

四曰习劳则神钦。

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就能使身心强健;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得到神明的钦佩。

“慎独”修身30年
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大成功还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言。

一个人如果做到这几个方面,就成功了。

曾国藩在中国的近代被称为完人,他有道德,有军功,有文章。

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把修身当做日常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现在保留下有他12项课程,其中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

对自己的人生修炼,有五个字。

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

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慎独的手段是记日记,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对自己在修身方面作检讨。

道光二十二年,他在日记里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

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

他在日记里写道,早晨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谓下流”。

最为可贵的是,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

在此后的30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度过,他每天仍然“三省吾身”。

可以说,修身是曾国藩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是一个事业取得大成功的人,其中的奥妙在哪里?
第一,储才养望。

人格修炼上的缺失,曾国藩通过修身弥补。

此外,他还意识到自己真才实学的缺失,这是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利用在翰林院比较空闲的时间,曾国藩如饥似渴地读了很多经世致用的书。

还有就是“养望”,培养自己的声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提高知名度。

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曾国藩主要靠诗文来提高知名度。

他的文章的确写得很好,创建了湘乡文派。

曾国藩后来在做侍郎的时候,写了很多有名的奏章,都是反映国计民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情民意,一反当时奏折报喜不报忧的局面。

尤为可贵的是他还批评刚刚登基的20岁的咸丰皇帝,说他有很多毛病。

这些奏折虽然直接上到朝廷,但抄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为曾国藩树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

第二,抓住机遇。

当时,朝廷任命了43个团练大臣和太平天国部队打仗。

除了曾国藩,其他人死的死、走的走,没有一个成就一番事业。

曾国藩成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抓住了机遇,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将事情做到极致。

清政府只是叫大家办团练,也就是办民兵,将地方维持好,但不让地方建军队。

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老板——皇帝是满人,他最大的忌讳就是汉人有军队。

但是,曾国藩还是把团练当做军队来训练。

江忠源在湖北打仗的时候,军队死了很多人,希望湖南给他提供
兵源,帮他在地方训练军队。

曾国藩抓住了这个机会,短短几个月,就将团练从1千人扩大到1万人,还很有远见地建立了水营,加上这些辅助人员共1.8万人。

打下武汉后,曾国藩给朝廷写了一个报告,请朝廷将攻打南京的任务交给他。

当年打南京是天字第一号的国家项目,这个国家项目被湘军这支“乡镇企业”拿下来了,这意味着你就是当今中国第一支劲旅,意味着你就是第一。

从分散在县里的散兵游勇,到担负着打南京的军事任务的正式军队,湘军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就是抓住机遇。

第三个就是屡败屡战。

曾国藩想浩浩荡荡打到南京,战无不胜。

哪知道出师不利,第一仗打下来大败,在长沙他羞愧难容,要跳河自杀。

后来在江西也是左右为难,战争极为困难,他又面临强有力的对手石达开,石达开带领20多万兵与他对抗。

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湘军一次失败时,幕僚给曾国藩起草一个报告,说湘军最近打仗屡战屡败,但是他改了一下说是屡败屡战,我屡败了还要屡战。

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

干事业,古代也好,现当代也好,什么时候都是这样,事业越大挫折就会越多、困难就会越多,你能不能够在这样的挫折和失败中挺下来?永不言败、永不言退,这是曾国藩和湘军成功的一个最坚实之所在。

湖南的湖湘文化,就是犟,骡子不回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这样的人格素质。

办天下事要用天下才
曾国藩死后一百多年,对他政治上的评价,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有一点,这一百多年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持异议,就是曾国藩识才用才。

李秀成的自述里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天王不识贤臣,而曾国藩的成功则是因为曾国藩善识人才。

在长征路上,刘伯承和薄一波有一个讨论,刘伯承说曾国藩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就是会用人。

曾国藩在识人、用人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呢?
第一,对人才的重要性,他认识非常透彻。

他认为办天下事要用天下才,办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

第二,他真正地爱才、惜才。

曾国藩一生有三乐,一个是读书时发出金石般的声音;一个是辛苦劳动下来好好地休息;还有就是奖励人才,让他们一天一天进步。

第三,曾国藩特别会辨人,尤善相士。

曾国藩死后的声名比生时更为隆盛,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找对了接班人。

他的学生李鸿章继他而起,执掌大清王朝的军事外交整整30年,权倾天下。

而这个人在任何时候对他的老师都是发自内心的极为尊敬,从来没有说过老师一句不满之词,这对曾国藩身后地位和形象的巩固有很大作
曾国藩提倡自强、倔强,这都是大丈夫立世所必不可缺的。

值得引人注意的,则是曾国藩在此自强、倔强的基础上提出了明强的概念。

明强的意思,不外乎既要自强,又不能盲目自强;既要超过别人,又要注意一定的条件和场合。

在这里,曾国藩以历史上的人物为例,提出要坚持孟子的集义而强、曾子的从自我反省中崛起,反对李斯、曹操、董卓、杨素那样的强,因为他们的强都用于谋一己私利上,所以没有好下场。

唐代的顺宗在当太子时,亦好作壮语,恍然以天下为任。

太子有盛名,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先决条件。

但太子胜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所以又常会遭父皇的猜忌而废黜。

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

顺宗作太子时,一日曾对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但慕王叔文却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敏感问题,你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得如雷贯耳,于是立刻闭嘴哑言。

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了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

这种含才不露、不显身手的风格,就是明强,也就是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特长,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最好的历史人物大概应推范蠡了。

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以处安”,就激流勇退,放弃了上将军之大名和“分国而有之”的大利,退隐于齐,改名换姓,耕于海畔,手足胼胝,父子共力,后居然“致产十万”,受齐人之尊。

范蠡虽居相安荣,但又以为“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闲行以去,止于陶”,从事耕畜,经营商贾,又致货累矩万,直至老死于陶。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范蠡三徙”。

范蠡之所以辞官退隐,就是考虑到不要让尊名大利给自己带来身家性命之忧。

事实上他的考虑是有道理的。

与他共扶勾践的文种就因不听范蠡的规劝接受了越国的尊荣大名,结果死在勾践手下。

说到底,像顺宗、范蠡这样处理名位的方式,都是为了形式上放弃之后,更永久地保有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