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五篇“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

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对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7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起码要有一杯水。

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参考,发现只有“课文说明”“有关练习”“有关资料”几项,而“有关资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一则。

我想,如果教师只掌握这么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恐怕还达不到“一杯”的要求。

所以,不顾自己的鄙陋,冒昧补上几滴,再发表一点商榷意见,较后谈谈我怎样教这一课。

一,几则参考资料1.“格物致知”及其出处“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2.关于王阳明格竹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这个故事较早见于王阳明《传习录》第318(钱德洪序):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

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

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体会其在学术研究、道德修养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2. “格物致知”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3. “格物致知”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4. “格物致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5. 当代中国对“格物致知”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格物致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典型的“格物致知”实践案例,让学生感受其现实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格物致知”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发展及其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典型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格物致知”。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实践报告:了解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格物致知”的精神,评估其实际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格物致知”的起源、发展及其应用的教材或参考书。

2.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典型的“格物致知”实践案例,包括学术研究、道德修养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视频素材:寻找一些与“格物致知”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七、教学环境2.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教学方法】引导、分析、讨论、归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事例1:美国《科学世界》杂志从众多的发明中,选出了改变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

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明确学习目标:3、了解作者:4、检查预习: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探讨导入问题同学们找到造成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思考、交流2、整体分析课文内容(1)“格物致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思考、交流强调:格物(途径)致知(目的)现代学术:实验事例:尝梨麦哲伦环球航行(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来论证的?思考、交流事例:王阳明格竹苦想头疼之例(探讨自己而非探察外物)探讨:《惠崇春江晚景》(3)科学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做的?思考、交流实验过程和要求:①积极的而非消极的②有计划有目标通过这种科学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关知识,从而强调了格物致知(实验)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内涵,认识到其对个人修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分析“格物致知”的含义,解释其对个人修养和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

3. 探讨如何将“格物致知”的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提高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含义和应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含义,阐述其对个人修养和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

3. 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深入理解和思考“格物致知”的精神。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讨论如何将“格物致知”的精神应用到实际中。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学生作业和练习:通过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检查学生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包括《四书五经》等相关经典著作,为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文章、视频等资料,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理解和思考。

3. 案例库:建立一个包含各类案例的库,方便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增强学生的实践感受。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内涵,以及其在个人修养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八、教学准备:1. 备课:深入学习“格物致知”的相关知识,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无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第一章: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与起源1.1 讲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其内涵和实质。

1.2 介绍格物致知精神的起源,包括古代中国的哲学背景。

1.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探究方法与实践技能2.1 介绍常用的探究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2.2 教授实践技能,如实验操作、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

2.3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和实践技能解决问题。

第三章:培养批判性思维3.1 讲解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3.2 教授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技巧,如分析、评估、推理等。

3.3 提供案例和练习,让学生练习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

第四章:学习策略与时间管理4.1 介绍有效的学习策略,如阅读、笔记、复习等。

4.2 教授时间管理技巧,如制定计划、优先级排序、避免拖延等。

4.3 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时间管理技巧。

第五章: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5.1 讲解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5.2 教授自主学习的方法,如设定目标、自我评估、主动探索等。

5.3 进行团队合作活动,让学生实践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第六章:实践中的应用科学实验6.1 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设计原则。

6.2 教授实验操作技巧和安全规范。

6.3 安排实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第七章:理性探究与社会问题7.1 探讨理性探究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7.2 分析社会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7.3 进行角色扮演和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问题敏感度和解决能力。

第八章:跨学科学习与创新思维8.1 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8.2 教授如何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8.3 通过项目研究和创意工作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第九章:格物致知与个人成长9.1 讨论格物致知精神如何影响个人成长和发展。

9.2 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学习过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第一章: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1.1 简介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1.2 分析格物致知在古代中国的形成背景1.3 阐述格物致知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1.4 讨论格物致知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第二章:格物致知与儒家思想2.1 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2.2 分析格物致知与儒家思想的关系2.3 探讨儒家思想对格物致知的影响2.4 举例说明儒家格物致知思想在历史上的应用第三章:格物致知与科学研究3.1 阐述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3.2 分析科学研究方法的演变与格物致知的关系3.3 探讨格物致知精神在当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4 举例说明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成功案例第四章:格物致知与道德修养4.1 介绍道德修养的基本概念4.2 分析格物致知与道德修养的关系4.3 探讨格物致知精神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4.4 举例说明格物致知精神在道德修养中的实践案例第五章:格物致知与教育实践5.1 阐述格物致知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5.2 分析教育实践方法与格物致知的关系5.3 探讨格物致知精神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5.4 举例说明格物致知精神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案例第六章: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6.1 介绍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6.2 分析实践方法在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中的作用6.3 探讨实践方法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6.4 举例说明实践方法在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中的成功案例第七章:格物致知与日常生活7.1 阐述格物致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7.2 分析日常生活中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方法7.3 探讨格物致知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7.4 举例说明格物致知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案例第八章:格物致知与创新发展8.1 介绍格物致知与创新发展的关系8.2 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8.3 探讨格物致知精神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8.4 举例说明格物致知精神在创新发展中的成功案例第九章:格物致知与传统文化9.1 介绍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精神9.2 分析传统文化对格物致知的影响9.3 探讨格物致知精神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应用9.4 举例说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案例第十章: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策略与建议10.1 提出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策略10.2 分析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10.3 探讨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途径10.4 举例说明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成功经验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解析: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是学习本教案的基础。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1.重点:(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正课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能力训练点理解__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__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__作者针对中国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引用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术语、典型事例,论说道理。

我们从文中可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理解__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1.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__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

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出示思考题,讨论理解__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5)__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__论点有什么关系?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精神;2. 掌握“格物致知”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格物致知”这一重要思想的内涵;2. 理解“格物致知”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格物致知”思想的深层含义;2. 探讨如何将“格物致知”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内容1. 什么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强调通过观察和思考事物的本质来获得知识和智慧,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古代,人们认为万物皆有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只有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思考,才能深刻理解这些联系和规律,从而获得真知。

2. “格物致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进步,生活便利,但“格物致知”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和思考,掌握知识的核心;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体验和总结,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3. 培养“格物致知”的方法要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首先要注重观察和思考。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其次,要注重实践和总结。

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经验总结,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最后,要注重创新和实践。

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实践,才能将“格物致知”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格物致知”思想的内涵和意义;2.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3. 讨论互动法:通过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教材分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我们应当怀着对待世界的一种纯净的心灵态度,去观察和认识这个世界。

文章内容涉及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世界的认知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理解思想方法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学会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世界,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进行思考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剖析文章中的哲学思想,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种奇妙的事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怎样的好奇心?为什么?第二步:学习1. 阅读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呈现相关知识点并讲解。

2. 分组讨论:讨论文章中“格物致知”的含义,各小组发表讨论结果。

第三步:拓展1. 设计小组活动:每组选取一个话题,展示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体现“格物致知”精神。

2. 合作讨论:小组间交流学习成果,共同感悟世界之美。

第四步:总结1. 学生展示成果,分享对世界的感悟和认识。

2. 回顾本节课内容,强化“格物致知”精神的理念。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2. 学生展示和分享的内容作为评价依据,考察学生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格物致知”精神,培养了学生对世界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式。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哲学思想的拓展,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程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程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事物深入探究、追求真理的精神。

3. 引导学生将“格物致知”精神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术研究。

二、教学内容1. “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2. “格物致知”的含义和内涵3. 历史上对“格物致知”的应用和影响4. “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的意义5. 如何培养和践行“格物致知”精神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含义、应用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格物致知”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格物致知”精神应用于实际生活。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格物致知》、《大学》等。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辅助教学。

3. 讨论话题:准备一些与“格物致知”相关的话题,用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

2. 新课内容:讲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内涵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历史上的“格物致知”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影响。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格物致知”精神应用于实际生活。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实际应用和思考深度。

3. 期末进行一次书面考试,测试学生对“格物致知”概念、历史应用和现代意义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体验“格物致知”的精神。

2.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学术研究或生活中实践“格物致知”的经验。

3. 开展课后研究项目,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格物致知”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教学效果,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运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格物致知”的精神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格物致知”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案例等。

2.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与“格物致知”精神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格物致知”这个词吗?能简单解释一下吗?b. 讲解:“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句话,意为“格物”就是研究事物,“致知”就是求得真理。

这是一种追求真理、探究事物本质的精神。

2. 新课导入:a. 讲解:“格物致知”精神在古代中国的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医药、农学、天文等领域。

b. 分析案例:举一些古代科学家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进行研究的例子,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郭守敬的天文观测等。

3. 现代应用:a. 提问:“格物致知”精神在现代社会还有应用吗?b. 讲解:在现代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领域,依然需要运用“格物致知”的精神。

例如,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寻求真理。

4. 小组讨论:a.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格物致知”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作用?b. 分组讨论: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实例,讨论“格物致知”精神的作用和意义。

a. 讲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这种精神。

b.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科学家、技术创新者如何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程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程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事物深入探究、追求真理的精神。

3.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二、教学内容1. “格物致知”的起源和发展2. “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的意义3. 科学方法与“格物致知”精神4. 实例分析:古今中外的“格物致知”实践5. 培养学生的“格物致知”精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格物致知”精神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术研究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今中外的“格物致知”实践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格物致知”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

4. 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研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章、案例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3. 教学辅助材料:PPT、海报、小研究模板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格物致知”的兴趣,例如:“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2. 讲解: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古今中外的“格物致知”实践案例,如科学家的研究故事、历史上的探索事件等。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讨如何将“格物致知”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5.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进行深入探究,并展示研究成果。

七、作业与评估1. 作业:布置一道与“格物致知”相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回答。

2. 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小研究展示来评估学生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提出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发现事实的真相。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发现事实的真相。

本文思路灵活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平实严谨,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手法,娓娓道来,亲切有味,现身说法,少说教气,给人以很多的启发。

教学目标:1、积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词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1、积累词语;2、梳理文章思路,体会议论文严密的内在逻辑;3、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养成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布置预习:(1)给下列词语注上拼音。

丁肇中埋没彷徨(2)大声朗读课文一遍,查工具书,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抽象袖手旁观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礼记·大学》上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1 【教材分析】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

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观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

应引导学生在这几方面获得启示,受到教益。

【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作者生平介绍,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差异方面的资料;收集学生在其他课程或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便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课文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1、作者介绍2、重点词语补充:1、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目标: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

2、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学会圈点批注关键词句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的理解课文中大量的名言警句,了解其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学习制作卡片。

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这是一篇大科学家的小讲演,却反思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即重哲理玄谈轻科学实验。

作者古今中外打通,将学理分析和现身说法结合,学识宏博,思辨深刻,体验剀切,话出肺腑,切中时弊。

学习本文,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研读说理文的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一项是咱中国人的?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

从五四时起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现在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

原因何在啊?让我们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寻这个极有价值问题。

二、整体探究1、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以备交流。

中心论点的特征:表判断的陈述句;凝练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明确:中国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或标题。

2、用勾画评点的方法,跳读文章,说说作者怎样分析格物致知这个概念的?明确: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然后由《大学》里格物致知传统儒学的格物致知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举反例再到探真义,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层层递进,直达真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学习侧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解说: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初中学习的第五学期,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

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1、2。

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3、4。

)[自读程序]1.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3.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2)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多媒体实验班级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4.重点细读,讨论交流。

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如果课堂讨论不够深入,可让学生以《浅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5.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优秀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优秀9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优秀9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本文从反而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滥用于当今世界;从正面论证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的写作方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掌握本文以首段提出论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来展开论述并归结出论点:在研究学术中、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建议“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推究。

致:获得。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写作特点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

这篇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

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

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说理方法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

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

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

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语句,引导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关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还不得不尴尬地面对这样的事实: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有一项是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还没有一人获此殊荣;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由学生交流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教师补充:(ppt.1)
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获奖答词时,丁肇中教授不顾美国官员的劝阻,选用中文来演讲,在当时引起轰动。

这也成为迄今为止诺贝尔颁奖式上唯一的中文演讲辞。

在演讲中丁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从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期望至深,令人感动。

2、重点词语(ppt.2)
(1)生字: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ppt.3)
1、这篇文章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讲演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当中是怎样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的,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

2、《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与丁教授所讲“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否相同?
明确:《大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丁教授:格物致知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获得新知
3、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观点
1、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仔细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是怎样论述的?(ppt.4)
明确: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过渡语: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因此丁教授提倡的这一点,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那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ppt.5)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

全班交流。

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以及对于中国教育更新理念、顺应国际潮流的企盼。

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自然,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是分不开的。

五、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

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


(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六、延伸拓展(ppt.7)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如果你对这一课还有什么见解,也请你在讨论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

七、课堂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

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

其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ppt.8)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八、布置作业
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