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ⅲ人教新资料第10课(过秦论)学案(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最新版】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附答案)

【最新版】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附答案)

第10课过秦论1.归纳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4.鉴赏本文排比、对偶、夸张的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作者作品贾谊,世称贾生、贾长沙。

西汉著名的大儒,文学方面更是才华卓绝、独步千古。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他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贾谊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其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

写法借鉴1.《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给汉文帝提供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力透纸背的说理,援引史实的分析,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铺张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振四海”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

3.借古讽今: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

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相关知识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连横”,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学案《2》

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学案《2》

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学案《2》【探究案】(第一课时)一、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二、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写第一层:():写第二层:():写(二)议论部分():写三、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四、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练案】(第三课时)一、选择题1.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xiáo)蒙恬.(tián)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2. 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B.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3. 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4. 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 )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5. 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A.①②③/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⑤C.①⑦/②③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⑧/⑤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10过秦论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10过秦论1教案
墨翟(di) 蹑足行伍(hang) 将数百之众(jiang)
度长絜大(duo) 比权量力(liang) 万乘之势(sheng)
朝同列( chao) 一大作难(nan)
2.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赢粮而景从〔通“影〞〕
3.古今异义词
合丛缔交〔通“纵〞〕
百有余年〔通“又〞〕
3.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4.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系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 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一
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l、2、3。〕
5.一词多义〔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制〔例句 山处 释义〕
一日不食那么饥,终岁不制衣那么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过秦论〔1〕
课 题:?过秦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能力目标
能独立判断各种文言现象。
3.德育目标
感受并学习作者“仁政行天下〞的情怀。
重点:辨识课文中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语文:3.10《过秦论》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语文:3.10《过秦论》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贾谊的才学令人倾服,贾谊的早逝令人惋惜。后世许多文人都把贾谊看作怀才不遇的典型,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司马迁作《史记》时将贾谊与屈原放在一起作《屈原贾生列传》;唐初王勃作《藤王阁序》曾写到:“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唐代李商隐作《贾生》诗也写到:“贾生才调更无伦”。
三、释题
过,过失,过错。这里做动词,意思是指出过失。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失的意思。
教师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媒体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二、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诋毁陷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应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一)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本的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

(二)运用“文本间性”原理,以意逆志,体悟文章的“味外之致、韵外之旨”。

(三)赏析文章在“繁与简”、“大与小”方面的处理技巧,感受文章的“运斤之妙”。

二、教学方法听读——品读——析读三、教学步骤(一)介绍“因声求气”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

”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

如何才能更好地领略这篇“气盛”的文章,获得较大的审美享受呢?清人刘大櫆说:“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这里说的就是文本鉴赏的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因声求气”。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者精神气质的外化。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精神内质。

(二)分析文本一、二两段1.学生齐读第一段。

教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该怎样读?回答这一问题前,先看看音节的特点,四字一顿,结构相同。

再看语意特征,同义叠写。

2.这一句如果要翻译,怎样表达?明确:有吞并天下之心。

教师:这里用的是“化简为繁”的写法。

3.第二段中有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吗?齐读文章,试着找出来。

(最突出的一个长句“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4.如果要用最减省的信息翻译这一句,可以怎样译?明确:六国的政治、外交、军事人才较多。

或六国人才济济。

教师:这里就读出了问题。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彬彬君子之风,纡徐优雅、中庸含蓄,表达讲究意内言外,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话到嘴边留半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1)

过秦论教学目的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5、背诵课文3、4、5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设计大家都知道“弱肉强食”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王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关于贾谊和写作背景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

少时即以博学能文闻于郡中。

河南郡守吴公爱其才,招置门下,后吴为廷尉,荐之于汉文帝。

年二十余,后为博士(学术顾问)。

因得文帝赏识,一年之中即迁太中大夫。

又建议文帝改革制度法令,文帝欲任之为公卿,因遭大臣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比。

在长沙三年,后召回长安拜为梁王太傅,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后梁王坠马而死,贾谊哭泣岁余,抑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他的作品有“赋”七篇(存五篇),《新书》五十八篇,明人辑于《贾长沙集》,《过秦论》是代表作。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10课《过秦论》学案(带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10课《过秦论》学案(带答案)

1今朝有心苦勤奋,明朝一举步青云。

第10课《过秦论》优秀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3、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二、知识链接: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1、作者简介: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2、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很快结束了。

三、夯实基础:(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1、腴()轸()镞()笞()恬()藩()瓮()牖()2、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二)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制其弊()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三)按要求填表格词类活用1今朝有心苦勤奋,明朝一举步青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5:第10课 过秦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5:第10课 过秦论

过秦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二)能力目标: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贾谊政治主张进步性和局限性,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教学难点】翻译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背景(1)作者名片——贾谊,世称贾生、贾长沙。

西汉著名的大儒,文学方面更是才华卓绝、独步千古。

受汉文帝器重,22岁时被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旧臣周勃、灌婴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政治上受挫的贾谊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7年,贾谊被重新召进皇宫。

文帝听完贾谊一番宏论后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不久,贾谊转任梁怀王太傅。

汉文帝11年,梁怀王入朝,不幸坠马而死。

贾谊“自伤为傅无状”,抑郁悲泣一年而死,年仅33岁。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最为有名。

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的西汉初年,此前经历了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文景之治”前期,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开始繁荣。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贵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豪门大量侵吞农田,逼使农民破产,“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二、文体常识——“论”“说”“议”。

论:着重在是非,结果往往是作出判断,不一定要有许多人,作名词时,“论”是评论或议论。

说: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议:着重得失,结果往往是做出决议;往往是许多人一起交换意见。

第10课《过秦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一)

第10课《过秦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一)

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学案(一)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积累相关文言词句知识,疏通文句。

2.了解课文大意,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

3.品味语言特点及铺排蓄势、极化对比等写法对深化中心的作用。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二、问题与例题大问题一:每段的大意是什么?小问题1:按照表达方式划分,课文可分成几大部分?大问题二: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秦王朝的势力是如何崛起的?大问题三: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课文如何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小问题1: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小问题2: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

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小问题3:在秦国强大的同时,各国诸侯采用什么方法“弱秦”?作者突出表现”九国之师”的强大有什么作用?三、目标检测1.文学常识贾谊,西汉洛阳人。

著名、,最早的作家之一。

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2.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3)东割膏腴..之地()(4)蒙故.业,因遗策()(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6)逡巡..而不敢进()(7)北筑长城而守藩篱..()(8)将.数百之众()(9)蹑足..行伍之间()(10)揭.竿为旗()3.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思路结构。

本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

第1段写,这是秦孝公时的事情。

第2段写。

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重点难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一)认识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二)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过秦”即言秦之过,贾谊借“过秦”以“规汉”,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学习过程】(-)研读步骤读。

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10课《过秦论》学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10课《过秦论》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根据课文的特点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

2、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3、文体知识及背景介绍(1)文体知识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2)作者及背景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世称“贾生”。

18岁时以能诵《诗》、《书》,善文章,称誉郡县。

20 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次年升大中大夫。

谊请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廉、兴礼乐,又数上疏陈政事、言时弊,为当时的权贵周勃、灌婴等排斥,贬为长沙王太傅。

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及渡湘水,作赋吊屈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后又召为梁怀王太傅,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王堕马死,谊郁郁自伤,年余亦死,时仅33 岁。

谊有高才卓识,所著政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写得义气风发、雄辩有力,鲁迅称之国“西汉鸿文”,有赋七篇,以《吊屈原赋》最有名,政论集《新书》十卷。

生平事迹见《史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书·贾谊传》。

——摘自《古文鉴赏大辞典》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案:10过秦论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案:10过秦论第一课时

课题教课2017— 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渤海高中高一语文教课设计主备人:使用人:时间:2018年3月14日过秦论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1、背会贾谊有关文学知识、文化知识。

依照:2017 年高考大纲领求“理解常有文要点教课难点2、朗读课文、理顺文意剖析文言文常用词语和句式。

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高考以理解文意和翻译的形式对文中出现的这些高频文言实词进行要点考察。

贾谊应作为要点作家学习记忆。

依照:理清文章构造便于此后的学习,古文基础单薄,初高中连接较难。

学平生常累积文言字词较少,翻译句子比较费劲,因此要学生多累积,提高理解文言文能力。

一、知识目标:原由:高1、学生背会贾谊有关文学知识、文化知识。

考考察学2、读准要点字词读音,正确朗诵课文。

生运用文3、学生能归纳文章构造。

言知识理4、学生能运用本节课知识答出有关文常选择题。

解文章大学习意,从而目标二、能力目标:意会文章1、思想能力:中情意旨经过学生对写作背景的研究,指引学生领会说理技巧,培育学生思辩的能力。

思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能力:经过利用古汉语词典,联合书下说明,读准字音,解说词义,培育学生运用工具书独立疏导文意的学习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教课教课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企图时间环节课前课前演讲组织演讲1、加强考纲规 3 分钟三分钟1承接导入环节2练评结合环节3练评结合环节(贾谊有关)考察贾谊有关文化知识,稳固记忆听读课文注意识记要点字词读音朗诵课文理清脉络,掌握构造指导1巡视检查学生达成状况,进行实时评论。

2增补有关知识1、播放音频2、巡视学生课本,检查预习状况1、纠正读音和断句。

2、纠正语气。

3、大屏幕展现正确读音1、发问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沉思子自知” 你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评论记录累积1、小组为单位展现2、其余小组增补3、增补记录。

学生跟读课文,标着要点字词读音1自由朗诵。

2集体朗诵。

3分角色朗诵1、小组议论2、小组代表展示。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0课 过秦论(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0课 过秦论(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10 过秦论【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研读文章,积累文言知识。

3、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能准确断句和诵读;借助“教材助读〞能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文章整体性的关键问题有一个把握。

2、用15分钟左右完成“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

【教材助读】一、知识积累1、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

不被重用。

33岁抑郁而死。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与屈原合称“屈贾〞。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

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时代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为此,贾谊竭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预习自测题】给以下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

崤〔〕膏腴〔〕逡〔〕镞〔〕黔〔〕氓〔〕隶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我的疑问】课内探究【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掌握并积累第1、2自然段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研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一、学生齐读后,研读第1自然段。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10过秦论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10过秦论第一课时
1、小组为单位展示
2、其他小组补充
3、补充记录。
背住相关文化常识。提升文化素养
5分钟
2
练评结合环节
听读课文
注意识记重点字词读音
1、播放音频
2、巡视学生课本,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跟读课文,标注重点字词读音
读准字音,为朗读课文做准备
5分钟
朗读课文
1、纠正读音和断句。
2、纠正语气。
3、大屏幕展示正确读音
1自由朗读。
二、灭亡原因
8课后反思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课前
三分钟
课前演讲
(贾谊相关)
组织
指导
演讲
点评
记录积累
1、强化考纲规定的“表达观点和情感”部分
2、积累作文素材
3、锻炼表达能力。
3分钟
1
承接导入环节
考查贾谊相关文化常识,巩固记忆
1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2补充相关知识
3、展示优等生考试本。
4、评价学生作答结果。
1、小考本上作答。
2、同桌互批。
3、订正答案。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掌握情况
6分钟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1、在书上圈画本篇课文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优化学案。
3分钟
让学生明确下课所学,有的放矢进行提前学习。
7板书
设计
过秦论
贾谊
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一、兴亡过程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渤海高中高一语文教案
主备人: 使用人: 时间:2018年3月14日
课题
过秦论
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0过秦论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0过秦论教案(第一课时)

3.10过秦论(第一课时)教课设计(人教版必修3)【教课目标】1.认识作者反对暴政、倡导德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限制。

教育学生不该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联合的难得精神,进而理解“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变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照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联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怎样在翻译中适合办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课假想】1.经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说明、工具书和参照资料认识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粗心,疏导词句。

2.讲解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限制时,不用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实原由上引经据典,同时对文中波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领件常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存心识设计必需的议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实,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频频朗读,在读中领会文章气概之澎湃,说理之透辟。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课时数】 3 教时。

【教课内容与步骤】第一教时教课重点1.预习全文,疏导词句,认识粗心。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导入新课毛泽东同志责备了那种“切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乌黑一团” (《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主观主义学风,教育我们要“仔细地研究历史”,“不只要懂得中国的今日,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为何要“仔细地研究历史”?一句话,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

对于这个道理,先人很早就懂得。

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类思想指导下写的,经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固然因为历史限制,作者不行能用历史唯心主义看法来剖析和找出秦代消亡的根来源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日仍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ⅲ人教新资料第10课(过秦论)学案(第一课时)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借助注释、工具书及合作学习解决本篇中文言文常用词语句式方面的问题,能说出各段大意。

【重点难点】积存文言常识,读懂文意。

【学法指导】“读史使人明智。

”本单元学习我国古代议论性散文,重点在于思考与领悟,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特别重要方法,诵读时要注意句段内容和语气两个方面。

下面以第五段为例进行简要的提示。

第五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缘故,可分两层。

前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

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基本上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①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

以下连用六个“也”,都表示及其确信的意思。

四个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事实上也可加“于”〕。

②“非及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蓄势。

③“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中“也”后有较长停顿。

“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因此述而不问。

④“试使”三句:换假设口气,有为九国惋惜意,结束对比论述,兼为高潮蓄势。

⑤“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然后”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作一顿,逼出“何也”。

⑥结句显志,“过秦”之意集中在这句话里,须用深责语气读;“仁义不施”是重点,可一字一顿;“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知识链接】1、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河南郡洛阳人,世称贾生。

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

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

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先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王太傅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文章气势宏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

2、《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

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进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然而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粟疏》〕,以至“易子而咬其”〔贾谊《论积贮疏》〕。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

苛重的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峻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闻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鲜亮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论“古”是为了说“今”,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判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教训,振聋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过秦”确实是“言秦之过”,即“指责秦政之失”从而提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

【学习过程】【一】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句读。

〔把课文重要注释抄到文本上,然后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膏腴.之地〔yú〕亡矢遗镞.〔zú〕鞭笞.天下〔chī〕瓮牖....绳枢〔〕蒙恬.〔tián〕藩.篱〔fān〕翟景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良将劲弩..〔jìng〕〔nú〕行.伍之间〔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xié〕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二】再读文本,积存文言常识。

1、通假寻踪合从.缔交通“”,外连衡.而斗诸侯通“”,倔.起阡陌之中通“”,赢粮而景.从通“”,2、一词多义追亡逐北北北收要害之郡将军战河北因力乘便因因遗策虎因喜,计之曰以致天下之士致致万乘之势而致千里延及孝文王延秦人开关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策因遗策振长策而御宇内会盟而谋弱秦弱弱国入朝不假设孀妻弱子3、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②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2〕动词活用①约从离.衡②序八州而朝.同列③外连横而斗.诸侯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形容词或用①会盟而谋弱.秦②以愚.黔首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4〕文言句式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③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三】整体阅读,概括文章大意。

〔提示:能够逐段概括,也能够分层次概括〕【归纳小结】【当堂检测】把“然秦以区区之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学习反思】《过秦论》〔第二课时〕导学案荆州市北门中学刘基华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从论证方法、语言特色等角度鉴赏古代散文。

2、说说秦王朝“攻守之势异”的缘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从对比手法和同义叠句的角度鉴赏本文。

2、难点:秦王朝的灭亡给我们的启发。

【学法指导】阅读古代议论性散文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一是找论点,领会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劝学》开篇提出论点“学不能够已”,下面的内容全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过秦论》那么是在文章结尾处才亮出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是梳脉络,把握结构方式,理清文章思路框架。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对比式。

其次,鉴赏文章论证手法。

常用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

孟子擅于比喻论证,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以梁惠王熟悉的战事设喻具有特别的寓意,梁惠王所谓的“尽心”与“邻国之政”的不“用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形式上和数目上的不同而已;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比、比较,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这也是本文的特点之一;举例论证中所举实例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第三,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

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特别有声势;写秦始皇,那么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

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

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差不多形式,而是特别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知识链接】1、因此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

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

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

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首次合从〔纵〕在前334年至前332年之间,苏秦说六国合从,任从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前318年,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从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

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

从上述史实能够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跟史书记载不同。

3、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

秦击六国杀伤人数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73年击魏华阳军,斩首13万〔《年表》作15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其余,斩首不足十万者略而不书。

4、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句话是对陈涉起义的确信。

陈涉于起义后半年即被叛徒杀死,但作者认为他是成功的,功业极大。

司马迁也表示过同样的意见,《史记·陈涉世家》云:“陈胜虽已死,其所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学习过程】1、本文先叙史实后作议论,据此,全文可分两部分:表达秦王朝的兴亡过程;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缘故。

〔1〕请用八个字简要概括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2〕作者写陈涉起义时突出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目的?2、“过秦”,即言秦之过。

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差不多依据,采纳对比手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表达在第五段议论中。

朗读第五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从大到小排列。

〔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3〕说说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3、本文采纳了大量的同义叠句和排比句,使文章犹如繁弦急管,气势酣畅增强了艺术效果。

请分析下面两个句子的妙处。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因此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4、“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说明“兴”或“亡”的史实。

5、秦的过失要紧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归纳小结】〔请用图表的形式画出文章的结构图〕【当堂检测】请用“秦王朝灭亡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此的句式写一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