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优质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杨修(175-204年),字文干,东汉末年蜀汉名臣,曾任荆州刺史、荆州牧。
杨修以治政有方,辅佐刘备巩固了蜀汉政权。
然而,在西汉滅亡的那段日子裡仕途坎坷,时常被朝廷压制和羞辱。
到了东汉末年,杨修被曹操所敬重,并被称为“王佐之才”。
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最终在204年病逝于洛阳。
杨修之死,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在这个导学案中,我们将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影响以及历史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位蜀汉名臣的一生。
一、杨修生平杨修出生在一个世家,自幼聪慧过人。
他早年曾在东汉末年的王陵、刘备等名士门下求学,广泛涉猎文史,深得名士们的赏识。
因此,杨修得以一展才华,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官员。
杨修一生清廉正直,治政有方,深得百姓爱戴。
他曾多次建言刘备,使得蜀汉政权得以稳固。
然而,杨修一直受到朝廷中一些权臣的排斥和羞辱,导致他的仕途一直不得志。
二、杨修之死原因据史料记载,杨修在曹操手下任官时,受到曹操的器重。
然而,在204年,杨修因病去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
有一种说法认为,杨修之死是因为曹操故意谋害,以除去他的政治威胁。
但也有其他历史学家认为,杨修之死可能只是一场意外,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疾病往往难以治愈。
三、杨修之死的影响杨修之死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的去世使得曹操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士,曾经的政治局势也发生了变化。
同时,杨修的死也为后来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对象,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东汉末年的政治风云。
四、杨修之死的历史意义杨修之死,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他的一生经历了政治挫折和得意洋洋,对于后人来说,是一个宝贵的历史教材。
杨修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品德,为蜀汉政权的稳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总结通过本导学案对杨修之死的探讨,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位蜀汉名臣的一生。
他虽然在仕途上曾经受到阻碍,但他的才华和品德却获得了后人的尊敬和钦佩。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讲学稿.docx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讲学稿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讲学稿十八杨修之死【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辩证的认识曹操。
【学习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走近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3•相关资料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
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
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庖官分食讫佯惊问谱害麾绰刀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
原来杨修为人,数犯曹操之忌。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
3、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人皆不晓其义。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拓展知识视野。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学习杨修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拓展知识视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杨修之死》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文《杨修之死》的文本,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杨修的历史背景和评价。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通过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以及其命运的原因。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9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9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1、知识铺垫: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口才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快乐竞答:在娱乐中学习,以“抢答比赛”的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深刻的、全面的去考虑问题,提高他们的品味能力,成为才思敏捷又有主见的人。
对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
4、你一言我一语: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强,气氛活跃,把学习的呆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分析就能活起来的活动,既增加了兴致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知识链接:拓展学生的视野。
6、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加以分析。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屏幕展示、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投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
《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吧!二、背景简介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知识铺垫1、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3、为抢答题目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口才展示学生复述本文中发生的七个小故事学生复述七个小故事。
二、快乐竞答规则:把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抢答小组,同组可以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完成必答题和抢答题目,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要倒扣10分。
1、必答题目:⑴ (男生)注音1:庖官夏侯惇恃才放旷曹操之忌⑴ (女生)注音2:佯惊问曹丕大簏伺察谮害⑴ (男生)解释词语1:适庖官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不置褒贬心甚忌之⑴ (女生)解释词语2:食讫佯惊问人皆不晓其意大簏迳来告操伺察谮害2、抢答题目:⑴ 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是什么?抢答后明确答案:恃才放旷。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24)
18、杨修之死一、庖官(páo) 鸡肋(lâi) 肺腑(fǔ) 恃才放旷(shì) 汤匙(chí) 食讫(qì) 佯惊(yáng)大簏(lù) 谮害(zân) 麾军(huī) 高阜(fù)拈弓搭箭(niān) 绰刀(chāo) 主簿(bù)二、1塞sài塞北2匙chshi钥匙3载4伺sìcì伺候5三、1协作23qì两讫456四、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禀请:禀告请示,用于惑乱:使迷惑混乱。
高阜:高高的土山。
五、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也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学生,才华出众。
六、《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①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如,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②它长于描述战争。
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③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
事件错综,头绪纷繁。
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问世以来,影响深远。
七、1课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2课文共12第一部分(第1~3段):写杨修由夜间口令推知曹操退兵之意,自第二部分(第4~9段):追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事实,揭示曹操除杨修的心理的发展过程,说明曹操杀杨修的真实意图。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18《杨修之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5.2 杨修之死导学目标1、反复阅读课文,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典型事件;多角度地分析人物的性格;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究杨修死因;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课型现代文略读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3遍:课后练中“读一读,写一写”3.词义理解:谮.害、佯.惊问、径.来告操操.方麾军。
4.形近字比较:肋胁;簿薄5.查阅相关资料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知识。
6、补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备习检测内容: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夏侯惇.()、恃.()才放旷.()、讫.()、簏()、谮.害()、绰.刀()、麾.()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肋()簿()胁()薄()3.解词:谮.害:佯.惊问:径.来告操:操方麾.军:4.作者常识填空。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小说。
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名本,字贯中,号,是中国章回小说的。
5.背景介绍: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
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
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说明“鸡肋”一语的含意,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
顷刻间,军心大乱。
据此,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可谓堂堂正正,无可指责──此人实在是罪有应得。
问题:平翘舌、声调易错字:庖官、惇、谮害、讫习惯性误读的字:对策:辨析,强调。
问题:学生对形近字:“肋与胁”“薄与簿”易混淆。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杨修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二章:课前准备与预习2.1 课前准备1. 让学生阅读课文《杨修之死》,熟悉课文内容。
2. 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 设计好课堂问题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2 预习任务1. 让学生预习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让学生思考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3.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和文学风格。
第三章:课堂导入与新课讲解3.1 课堂导入1. 通过引入杨修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影响。
3.2 新课讲解1.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意义和作用。
2. 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互动4.1 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杨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2 互动环节1. 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些相关的任务和活动。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5.1 课后作业1. 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2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作者其他作品的研究和理解。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关于杨修的故事或小说。
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6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6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杨修之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教学设想]《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
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
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
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
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
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
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一三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2023最新-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杨修之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赏读法品析法交流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三国演义》主题曲作为课题出现后的音乐)1、随着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悠远、厚重的三国历史中。
三国的真实史实经过罗贯中的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名著不仅给我们展现了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咀嚼品咂的小故事。
今天我们这篇课文《杨修之死》就是其中一个意味悠长的故事。
2、让我们在学习之前先了解我们这位伟大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三国演义》。
(多媒体课件显示):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三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见目标1、2、3教学难点:见目标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2.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三、深入阅读1.找生读第一部分:师提问: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
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②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知识链接】《三国演义》及作者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
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认识人物:
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
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精兵法,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今整
理排印的《曹操集》。
杨修 :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
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
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
马超: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
夏侯谆:曹操手下很受信任的一员大将。
夏侯,复姓。
朝歌长吴质:吴质,曹丕的亲信世子:王侯爵位的继承人
魏延:刘备手下的大将。
庞德:曹操手下的大将。
【自主学习】
1.大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并完成预习检测中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导学流程】
一:预习检测:(1)生字词
庖官()鸡肋()麾军()绰刀()佯惊()
数犯曹操之忌()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答教:
(3)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____。
(4)叙述顺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___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曹操态度怎样?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塑造,本文主要通过了七个事例来加以塑造的。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曹操和杨修各自的性格分别是什么?曹操:
杨修: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
四.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
请以“杨修之死,过在于__,因为__”的句式谈谈你的看法。
五.“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课外阅读】数学课堂里的作文竞赛
曾利华
那时的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每学期的学费都是父母东拼西凑才筹足的。
虽然远在十里之外的小镇上学,但从未向父母开口索要过一分零花钱。
寄宿在校,他吃的是母亲腌制的咸菜。
全班五十多个学生,只有他没有文具盒,更不用说一些必备的学习用品。
寒冬漫入校园的时候,就要学几何知识了。
新来的数学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备齐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和圆规这“四件套”,同时宣布,一周后将进行检查。
三天过去后,他就发现,不少同学都购买了各式各样的“四件套”。
看到一些同学们用“四件套”绘出的那些美丽而神奇的几何图案时,他的眼里闪过如流星一般的羡慕。
为了掩饰自己的感情,他很快转过头向窗外望去。
透过玻璃,他看到了一片淡黄的树叶从高高的树梢悄然飘落,在风中不停的打着旋儿。
他很想拥有自己的“四件套”,他渴望用“四件套”绘出自己心中美丽的图案。
但这种渴望对于他来说,却是奢侈的。
上课的铃声响了,很快就到了数学老师检查同学们“四件套”的时间。
他把头深深地埋进书时,却一个字也未看进去。
他甚至希望数学老师不要靠近他
的课桌。
但数学老师检查得相当仔细,似乎要做到一个不漏。
终于,数学老师稳健的步伐在他身旁停了下来。
数学老师弯下腰来,附在他耳旁,轻轻地询问:“你,忘了买吗?”
他的脸倏地红了,脱口而出,声音却细若蚊丝:“我没……,可是……”
他吞吞吐吐,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也不想告诉数学老师,因为近段时间母亲患了风寒,入院治疗都困难不已,自己根本就不曾向父母说过要购置学习用具的事情。
数学老师也不再深究原由,只是轻轻的“噢”了声,便径自离开了他的座位。
但他的心却无法平静下来,只有自己没有买几何学习用品,数学老师会在班上宣布吗?
出乎意料的是,检查过后,数学老师却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购置“四件套”的积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只字未提他的事。
这让忐忑不安的他放下了悬着的心,他翻开书,正要准备听课。
数学老师却宣布:“在学习圆的知识之前,我们搞一次‘绘图·作文’竞赛活动,要求用自己的圆规绘一个圆,然后用词语描绘圆,优胜者可是有奖的呵!”
这是一道富有吸引力也颇有难度的作文题,因为圆的知识尚未学习,但却要用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词语来描绘圆。
同学们都用圆规画出了美丽的圆,然后开始绞尽脑汁作文。
没有圆规的他,悄悄地揭下墨水瓶盖,用笔沿着瓶盖边缘,画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圆,那线条如锯齿一般,凸凹不平。
看着这有点像齿轮的圆,他写下了:圆是开放在几何图形中最美的花朵,圆的世界是丰盈的,没有缺陷,但闭塞的圆,也是无奈和孤寂的!
他很快就忘了这次竞赛,令他不曾想到的是,仅仅几天时间,数学老师便公布了竞赛结果,而他居然获得了第一名。
更让他高兴的是,奖品也似乎专门为他而设计——那是他日夜渴望拥有的“四件套”。
他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从数学老师手中接过奖品,然后握住数学老师伸过来的右手,他感到,数学老师
那遒劲有力的大手是那样的温暖,就像冬天里的一盆炉火,瞬间温暖了他的全身……
那个学期,这“四件套”不但助他学好了几何知识,而且放飞了他心中的梦想。
后来,他上了一所大学,选择了美术系。
毕业后又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专门从事图案设计,并且成了著名的广告设计师。
此时的他,已经很少再用“四件套”,他的不少创意与设计,都是通过电脑直接完成的。
但那已经无比陈旧的“四件套”,他一直小心而完好地保存着,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年轻的数学老师曾经专门为他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竞赛。
练习: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文中数学老师和“他”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