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安全防护与入侵检测
第五章入侵检测系统
历史 用户当前操作
入侵 检测
专家 知识
断开连接
收集证据 数据恢复
图2 事后入侵检测原理
8.1.3 入侵检测一般步骤
入侵检测的一般过程包括数据提取、数据分析和事件响应。 1.入侵数据提取(信息收集) 主要是为系统提供数据,提取的内容包括系统、网络、 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需要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 若干不同关键点(不同网段和不同主机)收集信息。一是尽 可能扩大检测范围,二是检测不同来源的信息的一致性。入 侵检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收集信息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入侵检测数据提取可来自以下4个方面。 (1)系统和网络日志; (2)目录和文件中的的改变; (3)程序执行中的不期望行为; (4)物理形式的入侵信息。
8.1.2入侵检测原理
入侵检测可分为实时入 侵检测和事后入侵检测, 其原理分别如图1和图2 所示。 实时入侵检测在网络连 接过程中进行,系统根 据用户的历史行为模型、 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专家 知识以及神经网络模型 对用户当前的操作进行 判断,一旦发现入侵迹 象立即断开入侵者与主 机的连接,并收集证据 和实施数据恢复。
8.1.1 入侵检测系统的产生
审计技术:产生、记录并检查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系统事件记 录的过程。 国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计算机和网络遭受攻击进 行防范的研究,审计跟踪是当时的主要方法。1980年4月, James P. Anderson为美国空军做了一份题为《Computer Security Threat Monitoring and Surveillance》(计算 机安全威胁监控与监视)的技术报告,这份报告被公认为是 入侵检测的开山之作,报告里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入侵检测的 概念。他提出了一种对计算机系统风险和威胁的分类方法, 并将威胁分为外部渗透、内部渗透和不法行为三种,还提出 了利用审计跟踪数据,监视入侵活动的思想。 1984~1986年入侵检测专家系统产生。 商业的入侵检测系统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出现,但 总的看来,现在对IDS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产品的性能也有 待提高。
网络信息安全行业安全防护体系构建方案
网络信息安全行业安全防护体系构建方案第1章安全防护体系概述 (4)1.1 网络信息安全背景分析 (4)1.2 安全防护体系构建目的 (4)1.3 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原则 (4)第2章安全威胁与风险管理 (5)2.1 安全威胁识别 (5)2.1.1 网络攻击 (5)2.1.2 恶意软件 (5)2.1.3 内部威胁 (6)2.2 风险评估与量化 (6)2.2.1 风险评估方法 (6)2.2.2 风险量化指标 (6)2.3 风险控制策略制定 (6)2.3.1 技术措施 (6)2.3.2 管理措施 (6)第3章安全防护体系框架设计 (7)3.1 总体架构设计 (7)3.1.1 安全策略层:制定网络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明确安全防护的目标和方向。
73.1.2 安全管理层:负责安全防护体系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保证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
(7)3.1.3 安全技术层:包括安全防护技术、安全检测技术、安全响应技术等,为安全防护提供技术支持。
(7)3.1.4 安全服务层:提供安全咨询、安全培训、安全运维等服务,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7)3.1.5 安全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安全设备、安全软件等,为安全防护提供基础支撑。
(7)3.2 安全防护层次模型 (7)3.2.1 物理安全层:保证网络设备和系统硬件的安全,包括机房环境安全、设备防盗、电源保护等。
(7)3.2.2 网络安全层:保护网络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隔离等。
(7)3.2.3 系统安全层:保障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系统软件的安全,包括安全配置、漏洞修补、病毒防护等。
(7)3.2.4 应用安全层:保证应用程序的安全,包括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
(7)3.3 安全防护技术体系 (8)3.3.1 安全防护技术 (8)3.3.2 安全检测技术 (8)3.3.3 安全响应技术 (8)第4章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8)4.1 边界防护策略 (8)4.1.1 防火墙部署 (8)4.1.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9)4.1.3 虚拟专用网络(VPN) (9)4.1.4 防病毒策略 (9)4.2 内部网络防护策略 (9)4.2.1 网络隔离与划分 (9)4.2.2 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 (9)4.2.3 安全配置管理 (9)4.2.4 数据加密与保护 (9)4.3 安全审计与监控 (9)4.3.1 安全审计 (9)4.3.2 安全事件监控 (10)4.3.3 威胁情报应用 (10)4.3.4 定期安全评估 (10)第5章数据安全防护策略 (10)5.1 数据加密技术 (10)5.1.1 对称加密技术 (10)5.1.2 非对称加密技术 (10)5.1.3 混合加密技术 (10)5.2 数据备份与恢复 (10)5.2.1 数据备份策略 (10)5.2.2 数据恢复策略 (11)5.2.3 备份安全策略 (11)5.3 数据防泄漏与权限管理 (11)5.3.1 数据分类与标识 (11)5.3.2 访问控制策略 (11)5.3.3 数据防泄漏技术 (11)5.3.4 安全审计与监控 (11)第6章系统安全防护策略 (11)6.1 操作系统安全 (11)6.1.1 基础安全设置 (11)6.1.2 安全审计与监控 (12)6.1.3 系统加固 (12)6.2 应用系统安全 (12)6.2.1 应用层安全防护 (12)6.2.2 应用层防火墙 (12)6.2.3 应用安全审计 (12)6.3 系统漏洞防护与补丁管理 (12)6.3.1 漏洞扫描 (12)6.3.2 补丁管理 (13)6.3.3 安全预警与应急响应 (13)第7章应用安全防护策略 (13)7.1 应用层安全威胁分析 (13)7.1.1 SQL注入威胁 (13)7.1.3 CSRF跨站请求伪造威胁 (13)7.1.4 文件漏洞威胁 (13)7.1.5 其他应用层安全威胁 (13)7.2 应用安全开发规范 (13)7.2.1 开发环境安全规范 (13)7.2.2 代码编写安全规范 (13)7.2.3 第三方库和组件安全规范 (13)7.2.4 应用部署安全规范 (13)7.3 应用安全测试与评估 (13)7.3.1 安全测试策略 (14)7.3.2 静态应用安全测试(SAST) (14)7.3.3 动态应用安全测试(DAST) (14)7.3.4 渗透测试 (14)7.3.5 安全评估与风险管理 (14)7.3.6 持续安全监控与响应 (14)第8章终端安全防护策略 (14)8.1 终端设备安全 (14)8.1.1 设备采购与管理 (14)8.1.2 设备安全基线配置 (14)8.1.3 终端设备准入控制 (14)8.1.4 终端设备监控与审计 (14)8.2 移动终端安全 (14)8.2.1 移动设备管理(MDM) (14)8.2.2 移动应用管理(MAM) (15)8.2.3 移动内容管理(MCM) (15)8.3 终端安全加固与防护 (15)8.3.1 系统安全加固 (15)8.3.2 应用软件安全 (15)8.3.3 网络安全防护 (15)8.3.4 安全意识培训与教育 (15)第9章云计算与大数据安全 (15)9.1 云计算安全挑战与策略 (15)9.1.1 安全挑战 (15)9.1.2 安全策略 (16)9.2 大数据安全分析 (16)9.2.1 数据安全 (16)9.2.2 数据隐私保护 (16)9.3 云平台安全防护技术 (16)9.3.1 网络安全 (16)9.3.2 数据安全 (16)9.3.3 应用安全 (17)第10章安全防护体系运维与管理 (17)10.1 安全运维流程与规范 (17)10.1.2 安全运维组织架构 (17)10.1.3 安全运维流程设计 (17)10.1.4 安全运维规范与制度 (17)10.2 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7)10.2.1 安全事件分类与定级 (17)10.2.2 应急响应流程设计 (17)10.2.3 应急响应组织与职责 (18)10.2.4 应急响应资源保障 (18)10.3 安全防护体系优化与持续改进 (18)10.3.1 安全防护体系评估与监控 (18)10.3.2 安全防护策略调整与优化 (18)10.3.3 安全防护技术更新与升级 (18)10.3.4 安全防护体系培训与宣传 (18)10.3.5 安全防护体系持续改进机制 (18)第1章安全防护体系概述1.1 网络信息安全背景分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已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第5章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精品PPT课件
统。 在互联网上,防火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系统,
通过它可以隔离风险区域(Internet或有一定风险的 网络)与安全区域(局域网)的连接,同时不会妨碍 安全区域对风险区域的访问,网络防火墙结构如图所 示
2.使用防火墙的目的: (1)限制访问者进入被严格控制的点。 (2)防止侵入者接近内部设施。 (3)限制访问者离开被严格控制的点,有效的保护内部资源。 (4)检查、过滤和屏蔽有害的服务。 3.防火墙的特征 典型的防火墙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性: (1)所有进出网络的数据流都必须经过防火墙 (2)只有符合安全策略的数据流才能通过防火墙 (3)防火墙自身应具有非常强的抗攻击的能力
屏蔽子网防火墙体系结构:堡垒机放在一个子网内, 形成非军事区,两个分组过滤路由器放在这一子网的两 端,使这一子网与Internet及内部网络分离。在屏蔽子 网防火墙体系结构中,堡垒主机和分组过滤路由器共同 构成了整个防火墙的安全基础。
5.2.2 防火墙的主要技术
1.包过滤技术
(1)包过滤技术的原理
数据包过滤防火墙逻辑简单,价格便宜,易于安装和使用, 网络性能和透明性好,它通常安装在路由器上。路由器是内 部网络与Internet连接必不可少的设备,因此在原有网络上 增加这样的防火墙几乎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费用。
网络安全技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方案
网络安全技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方案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述 (2)1.1 网络安全重要性 (2)1.2 网络安全威胁与风险 (3)1.3 网络安全防护目标 (3)第二章安全策略制定 (3)2.1 安全策略基本原则 (3)2.2 安全策略制定流程 (4)2.3 安全策略实施与监督 (4)第三章信息安全防护 (5)3.1 信息加密技术 (5)3.1.1 对称加密算法 (5)3.1.2 非对称加密算法 (5)3.1.3 混合加密算法 (5)3.2 信息完整性保护 (5)3.2.1 消息摘要算法 (5)3.2.2 数字签名技术 (6)3.2.3 数字证书技术 (6)3.3 信息访问控制 (6)3.3.1 身份认证 (6)3.3.3 访问控制策略 (6)第四章网络安全防护 (6)4.1 网络隔离与边界防护 (6)4.2 网络入侵检测与防护 (7)4.3 无线网络安全 (7)第五章系统安全防护 (7)5.1 操作系统安全 (7)5.1.1 安全配置 (7)5.1.2 权限控制 (8)5.1.3 安全审计 (8)5.2 数据库安全 (8)5.2.1 数据库加固 (8)5.2.2 访问控制 (8)5.2.3 数据加密 (8)5.3 应用程序安全 (8)5.3.1 编码安全 (8)5.3.2 安全框架 (8)5.3.3 安全防护措施 (9)第六章安全审计与监控 (9)6.1 安全审计概述 (9)6.2 审计数据收集与处理 (9)6.2.1 审计数据收集 (9)6.2.2 审计数据处理 (10)6.3 安全监控与预警 (10)6.3.1 安全监控 (10)6.3.2 预警与响应 (10)第七章应急响应与处置 (10)7.1 应急响应流程 (10)7.1.1 信息收集与报告 (11)7.1.2 评估事件严重程度 (11)7.1.3 启动应急预案 (11)7.1.4 实施应急措施 (11)7.2 应急预案制定 (11)7.2.1 预案编制原则 (12)7.2.2 预案内容 (12)7.3 应急处置与恢复 (12)7.3.1 应急处置 (12)7.3.2 恢复与重建 (12)第八章安全管理 (12)8.1 安全组织与管理 (12)8.1.1 安全组织结构 (12)8.1.2 安全管理职责 (13)8.1.3 安全管理流程 (13)8.2 安全制度与法规 (13)8.2.1 安全制度 (13)8.2.2 安全法规 (14)8.3 安全教育与培训 (14)8.3.1 安全教育 (14)8.3.2 安全培训 (14)第九章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15)9.1 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 (15)9.2 云计算与网络安全 (15)9.3 大数据与网络安全 (15)第十章网络安全技术应用案例 (16)10.1 金融行业网络安全防护案例 (16)10.2 部门网络安全防护案例 (16)10.3 企业网络安全防护案例 (17)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述1.1 网络安全重要性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支撑现代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
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1.1、计算机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①计算机网络实体面临威胁(实体为网络中的关键设备)②计算机网络系统面临威胁(典型安全威胁)③恶意程序的威胁(如计算机病毒、网络蠕虫、间谍软件、木马程序)④计算机网络威胁的潜在对手和动机(恶意攻击/非恶意)2、典型的网络安全威胁:①窃听②重传③伪造④篡改⑤非授权访问⑥拒绝服务攻击⑦行为否认⑧旁路控制⑨电磁/射频截获⑩人员疏忽1.2.1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主要因素:(1)偶发因素:如电源故障、设备的功能失常及软件开发过程中留下的漏洞或逻辑错误等。
(2)自然灾害:各种自然灾害对计算机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
(3)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计算机网络的破坏也称为人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
可分为几个方面:①被动攻击②主动攻击③邻近攻击④内部人员攻击⑤分发攻击1.2.2不安全的主要原因:①互联网具有不安全性②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③数据的安全问题④传输线路安全问题⑤网络安全管理的问题1.3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1.3.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信息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
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网络的系统安全;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最终目的)。
1.3.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标:①保密性②完整性③可用性④不可否认性⑤可控性1.3.3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层次:①物理安全②逻辑安全③操作系统安全④联网安全1.3.4网络安全包括三个重要部分:①先进的技术②严格的管理③威严的法律1.4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结构1.4.1网络安全基本模型:(P27图)1.4.2OSI安全体系结构:①术语②安全服务③安全机制五大类安全服务,也称安全防护措施(P29):①鉴别服务②数据机密性服务③访问控制服务④数据完整性服务⑤抗抵赖性服务1.4.3PPDR模型(P30)包含四个主要部分:Policy(安全策略)、Protection(防护)、Detection(检测)和Response(响应)。
第5章 黑客攻防与检测防御
案例5-4
5.2 黑客攻击的目的及过程
5.1 黑客概述
3.黑客的危害及现状
黑客猖獗其产业链年获利上百亿.黑客利用木马程序盗取银行账号, 信用卡账号,QQ,网络游戏等个人机密信息,并从中牟取金钱利益的产业链每年可达 上百亿.黑客地下产业链极其庞大且分工明确,黑客产业链大致分为老板,编程者,流 量商,盗号者和贩卖商等多个环节,产业链如图5-1所示.互联网资源与服务滥用地下 产业链,如图5-2所示. 案例5-3
黑客(Hacker)一词源于Hack,其起初本 意为“干了一件可以炫耀的事”,原指一群专业 技能超群、聪明能干、精力旺盛对计算机信息系 统进行非授权访问的人员。 “骇客”是英文“Cacker”的译音,意为 “破译者和搞破坏的人”.把“黑客”和“骇客” 混为一体.
黑客分为红客、破坏者和间谍三种类型,红客是指“国家 利益至高无上”的正义“网络大侠”;破坏者也称“骇 客”;间谍是指“利益至上”情报“盗猎者”。 案例5-1
上海市精品课程 网络安全技术
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第5章 黑客攻防与检测防御
目
1 2 3
录
5.1 黑客的概念及入侵方式
5.2 黑客攻击的目的及过程 5.3 常见黑客攻防技术
4
5 6 7
5.4 网络攻击的防范策略和措施
5.5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概述 5.6 Sniffer网络检测实验
实战网络安全 pdf
实战网络安全 pdf实战网络安全是一本网络安全领域的经典书籍,主要介绍了实际网络安全防护和攻击技术。
全书共分为13章,包括了针对各种攻击的防护策略和实操技巧。
第1章介绍了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网络威胁。
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的定义、威胁的分类以及网络攻击者的动机等方面。
第2章讲述了网络摄像头的漏洞和攻击方式。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网络摄像头的安全隐患并提供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3章介绍了常见的网络钓鱼攻击和防范方法。
包括钓鱼网站的特征、识别钓鱼邮件的技巧以及安全意识培训的重要性等。
第4章讨论了移动设备安全问题,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包括设备丢失或被盗、应用漏洞以及移动操作系统的安全性等方面的内容。
第5章介绍了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
包括入侵检测系统(IDS)的原理和分类、入侵检测规则的编写以及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第6章讨论了远程访问服务器的安全问题。
包括SSH远程登录的安全配置、防止暴力破解密码的方法以及配置防火墙规则等方面的内容。
第7章介绍了网络蜜罐的概念和应用。
讲述了网络蜜罐的原理和分类,以及利用蜜罐吸引并追踪攻击者的技术。
第8章讨论了DDoS攻击与防御。
介绍了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的原理和类型,以及应对DDoS攻击的防御策略。
第9章介绍了内网渗透测试的方法和技巧。
主要包括内网渗透测试的准备工作、常见的内网攻击技术以及防御内网攻击的方法。
第10章讨论了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
包括无线网络的基本原理、常见的无线安全隐患以及保护无线网络的方法和技巧等内容。
第11章介绍了Web应用程序的安全漏洞和攻击技术。
包括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文件上传漏洞等常见的Web安全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防护方法。
第12章讨论了云安全的概念和技术。
介绍了云计算架构的安全性、云存储的安全性以及云安全的最佳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第13章总结了网络安全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展望了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物联网安全的挑战以及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等等。
入侵检测第2版习题答案
习题答案第1章入侵检测概述一、思考题1、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是如何把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方法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集成在一起的?答: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是将主机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的能力集成的第一次尝试,以便于一个集中式的安全管理小组能够跟踪安全侵犯和网络间的入侵。
DIDS的最初概念是采用集中式控制技术,向DIDS中心控制器发报告。
DIDS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
在大型网络互联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跟踪网络用户和文件。
DIDS允许用户在该环境中通过自动跨越被监视的网络跟踪和得到用户身份的相关信息来处理这个问题。
DIDS是第一个具有这个能力的入侵检测系统。
DIDS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发生在系统不同的抽象层次的事件中发现相关数据或事件。
这类信息要求要理解它们对整个网络的影响,DIDS用一个6层入侵检测模型提取数据相关性,每层代表了对数据的一次变换结果。
2、入侵检测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一般来说,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监控、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审计系统的配置和弱点;●评估关键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识别攻击的活动模式;●对异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对操作系统进行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政策的用户活动。
3、为什么说研究入侵检测非常必要?答: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提供保密性、完整性以及抵抗拒绝服务的能力,但是由于连网用户的增加,网上电子商务开辟的广阔前景,越来越多的系统受到入侵者的攻击。
为了对付这些攻击企图,可以要求所有的用户确认并验证自己的身份,并使用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还可以用各种密码学方法对数据提供保护,但是这并不完全可行。
另一种对付破坏系统企图的理想方法是建立一个完全安全的系统。
但这样的话,就要求所有的用户能识别和认证自己,还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加密技术和强访问控制策略来保护数据。
而从实际上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建立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系统,同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相应的安全辅助系统。
档案数据安全保密制度
档案数据安全保密制度档案数据安全保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它的实施对于保护企业和个人的档案数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为您撰写一篇档案数据安全保密制度的文章。
档案数据安全保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保护企业、个人档案数据的安全,维护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保障档案数据的正常运作,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档案数据保护措施1. 档案数据的存储:档案数据必须存储在安全的服务器中,确保硬件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内部人员权限管理:制定严格的权限管理制度,对不同级别的员工给予相应的权限,禁止非授权人员访问档案数据。
3. 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安全的地方,以防止数据丢失或被损坏。
同时建立有效的数据恢复机制,确保在档案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下能快速恢复数据。
4. 安全防护措施:安装高效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及时发现和阻止非法入侵和网络攻击。
5. 加密技术的应用:对敏感档案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档案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第三章档案数据安全管理1. 管理人员的责任:档案数据安全管理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他们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
2. 数据访问控制:对不同级别的员工进行访问权限的管理和控制,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性。
3. 数据传输安全:加密传输档案数据,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4. 安全意识培训:定期组织档案数据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
5. 审计与监控:定期进行档案数据安全的审计与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问题。
第四章违规行为处理1. 违规行为的界定: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行为将被视为违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未经授权访问档案数据、泄露档案数据等行为。
2. 处理措施:对违规行为者进行相应的处罚,包括警告、停职甚至清退。
3. 违规行为的后果:对违规行为者进行法律追究,追求其民事或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1. 本制度的制定、修改与解释权归公司所有。
如何进行网络安全防护和入侵检测
如何进行网络安全防护和入侵检测第一章: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设备和网络数据免于受到未授权的访问、使用、泄露、破坏和干扰。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增加,所以保护网络安全变得至关重要。
第二章: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物理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物理措施主要是对网络设备的防护和管理,如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等;技术措施主要是对网络通信和数据的加密和认证,如虚拟专用网络、安全套接层等;管理措施主要是对网络安全策略、规范和流程的制定和执行,如权限管理、事故响应等。
第三章:防火墙的作用和应用防火墙是网络安全防护的核心设备,主要功能是限制网络连接、监控网络通信、过滤流量和阻止潜在的恶意攻击。
防火墙可以分为软件防火墙和硬件防火墙,具体应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配置。
第四章: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和原理入侵检测是指通过实时监控和分析网络流量以及系统日志,检测可能存在的入侵行为。
根据检测方式划分,入侵检测可以分为主机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根据检测粒度划分,入侵检测可以分为行为检测和签名检测。
第五章:主机入侵检测系统的部署和配置主机入侵检测系统(HIDS)是一种部署在主机上的软件,可以实时监控主机的系统调用和文件操作等行为,以检测可能存在的入侵行为。
HIDS的部署和配置主要包括选择适合的HIDS软件、设置检测规则和配置告警机制等。
第六章: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选择和配置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是一种部署在网络中的设备,可以实时监控网络通信和流量,以检测可能存在的入侵行为。
NIDS的选择和配置主要包括确定监控位置和方式、设置检测规则和配置报警机制等。
第七章:入侵检测系统的日志分析和使用入侵检测系统会产生大量的日志,通过对这些日志的分析和使用可以了解网络安全状况、发现潜在的威胁以及进行事故溯源。
电厂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方案
**电厂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编制:审核:批准:**公司**年**月第1章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方案一、总体概况**共装**机组,其中**机容量**MW,**机容量**MW,于**年投运,接入福建电力调控中心和**集控中心。
包括:**机组**系统、**升压站**系统、调度数据网以及厂级实时监控系统、**系统、**系统、**系统等。
二、安全分区按照《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原则上将发电厂基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业务系统划分为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并根据业务系统的重要性和对一次系统的影响程度再将生产控制大区划分为控制区(安全区I)及非控制区(安全区II),重点保护生产控制以及直接影响电力生产(机组运行)的系统。
按照表中示例,列举并说明厂内全部电力监控系统的安全分区情况(包括集控中心)。
序号业务系统及设备控制区非控制区信息管理大区备注1 调速和自动发电功能AGC 调速、自动发电控制A12 故障录波故障录波装置 B3 火电厂级信息监控系统监控功能优化功能管理功能A24 电量采集装置电量采集装置A1、B . ... ... ... ... .表安全分区表注:A1:与调控中心有关的电厂监控系统A2:电厂内部监控系统B:调控中心监控的厂站侧设备与调控中心无关的电力监控系统不接入调度数据网。
三、网络专用按和节示例要求,列举并说明厂内全部电力监控系统的网络描述(包括集控中心)。
调度数据网画出厂内调度数据网设备网络拓扑图,并说明使用的网络协议和通信方式。
填写表:网络描述及设备清单。
描述网络的组网方式及拓扑结构。
表:网络描述及设备清单名称用途是否使用独立网络设备组网(请具体说是否与其他网络相连(请具体说明)明)调度数据网生产控制大区专用网络是,独立设备组网否名称及数量厂家及型号用途详细配置安全加固措施路由器(*台)华三S1200 省调接入网路由器名称及数量厂家及型号用途详细配置安全加固措施交换机(*台)华三S1200 省调接入网交换机升压站站控层网络画出升压站站控层网络拓扑图,并说明使用的网络协议和通信方式。
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范本(3篇)
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企事业单位对信息资产的保护,维护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涉及信息资产的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包括公司内部员工、合作伙伴、供应商等。
第三条本制度的宗旨是,通过制定和执行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保护信息资产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确保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
第四条公司内部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管理职责、工作流程和技术措施等。
第五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应与公司其他管理制度相衔接,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第六条公司应设立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核、审批信息安全相关事项。
第二章信息资产管理第七条公司应对信息资产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级别的机密性和重要性确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八条信息资产进行分类、评估、授权、记录、标识、备份、存储、传输等工作应在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的指导下进行。
第九条信息资产的保护措施应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访问控制、密码管理等方面。
第十条对系统和网络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发现安全漏洞应及时修复。
第十一条重要数据和资料应进行备份和恢复措施的规划和实施,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第十二条信息资产的归档和销毁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信息资产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第三章信息安全的技术措施第十三条公司应采取合适的技术措施,确保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
第十四条公司应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包括入侵检测、防火墙、反病毒等技术的应用。
第十五条公司应采用合适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机制,限制非授权人员的访问权限。
第十六条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密码管理制度,包括密码复杂程度、有效期限和变更机制等。
第十七条公司应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控和防护,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安全事件。
第四章信息安全的管理措施第十八条公司应明确信息安全保密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
公司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数据安全管理,保障公司数据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可用,预防数据泄露、篡改、丢失等安全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销毁等活动的部门和个人。
第三条公司数据安全管理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优先:确保公司数据资产的安全,将数据安全风险降到最低;2. 预防为主:预防数据安全事件的发生,降低损失;3. 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4. 保密原则:对涉及公司商业秘密的数据,采取保密措施,防止泄露。
第二章数据分类与分级第四条公司数据分为以下类别:1. 公共数据:公开、非敏感数据;2. 内部数据:涉及公司内部运营、管理、业务等方面的数据;3. 重要数据:涉及公司核心业务、关键技术和重要资源的敏感数据;4. 特殊数据: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数据。
第五条公司数据分为以下级别:1. 一级数据:最高级别的敏感数据,如公司商业秘密、核心技术等;2. 二级数据:较高级别的敏感数据,如公司内部运营数据、重要业务数据等;3. 三级数据:一般敏感数据,如公司内部管理数据、一般业务数据等;4. 四级数据:非敏感数据,如公开数据、一般业务数据等。
第三章数据安全管理职责第六条公司董事长对数据安全工作负总责,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公司数据安全管理工作。
第七条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数据安全工作负直接责任,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本部门数据安全管理工作。
第八条公司数据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以下工作:1. 制定、修订和实施公司数据安全管理制度;2. 组织开展数据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3. 监督、检查各部门数据安全管理工作;4. 处理数据安全事件,组织应急响应;5. 向公司领导报告数据安全工作情况。
第九条公司全体员工应遵守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履行以下职责:1. 严格执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保护公司数据资产;2. 对发现的数据安全风险及时报告;3. 接受数据安全培训,提高数据安全意识。
企业内外部网络防御方案
企业内外部网络防御方案第一章企业网络安全概述 (3)1.1 企业网络安全重要性 (3)1.2 网络安全发展趋势 (3)第二章企业内部网络安全 (4)2.1 内部网络架构设计 (4)2.1.1 分区设计 (4)2.1.2 网络层次结构 (4)2.1.3 网络冗余设计 (4)2.2 内部网络访问控制 (5)2.2.1 用户身份认证 (5)2.2.2 访问权限控制 (5)2.2.3 安全审计 (5)2.3 内部网络数据保护 (5)2.3.1 数据加密 (5)2.3.2 数据备份 (5)2.3.3 数据访问控制 (5)2.4 内部网络病毒防护 (5)2.4.1 防病毒软件部署 (5)2.4.2 网络入侵检测 (5)2.4.3 网络隔离 (5)2.4.4 安全培训 (6)第三章企业外部网络安全 (6)3.1 外部网络架构设计 (6)3.2 外部网络访问控制 (6)3.3 外部网络数据保护 (6)3.4 外部网络攻击防范 (7)第四章安全策略与制度 (7)4.1 安全策略制定 (7)4.2 安全制度执行 (8)4.3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8)4.4 安全策略与制度的评估与优化 (8)第五章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9)5.1 防火墙部署 (9)5.2 入侵检测系统配置 (9)5.3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的维护 (9)5.4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的优化 (10)第六章虚拟专用网络(VPN) (10)6.1 VPN技术概述 (10)6.1.1 VPN的定义 (10)6.1.2 VPN的分类 (10)6.2 VPN部署与配置 (11)6.2.2 网络规划 (11)6.2.3 配置步骤 (11)6.3 VPN安全策略 (11)6.3.1 加密算法 (11)6.3.2 密钥管理 (11)6.3.3 用户认证 (11)6.3.4 访问控制 (11)6.4 VPN功能优化 (12)6.4.1 带宽优化 (12)6.4.2 网络优化 (12)6.4.3 负载均衡 (12)6.4.4 流量监控 (12)第七章数据加密与安全存储 (12)7.1 数据加密技术 (12)7.2 数据安全存储方案 (12)7.3 数据加密与安全存储的实施 (13)7.4 数据加密与安全存储的维护 (13)第八章安全审计与合规 (14)8.1 安全审计概述 (14)8.2 安全审计实施 (14)8.3 安全合规性评估 (14)8.4 安全审计与合规的优化 (15)第九章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5)9.1 应急响应流程 (15)9.2 应急响应组织与人员 (16)9.3 应急响应工具与技术 (16)9.4 应急响应演练与评估 (17)第十章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17)10.1 安全态势感知技术 (17)10.2 安全态势感知系统部署 (18)10.3 安全态势感知数据挖掘 (18)10.4 安全态势感知应用 (18)第十一章安全运维管理 (19)11.1 安全运维概述 (19)11.2 安全运维流程与规范 (19)11.2.1 安全评估 (19)11.2.2 风险分析 (19)11.2.3 安全防护 (19)11.2.4 应急响应 (20)11.3 安全运维工具与技术 (20)11.3.1 安全扫描工具 (20)11.3.2 安全审计工具 (20)11.3.3 安全防护技术 (20)11.4 安全运维团队建设 (20)11.4.1 人员配备 (20)11.4.2 培训与考核 (20)11.4.3 团队协作 (20)11.4.4 持续改进 (21)第十二章网络安全未来发展 (21)12.1 网络安全发展趋势分析 (21)12.2 企业网络安全战略规划 (21)12.3 网络安全技术创新 (21)12.4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与交流 (22)第一章企业网络安全概述1.1 企业网络安全重要性在数字化时代,企业网络安全已成为维护企业正常运营和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石。
互联网安全和防护复习考试
网络安全防护的根本目的是防止计算机网络存储、管理、传输的信息被非法使用、破坏和篡改。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包括硬安全(物理安全)和软安全(逻辑安全)。
硬安全: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丢失破坏、丢失等。
也称系统安全。
硬安全主要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
软安全包括信息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可控性和抗抵赖性,也称信息安全。
第二章:网络安全的需求有以下5个方面: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抗抵赖性。
保密性:是指确保非授权用户不能获得网络信息资源的性能。
为此要求网络具有良好的密码体制、密钥管理、传输加密保护、存储加密保护、防电磁泄漏等功能。
完整性:是指确保网络信息不被非法修改、深处或添增,以保证信息正确、一致的性能。
为此要求网络的软件、存储介质,以及信息传递与交换过程中都具有相应的功能。
可用性:是指确保网络合法用户能够按所获授权访问网络资源,同时防止对网络非授权访问的性能。
为此要求网络具有身份识别、访问控制,以及对访问活动过程进行审计的功能。
可控性:是指确保合法机构按所获授权能够对网络及其中的信息流动与行为进行控制的性能。
为此要求网络具有相应的多方面的功能。
抗抵赖性又称不可否认性,是指确保接收到的信息不是假冒的,而发信方无法否认索发信息的性能。
为此要求网络具有数字取证、证据保全等功能。
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划分准则”具体每级要求如下:第1级,用户自主保护级。
第2级,系统审计保护级第3级,安全标记保护级第4级,结构化保护级第5级,访问验证保护级第三章:远程攻击的一般步骤:1准备攻击(1)确定攻击目的(2)收集信息2实施攻击(1)获得权限(2)扩大权限3善后工作(1)修改日志(2)留下后门远程攻击的主要手段:缓冲区溢出、口令破解、网络侦听、拒绝服务攻击、欺骗攻击等。
密码体制的分类:单钥密码体制和双钥密码体制。
数据加密标准:1、DES的工作原理:DES是一种对二进制数据(0,1)进行加密的算法,数据分组长度为64位,密文分组长度也为64位,没有数据扩张。
(网络安全实践技术)第5章入侵检测技术
05
CATALOGUE
案例分析与实践
典型入侵检测案例分析
案例1
某大型企业遭受DDoS攻击,导 致网络瘫痪。通过部署入侵检测 系统,成功识别并拦截攻击流量
,保障了网络正常运行。
案例2
某政府机构遭受高级持久性威胁 (APT)攻击,攻击者长期潜伏 并窃取敏感信息。通过入侵检测 技术,及时发现并处置了威胁,
。
A
B
C
D
经验4
建立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现可 疑行为或攻击事件,能够迅速处置并恢复 系统正常运行。
经验3
加强与其他安全组件的协同工作,如防火 墙、安全事件管理等,形成完整的网络安 全防护体系。
THANKS
感谢观看
无特征的入侵检测技术
01
总结词
无特征的入侵检测技术不依赖于攻击模式或正常行为模式,通过分析网
络流量、系统日志等信息中的无特征模式来检测入侵行为。
02 03详ຫໍສະໝຸດ 描述该技术通过分析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等信息中的统计特征、时间序列特 征等无特征信息,发现异常行为。由于不依赖于已知的攻击模式或正常 行为模式,该技术能够检测到未知的攻击方式。
总结词
混合入侵检测技术能够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减少误报和漏报。
详细描述
该技术同时建立正常行为的模式和已知的攻击模 式,通过综合分析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等信息, 既能够检测到与正常模式偏离的行为,也能够检 测到与已知攻击模式匹配的行为。
详细描述
通过结合两种技术,混合入侵检测技术能够更全 面地覆盖各种入侵行为,提高整体检测效果。
混合式部署
结合集中式和分散式部署,以提高入侵检测的覆 盖范围和准确性。
入侵检测系统的实现步骤
第五章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教学设计(4课时)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必修二
5.案例分析与讨论:精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6.情感态度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增强信息安全责任感。
7.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提交要求:
1.按照作业要求,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
2.提交的作业要求字迹清晰,内容完整,有独立思考和见解。
3.作业提交截止时间为下次上课前,逾期将影响作业评分。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应用等知识。然而,在信息安全方面,学生的认识尚浅,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较弱。他们对信息安全防范技术了解不多,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时,往往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信息安全防范策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配置防火墙、设置操作系统安全等,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信息安全防范技术。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信息安全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安全策略制定与实施: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并实施信息安全策略的能力,包括网络访问控制、操作系统安全设置、应用软件的安全使用等。
4.安全意识提升: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效地预防信息安全风险。
(二)过程与方法
入侵检测习题标准答案
入侵检测习题答案————————————————————————————————作者:————————————————————————————————日期:2第一章习题答案1.1 从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个方面描述计算机安全的内容.答:计算机安全的内容包括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方面。
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丢失等。
逻辑安全指计算机中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它存在于信息系统中从信息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存贮直至信息的应用这一全部过程,主要包括软件的安全、数据的安全和运行的安全。
软件的安全是保护各种软件及其文档不被任意篡改、失效和非法复制,数据安全是保护所存贮的数据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修改,运行安全是保护信息系统能连续正确地运行。
1.2 安全的计算机系统的特征有几个,它们分别是什么?答: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可以信赖的按照期望的方式运行的系统,它必须能够保护整个系统使其免受任何形式的入侵。
它一般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机密性(confidentiality):机密性是指数据不会泄漏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也不会被非授权用户使用,只有合法的授权用户才能对机密的或受限的数据进行存取。
●完整性(Integrity):完整性是指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被改变。
也就是说,完整性要求保持系统中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护数据不受破坏或者被篡改。
●可用性(Availability):计算机资源和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在系统合法用户需要使用时,必须是可用的。
即对授权用户,系统应尽量避免系统资源被耗尽或服务被拒绝的情况出现。
●可控性(Controliability):可控性是指可以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行为方式,对信息的访问、传播以及具体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同时它还要求系统审计针对信息的访问,当计算机中的泄密现象被检测出后,计算机的安全系统必须能够保存足够的信息以追踪和识别入侵攻击者,入侵者对此不能够抵赖。
网络安全与应用技术-第5章 入侵检测技术
IDS基本结构
入侵检测系统包括三个功能部件
(1)信息收集 (2)信息分析 (3)结果处理
信息搜集
信息收集
入侵检测的第一步是信息收集,收集内容包括系统、 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
需要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不同关键点(不同 网段和不同主机)收集信息 尽可能扩大检测范围 从一个源来的信息有可能看不出疑点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是对入侵行 为的发觉。它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 的关键点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 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 的迹象
入侵检测的定义
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发现各种攻 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 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第五章 入侵检测技术
1. 概述 2. 入侵检测方法 3. 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 4. 入侵检测响应机制 5. 入侵检测标准化工作 6. 其它 7. 展望
概述 2. 入侵检测方法 3. 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 4. 入侵检测响应机制 5. 入侵检测标准化工作 6. 其它 7. 展望
IDS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
CMDS™、NetProwler™、NetRanger™ ISS RealSecure™
由于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大部分是基于各自的需 求和设计独立开发的,不同系统间缺乏操作性和 互用性,这对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因此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于1997年3月开始着手CIDF(Common Intrusion Detection Framework,公共入侵检测框架)标准 的制定,以便更高效地开发入侵检测系统。国内 在这方面的研究刚开始起步,但也已经开始着手 入侵检测标准IDF的研究与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5.21 Sniffer Pro高级系统
① 诊断(Diagnoses):显示高级系统中 所有层发生事件的情况的诊断结果,如 当网络中某一问题或故障多次重复出现 时,系统就会提供该信息。
② 症状(Symptoms):显示高级系统中 所有层事件的症状数量。 ③ 对象(Objects):显示高级系统中所 有层发生事件的对象数,如路由器、网络 工作站、IP地址或MAC地址。
② 按照攻击者在蜜罐中活动的交互性级别, 蜜罐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低交互型:又称伪系统蜜罐。用于模拟服务 和操作系统,利用一些工具程序强大的模仿 能力,伪造出不属于自己平台的“漏洞”。 它容易部署、减少风险,但只能捕获少量信 息,其主要产品有Specter、KFSensor、 Honeyd等。
应用程序层(Application):实际上可 以显示TCP/IP的应用层各种服务的工作 状况。
会话层(Session):检查与注册和安全相 关的问题,如黑客攻击口令破解。 数据链路层(Connection):会检查与端 到端通信的效率和错误率有关的问题,如 在滑动窗口冻结、多次重传等现象。
如果发现这些内容,那么该系统已 经遭受“红色代码Ⅱ”的攻击。 可以通过Sniffer Pro检测网络中的数 据包是否含有Code Red Ⅱ的特征码,断 定网络上是否有中毒的主机。
步骤1:单击定义过滤器按钮,单击“高级” 选项卡,单击“配置文件”(Profile)按钮, 在弹出的捕获配置文件对话框中单击“新建” 按钮。
第5章 安全防护与入侵检测
5.1
Sniffer Pro网络管理与监视
5.2
入侵检测系统
5.3
蜜罐系统
本章学习要点 掌握Sniffer Pro的主要功能与基本组成 掌握Sniffer Pro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数据的 捕获
了解如何利用Sniffer Pro进行网络优化与 故障排除 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的定义与分类以及选 择方法 了解蜜罐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它攻击的目标系统为安装Indexing services 和IIS 4.0 或IIS 5.0的Windows 2000 系统、安装Index Server 2.0和IIS 4.0 或IIS 5.0的Microsoft Windows NT 4.0系统,可以 在WINNT\SYSTEM32\LOGFILES\W3SVC1 目录下的日志文件中查看是否含有以下内容:
可以停止过程来查看信息,或将信息存为一个文件
停止并显示按钮
已停止捕获并显示捕获的帧
显示按钮
显示一个已经停止捕获过程的结果
定义过滤器按钮
定义用来捕获帧的条件
选择过滤器
从定义好的条件列表中选择一个用于捕获
5.1.4 Sniffer Pro的高级应用
表5.2
图标
Sniffer Pro高级系统层次与OSI对应关系
1.按照检测类型划分
(1)异常检测模型 (2)特征检测模型
2.按照检测对象划分
①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产品(HIDS) 通常安装在被重点检测的主机之上,主 要是对该主机的网络进行实时连接以及 对系统审计日志进行智能分析和判断。
②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产品(NIDS) 放置在比较重要的网段内,不停地监视 网段中的各种数据包。对每一个数据包 或可疑的数据包进行特征分析。
GET,/default.ida,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u9090 %u6858 %ucbd3%u7801%u9090%u6858%ucbd3%u780 1%u9090%u6858%ucbd3%u7801%u9090%u 9090%u8190% u00c3%u0003%u8b00%u531b%u53ff%u0078% tation):检查网络寻址和 路由选择问题,如路由翻滚、路由重定 向以及有没有路由更新等问题。 DLC层:显示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工 作状况,如网络电压和电流状况、CRC 错误、是否存在帧过短或过长等问题。
高级系统的层次模型除上述6层以外 还有3层,它们的功能如表5.3所示。
蜜罐和没有任何防范措施的计算机的区 别在于,虽然两者都有可能被入侵破坏,但 是本质却完全不同,蜜罐是网络管理员经过 周密布置而设下的“黑匣子”,看似漏洞百 出,却尽在掌握之中,它收集的入侵数据十 分有价值;而后者根本就是送给入侵者的礼 物,即使被入侵也不一定查得到痕迹。
设计蜜罐的初衷是让黑客入侵,借 此收集证据,同时隐藏真实的服务器地 址,因此要求一台合格的蜜罐拥有发现 攻击、产生警告、强大的记录能力、欺 骗和协助调查的功能。 另外一个功能由管理员去完成,那 就是在必要的时候根据蜜罐收集的证据 来起诉入侵者。
图5.12 Sniffer Pro警告日志
图5.13 Sniffer Pro捕获面板
图5.14 Sniffer Pro地址本
5.1.3 Sniffer Pro报文的捕获与解析
表5.1
名称 开始按钮 图标 表示可以开始捕获过程
捕获栏功能介绍
功能
暂停按钮
可以在任何时间停止捕获过程,稍后再继续
停止按钮
高级系统层次名称 OSI模型的层次 应用层与表示层
服务层(Service)
应用程序层(Application)
应用层与表示层
会话层(Session)
会话层
数据链路层(Connection)
数据链路层
工作站层(Station)
网络层
DLC
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
高级系统可以监控网络的运行现状或症 状(Symptoms)和相应对象(Objects), 并进行诊断(Diagnoses),如图5.21所示。
5.3.2 蜜罐的分类
① 按照部署,蜜罐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产品型:用于保护单位网络,实现防御、 检测和帮助对攻击的响应,主要产品有 KFSensor、Specter、ManTrap等。
研究型:用于对黑客攻击进行捕获和分 析,了解攻击的过程、方法和工具,如 Gen Ⅱ蜜网、Honeyd等。
步骤2:输入名称,如codered,如图5.23所示。 步骤3:单击“OK”按钮,接着单击“完成” (Done)按钮,退回到高级选项(Advanced) 视图。
图5.23 Sniffer Pro过滤器配置
步骤4:选中TCP下面的HTTP复选框, 如图5.24所示。
图5.24 Sniffer Pro过滤器Advanced配置
步骤5:单击数据模式(Data Pattern)选 项卡,单击“增加模式”(Add Pattern) 按钮,如图5.25所示。
图5.25 Sniffer Pro过滤器配置数据模式
步骤6:将补偿值(Offset)设为36,格式 (Format)设为ASCII,将Code Red的特 征码输入域1和域2:“GET/default.ida? XXXXXXXXXXXXXXX” 。 将名称(Name)设为codered类型, 单击“OK”按钮,如图5.26所示。
图5.6 Sniffer Pro应用程序响应时间表单
图5.7 Sniffer Pro应用程序响应时间ART选项
图5.8 Sniffer Pro历史抽样
(6)协议分布 (7)全局统计 (8)警告日志 (9)捕获面板 (10)地址本
图5.10 Sniffer Pro协议分布
图5.11 Sniffer Pro全局统计
5.3 蜜罐系统
5.3.1 蜜罐概述
蜜罐及蜜网技术是一种捕获和分析 恶意代码及黑客攻击活动,从而达到了 解对手目的的技术。 蜜罐是一种安全资源,其价值在于 被扫描、攻击和攻陷。
它表明蜜罐并无其他的实际作用,因 此所有流入/流出蜜罐的网络流量都可能预 示了扫描、攻击和攻陷,而蜜罐的核心价 值在于对这些攻击活动进行监视、检测和 分析。 DTK(欺骗工具包)和Honeyd 是最 为著名的两个蜜罐工具。
5.2.4 入侵检测系统的部署
图5.29 入侵检测系统一般部署图
5.2.5 入侵检测系统的选型
在此基础上,可以参照表5.5选择适 合于自身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表5.5
产品是否可扩展
入侵检测系统选择标准
系统支持的传感器数目、最大数据库大小、传感器与控制台 之间通信带宽和对审计日志溢出的处理
了解产品提供商提供的产品是否进行过攻击测试,明确测试 步骤和内容,主要关注本产品抵抗拒绝服务攻击的能力 不同厂商对检测特征库大小的计算方法都不一样,尽量参考 国际标准 入侵检测的特征库需要不断更新才能检测出新出现的攻击方 法 一般有百兆、千兆、万兆之分
系统的价格
5.2.6 入侵防护系统
入侵防护系统(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IPS)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入 侵防范及阻止系统。 它部署在网络的进出口处,当它检 测到攻击企图后,会自动地将攻击包丢 掉或采取措施将攻击源阻断。
IPS的检测功能类似于IDS,但IPS 检测到攻击后会采取行动阻止攻击,可 以说IPS是建立在IDS发展的基础上的新 生网络安全产品。
该产品是否进行过攻击测试
产品支持的入侵特征数
特征库升级与维护的周期、方式 、费用
最大可处理流量
续表
主要的权威测评机构有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公安 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是否通过了国家权威机构的测评
需要了解产品的成功应用案例,有必要进行实地考察和测 试使用 是否有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