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升级缓慢的原因分析——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
关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与出路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最大奇迹,莫过于在短短30年时间里,使中国制造业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性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30年过去,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优势逐渐丧失、政策支持逐渐弱化,国际竞争对手迅速成长等一系列压力,产业前景越来越不明朗,尤其在当前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举步艰难,出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大规模企业破产、外资撤离、出口滑坡情况。
中国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初步统计,去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胶东半岛。
在企业倒闭风潮中,实力相对雄厚的外资企业不但未能稳住阵脚,而且率先出逃,有的向中国周边成本更低的南亚、东南亚转移,有的回流至本国,有的干脆弃厂而去,逃之夭夭。
眼下,国际资本以中国为重心的生产布局,正在出现调整,即不再将中国作为全球主要供应基地,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尽管可能不会大规模撤离,但也只为满足本地市场需求。
日本纺织企业正在探索一种是以泰国为经营总部,以缅甸为生产基地的新模式,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尽管投资回流本国的案例相对少数,但因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投资中,显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低成本地区向高成本地区的回流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动向。
不仅如此,沉淀在国内制造业的民营产业资本,也有脱离制造业的倾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从商业模式、国家法律政策调整、国际经济结构变化三个层面探讨。
从微观层面看,相当一部分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有根本性缺陷。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与其特殊的加工贸易生产方式分不开,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在纺织、服装、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广泛采用,在信息技术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高技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中,运用得也很普遍。
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内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分析
0引言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的全球性跨企业的网络组织,涉及产品研发与设计、原材料采购与运输、成品和半成品生产与销售及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全部过程,涵盖参与上述环节的所有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组织、价值创造和利润分配。
国际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提高了生产复杂度,拉长了生产的链条。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参与的主体,出于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利润率的考虑,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研发、设计和生产等环节,全球价值链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征,提升价值链的增值能力成为跨国公司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
全球价值链治理是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核心,不同的治理模式对处在价值链的企业及其所属产业的升级都会产生影响。
随着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可分解程度不断提高,更加专业的技术、知识和全球价值链治理能力逐渐成为一个企业和国家确立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全球价值链的驱动机制和治理模式决定了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增值能力,也随着国际市场环境和企业的改变发生动态演变。
王思语等[1]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使得贸易规模迅速扩张,国际分工地位得到快速提升。
张杰等[2]、吕越等[3]提出,中国的制造业仍存在全球价值链俘获效应,造成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收益分配中的话语权较弱,承担了更大的市场风险,面临更高的资源与环境压力。
近年来,中国人口红利日益减弱,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成本竞争和发达国家的技术竞争对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制造企业构成双重压力。
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率降低抑制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导致价值增值水平下滑。
全球价值链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具体方式,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又决定了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的利益分配。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数字化变革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变革又加剧了市场竞争,企业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价值链治理模式发生变化。
因此,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渠道,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作者:张奎亮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08期[摘要] 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指标来衡量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找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面临的问题,对中国如何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出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分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参与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成为了一支重要力量。
然而中国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时间还很短,起点也低,加之中国有庞大的低劳动力的客观条件这决定了中国必然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但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广阔土地、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中国在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1.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生产企业将原先的开发、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重新设计和整合,将资源集中于特定领域,将焦点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在企业内部保留最擅长的一部分核心功能和少数几个关键环节,将其他环节外包,尽可能的借助外部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当然这些合作伙伴具有本企业不具有的能力。
这种企业内联系和企业间市场交易而形成的链条就是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价值链条,这种链条具有网状特点,因而是水平的组织机构,跨国公司不能够从母公司自上而下的进行控制。
根据有关的跨国公司组织机构理论,只要价值链仍以跨国公司总部进行驱动,其必然会采取金字塔型的控制结构,不过这种金字塔型正向网络化和水平化发展。
2.全球价值链的衡量管理学根据生产过程中产品增值幅度,习惯将产品分为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
附加值是指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
产品附加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通过企业的内部生产活动等创造的产品附加值和通过市场战略在流通领域创造的商品附加值。
如果将生产链环节看作中间投入品,那么可以用产品的相关概念对价值链环节进行界定。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中国光伏产业升级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中国光伏产业升级摘要:我国光伏产业还是处于来料加工阶段,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些处于低端的光伏制造企业举步维艰。
在当今生产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应积极通过加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实现自己的升级。
关键词:光伏产业;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一、引言我国光伏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已颇具规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日趋完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
目前国内已拥有400多家光伏企业,行业总产值超过3 000亿元人民币,直接从业人数超过30万。
但这些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即光伏电池及组件环节,这也是光伏产业价值链最低环节。
在金融危机下,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这些处于低端制造环节的企业,因此,我国必须寻找光伏产业升级之路。
二、关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回顾价值链理论首先是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这些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之后gereffi于1994年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并于1999年研究东亚发达地区服装升级的文章中对全球商品链做了完整的阐述,即一个商品链指的是包括设计、生产和产品营销在内的全部活动。
并将商品链治理类型分为:购买者驱动型和生产者驱动型。
前者多出现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后者多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随后gereffi在全球商品链的基础上于2001年又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相应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也分为购买者驱动型和生产者驱动型。
全球价值链更加强调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
后来的学者以这两类价值链的驱动力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handerson指出,生产者驱动型的价值链是由生产者投资拉动市场需求,从而在全球形成特定商品的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
买者驱动型的全球价值链是拥有品牌优势或是强大的销售渠道的采购商,以自身的全球战略为基础,通过对全球生产体系的布局,形成的全球价值生产网络。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全球价值链是当前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重要平台,制造业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我国制造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后,如今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优惠的政策,我国迅速崛起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在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制造业逐步发挥关键作用,成为许多产业环节的重要提供者。
然而,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在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贸易便利化。
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我国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从低端加工制造向高端技术制造的转变。
管理优化对于制造业升级至关重要。
我国企业应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引进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贸易便利化是促进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措施。
我国政府应加强国际贸易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这将有助于我国制造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拓展国际市场。
在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需要从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贸易便利化三个方面入手。
政府和企业应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优化贸易环境,以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建议如下: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应重视管理优化,引进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素质,打造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团队。
政府应加强国际贸易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同时,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增强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我国技术进步缓慢原因分析
我国技术进步缓慢原因分析提要在我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科技进步状况至今仍难如人意。
笔者认为,我国技术进步缓慢的原因,既有“硬件”原因,诸如缺乏资金与人才、科研与市场脱节、企业没有成为创新的主体、风险投资体系不相适应、缺乏大企业集团等;也存在着长期被人们忽视的“软件”方面的因素,诸如创新动力机制、战略与环境,等等。
一、激励机制不完善,研发动力不足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主持的对我国1050家企业的创新活动的调查分析结构显示,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前四位障碍因素是: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缺乏信息和体制未理顺。
因为信息是要靠人去搜集利用的,而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又有赖于制度安排。
因此,这四个障碍又可进一步概括为“三缺”,即缺资金、缺人才、缺创新机制。
而资金和人才又要在良好的创新机制保证下,才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因此创新机制的缺乏是制约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深层次因素,构建创新机制是加快我国技术创新步伐的重中之重。
所谓创新机制,就是形成创新主体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要求的原动力和相应的运转方式,它由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三部分构成,这是技术创新有效运作的基本要素。
在这三种机制中,动力机制也叫激励系统是最基本的机制,其他两种均是在动力机制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所谓创新激励系统,是指运用产权、宏观政策、市场等力量手段去影响、推动创新活动。
从这一框架出发,创新激励方式可分为四种:产权激励、市场激励、企业激励和政府激励。
产权激励通过确立创新者与创新成果之间的所有权关系,来推动创新活动;市场激励通过市场力量来推动创新;企业激励是一种内部激励,它实际上是产权激励在企业内部的运用;政府激励是前几种激励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时实施的辅助措施。
以上各种激励机制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创新的激励系统。
然而,我国的创新激励系统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1、产权激励现状。
由于产权规定了创新与创新成果的所有关系,产权是最经济有效、持久的创新激励手段。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机制与策略
产业协同是提高产业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顺德家电产业集群要实现 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加强产业协同。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完善产业链 条、加强企业间合作、建立产业联盟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强产业协同,推动产业升级。
4、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顺德家电产业集群要实现向高端制造 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 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外部人才等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 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强人才培养,推 动人才队伍建设。
2、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顺德家电产业集群要实现向高端制 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 水平、加强品牌宣传、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等方式,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品牌国际化。
3、产业协同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劳动密集型 产业集群升级机制与策略
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日益紧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 业集群也面临着升级的压力和机遇。本次演示将探讨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劳动密集 型产业集群升级的背景和意义,分析升级机制,提出策略建议,并通过案例分析 具体说明升级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总结
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实 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融入全球价值链。地方产业集群应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通过嵌入全球 价值链,与国际市场和国际技术接轨,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2、加强技术创新。地方产业集群应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变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变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角色一直备受瞩目。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快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过程中,中国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迅速融入全球价值链。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工厂的称号不无道理。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逐渐从以制造业为主导向以创新和服务为主导的新一轮发展转型。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正逐渐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迈进。
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朝着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方向发展,通过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方式,逐渐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迈进。
例如,中国的高铁、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正逐渐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变化还表现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中国的参与程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加工制造环节,而是逐渐向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高端环节延伸。
中国企业正在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
同时,中国的市场规模庞大,消费需求旺盛,成为全球跨国公司的重要市场之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抢占先机。
然而,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变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着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压力。
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也给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变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GVC理论视角
国贸易量 的增长 ,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 的中流砥柱 。但事 物总 是具 有两面性 , 中国制 造业结构 升级停滞不 前 , 也恰恰是这
种经济发展模式所决定的。
三、 以 GV C理 论探 讨 中国 制造 业升 级停 滞不 前
的原 因
按照 G V C理 论 , 中 国产 业处 在全球 产业 链 条 的低端 ,
即“ 设计、 制造 、 销售 、 服务 ” 中的制造环节 。细分制造环节我
二、 以全球 价 值 链 ( GV C) 理 论 解 释 中国 贸 易 量 激 增 现 象
全球 价值链 ( G V C) 理论 把一种 产 品的生产过 程分解 为 设计 、 制造 、 销售 、 服务 等一系列 的价值链 , 每个 国家发挥 各 自优势针对产品生产价值链 的特定环节进行专业化生产 。 价 值链分工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 A r n d t 和K i e r z k o w s k i ( 2 0 0 1 ) 把发达 国家的企业将 内部 各 个价值 环节 在不 同地域 进行 空间 配置 的现象 , 称之 为片 断
一
总体来看 , 中国 自改革 开放 以来 贸易总量 的激增 , 与这 样两种 “ 片断化” 有关 : 一是数十万家外 资企业 以 F D I 的形式
在中国沿海地区加工组装 的产 品, 主要 涉及大量利用劳动力
基本 国策为 出发点 , 以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发展策略为主导 ,
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参 与国际分 工。从 数据上来看 , 该 战 略 取 得 了 丰硕 成 果 : 中 国 进 出 口贸 易 总量 从 1 9 9 0年 的 5 5 6 0 . 1 亿人 民币增 长到 2 0 1 1 年的 2 3 6 4 0 1 . 9 9亿人 民币 , 增 长4 2 . 5倍 , 国内生产总值也从 1 9 9 0年 的 1 6 9 9 2 . 3 2 亿增 长到 2 0 1 1 年的 4 7 2 8 8 1 . 5 6 亿人 民币。但是 , 贸易总量的增长虽然 促进了G D P的增 长 , 但 并 没 有 促 进 中 国制 造 产 业 的升 级—— 无论 是 出 口产 品的技术知识含 量还是产 品 附加价值 增值 , 都没有得到迅速的提升。 为 了破解这个难题 , 笔者认为应从国际分工 的研究人手 , 因为在经济全球 化的背景下 , 国际分工的方式也许影响一个 国家制造业发展 的未来趋势。全球价值链( G v c) 正是基于 国 际分工理论 的产业 经济学概念 , 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贸易经 济发展对 中国本土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机制的视角。
中国制造业升级背景分析
中国制造业升级背景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制造业必须进行升级,并迈向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背景进行分析。
一、经济发展需求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制造业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高污染排放等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增加,高技术、高质量、绿色环保的产品成为市场的新需求。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制造业以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享誉全球。
然而,随着国内生活水平和工人工资的提高,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
这使得传统制造业无法继续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来维持竞争优势,迫使制造企业寻求更高效率和更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
三、技术创新的需求制造业升级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来提升竞争力。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强调创新驱动、智能制造、提高装备水平等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可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全球化带来了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竞争。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规模效益已经明显减弱,因此必须通过升级提高质量和技术含量,才能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五、自主创新的挑战制造业升级离不开自主创新。
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缺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创新能力不足等。
要实现制造业的升级,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
六、政府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对制造业升级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制造业的发展。
例如,加大对高技术制造业税收和资金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这些政策举措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童有好:我国制造业发展问题、原因及转型升级压力
我国制造业发展问题、原因及转型升级压力童有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北京 100082)【内容提要】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快速,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成就巨大,但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质量有待提高、结构有待优化、产能严重过剩、盈利能力弱。
原因主要有:创新投入不足、管理较为粗放、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与服务业融合不够以及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恶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影响和互联网+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问题互联网+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进行了快速赶超,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40%左右;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智能制造、智慧物流、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正在成为发展热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领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高性能计算机、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大量创新性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是我国成为世界有影响力大国最重要的基础,2010年,我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然而,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对新常态下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能力在下降。
因此,迫切需要找准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并厘清转型升级的压力来源,以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思路。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伴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国际经济复苏疲弱态势延续,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阵痛显现,制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运行风险逐步显性化,大而不强的特征较为突出。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制造业发展既要面对旧问题的缠绕,又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对此要有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
(一)缺乏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迅速形成生产力来实现规模扩张,但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重视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关于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对接有效性的研究r——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新测算
关于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对接有效性的研究r——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新测算李亚楠【摘要】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加入全球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地区间协调发展和产业升级离不开价值链这一机制,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新算法对广东省和江苏省2002、2005以及2012年切入价值链水平测算后发现,我国的全球价值链(GVC)和国内价值链(NVC)建立了良好的对接,而且国内价值链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二者共同推动我国向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攀升.进一步地,基于产业外部性、劳动力及技术差距的研究后发现,现阶段产业外部性和劳动力要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向价值链环节的进一步攀升.【期刊名称】《中国经贸》【年(卷),期】2018(000)010【总页数】7页(P31-37)【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良性对接【作者】李亚楠【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随着上世纪末期“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世界经济呈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发展趋势,国家之间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各国之间通过资本、劳动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间自由流动,进行产品生产、加工、协作和贸易,更好地进行资源在全球的资源配置。
根据联合国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提供的数据发现,1950年至1960年10年间全球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约为6.51%,1950年至1970年20年间年均增长率约为7.50%,而与此20年间全球出口贸易增长情况相比,1970年至1990年20年间全球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率却高达11.52%,2000年至2010年全球出口贸易出现了更高速增长,这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演进具有实践上的一致性。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加入了“全球化”这一浪潮,主要通过生产加工并出口劳动密集型这种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嵌入全球价值链(GVC)。
值得注意的是,主要参与GVC的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首先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利用自身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通过和全球高新技术和体制进行良性对接,进行自身产业升级,施行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我国融入全球化这一进程。
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
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作者:孟丽霞何宏金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36期内容摘要:面对内外环境的双重压力,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本文简要梳理了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研究现状,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化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十分丰富且成本低廉的国家,依托这些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但当前环境下,由于“民工荒”、原材料价格上涨、贸易摩擦加剧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传统的劳动力成本和价格优势正在减弱。
在国内外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实际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
本文试对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研究加以综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深化研究的若干建议。
当前研究的主要方面(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定义彭巧丽、黄艳(2010)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又称劳动集约型企业,是相对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的。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每个劳动者的劳动装备不高,如纺织业、代加工厂、食品加工企业、日用百货等轻工企业以及服务性企业等。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者占用固定资产的数额较低,具有投资省、单位投资能吸收较多劳动力、技术操作要求较低、资金周转快的特点。
杨继瑞、杨林(2008)认为,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工艺技术上主要依赖劳动力,造成劳动力在产业内部有集约化趋势的产业,与之相对应的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田卫民、房瑾(2006)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又称为劳动集约型企业,是指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企业,即产品成本中活劳动量消耗占比重较大的企业。
它是相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的,但是要认识到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一定属于传统产业,而现代化产业专指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如一些精密机械零件的研磨,在发达国家只能够使用机器人来完成,但成本高、精度低,而用人工来完成往往成本低、精确度高。
浅析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产业发展
费率持续下降 , 2 0 出现 了明显 的拐点 , 在 00年 与基尼系数具 有高度相关 。畸形 的财 富分配结 构使得社 会整体 消费倾 向 较低 , 导致内需不足。 发达 国家通过跨 国公 司将 中国产业锁 定在全球 价值链 的低端环节 , 由此也造成了地区差距扩大。东部沿海地 区凭
业发展失衡的深刻原因。因此要促进中国产业持续健康发 展, 必须实现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环节上的扩张。
( ) 一 加大高级要素投入 , 实现企业功能升级 在国际经 济中最具竞争 力的主要是制造业产 品, 定 而决 制造业产品竞 争力 高低并 非制造业本 身 , 而是取决 于高级 生
产要素的投入—— 生产者 服务。知识 密集型 和技术密集 型
全球 价值链理 论起 源于波特 的价值链 理论 。波特认 为 , 公司的基 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 了公 司的价值创造过 程 ,
这 些相互 区别 又相 互联 系的活 动构 成 了价值链 。寇加 特提 出, 价值链就是企业投入各种生产要 素生产 中间产 品乃至最
所 占据的全球价值链不 同 , 其产品的附加值和所 获得的利润 是不 同的 。占据垄断和寡 头高端 价值链 环节 的国家所 获得
的利润最高 , 而占据不 完全竞争和完全竞 争的低端 价值链 环 节的 国家所获得的利润极其微薄 。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 , 发达国家为了追求 自 的战略地 身
位 , 自己缺乏 比较优势 的、 将 处于产业相对低端的环节 , 通过
终产 品 , 通过市场交易 、 消费 等最终 完成 价值 的创 造和循 环
2o o4
2 o o5 2o 06 2 o 07
59 47
60 95 8 1 39 9 5 89
4 0 50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劳动密集型产业狭义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和研发(R&D)支出相比所占比重大的行业;广义是指单位资本雇佣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
一般认为,商贸餐饮、运输通信、文教卫等服务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最新统计,2003年,全国15~64岁的人口有909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4%,约占全球1/5强;年末全国就业人口7443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5639万人。
劳动力成本低,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003年,全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76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3%;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241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2%。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纱、布、化纤等纺织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5.72%、16.21%和19.16%,微型电子计算机、传真机、房间空调器、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机、分别减少就业1175万人和419万人,而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就业570万人。
目前,非公有制工业已成为工业就业的主体。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体的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看,目前第三产业就业所占比重,我国仅为28.6%,而欧美日澳8国平均为69.55%,东欧5国平均为50.4%,东南亚8国平均为41.74%,拉美的巴西为56.5%,在统计的23个国家中,我国排在倒数第二,仅略高于缅甸(25.1%)。
中国国际贸易与全球价值链
中国国际贸易与全球价值链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国际贸易不仅仅是单一商品的交换,而是与全球价值链紧密相连。
本文将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背景、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国际贸易与全球价值链展开探讨。
一、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的出口商品涉及众多领域,从传统的制造业到高科技产业,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
中国以高效的生产能力和良好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并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中国,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升级,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
这使得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二、问题与挑战然而,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中国对全球价值链的依赖度较高,数量化进口占比较大,但在价值链中的贡献率仍有待提高。
大部分进口商品是以加工贸易的形式进入中国,这导致了中国在整个价值链中的附加值较低。
其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中国的国际贸易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国际贸易摩擦的升级、地缘政治风险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等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的国际贸易造成一定的冲击。
这要求中国在参与全球价值链时加强风险管理与应对能力。
此外,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的不足也限制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提升。
高附加值产业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环节仍然由发达国家主导,这使得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
三、未来发展中国政府已意识到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问题与挑战,并密切关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战略,以推动国际贸易的创新发展。
一方面,中国将继续加大对创新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将逐步提升。
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就业效应分析——基于WIOD数据库的实证检验
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就业效应分析——基于WIOD数据库的实证检验肖威【摘要】文章基于欧盟最新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数据,对1995-2011年连续17年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指数进行了测算,并以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表明:中国的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总体上并未增加对高技能人才的相对需求,主要还是吸收了较为低端的劳动力就业;研发投入强度对高技能人才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在高技术行业表现尤为突出;资本深化、外资强度提升了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促进了非熟练劳动力就业.为此,应该通过制造行业向价值链分工的高端迈进、继续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以及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等方式,才能在保证非熟练劳动力就业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比重,获取更多的就业利益.【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5页(P100-104)【关键词】价值链分工;投入产出;就业结构;高技能人才【作者】肖威【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财贸学院,广东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9.2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使分工与贸易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中间产品贸易成为主流,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对各国的就业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发达国家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存在普遍的担忧:这种方式是否会大量减少发达国家的就业岗位?根据John&McCarthy在2002年的估计,2015年美国通过国际外包方式转移至海外的工作机会达到330万个,涉及的工作收入有1360亿美元[1]。
Kimura et al.(2007)持有相同观点:他们对2006年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数据发现,日本由于向中国和印度转移服务外包导致10700个和1400个工作岗位的减少[2]。
根据文东伟和冼国明(2010)的测算,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从1995年的15.1%上升至2005年的26.1%,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高于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