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精备课教案用比例解决问题2

合集下载

用比例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能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析情境中出现的三个量,能熟练判断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关系,成什么比例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情景中的量成反比例关系后,通过固定不变的量,找到两组相关联的量,列出乘积相等的方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

2、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分析解题思路,比较“算术法”与“比例法”的联系和区别;理解比例法的思维过程更具有广泛性、一般性。发展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养成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反比例的意义解答基本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难点:利用反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2分钟)

1、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是否一定,如果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成反比例关系。

3、教师引入课题: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反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2))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15-25分钟)

教师课件出示教科书P60例6。

任务一:运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读题,并说说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知道了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现在平均每天只用电25千瓦时。要解决的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6篇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6篇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6篇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

P59―60内容。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目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者积)是否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列比例解答.判断的过程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难点,要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分配与正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与反比例应用题”这两组概念加以区别,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四五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可以重点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所以在设计本节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详解比例的应用与解题技巧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详解比例的应用与解题技巧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详解比例的应用与解题技巧

一、比例的基本概念

1.定义比例

比例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数之间的比较关系。其中,比较的数叫做比的数量,比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叫做比例。

例如:21:35,就是一个比例,其中21和35就是两个比的数量,它们之间的比较关系称为比例。

2.如何表示比例

比例通常使用冒号表示,也可以使用分数表示。例如:

21:35 = 3:5 = $\frac{3}{5}$

其中,21和35是比的数量,3和5是化简以后的比数。

3.比例的应用

比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购物时,我们需要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以确定哪个商品的性价比更高;在做饭时,我们需要根据食材的比例来确定每种食材的用量,以保证菜品口感的均衡。

在数学中,比例更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概念,在数学的许多分支中都有应用。例如,在代数学中,比例经常被用来表示等式的关系;在几何学中,比例经常被用来表示长度、面积等量的关系。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的传递性

假设在一个比例中,两个比的数量之间存在比较关系,那么可以得到它们之间的比例。

例如:

如果 $a:b = b:c$,那么可以得到 $a:c = a:b \cdot b:c$

这个性质非常重要,它使用得当可以大大简化比例的计算过程。

2.比例中的角度相等

在一个比例中,如果两个比的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相同,它们对应的角度也是相等的。

例如:在比例 $3:5 = 6:10$ 中,$3$ 对应的角度和 $6$ 对应的角度是相等的,

$5$ 对应的角度和 $10$ 对应的角度也是相等的。

精研精备课教案模板

精研精备课教案模板

课题2、5、3的倍数课型练习主备人陈建勋审批人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

2、5、3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

2、5、3的倍数。

2、通过研讨练习会运用2、5、3的倍数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特征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学习难点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特征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学习方法小组合作,研讨练习

评价方案1、通过课中提问的方式检测目标1,力争达标率为100%。

2、通过数学活动来检测目标2,力争达标率为95%。

评价样题:

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

2.没有因数2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

6.30.6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

课前准备班班通课件

教学预设

一、基本练习

导语: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2、5、3的倍数和特征。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偶数?什么叫奇数?

2.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3.在3的倍数中,哪些是9的倍数?

《解比例》教学设计(五篇)

《解比例》教学设计(五篇)

《解比例》教学设计(五篇)

《解比例》教学设计 1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课

1、自学解比例。

(1)学生自学教材35页的解比例。

(2)学生交流解比例的意义。

(3)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

(2)学生试着解答此题,一名学生演板。

(3)师生共评。

(4)归纳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A. 设出题目中要求的未知量为x;

B. 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C. 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D. 检查、写答语。

(5)试一试:完成练*六第8题。

3、自学例3。

(1)学生独立把例3补充完整。

(2)学生口述解答过程和解答依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再解方程。)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求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1)刚才我们学*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比例集体备课

比例集体备课

⽐例集体备课

《⽐例》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需要的知识基础⼀是⽐的知识,⼆是基本的数量关系。学⽣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加深对⽐的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通过感知数量间的变化规律,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以后进⼀步学习打基础。

单元⽬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理解⽐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正⽐例、反⽐例的意义,初步认识正⽐例图像,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例的量。会⽤⽐例知识解答⽐较容易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例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步发展合情推理能⼒。

4、通过解决现实问题,进⼀步体验数学与⽣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例、正⽐例、反⽐例的意义。

2、能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正⽐例、反⽐例的意义,正确解答正、反⽐例应⽤题。

知识结构图:

⽐例的意义

⽐例⽐例的基本性质

解⽐例

正、反⽐例的意义

正反⽐例正、反⽐例的判断⽅法

利⽤正反⽐例解决问题

信息窗⼀⽐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例各部分名称。

2、在推导⽐例的基本性质过程中,发展学⽣合情推理的能⼒。

(⼆)、教学重点:

理解⽐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例的基本性质

(四)各部分知识点教学策略

⽐例的意义解决策略:是以⽐的知识为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应先复习⽐的知识,让学⽣在分析⼀辆车两天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各是多少,让学⽣找出⽐值相等的⽐,再通过补充⽐值相等的⽐、⾃⼰尝试写出⽐值相等的⽐,丰富学⽣的认识,在⼤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到渠成,总结出⽐例的意义。

评课稿。用比例解决问题

评课稿。用比例解决问题

评课《用比例解决问题》

讲课:王高湖

评课:谢宜仁今天,我们听了王高湖老师的《用比例解决问题》,我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整节课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再联系生活,习旧引新。在理念上以学定教,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落实教学目标。

王老师充分利用课本例题,通过讲授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听课、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掌握学习重难点。

最后巩固应用,提升认识,练习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通过学生的解答和解题思路,学生的学习效果好,掌握情况理想。王老师对教材处理精确,资料准备充分,问题设计简洁精妙抓住学习关键点。一节课抓住一个到两个重点展开,理论准确,条理清晰。

本节课的学习是以数学练习贯穿始终的。整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以数学思考与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穿插有序的进行,给我的感受是朴实无华,稳重求实,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掌握和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这类问题,可用归一、归总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这里主要是学习用正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进行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同时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说说正比例、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已知A÷B=C。

当A一定时,B和C()比例;

当B一定时,A和C()比例;

2023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共二篇)

2023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共二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第三节比例的应用的一个子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中安排了例5和例6两个含正、反比例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本节课要让学生从比例知识的角度寻找一种新的解决这种特殊数量关系的方法,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解答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方程,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这一教学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的正、反比例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另外也是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

二、说学生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也学习过列方程解应用题,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而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根据以往教学这个内容的经验看,学生更容易接受以前的解决方法,而对用比例列方程解决这两道例题感到很繁琐,部分学生从题中找到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并列出方程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用比例解决这类问题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正比例、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例的应用(二) 教案 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例的应用(二) 教案 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例的应用(二) 教案北

师大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能够:

- 理解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 掌握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比例的方法;

- 能够灵活运用比例的概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和练题;

- 学生准备教材和笔记工具。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 分享一个和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概念讲解

1. 复比例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2. 介绍比例的应用场景,如图形的放大缩小、物品的估算等。

实际问题练

1. 给学生呈现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用了3小时做完了30

道数学题,那么他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60道数学题?

2. 引导学生分析并找出问题中的比例关系,如时间和题目数量

之间的比例关系。

3. 教示学生如何通过构建等比例方程来解决问题,例如:设答

案为x,可以得出3/30 = x/60。

4. 通过消元法解方程,求得x的值。

拓展练

1. 给出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 提供练题,巩固学生对比例应用的理解。

总结

-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要点,并强调比例在实际中的应用。

- 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更多与比例相关的问题。

课后作业

- 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完成练题或思考其他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比例的概念。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抽象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和策略,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修改版]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修改版]

第一篇:“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2、理解和掌握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学重、难点】

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正确解答。

2、理解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出下面各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并列出数量关系式。(1)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故事书的本数相当于连环画本数的百分之几?(3)实际产量是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4)水稻播种的公顷数是小麦的百分之几?

2、(口答)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

12.5%= 34 = 17.5%= 200%=

3、只列式,不计算。

(1)140吨是60吨的百分之几?(2)260吨是40吨的百分之几?

二、学习新知1.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

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问题:仔细看图,描述场景,分析已知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①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百分之几?②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百分之几?③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④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2.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解决①②两个问题。

提醒:解决这类问题一定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 学生自主解决“实际早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完整版)比例解行程问题

(完整版)比例解行程问题

巧用比例解行程问题精品教案〖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比例法解行程问题的思路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和转化题中成比例的量

〖考点分析〗

属课外拓展内容,用来对付较棘手的行程问题

〖教学过程〗

巧用比例解行程问题

一、教学链接

1、了解家长的反馈意见;

2、检查学生的作业,及时指点

3、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

4、课前小测10分

背∏值.

二、教学内容

方法指导:复杂行程问题经常运用到比例知识:

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成正比;

时间一定,速度和路程成正比;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分析时可以抓住题中含有比的句子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突破口,一步一步求得结果。也可以从题意的叙述中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得出所需的数量之比,再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求解。

例1: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4:7,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在距中点15千米处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4:7,同一时间内两个物体经过的路程的比等于它们的速度的比,所以相遇时,甲乙两车所行的路程比也是4:7。相遇时乙比甲多行了15*2=30千米

两地相距

(15+15)÷(7-4)=10 (4+7)×10=110千米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7:5,相遇时距中点12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6。5小时相遇.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52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错误!。求两城之间的距离.

6。5×(52×2+52×3)=1690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已知甲车行1小时距B地340千米,乙车行1小时距A地36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20)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精品说课稿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精品说课稿

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比例的相关知识,并且了解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了本节课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比例的认识,同时还能够为之后更好的应用比例解决问题,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理解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义,掌握和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联系日常生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以上对教材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下: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理解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义,掌握和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根据对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本节课的难点为: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二、说学情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能够解比例了,但是对于如何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定疑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带领学生探索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三、说教法

解比例的教案6篇

解比例的教案6篇

解比例的教案6篇

解比例的教案篇1

比例的基天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假如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

“2.4×40○1.6×60”。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天性质。“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天性质推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的方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料子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病:(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料想和验证的空间。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究并掌握比例的基天性质,会依据比例的基天性质正确推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能依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察看、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过探究比例基天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天性质的应用价值。

探究并掌握比例的基天性质。

推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依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1、教学情境的呈现

创设有心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分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动性和乐观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加添课堂教学的厚度。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供应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內项的积是(),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天性质。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供应可探究的空间。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再确定另一个数。只要老师有心识的把学生的回答有序板书,可以实现引导有序思考的作用。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一、引言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篇重要

篇章,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学生将能够掌握比例的概念和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本评课稿将从内容安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细化评价。

二、课程内容安排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比例的基本概念:介绍了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意义以及比例的产生条件。 2. 比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即确定已知量、设未知量、列比例式、解比例方程,最后求解问题。 3. 实际问题的应用:通过具体问题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运用比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比较、长度、面积、体积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 - 理解比例的定义和意义; - 掌握比例解决

问题的基本思路; - 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包括物品比较、长度、面积、体积等方面的问题。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实用性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确定已知量,设未知量,列比例式,解比例方程;

•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

•如何灵活运用比例解决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

•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通过给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苏秀芬: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师能够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郭淑萍:例5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能够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孟丽:教师首先强调了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5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关春雁: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

胡艳芳: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中学的理科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

赵群: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

李作鑫: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也是为了和以后进入初中去学习新的知识接上轨道。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设计人高利平指导教师六数组成员审批人

学习内容课本59——60页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例6

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2、借助试一试、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运用比例的方法解答有关问题。

3、会说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学习重点

会运用比例的方法解答有关问题。

学习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学习方法尝试法、引导法、提问法

学具准备多媒体

评价方案采用尝试操作反馈练习、评价样题的方法完成目标2的检测,提问交流完成

目标1、3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复习迁移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3)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3、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水资源。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藏有哪些数学问题呢?(用水的总量、应交的水费、每吨水的价格)你能利用这三个量说一说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数量关系吗?会构成什么样的比例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对比分析,探究规律: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观察画面,说出题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

(3)提出: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学生试着解答,并汇报解法。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生1:12.8÷8×10 生2:10÷8×12.8

=1.6×10 =1.25×12.8

=16(元)=16(元)

(5)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师指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用比例解决问题)

(6)探讨新知

提出问题,同桌讨论:题目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7)引导生说出等量关系:水费∶吨数=水费∶吨数,然后尝试解答。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12.8∶8= X∶10

8X=12.8×10

8X=128

X=128÷8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8)概括总结:象这样的题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均可,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变式练习。

师: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条件: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它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2)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改编后的题目。

(3)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编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有改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用的水数为X吨,列出等式是:12.8∶8=19.2∶X)

(5)想一想: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小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3、讲解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题目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解:设要捆X包。

30 X=20×18

X=20×18÷30

X=12 答:要捆12包。

(至此达成目标1和3)

在解答过程中,你发现例5和例6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相同点:例5和例6都可以用比例解.

不同点:例5是成正比例.例6是成反比例

4、明确解题步骤。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学生讨论解答后,集体订正(板书),然后再请学生解答第60页中的“做一做.

三、针对问题,巧用策略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的第3、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判断题中两个相关的量成什么比例,再动手解答。

(至此达成目标2)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向大家说一说你的收获吧!

五、课堂检测

一、填空;

(1)在比例里,()等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三角形的高一定,三角形的面积和底成()比例;三角形的面积一定,三角形的底和高成()比例,三角形的底一定,三角形的面积和高成()比例。

(3)()距离:()距离=比例尺

二、解决问题

1、学校买来126米塑料绳,每9米能做5根跳绳。照这样计算,能做多少根跳绳?

2、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用14天,平均每天加工1500个零件。实际每天加工2100个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