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女能手事迹

合集下载

农村飞出“金凤凰”珍稀中药材带动村民脱贫

农村飞出“金凤凰”珍稀中药材带动村民脱贫

农村飞出“金凤凰”珍稀中药材带动村民脱贫《芈月传》曾热极一时,剧中小皇子赢荡被杀人蜂害得生命垂危的桥段,估计不少影迷都有印象;而剧中救他一命的解药,你还记得吗?没错,它就是七叶一枝花!七叶一枝花是云南白药的重要成分之一。

这味《芈月传》里的秦王宫都没有的珍贵药材,如今在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上东村却并不难寻,而且它已经变成了带领当地妇女脱贫致富的宝贝————原来,这里有一家珍稀名贵药材科普示范基地。

11月初,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沤江镇,探寻基地负责人李福珍带领大伙儿致富背后的故事。

孩子病愈后,她萌生种药材的心思挽起袖子、穿上雨靴、拿起锄头,刨土、下苗、培土…………11月1日,当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湖南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城————郴州市桂东县珍稀名贵药材科普示范基地时,基地负责人李福珍正在耐心地为农户进行讲解,手把手示范教导,忙得不亦乐乎。

现年38岁的李福珍中等个头,一头乌黑的长发散落在肩上,手指粗壮。

见到记者,她面带微笑,忙不迭的介绍起自己的“宝贝”来。

“这个有半斤重,能卖60元。

”李福珍指着刚从地里挖出来的七叶一枝花根茎介绍道。

目前,珍稀名贵药材科普示范基地和红珍特色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有珍稀名贵中药材500余亩,品种20余种,主要种植七叶一枝花和黄精、奶参等,年总产值达到了500多万元。

不过,李福珍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要种名贵中药材。

当年,李福珍从农校毕业后多次尝试创业,也曾南下广东打工。

刚结婚时,因为家境贫寒,她连第一次访亲时的家电,都还是公婆为撑门面向亲友临时“借”的。

但李福珍没有抱怨,而是和丈夫一道不断探索致富门道。

她在寒口乡赶圩场摆过摊,开过服装店、副食店、饮食和药材收购店。

摆摊开店的经历给李福珍积累了不少市场经验和人脉资源。

她敏锐地发现,在桂东县各个圩场,常有不少外地商贩特意开车来收购中药材原料,而老百姓只是零星销售,往往供不应求。

随即,李福珍便加入了中药材中介商行列。

而在与广东、河北、安徽等药材公司交易过程中,她又察觉,名贵中药材倍受欢迎,市场需求量很大。

致富路上的“女能人”

致富路上的“女能人”

致富路上的“女能人”作者:刘志坚来源:《湖南农业》 2019年第4期刚满40岁的付校美是新邵县陈家坊镇江村康健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村民们在茶余饭后提起付校美的名字,大家都会对她竖起大拇指。

因为她自主创业,大规模种植中药材发家致富后,带动当地村民一起种植中药材,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成了村民致富路上的“女能人”。

2008年开始,付校美与爱人一起辗转多地打工,深圳、株洲等城市都有他们的足迹,多年的务工经历让她备尝人生艰辛。

她想着,孩子大了,父母老了,他们俩总是在外面打工非长久之计。

拿定主意后,付校美走访多个大市场,对农产品销售形势进行了考察。

她发现市场上中药材的需求量很大,经查证,她家乡的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特别适合种植中药材。

2015年他们下定决心回到老家,利用土地优势自主创业,挖掘“钱”途。

在她们大兴创业之时,引来许多村民围观,表示也想跟着种。

2017年她牵头成立了康健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发展中药材。

虽创业搞得热火朝天,种植中药材能否成功还是未知数,刚开始大部分村民也是持观望态度。

付校美,不敢怠慢地里的药材,平日都要去中药材种植基地转悠。

笔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观察射干的生长情况。

她介绍说,合作社基地种植射干和玉竹面积近300公顷,长势不错,上市后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付校美介绍,种植射干一般是2年采收,成本也不高,每667平方米用种量100公斤左右,需用工20天,可以收获药材1500公斤,毛收入万元。

许多村民看见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后,纷纷加入合作社,付校美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吸收了不少村民入社,规模种植药材。

至2018年,合作社已发展社员20多户,计划2019年继续扩增射干、玉竹等药材的种植面积,3年内扩增种植面积达到66.7公顷。

“合作社扩大基地面积后,需要劳动力,付校美优先安排村里的贫困户到基地做工,每月工资有2000多元,不仅能管好家里责任田,还照顾好老人和小孩,从前许多村民向往的生活,现在都实现了。

种植致富女能手张正艳

种植致富女能手张正艳
地 同类 产 品 。 目前 ,她 的 药 材 种 植 面 积已达 2 . 6 7 公顷 ( 1 公顷= 1 5 亩) ,她 由 此获 得 了创 业 的 “ 第一桶金” 。 初 尝 种 植 甜 头 后 ,她 又 看 到 城 市 绿化对 树苗 的需 求越来 越大 ,她感 到
拿 起 一 根洗 净 的黄 芪 ,泡在 开 水 里 , 让 她 喝 了一 大碗 ,只一 会儿 的工 夫 , 她便 神 清气爽 ,恢 复如 初 。这件事 让 她 心 里 一 动 ,心 想 这 里 边 可 能 蕴 藏 着
帆 风 顺 ,开 始 时 由 于 缺 乏 技 术 ,种 植 的黄芪有 不少 枯死 ,但经 过她 坚持

在红岩 镇竹 园村 ,提起 种植 能手 张正艳 ,可 以说 是无人 不知 、无 人不 晓 。她 凭着 一股 韧劲 和永不 言弃 的精 神 ,经 过数 年 打 拼成 为 致 富带 头 人 。 2 0 0 9年 ,张 正 艳 同丈 夫 在 家 做 小 生 意 ,随着市 场竞 争 的 1 3益激 烈 ,经营 的难 题 越来 越 多 ,收入 也 相对 下 滑 , 她 感到 了竞 争 的危机 。于是 ,她 开始 | 多方 搜 集 信 息 ,寻 求 合 适 的 就 业 机 会 ,考 虑 转 行 。 张 正 艳 回忆 说 ,2 0 0 9
2 0 1 3 . 8 Non Q c u r l 2 0 1 3 年3 月 7日上午 ,云南省大理 弥渡 县红 岩镇竹 园村 张正 艳夫 妇正忙 着 给树 苗 洒水 。随 着 天气 日渐转 暖 ,
走 进 她 家 的 种 植 基 地 ,呈 现 在 眼 前 的 是一排排长势喜人的树苗 。
来 ,再想 到 近几年来 各级 党委 、政府 非 常重视农 业 产业结 构调 整 ,制定 了 多 项优 惠政 策 ,发 展 环境 较 为 宽松 , 中药 材生 产 ,很 可 能成 为农 村 经济发 展 的一 个 新 的增 长 点 。为 稳 妥起 见 , 她进 行详 细 的市 场调 查后 ,开始 在 自 家地 里种植 药材 。创业 的路 子并 不是

种植中草药典型事迹

种植中草药典型事迹

种植中草药典型事迹
种植中草药的典型事迹有很多,我会从不同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从历史角度来看。

中草药种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
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古代中医药学家通过实践和总结,发
现了许多中草药的药用价值,并开始进行有组织的种植。

其中最著
名的是张仲景,他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编写的《伤寒杂病论》对中草药的种植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从现代角度来看,许多农民和农业专家通过科学种植中
草药取得了成功。

他们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包括温室种植、有机肥
料和灌溉系统等,提高了中草药的产量和质量。

他们还积极探索中
草药的有效种植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另外,从经济角度来看,中草药种植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积
极的影响。

许多地方将中草药种植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通过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农民种植中草药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改善
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最后,从环境角度来看,中草药种植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中草药种植一般采用有机种植方法,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同时中草药的种植还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

总的来说,中草药种植的典型事迹体现了古代和现代农业技术
的结合,对于中草药产业的发展、当地经济的增长以及生态环境的
保护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党的故事我来讲:治沙巾帼英雄牛玉琴

党的故事我来讲:治沙巾帼英雄牛玉琴

党的故事我来讲:治沙巾帼英雄牛玉琴牛玉琴是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一个普通农家妇女,家住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她,祖祖辈辈吃尽风沙的苦头,从1966年嫁到金鸡沙村之日起便在家乡参与植树造林,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的30年风雨历程和巨大成就。

自1985年以来她共治理荒沙11万亩。

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她植树造林的永恒动力金鸡沙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是难以想象的,风起沙飞,遮天蔽日,刚出土的庄稼苗,有的被大风连根拔起,有的被荒沙埋没,有时一年要重复播种几次才有一点收成。

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她和丈夫早就有了治理荒沙的愿望,但是在吃大锅饭的年代,这只是梦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醒了中国大地,也吹醒了在治理荒沙梦幻中的牛玉琴。

1984年,靖边县决定将全县的荒沙荒山划拨到户,承包治理。

这一喜讯,如同给吃尽风沙苦头的牛玉琴夫妇注射了兴奋剂,她们立即去找左邻右舍,计划联户承包治理荒沙。

但是,他们听到只是无奈的叹息和冷嘲热讽。

面对困难他们没有妥协,1985年元旦,他们与镇政府签订了为期15年的万亩荒沙承包治理合同。

在沙漠里栽树谈何容易,挖坑栽树,抬起铁锹半坑沙,风沙打得人睁不开眼睛,迈不开步,头一天栽好的树苗,第二天被风吹的东倒西歪。

然而牛玉琴没有被困难吓到,而是迎面而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牛玉琴就这样历尽千辛万苦,走出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之路,在起步年代,她东挪西借,想尽了一切办法,累计投资40多万元,在沙漠中营造了近2万亩林草,治理荒沙2万多亩,使昔日荒凉的沙漠变成了一个人工林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牛玉琴的带动下,乡亲们也纷纷要求承包治理荒沙,近几年来,东坑镇的农民先后承包了10万多亩荒沙进行治理,使昔日茫茫沙海变成了绿洲。

二、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治理荒沙的重担1988年5月17日这对牛玉琴及其家人来说是个灾难的日子,她的丈夫张加旺因患骨癌而永远地离开了她们,面对残酷的现实,她没有垮掉,而是化悲痛为力量,要完成她和丈夫的未尽事业,要使沙漠披上绿妆。

女大学生王雪:荒瘠山沟种植药材终圆创业梦

女大学生王雪:荒瘠山沟种植药材终圆创业梦

女大学生王雪:荒瘠山沟种植药材终圆创业梦作者:贾彦卿来源:《记者观察》2012年第12期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旧街乡测石村有一座被称为宋家梁的荒山,由于山路蜿蜒狭窄不便于耕种,这里的山地大部分一直荒芜,并且少有人迹。

2009年,从北京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的女大学生王雪,在北京、云南等地经商颇有所获后回到了故乡阳泉。

大城市的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王雪还是更喜欢在故乡的生活。

回到阳泉后,王雪经过半年多考察发现药材市场相对比较稳定,阳泉的土地也很适合药材生长,并且又有许多山地荒废着,种植中药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父亲的帮助下,她承包了阳泉市郊区旧街乡测石村占地近2000亩的荒山宋家梁。

3年过去,这个“80后”女大学生将宋家梁荒山建成了一片片药林,并带动周边农民参与到药材种植产业中来。

宋家梁这座昔日的荒山,如今散发着药材特有的芳香,成为了远近有名的中药材基地。

11月19日上午,王雪向记者讲述了她创业的艰辛经历。

敢想敢做的女大学生为梦想从城市走向山沟王雪今年26岁,这个年轻的女孩谈到她的创业经历,显得感慨颇多。

她说,她的创业充满了艰辛,但她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她非常享受创业历程中的艰辛与喜悦。

其实,早在读高中时,王雪就开始了勤工俭学。

由于自幼家境困难,王雪高中时就开始打工,长相靓丽、身材高挑的她在阳泉举行的许多大型活动中做过模特。

上了大学后,她又在学习之余从事过各种工作,做过车模,卖过服装,做过电器设备销售,但这些都只是为了赚钱,以弥补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日常开支。

大学毕业后,许多同学都选择留在北京工作,可是王雪却与一位大她5岁的女大学生合伙在云南经营了一家普洱茶茶庄。

茶庄的经济效益还是不错的,但王雪却感觉自己并不喜欢城市的生活。

她牵挂母亲。

也非常留恋故乡阳泉恬静的生活状态。

每次回到故乡,她沿途经常看到很多荒山,于是她想到如果在这些荒山上种植药材,肯定会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这种创业的冲动让她开始有了回乡的想法,并很快付诸行动。

十佳致富能手事迹材料范文(2篇)

十佳致富能手事迹材料范文(2篇)

十佳致富能手事迹材料范文___泉子街镇党员致富典型李银芬在泉子街镇小西沟村,提起种植能手李银芬,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近年来,她凭着一股韧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村党组织的关心帮助下,经过数年的打拼,在设施农业种植上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就。

53岁的李银芬,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她的梦想,直到___年她才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村上她不仅积极参与村党支部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还率先搞起了反季节蔬菜嫁接和大棚温室蔬菜种植。

利用远程教育学到的最新科学种植知识和技术,把蔬菜嫁接和大棚蔬菜种植搞得的红红火火,一座大棚年收入超万元,成了远近闻名大棚蔬菜种植致富女能手和技术女能手,在当地妇女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曾经的她,生活过的十分艰难,由于家境贫困,加之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欠了一屁股的债,沉重的债务常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望着勤奋好学的孩子们,心中不由一阵一阵酸楚,强烈的责任心使她辗转反侧,夜不能眠。

但同时她也意识到只依靠家里的几亩地是很难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就在她苦苦寻找致富门路的时候,镇党委的同志为她送来了蔬菜种植的影像资料,于是她有了通过种植温室大棚蔬菜脱贫致富的想法。

有了主意她便开始忙活起来,可修建大棚的钱从那里来,她犹豫了。

但资金短缺并不能阻挡她摆脱贫困的想法,她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了6000多元,买回了修建大棚所需的原材料,在大家和镇妇联及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经过二十多天废寝忘食的劳作,大棚终于建成了。

农家的日子,庄稼要赶时节下种才行,她顾不上休息,又抢时间在大棚里种上了油白菜、葫芦、黄瓜、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

由于第一次种大棚温室蔬菜,缺少大棚温室蔬菜的种植经验,蔬菜长势差,产量低,销路也不好。

一年起早贪黑忙活下来几乎没有赚到钱,更没能还清所欠的债务。

李银芬开始后悔了,原来种植大棚温室蔬菜并不是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她退缩了,不想种了,就在她心灰意冷,打退堂鼓的时候。

黄文秀人物事迹素材摘抄7篇1秘书

黄文秀人物事迹素材摘抄7篇1秘书

黄文秀人物事迹素材摘抄7篇黄文秀人物事迹素材摘抄篇12023年6月17日凌晨噩耗传来,年仅30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白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在工作途中不幸遇难。

为新时代年轻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奉献做出了榜样,我们一定要向她学习,立足岗位,不负韶华,用青春为国服务,为民造福。

青春就是甘于奉献。

黄文秀同志毕业于北京高校,本可选择更为安逸和舒服的工作环境和行业,20_年研究生毕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百色,用所学服务建设家乡。

20_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投身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敬业爱岗,心系群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在她身上,青春代表着奉献,青春意味着付出,青春彰显着使命,青春书写着担当。

生命宽度更有价值。

一个人的一生也许很漫长,但就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而言,却是极为短暂的。

有的人浑浑噩噩过了一辈子,有的人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有的人虽生命短暂,人生却无比绚烂。

黄文秀同志在短暂的人生路上,用奉献延展了生命的宽度,让生命的价值光芒四射,精彩纷呈。

奋斗才是精彩人生。

“无青春不奋斗”这句话用在黄文秀同志身上最为贴切不过了,她的人生定格在奋斗的30岁,脱贫攻坚忘我工作的30岁,人生最美好的30岁。

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年轻一代的人生追求和奋斗征程,为我们这些正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年轻干部树立了楷模,我们也将继续她的事业,用奋斗谱写精彩人生华章。

黄文秀人物事迹素材摘抄篇2黄文秀是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毕业后毅然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环境回到家乡工作,并主动申请到偏远地区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立志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人们不禁好奇,是什么促成她做出这样的选择?黄文秀说,农村走出去的人很多,自己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基层工作很难做,但总得有人来做。

朴实无华的话语,包含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驻村一年多时间,黄文秀从新手变为熟悉脱贫攻坚工作的能手,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她舍小家顾大家,始终心系群众,获得了群众高度赞誉。

女村官庞玉芹事迹材料

女村官庞玉芹事迹材料

女村官庞玉芹事迹材料在通往享誉世界的旅游景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高速公路上,巨大广告牌上有一位普通女士的形象,她并不美丽,显然不是明星。

不少旅游者在问,她是谁,她做了什么?当记者开始采访并渐渐熟悉这个已经因病去世的名叫庞玉芹的女村官时,心中一直有着疑问,一个女村官在一个小小的村庄舞台上的成功,是否具备广泛推广和被学习的价值呢?而著名经济学者刘国靖教授却认为,庞玉芹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MBA案例,她带领村民摆脱贫穷的努力和成功不亚于任何一个杰出的企业家庞玉芹当官先带村民种西瓜养母猪1986年,张瑞敏刚刚砸掉了76台坏冰箱,开始砸出海尔帝国的第一步;后来打造出陕西著名民营企业东岭集团的李黑记,这时候还窝在黑铁皮加工厂里搞焊接。

就在这一年,身高不过一米五,先天佝偻的庞玉芹走马上任当官了,成为西安市临潼区南刘村历史上第一位女支书,不过这个官儿可不是什么好官儿。

南刘村号称稀屎刘,虽紧邻骊山,离秦始皇陵也不过20公里,但自然条件奇差,种小麦一亩打不了300斤粮,种玉米干脆没收成,种庄稼填不饱肚子,许多人家借粮度日,一村人穷的被人叫做烂刘村。

虽然庞玉芹之前担任过南刘村的会计、出纳、计生专干、妇联主任等村干部职位,但很多人对她当村支书并不看好,健康人把这烂村都越搞越烂了,现在让个背锅女人领上,等着全村讨饭吧。

南刘村人最缺什么?最缺钱。

几乎每个南刘村人都会这么回答。

但在庞玉芹看来,南刘村人更缺的是挣钱的想法和办法。

一天,庞玉芹去镇上赶集,被集市生意红火的西瓜摊给吸引住了。

看着卖西瓜的外地人忙忙碌碌过秤、收钱,庞玉芹觉得对于南刘村人来说,种西瓜可能是个不错的主意。

但她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多少支持。

有些人还说风凉话,说庞支书是想钱想疯了,南刘村几辈人都是以种粮为主,可别到时候西瓜种不好,连芝麻都丢了。

南刘村几位老年村民现在还能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庞玉芹决定自己先试种。

她在自家地里划出了一亩地作为试验田,到农技站求技术人员来指导,学习小麦、西瓜、棉花套种技术。

茫茫十万山 幽幽药香草 巾帼扶贫领头雁

茫茫十万山 幽幽药香草 巾帼扶贫领头雁

茫茫十万山幽幽药香草巾帼扶贫领头雁作者:翁辩福来源:《女性天地》2018年第01期她扎根十万大山,就是为了让广西的道地药材发扬光大,发掘出它应有的价值。

她的初衷很简单,只是想让贫困乡里的孩子不再吃苦,却坚定了她扎根十万大山,利用产业致富带动大家脱贫致富的决心。

她热心公益事业,十万大山里许多因贫失学的孩子们,都得到过她的帮助。

三年多来她依托产业帮扶与农户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她的企业也实现了大幅的产值增收。

她是2016—2017年度广西优秀女企业家。

她就是广西玲芝堂药业公司董事长黄颖玲。

—题记01黄颖玲MBA硕士毕业后,做过房地产、影视制片和文化传媒、进出口贸易等工作,理科生的学术训练让她的行事雷厉风行,要经过缜密的思考与分析,制定了详尽的计划之后她才开始执行。

她的语言清晰明了,谈起药材种植和大健康产业未来有自己的想法。

她一心将广西道地药材发扬光大,于2014年3月以广西世海和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入上思县十万大山种植中草药。

2015年又成立了玲芝堂药业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主要业务涵盖了原中药种植、收购、批发销售、中药饮片研发加工、中成药、壮成药研发等,涉及农林旅等领域。

她深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硬道理,将药材种植业做加强做优,她将目光放在了“产学研合作”上。

作为广西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她积极地向广西中医药大学、香港大学寻求技术支撑,不断增加玲芝堂药业的科技附加值。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带给了黄颖玲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启迪:“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她认准了健康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将目标人群定位为对健康有迫切需求的人群,因为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有选择快捷而高效的养生方式的趋势。

比如,年轻人没有时间和耐心熬煮中药材,但仍有同样的保健需求。

于是针对这样的需求,公司生产开发了铁皮石斛、金线莲、灵芝、黄精枸杞茶、牛大力茶等系列产品养生茶,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林占熺人物事迹(一览)

林占熺人物事迹(一览)

林占熺人物事迹(一览)颁奖词中这样评价林占熺:“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黄沙破岩。

传递幸福,不以闽宁为限;传播文明,不以山海为远。

时不我待,所以只争朝夕;心系乡土,所以敢为天下先。

你不是田间的野草,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

”林占熺于1986年创造的菌草技术解决了“菌林抵触”这一世界难题。

30多年来,林占熺始终活跃在菌草研发和推广一线,不仅帮忙数以千万计的农夫种菇脱贫,还在削减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菌草技术已被推广至全球106个国家,在1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示范基地,并被联合国列为“和平发展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林占熺是此前热播的对口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

1996年,福建和宁夏结成帮扶对子。

第二年,国家把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随后林占熺带着六箱菌草草种,前往宁夏彭阳县。

从此,林占熺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一员,开始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

澎湃新闻此前采访时了解到,和《山海情》中的凌一农一样,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一员的林占熺奉献出他的科研技术,带领团队教村民种植双孢菇。

为了给村民的生产保底,他甚至和当地政府签订了包销协议,团队成员分组为村民的产品跑销路。

至20xx年,宁夏共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菇农年均增收5000多元。

如今,菌草已经走向106个国家,帮忙解决饥饿、贫困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林占熺表示,在他和当年的团队成员看来,《山海情》中呈现的大部分内容基本属实,但实际情况比剧中更艰苦、更曲折。

林占熺说,想起过往的经历“没有懊悔,但确实有后怕”。

林占熺说,电视剧中的凌一农是众多援宁科技工的缩影,很感谢《山海情》的播出,让更多人了解到了闽宁协作中不同群体的贡献,同时也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菌草行业,推动了菌草行业的发展。

如今,林占熺仍坚持在菌草研究一线工作,对于自己的状态,他觉得就像是《西游记》主题曲中唱的那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中药材种植致富故事

中药材种植致富故事

中药材种植致富故事故事一:李大山的灵芝种植致富之路李大山是一个农村村民,他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山区。

由于地势高、气候湿润,当地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灵芝的生长。

李大山从一开始就对灵芝感兴趣,并开始尝试种植。

起初,李大山面临了许多困难。

他缺乏种植经验和技术知识,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种子和设备。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参加培训班、请教专家和与其他种植户交流等方式,不断学习和改进。

经过几年的努力,李大山终于成功地种植出了优质的灵芝。

他发现,市场对于灵芝的需求很大,而供应量却相对较少。

他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品质,与商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通过互联网销售渠道拓展了市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大山的灵芝种植业务逐渐发展壮大。

他扩大了种植规模,雇佣了更多的村民参与种植工作,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

如今,他的灵芝种植基地成为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和收入增长,使整个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

故事二:王阿姨的养殖中药材走红之路王阿姨是一个退休的农民,她生活在一个山区小村庄。

她经过多年的农田劳作,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

在退休后,她对中草药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尝试养殖中药材。

起初,王阿姨遇到了很多困难。

她需要学习中草药养殖的知识和技术,并购买种子和设备。

然而,由于缺乏资金和资源,她很难开展养殖业务。

幸运的是,王阿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扶持。

政府组织了培训班,为她提供了专业的培训和指导。

此外,政府还提供了贷款和优惠政策,帮助她解决了资金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王阿姨成功地养殖出了高品质的中药材,并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她与药店、制药厂等商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通过互联网销售渠道扩大了市场。

如今,王阿姨的中药材养殖事业蓬勃发展。

她雇佣了当地村民参与养殖工作,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了村庄的生活状况。

同时,她也积极投身于中草药产业的推广和发展,为更多的农民带来了致富机会。

故事三:刘师傅的当归种植之路刘师傅是一个退休的农民,他生活在一个山区小镇。

中药材种植先进个人事迹300字

中药材种植先进个人事迹300字

中药材种植先进个人事迹300字
某某先生(化名),是一位致力于中药材种植的先进个人。


从事中药材种植已有二十年的丰富经验。

在他的种植基地上,他采
用了许多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理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某某先生在中药材种植中注重科学种植。

他深入研究各
种中药材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要求,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因素,科学制定种植方案,确保中药材的生长环境符合其生长需求,最大
程度地保留中药材的药效成分。

其次,某某先生重视现代技术在中药材种植中的应用。

他引进
先进的种植设备和技术,如自动灌溉系统、温室大棚等,提高了种
植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保证了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此外,某某先生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他在种植中采用有机种
植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致力于打造绿色、无公害的
中药材产品,对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除此之外,某某先生还积极参与中药材种植的科研工作,与相
关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探索中药材种植的新技术、新方法,为中药
材种植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总的来说,某某先生在中药材种植领域的先进个人事迹体现在他科学种植、应用现代技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等多个方面。

他的经验和成就对于推动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中药材种植女能手事迹

中药材种植女能手事迹

中药材种植女能手事迹中药材种植女能手事迹的妇女群众共同致富,才是我最高的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我认为,一个人即使拥有百万家产,但是如果对于别人来说,有他不多,没他不少,那么他的财富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人生也没有什么价值。

我种植中药材,是为了给广大妇女群众趟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在我的带动下,许多群众开始尝试种植中药材。

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尽快见效,使我县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毫无保留地向广大种植户传授种植管理技术,竭尽全力帮助她们。

我亲自帮助农户选购种子、种苗,亲自到田里指导农户平整土地、施肥下种。

哪家农户管理中遇到了难题,来人或来电话找我,我除了在电话中尽量给予详细的解答外,还亲自到地里给予指导。

有一次,我村王善友家种的黄芪出现了一种黑色蚜虫,眼看着叶子一片片枯黄而不知所措,心急火燎地找到我。

当时,我家种的药材正在浇水、施肥,误了时机,就会影响药材的生长。

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活,立刻来到他家地里,和王善友一起查看分析病情,确定防治方案,并和他一起兑药、喷洒,等到4亩多黄芪全部喷洒完,半天已经过去了。

对于那些想发展中药材又苦于缺乏资金的农户,我主动找到他们,借给他们钱,鼓励他们发展。

滤布林西镇高庄子村白宇晨,因经营棚室芦荟赔了本,又新娶了儿媳妇,债台高筑,没钱为种植中药材投入。

我了解这一情况后,先后借给他3000多元钱,扶持他发展中药材,现在年可收入1万多元,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在我们的多方努力下,全县共发展中药材500多亩,我县中药材产业已初具规模。

随着中药材种植户的逐渐增多,我发现走街串户传授技术已经很难满足许多农户的需求。

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的各种技术难题,推动全县种植结构的快速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的实施,我在县科协等有关单位的支持协助下,通过多方协调,于201X 年1月份,在鸦鸿桥镇繁华地带建成了玉田县科普信息服务部。

服务部拥有固定资产8万元,流动资产25万元,配有电视机、vcd、电脑等先进设备,高薪聘请了4名技术人员。

李西文扎根土地的中药科研工作者

李西文扎根土地的中药科研工作者

46 科学中国人 2021年4月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李西文:扎根土地的中药科研工作者 卫婷婷六月,透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太阳如火一般炙烤着大地。

不远处的田地里,有一个人低着头、弯着腰,正在检查中药材的长势,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衫……他,便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生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栽培与鉴定研究室主任李西文博士。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愿意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在这广袤无垠的土地上,用科技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李西文说。

将青春奉献给中药事业1978年,李西文出生在山东邹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由于家里兄弟姐妹较多,父母又总是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李西文从小便养成了独立的习惯。

十一二岁时,李西文生病了就能够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那时,我就发现中医特别神奇。

”李西文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经历时说,“那时候人民医院的大夫总是先让我去化验,等结果出来了再过来看。

但中医就有所不同了,望闻问切,详细地问我各种情况,把脉,看舌苔……然后开药方。

我那时觉得中医大夫都很厉害,好像只要身体有点毛病都能瞧出来。

”就这样,一颗好奇的种子埋在了李西文的心里。

随着岁月的增长,这颗种子生了根,发了芽,并逐渐茁壮成长起来。

高考填志愿时,李西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医药专业。

“在农村,很多老人因为看不起病而耽误治疗过世了。

我就很想通过学习中医药改变这种状况。

我甚至自己回村里开了一个中药铺,服务乡邻。

”李西文笑着说。

在兴趣和使命的驱使下,李西文完成了他的本科学业。

他坦言:“中医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

我读完大学后发现,要想全面掌握中医药的理论知识,4年的本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本科教育是一个‘面上的教育’,让我对中医药的轮廓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要想深度且全面地掌握精髓,必须进行‘点上的教育’。

”于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李西文攻读了生药学博士学位。

为了开拓眼界、丰富知识,2012年他又远赴澳门,在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林占熺作文1000字

林占熺作文1000字

林占熺作文1000字哎呀,说起林占熺这个人,那在咱们四川可是响当当的。

他呀,是个搞食用菌研究的专家,不过呢,他可不只是坐在实验室里搞研究那么简单,他可是个实实在在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让老百姓都受益的好人。

林占熺这个人,从小就对菌类特别感兴趣。

小时候在咱们四川的山里,他就喜欢跟着大人去采蘑菇,那时候他就想,要是能把这些好吃的蘑菇变成大家都能吃到的食物,那该多好啊。

于是呢,他就一门心思地钻进了食用菌的研究里头。

你别看现在市面上的菌类多种多样,好多都是林占熺他们这些科研人员辛苦培育出来的呢。

咱们四川的山里,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适合种植很多种类的食用菌。

林占熺就利用这个优势,带着他的团队,深入山区,研究各种食用菌的种植技术。

他们不仅研究怎么种,还研究怎么让老百姓都能学会种,怎么让这些食用菌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

他常说:“科技要服务人民,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这话可不是空口说白话,他是真的这么做的。

我记得有一次,林占熺带着他的团队来到咱们村,教我们怎么种一种叫“灵芝”的食用菌。

他说这种灵芝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价格也高。

一开始我们都不信,觉得种蘑菇能有啥出息。

可是林占熺他们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教我们怎么选址、怎么建棚、怎么管理。

他还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操作。

结果你猜怎么着?那年我们种的灵芝真的大丰收,不仅赚了个盆满钵满,还让我们村的人对食用菌种植充满了信心。

从那以后啊,我们村的人就都跟着林占熺学起了食用菌种植。

他不仅教我们技术,还帮我们找销路,让我们的食用菌能够顺利地卖出去。

现在啊,我们村的人一提起林占熺,都是赞不绝口。

他说:“我只想把我的知识和技术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他们都能够过上好日子。

”所以啊,你看这个林占熺,他不仅是个科研专家,更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

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帮助了咱们四川的很多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我觉得啊,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学习和尊敬的。

现在啊,林占熺的名声已经传遍了全国。

他不仅在四川搞食用菌研究,还去了很多地方,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河南内黄张菊梅种植辣椒励志故事

河南内黄张菊梅种植辣椒励志故事

河南安阳内黄县地处豫北平原,因黄河而得名,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

如今,在内黄,提及张菊梅,有许多因种植辣椒而脱贫的贫困户为她拍手叫好,亲切地称她为“辣妹子”。

不过,一些人还是不放心。

为此,张菊梅冒风险为种植户签订回收合同,以高于市场20%的价格回收辣椒。

农民虽然吃了“定心丸”,可张菊梅却又放心不下,她担心农民不能按照技术员的要求去种植辣椒。

于是,她时常骑着摩托车到地里转,仔细教大家怎样管理辣椒,每年光在田间跑的路有1.2万里左右。

六村乡很多人都知道张菊梅,大多数认识张菊梅的乡亲都是在田间管理尖椒时认识的。

村民杨勇是众多受益贫困户之一。

杨勇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但他在张菊梅的帮助下种植了辣椒。

如今,杨勇家共种了18亩辣椒,这几年辣椒年收入都在4万元左右,他家也由村里的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

如今,在县、乡妇联的帮助指导下,张菊梅帮乡亲们种辣椒效果越来越好。

近5年,六村乡的辣椒种植稳定在5.5万亩左右,年产干辣椒1.5万吨左右,内黄县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了30万亩,吸引了各地客商到内黄贩运辣椒,内黄成为名副其实的辣椒大市场。

辣椒产业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仅六村乡从事辣椒分拣、包装的工人就有2000多人,每人每天平均挣60元,农户年收入大幅度上涨。

张菊梅也因此获得了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省农村优秀女经纪人等荣誉称号。

带领大家种辣椒致富,张菊梅虽然受苦受累,但她无怨无悔,依然不忘帮贫困户脱贫的初心。

说起今后的打算,张菊梅说:“打算结合安阳市农科院在千口村设立无公害辣椒试验基地,改良种子,用有机肥、无公害诱虫灯杀虫,提高辣椒品质,让生产出的辣椒口感更好、光泽度更高、味道更美,既让人们吃上健康的食品,又让更多农民获得收益。

”眼下,虽然时值寒冬,但张菊梅依然起早贪黑准备样品辣椒,跑北京为大伙儿寻找价钱更高的大市场。

看她风风火火不着家,忙得不可开交,有人说:“为别人的辣椒天天没明没夜忙,图个啥?”张菊梅说:“俺图的是大伙儿多挣钱,咱们共同过上好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种植女能手事迹中药材种植女能手事迹中药材种植女能手事迹不断拼搏进取,创造精彩人生我叫张素芬,今年37岁,是鸦鸿桥镇河西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

作为一个农民,想干成点事是很难的,而对一个农村妇女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下面,我就以自己从多年来的打拼中中总结出来的一些人生感悟为主线,叙述一下我大胆尝试,勇于拼搏,不断发展壮大中药材生产的创业历程。

感悟之一:生活从来不会对任何一个人关上成功的大门,只要你自信自强,就能牢牢把握住成功的钥匙,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那还是在19XX年,我遇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坎儿:我高考落榜了。

在当时,一个农村女孩子跳不出农门,就意味着要一辈子过一种锄田种地、喂猪打狗、相夫教子的生活,我身边的很多姐妹们都是这样。

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绝望,觉得生活中一下子没有了阳光。

我开始混日子。

在无所事事中,有一天,我从一个女伴手里拿到一本妇女杂志,看到了著名妇女问题专家胡巴的一句名言:“若一个社会中的女人只被教导如何管理家务照顾男人和如何延续后代,那这个社会必然会走向灭亡。

”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我猛然间醒悟了:我还这么年轻,怎么能就没有理想和追求了呢?女人怎么了?农村怎么了?我就不信凭着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就不能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我开始振作起来,利用自己年轻有文化的优势,依靠鸦鸿桥市场的有利地势,凭借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从做书包、卖书包起家,逐步发展到批发针织品、鞋等日用品,成为一个中型批发商,到最后选择从事中药材生产,成为一个中药材种植女能手,一步一步的脚印里,无一不凝结着我艰苦创业的心血和汗水。

我从来没有退却过,我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证实:农村妇女一样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农村妇女的人生一样可以很精彩!感悟之二:机会对人从来都是公平的,我们必须善于发现和抓住机会,抓住了机会,就成功了一半。

我从事中药材生产,是有着一定的偶然性的,那还得从99年说起。

那时我正搞鞋类批发,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经营的难题越来越多,收入也相对下滑,我感到了竞争的危机。

于是我在搞批发的同时,开始多方搜集信息,寻求合适的就业机会,考虑转行。

那年秋天我去外地联系业务,恰巧看到业务户正在地里组织人力采挖中药材黄芪。

当天晚上,由于旅途劳累,我有些头晕眼花,业务户见此,拿起一根洗净的黄芪,泡在开水里,让我喝了一大碗,只一会儿的工夫,我便神清气爽,恢复如初。

这件小事让我的心里一动,我想:这里边可能蕴藏着一个很好的机会。

我一下子兴奋起来,联想到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从事中药材生产,很可能成为玉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为了稳妥起见,我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查。

我首先找到县科协、县科委、县农经局等部门的专家进行详细的探讨、论证,了解玉田发展中药材的可行性,又先后3次到北京同仁堂药店了解中药材的需求量,3次到到河北安国、河南卢氏等地药材市场考察了解中药材的市场行情及前景,并查阅了多种有关的报刊杂志。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国内、国际对中药材的需求量都在逐年增加,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药材的出口前景更加广阔。

至此,我坚定了种植中药材的信心。

我决心抓住这个机遇,大干一场。

当年,我就在村里承包了5亩耕地,又于次年3月,从周边几个村承包了XXX亩地,全部种上了柴胡、黄芪、黄芩等中药材,开始正式从事中药材生产。

感悟之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地学科技、用科技,才能在风起云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潮中,如鱼得水,屡战屡胜。

种上药材以后,我辛辛苦苦地耕种、浇水、打药、锄草、施肥,每个环节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生怕稍有疏忽,影响了药材生长。

起初,药材的长势很好。

可是后来,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出现了各种异常。

尤其是黄芪,长到70厘米高的时候,叶面上出现了许多黑色的虫子,致使叶片迅速收缩、坏死。

见此情景,我焦急万分。

通过多方向专家请教,才弄清是因天气干旱生成的一种新型害虫。

经过专家指点,我采用了毒土灭虫的方法,及时控制住了病虫害的蔓延。

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

我深深明白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没有科技知识,简直是寸步难行。

我和丈夫跑遍了县城的大小书店,购买了《种植中药材技术解答》、《中药材的需求量》等大量中药材方面的书籍,并订阅了好几种报刊。

每逢村里组织有关中药材生产的培训班和讲座,我都积极地前去参加,认真听了看了不说,还总要收集回来不少资料。

为了尽快掌握中药材管理技术,我和丈夫顶着炎炎烈日,忍着蚊虫叮咬,一天到晚在田里摸爬滚打,一边观察秧苗的生长习性、特点,一边做笔记、查阅资料,有时候就住在田间的简易房里。

赶上下雨的时候,外边下大雨,里边下小雨,我和丈夫也没了睡意,就着烛光研读中药材管理的书籍。

别人农闲没事的时候,打打麻将,看看电视,侃会儿大山,对我那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我对中药材的研究几乎着了魔,在我眼里,照顾秧苗就象养育小孩。

哪棵秧苗出现了异常,我都象自己的小孩得了病似的,又是着急又是上火,今天看到这株长高了几厘米,明天又发现那株发了个新芽,都能让我们夫妻俩手舞足蹈地高兴半天,村里人看我们都跟傻子似的。

就这样,通过刻苦的学习和实践,我基本上掌握了中药材的种植管理技术,不仅熟练掌握了常见中药材的种子、种苗选择标准、病虫害防治方法、收获技巧等,还对常见中药材的出售时机、市场行情及销售网络烂熟于心,成了全县有名的中药材种植女能手。

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精心照管下,我种植的中药材,不论是产量、质量,还是市场销售价格,都好于外地同类产品,从20__年起至今,我先后在县内外承包70—XXX亩地,种植了黄芪、黄芩、沙参、板蓝根、荆芥、瓜蒌、红花、牛膝等品种,亩效益是普通农作物收入的3倍以上,而且产品畅销全国各药材市场,有时收购药材的外地客商交定金提前预定,带着车前来等货。

感悟之四: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一人富不算富,带动帮助更多的妇女群众共同致富,才是我最高的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我认为,一个人即使拥有百万家产,但是如果对于别人来说,有他不多,没他不少,那么他的财富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人生也没有什么价值。

我种植中药材,是为了给广大妇女群众趟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在我的带动下,许多群众开始尝试种植中药材。

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尽快见效,使我县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毫无保留地向广大种植户传授种植管理技术,竭尽全力帮助她们。

我亲自帮助农户选购种子、种苗,亲自到田里指导农户平整土地、施肥下种。

哪家农户管理中遇到了难题,来人或来电话找我,我除了在电话中尽量给予详细的解答外,还亲自到地里给予指导。

有一次,我村王善友家种的黄芪出现了一种黑色蚜虫,眼看着叶子一片片枯黄而不知所措,心急火燎地找到我。

当时,我家种的药材正在浇水、施肥,误了时机,就会影响药材的生长。

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活,立刻来到他家地里,和王善友一起查看分析病情,确定防治方案,并和他一起兑药、喷洒,等到4亩多黄芪全部喷洒完,半天已经过去了。

对于那些想发展中药材又苦于缺乏资金的农户,我主动找到他们,借给他们钱,鼓励他们发展。

林西镇高庄子村白宇晨,因经营棚室芦荟赔了本,又新娶了儿媳妇,债台高筑,没钱为种植中药材投入。

我了解这一情况后,先后借给他3000多元钱,扶持他发展中药材,现在年可收入1万多元,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在我们的多方努力下,全县共发展中药材500多亩,我县中药材产业已初具规模。

随着中药材种植户的逐渐增多,我发现走街串户传授技术已经很难满足许多农户的需求。

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的各种技术难题,推动全县种植结构的快速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的实施,我在县科协等有关单位的支持协助下,通过多方协调,于20__年1月份,在鸦鸿桥镇繁华地带建成了玉田县科普信息服务部。

服务部拥有固定资产8万元,流动资产XXX万元,配有电视机、vcd、电脑等先进设备,高薪聘请了4名技术人员。

服务部集良种繁育、物资供应、技术服务于一体,不仅进行良种销售、技术指导,还配合县科协、科委、农经局等部门广泛开展各种科普活动。

在服务部运营期间,我依托科技信息服务部,围绕农时,本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以中药材为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期间开展“技术物资”科技下乡活动84场次,召开农作物新品种现场观摩会2次,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18场次,参训人员1XXX人次,接受技术咨询6XXX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万份。

技术问题解决后,销路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

随着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很多农户担心中药材收获后卖不出去。

为了打开销路,让农民吃一颗定心丸,我率领服务部人员开始致力于发展定单农业。

我们多次带着样品南下北上到全国各大药材产销地,向药材经销商及药材加工厂家详细介绍我县中药材的产量、质量及发展前景,他们被我们的真诚与执著所打动,纷纷与我县建立了固定的产销关系。

到现在为止,我县已成功签定了XXX 亩中药材的定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我县已建成科普示范基地5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0多户,中药材种植在我县已由“星星之火”逐渐成为“燎原之势”,中药材种植成了我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很多农户依靠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逐步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非常欣慰,在大家对我热情的态度、感激的话语中,我体验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我的奋斗和努力,党和政府给予了充分肯定,也给了我较高的荣誉。

我被评为我县20__年度中药材种植状元,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还多次被评为市县两级“双学双比”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和青年星火带头人,还被光荣地评为唐山市劳动模范。

面对这些荣誉,我感到很惭愧,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些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我的成功,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

我只有在今后不断拼搏进取,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产业结构调整之路,竭尽全力促进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才能无愧于这些荣誉,不辜负党和政府以及广大群众的希望。

姐妹们,总结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认为,自信自强、抓住机会、依靠科技、共同致富是我们农民创业成功的4个关键,只要我们大家坚持自信自强、抓住机会、依靠科技、共同致富,我们当代农民的勤劳和智慧就会绽放出奇光异彩,我们的家乡也会更加繁荣富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