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家乡的习俗》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家乡的风俗”这一话题,使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文化,并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2.通过本次习作,使学生能够自主撰写一篇家乡风俗的文章,发现自己的家乡之美、讲述自己的家乡故事。

3.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锻炼语言组织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学习《家乡的风俗》一文,了解并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述。

2.带领学生回忆家乡的风俗习惯,促使学生思考如何从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出生动形象的描写。

3.给学生时间自主撰写家乡风俗的文章,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写作方式,寻求自己的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学习材料准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笔记本或纸张•笔2. 学习《家乡的风俗》一文1.教师阅读《家乡的风俗》一文,并引领学生一起思考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述。

2.指导学生理解需要注意的词组和句式,例如:“长辈们”、“亲热的问候”、“有口皆碑”、“留下永久的印痕”、“生生不息”等。

这些词组和句式不仅使得文章更加地道和生动,同时也展现了对家乡风俗和文化的喜爱和发自内心的热爱。

3. 回忆家乡风俗习惯1.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童年的岁月,从外观、行为举止、节庆习俗、口头禅等方面入手,调动他们的记忆和创造力,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想。

2.让学生和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记忆,互相帮助提炼、凝练自己的写作主题和内容。

4. 自主撰写家乡风俗的文章1.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撰写家乡风俗的文章,并在写作时着重注意自己的表述方式、生动性和吸引力。

2.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写作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例如叙事、描写等,鼓励他们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5. 课堂总结在完成习作环节之后,让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文章,听取他人的反馈,互相帮助改善文章的写作。

让学生总结本次习作学习的内容、收获和困难,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和反馈。

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发表出来,与更多人分享家乡的风土人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家乡的风俗》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本单元的习作能力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教材安排了两个板块。

一是出现了春节拜年、元宵闹花灯、除夕包饺子等风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二是提供两个话题: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基于描写事物类习作的特点,选择了前一个话题。

关于介绍节日风俗习惯,统编教材一共安排了两次,一次是在三下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要求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此次是对这一习作的延续和发展。

经过前几次的习作训练,学生能搜集资料,也能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而抓住风俗特点,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将作为本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

结合教材编排特点和本次习作要求,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选择自己家乡最特别的风俗,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明晰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做到详略得当。

2.抓住重点介绍的部分,结合搜集的资料,把“怎么过”写具体。

3.愿意将家乡的风俗与人分享,增进对家乡风俗的了解。

教学准备教师:PPT,学生课堂作业纸。

学生:搜集整理家乡风俗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语境,触发习作思维。

(一)聊聊作品中的风俗。

(课件呈现各地风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本单元我们随着作者,穿越古今,了解了各地的风俗,哪些风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谈谈家乡特别的风俗。

1.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吗?它有什么特点?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预设一:在我的家乡,结婚时的风俗很有意思。

女儿出嫁的时候要哭,而且哭得越厉害,以后的生活就越幸福。

预设二:我觉得过春节的风俗很特别。

特别是正月初一的时候,不能扫房间,这样财就会溜走。

那一天要开开心心的,这样才能一年都顺顺利利。

预设三:我是苗族人,我的家乡人非常重情谊。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作为⼀名⾟苦耕耘的教育⼯作者,可能需要进⾏教学设计编写⼯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来源:⼩学六年级语⽂(下册)第⼀组 教学主题:《习作⼀:家乡的风俗》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 设计者: ⼀、学习⽬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依据⼀: 基于阅读教学: 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物、细节,说出⾃⼰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基于习作教学: 乐于书⾯表达,增强习作信⼼。

愿意与他⼈分享习作的快乐。

能留⼼观察周围,将⾃⼰的见闻、感受、想象写出来,能把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基于⼝语交际: 能清楚明⽩的讲述见闻,说出⾃⼰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求具体⽣动。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内容有趣贴近⽣活。

通过对传统节⽇的学习,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感受⼗⾥不同风,百⾥不同俗的美好。

3.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已经具备了⼀定的阅读基础,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些有关家乡风俗的知识。

因此,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应为学⽣营造⼀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适时发挥引导、点拨的作⽤,让学⽣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以及合作的愉快,让学⽣的智慧之光在课堂上闪耀,从⽽写好习作。

⼆、学习⽬标 1. 借鉴本单元课⽂描写风俗的⽅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种风俗,适当写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 写写⾃⼰参加风俗活动的亲⾝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感受。

3. ⾃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改,编成⼀本风俗集。

三、评价任务 1.通过回忆课⽂,总结写法,能够将有详有略的写法运⽤到习作中写出⾃⼰的实际体验。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材情况分析: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不宜全文诵读,故乡的榕树.。

(读一遍需近20分钟)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

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

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1.点拨、诵读教法 2.投影胶片等 3.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3分钟)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

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

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

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

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

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明确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

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并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家乡风俗的介绍:学生将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等。

2. 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探讨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风俗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意义。

3. 个人感受与看法的表达:学生将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思考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生动地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思考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和视频。

2. 学具:笔记本、笔,用于记录和整理信息。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思考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4. 展示与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认识。

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副了解、感受、思考3. 正文:包括风俗的介绍、文化内涵的探讨、个人感受与看法的表达等。

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学生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等。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一份报告,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文化内涵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写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

教学内容1.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2.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3.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参考资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课件展示家乡的风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3.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4.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与指导。

板书设计1. 风俗背景介绍: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2. 写作方法指导:观察、调查、查阅资料3. 作文指导:清楚、具体、真情实感作业设计1. 必做题: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清楚、具体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选做题: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简介2. 家乡特色美食介绍3. 家乡传统节日习俗4. 家乡民间艺术5. 家乡语言特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2. 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风俗。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风俗。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调查家乡风俗的问卷、采访记录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分享各自的调查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家乡风俗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乡风俗的特点和意义。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关于家乡风俗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分享家乡风俗的魅力。

七、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文化遗址,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 开展家乡风俗主题的写作、绘画比赛,鼓励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家乡风俗。

3. 邀请家乡的民间艺术家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民间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

2.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同感,通过写作、绘画等作品评估。

3. 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估。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文字介绍。

【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9830;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家乡的习俗。

2. 讲述家乡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

4. 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家乡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习俗,讲解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习俗的特点。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习俗的感受和认识。

5. 练习: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进行写作练习。

6. 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

7. 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家乡习俗2. 主体部分:介绍家乡习俗的来历、意义和特点。

3. 结尾部分: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

2. 收集家乡的其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习俗的兴趣?2. 学生对家乡习俗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3.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是否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家乡习俗?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5. 如何更好地传承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以上是一份关于《家乡习俗》的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以及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9654;课时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9654;教学过程板块一欣赏,导入新课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

习作《家乡习俗》教案

习作《家乡习俗》教案
举例:以端午节为例,学生需掌握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如赛龙舟、包粽子等),并在作文中合理安排记叙文的写作结构,通过具体事件和细节描写,展现端午节的独特魅力和个人情感。
2.教学难点
-习俗的文化内涵理解:学生可能对家乡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理解不深,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资料查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写作技巧的运用:如何将观察到的习俗活动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文字,是学生写作时的难点,教师需提供写作技巧指导,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习俗的来历和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将习俗活动转化为生动的文字。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家乡习俗的实际情况。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记叙文写作方法描述一个习俗活动。
还有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发言和展示机会。我意识到,我可能需要调整课堂节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来。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家乡习俗》这节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家乡的习俗其实有着很深的情感,但在表达时却遇到了一些困难。他们能够列举出许多有趣的习俗活动,但在如何将这些活动转化为文字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我尝试通过案例分析、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让他们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描述家乡习俗。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当学生们被鼓励去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时,他们的写作变得更加有血有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概述2. 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3. 家乡的婚丧嫁娶习俗4. 家乡的饮食习惯5. 家乡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手工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家乡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家乡的风俗习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展示,增强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相关资料,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分享各自的收获。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家乡的风俗习惯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5. 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展示本组对家乡风俗的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知程度,包括对家乡节日习俗、婚丧嫁娶习俗、饮食习惯、民间艺术与传统手工艺的了解。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家乡风俗的相关书籍、文章、图片等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小组合作工具,如白板、便签纸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概述,引导学生对家乡文化产生兴趣。

2. 第二课时:了解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分析其文化内涵。

3. 第三课时:研究家乡的婚丧嫁娶习俗,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同步作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家乡的习俗 教案

【同步作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家乡的习俗 教案

【同步作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写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习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特色美食等。

2. 写作方法: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在作文中的应用。

3. 作文修改:如何修改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学会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等。

2. 学具:作文纸、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特色美食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3. 示例:展示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5. 修改: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乡的习俗2. 板书内容:- 传统节日- 习俗活动- 特色美食- 写作手法:对比、描写、议论- 作文修改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要求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

2. 修改自己的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2.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需要调整?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改进?4.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5.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习俗,学会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并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回顾与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了解不同地区、民族的风俗特点。
2.习作指导: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事例,描述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培养写作兴趣和表达能力。
(2)如何将具体的事例融入文章:学生在写作时容易泛泛而谈,缺乏具体事例的支撑。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家乡风俗通过讲述具体的故事或场景,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3)如何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学生在写作时结构混乱,难以形成清晰的思路。
-突破方法:教授文章结构的基本模式,如总分总、递进等,并让学生通过练习,逐步掌握文章的层次感。
其次,学生们在讨论家乡风俗的实际应用时,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很多有趣的观点。这说明他们对于身边的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多设置一些类似的讨论环节,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兴趣。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逐渐树立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1)了解和传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2)学会用文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提高观察、思考、表达等综合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强化文化认同:通过了解和描述家乡的风俗,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家乡的风俗场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激发创作潜能。
1.教学重点
(1)家乡风俗的描述: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事例,描绘家乡的特色风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家乡的习俗》教案教学目的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家乡的风俗》参考教案1

《家乡的风俗》参考教案1

《家乡的风俗》参考教案〖活动目标〗1、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学生初步感受风俗带给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当地风俗的变化,通过学习,懂得保持良好风俗,摒弃不良风俗。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以及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互相协作互相尊重的集体主义精神。

〖活动准备〗1在课前引导学生分组分类收集家乡的有关习俗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

〖活动过程〗一、诵诗词,吟出悠悠中华情——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风俗1、师(出示诗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师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的是中秋节,体现了吃月饼、赏月、吃芋头、嘬田螺的习俗。

(逐一出示相关内容)师(出示诗词):我们再来阅读一下王安石的一首诗——《元日》,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生:描写了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师:中秋节、春节都是我国人民重要的民族节日,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刚才我们诵读两首诗(板贴诵诗词)就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充分表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师:“十里一风,百里一俗”,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什么是风俗呢生谈自己对风俗的看法。

师归纳小结: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乡的风俗》(出示课题),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情。

二、看图片,品味浓浓家乡情——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师:同学们,在中国,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图片。

(板贴看图片)我请一些同学来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片,品味浓浓的家乡情。

课件逐一出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的一些风俗图片。

(1)春节:贴“福”,挂灯笼、放烟花(2)端午节:吃棕子、划龙舟、屈原的传说(3)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嫦娥奔月、吃田螺(4)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学生边看图边说。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

《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习惯概述2. 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3. 家乡的婚嫁习俗4. 家乡的饮食习俗5. 家乡的其他习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和体验家乡的风俗习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俗习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习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风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资料,了解家乡的风俗特点。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风俗习惯,分享各自的收获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家乡风俗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家乡的风俗习惯。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家乡风俗的认知程度,了解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

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口头表达、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家乡风俗的资料,包括书籍、文章、图片等。

2. 网络资源,如家乡政府的官方网站、旅游网站等。

3. 实地考察所需的交通工具和导游等。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课题共需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实践活动的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安排1-2次的实地考察。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家乡的风俗习惯,不歧视、不嘲笑他人的习俗。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

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家乡的风俗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家乡的风俗。

本文将详细介绍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及反思,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主要风俗习惯,包括婚俗、葬俗、节日习俗等。

2. 技能目标:能够描述和解释家乡的风俗习惯,能够进行简单的风俗活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内容1. 家乡的婚俗:介绍家乡的婚俗习惯,包括婚礼仪式、婚礼习俗和婚礼饮食等方面。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家乡的葬俗:介绍家乡的葬俗习惯,包括丧葬仪式、丧葬习俗和祭祀活动等方面。

可以邀请家乡的长者或专家进行客座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葬俗。

3. 家乡的节日习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和相关习俗,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2. 互动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习效果。

3. 实地教学法:组织学生到家乡的相关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婚礼场所、墓地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的风俗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制作的相关作品,如手工制作的节日装饰品、写作的文章等,评估学生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评价:根据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记录和反思报告,评估学生对家乡风俗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结合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实地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家乡的风俗说课稿

家乡的风俗说课稿

家乡的风俗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独特的风俗文化。

帮助学生掌握描述风俗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收集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说明等,来介绍家乡风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家乡具有代表性的风俗文化及其内涵。

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家乡风俗。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家乡风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在描述风俗时,展现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家乡风俗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奠定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家乡风俗,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段关于家乡风俗的视频或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知识讲解介绍家乡风俗的概念和种类。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家乡风俗,如节日风俗、婚丧风俗、饮食风俗等。

3、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家乡风俗。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风俗的特点和意义。

4、展示与分享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5、写作指导讲解如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家乡风俗。

提供写作框架和技巧。

6、课堂写作学生根据所学,进行写作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

7、作品展示与评价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

8、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传承家乡风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乡风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在写作和表达方面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对风俗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刻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家乡的优秀风俗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的习俗》教学计划
教学目的: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

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

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

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

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

(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