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情况分析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情况分析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 政策引导和扶持,提高服 务质量和创新能力,促进 其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第三产业规模较小,基础薄弱。
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转型升级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时也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提质增效。
YOUR LOGO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 就业情况分析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第三产业的 发展历程
第三产业对 就业的影响
第三产业的 就业情况分 析
第三产业的 发展趋势与 就业前景
促进第三产 业发展的政 策建议
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就业的岗位数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将呈 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第三产业就业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性别分布:女性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例逐渐上升,显示出更多的平等就业机会。
年龄分布:第三产业就业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第三产业中就业。
行业分布:第三产业中的不同行业对就业者的性别和年龄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偏好。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占比持续上升 信息技术、金融业等新兴产业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传统制造业就业比重下降,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农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劳动力转移趋势明显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
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 量的就业机会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超 过第一、第二产业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广东商学院黄晓、江敏敏、刘萃婷中文摘要:为了对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利用Eviews5.0软件,选取我国1991年-2009年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实证了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化化水平、第三产业劳动力和对外开放程度这些因素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有显著影响。

根据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的建议,对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第三产业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实证分析一、问题的提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产业,广义上认为是除了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产业,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成分之一,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济,与世界接轨,以发展经济为主要建设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下表1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大致变化趋势。

在表1中,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越来越显著,发挥着其特定的推动作用,此外,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在三大产业中排列最后,发展成目前排列第二,超越了第一产业,且与第二产业相差不大,这都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1],也成为衡量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那么,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对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影响显著吗?本文利用Eviews软件,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不少国内外学者针对第三产业做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最新)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最新)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一、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晋‎城市自1985年‎建市以来,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之后,在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根据新建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入手,注重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积‎极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物供‎仓储业,特别是近‎几年在努力巩固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引导和发展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呈现‎出传统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势头高涨的喜‎人局面。

201X‎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12‎ 9..4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建市初的1‎4.85‎%上升到3‎1.1%,增长‎了09倍‎。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85年的2‎1.97%上升‎到337‎%,总人数由1‎ 7.5万人‎上升到3‎ 8.44万人‎。

一产、二产较上‎年分别下降‎1.26‎、 0.39个‎百分点,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较上年增‎加8.7‎7个百分点。

晋‎城市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与兄弟城市及‎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第‎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内部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

对照比较,‎分析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第三产业发展势头‎高涨,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低。

影响中国第三产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第三产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第三产业的因素分析
一、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老龄化的社会
使得中国有更多的老年人,而且这些老年人大部分都不熟悉科技,他们更
喜欢传统的产业,他们更倾向于以低成本的价格购买传统的物品,这对中
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

而年轻人大部分是后浪,他们更加倾向于尝试和
创新,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也有可能受到新事物的影响,这又对中
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二、信息技术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以后的产业和服务都是基于信息技术开发的,比如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的新型服务业和产业发展,另外,电子商务
的发展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这样一来,传统的服务业和产业就没
有那么火爆了,所以这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三、市场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生
活必需品,他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以及更丰富的消费选择,这就
对第三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三产业的产品往往比较贵,而人们现在
更多地追求实惠。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作 为经济 结 构 的生产 力 方面 包括 产业 结 构 .技术 结 构 .企业
结构 等 ,其 中产 业结 构对 就 业 和就 业容 量 的影 响最 大 。经 济和 社会
发展 的经 验也 表 明 .在 既定 的 经济 总量 下 .产 业结 构是 决 定就 业规 模 的重要 因素 ,产 业结 构 不同 ,就 业 的弹 性系 数 和扩 大就 业 岗位 的
第 二 广业
. 28 1
. 2l 1 . l6 1 . O2 1 _ l 8 . 55 . l j . 15 . 12 . 1 O . o9 . o4
第二 产业
. O9 j . O8 j .28 j . l1 j . 9j 2 . 89 2 . 7j 2 -86 2 . 81 2 -89 2 .O2 j
于 均衡 。这 意 味着 促进 第 三产 业 的发展 .增加 第三 产 业 比重 .有利 于扩 大 就业 .第三产 业 的 发展 对就 业具 有 较强 的推 动 作用 。但 是应 该 看到 我 国 的第 三产 业 的产 业结 构平 衡 仍然 是处 于 较低 层次 上 的 平衡 而 不是 处于 产业 结 构较 高层 次 上的 平衡 ,这 也 从另 一方 面说 明 .我 国 的第 三 产 业在 促 进就 业 方 面还 存在 着 很 大 的潜 力 。
结 构偏 离 度 =就 业 的产 业 构成 百分 比一 G P 业 构成 百分 比 D 产 由公式 可 知 .结 构偏 离度 的绝 对 值越 小 .产 业结 构和 就 业结 构 的 发展 越平 衡 。但 结 构偏 离度 为正 时 .该 产业 就 业份 额 大于 其产 业 产值 份 额 :当结构 偏 离度 为 负 时 ,表 明该 产 业就 业份 额小 于 产业 产 值 份额 . 业 的变化 滞后 于 产业 结构 的 变化 当结 构偏 离度 为零 时 , 就 就 业 结构 和产 业结 构 达到 一种 均衡 状 态 。我 国 17 8年 至 20 9 0 0年三 大 产 业 的结构 偏 离度 如 表 1 示 : 所

我国再就业影响因素和就业结构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我国再就业影响因素和就业结构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中国学者 的研究 主要集 中在最低 生活保 障制度 ( 勤英 , 慈 王卓祺 ,0 6 、 20 )企业产 权性质 ( 立萍 ,0 7 和个体 社会特 征 魏 20 ) 因素 ( 龚文娟 , 雷俊 , o ) 2 8等对失业者再就业的影响 。 0 国内现有 的研究 主要 从微观 的角度分 析 了失业 者再就业行 为 的影 响 因 素, 而且 没有在 统一 的数据 基础上 进行分析 , 以得 出的结论 所 缺乏对 比性 。同时, 因为通过运用面板数据进行 实证研究 , 不仅 可以扩大样本量 , 而且可以增加 自由度和减少 自变 量间的多重 共线性的影响( s o2 o )本文拟利 用中国 19 - 20 H i ,o 3 , a 9 7 0 9年 的 面板数据 , 从宏 观角度进行分析再就业 的影 响因素。之所 以选 择 19 - 20 9 7 0 9年 的面板数据进行分 析 ,主要有两个 方面的原 因: 一是 19 9 6年 以后 , 中国对就业 的统计 口径进行 了调整 , 使 19 以前 的就业统 计指标 与 19 9 7年 9 7年 以后无 可 比性 ;二是 19 9 7年至今 , 中国失业 问题 日益突出 , 是 就业压力不 断加大 的 时期。
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性受其它一些宏观经济变量决定 , 包
越接 近于发达 国家的就业结 构 , 经济增 长率越 高 , 劳动力市 场 的有效性系数就越高 。 产业就业结构因素用就业结 构的区域 差 异 系数表示 , 它是 不同地 区就 业结构 的“ 相对距离 ” 是一种 社 , 会经济发展 的地 区指标 , 以通过下列公式来表示 : 可
我 国再就业影 响因素和就 业 结构 区域差异 的实证分析
高毅 蓉 林玳玳 林 , , 原
(. 1北京交通 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北京 10 4 ;. 00 4 2北京物资学院 , 北京 114 ) 0 19

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前言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数据分析报告围绕核心要素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客观反映当前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第一节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现状 (1)第二节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3)一、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3)三、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 (3)四、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7)一、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11)一、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15)一、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15)二、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15)三、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 (15)四、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17)七、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17)八、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19)一、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19)二、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19)三、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19四、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0)五、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0)六、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21)七、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21)八、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22)第七节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23)一、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23)二、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23)三、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23)四、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4)五、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4)六、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5)七、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5)八、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26)第八节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27)一、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27)二、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27)三、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27)四、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8)五、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8)六、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9)七、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9)八、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0)第九节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31)一、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31)二、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31)三、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 (31)四、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32)五、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32)六、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33)七、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33)八、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4)第十节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35)一、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35)二、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35)三、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 (35)四、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36五、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36六、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37)七、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37)八、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38) 第十一节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39)一、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39)二、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39)三、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39三、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39)四、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40五、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40六、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41七、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41八、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42)第十二节上海市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43)一、上海市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43)二、全国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43)三、上海市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43)四、上海市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4)五、上海市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4)六、全国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5)七、全国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5)八、上海市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教育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46)第十三节上海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47)一、上海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47)二、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47)三、上海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 (47)四、上海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8)五、上海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8)六、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9)七、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9)八、上海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50)第十四节上海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51)一、上海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51)二、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51)三、上海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 (51)四、上海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2)五、上海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2)六、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3)七、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3)八、上海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54)第十五节上海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55)一、上海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55)二、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55)三、上海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55)四、上海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56)五、上海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56)六、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57七、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57七、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57八、上海市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58)图表目录表1:上海市第三产业城镇单位(按行业类别)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1)表2: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 表3: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表4: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3)表5: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5 表9:上海市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7) 表13: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上海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11)表19: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11)表20: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13 表25:上海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15)表29: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17 表32: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 表34: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6: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19)表37: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0)表38: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20表39: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21)表40: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上海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表42: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23) 表43: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23)表44: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23)表45: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4)表46: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24 表47: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5)表48: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25 表49:上海市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房地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6)表50: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27)表51: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27)表52: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27表52: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27)表53: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8)表54: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28)表55: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29)表56: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29)表57:上海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0)表58: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1)表59: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1)表60: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 (31) 表61: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32)表62: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2)表63: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33)表64: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3)表65:上海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4)表66: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5)表67: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5)表68: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表(35)表69: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36)表70: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6)表71: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6-2018)统计表 (37)表72: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37)表73:上海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同全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38)表74: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9)表75:全国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表 (39)表76:上海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

DOI:10.19995/10-1617/F7.2024.04.138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马康清(河南大学 河南郑州 450046)摘 要:第三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占比逐渐增大,把握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指导国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灵活利用统计的数据分析工具对影响中国第三产业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选取中国2013—2021年的权威统计数据,对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与显著性检验,实证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劳动力及政府作用等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同时文章还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第三产业;产业经济;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模型改善本文索引:马康清.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J].商展经济,2024(04):138-141.中图分类号:FF121.3;F120.4 文献标识码:A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于2012年便超越了第二产业,成为国内生产总值最大的来源,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标志着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现代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准确把握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

针对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国内已有较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梁蔚琼、张小兰(2014)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1991—2012年成都市第三产业发展与固定资产投入、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化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进出口额进行实证分析;闫境华(2015)引入人均GDP、国民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存款储蓄等变量,对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进行回归分析;邢立良(2015)从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四个方面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影响分析。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近年来,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4%,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以下是对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的几点分析和总结。

一、现状分析1. 服务业结构仍不合理。

近年来,服务业增速持续超过制造业增速,但人均服务业收入不高,其中住宿餐饮业、物流仓储业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比重高,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比重较低。

2. 服务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虽然中国第三产业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特别是在科技和信息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有差距。

3. 服务业人才缺口较大。

服务业人才普遍缺乏,尤其缺乏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人才,而一些重要职位的人员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二、对策建议1.加强服务业结构优化。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费、鼓励技术创新等政策手段来引导服务业结构升级,并适当提高知识密集型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以提高服务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企业增加服务业人才的培训和研发投入,推广专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以及优化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等手段,吸引并培养更多优秀的服务业人才。

3.提高服务业创新能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创新和技术研发的支持,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和数字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新型技术,以增强服务业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政策引导和行业自身努力,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中国经济建设进入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

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

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和社会进步,第三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包括金融、零售、居民服务和国际贸易等领域。

这个领域对于经济增长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借助现有的经济数据和调研,分析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对未来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三产业的定义和影响第三产业是指提供一系列非货物且不能被存储、运送、标准化和批量生产的服务,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增长率和对经济的贡献异常重要。

在全球经济中,第三产业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主要增长来源,已经超过了制造业和农业。

中国也不例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到了GDP的54.5%,是全年经济增长的最大来源。

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经济和服务业的普及,第三产业也扮演着越来越多的角色,例如提高了整体劳动力的薪资水平和改善了公共服务的质量,这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意义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以下三大方面:1. 带动了经济的结构转型升级随着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家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

从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主导的经济结构中,逐渐向基于服务业的现代经济结构转变。

不同于传统经济中只有商品的交换,服务业的出现提供了服务的交换,这种交换符合了人们对于质量生活的需求。

同时,由于第三产业服务本身的性质,其更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

这些特性迫使经济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生产模式,而开发能够针对顾客个性化需求的产业成为未来趋势,例如共享经济的新兴业务增加了人们生活便利性,为整个经济社会起到参与者越来越多的优质平台。

2. 丰富了经济发展的内涵第三产业所提供的服务有消费性和生产性两个方面,因此它对于推动社会消费和商业发展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鉴于其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点,一些具有较高的附加值的服务也成为了增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有助于提高个人生活品质和国家经济繁荣。

我国三大产业与其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作业)

我国三大产业与其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作业)

我国三大产业与其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08金融A班 第八小组)摘要:本文对我国三大产业与其就业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的模型设定与检验,剖析了各个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及其变动,为解决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 就业弹性是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

关键词:就业结构、就业弹性。

第一节实证项目研究的选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的就业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增劳动力、下岗转移劳动力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就业问题日趋凸出。

由于产业结构和就业之间的关联问题,有的行业增加投入可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有些行业增加投入,虽然给本行业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多,但它会直接或间接消耗其它行业的产品,引致其它行业或部门从业人员增加,最终带动整个经济系统的就业增加。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系统内部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可以使各行业吸纳劳动力达到最大。

因此,研究我国三大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对扩大就业潜力和制定就业政策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

进一步讲,就业形势的好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就失业的境况。

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局部就业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因而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将视野放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就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就业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对我国三大产业与其就业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

基于面板数据中国各省区第三产业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中国各省区第三产业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研究
u r b p r o p e mp r o p ix f i n v f L '  ̄ i n v s q
GDP p c
第三产业总值 占各省G D P比重
城镇 人 口 比重 第 三产 业 就 业率 固 定资 产 投资 总值 i f x i n v 的 平方
人均GD P
比例 的 影 响 次之 。

张微岑


省 区第 三产业产值 比重 ,这一变量衡量 了一个省 区的第三产业 发展水平 。
变量名称 p r o v m c  ̄
y e a r
定义 中国各省区序号
2 0 0 1 . 2 0 1 0焦
单位 1

t i p r o p
百分比
百 分 比 百 分 比 1 0 0亿 元 l 1 0 ^ 2 0元
1 0 0元
关键词 : 第 三人 口比例
中图分类号 : F 1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4 9 1 4 ( 2 0 1 3 ) 0 6 — 0 5 6 - 0 2


背 景
从2 O世纪 中叶开始 , 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 , 第三产 业在全球 范 围内开始兴起 , 且发展迅速。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 , 早 在1 9 9 6年 ,世界平均水平的第三产业产值 已 占到 了总 G D P的 6 0 . 7 %, 随着 这一数据的持续增长 , 第 三产 业 已俨然成 为现代社 会 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门。 中国的第三产业也在 近年来取得 了突破性 的发展 。统计年 鉴显示 , 中国近几年第三产业 的年均产值增长率持续超过 1 0 %, 占总 G D P中的 比例也 从 1 9 7 8年 的 2 3 . 7 %上 升到 了 2 0 0 4年 的 3 3 . 8 %, 同时 , 第三产业 的发展也伴 随着就业 岗位 的增加。 基 于各 省数据研究 中国第 三产业 发展 的影 响因素 ,将有 助于更好 地了 解第三产业 的发展前 景与限制 因素 , 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 从 而 促进第 三产业 的进一步发展。 许 多学者在之前 已运用各种模 型探讨 了产业 的影 响因素 。 江小涓 , 李辉 ( 2 0 0 4 ) 建立 了一个多元 回归模型 以分析收入水平 、 消费结构 、 城市化 以及其他 因素对第三产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 并 指 出第 三产业 比例将随着人均 G D P水平增长而显著增加 。张屹 山, 张代强 ( 2 0 0 6 ) 发现在长期 , 城市化水平是 决定第三产业 占总 G D P比例的重要 因素 。耿丹( 2 0 0 6 ) 基于中国各省数据建立了一 个 面板 数据模 型以研究 各变 量与第 三产业 就业 吸收水 平 的关 系, 结果 显示工业发展水平 、 城 市化水平 、 非 国有 化水平 与第三 产业 就业 吸收能力存 在较高相关性 ,其 中城市化水平的贡献最 为突出。 本模型基于各省数据建立 了一个面板多元 回归模型 以衡量 第三产业 占总 G D P比例 的影响 因素及影响大小 。考虑 的变量包 括就业人 口比例 ,固定资产投资率 ,城镇人 口比例及人均 G D P 等 ,其中 ,城镇 人 口比例将一定程度上代表该地 区的城市化水 平 。预计所 有变量都对第三产业所 占比例有正 向影响 。 二、 模型与数据 各变量的定义与单位如下 。 我们想要用到的计量模型的形式为 : ( 系数下面为我们预计

上海第三产业趋势

上海第三产业趋势

上海第三产业趋势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第三产业在上海的发展日益重要。

本文将分析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对经济、就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第三产业在其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上海第三产业占上海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60.4%,成为经济的支撑力量之一。

同时,上海的金融、互联网、传媒、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上海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1. 服务业多元化发展。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于高质量、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上海的服务业将会朝着多元化发展的方向推进,涵盖金融、科技、文化、健康、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

2.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上海被誉为中国的互联网之都,拥有众多的网络科技公司和创新型企业。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字经济的崛起,上海的互联网经济将继续迅速发展。

智能制造、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兴互联网领域将成为上海第三产业的新亮点。

3. 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

上海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创意资源,作为中国文化中心,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艺术表演、设计、影视制作、音乐创作等文化产业将成为上海第三产业的增长点,并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注入新的活力。

4. 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

作为中国金融中心,上海的金融服务业将进一步推进国际化。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将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机构来上海设立机构,同时也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多更便利的金融服务。

5. 农业、环保和健康产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于环境和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上海将加大对农业、环保和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

有机农业、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健康养生等领域将成为上海第三产业的新增长点,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上海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影响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了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上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

上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

上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肖黎春【提要】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非农化变动规律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本文首先揭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改革开放后其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动也是基本符合该定律的,并对其联动发展过程进行了相关分析,此外通过对就业弹性、偏离度、分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来进一步说明上海就业结构的一些产业特征。

一国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受其人口、制度、资源、需求结构及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制约和决定,并且由于这些具体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也随之朝某一特定方向变动。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英国古典经济学政治算术学派的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于17世纪末期就已注意到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动问题。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考林·克拉克(Colin Clark)出版了著名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书中主要针对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他通过对若干主要是发达国家大量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在一定发展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会因国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它们却都呈现出极其相似的变动规律:农业劳动力比例下降,第二、三产业等非农产业劳动力比例上升。

进一步地,这一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非农化变动,首先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当经济发展到更高水平,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再出现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两位经济学家都认为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非农化变动是由产业间的收入差异引起的,通常这一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非农化变动规律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这种变动也被称为经济产业结构或劳动力就业结构的“高度化”。

本文将揭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之一的上海,改革开放后其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动也是基本符合该定律的。

上海市就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研究

上海市就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研究

相关研究 存在 着不足 ,没有 考虑到 产业 中剩余 劳动力 的转
移对 于劳 动生产 率增长 的作用 。本 文在参考 国外最 新文 献
()式右边第二项被称为就业结构变动的静态转移 2
区域 经 济
中国市场 21 第1 期 ( 00年 8 忘第57 ) 7期
上 海 市 就 业 结构 变 迁 对 劳 动 生 产 率 影 响 的研 究
彭 晓’ ,李 源
(.东 华 大 学 管理 学 院 金 融 系 ,上 海 20 5 ; 1 00 1 2 .东 华 大 学 管理 学 院产 业经 济 系 ,上海 2 05 ) 00 1
的变 化呈 现较 大差别 。这就表 明有 必要针 对具体 国家或 地 区的不 同发展 阶段进 行更 多的实证 研究 。同时 ,国 内现 有
( )式 右边第 一 项 被 称 为 内部 增 长 效 应 ,它 衡 量 了 2
在不存在就业结构变动即每个产业维持原来的劳动力份额
的情况下 ,各 产业 自身劳动 生产率 增长对 总生产率 增长 的 影响 。
分别表 示研 究 时段 的期 初 与期 末 。 总体 劳 动 生 产 率 可表
示为 :
n 1 rr ,
= =

E 1

=∑ s
l: 1
() 1
由公式 ( ) 1 ,可 以推 知 T时期 相 对 于 0时期 的总 体 劳动生 产率增 长率 可分解为 :
L P T

rp0 L
∑ ( L ̄ i ÷ — e) l、 P
一 厶。 P 。
,0 J 尸
∑( L ( 一 ) L — )s P

效应逐 渐减小 ,让位 与技术进 步等 内部增 长 因素。

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报告

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报告

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摘要]本文针对1979到2010年30年间上海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数据,研究了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Eviews分析发现,人均GDP对上海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行业人数比例有正面影响,效应显著;教育水平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影响也呈正面且显著;固定投资总额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具有负面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量则具有正面的影响,但后面两个因素的的效应小于前面两个因素。

[关键词]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市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上海经济增长“主动力”,目前,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三个显著变化:一是第三产业产值占总生产值的比重超过50%;二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超过50%,三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都大于60%;与此同时,在2010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外资利用占比例大于80%,投资和财政收入占比达到70%。

上海市第三产业呈快速发展势头,且吸纳的劳动就业量仍旧不断增大,既然上海市第三产如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到底是什么因素对它产生作用呢?鉴于此,本文致力于研究对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和计量分析,从数据中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指出其影响程度大小,不仅仅限于文字表面上的总结。

因此,本文余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介绍前人关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或类似主题的观点,阐述本文的观点;第二部分对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30年来的变化进行特征分析,以进行影响因素的初步归类;第三部分实证分析,介绍了影响因素的变量特征与数据来源,进行了变量的预处理,通过逐步回归将多重共线性的变量剔除后,再通过异方差检验,对所得模型计量结果进行分析;最后一个部分,根据以上的出来的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对就业结构研究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类是研究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的文章,李源曾在在《上海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研究》指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并利用结构偏离度考察就业结构的滞后性,得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结构偏离度总体来说是下降的。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需求分析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需求分析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 动力就业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和 趋势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和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市场的发展,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一方 面,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渐加深;另一方面,农村二、 三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为农村劳 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2、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针对不同的地区和资源条件,推动多元化的产 业发展,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可以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 商等新业态,以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
三、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策略
3、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 鼓励企业和个人在农村投资,尤其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增加农村劳动力 的就业机会。
三、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农 村劳动力就业策略
三、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策略
1、引导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村劳动力需 要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培训项目,提高劳动力的 技能和知识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市场。
三、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策略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需求的历史和现状进行 深入了解。其次,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了解当前上海各行业劳 动力需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最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以期发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内在。
四、结论
四、结论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推动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完 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等措施,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 业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上海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上海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生^员结构( ∞P 劳 产幸( , % 结构 %) 动生 j ^: 己
:产 三产
二产
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一 +
l8 瑚 . 邶 9 7 %
醇 E' r %
4 4 0 】6 4 D 7 】 45 7 0 38 4 2 74 86 5 0 】 4S 6 24 32 7 2 42 m 2 57 l】 6 4 2 42 6 拍 0 】 79 6 l 98 懈 43 】3 0 ∞∞ 仍 s】 I
生^ 万 员f ^)
年竹

模逐年扩大 , 使上海就业结 构进 一步趋 向台理。第 二产 业
的快速 发 展 在推 进 上 海 就 业 制 度 的市 场 化 进 程 、 纳剩 余 吸 劳动力、 扩大 劳 动 就业 中起 了 重 要 作 用 。本 文将 在 分 析 上 海 第 三 产业 发展 和 劳 动 就 业 增 长 现 状 的 基 础 上 , 用计 量 运 分 析 方 法 , 上海 第三 产 业 发展 中劳 动 就业 的 贡 献 率 以 致 对 第 三 产 业 吸纳 就业 的能 力 予 以 实证 分 析 。
维普资讯
镕2
蛀 计 研 究 S t dt I sae td c t  ̄rh a ̄ f e 动 劳 动就 业 增 长 的实 证分 析
赵农 华
AB r RACT
T e p p rsa it al n u h o t b t n o mpo me tt h e eo me to e tr ay i ・ h a e ttsi l me .s te c n r u i fe ly n o te d v lp n ft e t r n c y i o h i

d sr fS a g a nd te d v lp ntte d o h a a i oa s r a o o c h et r n a ty. u ty o h n h  ̄a h e eo me r n te c p ct t b o b lb rfr eo te tri yi d sr f y f a

上海产业结构趋势

上海产业结构趋势

上海产业结构趋势上海产业结构趋势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城市之一,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亚洲地区都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上海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和趋势。

本文将从服务业、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等方面来分析上海产业结构的趋势。

一、服务业的崛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传统的服务业如金融、电信、餐饮等仍然是上海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新兴的服务业也在不断崛起。

一方面,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上海金融业正在迎来新的机遇。

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金融机构。

此外,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也为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吸引了更多金融机构和创业者。

另一方面,上海的文化娱乐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音乐、电影、艺术和体育活动中心之一。

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和重要活动选择在上海举办,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购物和在线娱乐等新兴服务业也在上海蓬勃发展。

总体而言,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壮大,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在上海经济史的长河中,制造业一直都是上海经济的基石。

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制造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上海的制造业也在不断引发改革和升级。

首先,上海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

包括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环保要求等都使得上海的制造业不再具有竞争力。

因此,上海的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制造业转型,通过技术升级和创新来提高竞争力。

其次,上海正在推进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提升制造业效率和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制造业的趋势。

上海在推动智能制造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支持,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备,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生产。

此外,上海还在发展高技术产业。

尤其是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上海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重要研发和制造基地。

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上海将能够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摘要]本文针对1979到2010年30年间上海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数据,研究了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Eviews分析发现,人均GDP对上海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行业人数比例有正面影响,效应显著;教育水平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影响也呈正面且显著;固定投资总额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具有负面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量则具有正面的影响,但后面两个因素的的效应小于前面两个因素。

[关键词] 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市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上海经济增长“主动力”,目前,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三个显著变化:一是第三产业产值占总生产值的比重超过50%;二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超过50%,三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都大于60%;与此同时,在2010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外资利用占比例大于80%,投资和财政收入占比达到70%。

上海市第三产业呈快速发展势头,且吸纳的劳动就业量仍旧不断增大,既然上海市第三产如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到底是什么因素对它产生作用呢?鉴于此,本文致力于研究对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和计量分析,从数据中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并指出其影响程度大小,不仅仅限于文字表面上的总结。

因此,本文余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介绍前人关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或类似主题的观点,阐述本文的观点;第二部分对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30年来的变化进行特征分析,以进行影响因素的初步归类;第三部分实证分析,介绍了影响因素的变量特征与数据来源,进行了变量的预处理,通过逐步回归将多重共线性的变量剔除后,再通过异方差检验,对所得模型计量结果进行分析;最后一个部分,根据以上的出来的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对就业结构研究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类是研究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的文章,李源曾在在《上海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研究》指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并利用结构偏离度考察就业结构的滞后性,得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结构偏离度总体来说是下降的。

丁涛、夏燕,运用分解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方法来研究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为吉林省实施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和增大就业容量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类是研究外资对上海市的第三产业就业情况的影响,如田素华《外资对上海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文章研究表明, 外商直接投资和全部外资存量对上海市的劳动就业效应均大于零, 中国港澳台商的增量投资对上海市的劳动就业促进效应大于其他来源的增量外资。

何涛舟在《90 年代以来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变动趋势与原因剖析》一文中,从价格因素和外资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2000年以后第三产业呈U 形增长的原因。

第三类是从理论上分析,刘蓉、年桂芳通过对上海市劳动力市场状况来分析上海失业率上升的原因,认为科技进步使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加强、体制改革使隐性失业公开化、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结构性失业。

与本文联系最密切的是陈瑜《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把服务出口额、产业结构、教育水平、人均GDP 这4个因素作为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比例的因素,提出解决中国服务业就业问题有赖于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

本文采用上海统计局统计年鉴的真实数据,把人均GDP、教育水平、外资、固定投资作为影响因素,检验了数据的平稳、相关性,对此进行处理,使模型得到修正,同时认真细致地分析了各因素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影响程度。

三、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3.1 上海市就业结构的典型特征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市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各产业吸纳的的就业人数也在变化。

根据2000-2011年的《上海市统计年鉴》,我得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

图1 1978-2010上海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图2 1978-2010年上海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行业从业人员比重根据上图分布特征可以看出:(1)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总体一直在上升,反应了上海经济的发展和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是一直向第三产业转移的。

此外,高考的恢复,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培养了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同时,我们还发现,上海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城镇人口增加,促进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2)1978~1998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长速度较快,从150.78万到347.28万,到1999年~2003年之间出现倒U发展。

这是因为实际吸收外资金额中用于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在1999 年-2002 年间有所下降,同时亦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向依靠内部力量持续驱动的轨道靠拢的过程。

(3)进入2001年以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速度明显高于1978~1998年增速,从372.08万增加至609.93万这是因为中国加入WTO以后,吸引了更多的外资投入,2002年到2005年,上海批准外资项目连续5年超4000个,合同外资连续6年超100亿美元。

(4)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市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大致是上升,这同样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上海现代经济的发展。

在1992年—1993年,2005-2006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所下降,但很快回升。

3.2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初步归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发现影响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相关因素有:(1)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当国民经济发展时,劳动力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

只有随着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从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调整,因此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2)劳动力素质的影响,第三产业不仅包括服务业,也包括金融、文化和科学研究等需要高素质人才的领域。

人才素质不断地提高才能更加适应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

(3)城市的发展情况,一个城市发展水平越高,才越有可能去把资源转移到非物质的生产领域,也才会对第三产业投入更多资金。

同时城市越发达,人们对于第三产业的消费也越多。

(4)吸引投资的能力,包括社会固定投资和外资,固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投资于基础的设施中,间接也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作用。

外资的投入则更多的体现了其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四、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4.1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变量特征与数据来源综上所述,我们拟以下个变量,期望对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影响显著。

(1)上海市的产业结构,由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行业从业人员数比重表示。

(2)上海市人均GDP,由于居民收入和工资以及人均GDP具有较强的共线性,而人均GDP更好地表达出经济的发展,故选用人均GDP。

(3)上海市城市化率,由上海非农业户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

城市化率衡量了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城市化率高的地方,第三产业较为发达。

(4)代表上海市的教育水平,表示为接受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占各级各类学校总人数比例。

高素质的人才更加适应于金融业、投资等领域的发展,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好坏,所以,纳入考量范围。

(5)固定投资,由社会固定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率来表示。

固定投资,特别是对于第三产业的固定投资直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所有的变量均来源于上海统计局网站,从2000到2011年的统计年鉴,均为数字变量。

4.2变量的预处理表1 各变量的统计量信息表2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表1是计量中所涉及到的各影响因素以及因变量的统计量信息。

表2是相关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变量的相关系数较高,只有X5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因此,存在多重共线性可能性很大,有必要进行逐步回归,选取变量,以消除多重共线性。

此外,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是时间数据,具有一定的时间趋势,故将对所有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 相关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从该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因变量和自变量原数据都是不稳定的,X5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增长率进行一阶差分后平稳,其余变量均在进行二阶差分后平稳。

因此,对于本文的时间序列数据而言,要针对一些的变量进行一定的对数变换,才能减变量不平稳模型对模型的影响。

以下为进行对数变换后,进行的逐步回归,以找出导致多重共线性的因变量。

表4 多重共线性模型修正——单变量回归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LOG(X1)的调整R2最大,为0.952714,其统计上也很显著,符合经济意义,故作为纳入模型的第一个变量,以下为逐步回归的整合结果。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当在人均GDP变量之上逐渐纳入其他解释变量教育水平、社会固定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率、直接吸引外资投资总额一直到得出模型4时,人均GDP的系数有所下降,说明所选择的变量是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因素。

模型4中各变量在统计上显著,调整的R2 为0.981298,比模型1~4的调整R2都大,符号也符合经济意义。

再次基础上纳入城市化率,结果得出X3城市化率的系数不符合经济意义,纳入X2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时,导致直接吸引外资投资总额、人均GDP都变得统计上不显著,说明X2和X3的纳入导致了多重共线性,应予以剔除。

4.3模型建立及计量分析4.31建立模型通过以上分析,建议如下模型:LOG(Y)=C(1)+C(2)*LOG(X1)+C(3)*LOG(X4)+C(4)*X5+C(5)*LOG(X6)其中,Y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由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行业从业人员数比重表示;X1代表上海市人均GDP,由上海市人均GDP较上一年的增加值表示;X4代表上海市的教育水平,表示为接受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占各级各类学校总人数比例;X5代表固定投资,由社会固定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率来表示。

X6为外资的影响,用每年直接吸引外资总额表示。

用Eviews进行回归后,得到以下结果。

LOG(Y)=0.1545*LOG(X1)+0.1636*LOG(X4)-0.00135*X5+0.0188*LOG(X6) + 1.6185(0.028328) (0.029482) (0.000423) (0.009554) (0.139970)t= (5.455000) (5.549444) (-3.185736) (3.089608) (1.965684)R2=0.983877调整的R2=0.981298 P值=0.000000 F值=381.4066为了进一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将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和自相关检验。

4.32 模型的异方差检验表5 各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散点图从图形看出,残差平方e2 对解释变量LOG(X1)的散点图主要分布较为平稳,但最后也有增大趋势、残差平方e2 对解释变量LOG(X4)、LOG(X6)的散点图分布不均, e2 随这两个变量的变动呈增大趋势,残差平方e2 对X5的散点图主要分布在左边,随X5变大而变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