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1. 章节2. 引言:-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 解释摩尔(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

3. 知识点1:物质的量的定义- 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基本单位(原子、分子、离子等)数量的物理量。

- 摩尔的定义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4. 知识点2: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 如何使用元素周期表确定元素的摩尔质量。

5. 知识点3:气体的摩尔体积- 理想气体状态下的摩尔体积概念。

- 标准条件下的摩尔体积值。

6. 知识点4:物质的量浓度- 浓度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 摩尔浓度的计算方法。

7. 知识点5: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量- 化学反应的物质的量关系。

- 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

8. 知识点6:溶液的配制- 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

- 实验室中配制特定浓度溶液的步骤。

9. 知识点7: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 通过实际例子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10. 知识点8:化学计算技巧- 介绍在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数学技巧。

- 解决复杂化学计算问题的方法。

11. 结论:- 总结物质的量及其相关计算在化学学习和实验中的应用。

- 强调准确计算的重要性。

12. 附录:- 提供相关公式汇总。

- 包括重要的常数和参考数据。

13. 参考文献:- 列出在编写知识点总结时参考的主要文献和资料。

请注意,这个框架只是一个起点,您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来填充和扩展每个部分的详细信息。

此外,为了确保文档的可编辑性和可操作性,建议使用Word或其他文字处理软件来创建文档,并确保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来组织内容。

在实际撰写时,还应注意使用准确的化学术语和符号,以及提供实例和练习题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 遗传物质:DNA是生物遗传的基础,它携带了生物个体遗传信息。

2. DNA的结构:DNA是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由糖、磷酸和碱基组成。

碱基包括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3. DNA的复制:DNA分子可以通过复制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复制过程是DNA解旋、互补复制和连接复制三个步骤的循环进行。

4. DNA的RNA转录:RNA是DNA的一条复制品,经过转录后产生的RNA称为信使RNA(mRNA),它可以携带DNA信息到细胞质中,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5. 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通过mRNA的指导,由核糖体在细胞质中合成。

蛋白质合成分为翻译和修饰两个过程。

6. 基因的表达调控:生物体内的基因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被“开启”或“关闭”,从而控制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合成。

7. 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等。

8. 突变和突变率: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突发性、不可逆转的基因变化。

突变率是指突变发生的频率。

9.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交换染色体上物种导致的遗传性状变化。

基因重组包括随机重组和非随机重组。

10.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结构发生异常的变化,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染色体结构异常两种。

11. 遗传性状的分离和组合:生物的表型能够通过性状的分离和组合来体现不同基因的遗传。

12. 自交和杂交:自交是指同一个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进行交配,杂交是指不同物种之间进行交配。

13.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的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形成了遗传学的基础。

14. 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指个体所携带的基因的组合,表型是指基因型在外部表现出来的性状。

这些知识点是第四章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生物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的原因,以及基因表达和遗传性状的相关机制。

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第四章: 二次函数1. 二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二次函数的形式为 f(x) = ax² + bx + c,其中a、b、c为常数,且a ≠ 0。

-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个抛物线(开口向上或开口向下)。

- 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b/2a, f(-b/2a))。

- 当a > 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 < 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 抛物线的对称轴方程为 x = -b/2a。

2.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特征:- 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最小值是顶点的纵坐标。

- 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最大值是顶点的纵坐标。

- 当a > 0时,抛物线在对称轴的两侧单调递增;当a < 0时,抛物线在对称轴的两侧单调递减。

- 抛物线与x轴交点称为零点,可以通过解二次方程求出零点的坐标。

3. 二次函数的图像平移:- 对于二次函数 f(x) = ax² + bx + c,向右平移h个单位的函数可以表示为 f(x - h) = a(x - h)² + b(x - h) + c。

- 向右平移h个单位相当于将函数沿x轴正方向平移h个单位,反之向左平移h个单位。

- 向上平移k个单位相当于将函数沿y轴正方向平移k个单位,反之向下平移k个单位。

4. 二次函数的最值和解析式:- 当a > 0时,二次函数的最小值为顶点的纵坐标;当a < 0时,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顶点的纵坐标。

- 通过配方法(完成平方),可以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转化为顶点坐标。

5. 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 一次函数可以看作是二次函数的特殊情况,即当a = 0时,二次函数变成一次函数。

- 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像不相交或相切的情况下,方程 ax² + bx + c = 0 有两个解;- 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像相交的情况下,方程 ax² + bx + c = 0 有一个解;- 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像重合的情况下,方程 ax² + bx + c = 0 有一个重解。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单选题1、如图所示,水平轨道AB和倾斜轨道BC平滑对接于B点,整个轨道固定。

现某物块以初速度v0从A位置向右运动,恰好到达倾斜轨道C处(物块可视为质点,且不计物块经过B点时的能量损失)。

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均速度为v̅1,在BC斜面上的平均速度为v̅2,且v̅1=4v̅2。

物体在AB处的动摩擦因数为μ1,在BC处的动摩擦因数为μ2,且μ1=6μ2。

已知AB=6BC,斜面倾角θ=37°。

sin37°=0.6,cos37°=0.8。

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B、BC运动时间之比t AB=23t BCB.物体经过B处的速度大小为16v0C.物体与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637D.物体到达C处之后,能保持静止状态答案:CB.由题可知v̅1=4v̅2,物体在AB阶段、BC阶段分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因此v0+v B2=4×v B2因此vB=13v0选项B错误;B.由v̅=xt可得x AB t AB =4x BCt BC因此可求t AB t BC =x AB4x BC=32因此选项A错误;C.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μ1mg=ma AB,mgsinθ+μ2mgcosθ=ma BC 根据运动学公式2as=v2−v02可得(13v0)2−v02=−2a AB x AB 0−(13v0)2=−2a BC x BC代入数据μ2=6 37因此选项C正确;D.由于μ2<tan37°,则物体不可能在C处静止,选项D错误。

故选C。

2、2019年11月,在温州翔宇中学举行的浙江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中,某校高二学生王鑫宇以2米的成绩获得冠军,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A.王鑫宇在上升阶段重力变大了B.王鑫宇在空中跨越过程处于失重状态C.王鑫宇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对地面的压力D.王鑫宇在助跑过程中,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做正功答案:BAB.王鑫宇在上升阶段只受重力,处于失重状态,且重力大小不变,故B正确,A错误;C.王鑫宇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与他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错误;D.王鑫宇在助跑过程中,地面对他的支持力与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故D错误。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大理岩、板岩等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如图……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二、判断背斜和向斜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不完整的要补完整)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1、褶皱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归纳

一、牛顿第一定律[要点导学]1.人类研究力与运动间关系的历史过程。

要知道伽利略的成功在于把“明明白白的实验事实和清清楚楚的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物理学从此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2.力与运动的关系。

(1)历史上错误的认识是“运动必须有力来维持”(2)正确的认识是“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理解。

这个实验的事实依据是运动物体撤去推力后没有立即停止运动,而是运动一段距离后再停止的,摩擦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

抓住这些事实依据的本质属性,并作出合理化的推理,这就是伽利略的高明之处,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思维方法。

4.对“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速度的改变,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的改变,速度改变就意味着存在加速度。

5.维持自己的运动状态不变是一切物体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就是惯性。

揭示物体的这一本质属性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伟大贡献之一。

6.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7.任何物理规律都有适用范围,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照系。

8.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要点导学]1.实验目的:探究加速度与外力、质量三者的关系。

这个探究目的是在以下两个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小汽车和载重汽车的速度变化量相同时,小汽车用的时间短,说明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竞赛用的小汽车与普通小轿车质量相仿,但竞赛用的小车能获得巨大的牵引力,所以速度的变化比普通小轿车快,说明加速度的大小与外力有关。

2.实验思路:本实验的基本思路是采用控制变量法。

(1)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

探究的方法采用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的方法,也可以彩比较的方法,看不同的外力与由此外力产生的加速度的比值有何关系。

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前言二、集合与元素1.集合的定义2.集合的表示方法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三、集合的运算1.集合的并集2.集合的交集3.集合的补集4.集合的差集四、集合的子集与真子集1.子集的定义2.真子集的定义3.子集与真子集的关系五、集合的幂集1.幂集的定义2.幂集的运算六、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前言数学必修一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的一些基本运算。

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因此,学好集合知识对提高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集合与元素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异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这些元素可以是数、图形、物体等。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等。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

三、集合的运算1.集合的并集:对于两个集合A 和B,它们的并集是由所有属于A 或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B。

2.集合的交集:对于两个集合A 和B,它们的交集是由既属于A 又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B。

3.集合的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它的补集是由所有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

4.集合的差集:对于两个集合A 和B,它们的差集是由所有属于A 但不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B。

四、集合的子集与真子集1.子集的定义:对于一个集合A,如果B 是A 的元素之一,那么B 是A 的子集,记作BA。

2.真子集的定义:对于一个集合A,如果B 是A 的元素之一,且B 不等于A,那么B 是A 的真子集,记作BA。

3.子集与真子集的关系:真子集是子集的特殊情况,即如果B 是A 的真子集,那么B 一定是A 的子集。

五、集合的幂集1.幂集的定义:对于一个集合A,它的幂集是由A 的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记作P(A)。

2.幂集的运算:幂集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和补集等。

六、总结与展望数学必修一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集合的基本概念、运算和子集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后续学习数列、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高中语文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语文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章进行详细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的概念:指古代汉民族语言文字体系所表达的文学作品。

2. 文言文的特点:采用古代汉字和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较为庄重、简练。

3. 鉴赏文言文的方法: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理解古代用词、用典和典故的意义。

4. 阅读文言文的技巧:注重语句结构的分析和理解,辅助工具的运用(如辞典和注释),多进行背诵和默写练。

第二节:古代文学1. 古代文学的概念:指古代汉民族创作的文学作品。

2. 古代文学的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了古代社会和人民的思想、生活和情感。

3. 古代文学的分类:包括古代诗歌、古代散文、古代戏曲等等。

4. 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诗经》、《楚辞》、《论语》、《史记》等等。

第三节: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的概念:指当代汉民族创作的文学作品。

2. 现代文的特点:采用现代汉字和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样化。

3. 鉴赏现代文的方法:关注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思想背景,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表达。

4. 阅读现代文的技巧:注重语段结构和逻辑的理解,注重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四节:现代文学1. 现代文学的概念:指当代汉民族创作的文学作品。

2. 现代文学的特点:多样化、个性化,反映了现代社会和人民的思想、生活和情感。

3. 现代文学的分类:包括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散文等等。

4. 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余华的《活着》、钱钟书的《围城》等等。

以上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章的知识点总结。

总字数:{字数} 字。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膜- 组成:磷脂双层、蛋白质- 功能: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2. 细胞质- 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功能:进行各种生化反应和物质合成3. 细胞核- 组成:核膜、染色质、核仁- 功能: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二、细胞器的作用1. 线粒体- 功能:能量转换,细胞的“动力工厂”2. 内质网- 功能: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3. 高尔基体- 功能:蛋白质加工、修饰和运输4. 溶酶体- 功能:分解废物和细胞内物质三、细胞的生命周期1. 细胞分裂- 类型:有丝分裂、无丝分裂- 过程:前期、中期、后期、末期2. 细胞分化- 定义:细胞发展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类型 - 过程:基因选择性表达3. 细胞衰老与死亡- 原因:DNA损伤、自由基积累等- 影响:组织功能下降四、遗传信息的传递1. DNA复制- 机制:半保留复制- 重要性:确保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2. RNA转录- 过程:DNA到RNA的复制- 重要性:蛋白质合成的第一步3. 蛋白质翻译- 过程:RNA到蛋白质的合成- 重要性:细胞功能执行的关键五、基因表达的调控1. 转录调控- 机制:转录因子的结合- 影响:基因表达量的控制2. 翻译调控- 机制:mRNA的稳定性和运输- 影响:蛋白质合成效率3. 表观遗传学- 概念:不改变DNA序列的遗传信息改变- 影响: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具体的知识点总结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要求进行详细的扩展和深入。

您可以将上述内容复制到Word 文档中,并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部分,以及调整格式以满足具体的文档要求。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1、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比较硅的化合物的转化H2SiO3 Na2SiO3SiO2H2Si03+2NaOH==Na2SiO3+2H2ONa2SiO3+2HCl==2NaCl+H2SiO3↓SiO2+2NaOH == Na2SiO3+H2OSiO2+Na2CO3高温Na2SiO3+CO2↑2、液氯、新制的氯水和久置的氯水比较新制氯水变质的原理:H2O+Cl2==HCl+HClO2HClO==2HCl+O2↑3、氯气的性质制漂白粉反应方程式2Cl2 +2C a(O H)2==CaCl2+C a(C l O)2+2H2O实验室制法MnO2+4HCl(浓)△MnCl2 +Cl2↑+2H2O氯离子的检验试剂以及反应方程式AgNO3溶液Ag++Cl―==AgCl↓Cl2的检验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Cl2+2KI==2KCl+I24、二氧化硫的性质化学性质酸性与水反应方程式SO2+H2O H2SO3与烧碱反应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Na2SO3+SO2+H2O==2NaHSO3SO2+NaOH==NaHSO3漂白性漂白原理:由于它能跟某些有色物质生成:无色物质曾学过的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吸附漂白:活性炭氧化漂白:HClO、O3、Na2O2还原性与氧气反应方程式2SO2 + O2 2SO3与卤素反应方程式SO2 + Cl2 +2H2O == H2SO4+2HClSO2 + Br2 +2H2O == H2SO4+2HBrSO2 + I2 +2H2O == H2SO4+2HI 氧化性与硫化氢反应方程式SO2+2H2S == 3S↓+2H2O5、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性质浓硫酸浓硝酸相同点与Cu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 ↑+2H2OCu+4HNO3 (浓)==C u(N O3)2 +2NO2↑+2H2O3Cu+8HNO3(稀) == 3Cu(NO3)2+2NO↑+4H2O与木炭反应C + 2H2SO4(浓)△CO2↑+2SO2↑+2H2OC+4HNO3(浓)△CO2↑+4NO2↑+2H2O6强酸制弱酸强酸+弱酸盐===弱酸+强酸盐CaCO3+2HCl==CaCl2+H2O+CO2↑Ca CO3+2H+==Ca2+++H2O+CO2↑Na2SiO3+2HCl==2NaCl+H2SiO3↓SiO32-+2H+==H2SiO3↓C a(C l O)2+2HCl== CaCl2+2HClO 2C l O-+2H+==2HClO应用(1) Na2SiO3溶液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变质Na2SiO3+H2O+CO2==Na2CO3+H2SiO3↓SiO32-+H2O+CO2==CO32-+H2SiO3↓Na2SiO3+2H2O+2CO2==2NaHCO3+H2SiO3↓SiO32-+2H2O+2CO2==HCO3-+H2SiO3↓(2) 漂白粉在空气中变质C a(C l O)2+H2O+CO2== CaCO3↓+2HClO C a2++2C l O-+H2O+CO2== CaCO3↓+2HClO(3) 实验室制SO2Na2SO3+2H2SO4==Na2SO4+H2O+SO2↑SO32-+2H+==H2O+SO2↑(3) 实验室制H2SFeS+H2SO4==FeSO4+H2S↑FeS+2H+==Fe2++H2S↑(4)除杂质CO2中混有SO2SO2+2NaHCO3=Na2SO3+H2O+2CO2↑CO2中混有HClHCl+NaHCO3=NaCl+H2O+CO2↑SO2中混有HClHCl+NaHSO3= NaCl+H2O+SO2↑7 、氨气、氨水与铵盐的性质NH4+的检验药品中加NaOH溶液然后加热,产生的气体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产生了NH3进而说明样品中有NH4+。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必修一数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数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数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数列的概念和构成1.数列是由一系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所组成的序列。

2. 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了数列中第n项与n的关系,通常用an表示第n项。

3.数列的构成包括确定首项和确定公差。

-首项:数列中的第一项,通常用a1表示。

-公差: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通常用d表示。

-等差数列: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数列。

-等比数列:相邻两项之比相等的数列。

第二节: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n/2)(a1 + an),其中Sn表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r^(n-1),其中an表示等比数列的第n项,a1表示首项,r表示公比。

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r≠1时,Sn=(a1*(1-r^n))/(1-r)。

- 当r = 1时,Sn = na1第三节:利用通项公式求特定项和前n项和1.已知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利用公式求解特定项或前n项和。

2.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代入通项公式中的相关变量,解方程求得所需的特定项或前n项和。

第四节:求前n项和的特殊情况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 = (n/2)(a1 + an),其中a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a1表示首项,n表示项数。

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当r≠1时,Sn=(a1*(1-r^n))/(1-r)。

- 当r = 1时,Sn = na13.按规律改变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结果:-若数列每个项都乘以一个常数k,则前n项和也需要乘以k。

-若数列中的每两个相邻项交换位置,即将原数列逆序排列,则前n 项和不变。

总结:数列与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学中常用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必修一数学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数列的定义、构成以及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应牢记知识点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从相对含量-----的地方向相对含量-----的地方扩散的现象。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吸水)⑵、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吸水)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

植物细胞:1、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里面的细胞液。

2、原生质层:指------和------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

⑴、细胞核在原生质层内(P61图4—2)⑵、原生质层:可以被看作是一层半透膜。

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⑴、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⑵、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

⑶、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小于)细胞外液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原生质层逐渐膨胀恢复原态——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⑴、直接原因:细胞失水。

⑵、根本原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小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6二、应该注意的地方1、原生质: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

2、半透膜:是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人工膜。

3、选择透过性膜:是生物膜。

表现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能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

如细胞膜等生物膜。

4、半透膜只具有半透性而不具备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半透性。

5、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颜色由---变------(深/浅)。

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的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的知识点

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的知识点
第四章的知识点是力的作用和力的效果。

具体内容包括: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态变化或速度改
变的原因。

2. 力的计算:力的大小可用力的单位——牛顿(N)来表示。

力的计算公式为:力=质量×加速度(F=ma)。

3.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它们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的
大小和方向等于原来各个力的矢量和。

4. 力的分解:对于一个力,可以将其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上的分力,其中一个分力沿
平面方向,另一个分力沿垂直平面方向。

5.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
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其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6. 惯性力:当物体相对于非惯性参考系进行运动时,需要引入惯性力来解释物体的运
动情况。

惯性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非惯性参考系的加速度成正比。

7.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物体在受到摩擦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摩擦运动。

摩擦力主要
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于支持面没有发生滑动时的摩擦力,
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于支持面发生滑动时的摩擦力。

以上是第四章《力的作用和力的效果》的主要知识点。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
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形成,导致能量的转化。

化学反应可以放出能量(放热反应)或吸收能量(吸热反应)。

2. 反应热:反应热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

反应热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或计算来得到。

3. 燃烧反应的反应热:燃烧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即在氧气的存在下,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热量。

燃烧反应的反应热称为燃烧热,通常以摩尔焓变(ΔH)表示,单位是焦耳/摩尔(J/mol)或千焦/摩尔(kJ/mol)。

4. 燃烧热的计算:燃烧反应的燃烧热可以通过燃烧热反应方程式和摩尔焓变的知识来计算。

燃烧热的计算公式为:ΔH = Q/m,其中ΔH表示燃烧热,Q表示放出或吸收的热量,m表示反应物的摩尔数。

5. 爆炸反应的特点:爆炸反应是一种剧烈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迅速导致温度的升高和气体的急剧膨胀,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爆炸反应常用爆炸热(爆热)来描述,单位是焦耳/克(J/g)或千焦/克(kJ/g)。

6. 化学反应的放热与吸热问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原则,放热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吸热反应的反应热的反数。

即ΔH反应 = -ΔH倒。

7.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与平衡常数: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变化(ΔH反应)与反应的平衡常数(K)之间存在关系。

对于可逆反应,热力学平衡常数K与反应热ΔH 反应之间有以下关系:ΔH反应 = -RTlnK,其中R是气体常数,T是热力学温度。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基础知识点整理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基础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渗透作用(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3、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1)具有大液泡(2)具有细胞壁(3) 活细胞4、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5、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1)吸胀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了解)(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的)二、比较几组概念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探索历程(略,见P65-67)、细胞融合实验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三、糖蛋白(糖被)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整理

第四章知识点整理4.1 牛顿第必定律1.亚里士多德:力是保持物体运动的原由。

2.伽利略:假如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永久的运动下去。

3.笛卡儿:增补了伽利略的认识,指出:假如运动中的物体没有收到力的作用,它将持续以同一速度沿同向来线运动,既不断下来也不偏离本来的方向。

4.牛顿:伽利略和迪卡儿的正确结论在隔了一代人此后,由牛顿总结成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牛顿第必定律(惯性定律):全部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边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类状态。

1)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说明:力不是保持物体运动的原由。

2)力迫使物体改变这类状态。

说明: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由。

3)指出全部物体都有保持本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说明:全部物体都拥有惯性。

惯性:全部物体拥有保持本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是全部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

不论物体能否运动、能否受力,都拥有惯性。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没关。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所以说,★质量是惯性的独一量度。

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注意:把物体惯性的表现说成是物体遇到“惯性力”或许说“物体遇到了惯性”是错误的。

4.2 实验 : 研究加快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实验目的:定量剖析a、F、m 的关系m2.实验原理:控制变量法A 、m 一准时, a 与 F 的定量关系M B、F 一准时, a 与 m 的定量关系实验一:研究加快度 a 与合外力 F 的关系★解决问题 1:为何要把木板的一侧垫高?(1)作用:均衡摩擦力和其余阻力。

(2)方法:调理木板的倾斜度,使小车在不受牵引时能拖动纸带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记着:均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钩码。

解决问题 2:丈量小车的质量:用天平测出。

解决问题 3:丈量小车的加快度:逐差法求加快度。

解决问题 4:丈量和改变小车遇到的合外力:当钩码和小盘的质量m << 小车质量 M 的状况下,能够以为小桶和砂的重力近似等于小车所受的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硅
二.氯
2.新制氯水成分 分子:H 2O HClO Cl 2 离子:H Cl ClO OH 久置氯水成分 分子:H 2O
离子:H + Cl - OH - 液氯、新制的氯水和久置的氯水比较
3.实验室如何制取纯净的氯气 制取原理:MnO 2 + 4HCl(浓) MnCl 2 + Cl 2↑+2H 2O 4.漂白粉
① 制法:2Cl 2 + 2Ca(OH)2 = CaCl 2 + Ca(ClO)2 + 2H 2O ②成分:CaCl 2 和 Ca(ClO)2 有效成分:Ca(ClO)2
③ 漂白原理:Ca(ClO)2 + CO 2 + H 2O = CaCO 3↓ + 2HClO (在溶液中) 漂白慢
Ca(ClO)2 + 2HCl = CaCl 2 + 2HClO 漂白快
④久置失效发生的反应: Ca(ClO)2 + CO 2 + H 2O = CaCO 3 + 2HClO
2HClO 2HCl + O 2↑
5.Br 2 、I 2
6.置换反应Cl2 + 2NaBr = Br2+ 2NaCl Br2 + 2KI = I2 + 2KBr ∴氧化性Cl2 >Br2 >I2 7.淀粉遇I2溶液后,溶液呈蓝色
8、氯离子如何检验?
三.氮
1.氮的氧化物
NO:无色气体、有毒(同CO)、难溶与水2NO + O2 = 2NO2
NO2:红棕色气体、有毒、与水反应3NO2 + 2H2O = 2HNO3 + NO
2.有关NO与O2或NO2与O2混合通入水中,液面上升一定高度时用的方程式
4NO2 + O2 + 2H2O = 4HNO3 4NO+ 3O2 + 2H2O = 4HNO3
3.硝酸
4.氨
53
制取原理:2NH4Cl +Ca(OH )2 == 2NH3↑+ CaCl2 + 2H2O 气体成分:NH3(H2O )除水用试剂:碱石灰(不能用浓H2SO4)
7.氨水中的微粒分子:H2O NH3·H2O NH3 离子:NH4+H+ OH-
四.硫
4.实验室制取H 2S 、 HBr 、HI 不能用H 2SO 4(浓)
原 因: H 2S + H 2SO 4(浓) = S ↓ + SO 2 + 2H 2O 2HBr + H 2SO 4(浓) = Br 2 + SO 2 + 2H 2O 2HI + H 2SO 4(浓) = I 2 + SO 2 + 2H 2O
应该用: H 2SO 4 ( 1:1体积比 ) 或浓H 3PO 4(它们氧化性弱,不会氧化H 2S 、 HBr 、HI )
24①现象:白色蔗糖 → 黑色→ 体积膨胀、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酸雾
②原理: C 12H 22O 11 12C + 11H 2O H 2SO 4 + nH 2O = H 2SO 4·nH 2O ( 放热 ) C + 2H 2SO 4(浓) CO 2↑+ 2SO 2↑+ 2H 2O (膨胀) SO 2 + H 2O = H 2SO 3
(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酸雾) 7.漂白
化学漂白:① 永久漂白:Na 2O 2 HClO O 3 → 强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不可逆 ② 暂时漂白:SO 2 → 化合成不稳定无色物质、非氧化还原反应 、可逆 物理吸附: 活性炭
8.C 与浓H 2SO 4反应产物的鉴别:
注意:H 2O 一定要先鉴别,因为从其他水溶液中出来的气体会带出H 2O (反之除杂时,最后除水) 9.用 Na 2SO 3 +2HCl = 2NaCl + SO 2↑+ H 2O 原理制取的 SO 2中含有HCl 和 H 2O ,如何除去:先通入饱和NaHSO 3溶液(除去HC l 的同时生成SO 2),再通入浓H 2SO 4
铝、铁与浓硫酸浓硝酸钝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