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础架构管理模型设计与实现.doc
数据中心基础架构云计算解决方案
数据中心基础架构云计算解决方案1项目目标和总体计划1.1项目目标和总体计划数据中心生产和开发测试环境主要包含了IBM小型机、SUN小型机、PC服务器、SAN存储、Weblogic中间件、WAS中间件等。
本项目作为基础架构云,将对生产环境和开发测试环境涉及的服务器、存储、中间件进行统一规划,在利旧和新购设备的基础上,实现基础架构云的主要功能,达到节能增效、提升业务支撑能力、提升IT运维能力的目标。
数据中心现有的基础设施环境主要存在如下问题:设备利用率不高、应用上线周期长、缺乏专门的开发测试环境。
为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将搭建基础架构云,实现如下收益:1.搭建专门的开发测试环境,节约800万人工成本,并减少安全隐患:新的开发测试环境将使开发测试资源申请和部署周期从现有的2周压缩到2天。
以一年开发测试100个项目、每个项目10个开发测试人员为估计,相当于节约8000个人天,也就是节约800万人民币的人工成本。
同时,也避免开发测试过程中对生产系统的影响,提升了系统整体可靠性。
2.提高设备利用率,相当于多增加20%的设备:目前CPU利用率不到5%,新方案部署后,CPU利用率至少可达6%,也就是多增加20%的设备。
3.改善运维管理水平:通过管理自动化、平台标准化、资源可视化和使用人性化等措施很大程度改善油田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水平,同时,为下一步IT基础架构的变革打下良好基础。
4.绿色节能:方案技术先进性实现的20%设备增加,无需消耗新的能源、机房空间等,可节约20%的能源。
1.2双方工作范围本方案公司主要工作范围包括:1.设计并建设云管理平台、用户自服务平台;2.设计并建设被管理资源池:被管理资源池将分成生产和开发测试两大部分,包含利旧和新购的全部的设备;3.系统迁移:将部分现有应用和新建项目迁移到新的云平台上,并提供迁移手册给油田;4.设备供货:新购软件和设备的产品提供。
油田主要工作范围包括:1.基础设施准备:包括准备机房环境,小机及存储设备,网络等。
财务中台架构设计与建设计划
财务中台架构设计与建设计划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准确性和决策支持能力,构建一个强大的财务中台架构成为众多企业的战略选择。
本文将详细探讨财务中台的架构设计与建设计划。
一、财务中台的背景与意义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
财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数据不一致、不及时,导致财务决策缺乏可靠的依据。
同时,繁琐的手工操作和重复的流程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还容易出现错误。
财务中台的出现旨在打破这些困境。
它作为连接前台业务和后台财务系统的桥梁,能够整合和优化财务流程,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二、财务中台的架构设计1、数据层数据层是财务中台的基础,负责收集、存储和管理各类财务数据。
包括财务核算数据、预算数据、成本数据、资金数据等。
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治理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2、服务层服务层提供一系列标准化的财务服务,如财务核算服务、预算管理服务、资金管理服务、报表生成服务等。
这些服务以微服务的形式存在,具有高内聚、低耦合的特点,便于灵活组合和扩展。
3、应用层应用层是面向用户的前端界面,包括财务人员使用的工作平台和管理层使用的决策支持系统。
工作平台提供日常财务操作的功能,如凭证录入、审批等。
决策支持系统则通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管理层提供财务分析和决策依据。
4、技术层技术层为财务中台提供技术支持,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云计算保障系统的弹性扩展和高可用性,大数据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人工智能则用于自动化财务流程和预测分析。
三、财务中台的建设计划1、需求分析阶段深入了解企业的财务业务流程和需求,与各部门进行充分沟通,明确财务中台的建设目标和功能要求。
同时,对现有财务系统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和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和设计管信息系统(M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信息化工具,它负责从各个部门中收集数据并处理它们,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MIS的主要任务是管理企业的信息、实现信息流与物资流的协调与管理,并对监控系统的数据进行决策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和设计。
一、MIS系统的架构设计MIS系统的架构设计是指为达成特定业务目标和提供特定服务的基础,概括地描述了MIS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MIS系统的架构设计分为三部分:1.应用系统层:这一层负责实现业务的核心功能,包括执行事务性业务、支持决策性业务和支持分析性业务。
2.管理信息系统层:这一层负责管理MIS的核心元素,包括数据、应用程序、计算机系统和用户界面。
它确保各个部分能够有效地协同工作以实现业务目标。
3.技术基础架构层:这一层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网络架构和IT服务管理。
它为上面两个层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在实际的业务环境中,一个MIS系统通常由多个子系统组成。
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并实现某个特定的业务功能。
这些子系统之间通过API接口交互,以实现跨子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动。
各个子系统的数据源可以不同,数据可能要由不同数据库系统管理,这时需要通过ETL等技术实现数据集成和共享。
二、MIS系统的设计原则MIS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系统满足企业的需求、易用、稳定和安全。
以下是MIS系统设计的几个基本原则:1.可行性原则:MIS的设计必须基于成本效益与投资投资风险。
考虑需求、利益影响,解决组织内部问题。
2.一致性原则:MIS必须在一致性的用户体验和操作流程上进行设计,保证用户不会出现轻微的顺序错位或其他误差。
3.有效性原则:MIS的设计必须保证具有实际价值,具有关键性业务功能,确保对组织业务活动的支撑。
4.可扩展性原则:MIS系统应确保后续的一定规模变化,应支持新应用程序、服务或技术的添加,而无需修改现有架构的关键组件。
华为研发部_产品结构设计及模具开发流程
华为研发部_产品结构设计及模具开发流程华为研发部的产品结构设计及模具开发流程是公司内部的一个重要工作流程,其目的是为了确保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符合公司的要求和标准,并且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实现高效的生产。
下面将介绍华为研发部的产品结构设计及模具开发流程。
1.需求分析:在开始进行产品结构设计及模具开发之前,研发部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这包括对产品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外观要求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理解,以明确产品的设计目标和需求。
2.产品规划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研发部进行产品规划设计。
包括整体架构设计、功能模块划分、子系统设计等。
在这一阶段,研发部根据产品需求,制定产品的结构方案,并进行初步的模型设计。
3.产品设计评审:在产品规划设计完成后,研发部组织产品设计评审会议,对整体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评审的目的是确保设计方案符合产品需求,并且能够满足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4.产品详细设计:在产品设计评审通过后,研发部将进行产品的详细设计工作。
这包括对产品的每个组件和模块进行详细的设计,包括材料的选取、尺寸的确定、工艺的选择等。
在详细设计过程中,研发部会与制造部门进行密切的沟通,确保设计的可制造性和可组装性。
5.模具开发:在产品详细设计完成后,研发部将开始进行模具的开发工作。
这包括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设计、模具加工等。
在模具开发过程中,研发部将与模具制造厂商进行合作,确保模具的制造符合设计要求,并且能够满足产品的生产需要。
6.样机制作:在模具开发完成后,研发部将开始进行样机的制作。
样机是用于测试和验证产品设计的实体产品,通过制作和测试样机,可以检验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有效性。
7.样机验证测试:在样机制作完成后,研发部将对样机进行验证测试。
这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等。
通过样机验证测试,可以评估产品设计的优缺点,并对产品进行修改和改进。
8.优化改进:根据样机验证测试结果,研发部将进行产品的优化改进工作。
软件技术架构范文
软件技术架构范文
一、软件技术架构概述
软件技术架构是指用来构建、管理和维护软件系统的基础架构。
软件技术架构是一个软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软件设计相辅相成,既有助于软件产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又有助于降低系统的维护和更新成本,从而提高它的技术效率。
二、软件技术架构体系结构
1、基础架构:基础架构是软件技术架构的最基本部件,它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软件设计平台。
基础架构包括:应用程序开发框架、架构图、基础结构组件、业务模型和中间件。
2、技术组件:技术组件提供了软件系统的实现语言和开发环境,主要包括:内核语言语言、数据库技术语言、中间件组件和编程框架等。
3、安全交换机制:安全交换机制提供了系统与其他系统和外部信息拓扑的路由和控制,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它可以使用加密算法、访问控制策略和防火墙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三、软件技术架构的优势
1、可维护性:软件技术架构的可维护性指的是软件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修改和重构,从而更好地支持以后的功能开发和维护。
基于组织架构的数据权限模型 OBAC设计与实现
基于组织架构的数据权限模型OBAC设计与实现摘要:本文针对基于角色的功能权限管理模型RBAC控制粒度粗,不足以满足现代MIS系统复杂、精细的数据权限管理需求,而参考其设计思想设计出一种基于组织架构的权限管理模型策略OBAC(Organization-Based Access Control)。
该策略创新性地引入组织架构数据信息,配合传统RBAC权限管理策略,实现了功能权限加数据权限的双重管理和过滤,达到了数据精细化管理要求,能够满足复杂环境下企业对敏感信息数据权限的管理要求,能够提高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本文给出了该模型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对于具有多层次数据权限管理需求的系统软件权限管理的设计和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1.前言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系统覆盖的领域广泛,涉及到各行各业。
同时信息系统的功能愈加复杂,使用的客户群愈加庞大,客户需求愈加复杂,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针对系统数据安全的管理愈加困难和复杂。
因此,信息系统引入访问控制功能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尤其是在金融、国防、能源、民生等行业,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将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利用访问控制极大降低了系统的安全风险,同时监管对敏感信息的访问以及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1]。
目前信息系统主要是通过用户、角色、资源三方面来实现系统的访问控制。
具体来说,就是赋予用户某个角色,角色能访问及操作不同范围的资源。
通过建立角色系统,将用户和资源进行分离,以保证权限分配的实施。
根据系统设置的安全规则或者安全策略,用户可以访问而且只能访问自己被授权的资源。
从控制类型来看,可以将权限管理分为两大类:功能级权限管理与数据级权限管理。
功能级权限与数据级权限协同才能实现完整、精细的权限管理功能。
目前功能级权限有多种成熟方案可供选择,但数据级权限管理方面,一直没有统一的技术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种数据权限实现技术方案,并且通过在多个信息系统上的应用得到论证。
2.访问控制系统与RBAC简介访问控制(RAM)是信息系统提供的管理用户身份与资源访问权限的服务,信息系统可以创建并管理多个身份,并允许给单个身份或一组身份分配不同的权限,从而实现不同用户拥有不同资源访问权限的目的。
企业it软件开发部门组织架构设计模型
企业IT软件开发部门组织架构设计模型一、概述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企业IT软件开发部门的组织架构设计至关重要。
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部门的工作效率,加强团队协作,提高软件质量,以及降低开发成本。
对于企业IT软件开发部门来说,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二、组织架构的基本理念在设计企业IT软件开发部门的组织架构模型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理念,以确保该架构能够承担起部门的工作职能并提高工作效率。
1. 灵活性灵活性是组织架构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
软件开发部门的工作需要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因此组织架构模型需要具备灵活性,能够快速地做出调整和变化。
2. 横向与纵向交流在软件开发部门的组织架构中,横向和纵向的交流非常重要。
横向交流能够加强团队协作,促进信息共享和问题解决;而纵向交流能够保证上下级之间的有效交流,加强管理和执行之间的通联。
3. 专业化和通用化软件开发部门的组织架构需要既考虑到专业化的需求,又需要兼顾通用化。
专业化能够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而通用化能够满足多个项目的需求。
三、组织架构设计模型在考虑了基本理念之后,下面将介绍一种适用于企业IT软件开发部门的组织架构设计模型。
1. 部门设置在企业IT软件开发部门的组织架构中,通常会设置以下几个部门:- 研发部门:负责软件的研发工作,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工作。
- 项目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规划、实施和控制。
- 质量保障部门:负责制定和落实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软件质量和可靠性。
2. 职能划分在上述部门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职能,以保证每个部门能够顺利地完成其工作。
- 研发部门可以划分为需求分析组、设计组、开发组和测试组。
需求分析组负责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设计组负责制定软件架构和设计方案,开发组负责编码工作,测试组负责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工作。
- 项目管理部门可以划分为项目规划组、项目实施组和项目控制组。
系统架构设计及原理 基本处理流程 模块划分 数据结构设计
系统架构设计及原理基本处理流程模块划分数据结构设计系统架构设计是构建一个信息系统或软件产品的基础,它涉及到系统的整体结构规划,包括软件、硬件、网络、数据和用户界面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关于系统架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处理流程、模块划分和数据结构设计的概述:一、系统架构设计原理:1. 模块化: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系统的某一功能部分。
模块化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分层:系统架构通常采用分层设计,如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每一层负责不同的系统功能,且相互独立。
3. 组件化:使用预先设计和测试的软件组件来构建系统,这些组件可以在不同的系统中重用。
4. 服务化:将系统的各个功能抽象为服务,通过网络进行调用,实现系统的分布式处理。
5. 标准化:遵循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系统架构设计,以确保系统的互操作性和可集成性。
二、基本处理流程:1. 需求分析:理解并 document 用户需求和系统功能。
2. 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系统的总体结构。
3. 模块设计:细化系统设计,定义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接口。
4. 技术选型:选择合适的技术栈和工具来实现系统架构。
5. 实现与测试:编码实现系统模块,并进行测试。
6. 部署与维护:将系统部署到生产环境,并进行持续的维护和优化。
三、模块划分:模块划分是系统架构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涉及到如何将系统的功能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
模块划分的一般原则包括:1. 单一职责原则:每个模块应该有一个单一的责任,并且该责任应该被完整地封装在一个模块中。
2. 最小化模块间耦合:尽量减少模块间的依赖关系,使得一个模块的变更对其他模块的影响最小。
3. 最大化模块内聚:模块内部的元素应该紧密相关,共同完成一个单一的任务。
四、数据结构设计:数据结构设计是系统架构设计中关于数据存储和管理的部分。
它包括:1. 数据模型设计:根据系统的业务需求,设计数据库模型,包括表、关系、索引等。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建模及实现技术研究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建模及实现技术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已成为企业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哲学,其核心理念是“质量第一,顾客至上,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它要求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质量,确保最终交付给顾客的产品满足甚至超越其期望。
本文旨在研究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建模及实现技术。
我们将对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明确其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建模方法,包括系统架构设计、功能模块划分、数据流图设计等,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质量管理模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研究实现这一模型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质量控制与评估技术、质量改进与优化技术等,以确保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企业建立全面、系统、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也有助于推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产品生命周期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概述产品生命周期全面质量管理系统(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for Product Lifecycle,以下简称TQMS-PLC)是一种集成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多个环节的系统性方法。
其核心理念是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参与,确保产品的质量满足或超越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TQMS-PLC 强调对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阶段的质量进行全面管理,旨在通过持续的质量改进,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全面性:TQMS-PLC涉及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所有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产品检验、销售服务等多个阶段,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产品架构模型、及实例解析
产品架构模型、及实例解析产品架构模型是指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为了满足产品需求而构建的一个模型,它描述了产品的组成部分、功能模块、数据流动和交互方式等。
产品架构模型的设计和实施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性能和用户体验。
在产品架构模型中,常用的模型包括分层模型、客户端-服务器模型、面向服务架构模型等。
下面将分别对这些模型进行详细解析,并举例说明其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1. 分层模型分层模型是将产品的功能模块按照层次结构进行划分,每一层负责不同的功能。
常见的分层模型包括三层架构和多层架构。
三层架构包括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和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
表示层负责与用户界面的交互,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这种模型适用于大型软件系统,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多层架构在三层架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层次,如应用层、服务层等,根据实际需求可以灵活调整层次结构。
多层架构适用于复杂的业务逻辑,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重用性和可测试性。
2.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客户端-服务器模型是将产品的功能模块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客户端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服务器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存储。
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中,客户端可以是桌面应用程序、移动应用程序或网页应用程序等,通过与服务器进行通信来获取数据和执行操作。
服务器可以是单一的物理服务器或分布式的服务器集群,负责处理客户端请求、执行业务逻辑和管理数据。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适用于需要多用户同时访问的场景,可以提高系统的并发性和可扩展性。
同时,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分离也方便了产品的维护和升级。
3. 面向服务架构模型面向服务架构模型是将产品的功能模块划分为一系列可独立部署和调用的服务,通过服务之间的协作来实现产品的功能。
在面向服务架构模型中,每个服务都有明确的接口和功能,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和部署。
ITIL中IT基础架构管理模型设计与实现
s p o tmo e drl tmo e icu e n I M . sn t eI M d 1cl 1aa et eifatu tr v i bl ya d i rv h u p r d l n a ei d ln ld d i TI Byu i h TI mo e. alT n g h nrsr cuea al it mpo ete n a g l a i n sa it fI s tm . tblyo T  ̄ e i Ke r s fr t n tcn lg fan jtr irr I i r sr tr n g me t sr ie s p o t rl t ywo d Ino mai eh oo y i rs 1cu el ay;T n atucu ema a e n ; vc ;u p r ;ei i o n b f e n a
杨 钰, 吴 健
( 苏州 大学 计 算机科 学 与技 术 学 院, 苏 苏州 2 50 ) 江 10 6
摘 要: 为保证企 业 I 础架构 的稳定 可靠 运行 , 合 I I T基 结 T L理论 中 I 础架 构管 理理念 , 计了 I 础架构 管理模 型 。 T基 设 T基 型 中使 用到 的服务 的涵义 , 并且提 出 了在 I T
De i n a d I plm e t to fI I r s r c u e M a g m e sg n m e n a i n o T nf a t u t r na e nt M o e s d o TI d lBa e n I L
Y ANG Yu W U i . Ja n
1 I’ r L简 介 I I
I I[( T L 1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 ) J 是英 国政府 中央计 算机与 电信管理 中心 ( C A) 2 C T 在 0世纪 9 0年代初 期
系统架构设计说明书三篇
系统架构设计说明书三篇篇一:系统架构设计说明书Xx系统架构设计说明书编写:日期:检查: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文档变更记录1、引言描述本文的参考依据、资料以及大概内容。
1.1背景项目产生或者开发背景,必要性等。
1.2术语和缩略语缩略语、系统主用名词、术语等解释1.3参考资料编写本文和阅读本文是需要查阅的资料有关文档,注明出处、作者和版本。
(架构设计重点在于将系统分层并产生层次内的模块、阐明模块之间的关系)2、范围2.1软件名称英文名称:TopEng-CSP中文名称:客户服务平台2.2软件功能请参考《XXX子系统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doc》2.3软件应用请参考《系统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doc》2.4需求边界3、明确范围边界,做什么,不做什么。
4、总体设计4.1架构设计目标和约束架构设计总体目标和一些有关架构方面的约束,比如技术约束或者设计上约束。
4.1.1运行环境4.1.2开发环境4.2设计思想阐明进行架构设计的思想,可参考一些架构设计的模式,需结合当前系统的实际情况而定。
4.3架构体系根据架构分析和设计思想产生系统的架构图,并对架构图进行描述,说明分层的原因、层次的职责,并根据架构图绘制系统的物理部署图,描述系统的部署体系。
4.4重要业务流程(有多少个就写多少个流程图)流程图类型不做严格要求,只要图和描述表达设计思想即可;重要业务流程数据流向等。
4.4.1流程14.4.2流程24.4.3流程34.5模块划分根据架构图进行模块的划分并阐明模块划分的理由,绘制模块物理图以及模块依赖图。
有多少模块就写多少个模块4.5.1模块一4.5.1.1模块一描述根据模块物理图描述各模块的职责,并声明其对其他模块的接口要求。
这是本系统中的上层应用,包括提供各种功能的插件以及用户界面,主要为用户提供输入条件和输出结果,也就是查询条件的输入和数据展示,也包括基本数据的录入和管理功能,由如下的插件应用构成,子模块描述实时监控插件负责提供实时监控功能4.5.1.2模块一业务流程说明图+文字描述。
组织架构层级结构设计
组织架构层级结构设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组织架构是一个组织内部的层级结构设计,它体现了组织内部的权力关系、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
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确保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升组织的效率和执行力。
在实践中,组织架构的设计需要结合具体的组织需求和业务目标,以确保最佳的组织绩效。
本文将探讨组织架构的层级结构设计,重点介绍各层级的职能和关系,以及如何设计一个符合组织需求的有效组织架构。
一、组织架构的重要性组织架构是组织内部的基本框架,它规定了各个部门间的层级关系和职能划分,为组织内部的运作提供了清晰的依据。
一份合理的组织架构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响应速度,促进协作和沟通,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组织架构还能够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快速做出决策和调整。
组织架构的设计对于一个组织的成功发展至关重要。
二、组织架构的层级结构设计1. 顶层管理层顶层管理层通常包括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他们负责制定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方针,指导整个组织的运作。
在这个层级,主要的职能是决策和规划,他们需要对整个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他们还需要确保各个部门间的协调一致,促进整体发展。
中层管理层是将顶层管理层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方针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和各个员工身上的关键层级。
他们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解决部门内部的问题,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
中层管理层需要具备较强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和指导人员,确保整个组织的顺利运行。
3. 基层实施层基层实施层是组织内部最底层的一级,包括各部门的员工和基层管理人员。
他们是组织运作的基础,是实施各项工作的执行者。
基层实施层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按照组织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并及时反馈工作情况和问题。
1. 原则一:适应发展需求组织的架构设计首先要以组织的发展需求为前提,结合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业务规划来确定层级结构和职能划分。
前端开发技术中的软件架构设计与模式应用
前端开发技术中的软件架构设计与模式应用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前端开发技术日趋成熟,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作为前端开发工程师,不仅需要熟悉各种编程语言和框架,还需要了解软件架构设计和设计模式的应用。
本文将从软件架构设计和设计模式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软件架构设计在前端开发中,软件架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决定了项目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
常见的软件架构设计模式有MVC、MVVM等。
1. MVC模式MVC模式是一种常用的软件架构设计模式,它分为Model(模型)、View(视图)和Controller(控制器)三个部分。
模型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存储,视图负责展示数据,控制器负责接收用户的输入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通过将数据处理、数据展示和用户交互分离,MVC模式使得代码结构清晰,便于开发和维护。
2. MVVM模式MVVM模式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软件架构设计模式,它在MVC模式基础上增加了ViewModel(视图模型)的部分。
视图模型负责将视图与模型之间的通信进行协调。
在MVVM模式中,视图通过数据绑定的方式直接与视图模型进行交互,使得前端开发更加灵活高效。
二、设计模式的应用设计模式是前端开发中的重要概念,它指导开发者如何解决常见的问题和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设计模式。
1. 单例模式单例模式是一种最简单的设计模式,它保证一个类只能有一个实例,并且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在前端开发中,单例模式可以用来实现全局状态管理、全局事件管理等功能。
2. 观察者模式观察者模式定义对象之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它的对象都会收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在前端开发中,观察者模式常用于实现事件监听和数据变化通知。
3. 工厂模式工厂模式是一种将对象的创建逻辑封装在一个函数或类中的设计模式,它根据不同的条件返回相应的对象。
在前端开发中,工厂模式常用于处理多个相似对象的情况,避免代码的重复和冗余。
如何做好组织架构和岗位体系的设置
组织架构设计组织架构设计的目的是规划组织的人员管理,最大程度的发挥组织效能,最有效的利用组织资源,实现组织经营目标。
为实现设计目标,职能部门在进行组织设计时,要引进经营目标、设计参数、设计模式等概念,运用有机组织结构体系,参照程序化的模式,尽可能减少经验数据在管理中的负面影响,形成目标体系的管理模式。
一、组织架构设计的整体思路:组织架构设计,应该是在经营目标的基础上,考虑经营环境等设计参数的影响,充分利用组织资源,确定组织的职能模块,选择合用的组织模式,实现岗位的合理设置,确定组织架构,运用业务流程检验完善组织架构。
二、组织设计各项指标确定1、组织经营目标:组织通过实际的经营程序所要寻求的结果和组织实际上要做什么1-1、组织经营目标是组织未来业务组成和前进的目的地,对组织经营具有战略指导意义,为使组织的经营目标具有一定可测性,将组织经营目标体系化,确定成明确具体的业绩指标。
1-2、组织是连续的、延伸的模型组合体,因此在明确组织的业绩指标时,要将组织放入全局中进行考虑,针对每一个组织内部单元制订具体的、可测度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业绩指标。
1-3、组织业绩指标按照两种业绩标准进行评价:财务业绩指标标准:收益率、良好的资金流、投资回收率、良好的公司信任度、企业成本控制率等。
战略业绩标准:市场份额、产品成本、公司在客户中的声誉、市场竞争优势等 1-4、组织经营目标应该是近期与远期目标的结合。
2、组织设计参数:指的是影响组织架构设计的环境因素与管理因素。
组织设计参数的选择就是要求组织积极的挖掘组织生存发展面临主客观因素,将各项因素指标转换为组织资源,合理有效的善用资源。
2-1、组织资源的获取:从行业中,从职能部门与公司间、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分公司之间、职能部门内部的关系中寻觅组织资源,明确组织经营环境。
获取的资源有:a、企业环境、企业战略、人员素质、企业生命周期、企业规模、业务流程重组、技术改进b、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专业化程度、地区分布、分工形式、关键职能、集权程度、规范化、制度化程度、职业化程度、人员结构2-2、组织资源善用:资源整合、借用a、资源整合:以完成经营目标为中心,将获取的资源联合起来,整体运用资源。
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管理信息系统是指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所开发和建立的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将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开发实现和运维维护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需求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指对企业管理业务流程、管理需求、信息需求等进行分析和调查,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在需求分析阶段,需要与企业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了解其管理业务流程和信息化需求。
同时,还需要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途径,获取员工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和期望。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需要将分析结果进行整合和汇总,明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形成需求分析报告。
二、系统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业务需求进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指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逐步详细的设计,包括算法、模块、流程等。
在系统设计阶段,需要根据需求分析报告确定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模块及交互过程。
同时,还需要设计数据模型,规划数据库结构。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等因素。
三、开发实现基于系统设计,可逐步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开发实现。
开发实现是指根据系统设计方案,开发出实际可用的管理信息系统。
在开发实现阶段,需要结合具体业务需求,按照设计方案逐步实现系统。
同时,还需要进行系统测试,确保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满足需求。
在开发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程序代码的规范、可加载、可运行和易维护性等方面。
四、运维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维维护是系统设计和开发实现的延续。
运维维护是指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日常操作、维护、监督和优化等。
在运维维护阶段,需要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用性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及时更新系统,及时处理系统问题,防止信息泄露和系统崩溃等情况的发生。
在运维维护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系统优化,以提高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和系统设计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和系统设计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软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智能手机上的各种应用程序,到企业内部的复杂业务系统,软件的身影无处不在。
而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软件架构和系统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们直接影响着软件的质量、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以及性能等方面。
软件架构就像是一座建筑物的蓝图,它定义了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
一个良好的软件架构能够为开发团队提供清晰的指导,使得各个模块之间能够协调工作,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同时,它还能够为软件的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以便能够轻松地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环境。
在软件架构的设计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首先是系统的功能需求。
这是软件存在的根本目的,架构的设计必须能够满足这些功能的实现。
比如,一个电商网站的架构需要支持用户注册登录、商品浏览、购物车管理、订单处理等功能。
其次是性能要求。
如果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并发请求,那么就需要设计出高效的并发处理机制和数据存储方案。
再者是可扩展性。
随着业务的发展,系统可能需要添加新的功能或者对现有功能进行扩展,架构必须能够支持这种变化,而不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大规模的重构。
系统设计则是在软件架构的基础上,对各个模块和组件进行详细的设计。
它包括了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算法设计等方面。
数据库设计要考虑数据的存储结构、关系模型以及查询性能等。
接口设计要确保各个模块之间的通信清晰、简洁、高效。
算法设计则要针对具体的业务逻辑,选择合适的算法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以一个在线教育平台为例,软件架构可能会分为前端展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
前端展示层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层处理各种业务逻辑,如课程管理、学生管理、订单管理等;数据存储层则负责存储各类数据,如课程信息、学生信息、订单信息等。
在系统设计阶段,对于数据库,可能会设计出课程表、学生表、订单表等,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何进行组织结构设计
如何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是一个关键的管理活动,它涉及到确定和建立一个组织的各个部门、职能和层级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渠道。
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可以帮助组织实现高效的工作流程、优化资源利用、提高决策效率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包括确定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分析业务需求、设计组织架构、制定工作流程和职责等。
1. 确定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组织的目标和战略。
这包括确定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以及制定长期和短期的战略目标。
目标和战略的明确可以为组织结构的设计提供方向和依据。
2. 分析业务需求接下来,需要对组织的业务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
这包括对组织的核心业务、业务流程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和评估。
通过了解业务需求,可以确定组织所需的各个部门和职能,并为组织结构的设计提供基础。
3. 设计组织架构在设计组织架构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模型。
其中,功能型、分工型和矩阵型是常见的组织架构模型。
根据业务需求和组织目标,可以选择适合的组织架构模型,并确定各个部门和职能之间的关系和层级结构。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组织的扁平化程度、权力分配和决策流程等因素。
4. 制定工作流程和职责在组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制定清晰的工作流程和职责。
这包括确定各个部门和职能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
通过明确工作流程和职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冲突和重复工作,并为员工提供明确的工作指导。
5. 考虑人员配备和发展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人员配备和发展的问题。
这包括确定各个部门和职能所需的人员数量、岗位要求和人员发展计划。
通过合理的人员配备和发展,可以确保组织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执行,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6. 定期评估和调整一旦组织结构设计完成并实施,就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调整。
这包括对组织结构的有效性和效率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通过定期评估和调整,可以确保组织结构与业务需求保持一致,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架构框架
企业架构框架企业架构框架是指企业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以及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的整体框架安排。
它是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基础,能够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
本文将介绍企业架构框架的概念、作用以及常见的架构框架模型。
一、企业架构框架的概念企业架构框架是指企业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以及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的整体框架安排。
它是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基础,能够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实现。
企业架构框架通常包括战略架构、业务架构、信息架构以及技术架构等四个层次。
1.战略架构:战略架构是企业架构框架的最高层次,它涵盖了企业的愿景、使命、战略目标以及战略规划等内容。
通过战略架构的制定,企业能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为其他层次的架构提供指导。
2.业务架构:业务架构是企业架构框架的核心,它描述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以及业务规则等内容。
通过业务架构的设计,企业能够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3.信息架构:信息架构是企业架构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数据管理等方面。
通过信息架构的规划和设计,企业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集成,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
4.技术架构:技术架构是企业架构框架中的基础层次,它包括了企业的技术设施、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以及网络架构等内容。
通过技术架构的规划和设计,企业能够建立稳定可靠的技术基础,为业务的开展提供支持。
企业架构框架对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战略规划:企业架构框架能够为企业的战略规划提供指导,确保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业务流程、信息系统以及技术基础相一致。
2.优化业务流程:通过对业务架构的规划和设计,企业能够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3.提高信息共享和集成:企业架构框架通过对信息架构的规划和设计,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集成,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
企业架构框架
企业架构框架企业架构框架是企业架构管理(Enterprise Architecture Management,EAM)的核心。
它提供了一个组织内各个层次间的概念架构,包括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数据、技术架构等,以便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企业架构框架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技术专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思考并经营企业,实现企业目标和战略。
企业架构框架的实现和应用可以优化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灵活性,降低企业的变革成本,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商业竞争力。
所以,企业架构框架应该被视为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核心环节。
那么,企业架构框架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首先,企业架构框架应该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此为依据来设计企业的战略方案。
在企业的架构框架中,需要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流程、信息系统、数据结构以及技术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架构。
这样能够保证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业务流程是可持续的,信息系统能够满足业务流程需求,数据结构有助于数据的流通和管理,技术基础设施能够支持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次,企业架构框架需要实现跨部门的管理与协调。
不同的部门可能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这会导致信息的孤岛,无法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更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重复开发等问题。
企业架构框架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概念表达方式,能够在不同部门的协调整合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最后,企业架构框架需要通过不断的更新和升级保持其可持续性。
企业的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有些技术可能更适合企业的当前业务,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
所以企业架构框架应该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更新和升级,以应对企业遇到的不同挑战和需求。
总之,一个良好的企业架构框架是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核心,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协调的架构模型,以方便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专家研究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企业架构框架应该通过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更新和升级,达到完善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TIL中IT基础架构管理模型设计与实现7 第17卷第4期2007年4月计算机技术与发展COMPUTERTECHNOL(X3YANDDEVELOPMENTV01.17NO.4Apr.2007ITIL中IT基础架构管理模型设计与实现杨钰,吴健(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6)摘要:为保证企业IT基础架构的稳定可靠运行.结合ITIL理论中IT基础架构管理理念,设计了IT基础架构管理模型。
在研究ITIL理论的基础上,为IT基础架构管理划分了三个层次,阐述层次划分的理由以及层次间的关系,最终形成完整的设计模型。
在模型设计中,解释了传统的服务概念以及IT基础架构管媸!‘《型中使用到的服务的涵义,并且提出了在IT基础架构管理中包含的支撑和依赖关系模型。
通过设计IT基础架构管理模型.可以有效的管理IT部门的基础设施,提高企业IT系统的稳定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IT基础架构管理;服务;支撑;依赖中图分类号:TP3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29X(2007)04—0250—04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ITInfrastructureManagementModelBasedonITILYANGYu.WUJian(SchootofComputerScience&Technology,SuzhouUniversity,Suzhou215006,China)Abstract:InordertomaketheITInfrastmctureofcompanytorunwell,buildtheITIMmodelbasedonthetheoryofITIL.OnabasisofITIL,separatetheITIMtothreelevels.Givetheexcuseforseparatingandexplai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levelsandthengiveanin—teg一够rrⅨlelintheend.ExplainthetraditionaldefinitionofserviceandthemeaningsofserviceusedintheITIMmodelandalsogivethesupportmodelandreliantmodelincludedinITIM.ByusingtheITIMrmdd,canmanagetheinfrastructureavailabilityandimprovethestabilityofITsystem.Keywords:informationtechnologyinfrastructurelibrary;ITinfrastructuremanagement;service;support;reliant1ⅡIL简介ITIL[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是英国政府中央计算机与电信管理中心(CCTA)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布的一套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指南。
在此之后,CCI'A又在m,IBM,BMC,CA等主流IT资源管理软件厂商近年来所做出的一系列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之上,总结了IT服务的最佳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基于流程的方法,用以规范IT服务的水平,并在2000年至2003年期间推出了新的ITILV2.0版本,这就是目前的ITIL标准旧J。
ITIL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如图1所示。
ITIL与传统质量管理的思想一脉相承,是将传统质量管理方法运用于IT运营维护实践,其核心思想是以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lT服务质量的标尺。
ITII。
总结了IT服务的最佳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基于流程的方法,用以规范IT服务的水平。
ITIL为企业的IT服务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客观、严谨、可量化的标准和规范,企业的IT部门和最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定义自己所要求的不同服务水平,参考ITIL来规划和制定其IT基础架构及服务管理,从而确保IT服务管理能为企业的业务运作提供更好的支持。
图1ITII.框架收稿日期:2006一06一012IT基础架构管理模型作者简介:杨t珏.(1979一),男,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IT服务管理(ITSM,ITServiceManagement)是以师,从事系统分析设计、数据维护及项目研发工作。
流程为导向、以客户满意和服务品质为核心的IT服务第4期林钰等:ITII。
中IT基础架构管理模型设计与实现・25l・指导框架L3J,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流程的IT管理模式,是基于ITIL的指导。
帮助企业对lT系统的规划、研发、实施和运营进行有效管理的高质量方法,其管理的对象是各种IT基础设施…1。
这些IT基础设施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了IT基础架构。
IT基础架构管理("IM,ITIrffrasti‘uctureMan—agement)11Ⅲ1]重于从技术角度对基础设施进行管理。
它覆盖了11、基础设施管理的所有方面,包括识别业务需求、实施和部署、对基础设施进行支持和维护等活动。
IT基础架构管理的目标是确保IT基础架构是稳定可靠的,能够满足业务需求和支撑业务运作。
作为ITSM中的一个重要角色,IT管理部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怎样协调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怎样确保lT基础架构的稳定可靠,怎样更好地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是IT部门的重要责任。
目前企业的IT系统生产环境模拟简图如图2所示。
图2IT系统生产环境模拟简图一般企业的IT系统环境由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构成底层支持系统,对外体现出的是由这些基础设施共同支持完成的业务系统。
对企业用户而言,他们所接触的就是业务系统,业务系统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工作。
对于IT部门而言,主要任务就是保持各生产系统的稳定、安全,快速解决各类故障,尽快恢复生产能力,同时能够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支持的必要信息。
在研究ITIL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引入了服务的概念,并构建了IT基础架构管理模型。
其中,服务一层是抽象出来的,目的是便于描述整个系统框架。
IT基础架构管理模型主要包括了三个层面,即业务层,服务层,基础设施层。
其中基础设施层抽象为软件、硬件和软件模块,如图3所示。
:(1)业务层。
业务层是各类业务系统的抽象。
所谓的业务系统就是用户日常使用的各类维持生产的应用系统.是用户直接接触或操作的层面,具体来说就是指企业的财务系统、营销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图3IT基础架构管理模型图(2)服务层。
服务层是ITIM模型的核心层,是为构建系统而抽象出来的一个逻辑层,其中的服务起着联系基础设施层和业务层的纽带作用。
这里的服务含义与传统的服务含义不完全一致。
传统的服务含义有多种提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如下几种:a.1960年AMA(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将服务定义为:“用于出售或者是同产品连在一起进行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4J。
b.北欧著名服务营销专家格朗鲁斯(Gmnroos,1990)将服务定义为:“服务是指或多或少具有无形特征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通常(但并非一定)发生在顾客同服务的提供者及其有形的资源、商品或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便解决消费者的有关问题”bJ。
C.国内学者对服务也作了界定:服务是一种无形的过程和行为;服务的产生和消费是同时或几乎同时进行的;服务在交易中所有权不发生变化,只有使用权会发生变化∞J。
针对ITIM模型来说,给了服务如下的定义:服务,指一个或一组软、硬件对外提供的某一功能。
这里的服务与传统的服务含义主要区别在于:针对的对象不一样,模型中服务针对的对象只是模型系统相关使用人员,例如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或者领导等系统内定义的角色,而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是面向普通用户群的。
当然整个ITIM模型最终体现出来的结果是对企业用户的服务支持,目的都是为企业用户提供一些功能或者说尽力使用户满意,这与传统的服务含义是一致的。
提出服务的目的是便于描述联系业务系统与基础设施的复杂关系,简化系统的复杂度。
服务负责将各类复杂的底层支持整合,抽象成简单明确的分类,比・252・计算机技术与发展第+17卷如,网络的支持可以抽象为网络服务,各类服务器设备可抽象为具体的服务器硬件服务等,也可由多个底层支持共同抽象成一个服务,例如,DB2数据库以及数据库所在的服务器可以抽象成数据库服务等。
引入了服务的概念,对业务系统而言,所能见到的就是由各类服务所支撑起来的系统,而不是直接与底层复杂的基础设施之间的关联,同时各基础设施只与服务关联,不直接体现到最终的业务系统,系统结构变得清晰明了。
(3)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构建ITIM模型的基础,主要是指构建系统的各类底层支持,这里抽象为软件、硬件和软件模块。
模型中所定义的软件,指的是实际安装后的软件实例,只有软件介质在安装完成之后才产生软件实例。
软件模块主要是针对数据库而言的。
一个安装完成的数据库可以理解为软件实例,而在数据库基础上的数据库实例可以理解为软件模块。
硬件主要是指3支撑和依赖关系模型在ITIM模型中包含了支撑和依赖关系模型。
(1)所谓支撑关系模型就是由下至上建立系统关系模型,最底层为基础设施层,由基础设施层支撑服务层,由服务层支撑业务层。
建立支撑关系模型的好处是:如果要对底层设施进行操作,就必须要知道有多少系统会受到影响。
在没有支撑系统的情况下,多数是根据管理员的个人经验来判断受影响范围以及需要通知的客户群,如果稍有遗漏,将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而建立支撑系统后,可以方便地查看到由于底层操作引起的业务层受影响的范围,及时地对受影响的情况进行评估,提前通知受影响的用户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支撑关系如图4所示:如果对小型机操作则会影响到其上的DB2服务以及CICS服务,进而影响到信息专业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营销VIP系统等三个应用系统,影响范围清晰可见。
薹黧一甲回困匡tT实际环境中软件、软件模块和硬件是不r运亲蓊9Il…。
磊一’lI雷销vIP系统Ilf一蠢。
‘在同一个层次的,因为软件模块是基于软件于下,的,而同时软件又是基于硬件而存在,它们之间本身存在着依赖关系。
但是这里把这些依赖关系忽略,统一抽象成同一个层面的三类。
因为,在ITIM模型中,如果业务系统发生故障,则和业务系统相关的任何服务,包括服务所关联的所有软件、硬件、软件模块都会相应地标记故障,目的是为了快速定位故障点,方便排查故障。
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的软件、软件模块和硬件都包含在排查范围内,忽略它们间的依赖关系是不会影响实际效果的。
而如果已知某硬件、软件或软件模块需要调整,则其上层的服务以及服务所关联的业务系统将被标记动作,这样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任何一个重要操作导致受影响的业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