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
胺碘酮的用法
1/8
ATMA
心律失常/猝死
相关性检验P=0.00026 异源性检验P=0.24
0.71(95% Cl 0.59~0.85)
1/4
1/2
1
2
4
8
比数比
ATMA 死亡的积累风险
25
胺碘酮
对照
总死亡率
20
0.87(95% Cl 0.78~0.99)
13%
累积风险(%)
15
心律失常/猝死
10
29%
5
胺碘酮的作用:非竞争性抑制α和β受体
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 1968年,胺碘酮作为抗心绞痛药物应用于临 床。由于该药能直接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血,故可用于劳力型和变异 型心绞痛治疗,也能有效治疗冠心病伴发的心律失常
降压作用 :5 mg/kg胺碘酮治疗能使体循环阻力及动脉血压下降,静脉 给药时降压作用更明显
总括
总死亡率
相关性检验P=0.030 异源性检验P=0.058
0.87(95% Cl 0.78~0.99)
1/8
1/4
1/2
1
2
4
8
比数比
研究(索引)
EMIAT(8) CAMIAT(7) GEMICA(9)
PAT(10) SSSD(11) BASIS(12) HOCKINGS(13) CAMIAT-P(14) CHFSTAT(15) GESICA(16) EPAMSA(17) NICKLAS(18) HAMER(19)
利多卡因是传统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 但它对心肌有 一定抑制作用。近年各相关指南建议胺碘酮作为治疗 恶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 中止室性心动过速发作, 基 本上替代了利多卡因
2008(起搏器)适应证指南
窦房结功能不全的永久起搏建议
III类适应证: III类适应证: 类适应证
无症状的窦房结功能障碍者(证据水平:C) 无症状的窦房结功能障碍者(证据水平:C)
虽有心动过缓症状,但已经证实并非由窦性心动过缓引 虽有心动过缓症状, 证据水平:C) 起(证据水平:C)
由于服用非必须应用的药物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 (证 据水平:C) 据水平:C)
IIb类适应证: IIb类适应证: 类适应证
神经肌肉疾病如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神经肌肉疾病如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性肌营养障 腓侧肌萎缩患者,导致的任何程度AVB(包括I AVB(包括 碍,腓侧肌萎缩患者,导致的任何程度AVB(包括I度AVB), 有或没有相关症状,不能确定AVB会进一步进展者( AVB会进一步进展者 有或没有相关症状,不能确定AVB会进一步进展者(证据 水平:B) 水平:B) 某种药物或药物中毒导致的AVB,但停药后可改善者 某种药物或药物中毒导致的AVB,但停药后可改善者 AVB, 证据水平:B) (证据水平:B)
颈动脉窦高敏综合征和神经心源性晕厥 永 Nhomakorabea起搏建议
I类适应证: 类适应证:
反复发作的由颈动脉窦刺激和压迫导致的心室停搏>3 反复发作的由颈动脉窦刺激和压迫导致的心室停搏>3 秒所致的晕厥(证据水平:C) 秒所致的晕厥(证据水平:C)
IIa类适应证: IIa类适应证: 类适应证
无明确的颈动脉窦刺激事件, 无明确的颈动脉窦刺激事件,但存在高敏感的颈动脉窦 心脏抑制反应引起的心脏停搏>=3 >=3秒 证据水平:C) 心脏抑制反应引起的心脏停搏>=3秒(证据水平:C)
心肌梗死急性期后的永久起搏建议
IIb类适应证: IIb类适应证: 类适应证
解读心律失常装置治疗指南(2008)
o g, h t / r tp: /my a rc n e r.r . me ia h a o g, WWW. ro ln . t h s n i e
童 、青少 年 、成 年先 天 性 心脏 病 病 人永 久 起搏 和
ID治疗 建 议单 独 列 出 。 C 本 指 南 修 订 内容 有 1 方 面 值 得 注 意 :① 0个 ID植 入 指征 合 并 .因为 一 级 预 防与 二 级 预 防存 C 在 重叠 :② 非缺 血性 心 肌 病 植入 ID一 级 预 防指 C
近几 年 来 ,新 研 究 对缓 慢 性心 律 失 常 和快 速
心 律 失 常 认识 深 化 ,提 供 最 佳 的装 置 用 于治 疗 .
药 物 和装 置 治疗 心 力衰 竭有 显 著进 展 ,新 装 置 可 治 愈缓 慢 型 心律 失 常 、快 速 型 心律 失常 和 心 力 衰 竭 及减 少 其发 病 率 和病 死率 。
( m lnal crivr rdf r l o , ID)。 儿 i pa t e adoe e e bia r C b t i lt
h ath tm sce ,H S ,在 JA ol a i 、 er ryh oi y t R ) m C iC r o d l Cruai 、 H atR y m, 以 及 网 站 ( l . C i lt n c o er h t h WN a . W C
2008 ACCAHAHRS关于永久性起搏器、除颤器和再
2008 ACC/AHA/HRS关于永久性起搏器、除颤器和再同步化治疗装置的最新指南北京协和医院作者:程中伟2008 ACC/AHA/HRS关于植入装置的指南对窦房结功能障碍、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慢性双分支阻滞、心肌梗死急性期后、超敏性颈动脉窦综合征和神经心源性晕厥,以及心脏移植后患者的永久性起搏指征,心动过速自动探测和起搏终止、起搏预防心动过速或房颤的指征,严重收缩性心衰患者再同步化治疗指征,肥厚性心肌病起搏指征,儿童和成人先心病患者永久性起搏指征,ICD指征,以及ICD在儿童和先心病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全文将发表在2008年5月27日JACC和Circulation,以及2008年6月Heart Rhythm。
1.窦房结功能异常(sinus node dysfunction,SND)患者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推荐I类(1)有记录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包括频发窦性停搏引起症状的SND。
(证据等级[level of evidence,LOE]:C)(2)有症状的变时性功能不全SND。
(LOE:C)(3)药物(治疗其他疾病所需)引起的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
(LOE:C) IIa类(1)症状与明确的心动过缓关系不明确时,心率<40bpm的SND。
(LOE:C)(2)不明原因的晕厥,但临床或电生理检查证实存在窦房结功能异常。
(LOE:C)IIb类(1)症状轻微,清醒状态下长期心率<40bpm。
(LOE:C)III类(1)无症状SND患者。
(LOE:C)(2)症状明确与心动过缓无关的SND。
(LOE:C)(3)不必需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
(LOE:C)2.成人获得性AVB患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推荐I类(1)任何解剖部位的III度和高II度AVB患者,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包括心力衰竭)或推测有AVB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LOE:C)(2)任何解剖部位的III度和高II度AVB患者,出现药物(治疗其他心律失常或疾病所需)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出现紊乱而导致的心脏排血不足或其他症状。
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通过改善离子流、调节心脏电信号传递等机制,控制和治疗心律失常的发生。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按照其作用机制分为如下四类:1. 钠通道阻滞剂:该类药物通过抑制钠离子的流入,减少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从而达到稳定心律的作用。
药物代表品种为利多卡因、普罗卡因胺等。
2. 钾通道阻滞剂:该类药物抑制钾离子的流出,可延长心肌动作电位,延长细胞的复极时间,稳定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状态,常用药物为胺碘酮、多奈哌酮等。
3. 钙通道阻滞剂:该类药物通过抑制钙离子的流入,减少细胞兴奋性和心肌收缩力,可用于控制心律失常和缓解心绞痛。
常用药物为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
4. β受体阻滞剂:该类药物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β受体的作用,减慢心率、减轻心肌收缩力,从而起到治疗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的效果。
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阿罗洛尔等。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原则1. 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选择不同的药物:因为不同类别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治疗对象,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2. 对于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可以使用长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当患者的心律失常长期反复发作时,需要使用长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舒利迭、美托洛尔缓释等,以维持正常心律。
3. 对于治疗急性心律失常,需要使用快速起效的药物:治疗急性心律失常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如利多卡因等。
4. 对于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心脏结构异常等高风险患者,应谨慎使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导致心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对于高风险患者应该特别谨慎使用。
5. 必须对剂量进行调整:由于不同患者身体状况和药物代谢能力不同,医生在使用药物时应该对剂量进行调整和监控。
胺碘酮应用指南解读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I类 钠通道阻滞剂
IA IB IC 奎尼丁 利多卡因 心律平、乙吗噻嗪
II类 β 受体阻滞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III类 钾通道阻滞剂胺 Nhomakorabea酮、伊布利特
索他洛尔 IV 类 钙拮抗剂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试验)
•
心律失常抑制试验,是指对急性心肌梗 死以后频繁室早的病人,用英卡胺、氟卡胺、 乙吗噻嗪治疗,结果发现早搏虽得到了控制, 但是平均死亡率比不用药物的空白对照组高 3-4倍,于是都提前终止试验。这三种药物的 失败在于药物虽然控制了早搏,但是本身对 于心肌是有不利影响的,对于心功能不全的 病人,那么这些药物是更加不利的。
(2) 房颤复律或维持窦律(未经FDA批准),但共识为适应 证, 用于: ①器质性心脏病伴房颤 ②尤其心梗、心衰伴阵发性房颤 ③既往史无器质性心脏病,但房颤其他药物不能控制 或不能耐受 (3) 非持续性室速或频发室早者,限用于: ①左心功能不全,EF<35% ②心肌梗死,多形性室早 ③单用-受体阻滞剂不能控制者
胺碘酮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
哪些心律失常病人适合选用AM
(1) 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FDA批准) ①室颤(VF)和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室速(VT) ② 尤其适用于: ⅰ. 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者 ⅱ. 左室功能不全或慢性充血性心衰者 ⅲ. 心梗或心肌病猝死高危不能植入ICD(植入 型心律转复除颤器)者 ⅳ.植入ICD频发电击者
胺碘酮应用禁忌症
(1)严重窦缓、晕厥的窦房结功能不全 (2) Ⅱº、Ⅲº房室传导阻滞 (3)TdP(尖端扭转性室速) (4)已知有过敏、心源性休克者 (5)严重肺疾患或已有甲亢甲减者
使用方法与剂量的建议
可达龙22
A A A A A
B B B A A
疗效较差或研究较少的药物
不应该使用的药物
房颤药物复律的建议
心房颤动持续时间>7天患者药物转复的推荐方案 药物 已证明有效的药物 给药途径 建议级别 证据级别
多非利特 胺碘酮 依布利特
丙比胺 氟卡尼 普鲁卡因胺 普罗帕酮 奎尼丁 地高辛 索他洛尔
负荷量给药通常在一周(几天到两周)后发挥作用 胺碘酮半衰期长且有明显个体差异(20-100天) 在治疗头几天,大部分药物在组织中蓄积,尤其是脂肪 组织,数天后开始清除,一至几个月后因而可达稳态血 药浓度
药 代 动 力 学
• •
• •
•
应给予负荷量以便使组织迅速饱和,发挥治疗作用 部分碘从分子中移出并经尿排泄,每天服200mg,则可排出相当 于6mg碘 其余大部分碘则通过肝肠循环从粪便中排出 经肾脏排泄极少,所以允许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用常规剂量胺 碘酮 停药后药物清除需持续数月,应注意药物的残余效应会持续10 天至一月
在此指南中未荐应用利多卡因
国内外指南进展
缩写 CPR&EC C AAD SCD AM STEMI AHF CHF CPR&EC C 指南名称 年 胺碘酮 首选(Ⅱb类) 首选 首选 首选 首选(Ⅱa, B) 首选(Ⅰ类, A) 首选(Ⅰ类, A) 首选(Ⅱb类) 未推荐 未推荐 未推荐 次选(未确定类),没 利多卡因 次选(未确定类) 次选 次选 总除颤 无效次 数# 4 / 4 4 3 3 / 2 ~3 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 2000 国际指南
稳定
不稳定
窄QRS波
宽QRS波
立即行电转复
规整
不规整
规整
不规整
预防心脏性猝死ICD与CRT-D应用适应证 2008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解读
预防心脏性猝死:ICD与CRT-D应用适应证2008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解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心律失常器械治疗指南首次于1984年发布,并分别在1991年、1998年和2002年进行了更新和修订。
随着人们对心律失常认识的不断深入、器械治疗技术的长足发展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逐年丰富和积累,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心律学会(ACC/AHA/HRS)于2008年5月正式公布了《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
本文主要探讨新指南关于心脏性猝死(SCD)预防中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具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适应证的共识。
ICD适应证进展本指南的修订和更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与2002年的指南相比,本指南最大的进展为更加强调ICD对SCD的一级预防作用,特别是ICD对缺血性及非缺血性心肌病、左室射血分数(LVEF)≤35%、中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
已接受理想药物治疗,且在生活质量良好的情况下预期生存时间>1年的患者适宜接受ICD治疗。
2. 强调置入ICD前应进行独立的危险因素评估和危险分层,同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治疗意愿。
3. ICD一级预防中的LVEF标准以制定指南所依据临床试验的入选标准为基础。
目前LVEF测定方法缺少“金标准”,因此,本指南建议,临床医师将LVEF作为ICD置入标准时,应尽量采用其所在机构中最准确的测定方法来评估LVEF。
4. 本指南中ICD一级预防指征主要是通过参考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而制定。
其中,对于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治疗建议主要依据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试验(SCD-HeFT)和除颤器对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作用评估试验(DEFINITE);对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治疗建议依据非持续性心动过速多中心研究(MUSTT)、多中心自动除颤仪置入试验(MADIT)、SCD-HeFT和MADIT Ⅱ研究。
胺碘酮2008年指南解读
胺碘酮2008年指南解读蒋文平教授1、总论胺碘酮药物历史已久,最早利用心绞痛,期间因药量较大不良反应多而停用,近几年发现在抗心律失常有许多可取,因此渐又应用越广泛。
定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或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有结构异常的失律失常,对远期生存率影响是中性;安全性较好,没有促心律失常;主要危害是心外的,如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损害等。
2、分论⑴电生理:胺碘酮电生理是复杂性,表现在多通道作用(K、Na、Ca离子)阻滞,多靶点(αβ)阻滞,口服与静脉注射作用不大一样的药物口服时:对K离子通道阻滞明显,所以会出现QT延长,但不会发生尖端扭转室速静脉注射时:对Na、Ca离子通道明显,所以会表现减慢心率作用胺碘酮不发生尖端扭转室速原因:一是β阻滞作用,二是跨膜离散缩小。
ffice ffice" /> 胺碘酮发生尖端扭转室速附加因素:低血钾(原因是对Ikr敏感性加大,所以跨膜离散增大);本来已有QT延长;同时正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动过缓。
胺碘酮没有负性肌力作用,原因是;一是其延长QT延长,也就延长动作电位2相,使Ca 离子内流增加,二是其对病态心肌对钙通道阻滞小。
心衰,心梗应用的理论。
⑵药代动力学,脂溶性,分布广,因此临床使用时一定有负荷量。
用量是:静脉合计口服量要达到:7-10g/7-14天;现常用:第一周0.2 tid;第二周期0.2 bid;第三周期0.2 qd。
主要在肝代谢,在肾脏代谢少,因此即使有肾功能不全,胺碘酮应用时也要达到负荷量。
⑶作用:减慢窦律,减慢房室结传导,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因此胺碘酮是抗颤药物,对房颤及室颤有效);扩血管,延长旁道传导延长(因此对预激综合征的病人,胺碘酮不是首选)。
应用;危及生命心律失常(FAD批准)危及生命心律失常;原因不明宽QRS,血流动力学稳定或不稳定室速,心梗并发室速,电风暴等。
高危性猝死患者预防,首选ICD,胺碘酮可作为无ICD替代选择。
ICD置入后胺碘酮可减少ICD放电频率。
08年ESC指南中文翻译
2008年ESC(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慢性心衰诊断治疗指南前言表1 指南推荐力度的分类I类: 某状况下,证据和/或专家们一致同意某方案或治疗对患者有益或有效。
II类: 某状况下,某方案或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益处和效果证据有矛盾或专家们的意见有分歧。
IIa类: 证据/意见偏向有用/有效。
IIb类: 有用/有效的证据/意见尚不足够。
III类:某状况下,证据或专家们一致同意该疗法无效/无用,甚至某些情况下可能对患者有害。
表2 证据强度的分级A级:数据来源于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B级:数据来源于单个随机试验或大型非随机研究。
C级:专家的一致意见和/或小型研究、回顾性研究、注册研究。
导言心力衰竭指南本文目的是提供实用性的指南,用以诊断,评估和治疗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HF)。
本指南是1995,1997,2001和2005年指南的延续和修订。
这些年许多新的有关治疗HF信息出现,因此有必要修改以前的一些建议。
这些建议是有关的临床实践,流行病学调查,观测研究,临床试验。
特别注意在这次修订中对建议和相关问题的操作给予了简化和明确的解释,其目的是为了对以前有关HF的文献进行合并和修改。
本指南为执业医师和其他医护专业人员提供咨询意见,如何治疗心衰患者,包括转诊建议。
本指南是以有关心衰的诊断,疗效和介入治疗安全性的文献以及已出版的书籍作为主要依据。
如有证据不足或没有解决的临床问题,我们将提出已达成共识一致的意见。
ESC指南源自相关的51个成员国,这些国家有不同的经济状况,但总体来说,我们的建议避免了费用效益。
国民卫生政策,以及临床判断可能会决定建议操作的执行顺序。
本指南的建议通常应该根据每个国家政策和地方管理的指导意见的不同,来使用任何诊断程序,医药或设备。
这份报告是由一个受ESC指派的实用指南委员会(CPG)起草写作组完成的。
在这个工作队伍,我们收集了ESC办公室中不同的意见。
草案送交CPG和文件审评人。
在审议他们的意见后,该文件被更新,审查,然后整个工作队伍批准后出版。
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胺碘酮(Amiodrone) —最重要的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CAST(1989-1992)
2309例,随访:平均9.7个月
CAST之后
--再无新的I 类AAD药物问世
英卡尼、氟卡尼或安慰剂。
--也不再选用I类AAD作为远期防治药物
心律失常死亡: 氟卡尼、英卡尼:4.5% 安慰剂:1.2%
(4)应连续监测:
(5)溶解和稀释:
心率、心电图、QTc间期、血压、电解质等
用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可减少静脉炎发生率( <3%) 药物浓度应< 2mg/ml,浓度太高时需经中心静脉给药 非禁忌证,可见于室颤和致命性室速、心肌梗死、心衰、反复的电除颤
(6)肝酶升高时:
用药后约 81%患者的肝酶改善或不变 治疗中如肝损害进行性加重,应立即减药或停药
总死亡率: 氟卡尼、英卡尼:7.7% 安慰剂:3.0%
之后对III类药物寄予厚望
如Amiodrone、Dofetilide、ibutilide、Azimilide等
希望在III类药物中开发安全有效的AAD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胺碘酮(Amiodrone) —最重要的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1962年在比利时合成,作为扩冠药物 /1669年实验证明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胺碘酮(Amiodrone)
—最重要的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应用方法
顿服 / 口服 / 静脉
4.胺碘酮静脉注射给药剂量
首次负荷量: 10min内静注150mg,间隔 10min可追加 150mg 一般性剂量 24h内追加不超过6 ~ 8次,短时间内给药量可达5~10mg/kg 静滴维持量: 0.5~1mg/min,第一个24h,前6h 1mg/min,后18h 0.5mg/min
胺碘酮应用指南解析
药理与电生理作用机制-2
(3)阻滞L型钙通道(Ⅳ类作用),抑制早期后除极和延迟 后除极。 (4)非竞争性阻断α和β受体,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其血 流量,减少心肌耗氧,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 胺碘酮有类似β受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Ⅱ类作 用),但作用较弱,因此可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就整 体电生理而言,胺碘酮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但基本不诱 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这是因为胺碘酮 虽可延长心房和心室的动作电位时程,但不诱发后除极 电位,不增加复极离散。胺碘酮对电重构的肥厚心肌细 胞急性电生理反应有利于其在抗心律失常中的应用。静 脉注射胺碘酮显示,Ⅰ、Ⅱ、Ⅳ类的药理作用较快,Ⅲ 类药理起效时间较长。
在房颤和房扑中的应用-概述
房颤的药物处理策略为: (1)将房颤转复并维持窦性节律(节律控制); (2)不转复房颤,控制心室率(室率控制)。 近年来非药物治疗房颤不断取得进展,但药物仍是多数 房颤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虽然四类抗心律失常药对房 颤都能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但以胺碘酮循证医学的资 料最丰富。与其他药物或安慰剂对比,胺碘酮对房颤的 转复、防止复发、维持窦性心律(窦律)的总体疗效较 其他药物为好,且负性肌力作用和促心律失常作用少, 故适用于多种临床情况。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在急性 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时,当其他抗心 律失常药属于禁忌时,推荐应用胺碘酮,故此成为用
在房颤和房扑中的应用-概述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且患病率随着年龄 增长。中国房颤患者在年龄分布、病因及相关因 素、房颤类型、脑卒中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 与国外报道相似。房颤虽不即刻导致生命危险, 但可造成程度不同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尤 其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时可能使心脏功能恶化, 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心衰)加重。在 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中易发生血栓栓塞。房颤根据 发作情况分为初发性、阵发性、持续性及永久性。
对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指南
对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指南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节律异常的疾病,严重者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甚至死亡。
药物治疗是控制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关于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指南。
一、心律失常分类心律失常可分为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而室性心律失常则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
二、药物治疗原则1. 确定诊断: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性质,确定药物治疗的指导方向。
2. 考虑病因:心律失常可能是其他心脏问题的表现,因此在药物治疗之前,应排除可逆的心血管病变。
3. 个体化治疗: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以及合并疾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注意副作用:药物治疗可能伴随一些副作用,如低血压、心律失常恶化等。
因此,应密切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病情。
5. 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疗效不明确或不良反应加重。
应避免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合理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
三、常用药物治疗1.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可减慢心脏的节律紊乱,适用于频发的室性早搏和室速等。
2. 钙离子拮抗剂:如硫酸镁、维拉帕尼等,可抑制心脏细胞内钙离子的流入,减少心脏的兴奋性,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和房性心动过速等。
3. 钠通道阻滞剂:如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等,可延长心脏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抑制心脏快速节律出现,适用于室速和室颤等。
4.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哌沙班等,用于预防心房颤动引发的栓塞事件。
四、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医嘱:药物治疗需按照医生的嘱托进行,不能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2. 定期复诊: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复诊,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3. 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与其他非药物治疗手段相结合,如心脏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等。
4. 管理并发症: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头晕等不适症状。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
2008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题组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药物一直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年历史。
60年代,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到80年代,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使Ⅰ类药物发展到了顶峰。
90年代初,CAST结果公布[2],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中,应用Ⅰ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但总死亡率上升。
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并开始注意Ⅲ类药物的发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现在广泛使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Wilams分类,根据药物不同的电生理作用分为四类(表1)。
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可能不是单一的,如索他洛尔既有β受体阻滞(Ⅱ类)作用,又有延长QT间期(Ⅲ类)作用;胺碘酮同时表现Ⅰ、Ⅱ、Ⅲ、Ⅳ类的作用,还能阻滞α、β受体;普鲁卡因胺属Ⅰa类,但它的活性代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具Ⅲ类作用;奎尼丁同时兼具Ⅰ、Ⅲ类的作用。
可见以上的分类显得过于简单,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包括在。
因此,在1991年国外心律失常专家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制定了一个新的分类,称为“西西里岛分类”(Siciliangambit)。
该分类突破传统分类,纳入对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与心律失常机制相关的新概念。
“西西里岛分类”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表述了每个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和离子泵,根据心律失常不同的离子流基础、形成的易损环节,便于选用相应的药物。
在此分类中,对一些未能归类的药物也找到了相应的位置。
该分类有助于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机理,但由于心律失常机制的复杂性,因此西西里岛分类难于在实际中应用,临床上仍习惯地使用VaughanWilams分类。
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及主要电生理作用见表1。
(医疗药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
2008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题组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药物一直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年历史。
60年代,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到80年代,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使Ⅰ类药物发展到了顶峰。
90年代初,CAST结果公布[2],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中,应用Ⅰ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但总死亡率上升。
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并开始注意Ⅲ类药物的发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现在广泛使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Wilams分类,根据药物不同的电生理作用分为四类(表1)。
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可能不是单一的,如索他洛尔既有β受体阻滞(Ⅱ类)作用,又有延长QT间期(Ⅲ类)作用;胺碘酮同时表现Ⅰ、Ⅱ、Ⅲ、Ⅳ类的作用,还能阻滞α、β受体;普鲁卡因胺属Ⅰa类,但它的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具Ⅲ类作用;奎尼丁同时兼具Ⅰ、Ⅲ类的作用。
可见以上的分类显得过于简单,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包括在内。
因此,在1991年国外心律失常专家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制定了一个新的分类,称为“西西里岛分类”(Siciliangambit)。
该分类突破传统分类,纳入对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与心律失常机制相关的新概念。
“西西里岛分类”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表述了每个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和离子泵,根据心律失常不同的离子流基础、形成的易损环节,便于选用相应的药物。
在此分类中,对一些未能归类的药物也找到了相应的位置。
该分类有助于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机理,但由于心律失常机制的复杂性,因此西西里岛分类难于在实际中应用,临床上仍习惯地使用VaughanWilams分类。
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及主要电生理作用见表1。
2008accahahrs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解读
慢性双分支阻滞患者永久性 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征
• I类 (1)高II度AVB或间歇III度AVB患者。(LOE:B) (2)II度II型AVB患者。(LOE:B) (3)交替性束支传导阻滞患者。(LOE:C)
• IIa类 (1)症状与明确的心动过缓关系不明确时,心率
<40bpm的SND。(LOE:C) (2)不明原因的晕厥,但临床或电生理检查证实存在
窦房结功能异常。(LOE:C) • IIb类
症状轻微,清醒状态下长期心率<40bpm。(LOE: C)
成人获得性AVB患者永久性 心脏起搏器的推荐
• I类 (1)任何解剖部位的III度和高II度AVB患者,出
理检查能诱发出室颤或持续室速( LOE :B)。
ICD植入适应证
• IIa类
(1)原因不明的晕厥,伴有显著左心室功能障碍的非 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 LOE :C)。
(2)心室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持续性室速( LOE : C)。
(3)肥厚型心肌病,有一项以上的SCD主要危险因素 ( LOE :C)。
合征患者( LOE :C)。 (9)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仍出
现晕厥和/或室速( LOE :C)。 (10)心脏结节病、巨细胞性心肌炎或Chagas病
( LOE :C)。
ICD适应证的进展
• 1、强调ICD应用于心脏性猝死尤其是一级预防时, 仅适用于已接受理想的药物治疗,且良好生活质量 下预期存活时间>1年的患者;
持续室速导致的心脏骤停(LOE:A)。 (2)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论
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 LOE :B)。 (3)原因不明的晕厥,在心电生理检查时能诱发有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题组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药物一直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年历史。
60年代,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到80年代,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使Ⅰ类药物发展到了顶峰。
90年代初,CAST结果公布[2],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中,应用Ⅰ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但总死亡率上升。
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并开始注意Ⅲ类药物的发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现在广泛使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Wilams分类,根据药物不同的电生理作用分为四类(表1)。
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可能不是单一的,如索他洛尔既有β受体阻滞(Ⅱ类)作用,又有延长QT间期(Ⅲ类)作用;胺碘酮同时表现Ⅰ、Ⅱ、Ⅲ、Ⅳ类的作用,还能阻滞α、β受体;普鲁卡因胺属Ⅰa类,但它的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具Ⅲ类作用;奎尼丁同时兼具Ⅰ、Ⅲ类的作用。
可见以上的分类显得过于简单,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包括在内。
因此,在1991年国外心律失常专家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制定了一个新的分类,称为“西西里岛分类”(Siciliangambit)。
该分类突破传统分类,纳入对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与心律失常机制相关的新概念。
“西西里岛分类”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表述了每个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和离子泵,根据心律失常不同的离子流基础、形成的易损环节,便于选用相应的药物。
在此分类中,对一些未能归类的药物也找到了相应的位置。
该分类有助于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机理,但由于心律失常机制的复杂性,因此西西里岛分类难于在实际中应用,临床上仍习惯地使用VaughanWilams分类。
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及主要电生理作用见表1。
类别作用通道和受体APD或QT间期常用代表药物Ⅰa 阻滞ⅠNa+ + 延长 + 奎尼丁、丙吡胺、普鲁卡因胺Ⅰb 阻滞ⅠNa 缩短 + 利多卡因、苯妥英、美西律、妥卡尼Ⅰc 阻滞ⅠNa+ + + 不变氟卡尼、普罗帕酮、莫雷西嗪Ⅱ阻滞β1不变阿替洛尔、美托洛尔、艾司洛尔阻滞β1、β2不变纳多洛尔、普萘洛尔、索他洛尔Ⅲ阻滞ⅠKr 延长 + + + 多非利特、索他洛尔、(司美利特、阿莫兰特 )阻滞ⅠKr、Ⅰto 延长 + + + 替地沙米、(氨巴利特 )阻滞ⅠKr激活ⅠNaS 延长 + + + 伊布利特阻滞ⅠKr、ⅠKs 延长 + + + 胺碘酮、azimilide阻滞ⅠK,交感末梢延长 + + +溴苄胺排空去甲肾上腺素Ⅳ阻滞ⅠCa l 不变维拉帕米、地尔硫其他开放ⅠK 缩短 + + 腺苷阻滞M2 缩短 + + 阿托品阻滞Na/K泵缩短 + + 地高辛注:离子流简称(正文同此)ⅠNa:快钠内流;ⅠNaS:慢钠内流;ⅠK:延迟整流性外向钾流;ⅠKr、ⅠKs分别代表快速、缓慢延迟整流性钾流;Ⅰto:瞬间外向钾流;ⅠCaL:L型钙电流;β、M2分别代表肾上腺素能β受体和毒蕈碱受体。
表中()为正在研制的新药。
有人将莫雷西嗪列入Ⅰb类。
表内+ 表示作用强度(二)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Ⅰ类药物:阻滞快钠通道,降低0相上升速率(Vmax),减慢心肌传导,有效地终止钠通道依赖的折返。
Ⅰ类药物根据药物与通道作用动力学和阻滞强度的不同又可分为Ⅰa、Ⅰb和Ⅰc类。
此类药物与钠通道的结合/解离动力学有很大差别,结合/解离时间常数<1s者为Ⅰb类药物;≥12s者为Ⅰc类药物;介于二者之间者为Ⅰa类药物。
Ⅰ类药物与开放和失活状态的通道亲和力大,因此呈使用依赖。
对病态心肌、重症心功能障碍和缺血心肌特别敏感,应用要谨慎,尤其Ⅰc类药物,易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室颤)、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Ⅱ类药物:阻滞β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交感神经效应,减轻由β受体介导的心律失常。
此类药能降低ⅠCa-L、起搏电流(Ⅰf),由此减慢窦律,抑制自律性,也能减慢房室结的传导。
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障碍者作用特别明显。
长期口服对病态心肌细胞的复极时间可能有所缩短,能降低缺血心肌的复极离散度,并能提高致颤阈值,由此降低冠心病的猝死率。
Ⅲ类药物:基本为钾通道阻滞剂,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复极时间,延长有效不应期,有效地终止各种微折返,因此能有效地防颤、抗颤。
此类药物以阻滞ⅠK为主,偶可增加ⅠNa-S,也可使动作电位时间延长。
钾通道种类很多,与复极有关的有ⅠKr、ⅠKs、超速延迟整流性钾流(ⅠKur)、Ⅰto等,它们各有相应的阻滞剂。
选择性ⅠKr阻滞剂,即纯Ⅲ类药物,如右旋索他洛尔(D-sotalol)、多非利特(Dofetilide)及其他新开发的药物如司美利特(Sematilide)、阿莫兰特(Almokalant)等。
ⅠKr是心动过缓时的主要复极电流,故此类药物在心率减慢时作用最大,表现为逆使用依赖(Reverseusedependence),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扭转型室速)。
选择性ⅠKs阻滞剂,多为混合性或非选择性ⅠK阻滞剂,既阻滞ⅠKr,又阻滞ⅠKs或其他钾通道,如胺碘酮、Azimilide等。
心动过速时,ⅠKs复极电流加大,因此心率加快时此类药物作用加强,表现使用依赖,诱发扭转型室速的机率极小。
胺碘酮是多通道阻滞剂,除阻滞ⅠKr、ⅠKs、ⅠKur、背景钾流(ⅠKl)外,也阻滞ⅠNa、ⅠCa-L,因此目前它是一较好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足之处是心外副作用较多,可能与其分子中含碘有关。
开发中的Dronedarone从胺碘酮结构中除去碘,初步实验证明它保留了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但是否可替代胺碘酮,有待临床实践。
伊波利特(Ibutilide)阻滞ⅠKr,激活ⅠNa-S,对心房、心室都有作用,现用于近期心房颤动(房颤)的复律。
Ⅰto为1相复极电流,目前没有选择性Ⅰto阻滞剂,替他沙米(Tedisamil)为ⅠKr 和Ⅰto阻滞剂,也用于房颤的治疗。
ⅠKur只分布于心房肌,对心室肌无影响,开发选择性ⅠKur阻滞剂用于治疗房性心律失常,是Ⅲ类药物开发方向之一。
胺碘酮、氨巴利特(Ambasilide)对ⅠKur有阻滞作用。
溴卞胺阻滞ⅠK,延长动作电位2相,因此心电图上不显QT间期延长;静注后瞬间作用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表现心率上升、传导加速、有效不应期缩短,但随后交感神经末梢排空去甲肾上腺素,有效不应期延长,缩短正常心肌与缺血心肌之间有效不应期的离散;该药曾用于防止室速、室颤电复律后复发,但由于复苏后表现低血压,加上目前药源不足,现已少用。
目前已批准用于临床的Ⅲ类药有:胺碘酮、索他洛尔、溴苄胺、多非利特、伊波利特。
Ⅳ类药物:为钙通道阻滞剂,主要阻滞心肌细胞ⅠCa-L。
ⅠCa-L介导的兴奋收缩偶联,减慢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传导,对早后除极和晚后除极电位及ⅠCa-L参与的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
常用的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 ,它们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有效地终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减慢房颤的心室率,也能终止维拉帕米敏感的室速。
由于负性肌力作用较强,因此在心功能不全时不宜选用。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用法1.Ⅰ类药物(1)奎尼丁:是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制剂为硫酸奎尼丁(0.2g/片)。
主要用于房颤与心房扑动(房扑)的复律、复律后窦律的维持和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因其不良反应,且有报道本药在维持窦律时死亡率增加,近年已少用。
应用奎尼丁转复房颤或房扑,首先给0.1g试服剂量,观察2h如无不良反应,可以两种方式进行复律:①0.2g、1次/8h,连服3d左右,其中有30%左右的患者可恢复窦律;②首日0.2g、1次/2h、共5次,次日0.3g、1次/2h、共5次,第三日0.4g、1次/2h、共5次。
每次给药前测血压和QT间期,一旦复律成功,以有效单剂量作为维持量,每6~8h给药一次。
在奎尼丁复律前,先用地高辛或β受体阻滞剂减缓房室结传导,给了奎尼丁后应停用地高辛,不宜同用。
对新近发生的房颤,奎尼丁复律的成功率为70%~80%左右。
上述方法无效时改用电复律。
复律前应纠正心力衰竭(心衰)、低血钾和低血镁,且不得存在QT间期延长。
奎尼丁晕厥或诱发扭转型室速多发生在服药的最初3d内,因此复律宜在医院内进行。
(2)普鲁卡因胺:有片剂和注射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也用于预激综合征房颤合并快速心率,或鉴别不清室性或室上性来源的宽QRS心动过速。
它至今还是常用药物,但在我国无药供应。
治疗室速可先给负荷量15mg/kg,静脉注射(静注)速度不超过50mg/min,然后以2~4mg/min静脉滴注(静滴)维持。
为了避免普鲁卡因胺产生的低血压反应,用药时应有另外一个静脉通路,可随时滴入多巴胺,保持在推注普鲁卡因胺过程中血压不降。
用药时应有心电图监测。
应用普鲁卡因胺负荷量时可产生QRS增宽,如超过用药前50%则提示已达最大的耐受量,不可继续使用。
静注普鲁卡因胺应取平卧位。
口服曾用于治疗室性或房性期前收缩,或预防室上速或室速复发,用药为0.25~0.5g、1次/6h,但长期使用可出现狼疮样反应,已很少应用。
(3)利多卡因:对短动作电位时程的心房肌无效,因此仅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给药方法:负荷量1.0mg/kg,3~5min 内静注,继以1~2mg/min静滴维持。
如无效,5~10min后可重复负荷量,但1h内最大用量不超过200~300mg(4.5mg/kg)。
连续应用24~48h后半衰期延长,应减少维持量。
在低心排血量状态,70岁以上高龄和肝功能障碍者,可接受正常的负荷量,但维持量为正常的1/2。
毒性反应表现语言不清、意识改变、肌肉搐动、眩晕和心动过缓。
应用过程中随时观察疗效和毒性反应。
(4)美西律:利多卡因有效者口服美西律亦可有效,起始剂量100~150mg、1次/8h,如需要,2~3d后可增减50mg。
宜与食物同服,以减少消化道反应。
神经系统副作用也常见,如眩晕、震颤、运动失调、语音不清、视力模糊等。
有效血浓度与毒性血浓度接近,因此剂量不宜过大。
(5)莫雷西嗪: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都有效,剂量150mg、1次/8h。
如需要,2~3d后可增量50mg/次,但不宜超过250mg、1次/8h。
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眩晕、焦虑、口干、头痛、视力模糊等。
(6)普罗帕酮: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口服初始剂量150mg、1次/8h,如需要,3~4d后加量到200mg、1次/8h。
最大200mg、1次/6h。
如原有QRS波增宽者,剂量不得>150mg、1次/8h。
静注可用1~2mg/kg,以10mg/min静注,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4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