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

合集下载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评价引言积极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收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一种政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得到广泛采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回顾并评价中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1. 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中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金融危机导致亚洲地区多个经济体陷入困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受到了影响。

为了应对危机并实现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决定采取积极财政政策。

2.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2.1 增加政府支出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大规模增加了公共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

这一举措既为经济提供了有效需求,也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2.2 降低税收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减税措施,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免征或减免部分税种等。

这些举措旨在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2.3 增加财政赤字为了支持上述措施的实施,中国政府增加了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

这一举措在短期内提供了资金支持,但也增加了财政风险。

3.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3.1 经济增长效果中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增长效果。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优化税收政策,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速。

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为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

3.2 就业和社会稳定效果积极财政政策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也为增加就业提供了支持。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投资为就业创造了大量机会,减轻了就业压力。

同时,通过减税措施,政府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进一步稳定了社会就业局势。

3.3 财政风险和不平衡发展然而,中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也面临财政风险和不平衡发展的问题。

增加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使得财政风险增加,需要政府加强财政管理和风险防控。

同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自1998年起,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动荡、国内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实施了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同时辅之以适当的货币政策。

目前,已有许多关于这一政策的收效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也应该对与积极财政策有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中国1998年以来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需求的相对萎缩使得经济增长的势头放缓。

应该说,自建国以来,我们在应对通货膨胀问题方面是有一些成功做法的,然而在治理通货紧缩问题方面却缺少经验。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问题,需要有新的理论加以指导。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历经数百年的时间发展起来的,其观宏经济理论和政策也较为成型。

尽管我国的具体国情与之有所不同,但国外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成功做法,却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借鉴。

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起点。

正是这场空前的危机,给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否定了以萨伊定律为代表的对经济放任自由的传统经济理论,从而引发了一场“凯恩斯革命”,所谓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理论也应运而生。

凯恩斯学派运用总需求模型对经济大萧条与大规模失业现象的内在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认为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主要导源于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需求下降。

受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诸多心理因素的作用,总需求价格通常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而市场机制却没有力量使总需求价格达到足以与总供给价格相等的地步,于是便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亦即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的非自愿失业现象。

凯恩斯学派得出的结论是,大萧条已证明了私人经济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如果放任不管,它便会自我陷入萧条,其出路只有制定和实施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反周期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凯恩斯经济学关于经济政策的基本主张是维持经济稳定,通过调节有效需求(即所谓“需求管理”),萧条时反萧条,通胀时反通胀。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一)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一)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一)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因为当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不平衡状态。

刺激国内需求,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阻止城镇失业人数的增加,并努力为下岗职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所在。

时至今日,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了六年了,分析研究该政策的效果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作为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它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上。

1.积极财政政策与社会消费。

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一直呈现负增长,分别为-2.6%、-3.0%、-1.5%和-0.8%.与上年相比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0.8%和-1.4%,虽然从2000年开始由负转正,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为+0.4%和+0.7%.但是,以1985年价格计算的从1998~2001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只有6.8%,比从1991~1996年9.0%的水平低了2.2个百分点。

这说明,整个社会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仍处于低迷状态。

2.积极财政政策与社会投资。

从1991~1996年,与上年相比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3.9%、44.4%、61.8%、30.4%、17.5%和14.8%,年均增长32.6%.其中,国有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6.4%(1996年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2.4%);集体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39.2%(1996年集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5.9%);个体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2.1%(1996年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0%);其他经济从1993~1996年的年均增长率为44.1%(1996年其他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7.7%)。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我国实施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不断有者提出,这一宏观政策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国外也有人士表示担心,近年大规模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扩大支出,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通过向、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策,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

它将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消。

挤出效应并不是在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调节时必然要发生的。

具体到中国近四年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来看,依据对运行各项指标的,在我国出现挤出效应的观点尚得不到有力的证据支持。

这可以从增发国债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来考察:第一,增发国债对利率的影响。

我国自1996年5月以来,名义利率多次下调,但实际利率是上升的,这并不是财政扩张带来的结果。

由于中国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

实际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物价水平下降,而中央银行出于种种考虑没有及时随物价变动调整名义利率所致,进一步看,价格水平下降也不是财政扩张的结果,相反,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水平的下降。

第二,增发国债对借贷资金量的影响。

增发国债没有与民间竞争有限的资金。

几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超过70%,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

商业银行近年的资金过剩主要是风险意识增强、企业投资收益较低、预期不好及产业政策调整的缘故,而且这种过剩是在满足了政府借款需求之后的过剩。

毕业论文从实际经济运行看,民间投资主要受到民间资本的边际产出?或利润率?和公共投资影响,民间资本边际产出上升会引起民间投资规模的增加。

如果公共资本投向竞争领域,即与民间资本的生产可以相互替代,增加公共投资就很可能挤出民间投资。

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领域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高速公路、铁路、供水和机场、粮库、电网等基础设施,属于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

相反,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改善民间投资的外部环境,提高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推动民间投资。

2008年以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2008年以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2008年以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第一篇:2008年以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2008年以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

自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开始,由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导致的金融风暴,造成美国近30家金融企业倒闭,4000多家金融企业陷入财政危机,并且很快影响到了实体经济领域[1]。

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高度关联性使得在美国这一世界经济大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到欧盟、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最终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70%的高水平,面对危机也在劫难逃。

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各项宏观数据急转直下,其中,进出口总值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持续回落,股市财富大幅缩水,失业人数大幅增加,CPI和PPI双双进入负值,一系列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足以显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国内经济所造成的巨大冲击。

一、应对危机:我国的财政政策由稳健走向积极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市场机制自动熨平经济波动的功能失灵,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公共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对金融危机负有兜底责任。

于是市场把应对融危机的期望寄托在各国政府身上,期望政府及时伸出“看得见的手”有效地稳定市场并刺激经济。

于是世界各国纷纷出台配套的救助性措施来应对脆弱的经济系统,政府的财政政策再次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

而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率仅为6.1%(增长主要是靠国家兴建基础设施拉动)。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摘要】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政府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举措。

本文从定义、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其效应和局限性的评析,可以发现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通货膨胀、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

结论部分展望了积极财政政策的优势、挑战和应用前景,指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积极财政政策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定义、内容、实施方式、效应分析、局限性分析、优势、挑战、应用前景、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积极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积极财政政策被认为是一种应对经济衰退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来应对各种经济挑战。

在近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消费。

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推出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来拉动经济增长。

同样,中国政府也在经济增长放缓时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来稳定经济,促进就业和增加社会福利。

通过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深入研究和评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旨在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定义、主要内容、实施方式、效应分析和局限性进行评析,以期为政府部门和经济学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思考。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评析,通过对其定义、内容、实施方式、效应分析和局限性进行研究分析,以揭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来说,研究积极财政政策的定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该政策的内涵和特点,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和框架。

1998年以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评析(一)

1998年以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评析(一)

1998年以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评析(一)内容提要:文章就1998年以来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评析。

主要包括:政策启动的背景、积极财政政策的要点、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对“挤出效应”、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减税和国债风险等问题的认识。

文章通过详细的实证分析,揭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成效一、政策启动的背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转轨中的财政困难和多种制约因素,近20年间中国财政政策总体而言是“低调”的,主要表现是财力安排捉襟见肘,连年赤字、职能范围收缩而同时“错位”(越位与“缺位”)严重,维持“吃饭财政”在许多情况下都成为问题,就更谈不上十分积极的调控举措。

但1998年一季度过后,这种情况发生很大改变。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已相当明朗,并与一系列国内问题迭加在一起,迫切需要以宏观政策措施扩大内需,实施反周期操作。

于是政府在决策上果断地启动了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使财政政策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启动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超出了一般人的意料以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联系汇率制为标志而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出一浪又一浪的冲击波,到1998年,已席卷了几乎整个亚洲,并扩展到俄罗斯,波及拉美,进而使欧洲和美国也受到影响。

其对于亚洲和世界经济影响之巨,大大超出早些时候一般人的估计。

中国经济在此次危机中被评价为在亚洲表现最好,受影响最小。

但到1998年,外贸的增长幅度也明显放缓,并于5月出现负增长,客观上这成为使各方对严峻形势形成共识的响亮警钟。

2.金融危机影响迭加到中国经济周期低谷阶段上,使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紧缩中国经济增长率(以GDP增长率衡量)从1993年的13.5%回落到1997年8.8%的水平,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这时被认为还处于比较适宜的区间,但惯性下滑并未停止。

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

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

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首先,积极财政政策通过投资拉动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

当政府增加财政支出,主要投入于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发展、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增加投资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加。

同时,更多的投资将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系统的复苏。

其次,积极财政政策还有消费拉动效应。

当政府采取减税措施,降低纳税人的税负,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

此时,人们有更多的消费需求,消费支出增加,激活了市场需求,促进了企业的生产和就业。

消费拉动效应可通过促进企业销售额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扩大,进而刺激经济增长。

第三,积极财政政策还会产生财富效应。

当政府减少税收或提供补贴时,企业和个人的资产净值将增加,这会带来一定的财富效应。

个人和企业的财富增加,可能会激发他们的消费和投资意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财富效应还可能通过提高消费者信心和投资者信心,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积极财政政策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风险。

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如果财政收入较少,就可能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财政紧缩压力。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效果可能有一定的滞后性,执行的时间过长或力度不够时,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经济刺激效果。

此外,如果财政政策不加以适度的调控和监管,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等问题。

综上所述,积极财政政策通过投资拉动效应、消费拉动效应和财富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然而,财政政策的实施需要慎重考虑,避免过度依赖和不当操作,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并避免出现财政风险。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价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价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价自金融危机以来,为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2021年开始,中央决定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标志着实施近3年的稳健的财政政策的结束。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应对危机的有效举措,对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现实依据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自2021年来,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剧烈动荡,并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经济危机。

2021年,我国经济面临内外交困的难题,GDP增速下降为9%,我国宏观经济在由“过热”向稳定运行“软着陆”过程中,加上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一些加工企业特别是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遇到了明显的困难,中国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子越走越窄,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提振内需迫切而关键。

而无论是促进短期经济增长,还是兼顾中长期经济稳定增长,关键都在于财政预算投资向公共民生领域倾斜,以及适度推进税制改革,来撬动长期以来启而不动的消费内需增长。

因而,在此背景下,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实施了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以此达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促进经济中长期发展。

二改善企业与公众预期2021年,我国经济面临输入型通胀的困扰,市场上的流动性相当充裕,但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内外部经济都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纷纷对未来的前景担忧,人们的财富效应消失,导致人们对消费和投资缺乏足够的信心。

实施财政刺激政策能向外界表明政府保持经济增长的强烈愿望和决心,有助于提升公众的信心,并且政府支出的增加有助于带动民间投资,提高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改善民间投资的外部环境,进而调节经济周期的波动。

因而,启动新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改善企业的盈利状况,消除公众的预期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应对危机的“定海神针”。

二、新一轮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工具的选择根据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2021年实施的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强重点建设。

最新-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精品

最新-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精品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一、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效应在快速递减自去年8月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1998年GDP增长三、四季度分别达7.6%和9%,全年达7.8%。

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基本正常1一季度GDP增长8.3%,虽低于去年第四季度,但比去年同期高出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10.1%,比去年同期高出1.9个百分点。

2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开局良好,投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果,从各类产业投资增长来看,一季度一、三产业投资大幅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增长趋缓,一、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由原来的2.2%、55.8%上升为4%、61%,而第二产业投资的比重由42%下降为35%,变化趋势符合当前产业政策走向;政府投资明显扩大,投资渠道趋于多元化,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7.3%,其中预算内投资增长67.8%,国内贷款增长38%,债券筹资增长8倍,自筹资金增长12.1%,只是利用外资同比下降近30%。

3一季度市场销售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6%。

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同比增长26.1%。

这种增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比增长21.1%,占收入增长的35%;二是来自加强征管,大力防欠清欠,税款查补收入同比增长38.5%,占收入增长的12%;三是来自严厉打击走私活动,保证了海关进口税收的大幅度增长,其中关税同比增长144.4%,海关代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比增长107.1%,海关税收增长占全部收入增长的40%。

5金融运行基本平稳,人民币汇率继续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长。

多项指标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仅半年,其效应从3月份开始出现递减迹象1GDP一季度增长8.3%,二季度增长7.1%,增幅比一季度下降1.2个百分点,整个上半年增长7.6%,工业增加值上半年增长9.4%;2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一季度回落了4.6个百分点,5月份国有及其它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一季度回落5.1个百分点;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月份同比增长5.7%,比一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5月份同比增长5.3%,比4月份又放慢0.4个百分点,同时居民储蓄在前3个月增加4446亿元的基础上,4月份又增加554亿元,5月份又增加857亿元,1-5月新增5857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986亿元,截至5月末居民储蓄余额已达59226亿元;4市场价格继续走低,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2.2%,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3.5%,降幅进一步加大,5月份两种价格同比降幅与4月份持平,但居民消费价格已14个月连续下降,商品零售价格已20个月连续下降;5各层次货币供给量增幅回落,5月末M0同比增长9.06%,比一季度、4月末分别回落2.14和1.29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13.27%,增幅分别回落1.63和0.8个百分点,M2同比增长17.17%,增幅分别回落0.63和0.7个百分点;6进口逐月加快,出口继续下降,4月份同比下降7.3%,降幅比3月份扩大3.7个百分点,整个上半年下降了4.6%。

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

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
下降 。
现在的问题是, 财政赤字增加 , 是否会引 起私人储蓄增加同样数额?事实证明, 财政赤字 增加会引起私人储蓄略有增加,但私人储蓄的 增加不会完全抵消政府储蓄的减少, 因此, 国民 储蓄会减少。 国民储蓄减少 , 全社会可贷资金的 供给就减少, 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左移 , 引起利率 上升。 利率提高 , 家庭购买房子减少 , 企业新建 工厂也减少。这种由于政府财政赤字所引起的 民营部门投资的减少被称为挤出效应。年复一 年的投资减少, 长期来看, 资本积累增长率降 低, 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资本 积累增长慢就会降低经济增长率。 资本增长率降低对于经济降低和经济增 长率降低的影响是可以核算的。根据柯布一 道 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结论 , 国民收人分配大约 3/ 4 分给劳动, 4 分给资本。 1/ 这就说明, 劳动增长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约 3/ 4 ,资本增长对产出增 长的贡献约 1/ 40假如年资本存量增长 10%。 将 资本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1/ 4 ,乘以资本增 长 10% , 就得出资本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 2.5%。 又假定劳动量年增长 8%, 则劳动增长对 产出增长的贡献为:3/ 4*8%=6%。 两者相加, 年 产出增长率为 8.5%。如果资本增长率降低, 从 10%降为 6%。 则资本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降 为 1.5% ( 1/ 4*6% ) ,使产出增长率从 8.5%降为
2006 年 4 月 科 杖 任济市场
积极财政政策的 积极效应和 极效应
王俊梅 ( 深圳市鹏城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 : 1998 年 以来我国持 续实行 4 年 之久的积极时政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起到 了
明显的积极作 用 , 也产 生 了某些消极 效应 。 但 尽
( 一) 、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和经济增长

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积极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政策措施。

它与消极财政政策相对,消极财政政策则是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经济过热的政策措施。

积极财政政策可以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和收入分配等方面。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通过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社会福利支出等方式来增加总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例如,政府可以投资于公共交通、能源、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扩大这些产业的规模和影响力,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其次,积极财政政策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刺激经济活动,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水平,从而促进就业的增加。

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公共部门的规模、改善社会福利体系等方式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社会稳定性。

同时,积极财政政策也可能导致价格上涨。

通过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总需求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

尤其是在资源短缺、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供给不足,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因此,在制定积极财政政策时需要注意平衡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关系,以避免通货膨胀的风险。

此外,积极财政政策也可能会影响收入分配。

财政支出的增加可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减少贫富差距。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增加社会福利支出等方式来实现收入分配的调整。

然而,如果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高收入人群或特权阶层,可能会导致收入分配更加不均,加剧社会的不稳定。

最后,积极财政政策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财政风险。

财政支出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的增加,增加国家的财政风险。

如果财政政策过于激进,可能会导致财政破产和金融危机。

因此,在制定积极财政政策时需要谨慎考虑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潜在的财政风险。

综上所述,积极财政政策可以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影响价格水平和收入分配等方面。

积极财政政策下“挤出效应”评析

积极财政政策下“挤出效应”评析

同 期 大 幅 下 降 75个 百 分 点 , 2 0 . 为 0 2年 以 来 的 新 低 。
支 出增加 , 品市场上购 买产 品和劳务 的竞争 会加剧 , 商
其 增 速 滑 落 之 快 , 至 超 过 了 亚 洲 金 融 危 机 之 时 。 1 物 价 就 会 上 涨 , 货 币名 义 供 给 量 不 变 的 情 况 下 , 际 甚 O 在 实 月 公布 的数 据显 示 ,0 8年前 三 个 季度 , 20 GDP增 长 99 , 货 币 供 给 量 会 因 价 格 上 涨 而 减 少 , 而 使 可 用 于 投 机 .% 进 增 幅 为2 D 4 年 以来 的 最 低 。 三 季 度 GDP 同 比增 长 0
力的扩大 国 内需 求措 施 , 两年 内计 划扩 张投 资 4万亿 而 使 货 币 需 求 大 于 货 币 供 给 ( 币 交 易 需 求 增 加 了 , 货 但
元 , 快 ? 生 工 程 、 础 设 施 、 态 环 境 建 设 和 灾 后 重 货 币名 义 供 给 量 未 变 ) 因 而 利 率 会 上 升 , 导 致 投 资 加 民 基 生 , 并
目的 的 货 币供 应 量 减 少 。 果 , 券 价 格 就 下 跌 , 率 结 债 利
9O , 二 季 度 的 1 .% 下 降 11 百 分 点 , 2 0 .% 较 01 .个 比 0 7年 上 升 , 而 导 致 私 人 投 资 减 少 。 资 减 少 了 , 们 的 消 进 投 人
年 为 例 , 年 起 , 于 亚 洲 金 融 危 机 影 响 加 深 , 之 国 E k . X 这 就 是 说 政 府 支 出能 带 来 若 干 倍 的 国 民 当 由 加 E L g /g, -
内 经 济 结 构 不 合 理 等 深 层 次 矛 盾 , 国经 济 增 长 速 度 收 入 的增 加 。 在 图 中 ,就 是 指 收 入 应 从 Y 增 加 到 Y , 中 o 开 始 出 现 明 显 回 落 。鉴 于 此 , 国 政 府 于 当 年 起 推 行 YY=△y k . . 实 际 上 收 入 不 可 能 增 加 到 Y 。 因 中 oz = g Ag 但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此 后 数 年 , 一 政 策 每 年 拉 动 经 济 增 为 I 这 s向 右 上 移 动 时 , 民 收 入 增 加 了 , 货 币 的 交 易 国 对 长 15至 2个 百 分 点 ,较 为 成 功 地 帮 助 中 国经 济 顺 利 需 求 增 加 了 , 货 币 供 给 未 变 动 ,因 而 人 们 用 于 投 机 . 但 克服 内外考 验 , 于 20 并 0 2年 起 再 次 迈 入 持 续 扩 张 景 气 需 求 的货 币 必 须 减 少 , 就 要 求 利 率 上 升 。 因 此 , 这 利

如何评价积极的财政政策

如何评价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最主要的措施是扩大国债的发行,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

应当肯定,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生产,从而进一步带动了消费和投资。

对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近一年来的初步评价是,决策正确、反应果断、措施对路、实施快速、作用明显、效果直接。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初步经验是,在危机关头,决策一定要坚决果断,不拖泥带水,善于驾驭复杂局势;要全面分析,抓住关键,措施对路;要政令畅通,实施有效,杜绝和减少“肠梗阻”等现象的发生;要加强跟踪和监督,既要保证政策的执行效果,更要防止政策在执行中变调。

正是这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的快速、有效实施,才保证了中国经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停止下滑,并出现企稳回升的良好现象。

可以这样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目标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作用不仅在眼前,而且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一,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没有导致通货膨胀。

一方面我国的生产能力确实有过剩现象,总需求的增加促进了生产能力的利用;另一方面,我国还没有实行浮动的汇率体制,再加上出口情况尚可,总需求的扩大没有使本国的货币贬值或者说本来是应当升值的,进口品和进口原材料价格没有因之上升而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其次,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虽然使公共借款需求更高,但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既增加了货币的交易需求,也增加了货币供应,没有发生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利率也没有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反而比以前降低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并没有被抵消掉。

再次,挤出效应很小,甚至没有。

事实证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利率几乎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对投资额的影响更小。

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挤出效应。

总需求的扩大可能会通过加速器效应使投资额增加。

在我国现行条件下,财政支出的启、体效应是值得肯定的,需要研究的是结构性效应。

增加公共投资的最大缺点就是缺乏资金有效利用的监督,很容易引起浪费。

以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评析一.docx

以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评析一.docx

1998年以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评析(一)内容提要:文章就1998年以来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评析。

主要包括:政策启动的背景、积极财政政策的要点、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对“挤出效应”、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减税和国债风险等问题的认识。

文章通过详细的实证分析,揭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成效一、政策启动的背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转轨中的财政困难和多种制约因素,近20年间中国财政政策总体而言是“低调”的,主要表现是财力安排捉襟见肘,连年赤字、职能范围收缩而同时“错位”(越位与“缺位”)严重,维持“吃饭财政”在许多情况下都成为问题,就更谈不上十分积极的调控举措。

但1998年一季度过后,这种情况发生很大改变。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已相当明朗,并与一系列国内问题迭加在一起,迫切需要以宏观政策措施扩大内需,实施反周期操作。

于是政府在决策上果断地启动了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使财政政策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启动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超出了一般人的意料以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联系汇率制为标志而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出一浪又一浪的冲击波,到1998年,已席卷了几乎整个亚洲,并扩展到俄罗斯,波及拉美,进而使欧洲和美国也受到影响。

其对于亚洲和世界经济影响之巨,大大超出早些时候一般人的估计。

中国经济在此次危机中被评价为在亚洲表现最好,受影响最小。

但到1998年,外贸的增长幅度也明显放缓,并于5月出现负增长,客观上这成为使各方对严峻形势形成共识的响亮警钟。

2.金融危机影响迭加到中国经济周期低谷阶段上,使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紧缩中国经济增长率(以GDP增长率衡量)从1993年的13.5%回落到1997年8.8%的水平,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这时被认为还处于比较适宜的区间,但惯性下滑并未停止。

浅析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

浅析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
的协 同和谐发展 。
24 不 同政 策措 施 在 政 策 时滞 上 具 有 差 异 .
次危机对我 国金融体系 的直接影响 比较有限 。 随着危机 引发 但
的各 国经 济放缓甚至衰 退 , 国经济也难 以独善其身 , 我 特别是 出口贸易受到较大 的负 面影 响。 随着我 国2 0 年9 0 8 月以来经 济出现 的逐步下滑和财政收入 增速 的放缓甚至于负增长 ,我国政府迅速启 动积极财政政 策 ,
认识到 , 积极财政政策不是万能的 , 需要科学评价其实施效果 , 为此 , 出以下几点建议 : 提
3 1 制 定 和 实施 积 极 财 政政 策 转 型 战略 .
此 次积极财政政策在2 1年实施结束后 , 00 从短期抑制经济 波 动的基本功能看 , 其历史使命 已经完成 。它不仅有效促进 了
经济 的回升发展 , 而且对我 国中长期经济稳定增长产生了深远
( 转 第5 7 ) 下 1页
5 3 1
{ 来与击场 壶
第 13 7 0 1 8 ̄ 期21年 /
金 融 管 理
由上述分析 可知 , 提高公 司的整 体竞争能力 , 要 必须在盈
利能力、 财务状况 、 营状 况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 经 从
确定 了基础设施 、 、 安居 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的建设 , 了民 体现 生财政的理念 。由此 , 19年我 国再一次启动 了积极财政政 继 98
策。
2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的 实 施 效 果
从对 经济增 长率 的拉动作 用看 , 0亿 元 的财政 赤字 使 9 0 5
2 0 年的经济增长受益最多 , 09 拉动 当年经济增长 提高0 3 百 .个 7
从对经济增长率 的拉动角度分析 ,09 20 年的政 策措施拉 动 当年 经济 增 长率提 高 了0 9 . 个百 分点 。考 虑滞后 因素影 响 , 6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效果及存在的
问题
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应对外部风险。

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平稳发展,我国政府在财政上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增加了财政支出,提高了社会投资水平。

其中,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增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刺激了消费和投资等活力,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帮助企业应对了内外部风险,提高了国家整体经济实力。

积极财政政策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促进了经济增长。

通过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稳定增长,实现了经济平稳发展,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后,我国通过加大财政投资支出的力度加速了经济恢复。

第二,改善了就业形势。

受益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效应,我国企业加速扩大生产规模和财政支出,扩大了就业岗位。

第三,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还有利于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但是,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风险。

首先,可能会引起通胀压力。

如果财政政策实施过度或措施不当,可能会加速物价上涨。

其次,财政政策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时机和节奏,否则会出现过度债务或资产泡沫等问题。

此外,过强的财政干预也可能会扭曲市场竞争,导致市场失衡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能
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提高国家竞争力,但同时也需要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保持政策的平衡,避免出现财政风险和市场失衡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我国实施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不断有研究者提出,这一宏观政策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国外也有人士表示担心,中国近年大规模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扩大支出,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策,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

它将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消。

挤出效应并不是在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调节时必然要发生的。

具体到中国近四年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来看,依据对经济运行各项指标的分析,在我国出现挤出效应的观点尚得不到有力的证据支持。

这可以从增发国债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来考察:第一,增发国债对利率的影响。

我国自1996年5月以来,名义利率多次下调,但实际利率是上升的,这并不是财政扩张带来的结果。

由于中国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

实际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物价水平下降,而中央银行出于种种考虑没有及时随物价变动调整名义利率所致,进一步看,价格水平下降也不是财政扩张的结果,相反,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水平的下降。

第二,增发国债对借贷资金量的影响。

增发国债没有与民间竞争有限的资金。

几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超过70%,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

商业银行近年的资金过剩主要是风险意识增强、企业投资收益较低、预期不好及产业政策调整的缘故,而且这种过剩是在满足了政府借款需求之后的过剩。

从实际经济运行看,民间投资主妥受到民间资本的边际产幽或利润率和公共投资影响,民间资本边际产出上升会引起民间投资规模的增加。

如果公共资本投向竞争领域,即与民间资本的生产可以相互替代,增加公共投资就很可能挤出民间投资。

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领域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高速公路、铁路、供水和机场、粮库、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

相反,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改善民间投资的外部环境,提咼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推动民间投资。

第三,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具有替代关系,即财政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可能挤出居民消费。

但这要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确定。

某项财政支出如招待费,的确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公共设施支出则是私人消费的互补品;还有一些公共支出既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又是互补品,比如国家用于食品和药品检验的支出,既减少了私人的检疫支出,又可增加私人对食品和医药的支出。

有关部门通过财政购买支出和居民消费关系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我国财政购买支出与居民消费总体是互补关系,扩大政府支出对需求总体上具有扩张效应。

关于国债资金使用的效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直接关系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总体效果问题,以及扩大举债规模的风险控制问题。

国债资金使用效益越高,扩张性政策的效果将越趋于“高乘数效应’的一端,同时政府扩大举债规模的安全空间越大。

要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我认为至少要掌握好如下几个层次或环节上的事项:1.资金投入项目的合理选择和较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2.项目建设与相关方面协调衔接关系的处理,应符合科学规划和施工合理规范的要求。

3•保证已确立的项目资金不被挪用和按进度拨付到位。

4.切实保证工程质量。

几年来,政府国债资金以及带动其他配套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效果总体而言是明显的。

但根据国家综合部门派出的检查组对建设项目的稽查,从选项、配套规划、资金专用到工程质量,各个层次上的问题还都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

比如,第一,有些建设工程是在原有项目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决定上马的,可行性论证很不充分;第二,有的项目不按基建程序办,项目建议书还没批,就已大张旗鼓干起来;第三,有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深度不够,不具备开工条件也硬开工;第四,有的城市规划存在明显欠缺,连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的统一考虑都未做到;第五,个别项目的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成为“豆腐渣”工程;第六,工程招投标、监理方面的地区、部门保护主义现象往往比较严重;第七,少数地区还发生了国债项目建设资金被挪用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对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管理和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建立明确的责任人制度,对在监督稽查中发现有问题的项目,在没有得到纠正之前停止拨付资金,发生挪用资金的项目,在完成整改前停拨资金和追回被挪用资金,追究责任,等等。

这些稽查、监督、纠错、惩处和加强管理的措施,对于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两年,国债项目资金被挪用和工程质量低下方面的问题相对减少。

今后,仍有必要对相关环节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因为总体而言,我们相关管理经验的不足、制度的不够完善和施工监理、质量保证体系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的差距,毕竟是必须正视的现实。

关于减税问题的基本认识关于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争议问题,是“为什么不实行减税政策”。

按照一般逻辑,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政府减税和增支两大方面。

1998年后,中国的财税政策却是在扩张导向下增支而不减税严格地说是不以减税为重点,究其理由,4<姜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过低,从宏观税负看,减税已无空间。

发展中国家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在20 —30%,发达国家的比重更高,而我国这一比重1997年只有11%左右,可以说总体上不具备减税的空间。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企业负担和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和减轻负担的强烈呼声,但具体分析,其原因在于税外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同时各部门与权力环节通过“四乱”征收的财力大都是放在预算外分散掌握的,弊端丛生。

所以我国现在急需对症下药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清理“四乱”,整顿非税收入,降低税外负担,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而不是减税。

第二,中国现行税制结构制约着减税效应的发挥,使减税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听谓稅收对经济的“稳定器”作丿山4娈是指山接税即所得稅的调控作用,而现阶段我国的税收4体是间接稅,1997年前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高达65%以上,而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相加也仅占16%左右。

近一半的企业亏损经营,降低所得税对他们毫无意义。

减免间接税,则不仅会大量减少财政收入,而且刺激经济的效果很弱,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加之间接税的减税有向下拉动物价的作用,对通货紧缩可能雪上加霜,不利于改善市场预期。

第三,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税收环境也不宜于以实行减税为重点。

目前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健全,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远没有走上规范化轨道,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减税信号的反应并不灵敏。

特别是长期以来通过各种越权和随意减免税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仍有一定惯性,这一类做法客观上助长了各种偷税、骗税现象的发生,削弱了税收的杠杆作用。

管理部门担心,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减税,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可能扰乱税收秩序,妨碍税收执法环境的形成与稳定。

应当指出,认为税收增长绝对不能高于GDP增长是一种误解。

实际上,只有在管理体制和税制结构相对稳定、成熟的时期,税收占GD P的比重才不会发生明显的波动。

而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转型期,体制和税制均处于转轨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在剧烈变化,所以实事求是地说,不宜简单地用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相对稳定的框架来套中国的现实。

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税收的持续增长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它在一定意义上是前十年税收占GDP比重下降过头之后的正常回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分权改革和减税让利安排,使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下降至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10%以下,而从国际经验看,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大至为20%以上,发达国家更要高得多。

经过近年来的回升调节,我国目前税收占GDP比重也仅达到接近15%,所以说宏观税负并不咼。

1999年税款征收总量超过万亿元,与加大清欠力度有直接关系,这也是以前的欠税大户感到冲击很大的原因。

但是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就应将弹性征收减少,加强征管力度,硬化以法律为依托的税收约束。

打击走私而增加的税款,更是完全合理的。

当然,作为具体案例,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蛮横征收、“征过头税” 的现象,所以提高征管队伍执法水平,加强对其监督也是当务之急。

此外,也发现有“列收列支”、“贷款空转”等单纯为保证税收达标而弄虚作假的扭曲现象。

一种建设性的建议是下一步在承认需要进一步健全法治、加强征管的前提下,创造配套条件,将税收指标转为像G DP—样的预测性、指导性指标。

在依法纳税、依法征税的基础上,届时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用短期国债调节税收预测数与实征数的差额所可能形成的财政收支缺口。

虽然从总体上说,中国目前减税空间不大,但并不排除在具体项目上的税收减免,如近年已出台的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企业投资抵免新增所得税40%等政策,都会产生鼓励投资、刺激消费的积极效应。

关于国债风险问题的探讨启动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国债规模随赤字规模及其他变动因素而扩大之后,是否仍控制在适度区间内和是否能保证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也与政策的总体效果的考察紧密相关。

从名义指标看,我国财政虽然处于困难境况,但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1998年末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0.3%,如果再加上当年用于补充国有独资银行资本金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这一比重也不过13.6%左右,明显低于大多数国家的同一比重。

目前,国债余额/GDP比重虽有所上升,但仍未达到20% ::我国的丰浚问'题,足屮映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十年举债额/■为年玄出额偏高己在70%左仃,以妇<义抬标远不足以反映现实情况。

对此,看来应至少考虑到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首先,国债余额/GDP比重是一个更为全面、综合地反映一国举债潜力的指标,我国在这一指标很低的情况下却出现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的情况,与现时体制因素不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等和政府财力分散程度相当大量的预算外政府性资金不在债务依存度指标的分母中反映关系很大戶第二,这几年增发国债用于政府投资,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措施,并不意味着长期所持的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原则被放弃,换言之,这种反周期应急举措决不可引为常例,放开手脚年年使用。

第三,举债扩大投资规模的支出安排同样具有支出刚性即“棘轮效应”抬高了的支出基数和建设盘子,会形成要求后续年度有更多财力投入的压力,也包括安排债务还本付息的压力;因此必须精心协调衔接短期调节与中长期发展,合理运筹资金,避免形成过于陡峭的偿债高峰以至出现政府债务危机和支出盘子难以为继状况。

当前条件下增发国债,应为多发妆期债茹I-年、十R五年、二十年,甚至更长,利用低通胀的时机降低国债筹资的总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