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在美国硅谷:为什么比不过印度裔

合集下载

中国学生在美国的竞争对手为什么是印度学生

中国学生在美国的竞争对手为什么是印度学生

中国学生在美国的竞争对手为什么是印度学生在美国的国际学生中,中国和印度留学生占据了半壁江山。

并且,印度学生热衷的专业为STEM,这成为他们在美实习的重要筹码。

中国学生毕业后想进入美国职场,主要的竞争对手则是这部分印度学生。

下面就来说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竞争对手为什么是印度学生。

告别裸归,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在美国实习1,078,822,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留学的国际学生总数在2016/17年度达一百零七万人,近十年人数快速增长趋势首次放缓,较比去年同期增长3.4%,增幅主要来源于OPT的学生,大专、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实习的学生人数达到175,695人,同比增长19%。

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是指美国持F1签证的留学生毕业后的实习期,这段时间学生获得工作许可,可以在美国的任何公司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实习工作,在实习期间,仍然保留F1的学生身份。

OPT是学生身份到工作身份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国际学生可以得到一定时间的缓冲期合法留在美国找工作、积累工作经验。

OPT期限是一年到三年(STEM专业),OPT结束后,学生有机会获得工作签证H1B,或者学成归国的时候积累起国际化职场工作经历,不再是裸归。

从今年数据增长趋势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会选择毕业后留在美国实习工作。

中国学生进入美国职场要PK的是印度学生中国和印度占据美国整个国际学生的半壁江山。

中国依然是国际学生第一生源大国,人数首度超过35万,达到了350,755人,较上一年增长6.8%,连续八年独占鳌头。

第二大生源国是印度,赴美人数同比增长12.3%,增长比例最大,净增加人数最多,连续三年保持增速第一。

这两个国家成为国际学生人数增长的主要贡献国。

同时可以看出,学生毕业后OPT期间的实习以至H1B工作签证仍将是中国学生和印度学生之间的竞争。

在总数为35万的中国留学生中,攻读本科的人数略高于研究生,OPT占整个中国留学生人数的17%。

在美国,印度裔为何没被敌视

在美国,印度裔为何没被敌视

在美国,印度裔为何没被敌视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21年第5期陈劲松/文除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外,拜登执政团队成员中还有19人是印度裔,其中17人担任要职。

包括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妮拉·坦登(Neera Tanden)、主管公民安全、负责人权事务的副国务卿乌兹拉·泽亚(Uzra Zeya)、白宫新闻副秘书卡利玛·维尔玛(Garima Verma)等。

在商界,印度裔也占据了美国的顶峰位置。

微软的纳德拉(Satya Nadella)、Adobe的山塔努·纳拉延(Shantanu Narayen)、百事可乐的前CEO卢英德(Indra Nooyi)和谷歌的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等印度裔CEO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

近些年来,华裔、韩裔和日裔在美国不同时期都受到了一定排挤,但印度裔这些年来却一帆风顺,在政界和商界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几乎统治了美国社会。

同样是少数族裔,印度裔美国人是怎么做到的?最高法院判定,印度裔不是白人如同美国出生的华人有个专有名词ABC一样,在美国出生的印度裔也有类似说法:Desi。

ABC这个词在中美两国语境中都有轻微的贬义。

在美国,ABC意味着没有彻底融入主流社会,在中国,ABC就是香蕉人。

同样,Desi这个词在印裔文化圈中也有争议。

德赛·希迪耶(Desai Hidier)出生于波士顿,在美国长大,在英国伦敦生活了很多年。

她认为,Desi这个词意味着背景困惑,“第一次听到别人这样称呼我们时,觉得被排除在圈子之外”。

20世纪初,美国开始进行浩大的西部开发,劳动力极为短缺,美国移民局放松了对欧洲白人族群以外的移民限制,大批印度人在这段时间进入美国。

这一时期进入美国的印度移民,以只有劳力而不懂技术的农民和小商人为主体,这些人大多在农牧场、采矿场、渔场、建筑工地或伐木场等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当美国泛太平洋铁路建设完工之际,美国不再需要大量劳动力,他们就遭到了本土美国白人的歧视和排挤。

华人学生与印度学生在美国职场的竞争

华人学生与印度学生在美国职场的竞争

华人学生与印度学生在美国职场的竞争又是一年毕业季,美利坚的校园里,激情四溢的毕业典礼与总统候选人的高校选战预热几乎同一时间开锣,尽管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承诺并未扭转就业市场的颓势,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依然得面临自己的现实选择。

去留之间,早已不像十年前那样是个立场或原则问题,对于如今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而言,只是关系到一个身份,因无身份而去,因得身份而留。

这样的因果关系,于每一届毕业季牵动始终,却再现实不过,这其中的甘苦滋味,各人自知。

祸福奥巴马卢山是得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精算专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在此之前,他已经拿到一个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学位,而最后帮他成功找到工作的仍是他的计算机学位。

不像许多还寄希望于奥巴马“就业刺激计划”的同学,卢山认为机会得靠自己争取。

他本应在2008年那一届毕业,却不幸赶上金融危机,当年黯淡的就业形势几乎让所有该年毕业的国际学生心灰意冷,即便是被公认为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也很难就业。

因此卢山又重新回到学校,想借以另一个学生身份来避避年份。

那一年奥巴马履新,为了挽救国内濒临崩溃的就业市场,屡出就业新政,其中有一项旨在刺激国内企业用人积极性的免税政策,但前提是本土员工比例必须达到一个相对高的值,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在美国的大公司拒绝为国际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办理工作签证,从而坑苦了所有在美国的国际学生,尤其是在国际学生群体中比较有竞争优势的中印学生。

依凭卢山的履历,他是可以尝试去大公司的,而由于这一新政,他只能降低期望值,特别是在如今持续高企的失业率下,能在小公司谋得一份职位已算不易。

但对于目前的这份工作,他并不满意,因为对方并未承诺办理工作签证。

毕业之后卢山一直拿的是学生实习身份(OPT),这一身份在12个月内有效,如果这期间拿不到工作身份,12个月后,他的OPT身份到期,就必须离境。

但比许多人幸运的是,卢山可以申请延长18个月的OPT身份,以此作为缓冲期来寻找下家。

这受益于奥巴马去年颁布的一个法案,即延长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外国学生在美实习期限,今年这一适用范围又新增了50个专业。

无处安放的华裔二代

无处安放的华裔二代

风流一代·青春职场·茸主张悦人■文\张茸无处安放的华裔二代老板Jack 给詹纳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他想安排一个美国华裔大三学生来中国实习,是个客户的孩子,问詹纳是否需要。

詹纳认为不需要。

如果来个美国的技术专家,也可能是必需的,但说起实习生,国内又不是找不到。

美国华裔来中国实习,听起来就像从美国进口中成药———怎么想都觉得没必要。

但既然老板问起,詹纳想,还是晚上倒时差和Jack 在线语音沟通一下,全面了解老板的具体想法再做决定。

詹纳猜想,老板就是想以中国工资水平低为理由省一点钱吧,毕竟客户得罪不起。

可是聊了二十几分钟后,詹纳意外地发现,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现在美国的很多实习工作也是可以不给工资的。

她忍不住问:“既然成本都是零,你为什么想把他派到中国来啊?”“这个……”Jack 被问得有点儿不好意思起来,“詹纳,我们合作这么久一直很愉快,我想你是比较大方的人,所以就直接跟你说吧,我们这里进来个华裔二代有点儿麻烦……你听了千万不要不愉快啊……”“这能有什么麻烦?”詹纳摸不着头脑,“我不会介意的。

再说,我也不算你说的那种美国本土出生的二代吧?我是在中国成年之后才去的美国。

总的来说,大家还是把我归为移民一代来看的。

”“我们听说,很多华裔二代都比较敏感。

”Jack 回答,“在加州,本来华裔就很多,所以,硅谷这里流传着很多华裔二代去劳工部门投诉雇主和同事种族歧视的奇葩谣言,搞得公司这里人心惶惶。

听说要来个华裔二代实习生,都跟我建议,还不如直接把他派到中国去更稳妥一些。

”“谣言?”詹纳的好奇心又按捺不住了,“说几个来听听。

”“很多很多呀!比如……”Jack 停了一两秒,“有个同事问某华裔二代,是不是附近那家加油站今天打折,就被投诉说嘲笑华裔爱占小便宜。

”“哈哈哈!”詹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理智地分析起来,这种推论又不无道理。

“再比如……”Jack 见詹纳并不反感,就开始天马行空地娓娓道来,“某公司每次有新员工的时候,老板都请大家聚餐,方便互相了解。

解密硅谷印度帮

解密硅谷印度帮

桑德尔?皮查伊成为“瘦身版”谷歌的新任ceo,让硅谷的印度人(包括印度裔)又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

在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榜单前三名的企业(谷歌、苹果、微软)中,就有两家企业的ceo由印度裔担当。

当一年多以前来自印度海德拉巴的纳德拉最终登上微软帝国权力顶峰时,人们惊呼“印度人创造了历史”。

一年多以后,钦奈人桑德尔?皮查伊又被委以执掌另一家科技巨头谷歌的重任,人们笑称“谷歌食堂的咖喱味一阵重过一阵”。

一项调查显示,印度人社区在硅谷的劳动力中有约60%都担任中高层,而这个数字之于华人社区只有约21%。

是什么样的高超技能使得作为少数族裔的印度人能频频打破“升职天花板”的魔咒而逆袭进入原本由白人主导的硅谷权力俱乐部?中国媒体比较倾向将此归结于“语言天赋”:由于普及度很高的英语教育,能到美国留学的印度程序员们要讲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好像一般中国南方人要讲出流利的普通话那样简单。

美国人则抱怨“印度人太喜欢拉帮结派”:在硅谷,印度人社区的团结度或许丝毫不亚于在纽约的福建人。

他们掌控下的谷歌和思科被指责已经成为“印度人的公司”。

不过尽管如此,那些在硅谷成功逆袭的海外印度人仍然只是全印度近12亿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

而科技人才的成批输出也无法推导出“印度拥有优质教育系统”这样的结论。

《卫报》指出:“那些至今仍无法使用干净水源的1.4亿和每月人均开销不到40美元的4亿印度人实在很难共享纳德拉升职的喜悦。

”桑德尔?皮查伊成为“瘦身版”谷歌的新任ceo,让硅谷的印度人(包括印度裔)又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

在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榜单前三名的企业(谷歌、苹果、微软)中,就有两家企业的ceo由印度裔担当。

那些总部设在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除了微软和谷歌,印度人还贡献了数位ceo,包括百事公司的卢英德、花旗银行的潘伟迪、诺基亚的拉吉夫?苏里等。

至于在其他大企业担任副职的印度人更是数不胜数。

斯坦福大学维韦克?瓦德华教授2014年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科技行业约15%的初创企业是由印度人创建的,这一数量比英国人、中国人以及日本人所创建的企业总和还要多。

美国硅谷视域下的印度人华人之比较

美国硅谷视域下的印度人华人之比较

2009年第1期美国硅谷视域下的印度人华人之比较*王志章** 陈 纬*** 王启凤**** 【内容提要】 在美国硅谷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印度人和华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通过对硅谷印度人和华人的对比分析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认同感、创业模式和动力、价值观、思维方式、处世方式、社会认知与形象等方面。

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等。

【关键词】 硅谷 印度人 华人 比较 20世纪50年代,集成电路与斯坦福大学、国防工业一道共同铸就了美国硅谷。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天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科技中心已经成为拥有上万家高科技公司,仅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就超过1万亿美元的“公司城”。

在这个文化多样性的特殊空间里,66万工程师中,白人仅占5%左右,而华人和印度人①占去了三分之二。

在整个公司当中,由华人和印度人工程师创办和执掌业务要津的超过3000多家,可见队伍之庞大、实力之强。

为此,有人戏称,没有早年的I C (i n t e g r a t e d c i r c u i t ,集成电路)和现在的I C (印度人和中国人,即I n d i a n ,C h i n e s e 的缩写),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硅谷。

②尽管印度人和华人队伍庞大(华人约27.2万,印度人17.4万),同处硅谷,但由于受祖籍国传统文化和政策的影响,他们在民族性格、行为模式、创业动力等方91*①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8B S H 020。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中,华人、印度人泛指加入美籍、持绿卡和签证的中国人和印度人。

洪泽、邹德浩:《走进复苏中的美国硅谷华人印度人员工受青睐》,载《环球时报》,2006年10月24日。

DOI :10.16608/j .cn ki .nyyj .2009.01.008美国硅谷视域下的印度人华人之比较面存在诸多差异,其融入美国社会的方式和社会影响力也各异。

简读《见识》为什么硅谷印度人比中国人更成功?

简读《见识》为什么硅谷印度人比中国人更成功?

简读《见识》为什么硅谷印度人比中国人更成功?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商业的本质和人生的智慧,所以,很自然,这本书主要讲了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商业的本质,二是人生的智慧。

本书是作者在得到的付费订阅专栏《吴军硅谷来信》的整理合集,另外增加了大概50%的新编内容,所以从结构上讲没有某一核心论点或者中心思想,但内容讲的极其精彩,值得一读,尤其是职场人士。

我下面会围绕商业的本质和人生的智慧为大家简单介绍这本书。

先提出几个问题吧。

1、商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2、为什么印度人在硅谷普遍比中国人混的更好?是他们更聪明吗?3、什么是伪工作者?4、坚持一万小时就能成功吗?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吴军,清华大学硕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

2002年加入Google担任资深研究院,是Google中日韩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人。

2010-2012年期间担任腾讯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等业务的副总裁,后再次回到Google负责计算机自动问答项目。

著有《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和《文明之光》等多部畅销书。

吴军也是得到付费订阅专栏《吴军硅谷来信》的主理人。

首先,关于商业的本质作者其实用的篇幅并不多,作者指出商业的本质其实是让我们多花钱而不是帮大家省钱。

如今在利用手机和互联网,我们可以在线购物、订餐、订酒店、预约出行和在线办公,几乎所有行业都连接到互联网上,看似互联网为我们节约了大把时间、甚至可以买到很多便宜的东西,帮我们节约了不少钱,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利用了好这些时间,而且将这些时间去花了更多的钱,将更多有用的时间花在更多无意义的事情上。

在今天大部分人商业都从线下转到线上,帮助大家节约时间、金钱和提升效率的同时,有的企业背道而驰,它们从线上回到线下,为了帮用户花时间、花钱,让钱和时间花的更有意义,反而它们获得了成功。

比如著名的日本书店茑屋书店,创始人增田宗昭将线下书店打造成了有一个生活中心,非常有特色,大家可以在书店里面看书、购物、休闲娱乐玩一整天。

旧式教育与文化制约国人发展

旧式教育与文化制约国人发展

旧式教育与文化制约国人发展作者:陈志武来源:《财经》2016年第11期一方面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重点放在“做人”的通识与思辨训练上;另一方面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级秩序的文化制约,不能再把“顺从听话”机器人作为我们的楷模。

最近,两件事再次引发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忧。

一是,前不久跟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

这不是种族歧视问题,他自己也是中国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都表现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

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实际上,不只是他们大学有这个打算,即使我所在的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从那以后,就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尔不招。

以2015年为例,美国的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岗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不错,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

由于这些博士都毕业于顶尖金融院系,这一结果很让人失望,各学校投入的资源和教授精力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二是,在美国金融和硅谷高科技行业中,印度裔高管远超华裔。

大家熟悉的谷歌、微软、Adobe、软银、花旗集团等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在这种级别的美国公司中似乎想不起一个中国人CEO。

公司副总裁一级的印度人就更多了。

而且,不只是美国企业界里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反差这么大,在大学里也如此。

比如,几年前美国主要商学院中,有12个在选拔招聘商学院院长,其中有10个给了印度裔聘书,没有一个给中国裔。

尽管后来一些印度裔谢绝了,但这本身也反映出中国和印度之间在教育、文化上的差距。

中国人天赋好,又聪明勤奋,但为什么结果会如此失望,跟美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人差别那么大呢?答案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另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尤其是坏在我们推崇的“顺从听话”和孝道文化上,这些文化烙印实际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无法丢掉,到哪里都吃亏。

第一代美漂华人创业者,活在艰难夹缝中

第一代美漂华人创业者,活在艰难夹缝中

第一代美漂华人创业者,活在艰难夹缝中文/陈琛硅谷不仅是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调兵遣将的主阵地,更是众多创业公司(start-up)成长的摇篮。

在这里,一个初创公司不仅可以招聘到最顶尖的工程师,更可以利用硅谷从社区到孵化器,到培训再到投融资基金,等一系列的创业配套设施与完整的生态体系。

而在硅谷众多的start-up创业者中,一直不乏华人的身影,这些华人创业者大多是70-80后,从学历到资历都相当优秀,他们奋斗至中年或主动或被动地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这看起来是那么浑然天成的优势,而这些在美的华人创业者在异国他乡创业境遇如何?他们遭遇了怎样的问题又该如何面对与解决?为此,钛媒体特邀硅谷F50创投以及硅谷企业家社区创始人David Cao,来聊一聊硅谷投资人眼中的华人创业者:创业起点,从“海归中国”到“回流美国”“近些年,我越来越观察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关第一代华人移民在美国的创业,我将他们称之为‘夹缝中的创业者’,即这些初创公司往往在中国市场打不过中国人,而在美国市场打不过美国人。

”David Cao第一次跟我说这话的时候,我还是颇有些吃惊的,不由得多问了下去。

首先有必要定义一下“在美华人创业者”这一典型群体。

这里特指70-80后为主体的第一代华人移民创业者,这些人往往以理工科专业为主,本科毕业后才来到美国,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后进入硅谷著名IT公司就职,在解决了绿卡问题以及积累了足够的专业技术知识之后却遭遇了职场天花板,这时候,年近中年的他们有一部分人会选择接受现状、享受生活,而另一部分人则不甘平庸,于是纷纷辞职创业。

既然创业就牵涉到地点选择问题。

事实上,从2008年至今,在美华人在创业地点选择上经历了从“回国潮”到“返流美国”的一系列变化。

“2008年到2012年,当时提到创业,几乎所有的在美华人创业者都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回国创业,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当时很多中国二线城市都来到美国进行招商,比如苏州在硅谷举办了创业大赛,给予获奖项目50-200万元人民币的创业经费支持和配套扶持政策;还有国内很多大公司也不遗余力地来美招聘人才;另外国内资本方面也纷纷伸出橄榄枝,这一系列的原因都导致当时的创业者以回国创业为主,”David Cao表示,“但结果表示,虽然每一个园区都有几个代表性企业,但整体看来成功率还是较低的。

在美国亚裔真的不如黑人吗

在美国亚裔真的不如黑人吗

在美国亚裔真的不如黑人吗有人说,美国存在一种鄙视链,那就是:亚裔不如黑人,黑人不如白人。

这是真的吗?下面就来为大家解读在美国亚裔真的不如黑人吗?1、babyquant一个族裔在美国的地位,更多是这个族裔的精英决定的,不是这个族裔的整体平均收入决定的。

这句话接受了再往下读,否则无法交流。

美国的黑人,有逆天的奥巴马当总统,托马斯当最高法院大法官,乔丹、科比篮球巨星,无数歌星、影星,参议院、众议院也不少,这些人奠定了黑人在美国的地位。

大学录取也一样,学校更看重20、30年后这个校友能为学校带来什么,而不是过去3年你考试得了多少分。

一万个在硅谷捣鼓网页、数据库的码农,对社会的影响力,对学校声望的提升,也远不如出了一个奥巴马。

你可以鄙视奥巴马成绩差,鄙视他政策不好,鄙视他忽悠上位,抱怨他加税,抱怨他养穷人,抱怨他带来非法移民,但你也得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他当了美国总统,而全部亚裔没有一个人做到。

我从来没有看到哈佛说“啊,我们出了一个黑人总统,他让我们国家的债务增加了10几万亿美元;啊,我们看错了人;啊,我们培养了一个不好的学生。

”从来没有!哈佛从来都以培养了第一位黑人总统为荣!所以亚裔让哈佛放弃招收黑人,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平庸的潜在的码农,可能吗?华人提高在美国地位的方法并不是状告哈佛,这其实很搞笑,犹太人录取率这么高是状告哈佛得来的?华人应该积极从政,竞选众议院、参议院、部长、总统、大法官,不管他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不管他支持AA还是反对AA,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她是华人。

不要动不动说哪个华人议员是汉奸,这是窝里斗,很幼稚,你自己又当不了议员,人家当上了又去拆台。

当然,你可以接受,可以不接受,反正华左融入白左,华右融入白右,华人就融入美国了。

2、复出东门采药去问这个问题之前我也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从来没有人问过“在美国,华人的地位有印第安人高吗”?之所以会问黑人,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黑人当中确实有一小部分在美国风生水起。

为什么在美国印度裔高管远超华裔?因为中国太好了!

为什么在美国印度裔高管远超华裔?因为中国太好了!

为什么在美国印度裔高管远超华裔?因为中国太好了!昨天有个朋友从美国回来后跟我聊天说到他在美国公司的工作情况,一小时左右的聊天时间有一半是在吐槽印度人的,主要是说自己的上司好几个是印度人,他们整天吹牛不好好工作可是升迁却比整天埋头苦干的自己还快,如果说一个公司是这样还好说,很多美国公司也出现印度人升迁快速的情况。

微软CEO纳德拉也是印度人如果这个情况只有我朋友反映,那我会觉得他只会抱怨不好好审视自己,可是这情况在美国也很普遍。

微软CEO纳德拉是印度人,百事可乐CEO因德拉·努伊也是印度人,Alphabet CEO也是一个印度人,据国外媒体统计,在美企业500强外籍CEO中印度裔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其次是英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中国大陆无一人上榜。

看到这份数据很多人很好奇为什么中国大陆没人当选美国500强的CEO,印度人却如此普遍?从文化以及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印度曾经被英国殖民过,被英国文化影响了长达200年,再坚韧的民族也会被文化所感染,一直受西方价值观的教育所以跟美国人的价值观很接近,美国人也就很容易接受他们了。

细看美国企业外籍CEO的名单也很难找到日本以及韩国人的身影,虽然他们也受西方教育,但骨子里一直受汉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文化里美国人就很难接受了。

中国人的思维跟西方人的思维就如一条是曲折的曲线,一条是直线,两者都互相不理解。

同时美国一直保存有冷战思维,一直在防着中国人,以为中国人会盗取他们的机密文件,有这样的想法怎么可能让中国人当CEO,看看他们是怎么防华为就知道了。

中国人在美团企业CEO中为何会输给印度人跟国情与决心有关系。

在美国留学的中国人一直很纠结是留在美国过安逸的日子还是回来中国创业,在这样的状态下有些中国人就想着先在美国试试看吧,再不行再回来中国创业,毕竟在美国渡过金的回国也更吃香,再说回去中国也不差,怎么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有后路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有决定往上爬?印度人就不一样了,印度人如果在美国做得不好,回到印度的发展机会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所以印度人很珍惜在美国工作的机会,印度可不像中国有那么好的发展机会,中国这个条件是印度给不了的!在文章开头小编也提到印度人的嘴特别滑特喜欢吹牛,交际能力特别好,这一点中国人很难比得上!因为中国人骨子里都喜欢埋头苦干,希望做出成绩来才向领导邀功,不会交际,可是要做到高管这一位置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所以在美国高管的位置上输给印度人也不奇怪。

【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为什么在美国精英职场上华人难敌印度人?

【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为什么在美国精英职场上华人难敌印度人?

【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为什么在美国精英职场上华人难敌印度人?同样来自不同的成长背景,为什么这么多印度人可以在美国职场如鱼得水?难道只是语言优势以及印度人更团结互助可以解释的吗?让姑娘来侃侃身边让人又爱又恨的印度小伙伴吧。

在美国读书工作的这些年,每次跟身边中国朋友聊天,经常会聊到身边的印度小伙伴。

我们大多对印度人有种说不清的情感,看到他们(尤其是土生土长印度人)在美国公司可以走到很远,心里挺高兴,觉得同样作为移民似乎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但另一方面,又很容易拿印度人跟自己比较。

在办公室如果看到印度同事和老板有说有笑,同届进来的印度人似乎天天不干什么活却比自己升职快很多,难免有点嫉妒。

我们认为印度人跟我们一样正努力融入白人社会,但现实是,很多印度人早已轻松的融入了美国职场,并用极短的时间站上了各行业金字塔顶端。

大名鼎鼎的Google劈柴哥,微软纳德拉,Adobe山塔努力哥,这些精英早已统治了硅谷近半壁江山。

如果说IT行业是印度人的优势,那么华尔街的大量印度高层就不只是“印度人人都会编程”可以解释的了。

就在我这层楼,四位Managing Director中就有两位是印度人,而中国人做到的最高层就是VP。

虽然不是所有银行均如此,但也大多公司也有相似的情况。

铁娘子百事CEO英德拉努力姐作为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在外国人很少见的快速消费品公司已经稳坐了十年CEO如果你说这些人都是American born Indian, 其实就是美国人,就错了。

他们都是印度长大,印度教育,跟我们很多中国人一样,直到研究生才来美国读书,开始在美国工作。

很多人解释说印度人从小在英语的环境下教育长大,语言优势是大批印度人能在美国公司做到高层甚至C级别的最大原因。

但我们却不这样认为。

语言流畅只是没有给印度人的职业发展带来障碍,却绝不是他们职场能一路高歌猛进的动力。

那么,这些跟我们教育背景相似的印度人究竟是怎样做到在白人的世界里平步青云的?1他比你在乎,至少表现的比你在乎发现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都会有个毛病,进一家公司之前怎么看怎么觉得好,进去之后横看竖看都不顺眼。

微软新CEO为什么是印裔而不是华裔?

微软新CEO为什么是印裔而不是华裔?

微软新CEO为什么是印裔而不是华裔?杨琳桦微软新任CEO选择了印度裔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而非另一个重量级华裔陆奇,这在美国华裔群体里成为热点,大家都在分析“为什么印裔的成就高于华裔”?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我的一个小调查。

“你如何看待华人工程师?”2010年夏当我们在高速上飞驰,我把问题抛向克里。

克里是我邻居,思科职员,来自印度。

“嗯,”他想了一下,回答我说:“他们都非常聪明,但很少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不是很清楚,”克里皱起眉,“我感觉和民族文化有关,也许是害怕说错话?”我正在进行一项问卷式调查。

很多人知道,有三类族群构成硅谷主要人才资产,他们是白人、华人和印度人。

在硅谷过去50多年经济发展中,这是一个鲜明的“三角矩阵”,他们共同推进硅谷繁荣,却也是这里职场腥风血雨大战的主角。

而我的疑问是:为何“白人>印度人>华人”这样一个职场级别体系能数十年岿然不倒。

换言之,每个族群特点是如何支撑这样的职场架构,又如何影响了这三股生力军的职场变迁。

过去一些不完全统计支持了我的设问。

对于创业意愿这个问题,约有60%的印度人回答“愿意”,白人比例更高,而宁可选择高级打工身份的内地华人占了70%。

这可以说明,华人冒险精神不如另外二者。

再看看工作岗位情况:执行官角色,内地华人约占10%,印度人则在40%左右;次一级经理,内地华人约占13%,印度人约占26%;而非管理层技术类人员,内地华人约占67%,印度人则为29%。

另外创业初始资本来源上,约有75%的内地华人主要依赖家族成员、血亲关系以及同学;印度人渠道则更为宽泛,同时体现在同事、朋友、风险投资机构和银行等。

这显示,印度人社交能力普遍强于内地华人。

我如此关注中印差异,是因为在硅谷这两个群体同是外来移民,都属“先天失血”。

而世纪之交的“千年虫事件”固然是印度科技业崛起的重要机遇,但调查结果显示:语言差距仍是造成上述局面的主因。

中印留学生在美国找工作的差距

中印留学生在美国找工作的差距

中印留学生在美国找工作的差距在美国大学,中国留学生早已超过了印度留学生成为人数最多的国际学生群体。

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每100名国际学生中,就有30多名中国学生。

不过,在美国就业市场,印度学生的就业形势远好于中国学生。

当然,分析这个现象能够找出很多原因,印度官方语言为英语、印度学生擅长沟通交流、印度人乐于互帮互助、印度裔企业高管人数众多……中国留学生找工作为什么比印度学生难其实,上述理由仅仅表面现象,真正导致印度留学生乃至印度裔人才美国职业发展良好的一个基础,就是美国的H-1B签证政策。

H-1B设立于1989年,其目的在于吸引外国人才补充美国在某些技能上的空缺。

当前,美国每年给外国籍员工提供8.5万个H-1B工作签证,其中6.5万个为常规名额,另外2万个提供给在美国获得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士。

与此同时,H1-B还设定了聘用外籍员工的最低工资门槛为6万美元。

对于留学美国的国际学生来说,美国大学毕业之后会有最多两年的OPT (专业实习)。

在此期间,如果不能获得H-1B签证,则不得不回国发展。

但是,每年8.5万个H-1B工作签证,显然难以满足众多H-1B 申请人的需求,因而美国移民局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国际人才的去留问题。

原本“公平”的抽签形式,结果却让印度人才脱颖而出。

2014年H-1B的数据显示,印度人占据了当年名额的86%,而中国人只占5%。

难道好吃咖喱的印度学生运气好于中国学生们吗?事实并非如此。

不可否认,印度人还是颇具商业头脑的。

当初,H-1B设定有6万美元的最低工资标准。

而今,在美国的高科技企业,6万美元几乎能够视同为“贫困线”。

虽然6万美元是美国高科技企业的“贫困线”,但在印度却属于高收入。

于是,印度人充分利用了薪资的差别。

现在,美国有很多印度软件外包公司,所招聘对象自然以印度学生、印度籍人才为主。

与此同时,很多美国高科技企业的高管由印度裔人士担任,当然也会“关照”印度软件外包公司的生意。

这也充分反映了印度人“互帮互助”的特点。

为什么在硅谷印度人混得非常成功

为什么在硅谷印度人混得非常成功

为什么在硅谷印度人混得非常成功,而中国人则不如?
硅谷的印度移民和中国移民的情况可能有不同的原因。

有一些具体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和语言优势:印度人通常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们往往能够流利地掌握英语和其他国际语言。

因此,在英语是职场语言的硅谷,印度人在沟通和合作等方面具有优势。

同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政府一直鼓励教育和培训工程技术人才,而中国在更晚的时候才开始注重技术和工程教育。

2. 移民历史和文化背景:印度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出现了一波经济转型的浪潮,这促进了一些中产阶层的形成。

这些人因为在印度的机会不多而移民,而许多中国人则来自农村或中小城市,缺乏类似的移民历史。

此外,印度人和中国人在文化上也有所不同,这可能在工作和社交环境中产生不同的冲突。

3. 创业和企业家精神:印度人在创新和创业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他们渴望摆脱传统行业的束缚,做出自己的事情。

相比之下,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制度限制了创业和企业家精神的发展。

这些因素可能与印度移民和中华移民在硅谷的成功程度有关。

然而,这些是非常一般的因素,人们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和失败的例子,许多其他因素也可能有所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关于印度人的笑话是,一个公司里的印度人可能都是一个村出来的。印度人的抱团是毫无疑问的,公司里的招聘信息肯定会第一时间通知同胞朋友,而在来面试的候选人中,面试官中的印度人肯定会推荐印度候选人,无论这人水平如何。而中国人一般都比较客观,有时候还会有点小九九,生怕跟自己同样背景的人来了会跟自己竞争,形不成职场上互相帮衬的风气和氛围。
其二,印度人职场企图心强烈。美国人管这叫aggressive,就是好斗的、敢作敢为的、有闯劲的、侵略性的意思。除了敢作敢为,其余几条印度人都沾边,开会积极发言、有点成绩就赶紧跟老板汇报,别人的成绩也要搭上便车,有好处的事情绝对要积极争取,久而久之老板便会有这个人能力很强的印象,升职的时候自然比光做不说的中国人有更大机会。
一个朋友说,老板选出的QA职位的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全是印度人,使他不禁怀疑中国人被集体过滤掉了。直到一位公司高管解释说,现在大趋势就是这样,一个入门级职位贴出去,三四百人来应征,里面只有两三个华人。
那位朋友的疑心不是全无理由。在硅谷,中印之间的PK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没有这两国的移民工程师,硅谷的任何公司都无法运转下去,大量个体之间的PK难免会从量变到质变地上升到族裔竞争的层面。
首先,融入同事、尤其是老板的爱好。印度人通常口才都不错,虽然印度英语我们怎么听怎么别扭,可是美国人听得很明白。毕竟,人家那是母语,山南海北地聊起来就跟我们在家说方言、在外说普通话一样,就一个字:流畅。可是,中国好学生的沟通方式是从上到下的单向型,加上语言障碍,人机交流远比人际交流多,跟老板除了工作关系不可能培养出其他的私人情谊。
普遍的看法是,未来的高科技重镇是在中印之间产生。在硅谷,可以说印度裔已经比华裔走得更快,虽然很多华裔看不惯、看不起印度裔的一些缺点,但是根据适者生存法则,印度裔游刃有余的实践还是值得华裔学习,阿Q精神不会有任何帮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华裔在美国硅谷:为什么比不过印度裔
Chinese, 集成电路, 中国人, 工程师, 美国
提到硅谷的成功,离不开集成电路IC(Interrgrated Circuit)。不过,在硅谷,IC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中国人Chinese和印度人Indian。
中国人最看不惯印度人的就是有股“印度味儿”。我每次见某位印度年轻女性,都要强忍住问她几天洗一次澡的好奇心,她一靠近,我就要屏住呼吸。因为煮顿饭要放几十种香料,印度人住过的房子也会有这种“绕梁三年不绝”的味道。
按理说,带着异味的印度人不会受美国人待见,可是在公司里,印度领导比中国领导多得多,在硅谷的创业圈里,印度人也比中国人成功得多。这来源于印度人较高的职场智慧。
在创业圈也是一样。大陆人的创业社团、资源平台都尚不完善,一些人争当社团领袖就是为了自己创业,功成身退后很少想到要回报给社区,拉近创业者与资源的距离,让后来人免去自己走过的弯路,少受自己受过的困顿。印度人却不,创业新手都能得到前辈的许多帮助,而且已经形成体系,因而硅谷的印度创业家也比中国创业家要多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