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标准修改稿206年6月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件标准(修改稿)修改说明最新文档资料
《整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改正稿)》改正说明依据几年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在深入检查、仔细商讨和宽泛征采建议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改正组形成了的《标准》(改正稿)。
标准(改正稿改正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改正和完美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整体上反应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个别表述的方式进行了改正。
如将本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取必需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获取不一样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取优秀的数学教育,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获取不一样的发展”。
2、理清了《标准》的设计思路《标准》中设计思路表述的不够清楚,改正稿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改正。
主假如对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 ,“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做了明确的论述。
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 。
确定了“数感” 、“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点词,并给出较清楚的描述。
3、对学生培育目标做了改正学生的培育目标在详细表述上做了改正,提出了“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提出了“两能”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详细内容做了适合的改正,表述方式更为合理对于三个学段的详细内容进行了适合调整。
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也做了必定的调整,增添了一些论证的要求;对“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增强了三个学段内容的层次性;为了削弱形式化,明确指出,几何证明不限于“综合证明法”。
为了减少学生的负担,改正中适合减少的一些知识点。
如“图形与几何”中减少10 个左右的知识点;在“数与代数”中删去了“一元不等式组的应用”等。
详细改正状况以下:数与代数第三学段1、明确几个看法:算术平方根最简二次根式掌握归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例,2、增添几个详细的内容: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鉴别式鉴别方程能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能否相等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不要求应用这个关系解决其余问题)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能够确定一个二次函数3、减少了部分内容认识有效数字的看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体目标”具体阐述如下: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
*在参与观察、实验、采样、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
(2)数学教育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 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 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 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关于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几何直观
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 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 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 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 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依托、利用图形进行思考、想 象。
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 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者进步,并且它是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课程目标的结构
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概述
具体 阐述
知 数问 情 识 学题 感 技 思解 态 能 考决 度
学段目标 第 第第 一 二三 学 学学 段 段段
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
1.课程内容结构上的变化 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部分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 数与式 方程与不等式 函数
符号意识
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 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 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 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 形式。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52-32=8×2, 92-72=8×4 , 152-32=8×27 ,王华接着又写出了两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修改说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修改说明一、修改工作的基本过程2005年5月,教育部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工作组,启动修改工作。
修订工作组首先到实验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听课和访谈等方式,听取第一线教师的意见;之后,针对课程标准的框架、设计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完成修改初稿。
2006年6月至9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寄发修改稿的初稿和征求意见表,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
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工作组对修改初稿又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二、修改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修改组确定的《标准》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4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
明确修改过程中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三、修改的主要方面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本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在结构上有两处调整。
一是前言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
在前言重点阐述了《标准》的指导思想、意义与功能。
明确了《标准》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依据。
明确了《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在前言中指出,“《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 二是将课程目标中的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所有比较完整的案例统一放在附录中,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免费下载)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 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 中 位 数 、众 数 、极 差 、方 差 等 ;从 数 据 中 提 取 信 息 并 进 行 简 单 的 判 断 。 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 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 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 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 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 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 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
设 计 思 路 ---关 于 学 习 内 容 之 四 : 综 合 与 实 践
综合与实践 “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 ,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 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 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 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 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 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 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 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类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订说明
四、修订的主要内容
3. “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修改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 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 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 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 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增加了 一些表述,如:“认真听讲、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都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等等。
第二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修订的基本过程 二、修订的指导思想与整体思路 三、修订过程中关注的主要问题 四、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修订的基本过程
2007年11月,完成修改稿的最终稿,提交教育部审查。
2009年2月,对《标准》审查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修改。 2010年4月,按照教育部审查意见,进行体例上的修改。包 括:增加 “课程性质” 等表述,增加 “课程资源开发与 利用建议 ” 等内容。 2010年9月,对再次修改稿做了一定的内容上修改(如增加 “珠算的认识” 等内容)和文字的全面审读,提交教育部。 在课程教材改革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教育部进行了大范 围征求意见。 2011年3月,修改稿送审。 2011年4月,审议通过,目前待教育部批准之后颁布
2003年教师对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贯彻和落实的看法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完全能实现 经过努力能较好实现 实现难度较大 难以实现
实践决定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整体 思路
二、指导思想与整体思路
其它的能力刻画,如(美国):
问题解决 推理与证明 数学交流 数学知识的连接(关联、综合) 表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修改说明一、修改工作的基本过程20XX年5月,教育部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工作组,启动修改工作.修订工作组首先到实验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听课和访谈等方式,听取第一线教师的意见;之后,针对课程标准的框架、设计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完成修改初稿.20XX年6月至9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寄发修改稿的初稿和征求意见表,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工作组对修改初稿又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二、修改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修改组确定的《标准》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4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明确修改过程中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三、修改的主要方面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本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在结构上有两处调整.一是前言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在前言重点阐述了《标准》的指导思想、意义与功能.明确了《标准》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依据.明确了《标准》的意义和功能.在前言中指出,“《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二是将课程目标中的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所有比较完整的案例统一放在附录中,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这样大大减少了《标准》正文的篇幅.2.基本理念的修改一是阐述了数学意义与性质,数学教育的作用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创新特征.例如,对于什么是“数学”?将原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课程设计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二是对基本理念的表述做了一些修改.《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个别表述的方式进行了修改.如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原来的第3、4两条合并成一条,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过程的特征,“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3.设计思路的修改《标准》中设计思路表述的不够清晰,修改稿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是对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做了明确的阐述.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描述.4.学生培养目标的修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做了修改,在几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于课程改革倡导的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归纳出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对于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在原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5.具体内容和表述方式的修改对于三个学段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主要修改内容如下:数与代数第一学段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1.增加“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2.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3.删除“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4.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x=x).”22,53=-第三学段1.明确几个概念: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算术平方根.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2.增加几个具体的内容: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不要求应用.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3.减少了部分内容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方程组的近似解.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图形与几何1.内容的结构的调整:《标准(实验稿)》的“空间与图形”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学段为(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与变换;(4)图形与位置.第三学段为(1)图形的认识;(2)图形与变换;(3)图形与坐标:(4)图形与证明.《标准(修改稿)》的“图形与几何”,第一、二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运动;(4)图形与位置.第三学段分为三个部分:(1)图形的性质;(2)图形的运动;(3)图形与坐标.其中,第(1)部分大体整合了《标准(实验稿)》的第(1)、(4)部分(图形的认识、图形与证明)的内容,以利于在探索、发现、确认、证明图形性质过程的过程中,体现两种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标准(修改稿)》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第(2)部分除了《标准(实验稿)》第(2)部分(图形与变换)的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相似外,还包括了图形的投影.这部分内容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第(3)部分包括两部分内容——坐标与图形的位置、坐标与图形的运动,比《标准(实验稿)》的第(3)部分(图形与坐标)内容有所增加,要求也更加具体、明确. 2.主要内容的修改第一学段(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3)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改为: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第二学段(1)删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2)增加“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第三学段(1)对“基本事实”(《标准(修改稿)》中不再使用“公理”这个词),在既考虑其自身的体系,又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标准(修改稿)》明确了9条基本事实.但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不再作为基本事实,而作为定理加以证明.(基本事实: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②两点间直线段最短.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④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⑤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⑥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⑦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⑧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⑨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为适当加强推理,《标准(修改稿)》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但是,不要求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其他命题.(3)对于“证明”,不仅要求“知道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而且要求“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强调证明除了用简化了的三段论证表达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符合学生思维过程的表达形式.(4)删去了一些内容:有关等腰梯形的内容.视点、视角、盲区等(降低了关于视图与投影的要求).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统计与概率1.统计与《标准》相比,《标准修改稿》对统计内容做了适当调整,使三个学段统计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方面更加明确.主要变化如下:(1)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第二,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第三,使得统计内容在第一、二学段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在收集数据方法方面,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调查等的简单方法,不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2)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平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第二,考虑到学生的特征,其他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不宜集中学习.另外,删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这一要求.(3)第三学段与《标准》相比,强调了对“随机”的体会.比如,增加了“通过案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通过表格、折线图等,了解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4)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实际上,体会数据的随机性是《标准修改稿》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一个重要变化.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修改稿》希望通过数据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以及案例21、案例43、案例73中也可以看到.(5)增加了一些案例,特别是对案例在数学上、教学上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希望对教师有所启发.2.概率与《标准》相比,《标准修改稿》的主要变化如下:(1)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2)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在第三学段,学生通过列出简单随机现象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来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概率.(3)增加了一些案例,特别是对案例在数学上、教学上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希望对教师有所启发.综合与实践在标准的修改中,根据课程实验积累的经验,进一步理清了思路,主要变化为:一、把三个学段的名称作了统一,统称为“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不另叫“课题学习”),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目的和内涵:“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还可以课内外相结合.三、对三个学段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一方面突出了创新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突出了不同学段的特点.第一学段:内容安排应强调问题情境相对简单、生动有趣、学生容易参与,可以把操作活动作为主要形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力求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步骤,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题,争取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问的合作交流.具体目标1.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第二学段: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习的兴趣和培养思考的习惯;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教师应通过问题设计、求解过程的引导,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克服困难、积极进取;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具体目标1.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于所用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过知识之间的联系.2.初步获得在给定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经验. 3.结合实际背景,初步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三学段: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注意与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具体目标1.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知识之间的关联.2.初步获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经验.3.结合实际背景,在给定目标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一步体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相应的能力.以上概要地说明了本次修改的主要内容,详细的修改内容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原文.修订稿充分吸收了近几年来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成果与经验教训,能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作出大方向上的调整,具有更强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改说明.doc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改说明根据几年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在深入调查、认真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组形成了的《标准》(修改稿)。
标准(修改稿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修改和完善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个别表述的方式进行了修改。
如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理清了《标准》的设计思路《标准》中设计思路表述的不够清晰,修改稿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
主要是对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做了明确的阐述。
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较清晰的描述。
3、对学生培养目标做了修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做了修改,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提出了“两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体内容做了适当的修改,表述方式更加合理对于三个学段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
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也做了一定的调整,增加了一些论证的要求;对“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增强了三个学段内容的层次性;为了削弱形式化,明确指出,几何证明不限于“综合证明法”。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修改中适当减少的一些知识点。
如“图形与几何”中减少10个左右的知识点;在“数与代数”中删去了“一元不等式组的应用”等。
具体修改情况如下:数与代数第三学段1、明确几个概念:算术平方根最简二次根式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2、增加几个具体的内容: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不要求应用这个关系解决其他问题)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3、减少了部分内容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有批注).doc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2007.4目录前言 (3)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4)一、基本理念 (4)二、设计思路 (5)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8)一、总体目标 (8)二、学段目标 (9)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2)第一学段(1~3年级) (12)一、数与代数 (12)二、图形与几何 (13)三、统计与概率 (14)四、综合与实践 (14)第二学段(4~6年级) (14)一、数与代数 (14)二、图形与几何 (15)三、统计与概率 (17)四、综合与实践 (17)第三学段(7~9年级) (18)一、数与代数 (18)二、图形与几何 (21)三、统计与概率 (26)四、综合与实践 (26)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7)一、教学建议 (27)二、评价建议 (32)三、教材编写建议 (37)附录1 课程目标的术语解释 (41)附录2 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中的案例 (43)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标准》编入了一些案例,以供参考。
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说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修改说明根据几年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在深入调查、认真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组形成了的《标准》(修改稿)。
标准(修改稿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例与结构做了适当调整本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在结构上有两处调整。
一是前言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
在前言重点阐述了《标准》的指导思想、意义与功能。
明确了《标准》应以《义务教育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依据。
明确了《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在前言中指出,“《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是将课程目标中的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所有比较完整的案例统一放在附录中,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同时减少了《标准》正文的篇幅。
2、修改和完善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个别表述的方式进行了修改。
如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理清了《标准》的设计思路《标准》中设计思路表述的不够清晰,修改稿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
主要是对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做了明确的阐述。
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较清晰的描述。
4、对学生培养目标做了修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做了修改,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提出了“两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2010.4目录前言 (3)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4)一、基本理念 (4)二、设计思路 (5)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8)一、总体目标 (8)二、学段目标 (9)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2)第一学段(1~3年级) (12)一、数与代数 (12)二、图形与几何 (13)三、统计与概率 (13)四、综合与实践 (14)第二学段(4~6年级) (14)一、数与代数 (14)二、图形与几何 (15)三、统计与概率 (16)四、综合与实践 (17)第三学段(7~9年级) (17)一、数与代数 (17)二、图形与几何 (20)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5)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6)一、教学建议 (26)二、评价建议 (31)三、教材编写建议 (35)附录1 课程目标的术语解释 (40)附录2 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中的案例 (41)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
《标准》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标准》编入了一些案例,以供参考。
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
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
《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2007-4目录前言 (3)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4)一、基本理念 (4)二、设计思路 (5)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8)一、总体目标 (8)二、学段目标 (9)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2)第一学段(1-3年级) (12)一、数与代数 (12)二、图形与几何 (13)三、统计与概率 (13)四、综合与实践 (14)第二学段(4-6年级) (14)一、数与代数 (14)二、图形与几何 (15)三、统计与概率 (16)四、综合与实践 (17)第三学段(7—9年级) (17)一、数与代数 (17)二、图形与几何 (20)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5)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6)一、教学建议 (26)二、评价建议 (31)三、教材编写建议 (35)附录1 课程目标的术语解释 (40)附录2 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中的案例 (41)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
《标准》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标准》编入了一些案例,以供参考。
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课程设计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设计思路(一)关于学段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学习活动的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标准》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学习活动结果目标的不同水平,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学习活动过程目标的不同程度(术语解释见附录1)。
(三)关于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数与代数“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
◆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
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证明(包括逻辑和运算)结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在“统计与概率”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在概率的学习中,帮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是重要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四)关于实施建议为了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标准》分别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教材编写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同时,为了更好地说明课程内容,《标准》在相关部分提供了一些案例(参见附录2)。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