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学习归因_学习自我效能感_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初中生学校归属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复杂关系。
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感到的接纳、尊重和参与程度,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种目标的能力的信念。
学业成绩则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这三者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业成就,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样本为某初中的学生,通过对他们的学校归属感、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进行测量,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学校归属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同时,本研究也期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后续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果以及研究结论。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学生个人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文献综述学校归属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探讨,为理解三者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环境、教师和同学等产生的认同和依恋情感。
大量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积极影响。
具有强烈学校归属感的学生更可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学习和同伴互动,从而提升学业成绩。
同时,学校归属感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缓解学习压力,进一步促进学业进步。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能力的信念。
在教育领域,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面对学习挑战时更自信,更可能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中学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_百度...
本文由kAP5lyMZdr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3A 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中学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任务难度一时的帮助运气韦纳认为控制源主要与一个人的自尊有关,把成功归于内部因素则产生自豪,强化学习动机,反之把失败归于内部因素则减少自尊。
稳定性与对未来的期待有关,把成败归于稳定的因素,如难度,则会预期同样难度上的失败,而归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情绪等,则会预期成败将发生变化。
可控性则与体验有关,成功归于可控因素可产生满意,归于不可控因素则产生幸运或感激;失败归于可控因素产生羞辱和负罪感,归于不可控因素则产生愤怒。
韦纳发现在不同情境中学生对成败有不同的归因,并对其后继行为产生巨大的动机作用,尤以是否将成败归于能力和努力这两个内部因素最为关键。
自从 60 年代心理学家开始从认知的观点研究归因问题以来,在学校教育上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随之受到更多重视。
韦纳的三维度成败归因理论,是以学校教学情境为基础,因而成为近年来教育心理学上探讨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理论根据。
2.2 学习归因的研究现状 80 年代中期,我国一些研究者曾在大中小学生中作过调查,发现:我国中学3A 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3A 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生理想的归因模式是按下列主次顺序排列的:努力、方法、能力、教师讲课水平、家庭环境、任务难度和运气;成绩好的重点班学生比普通班学生更多地考虑能力的因素,而后者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勤奋;对别人的评价注重勤奋因素,而对自己则注重能力因素;归因中有年龄因素的作用,总体上对努力的作用都高于对能力的归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能力的作用逐渐重视。
康英(1992)‘。
对小学儿童考试成败归因特点进行初探,万翼(1992) "'对学习困难儿童学业失败的自我归因特点作过研究,发现儿童的归因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选择和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归因,即个体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成功或失败,同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产生深远影响。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本研究将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和学习成绩数据,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探讨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具体影响机制,以及不同性别、学科背景下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的差异。
本研究将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进而提升学习成绩。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启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本研究也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心理学领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其中,自我效能感、归因以及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这些概念在多个理论和模型中得到了详细的阐述和探讨,为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的选择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
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面对困难时更有毅力,因此学习成绩也往往更好。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解释。
归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它有助于理解学生如何解释自己的学习成绩,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后续学习行为。
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_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2002年第8卷第4期,24-27Applied Psychology2002.Vol.8.No.4,24-27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佐 斌1 谭亚莉2(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武汉,430079;2.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武汉,430074)摘 要 本研究使用学业自我效能量表和学习动机量表对初中生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与学业成绩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学生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动机和性别是学业成绩的良好预测变量源,其中以学业自我效能的效应最为明显;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
关键词 初中生 学业自我效能 学习动机 学业成绩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020(2002)-04-0024-041 问题的提出依据Bandura的界定,自我效能(self2effi2 cacy)是人们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1,2]。
学业自我效能则是指学生对自己顺利完成学业的行为能力的信念,是自我效能在学业领域内的表现[3]。
学业自我效能的高低决定了个体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或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把它当作挑战加以迎接还是当作困难加以回避的学习态度[4,5]。
学习动机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影响学业成绩的关键变量。
一些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对学习行为及成绩有重要影响。
Schunk的实验结果发现,自我效能、归因与学业成就之间有密切相关;无论学习任务处于何种难度水平或对待被试的方式如何,自我效能是一个对学业成绩的良好预测指标[6]。
Betz和Hembree的研究也发现,较低水平的自我效能与高考试焦虑及大多数的成绩下降之间有显著相关[7,8]。
因此,学业自我效能可能通过影响学习者对后继学习行为的动机水平、投入度及目标设定等因素来对学习结果产生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间的关系,分析初中生学业成绩发生分化的潜在原因。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摘要]目的:考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方法:采用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 -ment Motivation Scale ,简称AMS )和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成都某中学初三年级的186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性别在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上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学业成绩。
[关键词]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4-0154-02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常怡(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106)从接受教育开始,学业成绩就成为一个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无法回避的问题。
学业成绩成为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检验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
学业成绩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尤其是初三学生。
因此,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也逐渐成为关注热点。
一、研究背景(一)成就动机到目前为止,成就动机的定义很多,不同学者对成就动机的定义有不同的侧重点。
莫瑞(1938)提出成就动机是人想要跨越障碍,施展才能,力图尽好尽快地解决困难的心理需求。
并且将成就动机归为人的20种最基本需求之一,是与生俱来的[1]。
麦考密克(1997)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体会积极从事的工作或任务,对自身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追求成功的内驱力[2]。
麦克莱德采用档案法对四十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成就动机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成就动机与其所在国家二十年后的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成就动机在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激励的作用,有较高成就动机的个体往往比那些较低成就动机的个体取得更好的成果。
(二)学习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4]。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一、概述随着教育心理学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内在心理机制。
自我效能感、归因以及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和期待,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归因则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解释的内部过程,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策略选择。
而学习成绩则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实现全面发展。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影响因素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自我效能感、归因等个体心理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备受关注。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某一目标的能力的信念,是个体自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归因则是指个体对成功或失败原因的内部解释,它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动机和行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
同时,归因方式也对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积极的归因方式,如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目前关于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全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优化归因方式,进而提升学习成绩。
初中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与学习倦怠的研究[精选多篇]
初中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与学习倦怠的研究[精选多篇]第一篇:初中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与学习倦怠的研究初中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张凯张卫(1.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安徽淮北 235000;)(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广东广州510631;)【摘要】目的:考察初中生学习倦怠现状以及初中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成绩对学习倦怠影响。
方法:结果:结论:【关键词】初中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学习倦怠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cademic Self-efficacy, LearningBurnou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ZHANG Kai【Abstract】 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Self-esteem;Academic Self-efficacy;Learning Burnout;Academic Achievement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56名初中生进行分析,并对学习倦怠与初中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并试图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得出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路径关系。
结果发现:(1)初中生学习倦怠整体上并不严重,学习倦怠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二、初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明显高于初一学生,学校和性别因素对初中生学习倦怠没有显著的影响;(2)初中生学习倦怠在不同水平的自尊、学业自我效能、学习成绩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学习倦怠与自尊、学业自我效能、学习成绩呈现显著负相关。
(3)学业自我效能感在自尊与学习倦怠之间以及学习成绩与学习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自尊学习倦怠有直接的影响,也会通过学业自我效能间接影响学习倦怠,而学习成绩则只通过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对学习倦怠进行影响。
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_自我效能感_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黎 兵1,2, 杨嘉乐1(1.吉林大学社会心理系,长春130012;2.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长春130024)摘 要:本研究探讨了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与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结果呈正相关。
努力归因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作用间接影响学业成绩。
在努力归因、能力归因和时间价值感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关键词: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学业成绩中国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4)04-0067-051 问题提出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是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1]。
Britton和G lynn[2]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人的时间管理与计算机操作系统类比,提出自己的理论模型。
Britton和T esser[3]编制了时间管理问卷(T ime Management Questionnaire,T MQ),由短期计划、时间态度和长期计划三个因素构成。
Macan等[4]则认为时间管理行为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分辨需求,根据其重要性来排序以及据此分配响应的时间和资源。
据此编制了时间管理行为量表(T ime Management Be2 havior Scale,T M B)。
黄希庭等[5]结合我国情况编制出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dolescence T ime Management Dispostion Scale,AT MD)。
把时间管理倾向划分为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
张志杰等[6]的研究中,发现时间监控观对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是通过时间监控观来影响学业成绩。
其研究中时间管理倾向总体上对学业成绩的变异只能解释较少的一部分。
可假设时间管理倾向是通过别的因素去影响学业成绩。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心理过程的理解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它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业成就。
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作为自我调节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自我调节学习、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成就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和量化,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本研究预期将为教育者提供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明确成就目标定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本研究也有助于深化对中学生学习心理过程的理解,推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教育心理学的深入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影响因素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其中,自我调节学习、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等概念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些概念不仅揭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在机制,也为教育者和研究者提供了理解和改善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视角。
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情境要求,主动调整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并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
多项研究表明,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普遍较高,且在学习适应性和问题解决能力上也表现出明显优势。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和达成学习目标的信心和期望。
它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选择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有着显著影响。
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往往能够更积极地面对学习挑战,更有可能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一、概述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中学生的学业成就始终被看作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众多,其中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尤为引人关注。
自我效能感,即学生对自己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能力的信念,是推动学生自我提升和持续学习的关键因素。
而学习策略,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技巧,对学业成就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这两者以及它们与学业成就之间关系的研究日益深入。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简述研究背景:探讨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被认为是影响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念和期望,学习策略则是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这两者都与学生的学习动力、效率以及长期发展紧密相关。
探讨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使用情况,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同时,对于学生而言,明确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效能感水平,有助于他们调整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全面发展。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揭示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不仅可以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教育决策者、教师以及学生本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阐述研究目的:分析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学业成就是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业成就动机和学习策略是两个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概述,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an important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school education, which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among which academic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are two key factors.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an overview from two aspec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 providing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in-depth research.在理论框架方面,本文将梳理学业成就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相关理论,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和内涵。
同时,本文将探讨学业成就动机和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is article will sort out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clarify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these two concepts. Meanwhile,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subsequent empirical research.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和信息。
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 学习效能感 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
谢谢观看
五、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 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这意味着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促进其 学习成绩的提高。此外,我们还发现学习策略对学业成就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这表明中学生通过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其学习成绩。
然而,本研究未能证实学习归因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这与预期的研究假设不符。 这可能是因为学习归因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度,大部分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 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归因方式,短期内的改变可能难以对学业成就产生显 著影响。
二、文献回顾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而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学习策略 包括认知策略(如信息处理、记忆和思考)、元认知策略(如计划、监控和评 估学习)、资源管理策略(如时间管理、努力程度和寻求帮助)等。
学习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信念。高的学习效能 感能激励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任务,同时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
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 学习效 能感 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
关系的研究
目录
01 一、引言
03 三、研究方法
02 二、文献回顾 04 四、研究结果
目录
05 五、讨论
07 七、未来研究方向
06 六、结论 08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教育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特别是对于中学 生而言,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及培养积极的学习效能感和坚持性,对提高 学成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学习效能感、 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界对中学生的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 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关系越来越。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有助 于指导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个任务的信念程度,是对个体学习、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价。
而学业成就是指个体在学术方面的表现,涵盖了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等方面。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人若是对自己的能力持有高度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难题并取得好的成绩,那么他在学业上的努力和表现也会相应增加。
因为自我效能感能够增强个体的意志力和决心,使其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坚定和勇敢。
同时,自我效能感还能够提高个体的学习动机,激发其积极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推动学业成就的提升。
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力的调节作用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学习动力的调节作用上。
个体的学习动力决定着他们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和坚持的程度。
研究发现,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更加积极面对,努力克服困难并保持学习的动力。
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则可能面临着逃避学习、放弃努力甚至抑郁等问题,这对学业成就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家庭教育环境与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家庭教育环境是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培养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个体的认同、支持和鼓励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学业成就的提升。
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期望、家庭亲子关系和家庭学习氛围都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
家庭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给予适度的支持和激励来促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从而帮助其取得更好的学业成就。
四、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学校教育环境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也至关重要。
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学校可以提供激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计划,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就。
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学业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学业方面能力的自信程度,其对学业成就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探究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对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前期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与其学业成绩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即学生越自信,其学业成绩越好;反之,自信度较低的学生则成绩相对较差。
同时,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因素受到影响,如社会支持、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等。
在实际研究中,初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自我要求程度初中生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要求程度不同,自我效能也会有所差异。
对于自我要求程度较高的学生而言,尤其是那些定下较高要求目标的学生,他们的自信度相对较高,对自己取得优秀成绩的信念也更加坚定,学业成绩自然会更加优秀。
二、自我调节能力初中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会影响其学业自我效能。
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学生在面临学习困难时能采取更加有效的学习策略,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并能够积极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习成绩。
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也是影响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和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
家庭、学校和同伴的支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同时还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最终提高学习成绩。
因此,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和学业成绩,学校和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创造一个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学习的氛围,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提供正确的反馈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取得进步,并针对其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
三、创造合适的挑战学校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挑战,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挑战也需要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过大过小的挑战都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
总之,初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三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不仅是学生转变为高中生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构建学业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关键时期。
初三学生成绩不仅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升学方向和就业前景,也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
研究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对于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提升学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以及学习动机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初三学生处于青春期,面临着身心发育迅速、学业压力增大等挑战,而他们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的表现。
深入探讨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业成绩,对学生个体和整个教育系统都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1.2 研究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了解初三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有助于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通过分析初三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有助于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为学校和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和辅导策略。
此外,研究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有助于拓展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内容,为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本研究旨在揭示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学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中学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引言近年来,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提高学业成就已经成为他们普遍追求的目标。
然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采用的学习策略却各不相同。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其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并分析该关联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制定的启示。
学习策略定义和分类学习策略定义学习策略是指个体为了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或达到某一特定目标所选择、计划和使用的认知和行为过程。
学习策略分类•表面式战略:例如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等。
•深层式战略:例如理解精髓、主动思考等。
•元认知战略:如设置目标、拆分任务、监控进度等。
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优秀中学生常用的学习策略优秀中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深层式战略和元认知战略。
他们更注重理解概念,主动思考问题,并能够有效地设置学习目标和管理时间。
一般学业成绩中学生常用的学习策略大部分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表面式战略,他们更依赖于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等方式,对概念理解和主动思考较少。
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关联研究结果多项研究表明,优秀中学生在学术成就上表现出更好的学习策略使用。
他们更善于运用深层式战略和元认知战略,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习策略对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的启示个体化教育不同学生可能适应不同的学习策略,在实施教育时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提高元认知能力培养培养中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提升其整体学习策略水平的关键。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教授学习技巧和成长规划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引导学生使用深层式战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使用深层式战略,例如引导他们理解概念、主动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学习的能力。
结论本文探讨了中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其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之间的关联。
优秀中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深层式战略和元认知战略,而一般学业成绩中的学生常用表面式战略。
研究结果表明,优秀中学生更善于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引言学业成绩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
这两者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尤其是在初三学生这个阶段,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更为突出。
本文旨在对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一、初三学生的学生成就动机学生成就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成就所产生的动机。
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他们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度较高,因此学生成就动机会对他们的学业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艾略特和迪克森(1996)提出的学生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学生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中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展开的行为。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主要包括个人的成就目标、兴趣与好奇心、自我观念和竞争与合作等方面。
研究表明,学生成就动机较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更有效的学习策略,更具有学习动力和毅力,从而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初三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在初三学生中,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阿尔伯塔(1977)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他们的动机、认知和情感,从而影响其学业成绩。
初三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更有可能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更能克服困难和挫折,从而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特色教育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
学校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营造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充满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正面的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就,从而提高他们对学业成绩的自信和信心。
中学生学习动机_成就归因_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_张学民
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张学民 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该研究采用测验法对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建立起因果关系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成就状况。
关键词: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成就状况中国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2)04-0033-051 问题的提出1.1学习动机对成就状况的影响关于学习动机的探讨源于White 的研究。
White [1]强调内在动机对学习及其他活动的影响,继White 之后,很多心理学家将学习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和外在动机(ex trinsic motivation )[2~4]。
Harter 等人[2~3]认为,动机是内在动机到外在动机的一个连续体。
基于这种观点,H arter 和Cristine 等[3~4]将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internalized motivation )和外在动机。
其中,内化动机是指由外在因素激发个体对学习活动的意义的内在认同和追求,并成为学习的主导动力。
Harter 等[3]根据这三种动机类型将中学生划分为A 、B 、C 和D 四种学习类型,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和其他活动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A 类学生具有较高的内在动机和内化动机,外在动机水平低,他们很少需要外部激励来完成学习活动;B 类学生需同时在三种动机激发下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活动;C 类学生需要较高的外在动机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活动;D 类学生三种动机水平均较低,没有什么动力来促使他们很好地从事学习活动。
1.2 学习动机与成就归因的关系学习动机与成就归因是密切联系的。
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
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
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受
研究者关注极高,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有趣的相互影响关系。
首先,中学生性学习动机与成就归因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发现,中
学生以有效成就为目标,尊重考试,具备积极的学习动机,具有更健康的
自我效价观,他们的学习意愿比以自我改变为目的的学习者更强烈。
从长
远来看,该学习动机有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就归因,进而增强他们的
学习效能感。
其次,成就归因增强了中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正确的成就归因能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知,并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他
们的知识和能力,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紧张情绪,增强他们对自身能力的
认知,从而具备更强大的自信心,从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
习效率和学习成效,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学习成就水平的提高。
最后,中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和成就水平之间也存在因果关系。
学习效
能感高的学生往往学习态度更积极,参与程度更高,对自己学习到的东西
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更加有自信,这样,有助于他们取得更高的学习成就。
总而言之,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是一种密切的短期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现象、原因和结果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和信心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愈发凸显。
初三阶段是学生面临中考的关键时期,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显示,学生成就动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内在动力,是决定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
而学习自我效能感则是学生对自己在特定学习任务中能力的信心和评价,对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
深入探究初三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和内在心理状态。
而初三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学生成就动机对学业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高度成就动机的学生更有可能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深入研究初三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深入研究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有助于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表现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旨在探究初三学生的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对学业表现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影响因素。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我们也将为学校、家庭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实现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初中生在学习中所展现的成就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初三学生成就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胡桂英(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杭州,310012) 许百华(浙江大学心理系,杭州,310012)1 前言 学习是导致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人终生都面临的重要任务。
进入90年代以来,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成了教育心理学新的研究课题,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以往众多的单因素研究表明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都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然而单个探讨其中的某一个影响因素,所得的结论难以比较和综合。
近年来的研究趋势是将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Schell D F对自我效能感、归因和阅读写作成绩作过研究;而Z immerman研究了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和策略的使用。
周勇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习归因和自我能感对自我监控学习行为都产生作用,但影响的程度不同;周国韬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感和学习策略都对方程学习有影响。
以上对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两因素研究只强调了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或学习策略对学业成就作用,没有指出这些因素是以何路径影响学业成就的。
谷生华研究指出学习归因通过学习策略影响学业成绩;王凯荣研究指出学习归因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业成绩;王振宏等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通过学习策略影响学业成就。
但这些指出了影响路径的研究都是就两因素而言的。
本课题将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三因素综合起来考察,探讨它们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作用和影响路径,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和学质量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2.1 被试杭州大关中学随机抽取初二两个班,其中男生44名,女生53名。
2.2 研究工具2.2.1 学习归因量表由Craudells(1980)编制的《成就归因问卷》修订而成,共24个题目,分为成功归因和失败归因两个维度。
采用强迫选择法让被试进行选择,每一项目若归因于外部记1分,归因于内部记2分。
该量表的一致性α系数为0.88。
2.2.2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根据G ibason S(1984)编制的《教师功效量表》的有关维度编制所成,将学习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行为自我我效能感和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两个独立的维度。
学习行为自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达到学习目标的评估,是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学业失败的评估。
量表共12个项目,评分采用六分制。
该量表的一致性α系数为0.85。
2.2.3 学习策略量表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编制的学习策略量表。
量表中的学习策略包含四个维度: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和社会策略。
该量表共52道题,采用五点记分,被试从“总是如此”(5分)到“从不如此”(1分)中作出唯一的选择,分数越高,表示策略水平发展越高。
量表Cronbachα同质系数为0.95。
2.2.4 学业成就收集被试上学期数学、语文、英语的期末考试成绩,以此来度量学生的学业成就。
2.3 施测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
在期末考试前1个月对被试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所有问卷一次完成,问卷回收率为100%。
2.4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SPSS6.0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3.1 初中生在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上的性别差异为了了解初中生在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上的性别差异,将量表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的性别差异男生(n=44)女生(n=53)M SD M SD t 学习归因39.57 3.4941.47 3.15 2.8233学习自我效能感49.3310.9749.4610.790.06学习策略138.4836.62147.4031.05 1.30 注:33p<0.01由表1可知,初中生的学习归因方式存在着极显著的性别差异(t=2.82,p=0.006),女生比男生更多地将学习成败归因于内部因素。
初中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757 心 理 科 学 2002年 第25卷 第6期3.2 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的矩阵相关分析根据量表的测量结果,计算初中生的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三因素间相关关系系。
见表2。
由表2可知,初中生的成功归因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两维度有显著和极显著的相关关成功归因和学习策略的四维度间有显著和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两维度和学习策略的四维度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3.3 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之间的路径模型为了考察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对学业成就的关系模式,本文采用了路径分析技术,建立以下路径模型,如图1。
表2 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的矩阵相关12345671 成功归因2 失败归因0.213 3 行为自我效能感0.233 0.18 4 能力自我效能感0.30330.18 0.76335 元认知策略0.27330.26330.53330.60336 认知策略0.233 0.17 0.52330.59330.84337 动机策略0.203 0.18 0.55330.63330.85330.82338 社会策略0.27330.2130.49330.56330.87330.78330.8133 注:3p <0.05 33p <0.01图1 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的路径模型 从图1路径模型可以清楚地看出,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认知策略直接影响着学业成就;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也可以通过影响认知策略来间接影响学业成就;成功归因可以通过影响学习能力自我效感感间接影响初中生的学业成就。
以自变量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系数r 乘以自变量对学业成就的路径系数β,作为自变量对学业成就的决定系数R 2(R 2=r ⅹβ),从而来解释初中生学业成就的变异,结果见表3。
表3 影响初中生学业成就多因素的决定系数相关系数r 路径系数β决定系数R 2认知策略0.670.4420.296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0.640.3490.223 由表3可知,认知策略可解释初中生学业成就29.6%的变异,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可以解释初中生学业成就22.3%的变异,这两因素共能解释初中生学业成就51.9%的变异。
4 讨论4.1 初中生学习归因方式的性别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归因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有更积极的归因方式。
男女孩出生后,首先受到来自家庭,以后则是受到来自学校以及其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要求、训练与期望,于是性别之分不再含有原先纯粹的生理之别,而往往被打上了社会影响的烙印,表现为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
女孩很早就养成了温顺、稳重、遵从社会期望的习惯,同龄的女生比男生成熟又早些,看问题更全面些,有着更强的自律性,在学习上表现为女生的归因更积极。
4.2 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和学业成就的线性关系路径分析的线性模型图表明,认知策略和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对初中生的学业成就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两因素共能解释初中生学业成就51.9%的变异;成功归因通过影响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也可以通过影响认知策略间接影响初中生的学业成就。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并不直接受归因的影响,而是通过自我效能的信息来确定。
而个体对效能的判断,除了受过去成就的影响以外,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与觉察到的行为结果的各种原因有关联。
班杜拉认为,成功的行为结果如果觉察为由技能而不是命运或他人的帮助造成时,更能强化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理论也认为,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坚持性、努力程度、认知投入与学习策略的运用,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
归因理论认为,积极的归因模式是:将成功归因于能力高,会产生自豪、自尊和对成功的期望,使学生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会产生内疚和对成功的相对高期望,也使学生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路径分析说明: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一定的能力自信对搞好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他们更积极地选择学习策略,主动地进行学习。
(转第724页)国内动乱、经济危机和人口过剩。
这说明这3个因素是国人一致关注,并表现出高度忧虑的因素。
这充分反映了民众对国家局势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意愿,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一种民众心理状态的体现。
这与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是完全吻合的,也就是说国家稳定与经济发展是符合民众的利益。
这一结果可成为有关部门完善决策的参考。
(2)各分样本在28个风险因素上的两两等级相关系数全部达到显著性水平;同时,截取总样本的高风险因素群:核战争、国内动乱、战争、经济危机、人口过剩、社会风气败坏,并将其它项目的等级视作平均等级,对各分样本进行两两等级相关分析。
从结果可以看到,各分样本上相对应的6个因素的相关性水平极高(见表2)。
这说明各分样本对这些风险因素的等级评定是相当一致的。
(3)在某些项目上5个样本又存在明显差异。
其主要表现在几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项目,如:经济收入低、生病、住房紧张等,管理人员、员工样本与教师、学生以及干部样本之间存在明显差别。
具体表现为管理人员与员工明显比其它样本更高地估计了上述风险项目的风险程度。
这一现象,可能与他们各自所处的生活环境的稳定性有关。
另外,员工样本表现出对物价上涨、伪劣商品2个项目特别的焦虑,与其它4个样本在风险程度等级评定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这说明职工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状况容易受到这些方面的影响,其承受能力也相对较低。
表2 5个分样本在6个最高风险因素上的肯德尔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管理人员职工干部学生教师管理人员 1.0000.8500.9460.8730.946职工0.850 1.0000.8230.9230.796干部0.9460.823 1.0000.9730.973学生0.9730.8230.973 1.0000.973教师0.9460.7960.9730.973 1.000 备注:上表中所有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均为p=0.0004 结论社会风险意识能够反映公众社会、心理方面的认识和态度,是社会状况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本调查表明,中国公众对广泛的、涉及到社会整体发展的风险因素特别关注,突出表现在国内动乱和经济危机两个因素上;也就是说,民众期望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
这与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政策是相符的。
与94年的一项结果相比,公众的注意焦点已有所变化,他们从注意周边、局部的,仅涉及自身问题的因素,转移到注意较为宏观的、涉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