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鸿章的体育思想
李鸿章总结晚年思想内容
李鸿章总结晚年思想内容李鸿章(1823年-1901年)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清朝严复的学生,思想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李鸿章在晚年思想内容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近代化思想、对外开放政策、国家治理、教育改革和民主思想。
首先,李鸿章非常关注中国的近代化问题。
他意识到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主张汲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李鸿章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他认识到中国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和合作,以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并改革传统的封闭态度。
他积极主张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李鸿章对国家治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坚定中央集权,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能力,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提出了“以仁治天下”的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提升人民素质,加强行政管理,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第四,李鸿章对教育改革非常重视。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主张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他推行了改革派的教育政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经验,促进国家的现代化。
最后,李鸿章在晚年也开始关注民主思想,提出了一些民主化的主张。
他主张加强人民的参与和监督权力,主张民主的选举和法治的实现。
他也提出了“安分守己,以求免灾”的观点,希望通过民主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总的来说,李鸿章的晚年思想内容体现了他对中国现代化的强烈愿望,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他的思想观点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居于不可争辩的显赫的首脑地位。
剖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是研究洋务运动所不容回避、不能或缺的重要方面。
“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门户洞开,资本主义列强纷至沓来,闭关锁国、孤立于世界之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和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中国暴露了自己的愚昧和落后,挨打受辱,几乎无以自存。
李鸿章清醒地认识到:“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辈岂能强分界画”(《李文忠公全集》(以下简称《李集》),朋僚函稿(一),《复沈幼丹中丞》。
),中国不可能再与世隔绝,而“外国强兵利器,百倍中国”(《李集》,朋僚函稿(五),《复陈筱舫侍郎》。
)必须正视现实,善以自处。
他概括当时中外形势的特点为两句话:“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集》,奏稿(二十四),《筹议海防折》。
),扼要中肯,发人深思。
在浑浑噩噩的清朝统治者中,能有这种认识的可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承袭着“神明华胄”的荣光,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一般封建士大夫大都闭目塞听,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世界形势的变化。
他们回顾历史,感到“圣圣相承,文德武功,震耀区夏”,“法度纪纲,灿然大备”,认为清朝统治“岂特远过元与明,直将驾汉唐而上之”,茫然问道:“中国何弱之有?”他们环顾当世,两次鸦片战争已成陈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已被镇压,天下太平,共庆“中兴”,振振有词地质问:“尚得谓之弱乎?”(方□颐:《二品轩文存》(十二),《议复赫威两使臣论说》)于是昏昏沉沉,不思振作,梦想着退回到闭关自守,一统天下的旧时代去。
为了喊醒昏睡中的、蒙昧无知而又侈然自大的官僚士大夫们,李鸿章一再大声疾呼: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居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固虚妄之论。
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李集》,奏稿(十九),《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中体西用”思想的评析
“中体西用”思想的评析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他们在思想方面有相同点,也有相当大的差异。
曾国藩与李鸿章在洋务指导思想上都络守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
曾国藩主张维护封建纲常、封建体制的基础与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达到“自强”的目的。
虽然曾国藩未曾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但他的洋务思想主旨即为“中体西用”。
张之洞的“中学为体” 并非如顽固派那样全盘地否定和抛弃西学,他在维护封建皇权、坚持中学为体的原则下还有承认西学、积极兴治西学的一面。
张之洞的思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发展独立性,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观点和主张,这些主张和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肯定地说是比较先进的,成为他从事洋务活动、致力振兴实业的指导思想。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同治、光绪年间(19 世纪60~90 年代)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中,洋务派把中学和西学的关系解释为“体”与“用”的关系、“道”与“器”的关系、“本”与“末”的关系、“主”与“辅”的关系,进而提出了两者的相对价值,即中学具有精神价值,西学具有物质价值;同时提出了两者的不同功能,即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
在这里,中学和西学的地位虽略有高低之分,如强调中学是“本”“体”,而西学只是“末”“用”,但同时又强调这两者是互相补充、不可偏废的。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和戎”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者和士绅阶层。
在社会上形成了要求学习西方以“自强御辱”的思潮,在李鸿章、曾国藩等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官僚的倡导之下,开始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特色之一便是重视洋务和外交。
而李鸿章的“外需和戎”的外交理论和实践在当时让李鸿章在国内受到重谤,被认为是委曲求全、惧怕侵略者的“投降派”,时人曾评价他“一生功过在和戎”。
“和戎政策”中的“戎”就可以看出这种政策还是囿于华夷秩序的框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华夷之辨,“夷”是那些未经教化的没有礼的部落民族,于是理所当然这种优越感促使中国人在对待中国人的时候用礼去对待他们,希望用礼来感化他们。
自汉代罢黜儒家,独尊儒术后,外交政策倾向于和平,昭君出塞、郑和下西洋都是例子,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惯于奉行的是一种防御性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寻求积极进攻,就像中国现在的外交政策主要是韬光养晦,这也是很平和的外交政策。
李鸿章虽然是一个以“武功”崭露头角,但是他也是“学而优则仕”,他是读四书五经出来的,所以他的思想也受到这种自古以来的华夷思想的影响。
李鸿章虽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跳出延绵几千年的中国封建文化体系还是不可能的,况且他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外交人员,这种局限在外交上的体现就是李鸿章在对待洋人的时候“坚守合约”、“大事苦争,小事放松”,对洋人予以“忠信笃敬”,并希望以此去感化他们,去维持“和局”,去争取时间“自立”、“自强”。
李鸿章对待洋人的态度还受到了他的老师曾国藩的影响,也可以说李鸿章对于曾国藩以“和”为主体的外交思想不仅予以继承,而且在总体上加以阐发,所受影响的痕迹明显而深刻。
曾国藩曾反复叮嘱李鸿章面对洋人一定要谦和,一定要讲究信任,绝对不能有半点傲慢之情流露于言行之间。
李鸿章“外需和戎”的外交理论在具体内容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概括起来说就是“待客”、“守约”、“了事”、“和好”。
李鸿章还是一个唯物器论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主要归结于武器的优劣,极少看到人的因素和精神的威力。
李鸿章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的有益探索
李鸿章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的有益探索一、舆论漩涡中的李鸿章“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1]现如今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
有些人认为李鸿章卖国求荣,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卖国贼; 然而另一部分人说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是“东方的俾斯麦”。
这截然相反的评价也正好折射出李鸿章功过各半的人生。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问题从来就没有终止过,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改革开放前,此时期主要为一边倒地批判李鸿章为“历史的罪人”“卖国贼”,对李鸿章的一生主要是全盘否定为主,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人们刚从苦难的历史中走出来,对于这场灾难短期内难以释怀,民族主义情绪让人们对其更加仇视,后来文革时期历学问题遭到数十年的抑制,对于李鸿章的问题被搁置了一段时间。
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之后,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再次活跃起来,这时期大多数人开始适用马克思的历史观对待人物的评价,能够充分地考虑李鸿章所处的历史背景来考察其历史活动,因此给出了一些较为客观的评价,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他对于清末的历史功绩。
在近代中国充满屈辱的历史中,列强的入侵最大限度地刺激了中国人民,这让原本对身份模糊的中国人民牢牢地凝聚在一起,但是国人对于和洋人交往频繁的人仍然是嗤之以鼻,严重的便会被称为“卖国贼”。
由于清末李鸿章被重用,加之中国国际环境复杂,李鸿章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颇多。
无论军事、经济、外交等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李鸿章却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李鸿章的很多行为被认为是误国误民: 洋务运动的失败、对于军事的控制、外交的节节失利,都被人们视为用心不良,李鸿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力。
赵尔巺也评价其“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
”[2]甚至邓小平 1982 年会见英国首相散切尔时曾谈到: “如果中国在 1997 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就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3]李鸿章所极力提倡的洋务运动,也是人们不断诟病的目标,人们认为尽管李鸿章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但是后来的一切都证明,这只不过是一场劳民伤财的运动,它经不起任何的检验。
如何评价李鸿章和洋务运动
如何评价李鸿章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此时,清政府发生统治危机,与此同时,英俄两国亦对中国虎视眈眈。
为了解决内忧外患,并趁机壮大自身所在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李鸿章及奕、左宗棠等人兴起了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持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是其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朝封建阶级的几位重要大臣兴起的一场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在不影响清政府统治阶级制度的条件下试图救国自强的活动。
李鸿章等人创办此洋务运动的初衷其实是好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清方人数占了上风,但是由于军队素质较低,战斗力地下,清政府败下阵来;在中日甲午战争之时,为了保存自己的军队实力,李鸿章消极避战,积极求和,宫中众大臣又忙于为慈禧太后祝寿,又战败;最后,义和团运动还是清政府联合八国联军绞杀的,这样子的清政府是何等无能!于是,在又一次镇压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李鸿章意识到,只有自强才可以强大清廷,他认为,“中国欲自强,这是很片面的看法,但是在清朝之时能有此觉悟,说明李鸿章还是看局势看得非常清楚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自鸦片之后的各种反侵略战争中,清廷的表现都并不好,其一,军队士兵的军事素质都还不行,军中所具备的武器也不行,当外国侵略者在使用步枪,霰弹大炮等杀伤力强大的新式武器时,清廷的士兵还在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近身搏击未必赢不了,但是外国侵略者的步枪和大炮等武器根本让清廷士兵的优势体现不出来,古代的时候,士兵们的作战方式是近身搏击,但是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被硬是拉入了近代战争里面,清廷没有多少大臣知晓何为近代军事指挥。
于是,当外国士兵在练习射击技巧的时候,清兵还是苦练刀法拳法,这样明显的作战差异,使清廷在反侵略战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因此,鸦片战争战败,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义和团起义要联合八国联军镇压,这种种体现清廷无能的事情,是正常至极的。
浅谈李鸿章——洋务运动之利
浅谈李鸿章—洋务运动之利从十九世纪末那场鲜为人知的万国运动会说起,民间传说,那是中国人第一次参加世界性的运动盛会,与今天国人热热闹闹地举办奥运会不同,那时积弱的大清除了满腔热情之外,甚至连国家的标志都没有。
当各国国旗依次升起,当中国代表团那面黄龙旗慢慢飘起来的时候,缺失的国歌和西方人的嘲笑声一起爆发在开幕式的会场上。
就在这时候,一位老人的歌声在会场里响起。
那是一首来自中国安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
声音既不清脆也不高亢,低沉甚至略显浑浊,孤独但是执着,在场的人纷纷听入了迷,沉寂片刻过后,便是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个唱歌的老人就是李鸿章,就是那个在外国人眼里的“爱国者”,中国人眼中的“卖国贼”,在李鸿章“权倾一时,谤满天下”的后半生里,洋人的影子几乎无孔不入地渗进了他的骨髓。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只有结合世界各通过改革而成功实现近代化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普遍遵循的近代化的必然过程,来评价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而且,也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正确评价近代主要历史人物与思潮,才能统一认识。
随着我国的战略重心转移到现代化方面,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从原来的“卖国贼”、“刽子手”等,变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如果说,李鸿章一生的主要行迹仅仅局限于对内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对外签订不平等条约,那么,他理所应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问题是,他一生有三十多年时间从事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而且他还是这一运动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因此要全面、正确地评价李鸿章,不探讨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是不行的。
三千年之大变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
是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摘要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即使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也不能全部责怪他,也是当时的时代所造就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理去评价他,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看到落后的清政府,所以想挽救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来强化自己,在当时是非常有先进的思想,即使在以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一、李鸿章的简介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密切,也是到后来他们一起兴办洋务运动。
二、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原因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由于感受到西方列强的船尖炮利,感受到国家的民穷兵弱,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李鸿章(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为代表的封建大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①三、洋务运动做了些什么洋务运动可以归纳其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1867,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朱晓薇、林纬琳、庄翠兰、孙澄玉、李懿指导教师:黄美华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人物。
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居于不可争辩的显赫的首脑地位。
剖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是研究洋务运动所不容回避、不能或缺的重要方面。
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门户洞开,资本主义列强纷至沓来,闭关锁国、孤立于世界之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和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中国暴露了自己的愚昧和落后,挨打受辱,几乎无以自存。
李鸿章清醒地认识到:“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悲岂能强分界画”,中国不可能再与世隔绝;而“外国强兵利器,百倍中国”,必须正视现实,善于自处。
他概括当时中外形势的特点为两句话:“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扼要中肯,发人深思。
在浑浑噩噩的清代统治者中,能有这种认识的可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承袭者“神明华”的荣光,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一般封建士大夫都闭目塞听,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世界形势的变化。
他们回顾历史,感到“圣圣相承,文德武功,震耀区夏”,“法度纪纲,灿烂大备”,认为清朝统治“岂特远过元与明,直将驾汉唐而上之”,茫然问道:“中国何弱之有?”他们环顾当世,两次鸦片战争已成陈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已被镇压,天下太平,共庆“中兴”,振振有词地问:“尚得谓之弱乎?”于是昏昏沉沉,不思振作,梦想着退回到闭关自守、一统天下的旧时代去。
为了喊醒昏睡中、蒙昧无知而又侈然自大的官僚士大夫们,李鸿章一再大声疾呼: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局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固虚妄之论。
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中土士大夫不深悉彼己强弱之故,一旦有变,曰“吾能御侮而破敌”,其谁信之?于目前小胜,谓“内贼不足平,外患亦不足虑”,其又能自信耶?数千年大变局,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
并强调指出:“我朝处数前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
李鸿章体育思想研究
作者: 董逢威
作者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体育文化导刊
页码: 172-17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1期
主题词: 体育史 体育思想 养生体育 军事体育 李鸿章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等对李鸿章体育思想进行分析与整理,结果表明:李鸿章体育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时代背景、文化因素及个人经历。
在这种背景下,所形成的非求不死,求暂时之健康而处安乐之境耳的养生体育观;师其所能、夺其所持的军事体育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体育教育观,而军事体育思想为其体育思想的核心。
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成因
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成因摘要:有人曾用“一生功过在和戎”来形容李鸿章,可见“外须和戎,内要变法”的思想在李鸿章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Abstract:”Merits and failure all due to coping with external enenmy” is a sentence to summerize Li Hongzhang’ s whole life. So we can see that the thought of” External Cope with Enemy, Internal political reform” accounts for a lot in Li’s political ideology. This article mainly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se thoughts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关键词:李鸿章和戎变法Key Words: Li Hongzhang ,coping with enemy, political reform在晚清统治集团中,李鸿章可算是政坛上活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少数几个人中的一个,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提到“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
” 可见李鸿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李鸿章不仅在政坛活动时间长,而且活动范围广,参与的事件也比较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也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而“外须和戎,内要变法”便是其重要的政治思想。
本文主要是从历史背景出发来分析此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外须和戎,内要变法”思想的内涵。
“外须和戎”的基本观点就是尽一切可能的寻求与西方国家和平相处,为本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和平环境。
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及其局限
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及其局限【摘要】李鸿章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军事建设哲学思想深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形势影响。
他强调了军队的现代化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性,致力于改革军制和强化军队训练。
李鸿章的军事思想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对外国侵略的应对不力、未能解决兵员素质和指挥架构等问题。
因此需要反思并展望李鸿章的军事建设哲学思想的局限性,同时在今天的国防建设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国防实力。
【关键词】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局限、理念、重点、清朝、影响、问题、结论、反思、展望1. 引言1.1 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及其局限引言:李鸿章作为晚清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提出的军事建设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清朝的军事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本文将从李鸿章的军事建设理念、强调的重点、对清朝的影响以及他未能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探讨,分析其军事建设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李鸿章在军事建设方面一直秉持着以实力为本的原则,主张军备强化、军队训练、技术装备的发展等。
他认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基石,因此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军事建设。
在他的执政期间,清朝军队在装备和训练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提升了一定的作战能力。
这种注重实力的军事建设理念,也为当时的中国军事实力增强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李鸿章的军事建设哲学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过于强调军事力量的发展,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国家发展和改革。
他的军事思想缺乏富有创新性的理念,对于新型战争形势的应对能力较弱。
他未能有效解决军队的腐败问题,导致清朝军队的实战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提升。
这些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鸿章的军事建设哲学思想的实施效果,也为后来的反思与展望留下了一些启示。
2. 正文2.1 李鸿章的军事建设理念李鸿章的军事建设理念主要是以“练兵养民”为核心。
他认为军事实力的根本在于人民的支持和军队的训练。
李鸿章强调军队的纪律和训练,他认为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
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李鸿章作为清朝晚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其洋务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思想、历史背景、研究现状、现实意义一、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背景洋务运动时期,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得清朝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在此背景下,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以“自强、求富”为核心的洋务思想。
二、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于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李鸿章的军事洋务思想。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积极推动军事现代化,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强化国家军事实力。
2、李鸿章的铁路与矿物洋务思想。
他认为铁路和矿物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张大力发展铁路事业和开采矿产资源。
3、李鸿章的教育洋务思想。
他创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现代化人才。
尽管目前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全面和深入探讨仍有待加强。
三、李鸿章洋务思想的现实意义李鸿章洋务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他的军事洋务思想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借鉴。
当今中国积极推进国防现代化,引进先进军事技术和装备,提高军事实力,这与李鸿章的军事洋务思想存在一定共通之处。
其次,李鸿章的教育洋务思想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当代教育改革应当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最后,李鸿章的铁路与矿物洋务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能源和交通事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建设和矿物资源开采国家之一,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挑战,李鸿章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具有启示作用。
四、结论李鸿章洋务思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思潮之一,其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现实意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浅谈李鸿章的体育思想
浅谈李鸿章的体育思想发表时间:2010-11-15T09:59:17.03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供稿作者:袁庆1 万仲平2 [导读] 公元1823年2月李鸿章生于安徽省肥东县的一个耕读之家袁庆1 万仲平2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摘要:184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在众多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中,李鸿章是影响时间最长的。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李鸿章的生活年代背景简单介绍他的养生、军事和体育教育思想及他的思想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李鸿章体育思想原因公元1823年2月李鸿章生于安徽省肥东县的一个耕读之家。
1847年,他以进士出身步入官场,不久便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活动,并以此为基础,称谓后来淮军的统领。
他先后被清政府任命为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职。
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使他成为当时政府中最有实力的人物,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开始脱离权力中心,并与1901年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
李鸿章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东西文明的碰撞以及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些都对李鸿章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他的体育思想带有显著地时代痕迹。
1.养生体育思想李鸿章6岁开始读书,从小就表现出的才思、气魄与其他人的迥然不同而得到其父的赏识。
后来跟着是享塾老师的伯父李文煜学习,再后来拜当地的一位姓周的名儒老师为师。
正是由于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儒家思想文化和如何做人有着独特的自我认识,而这恰恰使他与传统的养生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鸿章曾制定了十六条养生戒律,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了他的养生之道。
他认为,生活之中的养生之道一定要注意的。
李鸿章曾多次向家人介绍他运用按摩和导引进行养生的心得。
其导引具体内容为:1、叩齿2、咽津3、浴面4、鸣天鼓5、运膏肓6、托天7、左右开弓8、摩丹田9、擦内肾穴10、擦涌泉穴11、夹脊穴12、洒足。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之局限与流弊
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之局限与流弊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在国家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状态中,一大批仁人志士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倾其一生。
在这一过程中,如李鸿章、张之洞等领导的晚清改良派,康有为、严复等维新派人物,以及伟大的教育家、新文化运动主要人物之一的蔡元培先生等,不仅因其积极求变的理论与实践成为那一时代的重要人物,而且他们对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和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点.得到了研究中国体育思想的众多专家和学者的一致认同,其积极作用毋庸置疑。
然而,尽管在那一时期,他们站在中国的时代前沿,是为数不多的能“睁眼看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但时代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或者说,历史本身就存在着局限,所以,他们的体育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本文对我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局限及其对当今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
1近代历史人物的体育思想概述1.1 李鸿章的体育思想184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不仅是对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鸿章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知,“人虽有文章、名誉、金钱,而无强健之身体,亦何所用之?故养生之术,不可不注意也”。
在《军制>一书的训练篇中,他提出:“新兵自入伍以后应每日练习体操;军营体操欲令新兵身体强壮;凡新马兵未习骑乘先习体操两月,有身体轻弱行动不灵者应专练体操三月”。
所以,他认为应当通过体操训练使士兵身强体壮。
在当时的广方言馆中,新式教育已有西方近代体育。
其实,李鸿章建立广方言馆的目的是“求自强之术”,这里的“术”实际上就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广方言馆建立初期,只设立了英文和法文课程,在后来的发展中开设了各种西方教育课程,考虑到学生不能走向文弱,同时还开设了体操。
李鸿章的体育教育思想,其主旨是“练其筋力”,避免学生在掌握了西方技术的时候成为封建士大夫那样的身体赢弱之人。
习体操的目的也是为了“强兵”,把体育纳人到军事训练的范畴。
李鸿章的教育思想与主张
李鸿章的教育思想与主张一、作为晚清统治集团的中心人物之一,他早年既业八股以及科第,深知八股之害。
他认为改革八股取士制度,造就人才,“实为中国自强根本”。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科举改革思想经历了逐步发展过程,从19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他的侧重点只在于改革科举内容,而不是否定科举制度本身。
1864年,李鸿章写信给恭亲王和文祥,提议在科举考试中专设一科,使那些关心西方技术的读书人能毕生奉献于“制器之器”。
李鸿章的提议主要源于洋务学堂的办学实践。
当时上海和京师同文馆并未引起士人的多大兴趣,这使他认识到,要造就精通西艺的人才,必须对科举制度做出相应的改革。
1874年,他再一次建议对科举考试稍加变通,认为“科目不能骤变,时文不能遽废,而小楷试帖,太蹈虚辞,甚非作养人才之道。
似应于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
这一次他的主张得到一定的呼应。
次年2月,《万国公报》发表论西学设科一文,对李鸿章这一主张大加赞同,认为这是中国转弱为强之机。
李鸿章的思想内容接近于早期的维新志士,是当时科举改革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在向朝廷建议改革科举的同时,李鸿章自己也广设学堂培养西学人才.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了”上海同文馆”(1867年与江南制造局新设的翻译馆合并,该名”广方言馆”).招收了四十多名年约十几岁的学生教授英文,数学和科学.三、李鸿章为了造就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西学人才,不仅在国内推进科举改革、兴建新式学堂;而且力排众议,派人出国留学。
他在给朝廷的奏章中提到“拟派员在沪设局,访选沿海各省聪颖幼童,每年以三十名为率,四年计一百二十名,分年搭船赴洋,在外国肄习十五年后,接年分起挨次回华。
”1872年,第一批三十名幼童被送往美国,随后三年又有三批被送到美国,到1875年共达到120人.但是由于朝廷中有人指责这些学生到了美国后剪了辫子,忘祖背宗,使得大部分人都没有完成学业就被清廷招回,并且不受重用,庸碌的走完了一生.。
清末时期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
清末时期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用枪炮不断地侵占我国,在整体上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较大的创伤,社会各个方面也逐渐陷入了帝国主义的侵蚀和包围之中。
虽然在社会形态上我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都受到了明显的冲击,但在此过程中当时国外的一些较为先进和科学的教育思想也慢慢地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也对当时的中国学校体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洋务派的学校体育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以奕沂、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受“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进行了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以挽救濒临灭亡的清政府。
在教育上大力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西学”并在帝国主义的扶植下建立了如南洋水师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军事学堂,仿照西方的练兵方法编练新式军队,并于1872年由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近代西方体育跟随着帝国主义在我国文化侵略政策的施行、西方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的兴起,及洋务派自身因为“自强”、“向西方学习”以救国的需要,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进入了我国。
但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外受侵略,内有起义的境况,因此,洋务派的领导者们根据对内“剿贼”、对外“御悔”的现实需要,首先看中的是以兵操为主的体操的军事价值,以及军国民教育对“强兵”的意义和作用,无视体育的实质就迫不及待地优先将兵操体育引进各级各类的新式军事学堂,成为编练新军的主要训练内容及措施,并先后聘请英、美、法、德教官出任当时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其次才是田径、球类等项目的开展。
在《清续文献通考》中记载,在北洋水师学堂,“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
可以说,近代西方体育在踏上中国土地之时就被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抹杀了真义,披上了战争外衣,并没有涉及到对体育、学校体育实质的理解,从而使当时的学校体育被扭曲为练兵、强兵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实现强国强种、保家卫国的一种社会工具。
李鸿章洋务思想及评析
李鸿章洋务思想及评析 【摘要】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大批领土丧失、主权沦丧,作为封建王朝的领导中枢的李鸿章,在大厦将倾之际,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性,因此提出了“自强”、“求富”、“明智”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有其进步性,也由于时代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而作为后世之人,我们应该客观地审视它,给它一个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 自强 求富 明智 评价 李鸿章(1823~1901)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掌握清政府军事、政治、外交大权近三十年,成为清朝统治集团的决策人物。
在他掌权的时代,清政府面临列强的侵略,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明显历时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已至垂暮之年。
但是作为清王朝的股肱之臣,李鸿章在国人的谩骂声和统治阶级内部的阻碍中拨云见雾,看到了世界列强的强大,正视中外实力差距悬殊、敌强我弱这一事实。
他上书统治者:“我朝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
为此,他提出了“自强”、“求富”等主张。
并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
一、洋务思想 (一)、“自强”的思想 李鸿章认为英法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所以取胜,主要是因为拥有先进的武器,清朝的失败是由于军事的落后。
他在外国军舰上看到:“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
因此,他感到创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的迫切,而海军能御敌于国门之外,为此,1875年,李鸿章创设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 开始中国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
1888年12月17日, 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
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但是李鸿章认识到,如果单纯靠购买则不足以自立,因此坚持自造的方针,中国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军事工业,学会制造母机。
李鸿章百年前赴英看球赛:满脸狐疑,提问让人无语-今日头条
李鸿章百年前赴英看球赛:满脸狐疑,提问让人无语-今日头条
清光绪二十二年,即1896年,清政府的洋务派李鸿章作为皇帝的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访问英国,在伦敦被视为上宾款待。
李鸿章访英期间,英方为其安排了不少活动,其中还邀请他去看了一场足球赛。
图为李鸿章与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左)、英国外交副大臣寇松(右)合影
据报道,一百年前的英式足球,尚处于草创阶段,还没有当代足球这样成熟和精彩。
李鸿章作为满清政府的特使,自然是穿着满清朝服盛装出席观赛。
满清的朝服是长袍加御赐黄马褂,胸前挂着朝珠和别的零碎,戴的帽子上缀着宝石顶子和鲜艳的翎毛。
坐在温布里露天体育场边上,不知足球为何物的天朝大臣,看来看去,不得要领。
况且,这一身行头,只能配太师椅,要不就得坐在八人大轿里,在露天球场上,便很不舒服,很不自在。
据说,李鸿章看了半场以后,感觉莫名其妙,又觉得有点匪夷所思,问陪他一起观战、并看得津津有味的英国勋爵、子爵们:“那些汉子,把一只球踢来踢去,什么意思?”英国人说:“这是比赛,而且他们是绅士,是贵族。
”李鸿章摇摇头说:“这种天气,为什么不雇些用人去踢?为什么要自己来?跑得满头大汗?回头内热外感,伤风感冒可就不妥了!”
主人很窘,面面相觑,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位中国客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鸿章的体育思想
发表时间:2010-11-15T09:59:17.03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供稿作者:袁庆1 万仲平2 [导读] 公元1823年2月李鸿章生于安徽省肥东县的一个耕读之家
袁庆1 万仲平2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184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在众多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中,李鸿章是影响时间最长的。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李鸿章的生活年代背景简单介绍他的养生、军事和体育教育思想及他的思想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李鸿章体育思想原因公元1823年2月李鸿章生于安徽省肥东县的一个耕读之家。
1847年,他以进士出身步入官场,不久便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活动,并以此为基础,称谓后来淮军的统领。
他先后被清政府任命为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职。
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使他成为当时政府中最有实力的人物,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开始脱离权力中心,并与1901年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
李鸿章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东西文明的碰撞以及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些都对李鸿章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他的体育思想带有显著地时代痕迹。
1.养生体育思想
李鸿章6岁开始读书,从小就表现出的才思、气魄与其他人的迥然不同而得到其父的赏识。
后来跟着是享塾老师的伯父李文煜学习,再后来拜当地的一位姓周的名儒老师为师。
正是由于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儒家思想文化和如何做人有着独特的自我认识,而这恰恰使他与传统的养生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鸿章曾制定了十六条养生戒律,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了他的养生之道。
他认为,生活之中的养生之道一定要注意的。
李鸿章曾多次向家人介绍他运用按摩和导引进行养生的心得。
其导引具体内容为:1、叩齿2、咽津3、浴面4、鸣天鼓5、运膏肓6、托天7、左右开弓8、摩丹田9、擦内肾穴10、擦涌泉穴11、夹脊穴12、洒足。
他在《致四弟》的家书中说“人虽有文章、名誉、而无强健之身体,亦何所用之?”所以他说“故养生之术,不可不注意也。
养生非求不死,求暂时之康健而处安乐之境而。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身体强健的重要认识,养生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
中国传统的养生体育的内容,既包括身体的修炼,也包括精神的修养,而这种精神的修养就是心理调节,这种心理调节称谓李鸿章养生体育的又一重要内容。
,并体现在生活得各个方面。
他告诉自己的亲人,“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精心读之,亦足以养病”,告诉亲人,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良好的心态。
李鸿章认为,人得养生应该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人只有在自强的条件下,才可能做到自立,国家也是这样。
做到以“诚”为本。
这是为人的基本素质。
李鸿章之所以把“诚”作为自己的人生最高境界,这和他从小就受到的儒家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2.军事体育思想
1862年李鸿章仿照湘军制创建了淮军,它是李鸿章私人招募的军队,不受清廷兵部的指挥。
作为淮军统帅的李鸿章,因为“职在主兵,亦不得不考求兵法”,从带兵中学会了练兵,从战争中的不断磨练,逐渐形成了他的一套军事体育思想。
鸦片战争使国人认清了西方列强侵占中国的野心,也让国人看到了西方列强军事装备的技术进步。
淮军初创时武器装备十分落后,受到外国人的嘲笑,一开始,李鸿章不以为然,认为军队“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但他在上海亲眼看到洋枪队与太平军作战的情景时,才真正感到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落后,因此下决心学习西方,增强淮军战斗力。
李鸿章明确指出要“师其所能,夺其所侍”,以推进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所以李鸿章指出首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西洋武器和装备。
在鼓励学习和掌握新式武器装备方面,李鸿章走在前面,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主要仿造洋枪、洋炮、洋船并兼有购买洋枪样跑的任务。
李鸿章认为,装备了新式武器的军队,还必须进行新式武器的装备训练,以掌握新式武器的使用方法。
“制器与练兵,相为表里。
练兵而不得其器,则兵为无用”,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李鸿章深刻认识到学习西方军队训练方式和购买武器同等重要,所以要大力引进和采用西洋的兵操训练。
李鸿章很早就开始了对西方军队练兵方法和攻防战术的了解与学习,雇佣大批外国军官到淮军的各营中担任军事教习,帮助淮军进行兵操训练。
除了推动兵操训练以外,李鸿章还对整个清朝军队的近代化建设问题也曾有所建议,明确提出重新组建的陆军军队一律改为洋枪队,沿海防营并换用后门进子枪,各海口仿照洋式,修筑沙土炮台。
聘用德国人为淮军的兵操教练,选拔年少力壮的中下级军官赴德国学习陆军知识。
3.体育教育思想
李鸿章认为“西人求学实济,无论为士、为工、为兵,无不入塾读书,共鸣其理”,所以他强调学西学,办教育是“中国自强根本”和“目前当务之急”。
他多次呼吁“士大夫留心经世者,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奏请“各海口必应添洋学格致书馆,以造就人才”,要改变过去中国的传统教育,认为“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
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
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他还抨击无用的科举制度,建议设立“洋学局”,献身于这类学问的人同样取得功名,所以1881年和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分别创办了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
在《光绪政要》中,对天津水师的课程开设要求“日间中学西学,文事武备,量晷分时,兼并课程”,并强调说“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意思是说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接受体育训练。
水师学堂的体育课内容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足球、跳栏比赛、跳远、跳高、游泳、滑冰、木马、单双杠和爬山运动等等。
武备学堂当时开有学科和术科两种,术科即有体育之意,说明在学堂应该有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
小结
李鸿章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在李鸿章的身上曾打下深深地儒家文化的烙印,从他的养生体育思想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的自强和自立给我们后人深刻的启示,无论做人做事,以诚为本,自强自立。
从他的军事体育思想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追求进步的,吸取他人长处为我所用的人。
这对以后对我们生活学习等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李鸿章能够在教育方面提出开设新式学堂,要求不但要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且应该接受身体锻炼,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等主张并付诸实施是难能可贵的,是对封建教育的冲击和改革,为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谭华.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李鸿章全集(第6卷)[M].海南出版社,1997
3. 李砂砂. 略论李鸿章的教育思想[J]. 阴山学刊,200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