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知识
中国地理知识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多样的地理景观。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著名的地理景点等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知识。
一、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邻近韩国、日本等国家,西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
北起蒙古国,南界越南、老挝等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14个与周边国家接壤的国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二、地形地貌中国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等。
中国的地势主要由西北高、东南低的梯度构成,西部和南部是高原和山地,例如青藏高原、巴山蜀水等;东部和北部是平原和丘陵,例如长江流域和华北平原等。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峡谷长江三峡,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为中国带来了独特的地理风貌。
三、气候特点中国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
中国地域广大,南北长达5000多公里,跨越了多个纬度带。
因此,中国北方较冷,南方较热,气温和降水分布不均匀。
在中国北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而在南方,气候湿润多雨。
中国还是灾害多发地区,常常受到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四、自然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硫磺、钢铁、铝等矿产资源,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稻谷、小麦和棉花产区。
中国的自然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著名的地理景点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地理景点,吸引了无数游客。
例如,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地标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黄山以其奇特的峰林和云海而闻名;张家界则以其险峻的山峰和石柱而著名;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和独特的植被吸引着众多旅游者。
中国的地理景点丰富多样,每一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结论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地理知识的国家。
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到自然资源和著名的地理景点,中国都展现了其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通过了解中国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的美丽,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感情。
中国地理 知识点
中国地理知识点中国地理概况:中国,位于东亚,是世界第三大面积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它东临黄海和东海,南界南海,西连新疆、西藏、云南,北接蒙古和俄罗斯。
中国的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丘陵和沙漠等地形地貌。
地理位置和边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中国的边界线长达2.2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包括蒙古、俄罗斯、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
这些边界线跨越了高山、河流和湖泊等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地貌多样化,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地带、华北平原、西南高原、青藏高原、新疆盆地和东北平原等。
东部沿海地带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包括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
华北平原位于华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地带,农业发展十分重要。
西南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包括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
这个地区地势较高,山脉交错,气候多样。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也是亚洲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新疆盆地位于中国的西北边疆,是亚洲内陆最大的盆地之一。
这个地区拥有广袤的沙漠和戈壁地貌,同时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能源生产区。
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这个地区也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
主要山脉和河流:中国拥有许多著名的山脉和河流。
其中,长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的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除此之外,还有松花江、黑龙江、珠江等重要河流。
中国的主要山脉包括秦岭、太行山、华山、长白山、黄山和喜马拉雅山等。
喜马拉雅山位于中国西南边界,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也是珠穆朗玛峰所在地。
气候和自然资源: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差异很大。
北方气候干燥,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而南方气候湿润,四季温暖。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它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铝等矿产资源。
此外,中国还是世界重要的农业和渔业大国,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渔业资源。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北临黄海、东海和渤海,西与14个国家接壤,南濒南海,陆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国家。
二、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北高南低,地势南高北低。
主要地势有平原、丘陵、高原和山地。
中国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呈现阶梯状。
1. 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包括松花江和辽河平原。
2.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有大量小山丘和丘陵,由商南纵向的山脉和沿海平原组成。
3. 中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4. 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南亚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势复杂,山地多。
5. 中国西北地区地势复杂,有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众多山脉。
6. 中国南部有许多低山丘陵,是湘江、赣江、崇山峻岭,大部分地区是丘陵和盆地。
三、气候中国气候多样,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旱涝频繁,温差大。
温带气候占中国面积的70%以上,热带气候约占2%。
1. 华北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天气变化大。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 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夏季雨水多。
3. 西南地区气候多变,风雨无常,气候复杂多样。
4. 西北地区干旱,雨量少,气候干旱,季节明显。
5.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温度极低,雨量较少。
四、水系中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达784.1万平方千米。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市。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其他著名河流还包括长江支流、黑龙江、珠江、淮河、壶口、松花江等。
五、自然资源中国是全球资源大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资源等。
中国的山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1.66%,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六、文化遗产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等。
如长城、敦煌莫高窟、颐和园、泰山等。
同时还有丰富的古代文化和历史文化。
七、人口和城市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国,也是城市化率较高的国家。
中国地理(全)
二、疆域
1、面积:
陆地面积有960万km2 (300万km2管辖的海域)。
领海: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伸,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领海的范围是 从大陆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国家对领海行使主权。 专属经济区:从大陆海岸基线向海中延伸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所属国家 具有勘探、开发、使用、养护、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资源的 权利,对人工设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环保等的权利。其它国家仍然享有 航行和飞越的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的其他符合国际法的用途(铺设 海底电缆、管道等)。
120° 140° 160° 180° 160°
东 半 球 西 半 球
既跨日界线两侧, 又跨东西半球,还跨南北两半球。 其经纬度位置使洲内各地同时具有两个不同的日期、两个相 反的季节。
2. 海陆位置 亚洲 非洲 印度洋 大洋洲 南极洲 位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与南北美洲遥遥相对。 太 平 洋 南 美 洲 北 美 洲
四 大 高 原
我国第二大高原, 地势平坦开阔,多 草原、荒漠。
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上黄土分布 最深、最广的地区, 水土流失严重,地 表形态“沟壑纵 横”。
鸸鹋
针鼹
针鼹
桉树可能起源于白垩纪末。在已 知的七百多种桉树中,原产地绝 大多数在澳洲大陆,少部分生长 于邻近的新几内亚岛、印度尼西 亚,以及菲律宾群岛。19世纪引 种至世界各地,目前有96个国家 或地区有栽培。 桉树,常绿植 物,一年内有周期性的老叶脱落 现象,大多品种是高大乔木,少 数是小乔木,呈灌木状的很少。 树冠形状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 枝形等。单叶,全缘,革质,有 时被有一层薄蜡质。叶子可分为 幼态叶、中间叶和成熟叶三类, 多数品种的叶子对生,较小,心 脏形或阔披针形。
第1部分 微专题3 中国地理
微专题(三)中国地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示意图自然环境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形复杂多样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以高原为主,主体是青藏高原,还有柴达木盆地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以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自然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湿热干旱高寒经济发展农业以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和甜菜等以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等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以灌溉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河谷农业工业有辽中南和京津唐工业基地有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石油、天然气丰富,西气东输工程起点太阳能、地热资源丰富读我国四大地理分区图,完成1~2题。
1.(2022·新泰月考)图中山脉甲和河流乙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关于该界线的地理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①1月0℃等温线②400 mm年等降水量线③河流有无封冻期的界线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⑤第二、三级阶梯的界线⑥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⑦旱地与水田的界线⑧人口地理界线A.①②④⑥B.②⑤⑥⑦C.①③⑥⑦D.④⑤⑦⑧2.(2022·新泰月考)传统农业的发展深受自然条件影响,下列关于特色农业、主要粮食作物及其自然环境特征,适合图中区域B的是(B)A.河谷农业—青稞—高寒B.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小麦—干旱C.旱地农业—小麦—冷湿D.水田农业—水稻—湿热第1题,据图可知,甲是秦岭,乙是淮河,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1月0℃等温线、800 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河流有无封冻期的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旱地与水田的界线。
人口地理界线是黑河—腾冲一线。
第二、三级阶梯的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第2题,区域B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发展种植业需要灌溉水源,故农业是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农作物是小麦。
中国地理(全)
第一章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点§1.1 中国的国情与国际地位一、中国的国情1.历史悠久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5000多年,是世界四大文明起源国之一,是东方文明的起源地,为世界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人口众多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4左右,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载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为12.95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21%。
(05年11月1日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为130756万人) 3.面积辽阔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104km2,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
中国有领海面积473 ×104km2,被称为蓝色国土。
4.海陆兼备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陆地有陆地疆界22230km,海疆32000km,海陆兼备,为对外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 刚刚超过1000美元。
二、中国的国际地位1.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GDP总量:1978年3624.1亿元,2002年102398亿元,2005年182321亿元,1978—2002年均递增率14.94%GDP世界排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年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五预计:2005年超过法国居世界第四;2020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 205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人均GDP:1978年379元,2002年7972元,24年增长21倍。
05年人均GDP1352美元,居世界第12位2.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中、俄、巴、澳、美,世界上5个能独立供给资源的国家)3.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外汇储备持续增加200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6208亿元,占世界的4%。
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的排名:95年第11位;97年第10位;99年第9位;00年第8位;02年第6位。
中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比重不断增长,2001年达674亿美元。
中国地理
中国一.位置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
属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只在高山地区有终年冰雪带。
2.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3.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5范围:(1)我国的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
(2)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附近)最南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4°N附近)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73°E附近)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附近)(3)①陆上国界线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河口,共2000多千米。
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 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②我国陆地相邻的国家(14):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部缅甸老挝越南③隔海相望的国家:东韩国、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4)行政区划:34个省级行政区4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5 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23 个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台湾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①跨经度最广:内蒙自治区跨纬度最广:海南省②面积最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最小:澳门特别行政区③人口最多:河南省人口最少:西藏自治区④华侨最多:广东省福建省少数民族最多:云南省⑤邻国最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邻省最多: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⑥岛屿最多:浙江省⑦海岸线最长:广东省二.地形1.特征:(1)地形多种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五种地形俱全,山区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2)山地构成中国地形顾家,高原、平原、盆地分布其中(3)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①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②第二阶梯:多高原盆地,海拔1000----2000米③第三阶梯:平原丘陵为主,海拔在500米以下④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2.主要山脉:(1)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阿尔泰山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2)山脉的分界线意义①大兴安岭a.西侧非季风区,东侧季风区b.西侧内蒙古高原,东侧东北平原②太行山a.西侧第二阶梯,东侧第三阶梯b.西侧黄土高原,东侧华北平原c.西侧山西省,东侧河北省③巫山a.西侧第二阶梯,东侧第三阶梯b.西侧四川盆地,东侧长江中下游平原c.西侧重庆,东侧湖北④横断山a.西侧第一阶梯,东侧第二阶梯b.西侧青藏高原,东侧四川盆地云贵高原⑤武夷山a.西侧江南丘陵,东侧浙闽丘陵b.西侧江西省,东侧福建省⑥天山a.南侧南疆暖温带,北侧北疆中温带b.南侧塔里木盆地,北侧准噶尔盆地⑦昆仑山a.南侧青藏高原,北侧塔里木盆地b.南侧西藏,北侧新疆⑧秦岭a.南侧汉中谷地,北侧黄土高原b.1月0°C等温线;c.亚热带和暖温带;d.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e.800mm等降水量线;f.湿润和半湿润;g.河流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无有结冰期.含沙量小大;h.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i.水田和旱地;j.水稻和小麦;k.一年二熟和二年三熟.⑨南岭a.南侧珠江流域,北侧长江流域3.四大高原(1)青藏高原①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以西,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祁连山以南,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等②自然地理特征:a.世界海拔最高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左右b.边缘和内部分布着高大山脉,内部山脉相对高度不大c.雪山连绵,冰川广布③人文地理特征:a.以畜牧业为主b.种职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c.人口稀少(2)内蒙古高原①地理位置:位于我国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长城以北包括甘肃。
中国地理第3篇:中国经度范围,时区和内部地方时差
这是中国地理第3篇,时间地理第3篇。
一.中国时区和北京时间中国最东端是黑龙江的黑瞎子岛(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东半部是俄罗斯所有,西半部中国所有,东经135°。
中国最西端是新疆的乌恰县,东经73°。
(注意中国领土最西端是阿克陶县,但是经度最西端是乌恰县)中国横跨东五(东经75°正负7.5°范围内),东六(东经90°正负7.5°范围内,东七(东经105°正负7.5°范围内),东八(东经120°正负7.5°范围内),东九(东经135°正负7.5°范围内)五个时区。
但是中国统一采用东八区,也就是东经120°所在的地区的地方时作为中国统一时间。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京时间,其实北京时间不是北京的地方时,因为北京地处东经116°,北京地方时间和北京时间实际相差16分钟。
而中国的北京时间最准确的地方是在江浙沪等沿海地区,这些地区正好处于东经120°附近。
二.代表性经度的地区和中国地方时差中国由于统一采用东八区区时,也就是北京时间,所以名义上不存在时差。
但是由于中国横跨5个时区,所以实际各个地方之间是存在时差的。
代表性经度的地区1.东经135°:黑龙江黑瞎子岛。
中国最东端。
2.3.东经120°:浙江杭州。
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山东东部,江浙沪地区,福建东北部,台湾西部。
4.5.东经116°:北京。
6.7.东经105°:内蒙古西部,宁夏西部,甘肃东部,四川东部(没到重庆),云南贵州广西交界附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最东端是东经135°,最西端是东经73°,所以整个中国的最中部差不多就是东经105°。
8.9.东经90°:在青海,新疆,西藏交界处附近。
10.11.东经75°:中国的东经75°和73°都经过新疆乌恰县。
中考地理复习 模块三 中国地理 12.第九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14.12 最多
亿(不包 的国家
人口特点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把 计划生育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人口政策 ;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
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考点3 我国的人口(重点) (2)人口增长变化
考点3 我国的人口(重点)
1.三级行政区划 我国基本实行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乡(镇、 民族乡)三级行政区划。
考点2 我国的行政区划(重点)
2.34个省级行政区域 我国有 23 个省、 5 个自治区、 4 个直辖市和 2 个特别行政区, 共计 34 个省级行政区域。
(1)23个省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特色建筑 少数民族的特色民居异彩纷呈,如傣族的 竹楼 、蒙古族的 蒙古包 、藏 族的碉房、侗族的鼓楼等。
考点4 我国的民族(重点) 2.民族风情
民族 重大节日或传统活动
蒙古族
那达慕节,赛马、摔跤 等
朝鲜族
跳板、长鼓舞
苗族 高山族 侗族
跳芦笙、赛歌会 丰收节
斗牛节、赶歌会
民族 重大节日或传统活动
傣族 泼水节 、孔雀舞
藏族 雪顿节、锅庄舞 彝族 火把节 汉族 赛龙舟 维吾尔族 手鼓舞、木卡姆艺术
考点4 我国的民族(重点)
名称
简称
黑龙江省
黑
吉林省
吉
辽宁省
辽
河北省
冀(jì)
山东省
鲁
江苏省
苏
浙江省
浙
福建省
闽(mǐn)
广东省
粤(yuè)
行政中心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石家庄 济南 南京 杭州 福州 广州
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地理)课件第3章 中国地理第3节 中国的地形 (共64张PPT)
(一)中国的山脉走向
中国山脉走向可划分为五种类型:①东——西走向;②南——北 走向;③西北——东南走向;④东北——西南走向;⑤弧形山脉
(三)中国的主要山脉
①东——西走向(5)
阴山 秦岭
南岭
北列:天山——阴山 中列:昆仑山——秦岭 南列:南岭
(三)中国的主要山脉
山脉走向 山脉名称 地理事物的分界线
横断山
南侧 天山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北侧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五)中国的主要地形
山脉名称
太行山 武夷山 巫山 吕梁山 南岭 大别山 大巴山 祁连山 两侧行政区的名称 东侧 西侧
河北 福建 湖北 山西 江西 重庆
山西
陕西
南侧
广东 湖北
北侧
湖南 河南
四川
青海
陕西
甘肃
第2节 中国的地形
五、中国的地质灾害
天山 阴山
北侧是准噶尔盆地,南侧是塔里木 盆地 北侧是内蒙古高原,南侧是黄土高 原
东西走 昆仑山 北侧是塔里木盆地,南侧是青藏高 向 原 秦岭 北侧是黄土高原,南侧是四川盆地 ,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 南岭 北侧是江南丘陵,南侧是两广丘陵 ,湖南、江西和广东的省界
(三)中国的主要山脉
②南——北走向(2)
(四)中国的三大丘陵
中国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位于第三阶梯上
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东南丘陵
(四)中国的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
(四)中国的三大丘陵
山东丘陵
(四)中国的三大丘陵
东南丘陵
(五)中国的主要地形
山脉名称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两侧地形区的名称 西侧 东侧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中国的地理位置描述
中国的地理位置描述摘要:一、中国的地理位置概述二、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1.海陆位置2.半球位置3.经纬度位置三、中国地理位置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四、中国地理位置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五、中国地理位置对旅游业的影响六、中国地理位置对外交流的影响正文:一、中国的地理位置概述中国位于地球的东半球,太平洋的西岸,亚欧大陆的东部。
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小部分位于南半球。
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
二、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1.海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既有广阔的陆地,又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沿海港湾众多,便于发展海洋运输事业。
2.半球位置中国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具有显著的北半球和东半球的地理特征。
3.经纬度位置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 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这种地理特征使得我国气候多样,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三、中国地理位置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中国的地理位置对我国的交通运输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陆地总面积约960 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因此在交通运输方面,我国发展了陆地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以满足人们出行和物流运输的需求。
四、中国地理位置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国的地理位置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南北跨纬度50 度,气候差异大,有利于农业生产。
我国东部降水充沛,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同时,我国地理位置使得我国拥有多样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为农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五、中国地理位置对旅游业的影响中国的地理位置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
东部沿海地区有美丽的海滩和岛屿,南部有热带雨林和山水风光,西部有高原和雪山,北部有冰天雪地的景色。
这种多样性的地理特征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六、中国地理位置对外交流的影响中国的地理位置对我国对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相邻,与东南亚、南亚、印度等国家接壤。
中国地理常见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常见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世界上陆地面积第三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中国地理常见知识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下面将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水文资源、植被动物、人口分布、经济地理等方面进行总结。
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海,东南临东海,西靠西伯利亚、蒙古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北邻俄罗斯、蒙古国、朝鲜和哈巴河地区。
中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东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重要枢纽。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势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外交关系提供了便利条件。
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地貌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和河流湖泊等。
中国高原主要有青藏高原、西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其中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中国盆地主要有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西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盆地等。
中国平原主要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其中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平原。
中国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以长江、黄河、珠江、淮河为主要河流,洞庭湖、太湖、鄱阳湖、鄱阳湖等为主要湖泊。
气候环境中国的气候环境不仅多样,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中国主要有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四大气候区域。
中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北方气候寒冷干燥,西藏高原气候严寒天气条件恶劣,所以成为世界屋脊。
中国气候环境的多样性是中国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原因之一。
水文资源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河流湖泊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中国主要河流包括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主要湖泊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鄱阳湖等。
中国的水文资源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保障。
植被动物中国的植被和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拥有着上万种植物和动物资源。
中国南方植被多样,主要有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北方植被类型相对简单,以针叶林为主。
《中国地理》专题知识点大汇总
《中国地理》专题知识点大汇总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最南4度N,最东135度E,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
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
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一、我国人口概况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早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1、大杂居、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1、主要山脉: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内蒙古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开阔坦荡。
黄土高原:黄土分布,植被少,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小型坝子,喀斯特地貌典型。
3、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南疆、天山-昆仑山之间面积大,沙漠广,西高东低,边缘有绿洲;准噶尔盆地:北疆,天山-阿尔泰山之间沙漠小,多风蚀地貌,西侧有缺口;柴达木盆地:地势较高,多戈壁沙漠,东有沼泽盐湖;四川盆地:北高南低,内有丘陵平原,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小学四年级社会教案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山脉
小学四年级社会教案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山脉中国地理位置特点和主要山脉的认识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丰富资源的东方国家,位于东亚的东部边缘,陆地面积达到了960万平方千米,是全球第三大国家。
中国被太平洋环抱,与14个国家接壤,包括俄罗斯、蒙古、朝鲜、越南等。
中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仅决定了其辐射亚洲甚至世界的影响力,也造就了丰富的地貌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北半球东亚地区,北纬18°10′~53°33′,东经73°40′~135°05′。
整个国家呈东西长、南北狭状,南北距离约5435千米,东西距离约5040千米。
中国地理位置上有广袤的边海线,包括长江、黄河等重要水系,被视为“天然屏障”。
中国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拥有广阔的陆地和海洋资源。
东海、南海辐射亚太地区,享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黄河、长江等重要河流带来了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中国还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铜、铝等。
二、中国的主要山脉中国地理上山脉众多,其中一些山脉连绵起伏,构成了中国壮美的自然景观。
以下是中国主要的山脉:1. 长白山脉:长白山脉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条绵延千余公里的山脉。
长白山脉的主峰--白云峰是中国第二高峰,景色秀丽。
这里也是东北虎生存的主要栖息地。
2. 秦岭山脉:秦岭山脉横贯中国中部,东起山东,西至甘肃。
秦岭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秦岭山脉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如兵马俑就出土于秦岭附近的秦始皇陵区。
3.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区。
这片高原广袤辽阔,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是源源不断的河流发源地,被誉为“亚洲的水塔”。
4. 华山:华山位于中国陕西省,其险峻的山峰和奇特的地貌吸引了众多的登山爱好者。
作为中国的五岳之一,华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之一,被誉为“西岳”。
5. 崑崙山脈:崑崙山脈是中国西南边境的一片山脉,也是亚洲著名的山脉之一。
中国地理高三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高三知识点总结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内容广泛丰富,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
下面对中国地理高三知识点进行总结。
地貌中国地处世界第三大陆亚洲的东部,地处地球北半球,东临太平洋,西临欧亚大陆。
中国地理上有东西两大基本形态北长南短。
中国地势大体而言,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从海拔数来分,高为冰雪区和雪质区,低为沿海平原地区。
中国地貌以山地为主,广大平原平均高程低于500米。
气候中国地处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和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之间,在南北方向上有明显的温度差别和降水分布格局,造就了我国气候带的分布特点。
在幅员辽阔的地域内,上、下游左、右岸等相互之间差别很大。
气候类型丰富,分布不均,形成了多种独特的气候景观。
水文中国是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2,330亿立方米,其绝对遗漏百里。
水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西部地区水资源贫乏。
中国水文地理经过了先秦时期的开墾民主,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壮族民族杂交繁衍,清代辫丝历史的必然结果同南水北调工程保水工程,同一条修建轻轨的农业发展,人口的发展等。
土壤中国土壤资源丰富,具有中国特色和区域特殊性。
中国地土壤资源疏松分布,地势高、地震多的西北地区,土壤类型多为棴性土壤;山地和丘陵地区苗地为主,土壤类型多为酸性;平原地区黑壤资源占有绝对优势;南方地区亚热带水稻主产区和西南地区盛产柑桔资源丰富。
植被中国植被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多样性和区域特殊性。
中国林地资源丰富,以森林资源为主,占地1.9万吨平方公里,占世界总林地面积的1/10。
中国地区的森林资源分布特点明显;我国面积最大的密林乔木资源最为丰富的是滨海地带、长江流域地区、西南丘陵地带和东部大平原地区。
动物中国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总物种数约为47693种,其中脊椎动物5481种。
中国是长江、黄河、辽河、黑龙江、珠江、长江、南海等的流域,涉及的地区有亚热带寒温带和温带气候类型,生态类型丰富多样,形成了中国丰富多样、生态景观层出不穷的动植物资源。
中国地理 主题三 中国的经济(共30张PPT)
古和新疆北部
生长期短
棉花
形成了黄河流域、新疆南部、长 喜温好光,适合深厚疏
江流域三大棉产区
松的土壤
5.发展农业的原则——_④__因__地__制__宜___ (1)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优势,如热量、水分、地形和土壤等。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交通运输、技术水平、国家 政策等。
电子电器、服 装、食品、玩 具等
4.工业分布 (1)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运输条件、劳动力市场、市场消费因素、 经济管理体制、区域政策、价格及税收制度、信息网络的通达度等。 (2)工业分布格局:东部沿海——工业中心密集,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 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且多为重工业。
我国最大的 综合性工业 基地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 厚;科技力量强大;水 陆交通便利
上海、南 京、杭州
钢铁、机械、 纺织、电子 等
珠江 三角
洲
以②__轻__工_业__ 为主的综合 性工业基地
交通便利;靠近香港、 东南亚,位置优越;多 侨乡,易引进外资和技 术;经济特区开放早, 有技术和管理优势
广州、深 圳、珠海
工业 【一个基本格局】 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东部沿海密集、中部较多、西部稀疏。 【四大工业基地】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农业
1.农业及其重要性 (1)农业主要包括__①__种__植__业__、__畜__牧__业__、__林__业__、渔业等部门。
(2)作用: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 供物质保障,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是我国国民 经济的基础。 (3)现状: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国家正在采取多种措 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地球与地图以及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
这些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下面我对这些知识点逐一进行详细介绍。
1. 世界地理世界地理是高中必修三地理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学习世界地理课程时,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同的洲、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景观和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了解全球的发展趋势以及各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情况,这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2. 中国地理中国地理在高中必修三地理课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习中国地理除了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等,还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
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国家,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我们的未来。
3. 地球与地图地球与地图是另一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它涉及到了整个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以及各种地图的制作和使用。
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的活动,并且可以更加准确地使用地图进行导航或旅行等。
4. 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最后一个重要的地理知识点是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是人类不可控制的因素,但是我们需要学习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灾害。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以及它们的起因和影响,以便在发生灾害时进行更好的应对。
在学习高中必修三地理课程时,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只有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际操作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真正的地理景观和问题。
第二,要注重知识的互通。
地理学科不仅涉及到地理知识,还与历史、生物、化学等许多学科有关。
因此,在学习地理课程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第三,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地理课程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地图制作和研究论文写作等能力,以便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教程1、地理景观格局:包括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三大经济区(东部沿海经济带,中部带,西部带)2、地理景观特征:(1)、地形多样,山地高原占主体,成网格状分布。
(2)、景观复杂性。
(3)、现代景观与遗存景观叠置交织。
(4)、人类活动广泛深刻,复杂多样。
3、地理过程特征(1)、气候季节变化明显。
(2)、季风降水不稳定。
(3)、地壳物质不稳定,构造运动活跃。
(4)、地表起伏显著。
(5)、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
4、中国的地貌特征及地理意义:(1)、地势较高,高差显著,地表起伏大,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成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走向,便于东西航运。
(3)、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阶梯开发。
(4)、地势高低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
5、领海:是领海基线以外宽度为12n mile的海域。
6、专属经济区:为领海基线以外的海域,宽度不超出200n mile.7、干燥度(K):某个地区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K<1800mm湿润地带K:1~1.49400~800mm半湿润地带K:1.5~3.9200~400mm半干旱地带K>4.0<200mm干旱地带8、土地利用: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的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经营活动。
它是一个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9、土地利用的驱动力:(1)、西部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的共同驱动,即生存性经济福利—生态安全驱动。
(2)、东部城市化,工业化与耕地保护的共同驱动,即最优经济福利—粮食安全驱动。
10、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标诸要素的综合体。
11、土地覆盖类型的宏观变化特征:从东南向西北呈现为森林、农地与森林、草地与灌丛、半灌木与沙漠覆盖的递变。
12、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指示大尺度植被覆盖和植被生产力的良好指标,广泛应用于大尺度植被活动状况的研究。
13、中国水热格局的特点(1)、东寒冷夏暖热(2)、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3)、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
(4)、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5)、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6)、降水变率大。
14、几条重要等值线的分界意义:800mm旱地和水田小麦和水稻湿润与半湿润亚热带与温带400mm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森林、草原植被农耕区与游牧区东南和西北200mm干旱与半干旱沙漠与草原15、中国河流的径流地带: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缺水带16、中国耕地的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藏东南边缘一线以东以南地区17、中国人口总量特征:(1)、基数大(2)、人口波动上升(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出生率,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18、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1)、人口自然构成:性格结构不均衡,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2)、人口社会构成:增长较快的少数民族人口,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3)、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
19、中国人口密度时空格局变化特征:(1)、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稀疏(2)、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3)、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4)、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20、胡焕庸人口分界线及其地理意义:(爱辉——霍林河段(地形温度影响),霍林河——榆林段(降水影响)、榆林——天水段(黄土分布与降水限制)、天水——腾冲段(地势及气温条件))意义:(1)、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爱辉—腾冲线或黑河—腾冲线)(2)、奠定了中国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基础;是中国人口分布的突变线;从膳食年代到至今是一条岿然不动的线。
21、中华民族的地理分布特征:(1)、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
(2)、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3)、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分布于山地和高原(4)、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
22、城市规模政策: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23、中国城镇化的特点和影响:(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
(2)、城市的规模等级结构基本合理。
(3)、城市化的区域差异较明显(4)、流动人口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明显。
(5)、大城市的中心地位在城市化过程中得以加强。
(6)、当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中小城市数量出现迟滞。
24、自然资源的特点:(1)、类型齐全,分布广泛。
(2)、总量大,人均量少。
(3)、数量减少,后备不足。
(4)、质量差异较大,优质自然资源比重小。
(5)、可更新的自然资源质量降低,影响生态环境。
25、农业生产的三大地域及九大农业区:(1)、东部地域,中部地域,西部地域(2)、东部:东北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中部:内蒙及长城沿线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区;西部:甘新区,青藏区。
26、林业发展的基本格局:东扩、西治、南用、北休。
27、我国能源流动的格局: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北油南输、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28、中国遗产资源的四种类型: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9、我国工业集聚区:辽中南,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31、中国自然区划的原则: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应用性原则。
32、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地势低平,季风影响显著,气候湿润,河网纵横;西北干旱区: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土壤贫瘠,主要的风沙来源地;青藏高寒区:空气稀薄,气温低寒,辐射强,风力强,环境恶劣。
33、南水北调工程基本路线:西: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道,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东:东线工程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送水,途径苏、皖、鲁、冀到天津。
中: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34、自然分界线:(1)、秦岭—淮河一线,中国南北方的分界,亚热带与暖温带,零度等温线;(2)、400mm 等降水量线,中国东南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农区与主要牧区,森林与草原。
35、三条重要的农业地理分界线:400mm等降水量线;东部以秦岭—淮河线为界;西部以青藏高原北缘为界。
36、行政区:是指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根据政治、经济、民族、历史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把领土划分成大小不同,层次不等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政权机关,进行社会管理的制度。
37、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的最终区划结果(一级城市经济区):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北方区、东中区、南方区)。
38、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地带:全国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
中部地带:全国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
西部地带:全国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
39、七大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长三角及沿江经济区、中部五省经济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东南沿海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区、西北沿海经济区。
40、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41、中国土地退化的基本特征:(1)、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发展快。
(2)、类型组合的地域差异大。
(3)、危害严重。
42、中国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类型组合:p281地带类型组合区土地退化类型组合不合理土地利用沿海东部沿海盐渍化,土地污染、沙化丘陵植被破坏灌溉与污染东南部沿海水土流失,土地污染,潜育化东部东北水土流失,土地污染,沙化,冻融侵蚀山地丘陵植被破坏灌溉与污染华北东南水土流失,潜育化中部草原与农牧交错沙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经营粗放过度开垦和放牧滥牧滥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沙化,草地退化西南水土流失,石化,潜育化,土地污染西部西北沙化,盐渍化,草地退化过度放牧滥垦滥伐青藏冻融侵蚀,草地退化,盐渍化43、土地退化对中国区域的影响:1)加剧土地资源短缺,影响食物安全;2)加剧自然灾害,影响生态安全;3)加剧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全;4)降低固态能力,加剧气候暖干化。
44、土地侵蚀:是在水力、风力、冻融力和重力等自然力以及人类活动力的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45、土地盐渍化:是指在特定气候、水文、地质及土壤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及人为引水灌溉不当所引起的土地盐化与碱化过程,主要是土地质量的退化。
46、水土流失:是脆弱的自然环境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不稳定的季风降水和较低的森林覆盖度)。
47、水土流失的区域影响:(1)、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和丧失,使农业可持续条件丧失;(2)、水土再分配使江河淤积、洪水泛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使经济损失,社会失稳。
48、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49、灾害系统的四个要素: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
50、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1)、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2)、自然灾害灾情严重;(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51、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
52、自然灾害带:海洋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西北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
53、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在有些地区超过环境自净能力;(2)、环境污染具有“压缩型”、“复合型”特征;(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引起的污染特征;(4)、面源与点源并存,有些地区面源污染趋于严重。
54、生物多样性的特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55、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内涵包括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性原则,主权原则,共同性原则。
56、全国生态建设总体布局分区: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南方丘陵红壤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漫岗区,青藏高原冻融区,草原区。
57、生态建设工程的名称:“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长江上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建设体系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退牧还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