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低保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低保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引言:低保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救助制度,旨在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给经济困难的群体。
然而,我们也不可否认,低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低保政策的更好落地和发展。
一、资金分配不均导致覆盖范围有限(段落标题1)资金分配是影响低保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前,在某些地区,由于财力紧张或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低保经费无法充分满足需求。
这使得很多符合条件的人未能享受到应有的帮助。
(段落标题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资金分配方面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增加财政投入: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资金分配比例,并适时增加补充预算。
2.优化资源配置:将资源更加倾向于那些有特殊困难且遭受较大损失的群体,如残疾人、贫困儿童和单亲家庭等。
3.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资金分配的监督制度,确保低保经费使用合理、公平、透明。
二、核查机制薄弱导致政策滥用(段落标题1)低保政策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核查机制的薄弱。
一些不符合条件但具有欺诈行为或其他违规操作的人员通过虚报财产或篡改信息等方式获取了低保待遇。
这种滥用现象既浪费了社会资源,也对真正有需要帮助的群体构成了不公平。
(段落标题2)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核查力度:建设更完善、更科学而且能够及时验证申请者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审核系统,并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联动核实。
2.提高惩处力度:依法打击涉嫌虚假申报及滥用低保政策行为,并形成警示效果。
3.加大宣传力度:向社会公众普及低保政策并揭露其滥用后果,提高申请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
三、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帮扶效果有限(段落标题1)在低保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服务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社工队伍建设不足、服务机构缺乏专业性和区域覆盖范围较小等。
这导致低保对象无法获得有针对性的帮助,从而影响了低保政策的实际效果。
(段落标题2)为改善这个问题,以下是相关对策:1.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增加专业化人员数量,并提供系统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
农村低保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低保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农村低保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篇一:城乡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城乡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我国是个贫富分化比较严重、困难人群基数较大、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低收入、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期,长寿区纪委、监察局会同区民政局对长寿区城乡低保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当前长寿区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程序化、制度化和公开化,但是,也发现低保工作在实践中、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一、长寿区低保工作概况为彻底改变城乡低保管理混乱局面,切实贯彻“应保尽保、不应保不予保”原则,长寿区从20xx年初开展规范城镇低保管理,年底全区城镇低保对象由原来的23686户54522人降到2948户5367人,低保人数比例由原来的25.41%降到2.50%。
截止20xx年6月,全区城镇低保4086户6859人,占城镇人口比例为2.36%;农村低保户15326户24226人,占农业人口比例为3.54%。
总体来看,全区已经初步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不应保不予保”,推进了全区低保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低保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当前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一)低保资格审核有待科学化在低保对象资格审核中,家庭收入是一项关键考量指标。
然而,操作上的种种制约因素给查实申请者真实家庭收入带来了很多困难。
诸如:城镇居民失业者是否存在着隐性就业无法得知;一些做小生意或打零工的居民实际收入是多少无法统计;社区邻里间往来不多、彼此不了解,真实收入难以得到印证;农村居民的种养殖收入、务工收入、临时收入难以准确核算;有些人为了骗取低保名额而故意隐瞒收入等。
上述因素造成了在低保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难以认定家庭困难且条件相差不大的申请者到底谁该吃低保。
此外,按规定,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发生变化时,户主应当主动向村(居)委员会报告变化情况,但实际上很少有人会主动上报,加上审核工作滞后,难以完全实现“应退尽退”。
低保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
低保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引言低保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经济困难的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低保制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低保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一、低保申请审核流程繁琐1. 审核流程复杂目前,低保申请审核流程繁琐,包括多个环节和层级。
此种长时间等待审批结果造成非常规范产品管理死于未被列举此中阶段插足。
2. 审核标准不一致各地区之间对于低保申请的审核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某些符合条件者无法获得相应的救助。
这种不一致性使得打击舞弊和滥用低保资金不断推进。
建议措施:1. 简化审批程序应当简化低保申请审核流程,将其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可以通过整合部门资源、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并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
2. 统一审核标准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的低保审核标准,确保在各地区申请者所享受的待遇是公平、合理的。
同时加强对于低保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舞弊行为。
二、低保资金分配不均衡1. 区域差异性大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因素存在差异,导致低保资金在分配过程中存在不均衡问题。
某些地区仍然面临着缺少有效救助和支持措施。
2. 资金科学分配困难目前,低保资金的分配多为基于历史数据和政策规定,而非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科学合理配置。
这种情况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偏低。
建议措施:1. 优化资金调度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区域差异问题。
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人口结构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确保每个地区都能够获得相应救助。
2. 制定科学分配方案引入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模型,制定低保资金分配的科学方案。
这样可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低保制度缺乏对就业和培训的支持1. 缺乏就业指导当前低保制度主要侧重于提供经济援助,然而却忽略了对申请人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的支持。
这一点往往使得一些本有就业能力的人陷入长期依赖低保的困境。
2. 培训机会有限在现实中,对于经济困难人群来说,获得专业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政府为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而实施的一项扶贫政策,旨在确保农村低收入人群基本的生活需求。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认定对象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农村人口众多,贫困程度不同,选择谁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认定机制。
政府应加强统计调查工作,全面了解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和收入情况,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范围公平合理。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有限。
随着贫困人口数量的增加,财政压力不断加大,政府所能提供的资金往往难以满足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加大财政投入,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额度,同时加强对贫困地区的产业扶持,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资金分发上存在不公平现象。
有些地区使用资金不规范、管理不透明,导致一些贫困人口无法享受到应有的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的资金分发渠道,确保资金的准确分发到每个需要帮助的人群手中。
第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扶贫方式上存在问题。
目前的扶贫方式主要是提供直接的经济援助,缺乏对贫困人口的培训和就业指导。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提高自身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实现自主脱贫。
第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监督和评估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使用的监督,确保资金不被滥用和浪费。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认定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提供培训和就业指导,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以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帮助更多的农村贫困人口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的脱贫。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成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及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问题分析1.制度执行不到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保障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而设立的,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并未将此项制度贯彻落实到位,导致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无法获得应有的保障。
2.资金分配不公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分配在一些地方存在不公平现象,一些地方的基层政府会在资金分配上偏向于自己的亲属、朋友或是有权势的人,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农村低收入家庭得不到应有的资助。
3.管理监督不力一些地方的基层政府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不作为、无所作为的问题,导致一些贫困家庭的申请被拖延或是被搁置,严重影响了制度的实施效果。
二、对策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农村低收入家庭充分了解到自己的权利和应该得到的保障,提高他们的申请意识和维权意识。
2.优化审核机制建立健全的审核机制是保障制度执行的关键,政府部门应该建立起一套公平公正的审核机制,杜绝一切利益输送和不正当的资金分配行为,确保资金能够真正惠及到需要帮助的农村低收入家庭。
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和漏洞,确保权利的落实和资金的有效使用。
4.加强民主参与政府部门还需要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加强对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民主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到整个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推动制度的更好落实。
5.加大资金投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救助政策,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资金能够真正发挥到应有的效果,保障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
谈当前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序言】农村低保是保障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的一项重要政策,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
本文将从当前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探讨。
【1.问题现状】当前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资金分配不均,导致低保标准不一。
一些地区由于资金紧张,低保标准设置过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一些地区则出现低保标准过高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
1.2 审批审核不严格,导致低保对象失实。
一些地方因为审批审核过于宽松,导致一些并不符合条件的人获得了低保资格,而真正的低保对象却因为各种原因被遗漏。
1.3 低保资金管理不当,导致财务风险。
一些地方在低保资金的使用管理上存在不当之处,甚至出现了挪用、贪污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平性。
【2.解决对策】针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改进:2.1 建立公正合理的资金分配机制。
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因素,合理确定低保标准,确保各地低保标准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2.2 加强低保审核管理。
应该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严格把关低保对象的资格,避免低保对象的虚假身份,确保低保资金的真正用于最需要的人群。
2.3 完善低保资金监管制度。
应该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严密监管低保资金的使用情况,杜绝出现挪用、贪污等问题,确保低保资金的安全和透明度。
【3.个人观点】作为一个农村问题的研究者,我认为当前农村低保工作中的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
【4.总结】当前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分配、审核管理、资金监管等方面,应该通过建立合理的资金分配机制、加强低保审核管理、完善低保资金监管制度等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结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并及时改进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使每一个农村特困人员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特定人群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政策措施。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旨在帮助那些生活困难、无力自给自足的贫困家庭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缓解其生活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中存在着识别对象不清、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由于各地对贫困家庭的认定标准不一致,导致一些有需要的家庭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帮助,而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却能获得补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资金来源、管理和监督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困难。
部分地区对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不够清晰,导致资金分配不公平;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容易出现腐败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
【以上内容为输出内容,字数为2000字】。
1.2 问题意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难以满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导致了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改善。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有限,部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难以享受到应有的帮助和支持。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不明确,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无法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了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操作和腐败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性和公平性,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 正文2.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
由于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往往无法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
据统计,许多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家庭生活仍然贫困,存在贫困线以下、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的尴尬现象。
城乡低保制度运行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城乡低保制度运行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城乡低保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收入较低的城乡residents 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实际运行中,城乡低保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管理运行不规范、资金分配不公平、审核标准不统一等。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入手,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城乡低保制度的改进提供参考。
一、问题分析1.管理运行不规范城乡低保制度的管理和运行涉及到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家庭等多方面的参与,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容易出现管理运行不规范的现象。
有些地方对申请资格审核不严格,导致一些并不符合条件的人也能获得低保待遇;有些地方则审核标准过于严格,使得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无法得到相应的支持。
2. 资金分配不公平由于城乡低保制度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财政投入,资金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也愈发凸显。
一些地方的财政支出能力较强,可以给予低保户较高的补助金额,而一些财政压力较大的地方则只能给予较低的补助金额,导致低保待遇的差异化。
3. 审核标准不统一城乡低保制度的审核标准由各地自行制定,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些地方的审核标准过于宽松,使得一些并不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也能顺利获得低保资格;而有些地方审核标准过于严苛,导致真正贫困困难的家庭无法享受应有的帮助。
二、对策建议1.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为解决城乡低保制度管理运行不规范的问题,可以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在城乡低保制度管理中的责任和职权,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城乡低保制度的公平和公正。
2.调整资金分配机制为解决资金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可以采取差别化的资金分配机制,根据各地的实际财政支出能力和低保户的实际需求情况,合理确定低保待遇的补助金额,确保不同地区和家庭能够得到公平的帮助。
3.制定统一的审核标准为解决审核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可以制定统一的城乡低保制度审核标准,明确家庭收入、资产、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建立统一的审核流程和标准,确保城乡低保制度的公平和公正。
农村低保整改措施
农村低保整改措施农村低保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旨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然而,在实际实施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需要进行整改和优化。
本文将结合目前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整改措施。
一、问题分析1. 落实不到位:一些地方对农村低保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导致部分真正需要帮助的农村贫困人口无法获得低保金,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困难。
2. 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对低保标准的确定存在差异,有的地方标准过低,难以满足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有的地方标准过高,导致低保金被滥用和浪费。
3. 缺乏监督机制:农村低保制度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导致一些地方对低保金的发放存在腐败问题,影响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4. 信息不透明:一些农村贫困人口对低保政策的了解不够,对申请低保的流程和条件不了解,以及对个人权益的保护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导致一些贫困人口不愿意申请低保。
二、整改措施1. 完善低保政策落实机制:加强对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确保政策通知到每一个有需求的农村贫困人口,提高他们的知晓率。
建立健全低保申请、审核和发放的程序,对每一个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都要及时核定和发放低保金,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及时性。
2. 统一低保标准: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村低保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标准,保障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避免造成贫困人口因标准过低而无法享受低保金的困境。
3. 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低保制度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低保金发放和使用的监管,确保低保金真正发到贫困人口手中。
加强对有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农村低保制度的认识和工作中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提高农村低保信息透明度:建立农村低保信息公示平台,将低保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公之于众,让农村贫困人口了解自己的权益和应尽的义务,提高他们申请低保的意愿和信任度。
5. 增加社会救助多元化:除了低保制度外,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贫力度,通过发展产业和就业扶持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减少对低保金的依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不少于1000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贫困地区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所实施的一项政策,旨在为贫困家庭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该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本文将从制度问题、人员问题、资金问题等方面分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一、制度问题1.资格认定不准确。
目前,一些地方对贫困家庭的收入和财产的认定准则存在偏差,导致有一些非贫困家庭拿到了救济金,而真正需要的人没有得到帮助。
对策:严格按照规定的贫困标准进行认定,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认定的准确性。
2.保障标准偏低。
由于缺乏综合考虑和科学评估,导致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普遍偏低,难以满足贫困家庭的基本生存需求。
对策:加大对贫困家庭的调查和科学评估力度,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并及时对各地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二、人员问题1.保障范围不够广泛。
目前,有些贫困家庭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得不到必需的帮助。
对策:扩大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确保贫困家庭一个不漏地纳入保障范围。
2.个别贫困家庭轻视治理。
由于部分家庭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过分依赖于救助政策,甚至麻痹大意,从而滋生出一些不良行为。
对策:加强对贫困家庭的宣传教育和生活教育,让贫困家庭牢记减贫的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资金问题1.资金缺口较大。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加之资金分配不均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缺口比较大,有时难以按时足额地发放资助金。
对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扩大保障范围,保证救助标准的适度提高。
2.资金使用效率低。
有些地方将资金用于县级和市级的政策扶持,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大部分的救助金却被一些不合法不合规的人占取,导致贫困家庭并未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对策:完善贫困人口基本信息库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监督和管理,保障资金的有效使用。
综上所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改善贫困家庭生活质量方面已经发挥出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资格认定不准确、保障标准偏低、范围不够广泛、个别家庭轻视治理、资金缺口、资金使用效率低等。
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大全5篇)
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大全5篇)第一篇: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部分群众对农村低保的政策了解不清。
二是部分乡村程序不规范,操作不透明,群众意见极大。
三是个别乡镇对低保对象核查不到位,出现漏保、错保现象。
四是一些乡镇没有把农村保工作真正作为救助体系建设和为民排忧解难的重要工作。
五是档案不齐全、监督不到位。
没有严格遵守低保评议、公示、监督等制度,出现“人情保”、“关系保”、“政策保”等问题,80%以上的村未设置举报箱,缺乏社会监督。
建议: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责任,准确核定低保对象,严把申请、审核、审批、评议、公示等关口,坚持“谁调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调查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人。
第二篇: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是我国党和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低保补助标准的不断提高,低保已经成为村民关注的焦点,而一些上访户更是将低保作为上访的理由;对于基层政府,低保也成为了维护信访稳定的一种重要工作方法。
对于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低保收入难以核定。
农村居民收入中农作物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但务工及隐性就业等收入难于核实,收入核实只能靠申请人自报和村居干部调查了解,真实情况难于掌握。
在农村,有些人采取人与户口分离的办法,把有赡养义务的子女有意分开,使老人成为无收入的孤寡老人,把法律规定应承担的赡养义务推向政府。
而有些家庭往往会因病、因学、因灾等情况导致深度贫困,这部分对象生活水平处于低保临界状态的低收入户,按政策不能纳入低保范围。
所以低保户申请、评议、审核、审批表栏中,只是简单写了生活困难几个字,家庭收入也只是按吃低保标准套算家庭收入。
难于反映出低保户困难的程度。
二、少数人对低保产生误解(1)对低保产生依赖情绪,在已享受低保待遇的人群中,有些具备劳动能力,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生活现状,但他们依赖于吃低保,得过且过混日子。
城乡低保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城乡低保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城乡低保是我国为了帮助贫困人口解决生活困难而设立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旨在为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在城乡低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改进。
本文将分析城乡低保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 资金管理不够规范目前,城乡低保资金的管理往往存在审批流程不清晰、资金使用不够规范、监督制约不足等问题。
有些地方政府对城乡低保资金的使用管理不够严格,导致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口也能获取低保补助,浪费了社会资源。
2. 资金分配不均衡在城乡低保资金分配方面,一些地区存在分配不均衡的情况。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人口、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一些地区的资金分配较多,而一些贫困地区则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贫困人口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3. 监督制约不足在城乡低保资金使用过程中,相关部门的监督制约不足,导致资金使用不够透明,容易产生腐败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对城乡低保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不力,导致资金被挪用、浪费等问题屡禁不止。
二、改进措施1. 完善审批流程为了规范城乡低保资金的使用管理,各地应该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批流程,确保资金的使用符合相关规定。
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审核低保申请的资格,确保资金的使用对象符合条件,杜绝违规申领低保资金的情况发生。
2. 加强资金使用监督加强对城乡低保资金的使用监督,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和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3. 均衡分配资金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城乡低保资金,确保贫困地区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公平公正,促进城乡低保资金的均衡发展。
城乡低保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改进。
只有通过加强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规范化、透明化,建立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城乡低保资金的作用,有效帮助贫困人口解决生活困难。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国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但是,在某些地区,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农村家庭仍然面临生活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家庭的问题,我国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问题1.标准不够科学在一些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仍然过低,不能完全满足困难群众的生活需求。
此外,由于标准的制定不够科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导致一些困难群众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帮助。
2.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是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
然而,由于在一些地区,政府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一些困难家庭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
3.管理方式不够完善在一些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方式还不够完善,导致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公示制度不严格、审查机制不完善、资金管理缺乏透明度等。
4.对劳动力培训不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没有涉及到对困难家庭中的劳动力进行培训,导致一些家庭难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对策为了更好地满足困难家庭的生活需求,政府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投入,确保所有生活困难的家庭都能享受到应有的帮助。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并建立新的监管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同时,政府还应该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培训,提高乡村干部的管理水平。
4.提高劳动力素质政府还应该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困难家庭中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帮助他们获得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渐渐走出困境。
总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保障贫困家庭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
同时,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数度进行调整,及时修改改进现存问题,将制度不断完善,切实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努力,最终实现全面脱贫致富。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成为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制度之一。
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资金来源不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目前农村财政收入相对有限,难以满足保障制度的资金需求。
在一些地方,保障标准较低,而且长期以来还存在拨款不足、拨款不及时等问题。
解决对策: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制度,探索多种筹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
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增加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财政投入,确保资金足额到位。
问题二:保障标准不合理目前,我国各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差异较大,一些地方的标准偏低,难以满足贫困农民基本生活需求。
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地区,由于物价水平较高,导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难以跟上物价水平的上涨。
解决对策:对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可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保障标准能够与生活成本相匹配。
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问题三:保障对象审核不严格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主要是农村贫困人口,然而在实际实施中,一些地方审核标准不够严格,导致一些非贫困人口也能够获取保障金。
这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也减少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获得机会。
解决对策:可以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核制度,加强对保障对象的审核工作,确保保障对象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可以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惩违规行为,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问题四:保障资金管理不规范在一些地方,由于管理层次复杂,保障资金管理不规范,导致资金发放不及时,甚至出现资金挪用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
解决对策:可以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监管体系,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合理运用。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针对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社会保障政策,旨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标准,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由于农村贫困人口众多,需要提供的保障资金庞大,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源有限。
应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保障力度。
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不同地区对贫困人口的认定标准不一样,导致一些贫困人口无法享受到应有的保障。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统一贫困认定标准,确保贫困人口能够公平地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缺乏相关政策的指导,管理不规范,导致保障资金的分配不公平,一些贫困人口未能按时获得保障。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培训和监管,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有些贫困人口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了解不深,不知道如何申请和享受保障。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贫困人口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了解度,便于他们申请和享受保障。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解决资金不足、标准不一致、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对称和权益保障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加大财政投入、统一贫困认定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管、加强宣传和教育、建立权益保障机制等对策来解决。
只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受益。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对贫困人口的一项重要保障政策,旨在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渡过难关,增加他们的生活保障。
在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本文将就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1. 资金不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资金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导致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支持不足。
2. 保障标准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较低,很难满足农民生活所需,尤其是在生活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农村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
3. 管理不规范由于农村面积广阔,管理不规范,导致资金的使用不够有效,也有一定程度上浪费。
4. 信息不对称在一些地区,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具体政策执行难以落实,导致一些贫困人口无法及时享受政策待遇。
二、对策建议1. 加大财政支持国家应当增加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保障经费充足,并及时拨付到位。
国家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时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民生活的需求。
3.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的使用达到最大效益。
4. 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及时享受到政策的实际利益。
5. 完善政策执行建立健全的政策执行机制,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执行,使之真正惠及到农村贫困人口。
三、结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加大财政支持、提高保障标准、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促进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问题与建议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为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要政策。
近年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覆盖范围不够广泛。
目前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而对于一些处于临时困难的家庭,如突发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家庭困难,却缺乏相应的帮扶政策。
2. 补助标准不够科学合理。
目前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助标准并没有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进行科学的调整,导致了一些低收入家庭在生活水平上依然面临很大的压力。
3. 帮扶措施不够完善。
除了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外,对于需要帮助的家庭以及其中的特殊困难群体,相关的心理辅导、就业培训、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帮扶措施还不够完善。
1. 扩大覆盖范围。
除了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之外,应该进一步向处于突发困难的家庭提供相应的帮扶。
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如残疾人、孤儿、失独家庭等,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2. 科学调整补助标准。
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和生活水平,科学合理地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对于特殊困难群体和特殊地区,应该给予相应的补助调整,确保其基本生活保障。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个人都应该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助力。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社会组织应该积极参与帮扶工作,个人应该关注身边的困难群体,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逐步解决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
自从2007年开始实施以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和实施。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存在问题。
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但是由于国家财政收入有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仍然相对匮乏。
有的地方政府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拨付不到位,甚至存在挪用、挤占的现象。
这就导致了部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无法享受到应有的保障政策。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投入。
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当增加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财政拨款,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能够按时足额拨付到位。
地方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拨款的保障水平,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能够得到切实的落实。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制定存在差异和不合理。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成本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制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一些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在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时面临标准的不统一和不合理性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统一和公正性。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进行统一和规范,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成本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制定。
相关部门还应当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标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使得农村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不到位。
目前,一些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了解程度较低,甚至存在着一些误解和不信任的现象。
这就导致了一些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因为不了解政策而不能及时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或者是因为对政策内容存在疑虑而放弃申请。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问题与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改进。
本文将从问题和建议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问题分析1. 覆盖面不足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较小,许多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并未能获得相应的帮助。
一些农村地区和城市边缘地区的居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手续繁琐等原因难以申请到最低生活保障。
2. 标准偏低目前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特别是在一线和二线城市,由于生活成本高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经无法满足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需求。
3. 管理粗放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管理较为粗放,缺乏科学、精准的管理手段和监管体系。
这导致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获得了最低生活保障,而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无法及时获得相应的救助。
二、建议1. 扩大覆盖面政府应当加大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了解和认识。
应当简化申请手续,加大对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够覆盖更多的低收入家庭。
2. 提高标准随着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也应当相应提高。
政府应当定期评估和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确保其能够满足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3. 精准管理政府应当建立起科学、精准的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最低生活保障的精准管理和监管。
避免出现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情况,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发放的公平和公正。
4. 提高公众参与度政府在制定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应当充分听取低收入家庭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公众参与度。
只有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能更好地满足低收入家庭的实际需求。
5. 多元化帮扶手段政府应当探索多种形式的最低生活保障帮扶手段,不仅可以提供现金补助,还可以通过发放食品、衣物等物资来帮助低收入家庭渡过困难时期。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在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求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促进农村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
但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本文将从贫困标准、资金管理、信息公开和政策宣传等方面入手,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贫困标准不够精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最大的问题是贫困标准不够精准。
传统上,贫困人口的评估是基于户口簿和家庭收入等信息。
然而,这些指标并不足以反映出贫困人口的全面情况。
加上目前社会经济形势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贫困人口的统计情况更加复杂。
因此,贫困标准不够精准已经成为农村低保的一大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推广“精准扶贫”策略。
这一策略可以实现对贫困人群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估和援助,特别是在资金的设置和分配上,要有地区差异,更加精准的定位帮扶对象,增加受益人口的比例。
二、资金管理困难农村低保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支持,为了更好地实现资金的合理管理和使用,各级财政部门采取了集中发放和设立专用账户的方式。
但是,在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金不足、资金的整合不够、资金使用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低保资金的浪费和滥用,同时也给受益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资金管理的困难,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低保资金合规性监督,定期检查地方低保资金使用情况,确保其合法、合理、透明。
其次,加强投入和支出的平衡。
政府应该密切关注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分配低保资金,维护低保资金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三、缺少信息公开渠/道在农村低保实施中,信息公开是保障低保工作的必要条件。
目前,尽管各地都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农村低保信息平台,但是由于信息公开渠道缺少,低保和社会公益性信息难以及时传播和反馈。
例如,农民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低保的资格,或者已经享受到低保,但是低保的资金是否到账、是否准确计算都不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寇凤超来源:《北方经济》2009年第13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是国家和社会对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救助的制度。
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7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高度重视,并就如何完善这一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
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决定,2007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低保制度迅速在全国各地实施成效显著,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将4282.3万人纳入农村低保,还有63.2万农村人口享受传统的农村社会救济,686.5万人次享受农村临时生活救助。
但要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亟需改进。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保障标准的制定不够科学当前,尽管很多地区就农村低保标准的依据和程序做出了有关规定。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的标准制定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很随意的。
有些地方基本上是在原先特困户救济标准的基础上,参照当地生活水平和财政负担能力制定的。
“以钱定人”的情况比较普遍。
这样就导致农村低保标准普遍偏低。
仅为城市的30%-40%。
事实上,有些地区的保障标准过低还有认识方面的原因。
认为农民多少可以利用土地自我保障,象征性地给点补助就可以了。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就有不少差距。
全市城市居民的保障标准是月人均275元。
另外还有帮困补贴和多种配套救助措施:而农村居民的保障标准是年人均1000元,并且缺乏其他附加救助。
在城乡接合部或部分因征地农转居的地区,往往出现居住在同一个地区的居民,有的享受城市低保,有的享受农村低保,两者之间的悬殊差距常常引发矛盾和冲突,加大实际工作难度。
(二)保障对象的识别较为困难各地普遍反映在依据保障标准去识别、确定保障对象的过程中。
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难题。
一是什么收入应计算为有收入,什么收入可以不予计算。
目前还缺乏统一规定;二是依据各地情况,科学核算农业、副业收入有困难:三是核算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的隐形收入有困难:四是确定农户具有法定赡养、抚养关系并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体人员收入难:六是因建房、婚嫁导致生活困难的人员是否列入保障对象面临操作困难:七是因计划生育被罚款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人员是否列入保障范围缺乏法律依据,不好操作。
为了便于识别保障对象,一些地方增加了对申请者实际生活状况的考察,“发明”了一些方便的办法,例如“进村上门看房子,进屋看被子(谷子),吃饭看盘子,穿着看身子(家庭用品),银行看折子”等等。
很多地方还明确指定了一些排除性条件。
以上各地在确定保障对象时的一些方便做法。
或者表现出随意性,或者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甚至带有政策性、价值型歧视,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衷是相悖的。
需要加以改进,用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合法的手段去识别和确定保障对象。
(三)保障资金得不到有效落实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立农村低保,资金短缺是难题。
在很多地方,农村低保资金实行分级负担。
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导致分级负担落实有一定困难。
一是农村低保制度主要是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建立的,因而其执行和落实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约束。
在地方财政好的时候,执行起来问题不大:一旦财政状况不好,就很难得到有效执行。
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客观上社会资源特别是财政资源有向上集中的趋势,地方财政状况持续吃紧。
三是通常情况下。
越是财政紧张的地方。
贫困人口往往越多,分担低保经费的任务就越重,落实经费保障的压力就越大,结果就是常常不能落实,由于分级负担的资金得不到有效落实,导致了一些地方农村低保进展迟缓、陷于停滞。
甚至名存实亡。
(四)保障工作不够规范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专门规范农村低保工作的全国性法律法规,有规范作用的全国性文件是民政部1996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务院2007年《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各地农村低保工作大多是依据自身制定的有关政策开展的,由此导致两个结果:一方面,农村低保工作的整体“合法性”不够,一些地方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干脆不搞,一些主动搞起来的地方也很难完善,保障工作往往不够规范,落实起来也面临很多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指导,各地做法千差万别。
参差不齐。
在具体工作层面。
主要是由于基层力量薄弱、工作程序不细、工作监督不力等原因,导致很多地区农村低保工作不够规范。
在大多数地区,从事农村低保工作的基层人员还是从事传统救济工作的人员,其思想观念和工作能力都不太适应农村低保的要求,加上基层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不足,导致一些工作人员负担过重,疲于应付,很难把低保工作做细、做实。
在工作中随意性大,操作性不强也不规范,应保的难保。
能保的漏保的较多。
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探讨(一)确定科学规范的保障标准鉴于居民储蓄率普遍偏高的国情,结合农村低保对象家庭收入的特点,建议以家庭人均支出计算贫困线,以家庭人均年收入指标为标准来界定低保对象。
要特别注意收入的货币化问题,在以市场价格为标准折算实物收入时,应充分考虑物价的变动,将名义收入转化为实际收入。
在保障标准上,首先应遵循“低标准。
广覆盖”的原则。
这样既能充分发挥保障资源的效益,也体现出社会公平与公正。
其次。
保障标准要符合低保制度的功能定位。
低保制度的功能应是满足农村困难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其保障标准应根据当地最基本的生活消费水平来确定,不宜包括其他如医疗、教育等消费的需要。
再次。
保障标准要有层次性和差别性。
根据保障对象的特征和需求的不同,实行分类救助,标准有别。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还要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进行调整,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
(二)严格确定保障对象一般而言。
具有当地正式农业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人都可申请享受农村低保。
与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相比,低保制度的保障对象有所扩大,除了“五保户”、“特困户”外,还应包括下列人员:家庭成员无劳动能力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无劳力户:家庭主要成员虽在劳动年龄段,但因严重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生活困难者;家庭成员在劳动年龄段。
因长年有病,基本丧失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生活困难者;家庭主要成员因病、灾死亡。
其子女不到劳动年龄或是在校学生,生活特别困难者。
确定保障对象的工作应由民政部门牵头。
财政、统计、残联等部门以及镇(街)、村干部配合。
对各低收入户调查摸底,初步确定保障对象,然后由农户申请,镇(街)张榜公布。
力争达到一个不错、一个不漏,真正让那些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农村贫困人口在政府的帮助下享受最基本的生存权。
为了防止在确定保障对象过程中的懒汉现象及其它问题,还应特别规定几种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情况,比如:家庭有就业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不自食其力的:家庭拥有闲置的生产性设施或除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外的非生产性物品,按变现后计算,人均值为当地最低生活标准6倍以上的(具体标准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等等。
这样做既能保障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又能防止因保障措施不当出现挤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的懒汉现象等问题。
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界定农村低保对象的相关细则。
农村低保要做到动态管理。
使保障对象有进有出。
在严格确定保障对象后,要做到应保尽保。
(三)合理筹集并加强对低保资金的管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关键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通过开辟新的税收来源,实现部分国有资产变现和发行特种用途国债等有效途径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资金投入。
在实际工作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可由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合理分担,社会捐赠和社会互助等作为补充。
至于各级财政及村集体的分担比例应根据各地实际确定。
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各级政府应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此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式亦可灵活多样,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发放救济金:二是发给部分救济金和实物,如粮食、油料、衣被等;三是给予政策优惠。
管好用好低保资金,是保证农村低保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农民低保所需资金,应由各级政府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并适当向财政状况不好的地方倾斜,进行转移支付;除了财政渠道外,要系统研究社会捐赠问题,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低保提供捐赠和资助。
明确捐赠渠道,制定严格的基金管理办法。
同时要出台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通过社会来改善贫困农户的生活。
要借鉴城市低保的做法,建立农村低保资金专户。
专账专人专管;要理顺拨款渠道,坚持一个口子向下,即县市区财政专户按拨款计划拨到民政部门农村低保专账。
农村低保金的发放过程中应坚持“方便群众、便于监督”的原则。
要减少发放环节、加强对发放渠道的监督和管理,一般应按月发放。
实行“一本通”发放,防止低保金被克扣和挪用。
(四)认真落实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