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篆刻当碑打探访“文房四宝”之端砚篇
文房四宝之端砚
文房四宝之端砚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文房必备书写器物之一,一方砚台,承载着人一生的书写故事。
那些关在书房中的日日夜夜,大抵只有它能真实聆听人的心声。
砚台的生命在文房四宝中,也算得上是最长的,因此,它更是成为了人们的珍玩藏品之选。
笔会写秃,墨会研尽,纸会用完,而唯独砚台,可以超越时间,超越历史,历久弥贵。
文人爱砚,爱的是砚矢志不渝的相伴,爱的更是书桌前对自己内心的静心聆听。
一方砚,勾起的是人们对于书写的回忆。
书写,原是一件庄重的事儿,铺纸洗笔,砚台研墨。
正因为有这样的庄重,书写变得虔诚了起来。
没有砚倒是也可以书写,路边卖字者,多是一碗碟取而代之,只不过这样的书写少了那么几分味道。
对于书家而言,砚台是少不了的。
笔墨纸砚,四者均让人联想到书写,却唯独砚台让人在这份联想中注入了几分庄重。
“四宝砚为首,砚以端为上”,砚在纸、笔、墨、砚等文房四宝中最为名贵,而中国四大名砚中又以端砚为最优。
端砚以其浑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特质,成为华夏民族的骄傲。
在历史长河中,端砚一直雄居砚中的“霸主”地位,成为中国砚文化的代表。
1300多年来,上至帝皇将相、文人雅士,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把端砚视为珍宝,千金易得,端砚难求。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
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
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
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
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
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早在苏轼所处的宋代,端砚就已经从单纯的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性与观赏性俱佳的艺术珍品。
端石多为紫色,有“紫玉”之谓,本就温润如玉,颇有可观。
上面偶尔出现的多姿多彩的石品花纹,更令想象力充沛的文人骚客为之心旌摇曳,浮想联翩。
中华四大名砚欣赏
中华四大名砚欣赏中华四大名砚欣赏为了让大家加深对中国文房四宝的了解,特把四大名砚收集并加整理在一块,送给各位,希望你喜欢。
东汉以前,砚被称之为“研”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文房四宝”以砚为冠,论及名品砚台,总离不开“端、歙、洮、澄”。
这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其中以端砚为诸砚之首。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的端溪,端砚石品常见的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金星点、水纹、金钱线和石眼等等。
其制作十分辛苦,从探察、开凿、运输、选材、整璞、雕刻、打磨、洗涤到装盒,其工序精巧又细致。
歙砚:产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
唐开元年间开始制作。
它有天然生成的纹理有:金星、眉子、细罗纹、水浪纹等。
“金星”融结在砚石之中,形如谷粒多如秋夜星星,闪闪发光;“眉子”似的眉毛,粗、细、疏、密,各具神采;“水浪纹”如水的波纹,变化无穷。
歙砚的雕刻艺术受徽州砖雕和木雕的影响,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浑朴,大方匀称。
洮河砚:砚石产于甘肃西南的洮砚乡的洮河水底。
色呈墨绿,经研磨后可呈现黄膘水纹,如浪似云。
洮河砚在唐代已名扬天下,它具有发墨快亮而耐用、蓄水持久而不耗、色浓保湿而利笔等优点。
澄泥砚:产于山西,澄泥砚的制作先缝绢袋于汾水中,迎浪张开袋口,过滤水中泥沙,一年后袋内泥满,取出风干,制成砚坯,再烧制成质地似陶的砚台,最后经过整璞、雕刻、打磨等一系列工序,澄泥砚石质细腻、光润,以朱砂色和鳝鱼黄色为上乘。
一、砚中极品:端砚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被推为「群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
用于书画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石制砚,以石质要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端石产于现在的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
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
端砚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端砚石由于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具有发墨不伤毫和呵气可研墨的特点。
端砚介绍范文
端砚介绍范文第一篇:端砚介绍范文赛福端砚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
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它和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与山西晋城澄泥砚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其中以端砚位居第一。
砚材资源自古由国家直接控制开采。
宋徽宗明诏限定到肇庆任官者每人最多拥有两方端砚;乾隆皇帝一生中留下了38首题款端砚的诗跋,更是广东新近出炉的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
端石出产于广东省高要县和肇庆市一带,其颜色以紫色为主调(分为青紫———红紫十多种),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绿色等。
其主要特点是石纹丰富,有青花纹(砚面上带有青黑色花纹)、朱砂钉(如坚硬的红色钉头般的斑点)、五彩钉等,另有形似动物眼睛的“石眼”。
端石的“石眼”为辉绿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
其中的“鸲鹆眼”形似八哥眼,圆晕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鉴别砚时,用手指敲打砚,听其声。
发出金属声的,表明石质坚硬、密度高;木声表明石质温和,密度低;若发出的声音似瓦声,则表明石质粗糙。
古人将端砚的特点概括为“温润如玉,扣之无声,缩墨不腐”,这表明“无声”的端砚为上品。
“无声”的砚,并不是指敲打时听不到声音,而是发出的声音温和、细微。
值得注意的是,砚石时发出的声音也取决于砚的厚度。
产于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老坑、麻子坑、梅花坑和坑仔岩。
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
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
当前投资黄金、房产,增值空间不如投资端砚的回报高,因为端砚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当前已经无法开采,所卖的都是很多年前积累下的藏品,积累的藏品卖完就没有了,物以稀为贵,只会不断升值,价格没有顶。
浅谈端砚的价值与收藏
浅谈端砚的价值与收藏作者:谢荣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端砚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和高雅艺术的象征。
本文从端砚的石质、石品和工艺三方面探讨其对端砚的观赏、实用和收藏价值的影响,旨在更好的鉴定端砚的价值。
关键词:端砚;石品;石质;工艺;价值与收藏1.引言砚,即“砚台”,中国文房四宝之首,凭借其稳重的质感、独特的触觉、优雅的色泽以及持久耐用等特性,古往今来,一直深受文人墨客、雅痞贵族的喜爱,被视为一种高雅艺术品的象征。
端砚,与安徽歙县歙砚、甘肃洮州洮砚和山西绛县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并凭借其石质坚实、细腻、研磨不滞、发墨快,研出的墨汁细滑、书写不坏笔、虫蚁不蛀、经久不褪色等特质,成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时至今日,端砚已有1360多年的历史,究其发展过程,可以得知端砚是集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和雕刻于一体的,并结合工匠们大胆的创新、独特的技艺和独到的见解而形成的一门独特的综合艺术。
2.端砚石质端砚石石性温润、细腻娇嫩、坚实紧密、呵气即泽、若小儿肌肤,优良的石质石端砚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辨别端砚的基本依据。
正如古砚学家赞誉老坑“研墨无泡、发墨无声、停墨浮艳、起墨不滞”之美言。
3.端砚石品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有独特的石质外,还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又称石品)。
端砚石品很多,常见且较为名贵的有鱼脑冻、冰纹、冰纹冻、青花、天青、天青冻、蕉叶白、火捺、石眼,其它还有金眼线、翡翠、石皮等。
这些石品由于某些矿物质成分的局部聚集,在端砚石中由紫、青、蓝、白、红、绿等颜色组成的各种图案,丰富多彩、奇幻无穷,给人一种真正的美的艺术享受。
石品中有助发墨且美观独特的又可称为名品,如天青、青花、鱼脑冻、蕉叶白、冰纹、石眼,合称端砚六大名品。
除了以上六大名品之外,端砚砚石上还有很多和发墨关系不大、独特观赏性也不突出的石花色纹理。
其中,有的常见,如火捺、翡翠等;有的少见但不名贵,如鹧鸪斑,朱砂斑等。
参观广东省博物馆端砚艺术展览作文
三一文库()
〔参观广东省博物馆端砚艺术展览作文〕
一个炎炎的夏日,我早早地起床,赶到了我早就想去参
观的广东省博物馆。
我刚到广东省博物馆门口外,一股喜悦
之情便涌上心来,笑容也随之浮现脸上。
虽然广东省博物馆
刚开馆,但是已经有不少人在排队了。
于是,我匆匆地赶去
排队,没想到,不到十分钟我就进了门口。
刚到门口,我就看到了藏族人民们在膜拜的场景,这时
我才知道什么是五体投地。
接着,我又发现了广东省博物馆
仿如一个古时完美及精雕细琢的透雕宝盒,里面盛满了各种
珍宝,吸引着观众揭开宝盒里面的秘密。
进了广东省博物馆,我参观了全部展馆,其中我觉得最
好的展馆就是端砚艺术展览。
笔墨纸砚被誉为“文房四宝”,其中端砚也被誉为“群
砚之首”。
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端州,也就是现在的
广东肇庆市,而得名,其色紫质润,素有紫石、紫玉、紫云、
紫英之美称。
端砚石质细腻、石品绚丽、易发墨且贮水不耗,
赏用兼优。
第1页共2页。
浅谈端砚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100《名家名作》·传承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端砚用石,取自广东省肇庆市的烂柯山、北岭山一带,为当地特有,石质温润如玉,细嫩如小儿肌肤,并且带有许多天然的花纹,非常美观。
在制作中,还与巧夺天工的雕刻工艺相结合,雕刻出的图案或华丽、或质朴,因此成品端砚古往今来深受文人墨客、收藏家的欢迎,被誉为 “天下第一砚”。
端砚之所以高端华贵,与其复杂的制作过程密不可分。
端砚的制作环节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规定和复杂的流程。
其中,雕刻、磨光环节是体现端砚制作水平的主要环节,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一、传承端砚雕刻工艺端砚雕刻,是端砚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砚雕集美术、文学、篆刻、书法等于一体,博大精深,对于创作者而言,既需要灵感的火花,也离不开数十年如一日的经验积累。
因此,传承传统的端砚制作技艺,首先要了解、掌握砚雕的工艺流程。
端砚原石极富自然美感,雕刻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过程,必须善用原石、尊重自然,稍微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弄巧成拙,不仅达不到艺术的表达,反而影响石材的整体感受。
因此,因材施艺是前提和基础,雕刻艺人首先要因石构图,在选好石材的前提下,根据砚璞的石质,去粗存精,巧妙构思,以自己的文艺储备为基础,确立砚雕要表达的题材,以此立意、构图,作为雕刻的准备工作。
端砚雕刻的刀法十分丰富,主要有深刀、浅刀(浮雕)、细刻、线刻、镂空等,具体的雕刻技法和刀法,要根据事先选定的题材,以及石材的形状、样式而定,不同的刀法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或效果。
例如,可以用深刀雕刻的方法,表现豪迈、阳刚的题材;浅刀雕刻的技法,主要用来雕刻精致、细腻、古朴风格的作品。
砚雕讲究“工精艺巧”,雕刻线条既要精细、准确,又要灵巧、流畅,做到繁简得当,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
此外,端砚雕刻的整体要求是线条清晰,一目了然,要让人有清爽之感。
妙用石品运匠心手艺,绘就端砚的美丽丹青
妙用石品运匠心手艺,绘就端砚的美丽丹青作者:莫伟坤莫翔羽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端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于一千多年前产于古端州。
除了有丰富的石坑,端砚还有着丰富的石品,比如石眼、鱼脑冻、蕉叶白、天青、火捺、玫瑰紫等等,这些石品蕴含在端砚之中,作为一名手工艺者,应该如何去运用这些石品,使端砚的设计雕刻体验出一方端砚的艺术价值,本文从我创作的四方端砚作品《女娲补天》、《苏武牧羊》以及《幸遇白娘子》砚中讲述我是如何巧用石品,用中国丹青的手法来进行我的端砚创作。
关键词:端砚;石品;丹青;人物题材端砚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砚出产于1300多年前,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作为古代皇帝的贡品,我们常常能从一些著名的典故听到端砚,比如呵气成墨,包公掷砚等等。
端砚的石坑包括老坑、坑仔、麻子坑、梅花坑、斧柯东、有冻岩、绿端等等,每一种石坑都有其独特的色泽、石质,比如我们常常看到的石眼、鱼脑冻等。
如何运用这些色彩丰富的石品、营造每一方端砚独有的题材,力求创作出别具特色的端砚作品,既能表现其实用性,又能提升它的欣赏性和收藏价值。
这是我几十年来一直在砚海中追寻的、探索的、领会的。
端砚石坑的石品,大多以其象形命名,既充满美感又易识别,端砚看多、盘多了便能准确辨认出每一种石品。
某个石品可能存在于多种石坑之中,但某种石坑亦亦可能存在某种独特的石品。
巧用石品,常常可衬托池雕画面的气氛,强化创作主题。
下面是对常见石品的简要介绍。
石眼圆心中有精点。
外被多重“晕”包围着,晕数越多越名贵。
古语有话:“眼美者,青绿黄三色,相多者,自外至心,八九重,其状皆圆,有若描画而成,以色鲜美,重数多而圆正者为上,其大者尤为稀有”。
石眼的价值是很高的。
鱼脑冻是另一种名贵石品,一般出现在石肉部份。
其视觉质感极强,圆形鱼脑冻尤为难能可贵。
淡白色在砚堂,疏散的,我们一般称为浮云冻或碎冻。
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
端砚的历史唐代唐代(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但对于实用工艺品端砚来说,由于尚处在初采阶段,还没有形成专门艺术。
从现传的唐砚看,主要是偏重于实用,流行的是箕形砚,它形状像个簸箕,带足,不分砚堂、砚池,储墨很多。
这与唐代书法艺术出现一个高峰,书家辈出,需要书写大字,只有研磨大量的墨汁才够使用的情况是相适应的。
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唐代端砚以实用为主并不妨碍它具有审美价值。
宋代宋代(960-1279)是继唐代之后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又一黄金时代。
文臣学士在宋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文人士大夫阶层更为庞大,他们对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造纸业的发展,雕版印刷的盛行,活字印刷的发明,都无不刺激砚台和其他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
加之到了宋代,雕塑巨像如洞窑摩崖、峙观已渐超消替,而可陈置几案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雕刻则日渐兴旺,其中石雕以砚台最为著名,端砚已被视为全国第一名砚。
因此,端砚的开采量大大增加,水岩在宋代继续开采,坑仔岩,宋坑、梅花坑、绿端等砚石则都是始采于宋代。
此外,端砚雕刻也与各种工艺品一样,适应了墨客骚人实用与欣赏、收藏的需要,大文豪苏东波(1036-1101),著名书法家米芾(1051-1107)收藏的端砚就留传至今。
凡此种种,无不刺激着端砚工艺的发展。
因此,宋代端砚的砚形也较前代为多,据[端溪砚谱]记载就有五十多种,主要砚形是抄手砚、太史砚等。
再者,宋代端砚也越来越重视装饰图案,并突出石眼,且有把端砚作为随葬品的习俗。
五福临门端砚名师钟创荣作品明清两代明清两代,端砚工艺达到了顶锋。
砚式无定型,各具匠心,但因端石大块的不多,故多因石构图,随形雕刻,追求气韵,自然界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日月风云,山川海洋等无不成为它反映的对象,还有仿古铜、玉、瓷器的砚式等等。
广东省博物馆的藏砚中就有茄瓜形、苦瓜形、葫芦瓜形、桃形、荷叶形、蕉叶形、竹节形、竹笠形、鱼形、螺蚌形、布袋形、佛手形、飞云形、山崖图形、古琴形、钟形、鼓形、钺形、兽耳瓶形、仿古钱式、仿哥窖瓶式、平板式、杂形滑菱式、随形,椭圆形、长方形、抄手砚、太史砚、井田砚、两面砚等砚形砚式。
端砚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
端砚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端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经常作为考点出现。
端砚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端砚文化的常识,并结合高考考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端砚的定义与历史渊源端砚,是用于研磨墨汁的工具,根据材质的不同分为石砚和陶砚。
石砚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常用的材质有青石、紫砂、花岗岩等,而陶砚多以陶瓷的形式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砚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象征。
古代文人士大夫均视石砚为不可或缺的文房四宝之一,并视之为写作文化的象征和内涵的寄托。
可以说,端砚是中国文人雅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端砚的制作工艺端砚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艺。
首先,选取合适材料,然后将石料切割成适当大小的块,进行粗磨和细磨,最后通过打磨、刻字等工艺进行加工和装饰。
石砚的制作不仅注重物理特性,如质地硬度、墨槽深度等,还注重艺术性。
一款好的石砚不仅要具备使用功能,还要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陶砚的制作则完全依赖于陶瓷工艺。
陶砚的出现,大大扩充了砚台的材质范围,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三、端砚的文化内涵端砚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它象征着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端砚作为书法创作的必备工具,传承了这一重要文化元素。
其次,端砚传达着一种品格和气质。
研磨端砚是一种静心、沉思的过程,夹杂其中的是对文字、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它不仅有助于培养专注力和耐心,更能提升个人的魅力和气质。
此外,端砚还代表着与古代文人的联结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古代文人士大夫们普遍热衷于传统文化,而研究书法、砚墨则是他们的必修课。
通过研习端砚文化,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人及其卓越的学识境界。
四、端砚在高考中的考点高考中经常会涉及端砚相关的考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常识类题目。
考生需要掌握端砚的定义、历史渊源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在此类题目中,考生需要注意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解答,同时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扩展性思维。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与中国端砚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与中国端砚中国端砚微信zgdydy苏东坡多才多艺,他的诗词文章,世所推崇,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坛泰斗.苏东坡对文房四宝不仅钟爱,而且颇有研究,写下了不少关于端砚的精辟论述及赞美端砚的诗文.苏东坡生前藏砚不少,既有端砚又有澄泥和歙砚.其中当然以端砚为贵.苏东坡所藏的几方名砚还很有传奇色彩呢!福建省宁化县文化馆珍存一方伊氏(秉绶)旧藏的端砚.砚底左侧有伊氏亲笔题刻两行,文曰:"嘉庆五年,修白鹤峰东坡故居,得此砚于墨沼,汀州伊秉绶记."从这砚铭可知此砚是伊秉绶在惠州上任得到的.白鹤峰是东坡被贬惠州时居住的地方。
东坡这方端砚是怎样落入墨泥中的呢?其情不详。
据1874年4月的《中国新闻社专稿选》(三)刊登的《伊秉绶的书法和藏砚》介绍,苏东坡用过的这方砚,石呈紫色,长21厘米,宽10厘米,厚2厘米。
面沾饰纹古朴,削端有一方形小水槽,研磨处微凹。
砚底边缘作弧状,四角有略为突起曲形砚脚,中间刻有行草“轼”字和阴文篆书“德有邻堂”的字。
砚盒是红木的,极精美。
伊氏得砚之次年入都,携砚以随,就证于当时负有盛名的书法和古物鉴识家翁方纲。
翁为铭题砚盒上云:“东坡先生德有邻堂之研,先生书名在焉。
惠州守伊公得之,盖去先生寓此七百有五年。
辛酉四月翁方纲铭。
”翁方纲之铭考证了此砚确实是东坡遗砚。
后来,伊氏以父忧去官,回乡家居,此砚携归它化。
伊氏殁后成国子孙传家之宝,历一百余年。
建国后,伊氏后人将这方东坡端砚献给当地人民政府珍藏,一直到现在。
1962年,郭沫若到福建视察,亲自观赏这方端砚。
经郭老鉴定,再次确定为东坡遗物。
无独有偶。
1982年初,湖北省竹溪县文化馆也征集到一方苏东坡曾经用过的端砚。
这方苏藏端砚呈瓦形状,色泽如猪肝,中有冰纹,敲击有铿锵之声,犹如石磬。
正上方雕有一独角兽(山海经注为螭虎),面如狮,下巴有须,五爪登云,二目观日。
可惜尾巴断去,但不失其珍。
据1982年4月2日《人民日报》介绍,这方苏砚砚长22厘米,宽13.5厘米。
文房四宝之一:广东肇庆端砚老坑
文房四宝之一:广东肇庆端砚老坑砚对于我来讲它是神圣的,其中的出神入化,意义无穷。
在古代的文房四宝中,要属砚为桂冠,它是将艺术、历史、价值、观赏于一身,一切都显得妙不可言。
中国以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砚、安徽的歙砚、山西的澄砚四大著名。
而端砚最早在唐代就开始出现开采了,是名砚中量最多的且质量最好的砚。
砚石在之前主要来研磨为用,与普通石头相比较最大的不同是,磨出来的墨汁光亮,透明照人。
在我们初步了解端砚石是很难辨认其中的真假,它有着别的不一样的美感。
如今市面上砚石的价格从几十到几十万不一,面对市场的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去掌握一些鉴别端砚的技巧呢。
端砚如何鉴别:端砚石的类别是我们在选择端砚的重要信号。
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把石品分清楚对端砚鉴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鱼脑洞,是整个砚石中质地最细嫩,最为纯净的之处。
其形状类似鱼的脑袋,最好的鱼脑洞应该是白色中有淡紫色,有鱼脑洞的砚石,整个石质非常细腻,犹如小朋友肌肤。
石眼,是自然就长在砚石上面的,与鸟兽的眼睛相似。
常见颜色有黄色、粉绿色、黄白色。
上好的石眼应该是形态圆形美丽,有晕圈,中间有瞳,称活眼。
冰纹,是砚石下面老坑中独有的花纹,它有晕染的银线,像两边融化。
冰冻纹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冰纹,跟瀑布一样,非常名贵稀有。
金银线,最多见的是老坑里的砚石花纹,带线条状,黄色为金线,白色为银线。
火捺,又叫火烙,砚石多为烧伤的肌肉颜色,常见颜色有胭脂、金钱、猪肝冻火捺等。
一般以老嫩区分。
青花,是天然生长在砚石里,有着青色的斑点,一般要以遇水打湿后才会出现。
天青,有青色中带灰白的颜色。
翡翠,在砚石中有条状或者椭圆的翠绿色圆点。
在端砚中,其中老坑、麻子、坑仔这三种砚石最为名贵,鉴别的要求也最高。
端砚中老坑的鉴别方法:1.外观上,老坑基本全部都是以椭圆形出现。
2.在质地上,砚石细腻有光泽,与翡翠相似。
3.在颜色上,砚石多以翠绿色为主,有出现白色,叫象牙眼,难得一见。
没有其他颜色了。
端砚的使用和保养(端砚系列讲座七)
端砚的使用和保养(端砚系列讲座七)端砚的使用和保养(端砚系列讲座七)古人对于砚的使用,特别是对端砚,那是很讲究的,这是他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值得我们大家在使用端砚时借鉴。
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人们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找到了最理想的“文房四宝”:宣纸、湖笔、徽墨、端砚。
然而一块上好的端砚,使用不当,也是会影响效果的。
相传清朝年间,肇庆市的一所学校,有一位老师对书法和端砚颇有研究,他给学生上书法课要求很严。
有一天下大雨,老师讲完书法课之后,要求学生即席练习。
有个富家子弟带来一块崭新的端砚,他为了“露一手”,将端砚送出窗口,接了一些瓦檐水就使劲地磨呀磨,发出“沙沙”之声。
老师听得刺耳,走近一看,问明情由,当堂把这学生训斥了一顿,说他徒有宝砚,不会使用,并立刻把学生磨的墨泼掉,亲自用毛边纸将积墨抹净,叫学生看墨堂被细砂磨损的痕迹,严肃告诫学生,凡用砚磨墨,不得用浊水,否则易损墨堂,即前人所谓“水必新汲”,否则墨色也不佳。
从此,他的学生每凡磨墨,必用井水,磨出的墨油然生光,对端砚也知爱护了。
这位老先生讲的用砚方法是对的。
磨墨时不仅不能用瓦檐水等浊水,以防杂质混进损伤墨堂,而且按严格要求,磨墨也不能用熟水,即煮滚后晾凉了的水。
《砚笺》还强调“大忌滚水磨墨,茶亦不可”。
否则墨锭易反涨,墨汁微粒结成胶状,粘附在墨堂上,既影响墨的光亮,又影响运笔。
确实,前人对端砚磨墨用水是有讲究的,最好的水当然是新汲的山泉或井水,取其杂质少的清水,研出的墨汁自然就清新纯净。
以前有人逢年过节用红纸写“春联”,往往将井水和猪胆混在一起磨墨,磨出的墨汁如漆发亮。
但一般书写就大可不必这样做了。
用端砚磨墨,使用什么水固然重要。
对墨锭的质量要求也很高。
对书法家来讲,最理想的墨锭当然要数徽墨了,徽墨胶质少而松烟纯细,在端砚里磨墨,放几滴水下去便油油然,稀稠适中。
黑里透亮,绝不伤砚。
如果用杂质多的墨锭磨墨,就很难保证墨堂没有伤痕了。
苏东坡与端砚文房四宝解读
端砚名师钟创荣作品坑仔苏东坡说我是在唐朝武德之年出世的,由于当时肇庆称端州,便给我起名为端砚,又因西江此段称端溪,又名端溪石,安置入“文房”。
我这个“老坑”至今己是“千年寿星”,几经繁衍,家族庞大,各种奇多的坑仔相继传宗接代,可谓“十世同堂”,构成了广东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封地为“中国砚都”。
我生活的环境得天独厚,依山傍水,风景如画。
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羚羊峡而过,直奔大海;夹岸崇山峻岭,重岩叠翠,气势磅礴,因而天生丽质。
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媚人眼睛,明亮秀而有神。
久经考验,众望所归,被抬举上“群砚之首”的宝座。
由于基因好,同门兄弟姐妹翠绿、绿黄、米黄等,都是自然造化,外有纹理绮丽细腻,晶莹洁净,含露欲滴,柔润如玉,天然胭脂,紫云晴空,色彩斑烂的形象;内有贮水不耗,耐寒释冰,任由火捺灼白,磨之无声的品格。
人们说我是个天上神器,地下精灵,人间华宝。
唐人视我为希世之珍,宋人捧我为皇庭贡品,元人称我为天下第一,清人为我著书立说,现代推我为世界遗产。
人们对我万千宠爱,在唐宋时期,我较为简单、古朴,是注重实用的“布衣”;到了明代,把我“衣锦”打扮,花式增多,趋于欣赏;而到了清代,已是集工艺、雕刻、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于一身,华丽耀人。
当代更是精工细作,大胆创新,充满时代风采,民族神韵。
出入国展,荣登大雅之堂;走向世界,选为贵重礼品。
作为一介砚者,在所有的能力之中,正确认识自我乃是最大的能力。
我是一块曾经沉睡在地底的石块,沧海桑田造就了我。
而将我开发出来的,是时代的使然,是不辞劳苦挖掘我的人们,是心灵手巧的工匠师傅把我雕琢成“器”。
我能为世人做点什么呢?既然是天然本色,自当守道自重,凭淡泊的心态守住自己的操守,也就是“砚具八德”吧:“一德历寒不冰,质之强;二德贮水不耗,质之润;三德研墨无泡,质之柔;四德发墨无声,质之嫩;五德停墨浮艳,质之细;六德护毫加秀,质之腻;七德起墨不滞,质之洁;八德经久不泛,质之美。
文房四宝之方寸乾坤,砚台
除此之外,由于砚的功能发生变化。历代古砚虽然在造型上式样颇多(约70种以上),但主要是实用,摆脱不了“器以用为工”的传统特征。而新砚不仅继承了古砚的式样,又使雕刻艺术深化发展。雕砚家在追求“新”、“奇”、“美”的过程中,利用砚石的自身结构、形状、石品花纹等特点,“以石构图,因材施艺,以色取巧”,突出自然神韵,制作出的砚台也因此受到藏砚家的喜爱。
砚台起源
若要深究砚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即当时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
资料显示,砚台又称研,是一种研墨的工具,它是伴随笔墨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由于汉代人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随后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木胎漆砂砚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
古代流传至今的名砚已极为罕见,因此在艺术品市场上行情日益看好。在香港某拍卖市场上,曾出现一方17世纪出品、由国画大师张大千收藏的端砚,经众多买家多轮竞争,最终以38.5万港元落槌。而在北京翰海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方清康熙时期的绿端石夔龙纹砚估价为40万至60万元,结果被买家以176万元拍走。
以形制论,则有足支形、几何形(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六棱形、八棱形等)、仿生形、随意形等。宋代的《端溪砚谱》记载,砚之形制有数十种典型样式,它们分别是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合欢四直、斧样、瓜样、卵样、人面、荷叶、仙桃、蟾样、龟样、钟样、圭样、笏样、琴样、双鱼样、团样、砚板、琵琶样、月样等。每种形制的砚台又有不同的雕刻方式,而且越到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形制越多,雕刻更精,并出现从实用性向赏玩性转变的倾向。
在章慧智看来,某些程度上,这些称谓也体现了那个时期文人雅士的“浪漫主义”。
文房四宝作文
文房四宝作文篇一:论中国古代文房四宝论中国古代文房四宝—古砚笔、墨、纸、砚,合称文房四宝,其中以砚最经久耐用,故推为文房四宝之首。
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四宝’砚为首。
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
”随着科技的日渐发达砚台已经逐渐退出了人们得日常生活,但它的文化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
一方古砚摆在桌子上,那桌子上就流溢出书房线装书的气息,恬淡宁静给人精神上的慰藉。
说起古砚要追述到原始社会,汉代以前研墨的砚都称为“研”是从原始社会的一种研磨器演变而成,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和羌寨遗址,都发现过石质的研磨器,这是原始先民为绘制彩陶而用来研磨颜料的工具,也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古砚形质。
这种自然形态的石砚和石杵到战国和西汉早期仍在使用,西汉后期出现了雕琢较为规整带纹饰的砚,东汉时期做工更为精美,如盖上浮雕盘龙,通体鎏金、镶嵌彩石等。
汉代最常见的是一种长方形的平板砚,这种砚大小不一有的还装在木质的砚盒里。
汉代除了石砚外还有陶砚、漆砚和铜砚等。
形制除长方形还有正方形、圆形、人物动物形砚。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瓷业生产蓬勃发展,瓷砚也由此兴起。
瓷砚始于三国,形制与东汉圆形三足石砚大致相同。
砚面无秞以利研墨,晋代继续沿袭传统也多为圆形三足砚,有的带砚盖。
西晋瓷砚装饰精美而东晋瓷砚比较朴实,少见纹饰。
南北朝时圆形瓷砚砚面渐渐凸起四周下陷,渐成隋唐“辟雍砚”的雏形,砚足数也逐渐增多。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唐朝国力强盛,政治经济带动文化的全面繁荣,促进了文具的同步发展,在制砚反面也开创了一个新时期。
从材质来看除了瓷砚还采用了一些专用砚才,如端石、歙石、红丝石、澄泥等。
尤其是端石和歙石这两种优质砚才的使用揭开了中国砚史上“双峰并峙”的序幕,奠定了端砚、歙砚在砚史上的重要地位。
唐砚在形制上也趋于多样化,常见的有辟雍砚、箕形砚、凤字砚、龟形砚等。
宋代文化学术高度发达文人学士对砚的审美要求也提高了,除使用外鉴赏和收藏名砚,成为文人得一大乐事,苏轼、米芾、黄庭坚都喜爱收藏名砚。
大唐视点走近制砚大师梁金凌的端砚世界
大唐视点走近制砚大师梁金凌的端砚世界大唐视点走近制砚大师梁金凌的端砚世界肇庆古称端州,隋朝开皇九年置端州。
宋重和元年,因宋徽宗赵佶即位前曾封端王,故亲赐御书,将端州改为肇庆,意为“喜庆吉祥之始”,肇庆之名自此沿用至今。
肇庆,更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产地。
今年春节前夕,应广东佛冈摄影协会之邀去讲课和交流,完毕即赶赴肇庆,看望多年未见的良师益友,中国著名端砚大师梁金凌先生。
那些天,正逢全国降温,地处华南北回归线以南的肇庆也是寒风凛冽。
驾车在风雨中一路前行,记得上一次来肇庆与大师相见还是09年的事了。
摄影:虹霓到肇庆中艺名砚厂,受到梁金凌大师和梁建权总经理的热情款待。
梁金凌,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肇庆市端砚协会副会长、端砚鉴定专家组副主任,结业于清华大学高级艺术研修班。
1985年创办中艺名砚厂。
在中艺名砚,我和梁大师品茗聊天,侃侃而谈的梁大师更多的还是他钟爱一生的端砚话题。
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天。
端砚,古时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封坑,砚资源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名贵。
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
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
摄影:虹霓据梁大师介绍: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在中艺名砚展厅,一方方弥足珍贵的端砚呈现在你的面前。
或鬼斧神功,或巧夺天工。
梁大师告诉我:制作一方好的端砚,既要有好石材,也要有好设计和好雕刻,才能达到浑然天成的艺术品味。
在展柜中,一方奥运端砚以匠心独运设计和完美无瑕工艺而吸引人们的目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梁金凌大师设计、制作的端砚,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礼品赠送给到会的嘉宾,表达了中国人民期待、喜迎奥运的深情厚谊。
天下第一砚端砚的神秘传说
天下第一砚端砚的神秘传说文房四宝,砚为其一。
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
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有与端砚齐名的歙砚。
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
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
端砚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
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
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
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
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
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
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一、包公掷砚化渚洲从广州坐船西行,来到距离肇庆市约二十公里的地方,就会看到一个形似墨砚的小岛屹立在西江中,这就是砚洲。
相传,它是由包公抛在江中的端砚变成的。
如今,鼎湖山的观砚亭,就是为纪念此事而建的。
宋朝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包公从扬州府天长县调任岭南(广东)端州知郡事。
端砚制作流程非遗文化简介
端砚制作流程非遗文化简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端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源于唐代,产于广东端州(现在的肇庆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书法篆刻】中国文房四宝之端砚
【书法篆刻】中国纸墨笔砚之端砚【书法篆刻】中国纸墨笔砚之端砚端砚砚,不单有其适用功能,并且还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这就是砚的赏识价值。
《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因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贵。
”的确,砚台在其制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点,形制式样、题材内容、构图纹饰及雕琢风格都特别讲究,并与文学、历史、绘画、金石和雕琢汇为一体,所认为历代(包括现代)文人雅士的宠爱。
端砚,是指以广东肇庆羚羊峡端溪栏柯山(斧柯山)至北岭一带出产的砚材制作之石砚而言,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给予又为现实所认同的,又称端溪砚。
肇庆古称端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县治,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辖高要等九县,宋绍圣二年,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重和元年宋徽宗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始端州更名为肇庆。
端砚长处在于向来公认在于其石质细腻温润,致密坚固;石品花纹艳丽多姿;“叩之不响,墨之无声,刚而不脆,柔而不滑,宁水不耗,发墨利笔。
”再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工制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适用性渐渐提升到明清期间的适用与赏识相联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队列,现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名扬中外。
端砚石端砚石简称端石,用端石制作的砚台因石质坚固、细腻、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的墨汁细滑、书写不坏笔、笔迹生辉、虫蚁不蛀、持久不褪色而有名于世,被文人墨客介绍为众砚之首。
地质工作者的研究成就查明,端砚石经历了约4亿年的演变才形成。
端砚石分为二类,一类基调为紫色,称紫石,另一类是绿色的、称绿石。
前者为富铝、富铁、富钾、贫钙的硅酸盐类岩石,主要矿物为含水黏土矿物中的水云母(含部分已变晶的绢云母)和少许的粉尘状赤铁矿、磁铁矿、石英等;后者为富镁的碳酸盐类岩石,主要矿物为微晶白云石和少许的水云母、磁铁矿等。
地学知识告诉我们,地球表面除水体外,其他的由岩石构成,按成因分别称为堆积岩(又称水沉岩),变质岩和火成岩。
端砚欣赏
端砚简史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
就这个意义上说,“四宝砚为首”。
砚在秦汉时已经存在,自唐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
以后,澄泥代替了红丝。
四大名砚之所以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
一、端砚名列中国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
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又称端溪砚。
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从史料记载来看,唐代中晚期,端砚已被列为贡品。
唐代端砚大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较为单调,以箕形为多,也有八棱形、长方形、方形等形制。
中唐之后,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
到了宋代,由于文化的发展,端砚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重,文人墨客除用于研墨,还喜爱端砚的鉴赏、馈赠、收藏和研究,如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苏轼的《东坡志林》等关于端砚的著述和赞美的砚铭、诗文。
砚形也从简单的箕形、方形到品类繁多,式样新颖的斧样、瓜样、卵样、兔样、琴样等等。
宋代端砚构图简练、刻工浑重、古朴、雅致、玲珑浮凸。
北南宋间叶樾《端溪砚谱》明确记载端砚式样已达49种。
清乾隆间手工精绘的《宋砚谱》,收有宋砚49方,亦有详实的记述。
明代,由于社会鉴赏砚台和收藏砚台之风甚盛,端砚在设计、造型、雕刻方面均有所突破,主要是讲究“天然去雕饰”,往往利用天然的石形、丰富的石色、珍贵的石品花纹等稍作人工点缀就创作出天人合一的艺术珍品。
在端砚镌刻砚铭,成为当时风气,一方艺术价值高的端砚,往往是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的综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