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中国哲学史自个儿整理,全靠编,挑选背,请给我点赞一、孔子的仁学思想内涵: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全然的有三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忠恕”之道。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讲,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讲,在社会日子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恩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别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算是约束自个儿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说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3.“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算是“忠恕”之道。

所谓的“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讲的,也算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个儿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脚,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脚;所谓“恕”从消极方面来讲,算是“己所别欲,勿施于人”,即自个儿别情愿的事,也别要强迫他人同意。

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

意义:1.孟子以仁进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别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日子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非常大的妨碍,很多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进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算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特点:其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明白仁,即惟独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干叫做仁。

周礼是建造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因此他很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特点二是为仁由己而别由人,即具有仁的德行的行为是自觉、主动的。

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个儿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其特点三是仁的行何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周礼,这是说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讲仁是一具人的日子的最高准则,是一具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

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0级思政2班石盼20100510078)导言:1.中哲史研究对象:①是研究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萌芽、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的学问②中华民族哲学认识的发展史③中国哲学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2.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①哲学与伦理、政治思想(社会和人生)密切联系②无神论(农业)的传说③朴素辩证法(社会与人生中)的传统④始终不离开人间(倾向实践哲学)⑤独特地表达方式(引言、比喻例证)3.学习中哲的意义:①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②明是非、知进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③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④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及其运动规律⑤分辨人间真善美和培养正义感⑥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更加全面的理解4.当前中哲史发展的状况:①与马哲、西方哲学相互渗透于交融②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创新、借鉴,一体化趋势加强③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使中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第一章哲学的萌芽1. 中国哲学萌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朴素的实在思想意识(唯物)②原始宗教有神观念的产生(唯心:万物有灵论灵魂不灭观念图腾崇拜巫术思想神话)③阴阳、五行、八卦2.阴阳学说的哲学内涵①是对具体的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②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消长转化无限可分规律)3.五行学说的哲学内涵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①是四季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②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③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4.《周易》分为《易经》、《易传》5.《易经》的三原则:交易(变通)、简易(由繁化简)、不易(本体不变)三法则:理(事物的道理、原则)象(象征、形象)数(筮shi数)《易经》的构成分为上下两篇30卦,下篇34卦,每卦64爻,共384爻,64卦的卦辞384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并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6.论述《易经》的哲学思想①天人合一观念②抽象概括的观念③矛盾的观念④交感相斥观念⑤变易转化观点观念⑥中与正的观念7.《易传》的哲学思想:在吸取儒、道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和发展,其主体内容是以“阴阳”之“道”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中哲复习资料

中哲复习资料

中哲复习资料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殷周时期的宗教天道观一、中国早期宗教的发展1、自然神崇拜2、图腾崇拜每个氏族或部落成员承认自己与某个图腾有血缘关系而对它加以崇拜体现人对先祖的寻根3、祖宗神崇拜4、上帝崇拜阶级社会帝/天帝廷天命例:“五十而知天命”天命:自然的力量二、殷周时期的宗教天道观1、商朝的上帝授命思想绝地天通:指一个部族在征服另一个部族时强令败者放弃自己的宗教,剥夺其与神相通的权利而进行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宗教改革,即绝地民与神想通之道。

2、周朝“以德配天”思想周攻打商“恭行天之罚”周人认识到“天命靡(不)常”,唯有“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敬德保民”“敬德安民”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早体现“民心无常,唯惠是怀”“天不可信,我道为宁王德廷”——《周书》“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易经》体现朴素辩证思想现存《周易》一书,分为经、传两部分,经即《易经》,传是对经的解释,它们虽同属一部书,却产生于不同的年代。

一般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而《易传》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内容:《经》包括卦象、卦辞、爻辞,分上、下二部。

上经三十,下经三十四。

共有八卦(经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六十四卦(别卦)《传》包括__辞、象辞、系辞、文言、说卦、卦、杂卦、序,共十篇,旧时称“十翼”。

成书:据说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即重叠八卦成了六十四卦而形成了《易经》,而挂爻辞大约编纂于殷末周初,殷周之际。

孔子作传思想:1、朴素辩证2、矛盾对立与转化3、变化发展关于矛盾转化与人的能动性的联系第二章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三岁丧父,少时“贫且贱”。

长大后,当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等小官。

30岁左右,他开始兴办私学,50岁时,他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

后升任“大司寇”,摄行相事。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题
B)“元气”的聚散分合,构造了自然万物的生灭变化。由元气凝聚而成的万物和人,有生有死,而元气却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存在的,人和物的生是由于气的凝聚,人和物的死是由于气的消散。
C)“气”的厚薄精粗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万物。王充还从元气一元论的观点出发,解释了元气产生的具体事物为什么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人由元气构成,所以高矮胖瘦也是因为禀受的元气不同而形成的。
3.简述孟子的政治哲学
1)政治上: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
A)民贵君轻论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说明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这也是他仁政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认为政治权运作是否成功的基本尺度。
B)暴君放伐论
孟子坚决反对一切暴政,他明确提出对不施仁政的暴君,可以不服从,而且还可以推翻他的统治。
15致虚守静:要认识道,应该使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各种事物尽管复杂纷纭,但是循环往复总是要回到本始状态,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道。
16名于天人之分:这是荀子的观点,天是自然之天,人可以制天、胜天,这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天与人各有各的职能和领域,互不干预
1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变了人们所需要处理的问题就会发生变化,要处理的问题发生了变化也必然让人们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
23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
24尚贤:打破贵贱界限,从各个阶层中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委以重任,任人唯贤
25尚同:只希望人们的意愿逐层统一于人们推举出来的首领,最终达到天下之百姓皆尚同于天子
18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民族地域都可以接受教育。在教育对象上不分民族地域和国别,不论贵贱与尊卑,只要虚心求教都一视同仁,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道家2. 儒家3. 墨家4. 法家5. 阴阳五行6. 易经7. 理学8. 心学9. 黄老之学10. 禅宗二、简答题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2. 老子的“道”与“德”有何区别?3.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何不同?4.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如何体现其社会观?5.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6. 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作用是什么?7. 请解释《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8. 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9. 黄老之学如何影响了后世的道教思想?10. 禅宗的“顿悟”与“渐悟”有何异同?三、论述题1. 论述孔子的“礼”与“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探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3. 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4. 论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秦朝统一六国的作用。

5. 探讨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6. 论述《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 比较理学与心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差异。

8. 论述黄老之学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9. 探讨禅宗“顿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0. 分析中国哲学史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案例分析题1. 以《论语》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2. 以《道德经》中老子的“上善若水”为例,探讨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3. 以《墨子》中的“兼爱”思想为例,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4. 以《韩非子》中的“法不阿贵”为例,探讨其对现代法治社会的启示。

5. 以《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6. 以《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例,探讨其对个人奋斗精神的激励作用。

7. 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例,分析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8. 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例,探讨其对现代人自我认知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版期末重点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版期末重点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重点笔记整理复习资料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导论第一编先秦哲学第二编秦汉至隋唐哲学第三编宋至清代中叶哲学第四编近代哲学内容简介本书是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本部分精选了相关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编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赵海英部分复习资料1.孔子·天命观孔子对天命的窥探与体识,主要涵盖了“天道”和“人道”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其一,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之天或客观世界的存在与变动状况,以及从中衍生出的“天道”,即“纯粹理性”的天命思想。

其二,是指用以凸显道德价值的终极来源与终极意义的价值之天或意志之天,以及逻辑性推演出的“人道”,即现实伦理或道德的合理性依据。

此二者均说明,“天”的人格神形象已经被淡化,从一开始儒学就奠基在人文理性的基础之上。

同时,孔子对“命”也有自己两个层面的界定:在天道被认信为成就人的意义上,“天道”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就是有目的指向的“天命”,它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源头;而由时事,时运决定的“时命”,则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因而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

孔子认为,承认“时命”,是一种理智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孔子甚至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而努力的根据就是要“从仁”,努力于行仁之道。

孔子对“天命”的窥探过程,实际上是从“天道”到“人道”的探寻过程,他试图把探索的着力点放在人通过对世界和生命本身的体认、感知、修养上,希望运用人的主体精神来“达天知命”。

孔子天命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有两条基本理路:一是经由“自然之天(客观世界)”至“义理(意志)之天”的基本理路;二是经由“自然之天”衍生而来的“天道”到“义理之天”演化出来的“人道”的基本理路。

由此可见,孔子的“天道”就是其“人道”的逻辑依据。

孔子天命观的两条基本理路,开启了儒家学派探求生命与世界的“尽心、知性、知命”的心学路线。

孔子通过以“仁”为天地立心,以理性精神和自觉灵性实行“天心”—“道心”—“本心”的螺旋式推进路径,最终“达天知命”。

孔子探索天命的目的,不仅仅是探求“天道”,更重要的是要从“天道”中探寻“人道”,其终极指向是要赋予自然之天以人格力量,为人寻求生命关怀。

《中国哲学史考试期末》

《中国哲学史考试期末》

《中国哲学史考试期末》————————————————————————————————作者:————————————————————————————————日期:中国哲学史教程名词解释 (1)简答 (4)一、试述孔子仁学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二、《老子》哲学的辩证法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局限性? (4)三、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4)四、试述庄子的道论。

(5)五、试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5)六、试析荀子“明与天人之分”的含义。

(5)七、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5)八、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论。

(6)九、谈谈王充对虚妄之说的批判。

(6)十、《庄子注》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6)十一、什么是“六相圆融”? (6)十二、禅宗“顿悟”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十三、简述李翱《复性书》的主要内容。

(7)十四、试述刘禹锡的“天人感应”的理论。

(7)十五、张载关于心与性的看法是什么? (7)十六、试述朱熹关于理气之辩的观点。

(7)十七、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

(7)十八、简述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含义? (8)十九、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8)二十、试述王夫之对“理气之辩”的总结。

(8)二十一、试述严复对中西哲学所做的比较。

(9)二十二、简述冯友兰新理学的本体论体系。

(9)分析说明 (9)论述 (10)一、谈一谈你对孔子关于“礼”的学说的看法? (10)二、谈一谈你对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识? (10)名词解释1.【反者道之动】①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存在普遍的矛盾,“反”揭示了万事万物和“道”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自己的运动自己的变化。

②反:一方面指对立相反,对立转化的规律。

另一方面指:循环运动的规律。

也就是“道”自身的循环运动,并同时推动万物运动的作用,也就是事物以对立相反的方式而返本复初。

③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从反面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哲学史一、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孔子认为造成这种坏风气的原因是名与实不相符,没有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

正名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只有正名,才能够挽救秩序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只有周礼才能恰当的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1、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内容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君之人必须符合“君”应有之义,为臣之人必须履行“臣名规定的为臣之道,为父、为子之人必须遵守父子”之名规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3、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4、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 作为礼的内容。

二、中庸之道1、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行,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之一。

2、中庸是处世做事的最佳标准和尺度。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3、中庸要求遵守一定的标准,但又反对不顾一切地拘守某一固定标准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4、强调中庸的灵活原则,完全服从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

三、"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荀子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明确地对天给予自然的解释的思想家。

荀子的自然观与儒家不同,主要是继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的《天论》是一篇杰出的黄老之学自然哲学著作。

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把自然界看作是物质的东西,自然界的变化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规律,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篇先秦哲学一:易经1易经的符号是卦画,文字是筮辞,卦画有两个基本符号,即两种爻。

由三爻组成一卦,共有八卦(经卦),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重演变而成,两种爻经过后来的发展,逐步成为阴阳的代表。

2后来经过伯阳父的发展与改造,融入了“气”的观念,至此,“气”“阴”“阳”成为一个体系。

他认为天地间有一统一的“气”,叫“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次序,人事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天地之气的失序。

天地之气中,有一部分叫阳气,有一部分叫阴气,有了“阴”“阳”气的相互关系之后,人们就普遍使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经过一段的实践,春秋哲人开始用阴阳二气来解释宇宙。

3由此也就开始了中国对宇宙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宇宙自然论不是原子论、构成论,而是气论、生成论。

“气”与“阴阳”的范畴表达了一种宇宙的秩序和关系,便于说明宇宙的的生成演化。

“气”具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弥论天涯能质混一的特性,是能动的、生机的、连续的、整体的。

“阴阳二气”的表述则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规定为内在的诸种力量中的主要的相互克服、制约,这两种力量又是交互作用,相互补充和促进的。

但在一系统中需保持均势和平衡,任何一方偏胜,不能“交通成和”,则失去正常的秩序。

这样一种比较完整的思想论述便于说明自然、人事、社会之间也处于一个大系统之中。

4当然,春秋时期也有思想家把天道和人事分开处理。

5早期易经的思想是由宗教演变而来,是占卜之中总结出来的。

而宗教在原始时期又与政治了解十分紧密,后来的易经中事物的辩证了解也就运用到了政治基础-即九功(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之类的事物之中。

即研究宇宙的天道与人间的人事了解起来的。

6人们总希望能从某种终极意义上去把握关于天和人的一些现象。

在易经早期,但萌发了我国五行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这种“五行”思想也运用到了人事之中。

7易经作为我国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一些优秀思想对于我国以后的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我国哲学发展的一个线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选择填空1.1.早期的中国哲学有阴阳和五行说。

早期的中国哲学有阴阳和五行说。

2.2.殷商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殷商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其办法就是通过“卜筮”。

3.3.周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周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4.4.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溯到《易经》,包括《经》和《传》。

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溯到《易经》,包括《经》和《传》。

5.5.《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面引起变化发展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面引起变化发展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6.6.早期的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早期的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7.7.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8.8.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礼法”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礼法”之争,是当时整个政治思想领域斗争的焦点。

9.9.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是“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10.10.子产驳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子产驳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11.11.墨子是第一个明确把“名实”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的哲学家。

墨子是第一个明确把“名实”关系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的哲学家。

12.12.《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13.13.孔子所谓“礼”,就是指“周礼”。

孔子所谓“礼”,就是指“周礼”。

14.14.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即人人应该受教育的主张。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笔记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纲+笔记

中国哲学史提纲一.《尚书·洪范》的“五行”说第一,五行: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第二,认识到了事物的差异性与联系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放在联系中进行比较考察,形象地看出了事物在性质上有“润”与“炎”的差别,在空间上有“上”与“下”的差别,在形体上有“曲”与“直”的差别。

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

二.邹衍对“五行”说的发展1.五行生胜说五行相生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胜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2.五行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木,具有生长的特质,当盛德在木的时候,就形成春天、东方、青色;火,具有热的特质,当盛德在火的时候,就形成夏天、南方、红色;金,具有坚硬的特质,当盛德在金的时候,就形成秋天、西方、白色;水,具有寒冷的特质,当盛德在水的时候,就形成冬天、北方、黑色;土,具有蕴育万物的特质,当盛德在土的时候,就形成四季、中央、黄色;《易经》与《易传》一.《易经》的哲学思想1.观物取象:阴阳为万物之源受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启发,《易经》从人们接触最多的自然界中选取了阴阳作为世界的根源:“近取诸身”,是指人的自然属性,特别男女两性的差别,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类的繁衍生息实践;“远取诸物”,是指人类自身以外的昼夜、寒暑、牝牡、生死等自然现象。

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演绎出了64卦,384爻:太极——二仪(阴阳)——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八卦——六十四卦阴阳《易经》从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基本范畴,用易经的符号来表示就是爻和爻。

阳代表着积极、进取、刚强、阳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着消极、退守、柔弱、阴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1、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庄子》一书中,人们将老子与庄子并称为“老庄”。

坐忘”是庄子《大宗师》一文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2、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为亚圣,后来儒家文化也被概括称为孔孟思想。

3、《大学》、《中庸》分别是《礼记》中的一章,极能反应儒家思想。

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4、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太极图说》是其代表性哲学作品,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7、“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提出者,老子8、“自为心”思想的提倡者,韩非子9、“神灭论”思想的提出者,范缜。

10、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丘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

11、庄子主张逍遥游的人生观。

12、荀子关于“善”、“恶”的含义。

“善”就是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所谓“恶”,就是用心险恶,行为不正,犯上作乱,破坏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他认为,就这种“善”的含义来讲,在人的本性中是没有的。

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自然地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

因此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13、张载,北宋著名哲学家,字子厚,是气学/关学学派的代表人物。

14、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载、王廷相等的气学,胡宏、张栻的湖湘学。

15、宋明理学的理论构成,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心性论。

16、秦汉以前的儒家、道家、墨家被称为“显学”。

这三个流派尤其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学说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17、《老子》也称为《道德经》,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以老子的思想为核心形成的学派被称为道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概念解释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

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

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岀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岀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岀来。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

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

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

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

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

”“形都泯故。

”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

“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

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

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弓I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

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

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

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 。

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三玄:《庄子》、《老子》、《周易》。

独化:。

“独”指个体,一切万事万物的个体,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状态。

“化”就是形容这种活动的变化。

“独化”就是一个绝对的个体活动变化。

崇本息末:一切有形、有名之物都是“ 末”,无形、无名的“无”才是“本”。

认识事物必须首先从本体着眼,不受表面现象干扰和影响。

王夫之则反其道而行之,主张“观物象以推道,循末以测本”。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太虚即气:没有离开气而存在的虚空,虚空只是气存在的一种状态,无形无象的太虚就是气,并无所谓的“无”。

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

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理一分殊:天地万物总体而言只有一个太极或一理,此太极此理散在万物使万物各具一太极一理。

居敬穷理:"居敬", 就是"心"的"主一"、"专一"、"自作主宰", 不为外物所牵累;所谓"穷理" ,就是"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 ,亦即致知明理。

因此,"居敬"、"穷理"就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自觉遵守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

发明本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正心、诚意等修养功夫得到真善美。

为求胜而争论是不善与人合作, 那是好高不能忘己的毛病.真正善于养心的人, 是要让心保持其本然的、未受蔽累的一物不着的状态。

致良知:“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二、材料分析题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使其子民随顺,以压服的方式采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

暂时不表现出违规违法的现象,表面上一派平和。

假如,以礼仁之德法双彰的方法、行为来感化人民随德存仁,以礼义之法度引导人们提起相应的礼仁之心,类齐比肩,那么人人都会做到,勇于知耻,且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格除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丑恶心理进而长期保持不变。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注重根本,根本确立了,道自然就生发了。

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啊。

3.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

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

4.万物皆备于我矣•••••・一切我都具备了。

我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这就是最大的快乐。

不懈地用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达到仁徳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

5.兼相爱,交相利•…“爱是柑互的,利也是相互的。

义利的关系也应是对立的统•,是柑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6.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性是恶的,而冇善心的人是假装出来的。

7.人法地,地法天•・・・・・人们依据『人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人地依据JT:夭而寒斡交替,化〃万物;匕人依据丁•人“道”而运行变化,扌*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求学的人,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求克理的人,就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等。

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F,•步步减损掉对外在半物山仃的欲望及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与举援,•层层出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

9.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册的。

尺下的万物产生丁•右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1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无己”,是按道的本体说的•至人是与道为一,也即是M万物为一的,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是按道的功用说的.神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虽说功在力•世,却乂无功可见,所以说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是按道的名相说的.圣人是常守“无名之朴”的,虽说歌颂我道,而又不可名状,所以说圣人无名.道的体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

1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的白然禀赋叫做本性;按照本性厲心而行叫做道:修正自己的行为以符合道的规范叫做教。

12.人副天数无论在肉体或特神方血,人都是天的副本。

13.名教出于自然自然,主要指天道自然,认为天杲自然之天,天地的运转.万物的生化,都定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

名教,指儒家的纲常伦理。

14.越名教而任自然。

主张毁弃礼法,返回自然。

不尊圣贤,不按儒教, 恣意而为15.心统性情。

这个命题确定了心、性、情三者的关系。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所谓心,指精神作用;所谓性,指普通的理性;所谓情,指普通的情操。

“心统性情”是指人的精神作用包括理性和情操。

进行精神修养既须认识本性,又须培养情操、调节情感。

16. ................................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

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

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三、简述题1.简析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道以自然为法则,以无为处世应物,成就了万物,也成就了自我。

其义理可谓简易却又是那么深刻。

自然和无为是两个既不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教义名词。

所谓自然,《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真人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说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

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

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道生化万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持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

而人修真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之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

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

要知足、知止、知常,以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然而,要真正进入或达到“自然”的境界,就要践行“无为”的处世方法。

《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告诉人们,“道”就是践行无为的,并通过无为的作用成就万物,体现“道”之伟大的体性。

所以,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为,而是要反对“有为”,要遵循自然之规律,不要强求或对事物的自然发生和发展强行进行干预,自自然然才是完美的。

为此,王景阳在《明道篇》中有诗说:“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

告诫修道之人,体行自然无为之真道,不要有任何执著。

所以,早期道教就曾把“无为”作为合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教旨。

并指出:若修行能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于精神,治国则有益于人们。

体现了道教对社会政治和处世修身的基本态度。

但人生在世,对尊名荣贵,华衣美食,珍宝广室和音色财货总是有所企求的,但企求超出了自然无为的规律就会出现种种有为之弊害,转化为贪欲。

而修道者除了要遵守清静寡欲的教义外,还应持守朴素无为的人生态度。

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强求,基本企求不要脱离社会实际,以全身修道为目标,却危离咎,最终达到忘其形骸,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

2.庄子知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并予以评析。

书p87.3.墨子三表法P59.4.孟子民贵君轻P775.孟子性善论及其意义P736.荀子隆礼重法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

荀子认为礼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结果。

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