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厚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遗训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敬就能使身心强健;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得到神明的钦佩。

“慎独”修身30年

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大成功还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言。一个人如果做到这几个方面,就成功了。曾国藩在中国的近代被称为完人,他有道德,有军功,有文章。

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把修身当做日常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在保留下有他12项课程,其中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人生修炼,有五个字。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慎独的手段是记日记,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对自己在修身方面作检讨。道光二十二年,他在日记里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他在日记里写道,早晨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谓下流”。

最为可贵的是,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的30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度过,他每天仍然“三省吾身”。可以说,修身是曾国藩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是一个事业取得大成功的人,其中的奥妙在哪里?

第一,储才养望。人格修炼上的缺失,曾国藩通过修身弥补。此外,他还意识到自己真才实学的缺失,这是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利用在翰林院比较空闲的时间,曾国藩如饥似渴地读了很多经世致用的书。

还有就是“养望”,培养自己的声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提高知名度。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曾国藩主要靠诗文来提高知名度。他的文章的确写得很好,创建了湘乡文派。曾国藩后来在做侍郎的时候,写了很多有名的奏章,都是反映国计民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情民意,一反当时奏折报喜不报忧的局面。尤为可贵的是他还批评刚刚登基的20岁的咸丰皇帝,说他有很多毛病。这些奏折虽然直接上到朝廷,但抄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为曾国藩树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

第二,抓住机遇。当时,朝廷任命了43个团练大臣和太平天国部队打仗。除了曾国藩,其他人死的死、走的走,没有一个成就一番事业。曾国藩成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抓住了机遇,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将事情做到极致。

清政府只是叫大家办团练,也就是办民兵,将地方维持好,但不让地方建军队。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老板——皇帝是满人,他最大的忌讳就是汉人有军队。但是,曾国藩还是把团练当做军队来训练。江忠源在湖北打仗的时候,军队死了很多人,希望湖南给他提供

兵源,帮他在地方训练军队。曾国藩抓住了这个机会,短短几个月,就将团练从1千人扩大到1万人,还很有远见地建立了水营,加上这些辅助人员共1.8万人。

打下武汉后,曾国藩给朝廷写了一个报告,请朝廷将攻打南京的任务交给他。当年打南京是天字第一号的国家项目,这个国家项目被湘军这支“乡镇企业”拿下来了,这意味着你就是当今中国第一支劲旅,意味着你就是第一。从分散在县里的散兵游勇,到担负着打南京的军事任务的正式军队,湘军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就是抓住机遇。

第三个就是屡败屡战。曾国藩想浩浩荡荡打到南京,战无不胜。哪知道出师不利,第一仗打下来大败,在长沙他羞愧难容,要跳河自杀。后来在江西也是左右为难,战争极为困难,他又面临强有力的对手石达开,石达开带领20多万兵与他对抗。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湘军一次失败时,幕僚给曾国藩起草一个报告,说湘军最近打仗屡战屡败,但是他改了一下说是屡败屡战,我屡败了还要屡战。

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干事业,古代也好,现当代也好,什么时候都是这样,事业越大挫折就会越多、困难就会越多,你能不能够在这样的挫折和失败中挺下来?永不言败、永不言退,这是曾国藩和湘军成功的一个最坚实之所在。湖南的湖湘文化,就是犟,骡子不回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这样的人格素质。

办天下事要用天下才

曾国藩死后一百多年,对他政治上的评价,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有一点,这一百多年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持异议,就是曾国藩识才用才。李秀成的自述里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天王不识贤臣,而曾国藩的成功则是因为曾国藩善识人才。在长征路上,刘伯承和薄一波有一个讨论,刘伯承说曾国藩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就是会用人。

曾国藩在识人、用人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呢?

第一,对人才的重要性,他认识非常透彻。他认为办天下事要用天下才,办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

第二,他真正地爱才、惜才。曾国藩一生有三乐,一个是读书时发出金石般的声音;一个是辛苦劳动下来好好地休息;还有就是奖励人才,让他们一天一天进步。

第三,曾国藩特别会辨人,尤善相士。曾国藩死后的声名比生时更为隆盛,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找对了接班人。他的学生李鸿章继他而起,执掌大清王朝的军事外交整整30年,权倾天下。而这个人在任何时候对他的老师都是发自内心的极为尊敬,从来没有说过老师一句不满之词,这对曾国藩身后地位和形象的巩固有很大作

曾国藩提倡自强、倔强,这都是大丈夫立世所必不可缺的。值得引人注意的,则是曾国藩在此自强、倔强的基础上提出了明强的概念。明强的意思,不外乎既要自强,又不能盲目自强;既要超过别人,又要注意一定的条件和场合。在这里,曾国藩以历史上的人物为例,提出要坚持孟子的集义而强、曾子的从自我反省中崛起,反对李斯、曹操、董卓、杨素那样的强,因为他们的强都用于谋一己私利上,所以没有好下场。

唐代的顺宗在当太子时,亦好作壮语,恍然以天下为任。太子有盛名,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先决条件。但太子胜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所以又常会遭父皇的猜忌而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顺宗作太子时,一日曾对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但慕王叔文却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敏感问题,你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得如雷贯耳,于是立刻闭嘴哑言。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了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