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内科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复习摘要1、《素问》病机十九条:( 5 )( 2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 5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 4 )2: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寒凉派”著《素问玄机原病式》“攻下派”著《儒门事亲》“补土派”著《兰室秘藏》、《脾胃论》“滋阴派”,著《格致余论》、《丹溪心法》。
吴又可:明代,著《瘟疫论》,是最早的传染病专著,提出“戾气”感染人体途径是口鼻而入。
著《温热伦》,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创造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与白涪”的方法。
著《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
论述了“风温” 、“温热”、“瘟疫”等九种温病的治法,并提出了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
著《湿热条辨》对湿温病进行了探讨。
:著《温热经纬》,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二类进行辩证施治。
5、元代6: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
7、明:著《内科摘要》是我国最早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891011、国家(宋代)颁行的大型方书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12、明清著作:《医林《医宗金鉴》《金匮翼》13、新中国著作:《论医集》。
14、中医内科治疗原则:①调节整体平衡②审证求机论治③辨明标本缓急④把握动态变化⑤顺应异法方宜⑥据证因势利导⑦先期治未病⑧重视调摄护理。
1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个体的不同,或处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1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1718以表里上下为纲,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为其后水肿病辨证奠定了基础,在治疗上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开考的首门课程,根据多年统计,合格率一般仅在三分之一左右。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方法1 字斟句酌法中医基础理论中名词术语较多,内容较抽象,初学者必须注重对关键字词和句子的逐字逐句地理解和背诵,宁涩勿滑。
一般来说,需要用此法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各章大小标题、知识点等有关的重点名词。
如:“整体观念”—“整体”指完整性、统一性。
“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阴平阳秘”—“平”即“平和”,“秘”即“固密”,指“阴气平和”与“阳气固密”,即“阴阳平衡”。
“五行制化”—“制”指“制约”,“化”指“生化、变化”。
五行之间有制约才能生化万物,等。
又如辨证论治、阴阳、五行、脏象藏而不泻、泻而不藏、心(藏神、主血脉)、肝(主疏泄、藏血)、脾(主运化、主统血)、肺(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主治节、朝百脉)、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纳气、主水)、气血津液、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病因(六淫、七情、痰饮、淤血)、正气邪气、阴阳失调、正邪相争、正治反治、治病求本、三因制宜等。
2 事例联想法中医基础理论是引入古代哲学思想来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内容比较抽象。
因此只有将抽象的理论通过联想联系到具体的事例才有助于理解。
如五行相生顺序是木火土金水。
为什么是这样排序,课件中未明示,学员可通过联想具体事例来帮助记忆。
“木生火”—木柴燃烧产生火,“火生土”—火灰日久产生土,“土生金”—土能产生金矿石,“水生木”—指浇水可以使树木长高。
阴阳属性的具体规定性是:温热、明亮、干燥属阳;寒凉、晦暗、潮湿属阴。
为什么如此规定,学员可联想到“阴阳”的概念最初都来源于日光的向背。
山南没有日光属阴,故寒凉、晦暗、潮湿。
山北有日光属阳,故温热、明亮、干燥。
如此等等,通过枚举事例联想,便可深刻理解五行相生顺序和阴阳属性。
3 形象比喻法中医基础理论渗透着多学科知识,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肾主骨与生髓
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肾之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髓养骨,促其生长发育。
因此,肾-精-髓-骨组成一个系统,有其内在联系。
肾精充足,髓化生有源,骨质得养,则发育旺盛,骨质致密,坚固有力。
反之,如肾精亏虚,骨髓化生无源,骨骼失其滋养。
在小儿,就会骨骼发育不良或生长迟缓,骨软无力,囱门迟闭等;在成人,则可见腰膝酸软,步履蹒跚,甚则脚痿不能行动;在老年,则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
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
藏于骨腔内之髓,称为骨髓。
位于脊椎管内之髓,称为脊髓。
位于颅腔中的髓,称为脑髓。
这三种髓,均由肾精所化生。
因此,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到骨的生长与发育,而且也影响到髓的充盈和发育。
中医学认为脑为髓之海,因为脊髓上通于脑,聚而为脑髓。
肾精充沛,髓海满盈,脑得其养,则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耳目聪明,记忆力强。
反之,若肾精不足,髓海失充,在小儿,则表现为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或形成傻呆病;在成年人,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顿,思维缓慢,头晕,眼花,耳鸣,失眠;严重者,则可发展成为健忘症。
牙齿属骨的一部分,故称齿为骨之余。
既然牙齿与骨同出一源,所以牙齿也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充养。
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
若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甚或脱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对于牙齿松动等病证,临床上亦常采用补肾的方法治疗,多能获效。
肾主骨这一理论,近年来通过实验研究,也进一步得到充分的证实。
例如研究发现,某些补肾药物,能增加骨的坚韧度,对于某些骨折的病人,采用补肾的方药治疗,多能加速骨质愈合。
近年来,根据肾主骨的理论,从治肾入手,治疗多种骨的病变,都取得满意疗效。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九法
脉 ) 肝 ( 疏 泄 、 血 ) 脾 ( 运 化 、 统 、 主 藏 、 主 主
酌 法
血 ) 肺 ( 气 司 呼 吸 、 通 调 水 道 、 治 、 主 主 主 节 、 百 脉 ) 肾 ( 藏 精 、 生 长 发 育 生 朝 、 主 主 殖 、 纳 气 、 水 )气 血 津 液 、 为 血 帅 、 主 主 、 气 血为气母 、 因( 淫 、 情 、 饮 、 病 六 七 痰 淤
理 解 形 象 比喻 法 , 能 深 刻 体 会 心 “ 明 才 神 出焉 ” 肝 “ 虑 出 焉 ” 脾 “ 味 而 入 出 者 、 谋 、 转
诵 关 键 的 名 词 术 语 。 这 样 既 可 使 深 奥 难 懂 的 术 语 在 朗 读 中 得 到 理 解 , 又 可 在 理
解 中背 诵 。事 实 证 明 , 是 强 化 记 忆 的捷 这 径 。对 于 境 外 汉 语 非 母 语 的学 员 犹 当 采
全 部 解 释 , 就 需 要 一 些 学 习参 考 书 。如 这 《 医 名 词 术 语 选 释 》 《 医 大 词 典 》 中 、中 、 《 医新 知 识 词 典 》 。 也 可 以 订 阅 报 刊 中 等 杂 志 ,通 过 广 泛 阅 读 启 发 思 维 ,帮 助 记
学 说 ” 说 明 病 理 变 化 , 于 记 忆 知 识 要 来 对 点可 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图 1。 见 )
帮助记忆 。“ 生火 ” 木柴燃烧产生火 , 木 一
“ 生 土 ” 火 灰 日久 产 生 土 , 土 生 金 ” 火 一 “ 一 土能 产 生 金 矿 石 , 水 生 木 ” 指 浇 水 可 以 “ 一
阴阳I 阴偏盛一阴盛则寒一实寒证
槊( 偏盛l 偏 一阳 则 一 热 阳 盛 盛 热 卖 谴
中医学基础(1)望神-望色
⑶. 黄色――脾虚湿蕴 黄色――脾虚湿蕴 意义 虚证 淡黄无华,称为“萎黄”——脾胃气虚,气 淡黄无华,称为“萎黄”——脾胃气虚,气 血不足 湿证 淡黄虚浮,称为“黄胖”——脾虚水湿内停 淡黄虚浮,称为“黄胖”——脾虚水湿内停 面(皮肤)、目、尿皆黄,称为“黄疸” 面(皮肤)、目、尿皆黄,称为“黄疸” 黄色鲜明如橘皮,属“阳黄”——湿热内蕴 黄色鲜明如橘皮,属“阳黄”——湿热内蕴 黄色晦暗如烟薰,属“阴黄”——寒湿内困 黄色晦暗如烟薰,属“阴黄”——寒湿内困
二、望色 概述】 【概述】 1、 含义:是观察病人全身皮肤和苗窍的色 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内容: 色—色调变化---青、赤、黄、白、黑—属阴、 色调变化---青、赤、黄、白、黑— 血“五色诊” 五色诊” 泽(气)—明亮度变化-泽(气)—明亮度变化-- 明润 阳、气 晦暗
3.意义: ⑴ 判断气血盛衰 ⑵ 识别疾病性质 ⑶ 确定疾病的部位 (4) 预测疾病吉凶 4. 注意事项
(一)常色 1. 含义:健康人(在生理状态)的面部色 含义:健康人(在生理状态)的面部色 泽。 2. 特征:光明润泽(有神气)、含蓄不露 特征:光明润泽(有神气)、含蓄不露 (有胃气) 3. 基本表现: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基本表现: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4. 分类:
⑴主色 含义:一生不变的基本面部色泽。 ⑵ 客色 含义:受各种非疾病因素影响,面部发 生的正常范围内的色泽变化。 常见因素有:季节 气侯 昼夜 地域环 境 职业 情绪 饮酒 饥饱 剧烈运动
案例及思考问题 病案一】 【病案一】
汤××,女,7岁,学生。2003年4月5日初诊 ××, 学生。2003年 患儿三天前外出回家后出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 患儿三天前外出回家后出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 喷嚏连连,咽喉肿痛等症,其父母认为是感冒,自予 喷嚏连连,咽喉肿痛等症,其父母认为是感冒, 感康” 板蓝根冲剂”等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 “感康”、“板蓝根冲剂”等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 遂于今日前来就诊。症见高热不退,(体温40℃左右), ,(体温40℃左右 遂于今日前来就诊。症见高热不退,(体温40℃左右), 呼吸气粗,精神不振,纳差,口干喜饮,躯体、 呼吸气粗,精神不振,纳差,口干喜饮,躯体、四肢均 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融合成片,无汗出,小便黄少, 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融合成片,无汗出,小便黄少, 大便干结,几日未解,舌质鲜红,舌苔黄厚干燥,脉象 大便干结,几日未解,舌质鲜红,舌苔黄厚干燥, 洪数。西医诊断为“麻疹性肺炎” 洪数。西医诊断为“麻疹性肺炎”。 问题: 问题: 该患儿应表现哪一种面色?其临床意义为何? (1)该患儿应表现哪一种面色?其临床意义为何?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整体观念定义: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具体论述包括:1.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组成: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
各个脏器、组成、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各自的不同生理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的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自身生理平衡。
这就是生理功能方面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还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治,治则生化”等理论,表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等,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病理变化: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变化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也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基础中医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
2..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难经》、《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3.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从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
朱震亨倡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
李皋认为脾胃虚弱或其功能异常是内伤的主要矛盾,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
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5. 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6.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7、辩”,有审辨、辨别等意思。
“证”,意为“凭证”、“证据”,是医生识病用药的依据,她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是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能反映疾病在特定阶段的病变本质。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搜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正邪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①普遍性;②相关性;③相对性;④可分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①对立制约;②互根互用;③消长平衡;④相互转化4.五行学说“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中基笔记
清代吴鞠通创三焦辨证医学全在线
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复习提示
本章复习的重点在于掌握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理解并具体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知识要点精讲(一)中医学的概念
温病学派: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主张“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病的理论。
免费考研网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二)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三)历代经典或医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绪论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纲领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
宋代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
李杲——补土派;朱丹溪——养阴派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难经》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为指导后世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基础阶段学习方法(各门课都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基础阶段学习秘籍1.调整心态,迅速进入学习轨道目前大部分考试内容都比较灵活,要求大家熟练掌握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很多考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往往会花费比较大的精力,甚至考前二、三个月一直处于通宵达旦的学习,正常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即便如此,考场上还是有很多人懊悔没有多看一眼书、多弄明白一个题。
实际上,如果能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提前进入复习、利用好基础阶段这段时间,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基础阶段学习时间充裕,大部分学员心态平和、不像考前那么急躁,是深入掌握知识的重要时间段,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段时间的学习,切忌打酱油的心态。
以下两点问题需要大家明确:关于知识掌握。
熟练掌握一门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揣摩、不断演练,才能吃透内里的种种细节,因此,千万不要抱着侥幸或60分万岁的心理囫囵吞枣。
我们可以战略性放弃某个知识点,但不能所有知识点都掌握成一知半解的程度。
关于学习时间。
学习是想到就要去做的事情。
有很多考生经常会说,这段时间很忙,下个月开始学习吧。
对于在职考生,外有工作家有老小,没有哪个月是很“闲”的时间,因此,学习,只要想到了,就要去挤时间去做,心无旁骛、全情投入。
2.紧跟计划,不要被甩在起跑线上诚如前文所述,基础阶段需要静下心来,逐个知识点打磨,学习时间长、任务重,经常的,很多学员就开始觉得枯燥无趣了;还有一些时候,工作繁忙、家里事情多,很多人就无法按照既定计划安排学习了。
这个时候,大部分人会给自己一个安慰,调整一下、过几天不忙了再说,离考试还早,算算剩下的时间应该足够完成,殊不知,这只是一个开头,以后的事情只会多不会少,很多考生因此三个阶段的学习计划变成两个阶段,后来又变成一个阶段,再后来一个阶段也完不成了,只能放弃考试。
这时候,建议大家给自己定一个底线,要保证周学习计划不能落下。
即前几天比较慢、状态不好,学不进去,可以适当的调整,但接下来的几天一定要抽时间补上去,即周学习计划不会被落下。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医家、主要学术观点及学术派别;伤寒及温病的辨证方法及创立者:张仲景·六经辨证温热病辨证:清·叶桂(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吴瑭(鞠通)--三焦辨证4、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含义(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2)辨证论治:病、症、证、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病是指有一定病因、发病形式、发病机理、以及预后转归的完整过程。
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症状)及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机体反应性、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3)恒动观念:动态平衡。
5、中医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行、五味、五色、五气、五方、五季的对应关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气和气机的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气机,即气的运动,一般常被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是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药临床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诊断学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诊断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
闻诊是通过闻气味或听病人的声音来辨别疾病。
问诊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通过病人的主诉、病史等获得病情资料。
切诊是通过按摩全身的穴位来探查病情,了解疾病的程度和位置。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中药学主要包括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物成分、药物剂型和药物的质量控制等内容。
中药学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总结,建立了中药的性味与归经理论,即通过中药的味道和性质来判断其对脏腑的作用。
中药学又研究中草药的药效成分,通过分离和鉴定药物中有效的化学成分来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
方剂学是研究中药组方和药物配伍的学科。
方剂学主要包括对古代名方的研究、方剂的分类和药物配伍的原则等内容。
方剂学通过对历代名方的整理和总结,发展出了千余种中药方剂。
方剂是多种中药组合而成,通过合理的药物配伍来调理病人的脏腑功能和平衡阴阳的关系。
中医药临床基本知识是指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了解的中医理论和方法。
包括常用的中药和方剂的临床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等内容。
中医辨证论治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即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中药和方剂治疗。
总的来说,中医基础理论是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药师对中医药学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学基础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的哲学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气一元论——研究精气,也叫元气的内涵及运动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门学问 • 视频《黄帝内经》纪录片,撩开气的盖头
• 方法论
世界观—是什么?
• 地心说最早是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的,之后 经过学者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对其进一步发展逐渐 得以建立和完善。地心说在古代西方长期处于兴盛 的地位。
•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 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这个理论体系提出 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行星 都在围绕太阳旋转。
进一步引申
生发、生长、向上 相对
逐渐引申……
• 光明、温暖、高兴、生发、向上、积极 • 黑暗、寒冷、抑郁、抑制、向下、消极
•阳 •阴
“阳,明也。山之南, 水之北也。
阴,暗也。水之南, 山之北也。”
日光向背
南
山
北
二、阴阳的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的属性的概括。
要点:自然界 关联 对立 属性
• 李济仁教授是新安医学“张一帖”的传人,他的夫人张舜 华女士同样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中医教授,夫妇二人一共 育有五个子女,全部都是医学专家,其中有三个儿子相继 成为博士后,四个子女被评为教授。“一门三博士,两代 六教授”,在医学界传为美谈。而他们的大儿子,就是写 出了《养生大道:张其成讲读〈黄帝内经〉》、《〈易经〉 养生大道》、《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等诸多养生类畅销 书的张其成博士。
小结
• 精气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中医知识复习巩固
名词解释
1、辨证论治2、形与神俱3、整体观念4、同病异治5、异病同治
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是(),成书于()时期,全书载药()种。
2、《黄帝内经》包括()与()两部分。
3、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是(),成书于()代。
4、被誉为金元四大家的是()、()、()、()。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和()。
单项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是
A、《金匮要略》B、《神农本草经》C、《本草纲目》D、《医学纲目》E、《黄帝内经》
2、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本草纲目》E、《神农本草经》
3、开创脏腑证治先河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华佗C、张仲景D、朱丹溪E、李杲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心气
11、与宗气生成密切相关的是
A、肺脾B、心肺C、肺肾D、肝肾E、肝脾
12、具有调节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心气
13、治疗血虚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
14、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
11、下列症状中哪项非里证可见
A、畏寒B、恶寒C、肢冷D、舌淡E、脉沉
12、产生表证的原因有
A、六淫初袭B、肺气不足C、劳倦内伤D、过食生冷E、火热内盛
13、阴虚的典型舌脉是
A、舌红少苔脉细数B、舌淡脉虚细C、舌紫脉细无力D、舌红脉数E、舌红脉细
多项选择题
1、冲脉又称
A、血海B、阳脉之海C、阴脉之海D、气海E、十二经之海
2、分布于上肢外侧的经脉有
A、肺经B、大肠经C、小肠经D、心经E、三焦经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资料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1.《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柩》两部分。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伤寒论》《金匮要略》。
3.阴阳是什么,阴阳最初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是指对自然界中两种既相关又相对的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或运动趋势的概括。
4.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轻清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功能的、或起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属阳;凡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重浊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物质的、或起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属阴。
5.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及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6.主色: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色泽称为主色,属于个体素质。
7.客色:随着生活条件、外界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面部色泽也相对应地出现改变。
8.畏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可以缓解。
(内寒,实寒)9.恶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不可以缓解。
(外感,表邪)10.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又称四性。
11.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味道,其义有二,一是真实滋味,药物实际不止五种味道,还有淡、涩二味,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淡为甘之余,分别附于其后,乃称五味,与五行、五脏等相应。
二是赋味,即人为加上的,用以标识药物性能,即味辛辣的药物,多能发散、行气活血,为标明药物功效,其他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不论其实际滋味如何,一律标记为味辛。
1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13.自汗:患者白天并非因运动、日晒、厚衣等原因而常自汗出。
伴见畏寒、神疲乏力,属气虚或阳虚。
自汗是腠理疏松,外卫不固,或气虚失于固摄所致。
14.五行的生克制化:相生、相克、制化。
1)相生(母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制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15.五行的生克异常1)相乘(过度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2)相侮(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16.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泻而不藏”“实而不满”17.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血脉是精神物质的基础)2)心主神志18.脾的功能:一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二脾主升清,三脾主统血。
精品—《中医复习资料》
中医复习资料1因感受触冒风邪所致的,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特征的常见外感疾病A.感冒B风温C.头痛D.咳嗽2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为多见的疾病是A.感冒B.眩晕C.水肿D.痢疾3感冒的病因,在外感六淫中,主因是A.燥B.湿C.暑D.风4感冒的病位是A.肝胆B.脾胃C.心肺D.肺卫5感冒的病机特点是A.卫表不和B.脾虚湿盛C气血不调D.肺失肃降6患者,男,30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痠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稀薄色白,渴喜热饮,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浮紧。
其证候是A.风寒感冒B.时行感冒C.风热感冒D.体虚感冒7患者,女,38岁。
身热重,微恶风,汗出不畅,头胀痛,面赤目胀,咳嗽,痰黄,咽燥,口渴欲饮,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舌苔薄黄,边尖红,脉浮数。
其证候是A.风寒感冒B.体虚感冒C.风热感冒D.时行感冒8患者,男,65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痠重,头昏重胀痛,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渴不多饮,小便短赤,胸闷,脘痞,泛恶,便溏,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其证候是A.风寒感冒B.体虚感冒C.时行感冒D.暑湿感冒9患者,女,60岁。
经常感冒,反复不愈。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其证候是A.风寒感冒B.体虚感冒C.时行感冒D.风热感冒10患者,男,23岁。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紧。
其治法是A.益气解表B.祛湿解表C.滋阴解表D.辛温解表1喘证的病因主要可概括为外感与内伤两类,以下哪项不是喘证发病因素A.情志不调B.饮食不当C.外邪侵袭D.正气不足2以下哪项属于喘证的病理特点A.久病劳欲,气阴亏耗B.邪犯肺卫,卫表不和C.邪壅肺气,宣降不利D.气机升降出纳失常3实喘的主要病变脏腑是A.肺B.脾C.心D.肾4喘证患者证见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全国中医药技能大赛中医学基础【大纲】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整体即完整性和统一性,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第二章阴阳五行1.阴阳属性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相互转化、无限可分性)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合感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失误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3.五行五脏对应关系: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4.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5.五行相克(克,有克制、制约、控制之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6.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从而引起的一系列异常相克反应):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7.五行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相克制,又称“反克”、“反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问答题)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体精气的生理功能。
其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1)促进生长发育:肾精及肾气逐渐充盛,表现出头发生长较快而渐稠密,更换牙齿,骨骼生长而身体增高;(2)促进并维持甚至功能: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阶段,产生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并继续维持其功能的精微物质,称之为“天癸”,在老年时期,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而逐渐趋向衰退,天癸的生成亦逐渐减少,甚至逐渐耗竭,生殖功能亦随之而下降,乃至消失。
神的涵义: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所主。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问答题)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有激发和推动的功能,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2)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对人体有温煦作用,是机体热量的来源;(3)防御作用:是指气具有卫护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或驱除入侵人体之外邪的功能;(4)固摄作用:是指对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功能;(5)气化作用:在气的作用下,津液的输布、转化及排泄过程。
中医助理笔试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中医助理笔试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中医助理笔试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一、序言作为中医养生领域的从业人员,对于中医助理笔试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我们必须要熟知的。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全面评估,希望通过分析、总结和解读,为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中医助理笔试第一单元1.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我们在备考中医助理笔试第一单元时,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比如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经络腧穴等。
1.2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诊断的理论基础。
在备考中医助理笔试第一单元时,我们要深入理解诊断的四诊法、望、闻、问、切的方法,及时掌握各类疾病特点和辨证论治的方法。
1.3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涉及中医学的内科理论和临床实践。
在备考中医助理笔试第一单元时,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有关中医内科学的内容,包括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要点。
三、中医助理笔试第二单元2.1 中药学中药学是探索中药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的科学。
在备考中医助理笔试第二单元时,我们要深入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药性归经、药物制剂学、药理学等。
2.2 中医针灸中医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它以针刺和灸炙为主要治疗手段。
在备考中医助理笔试第二单元时,我们需要系统掌握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包括针刺、灸法的操作技巧和治疗原则。
2.3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它是探索中医外治方法的理论和实践。
在备考中医助理笔试第二单元时,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要点,包括伤科学、骨伤科学和外治法等。
四、总结回顾在备考中医助理笔试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时,我们需要全面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诊断学、内科学、中药学、针灸和外科学等内容。
只有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中医助理笔试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内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大纲】中医四大经典复习指导,教你找对思路,赢在起跑线!
【新大纲】中医四大经典复习指导,教你找对思路,赢在起跑线!中医四大经典20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把中医“四大经典”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经典条文纳入考试内容。
相信很多同学想知道新大纲条件下,该如何应对中医经典的学习。
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学习以20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例,设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及其意义。
本段条文论述自然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提示人类要顺从四时阴阳调神养生。
人类能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调养精神情志和生活起居,则体健神旺,可以减少疾病发生。
若违逆四时阴阳,则内伤相应五脏,并可能在下一季节发生病变。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的原则,当从衣、食、住、行、精神情志等方面进行理解性的记忆,方可事半功倍。
以六经病为纲,以方证为目的进行学习六经辨证和六经病证是《伤寒论》的核心。
六经辨证是一种分析病机、归纳证候的思想方法,是对邪气侵犯六经所属经络脏腑后所产生病理变化的概括。
学习《伤寒论》时,抓住六经病这一大纲,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住多种外感疾病的一般发展规律。
欲掌握六经病,应联系脏象经络理论。
熟悉六经所属经络脏腑及其理特点,结合病因,分析诸经病之病期、病性、病机,掌握基本证候、辨证要点、治疗大法、代表方剂、禁忌及预后转归等。
方证,是指六经病中所包括的具体证候类型。
《伤寒论》有以方名证之惯例,故习惯上称方证。
《伤寒论》之方证各有具体的病因病机、证候、冶法、方药,故方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是六经病论治的基本单位。
以各经病所属的方证为目,掌握诸方证的因机证治,就能对疾病发展各阶段所出现的不同证候予以灵活处理。
从六经病和方证入手,是学习《伤寒论》的捷径。
以20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列举的条文为例:本条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症、病机、治法。
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
在对本条文的学习中,应掌握其辨证要点,病机,治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辩证论治为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 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
3证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本质的概括,对病因、病位、病性、正邪关系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概括。
4 辩证,将四诊所及的资料、症状,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5 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脾居中焦,化生气血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肺性清肃,以降为顺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肾有藏精,主水之功6 相生:五行中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脾散精以藏肺——土生金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相克:五行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克土心之温煦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金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7 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似脏,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合称8 心主血脉,是指心与脉相连,心气与脉气相通,心有推动和化生血液的功能,使之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9 心主藏神是指,统帅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主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10 心脏外面的包膜,其作用是代心受邪。
11 肺为华盖,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居高位能行水,为“水之上源”;宣发卫气,保护内脏,为五脏六腑之盖;首犯温邪,易和外邪12 肺主气:1 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运行和生成的功能2 肺主呼吸之气:指肺为呼吸器官,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13 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浊吸清,将含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布到全身。
14 肺主通调水道: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15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机能16 脾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功能17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全身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18 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液流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19 肾主藏精:指肾具有封藏精气的功能20天癸:人体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
21 肾主水: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22 肾主纳气:指肾有摄纳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23 命门,即生命之门,含有生命的关键、根本的意思。
(见书51页)24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说明人对事物的决定和判断能力与胆的功能有关,故曰中正之官25 三焦的主要功能有,通行元气和运化水液。
人体的水液虽由多个脏腑共同协调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以三焦通行元气为动力,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通过三焦的气化作用实现,故曰决渎之官26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27 先天之本:肾藏有先天之精,为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质,是脏腑阴阳之根,故称为“先天之本”。
28 后天之本:由于人体出生后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均赖脾化生的水谷精微供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29 髓海:脑为髓之海,脑具有主宰生命活动、主持感觉运动的功能30 肝肾同源:肝属木为子,肾属水位母,母子相生,水能涵木。
肝藏血,肝阴赖肾精的滋养,肾藏精,肾精赖肝血的补充,谓之精血同源。
相火寄于肝肾,同具相火。
31 金水互生: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盛;水能润金,肾阴充足,上润于肺,使肺脏清宁。
32 水火既济: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使心火不亢。
33 十二经脉是经脉中的主干部分,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四组。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4 十五别络是络脉中较大的部分。
络脉中还有浮络和孙络。
35 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36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气候异常变化一旦作为外感病邪侵入人体而致病,便称为六淫。
(选择题要选这个)37内伤七情:七情,既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
七情内伤是由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调节范围,引起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异常变化,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38 痰饮: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39 瘀血: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40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的机理41 感邪即发,是指机体感邪后立即发病42 徐发,指徐缓发病43 伏而后发,是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伏于体内某部位,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或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发病。
44 继发是指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继发新的病变45 复发,是指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
46 合病:是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出现病症的一种疾病发生形式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证侯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病症的一种疾病发生形式47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48 正治,又称逆治,采用与疾病的证侯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则。
49 反治,又称从治,顺从病症的外在家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其采用的方药与病症中的假象的性质相同。
50 扶正,是使用药物等方法,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51 祛邪,是排除或消弱病邪侵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简答题:1、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的特点是什么?有何临床表现?性质:暑邪具有炎热、升散、挟湿的基本特性。
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邪升散,扰神伤津耗气③暑多挟湿临床表现:常出现壮热、面赤、烦躁、脉象洪大,还可见气短乏力,倦怠乏力等症,甚则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气随津脱之象。
2、何谓气机失调?气机失调表现在哪些方面?简述之。
气的运动失常,如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称为气机失调。
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气滞:气滞是指气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
主要是由于情志郁结不舒,或痰湿、淤血等有形实邪阻滞,或因外邪困阻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影响气的正常流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所致。
其临床表现常见闷、胀、痛。
②气逆:气逆是指气的升降运动失常,当降者降之不及,当升者升之太过,以致气逆于上的病理状态。
多由情志所伤,或因饮食寒温不适,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滞所致。
气逆病变以肺、胃、肝等脏腑最为多见。
③气陷: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也属于气的升降失常。
由于脾胃居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所以气陷病变与脾胃气虚关系密切。
主要是由于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泄泻日久等,气虚较甚,升举无力所致。
④气闭:气闭是气机郁闭,外出受阻的病理变化。
主要是指气机郁闭,气不外达,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多因情志过极,肝失疏泄,阳气内郁,不得外达,气郁心胸;或外邪闭郁,痰浊壅滞,肺气闭塞,气道不通等所致。
⑤气脱:气脱是气虚至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病理变化。
主要是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气虚至极,气不内守而外脱,出现全身性功能衰竭的病理变化。
3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写出十二经脉的名称。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4五行学说在指导疾病的治疗方面是怎么具体应用的。
5、试从生理病理角度论述心与肾的相互关系。
心与肾,在生理表现为心肾相交,包括水火既济:即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使心火不亢;精神互用:心主神,神可以益精,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君相安位:心为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命火秘藏则心阴从足,肾为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病理,指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称为心肾不交,包括水不济火:肾阴虚余下,心火亢于上,常引起失眠、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男子梦遗、好梦交等症;水气凌心:肾阳虚损,下焦水寒不化,心阳虚损水气上凌于心,在上则心悸怔仲、唇舌青梦,在下则水肿、形寒肢冷、尿少;精神失调:肾精不足,不能奉养心神,心神不足,无力控驭肾精,在上则心神恍惚、精神疲惫,在下则梦遗滑精。
6、血虚证最容易出现在那些脏腑?其成因和病理表现?由于心主血脉,肝主藏血,故血不足的病变以心、肝两脏最为多见。
成因:一是大出血等导致出血过多,新血未能及时生成补充;二是化源不足,如脾胃虚弱,运化无力,血液生化减少,或肾经亏损,精髓不充,精不化血等;三是久病不愈,日渐消耗营血等。
病理表现:在血虚时,血脉空虚,濡养作用减退,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功能活动逐渐衰退,神志活动衰惫等一派虚弱表现,如面色、唇、甲淡白无华,头晕健忘、神疲乏力、体形消瘦、心悸、失眠、手足麻木、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
7、何谓反治?具体方法是什么?举例说明。
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其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症中的假象性质相一致。
具体方法:热因热用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病证的治法,又称以热治热法。
例如病人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病证本质属阳衰阴盛,但同时又见身热不恶寒、口渴面赤、脉大等阳气浮越于外的假热症状,应用温热的方药顺从假热属性治其真寒,待里寒一散,阳气得复,假热自然消失。
寒因寒用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病证的治法,即以寒治寒法。
例如病人渴喜冷饮、烦躁不安、便干尿黄、舌红苔黄‘病证本质属里热炽盛,但同时又见四肢厥冷、脉沉等阳气被遏不能外达的假寒症状,故用寒凉的方药顺从假寒属性治其真热,待里热一清,阳气外达,假寒便会随之解除。
塞因塞用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之虚性症候的治法,即以补开塞法。
例如脾气虚运化无力,可出现腕腹胀满;肠腑阴液不足,可导致便秘;胞宫精血亏虚,易引起闭经等,这些病证的本质皆为虚,所以运用“塞因塞用”的反治法,分别给予补气健脾,滋阴润肠以及充养精血等补益的方法治疗,闭塞不通的症状便能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