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代技术

合集下载

现代CAPP技术 第五章 基于特征的CAPP集成技术

现代CAPP技术 第五章 基于特征的CAPP集成技术
2
第五章 基于特征的CAPP集成技术 基于特征的CAPP CAPP集成技术
5.1 特征技术 5.1.1特征概念 5.1.1特征概念
特征的起源
在1960年代Opitz,Simon等人开发的EXAPT系统中所谓的"加工部位 "是特征概念的起源.
应用与发展
从制造工艺规划方面应用到特征识别,特征设计等领域 PART系统,认为是第一个基于特征的CAPP系统 飞机结构件CAPP系统,实用CAD/CAPP/CAM集成系统
9
第五章 基于特征的CAPP集成技术 基于特征的CAPP CAPP集成技术
5.2 加工元 5.2.1加工元概念 5.2.1加工元概念
"加工元" 加工元"
为了建立基于特征的工艺信息模型和工艺决策模型 是以特征为核心的,有关特征加工所需的信息实体 内容包括零件特征,该特征的加工方法,加工该特征所需的机床, 夹具,刀具,量具,模具等制造资源的主要信息及其加工参数等 ME,Machining Element,以方便工艺决策的模型化和算法化,用 三元组表示为: meij = (fi,MPij,MRij), j= 1,2,...,NPi 其中,MPij表示对特征fi进行加工所采用的加工方法,余量等加工 工艺;MRij表示采用加工工艺MPij加工特征fi所需的刀具,夹具,机 床等制造资源. 加工元集合:一个零件的全部加工元构成的集合,表示为
11
第五章 基于特征的CAPP集成技术 基于特征的CAPP CAPP集成技术
5.2 加工元 5.2.2加工工步 5.2.2加工工步
基于加工元概念,把加工工步定义为:一个安装下,使用一把 刀具连续完成的加工元,即一个工步是若干个加工元构成的集合.
一个零件的全部加工工步构成该零件的加工工步集合,表示为 MSETUP={MSETUP1,MSETUP2,…,MSETUPN}

第五章 当代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基本态势

第五章 当代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基本态势

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三、从现代思维方式的新特征看 我们正经历一场新科学和技术革命
随着技术革命的逐渐深入,人类的思维方法 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即不再以单一面貌出现, 而是产生了系统的、复杂的、新的科学思维方法 群。 呈现如下几方面特点。
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三、从现代思维方式的新特征看 我们正经历一场新科学和技术革命
从小科技向大科技发展
(4)科研设备尖端、庞杂
XRD
SEM(扫描电镜)
TEM(透射电镜)
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
二、当代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
从小科技向大科技发展
(5)科研管理网络宏大巨型
我们进行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 开发人员有62,000多名(占公司总人 数的44%),并在德国、瑞典、英国、 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印度及中国 等地设立了23个研究所 。我们还与领 先运营商成立34 个联合创新中心,把 领先技术转化为客户的竞争优势和商 业成功。
三是:当代科学和技术群中信息技术是核心
所谓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 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
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当代科学和技术革命的特点
科学技术一体化
当代科学和技术革命所产生的“高技术”是 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相 互渗透达到了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一体 化”境地。
场革命中的技术特点上,人们用“高技术”来指 代当代科学和技术革命中所产生的那种在质上有 别于传统技术的新技术,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当代 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某些新特点。
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当代科学和技术革命的特点
主导技术群体化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分册目录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分册目录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分册目录第一章:目录介绍1.1 本手册的目的和意义1.2 手册的结构和编写方式第二章:基层中医药基础知识2.1 中医药的概念和特点2.2 中医药的历史渊源2.3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2.3.1 中医药的阴阳学说2.3.2 中医药的五行学说2.3.3 中医药的脏腑学说2.3.4 中医药的经络学说第三章:基层中医药的临床应用3.1 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医药治疗3.1.1 上呼吸道感染3.1.2 慢性胃炎3.1.3 高血压3.1.4 糖尿病3.2 中医药在急救中的应用3.3 中医药在妇幼保健中的应用3.3.1 孕期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3.3.2 妇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3.4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基层中医药的常见技术4.1 中药的煎煮技术4.2 中药外敷技术4.3 针灸疗法的基础知识和技巧4.3.1 针灸穴位的选取和操作4.3.2 针灸的常见疾病治疗4.4 推拿按摩手法的基本技巧4.4.1 推拿按摩在常见病中的应用4.4.2 推拿按摩在妇幼保健中的应用第五章:基层中医药的现代技术应用5.1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5.1.1 中医药辅助诊断技术5.1.2 中医药辅助治疗技术5.2 中医药电子化管理系统的搭建与应用 5.3 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平台第六章:基层中医药的信息安全与法律道德 6.1 中医药信息的安全管理6.2 中医药隐私保护与合规管理6.3 中医药法律与道德问题的应对策略第七章:基层中医药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7.1 中医药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7.2 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技术7.3 中医诊所和中药店的质量管理第八章:基层中医药的市场推广与发展策略8.1 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8.2 基层中医药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8.3 中医药科研与创新的推动第九章:基层中医药的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9.1 中医药在乡村诊所中的实践案例9.2 中医药技术在健康乡村建设中的应用9.3 中医药在偏远地区的医疗救助中的经验分享第十章:基层中医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0.1 基层中医药的发展趋势10.2 当前基层中医药面临的挑战10.3 促进基层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这本《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分册目录》,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基层中医药的相关知识、临床应用、常见技术和现代技术应用等方面内容。

2024版现代教育技术第五章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2024版现代教育技术第五章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现代教育技术第五章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目录•多媒体课件设计概述•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与技术•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多媒体课件内容编排与呈现•多媒体课件评价与优化建议01多媒体课件设计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多媒体课件是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元素进行集成,用于辅助教学和学习的软件。

特点多媒体课件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多样性、非线性等特点,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多媒体课件能够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提高教学效果。

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元素的集成和交互性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能够促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

促进教学改革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教育性原则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符合科学原理和学科知识体系,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科学性原则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保证课件的技术性和实用性。

技术性原则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注重色彩搭配、版面布局、动画效果等艺术元素的应用,提高课件的观赏性和美感。

艺术性原则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02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与技术常见制作工具介绍PowerPoint一款常用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提供丰富的模板和素材,支持动画、音效等多媒体元素,适合制作简单的课件。

Flash一款专业的动画制作软件,可以制作富有动感和交互性的课件,支持矢量图形和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

Authorware一款流程图式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提供丰富的交互功能和媒体支持,适合制作复杂的课件。

多媒体元素添加根据课件内容需要,添加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丰富课件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现代农艺技术 第五章 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

现代农艺技术  第五章   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
中可为光合作用利用的能量有多少。其次 要考虑作物对光能的截获能力和利用效率。
26
一、辐射资源与作物产量潜力
• 地球上全年辐射能的分布,通常是由低 纬度到高纬度逐渐减少。
– 赤道地区全年辐射分布较均匀,但也受天 气影响有很大变化,高纬度则变化更大。
27
一、辐射资源与作物产量潜力
• 我国各地年总辐射量变化于85~200千卡 /cm2之间。
17
第四节 作物的群体和群体结构
• 一、作物群体 • 二、作物的群体结构 • 三、作物的合理群体结构 • (三)作物的合理群体结构
18
一、作物群体
• 作物生产的目的在于大面积丰收。因此,在 生产上最有实际意义的不是作物的单株 (plant,即个体),而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所 有单株的总和即群体(crop,community, population) 。
10
二、作物的经济系数
– 主产品的化学成分不同,经济系数也不一样。
• 产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在形成过程中需要的能量较 少,因此经济系数较高;
• 而含蛋白质和脂肪较多的产品,在形成过程中需要的能 量较多,因此经济系数较低。
• 因此,大豆、花生和油菜籽的经济系数都较禾 谷类作物的低,但它们的单位重量产量所含有 的能量却较多。
14
第二节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 但是,不同作物在特定地区和特定栽培条 件下,有其获得高产的产量构成因素的最 佳组合。这就说明,了解作物产量构成因 素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物质分配与积累关 系的协调关系,采用适宜的技术以获得高 产是可能的。
15
第三节 作物产量的源库关系
• 作物产量的形成
– 首先要有制造光合产物的器官——叶 – 其次要有产量容器——种子、果实或块根、

现代导航技术第五章(动力调谐陀螺)

现代导航技术第五章(动力调谐陀螺)
一、动力调谐速率陀螺仪的构成原理 设陀螺的动量矩为L,y轴力矩器的标度因数为km,控 制电流为Iy,则在偏角稳态时有如下关系:
sx
km I y L
x
因此,稳态时转子始终跟随壳体相对惯性空间作同步 转动,施矩电流Iy、Ix的大小和极性可以分别反映出 壳体转动角速度ωx、ωy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具有双 轴速率陀螺仪的功能。
பைடு நூலகம்28
§5.3 动力调谐速率陀螺仪的构成与分析
二、动力调谐速率陀螺仪的力矩器特性分析 例:设动力调谐速率陀螺仪动量矩L=0.1kg.m2/s。若 测量的最大速率ωmax=400°/s,则要求力矩器给 出的最大力矩为:
M s max Lmax 0.1 (400

180
) 0.64 N m
15
§5.2 动力调谐陀螺的调谐机理及其漂移误差
二、动力调谐陀螺的动力调谐机理
• 所谓“动力调谐”,是指挠性接头固有的弹簧刚度恰好精确地 被动力引进的弹簧刚度所抵消,从而消除了挠性支承对转子 的弹性约束。 • 通过调节挠性轴弹簧刚度K、平衡环转动惯量Ie(横向转动惯 量)和Iz(极转动惯量),或者调节转子自转角速度,可满足 动力调谐条件:
19
§5.2 动力调谐陀螺的调谐机理及其漂移误差
三、动力调谐陀螺仪的漂移误差
从表现形式来说,漂移误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对g不敏感的零偏: 2、对g敏感的零偏; 3、零均值随机零偏; 4、标度因数误差;
该类陀螺仪对于线加速度、角加速度、振动、磁场、温度 场的变化敏感,会导致测量误差。
20
§5.2 动力调谐陀螺的调谐机理及其漂移误差
9
§5.1 动力调谐陀螺的结构及特点
三、动力调谐陀螺仪的结构组成 挠性接头的材料特性:

《电子技术基础》正式教案

《电子技术基础》正式教案

《电子技术基础》正式教案第一章:电子技术概述1.1 电子技术的定义与发展介绍电子技术的定义讲解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1.2 电子技术的基本组成部分介绍电子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讲解电子元件的功能和特点1.3 电子技术的基本测量与测试方法介绍电子技术的测量与测试方法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原理第二章:模拟电子技术基础2.1 模拟电子元件介绍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的特性讲解二极管、晶体管等有源元件的功能和特点2.2 模拟电子电路分析并讲解基本放大电路、滤波电路、振荡电路等介绍模拟集成电路的基础知识2.3 模拟信号处理讲解模拟信号的采样与保持介绍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第三章:数字电子技术基础3.1 数字电子元件介绍逻辑门、逻辑电路的功能和特点讲解触发器、计数器等数字电路的应用3.2 数字电路设计分析并讲解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介绍数字集成电路的基础知识3.3 数字信号处理讲解数字信号的编码与解码介绍数字信号的滤波与加密技术第四章:电子电路的设计与实践4.1 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讲解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原则介绍电子电路设计的方法和步骤4.2 电子电路仿真与实验讲解电子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安排电子电路实验项目,讲解实验原理和方法4.3 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讲解电子电路的安装工艺和注意事项介绍电子电路调试的方法和技巧第五章: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与发展5.1 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介绍微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微电子技术在现代电子产品中的应用5.2 通信技术及其应用介绍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讲解通信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5.3 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介绍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讲解嵌入式系统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第六章:传感器与信号检测6.1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介绍传感器的作用和分类讲解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6.2 信号检测技术讲解信号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信号处理技术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6.3 传感器与信号检测实验安排传感器与信号检测实验项目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第七章:电源技术与电子测量7.1 电源技术基础介绍电源的分类和基本原理讲解电源电路的设计和保护7.2 电子测量技术介绍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讲解电子测量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维护7.3 电源与电子测量实验安排电源与电子测量实验项目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第八章:可编程逻辑器件与计算机8.1 可编程逻辑器件介绍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分类和特点讲解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设计和应用8.2 计算机硬件基础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讲解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的基本原理和应用8.3 计算机软件与编程介绍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特点讲解计算机编程语言及其应用第九章:电子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案例分析9.1 电子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分析电子技术在通信系统、设备中的应用案例讲解通信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案9.2 电子技术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分析电子技术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案例讲解自动化控制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案9.3 电子技术在现代医疗设备中的应用分析电子技术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案例讲解医疗电子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案第十章:电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10.1 电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介绍电子技术在科研、产业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分析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10.2 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讲解电子技术在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10.3 电子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发展探讨电子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分析电子技术创新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挑战重点解析本文档是《电子技术基础》正式教案的完整版,共包含十个章节。

中药奇效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中药奇效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中药奇效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第一章:中药的历史与现状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体系,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现在,中药以其奇效,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医疗手段。

目前,中药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同时也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将中药与现代医疗技术相结合,以便更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进行探讨。

第二章:现代技术在中药制备中的应用传统的中药制备方法通常是通过加热或加工原材料来提取药物成分,但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不稳定。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尝试采用先进的技术来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以实现更高效、更精确、更安全的药物制备。

在中药制备中,目前较为常见的现代技术包括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化学成分分离纯化等。

这些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中药制备的效率和精度,从而更好地发挥中药的药效。

第三章:中药在医疗技术中的应用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在现代医疗技术中也经常被使用。

在现代医疗中,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应用,包括口服药物、注射剂、外用药物等。

其中,中药注射剂被广泛使用。

中药注射剂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可以避免中药口服药物的副作用,同时也可以更快速地发挥药效。

此外,中药还可以与现代西药进行联合使用,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虽然中药对于某些疾病的疗效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通过与西药的配合,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第四章:中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尽管中药在医疗技术中的应用与结合,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其应用仍然受到一些限制。

在很多医疗机构中,中药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这点需要有所改变。

因此,建议加强对中医的推广和研究,加快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药的药效,需要对中药临床应用进行规范和标准化,确保中药的安全、有效性和可重复性。

第五章:未来的展望中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三版答案第五章答案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三版答案第五章答案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三版答案第五章答案第五章分离方法与技术
1.现代分离技术包括哪些?
A.离心分离、膜分离、层析分离、溶剂萃取、电泳分离、细胞分离、
凝胶电泳、组蛋白分离,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等。

2.什么是吸附分离?
A.吸附分离是一种利用介质对待分离物质表面的吸附作用实现分离的
方法,主要有离子交换、活性炭吸附、动态混凝土吸附、多孔介质吸附、
吸附液晶体等。

3.层析分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A.层析分离是一种基于物质的性质(如电荷、大小、密度、极性等)
在特殊介质中的分离机理,通常是利用物质在介质中的不同移动速度实现
分离的。

4.溶剂萃取的优势是什么?
A.溶剂萃取是一种利用溶剂间的不相溶和亲和力,将待分离物质从一
个介质中迁移到另一个介质中实现分离的方法。

溶剂萃取的优势在于多数
化合物的组分都能在指定的溶剂中受到萃取,萃取过程快速,分离效率高,可操作性强,可实现完全分离等。

5.电泳分离的原理是什么?
A.电泳分离是利用电场引起电荷对等物质在液相介质中的有规律迁移
实现分离的方法,也可称之为电动力层析。

它是利用物质在电场作用下的
有规律的移动,对具有不同电荷或分子量的物质经电泳的不同移动速度实现分离的。

第五章 现代短跑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

第五章 现代短跑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

第五章现代短跑技术及其教学与训练分为三部分讲述:现代短跑技术特征、短跑速度训练的方法、短跑运动员突破速度障碍训练法第一讲、一现代短跑技术特征短跑运动经过百余年的演变和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尤其是20 世纪60 年代末塑胶跑道的使用,使短跑运动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目前世界100 m 纪录男子为9.77s ,女子为10. 49 s. 就短跑运动水平整体而言正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对现代短跑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及时了解本项目技术发展状况及趋势,加深对本项目规律和特性的认识,对进一步提高短跑教学、训练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现代短跑技术的主要特征1)技术规范化。

纵观短跑运动的发展历史,运动成绩的提高和世界纪录的不断刷新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短跑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日趋完善. 从“踏步式”、“迈步式”、“摆动式”技术直到当今的“屈蹬式”技术,每次变革都使短跑技术更加合理和规范. 短跑技术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技术动作更加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各个技术环节的运动参数更加符合生理学和生物力学指标,使短跑技术表现出效率化与节省化. 这种正确规范的技术不仅使运动员自身的动作自然协调和完美,同时也把这种快速跑动中的力与美呈现给观众. 具体表现为跑的动作连贯、自然、放松、协调、步频快、步幅大,从起跑到冲刺具有良好的加速能力且身体重心平稳、上下起伏小,上下肢动作配合协调,有非常强的节奏感. 从而更好的体现出跑的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2)技术结构合理化①注重摆动技术. 现代短跑技术更加注重摆动技术,更加注重摆动效果,注重在高速跑动中整体运动环节的协调配合,强调上下肢和臂与腿的摆动与配合. 上下肢摆动幅度大而有力是现代短跑技术明显的特征.如原世界纪录保持者贝利跑时上臂前后摆动的幅度达125 度,大腿前后摆动的幅度为105 度左右. 另据研究,优秀运动员一侧腿的支撑时间仅占一个复步时间的22.1 % ,而摆动时间却占77. 9 % ,两者相比为1 :3. 5. 因此,现代短跑技术突出地表现了摆动技术的重要性. ②技术环节的运动学参数更趋合理. 摆动腿前摆时,大小腿折叠紧(膝角一般由垂直支撑时的25~29 度到离地时的40~48 度) ,有利于缩短摆动半径,加快摆动速度. 摆动腿着地时又有较大的着地角(68~7 0 度) ,有利于加快缓冲,减小前蹬阻力. 而在蹬离地面时,支撑腿的膝角保持在150 度左右,缩短了支撑时无效的蹬伸时间,有利于快速蹬离地面. 优秀短跑运动员跑中各技术环节所表现出的合理运动学参数,体现了其技术的实效性和经济性. ③缩短支撑时期的着地缓冲时间,增大后蹬时间. 为了减小着地缓冲阶段阻力,增大后蹬效果优秀运动员在跑中表现出较短的着地缓冲时间和相对较长的后蹬时间. 如美国优秀运动员平均支撑时间为0. 095 s ,其中着地缓冲和后蹬时间分别为0. 034 s 和0. 061 s. ④滕空与支撑时间之比更加合理. 缩短支撑和腾空时间并使支撑、腾空时间形成一个合理的时间比值范围(途中跑约为1 :1.2) 是现代短跑单步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向. 在其技术上主要表现为增大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和减小身体重心腾起角. 总重心的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会直接影响每一单步技术的步时状态(步时是由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组成) 和步幅状况。

第五章第十一节现代主义建筑形成与发展时期

第五章第十一节现代主义建筑形成与发展时期

第十一节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西方建筑由于生产急剧发展和技术飞速进步,建筑摆脱了旧技术和形式的限制,特别是钢和钢筋混凝土的广泛应用,促使探索新材料与新结构结合的新建筑形式。

德、法、英、美等国最具有代表性。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年间,房荒严重,建筑活动兴旺,传统建筑受到挑战。

出现了新的建筑流派,产生了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涌现出了现代派建筑大师。

社会背景: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在此时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17—1923:房荒严重,建材昂贵,传统建筑受到挑战,出现了新的建筑流派。

1924—1930:经济高速发展,建筑活动兴旺,美国出现了20-102层高层建筑。

1930—1939:发生严重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逐步走向战争,建筑活动持续很短。

一、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50年代在英国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思想的反映,以拉斯金(Ruskin)和莫里斯(Morris)为首的一些社会活动家的哲学观点在艺术上的表现。

他们敌视工业文明,认为机器生产是文化的敌人,热衷于手工艺的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

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形式。

代表作品:魏布(Webb)设计的莫里斯的住宅“红屋”,根据使用要求布置,用红砖建造,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结合的尝试。

莫里斯的住宅“红屋”下面为添加内容面对工业化城市建设,出现了积极倡导和消极反对两种态度,否定建筑工业化的工艺美术运动由此产生。

维多利亚风格:烦琐的装饰,不重视功能,本质是折衷主义。

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强调哥特式,反对烦琐的维多利亚风格。

主要作品:红屋—红砖建造,表现质感。

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突破传统影响,强调日本和东方风格。

代表作:莱特的草原式住宅(有机建筑)美国根堡住宅二、新艺术运动19世纪80年代开始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主张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反对历史式样,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晶的艺术风格问题。

反机械革命,反维多利亚风格,热衷传统工艺,效仿自然,追求自然形态与个性化表现的国际化设计运动。

现代胶粘技术手册

现代胶粘技术手册

现代胶粘技术手册
现代胶粘技术手册
现代胶粘技术已经成为工业界和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重要技术之一。

以下是一个现代胶粘技术手册,介绍了胶粘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最佳实践。

第一章:胶粘技术概述
1. 胶粘技术定义和发展历史
2. 胶黏剂的基本组成和分类
3. 胶粘接强度和耐久性的评估方法
第二章:胶粘剂选择与应用
1. 胶黏剂选择的考虑因素
2. 常见胶黏剂的特性和应用
3. 不同基材的黏接技术与注意事项
第三章:胶粘技术的目标与挑战
1. 黏接强度与耐久性的要求
2. 温度、湿度和化学环境对胶黏剂性能的影响
3. 解决胶黏剂漏胶、泛胶和垂胶等问题的方式
第四章:常见胶粘技术应用
1. 汽车制造和修复领域的胶粘技术应用
2. 电子器件和电路组装中的胶粘接工艺
3. 建筑和家居装饰中的胶粘技术应用
第五章:胶粘技术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1. 检测和评估胶黏剂性能的方法
2. 胶黏剂应用中的安全操作和环保要求
3. 胶黏剂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第六章:胶粘技术的创新与未来发展
1. 新型胶黏剂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2. 胶粘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 自动化与智能化胶粘工艺的发展趋势
这本现代胶粘技术手册旨在为从业人员、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提供详尽的胶粘技术知识。

它将帮助读者了解胶粘技术的基础原理、选择合适的胶黏剂、应对常见问题以及掌握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方法。

同时,手册还探讨了胶粘技术的创新与未来发展,使读者能够跟上行业变化
和应对新兴需求。

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这本手册都将是您在现代胶粘技术领域的宝贵参考。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5章-萃取分离法PPT课件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5章-萃取分离法PPT课件

(八)萃取过程热力学 从一个温度下的萃取平衡常数求算另一
个温度下的萃取平衡常数。
G 0 R lK n T H 0 T SK H0 T RT2
lgK2lgK12. 3H00R3TT 21 T2T1
二、重要萃取体系
• 萃取过程: (1) 水相被萃取物与萃取剂生成萃合物; (2) 两相界面萃合物因疏水作用进入有机相; (3) 萃合物在有机相发生化学反应(聚合、离
m 0 eorg
eq
RT
K0
expme0q
me0org
RT
K0aao arqg [[A A oarq g ]]γ γa oq rg KDγγo arqg
(四)分配比
• 分配系数KD仅适用于溶质在萃取过程中没有发生任 何化学反应的情况。例如I2在CCl4和水中均以I2的形 式存在。而在许多情况下,溶质在水和有机相中以 多种形态存在。例如用CCl4萃取OsO4时,在水相中 存在OsO4、OsO52-和HOsO5-等三种形式,在有机相 中存在OsO4和(OsO4)4两种形式,此种情况如果用分 配系数KD=[OsO4]有/[OsO4]水便不能表示萃取的多 少。用溶质在两相中的总浓度之比来表示分配情况。
(一)简单分子萃取体系
被萃取物是以本身的中性分子形式在水相与有 机相之间转移而分配的。溶剂与被萃取物没有化 学结合,也不需另加萃取剂。 O某sO些4等无,机可共以价直化接合用物C如CIl24、、C苯1等2、惰B性r2、溶G剂e萃Cl取4和。 可按照被萃取物的性质不同分为: ①单质萃取; ②难电离无机化合物的萃取; ③有机化合物的萃取。
n H n A z2 O H m ( o) r E g ( H ) n ( H 2 A O ) z E m ( o)r

精品课件-现代电源技术(王建辉)-第5章

精品课件-现代电源技术(王建辉)-第5章

第五章 太阳能供电系统
(2)占地面积大。由于太阳能能量密度低,这就使得光 伏发电系统的占地面积会很大,每10kW光伏发电功率占地约 需100m2,平均每平方米面积发电功率为100W。随着光伏建筑 一体化发电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光伏发电系统可以 利用建筑物、构筑物的屋顶和立面,将逐渐克服光伏发电占地 面积大的不足。
第五章 太阳能供电系统 表5-1 主要国家光伏发展中长期规划累计装机量
年份 2008 2010 2020 2030
日本 1.97 8 30 205
欧洲
10 41 200
美国
5 36 200
中国 0.14 0.25 1.6 50
其他
4.75 89.8 1195
第五章 太阳能供电系统
我国的光伏发电市场需求发展速度一直较慢,在2008年 全球新装机容量中的比例和累计装机容量中的比例都很低, 2008年累计装机容量仅占世界总容量的1%,新装机容量在2% 左右。我国传统电价较低,使用光伏产品发电的经济性相对不 足。在财政部补贴政策公布之前,我国针对光伏产业的扶持政 策主要是《可再生能源法》中间接提到过的一些。2009年年 初,为了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同时帮助两头在外的国内光伏 产业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国内光伏补贴 计划。此计划出台后我国的光伏产业走上了康庄大道,相继在 各地区建立了大型光伏发电站,装机量也一路攀升。图5-5所 示为2000—2008年我国光伏系统安装量及增速示意图。
第五章 太阳能供电系统
3. 对于太阳能发电来说,其发电过程没有机械转动部件,也 不消耗燃料,并且不排放包括温室气体在内的任何物质,具有 无噪声、无污染的特点,而且太阳能资源没有地域限制,分布 广泛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与其他新型发电技术(风 力发电与生物质能发电等)相比,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种具有 可持续发展理想特征(最丰富的资源和最洁净的发电过程)的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其主要优点有以下几点:

第五章 现代检测技术(共10张PPT)

第五章 现代检测技术(共10张PPT)
化技软术、测其核量心技是图术形化按编程其开建发环模境(方La法bVI可EW)分、为Lab机wind理ow建s/CV模I、和标准非AN机SCI理语言建、P模CI时钟和触发控制、数据采集(PXI、PCI
)、数据采集卡等。
(由即VX(基I总于线即过构程成基数的据虚于建拟模仪过)器。程系统数据建模)。具体来说建模可分为:机理
也可将虚拟仪器概括为:由计算机、应用软件和仪器硬件三大部
分组成,且在仪器仪表中最大限度地用软件代替硬件。
二、虚拟仪器的构成
图5-1 虚拟仪器的基本组成
所建模型和实际对象间存在误差,如果误差大于工艺允许的 能通过其他检测手段得到过程变量估计值以对软测量模型进行校验,并根据两者偏差确定数学模型校正与否; 性,使其对象特性和工作点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变化和漂移,
2.尚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虚拟仪器技术
第二节 虚拟仪器技术
软保测持•量 一技定软术的按精测其度建的量模软技方测法量术可模分型的为的机问发理题展建还模没依和有非理赖机想理的于建解模决两方个案。基本问题的解决: 工业实际可装置计在运算行过性程与中,实由于时过程性的随问机噪题声和。不确定
解(:2)建经软过测模分量析、技可术知回的湿通蒸归用汽性干分度的析在、线自状动测态量主估要依计赖于、给水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 保第持二模一 节定虚糊的拟精数仪度器的学技软术测、量模相型的关问分题还析没有和理想现的解代决方非案。线性信息处理技术等。
四、 软测量技术应用举例 第二节 虚拟仪器技术
4. 测量模型修正 工业实际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过程的随机噪声和不确定
据进行重新建模,也可以通过闭环校正进行数学模型的修正。
三、软测量技术的应用
1. 软测量技术的应用条件
•通过软测量技术所得到的过程变量估计值必须在工艺过程所允许的精

第五章 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两大体系

第五章  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两大体系


一、功能主义

3、贝伦斯 作品欣赏
一、功能主义

3、贝伦斯 作品欣赏
一、功能主义

3、贝伦斯 作品欣赏
一、功能主义

3、贝伦斯 作品欣赏
一、功能主义

3、贝伦斯 作品欣赏
一、功能主义

3、贝伦斯 作品欣赏
一、功能主义

3、贝伦斯 从贝伦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 贝伦斯的设计时间是其设计理念的充分体现。他把纯粹的几 何图形和简洁却精致的装饰很好地结合起来,开辟了产品技 术美的新世界。
一、功能主义

1、凡·德·威尔德 作品欣赏
一、功能主义

1、凡·德·威尔德 凡·德·威尔德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也是德国功能 主义的代表。 他的作品表达的都是他对功能主义的理解,也是他的设计 主张:理性,表里如一的理性。

一、功能主义

3、贝伦斯 著名的建筑家、艺术设 计师,也是现代艺术设 计的奠基人之一。 贝伦斯的突出贡献: 将功能主义的设计理念 实现于工业产品的设计 上,并完成了工业产品 的简洁外貌和功能性相 统一的审美理想。

一、功能主义

(一)功能主义的起源 3、赖特 是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 筑师,对现代建筑有很大 的影响。 代表作品:流水别墅

赖特
一、功能主义

(一)功能主义的起源 3、赖特 是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 筑师,对现代建筑有很大 的影响。 代表作品:流水别墅

流水别墅
一、功能主义


一、功能主义

(三)德国理性设计(功能主义表现在设计上就是理性设计) 德国的功能主义,到现在都可以从德国街边统一的建筑装饰, 颜色纯净的住宅,不带修饰的几何形窗户,功能完善、细节 精巧而形式简洁的日用品中看出来。 为什么功能主义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主要发展于德国?请看 书P111,这个问题了解就可以了。 德国为什么能沿着功能主义的路走下去?请看书P112。 简单来说,这与日耳曼民族的精神气质有关,他们谨慎、不 冒进、深思熟虑,在设计上也是冷峻简洁、一丝不苟。所以 功能主义能一直在德国发展下去。

现代设计的开端

现代设计的开端
参展的各国皆竭尽所能,炫耀本国的工业革命最新技术、最新材料的成果, 陶醉于工业文明的喜悦之中。就“水晶官”建筑本身而言,是利用新材料、新技 术与新形式,对建筑进行的新尝试。但从参展的设计角度来看,此次展览的工业 产品是一个古怪的大杂烩。展品的繁多和混乱让人眼花缭乱,其中甚至还有一块 24吨重的煤块、一台6米高的锻压机、一辆5米高的火车头、一颗来印度的大金钢 钻和一头标本大象等,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 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但绝大部分产品都是用繁复的复古风格装 饰来掩盖工业产品的粗糙和丑陋,例如在纺织机上加上大量罗可可风格的饰物、 金属椅子用油漆涂饰出木纹纹样、哥特式纹样出现在钢铁铸造的蒸汽机上等等。 展出的家具,也极力追求装饰色彩,寻求特别的装饰形式。
第五章 现代设计的开端
现代设计的对象及其特点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的发展而 不断变化。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设计由传统宗教、神话为主要内容 的工艺美术逐渐转变为强调设计产品本身功能性及外观形象优美的现代设 计。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诞生也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1765年,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并用它带动了机器生产,这—次生产动 力的转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19世纪初,欧洲 全面爆发了工业革命,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农业文 明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被以机械为主导的工业文明取而代之。 工业革命的爆发成为了现代设计诞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文明时期 的设计是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个性化设计,设计、生产和消费往往是融为 一体的。工业革命爆发之后,现代设计不仅获得了技术方面的支持,更重 要的是获得了适合其发展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工业革命不但改变了传 统社会环境下的劳动方式,而且引发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 革。这发生的一切是设计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而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又反 过来给予了更加适合设计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最终促进了以批量化、标准 化为特色的现代设计的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二者追求的目标不同: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自 然界是怎样的?” 它是为了满足认识世界的需要;技 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怎样做?” 它是为了
满足利用物质资料的需要。

4、二者的基本矛盾不同。科学活动的基本矛盾是已知 与未知、真理与错误的矛盾。技术活动的基本矛盾是 里与弊、投入与产出、低效与高效的矛盾。
大亚湾核电站
二、技术的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生产力属性
二、技术的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
人们在运用技术变革和利用自然过程中 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技术活动必须服
自然规律 -技术的实现,必

依赖于自然界提供
二、技术的属性

技术的社会属性 人们在运用技术变革天然自然以及实现对 社会的调控过程中,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 制约。

3、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用、控制、改 造、创造和保护自然的需要。
4、二者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是物质与精神的统 一、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 5、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科学与技术之 间出现了许多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在科技发展的过 程中,科学离人们的感觉经验越来越远,试验设备、 技术手段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5、二者的思维方式不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分辨是 非、弄清真伪、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技术的思维方 式是权衡利弊、趋利避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6、二者的成果形式不同。科学的成果是新知识,技 术的成果是新工艺、新产品。 7、二者的评价标准不同。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求真程 度;技术的评价标准是获利程度。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8、二者的更新速度与生效时间不同。一般来说,科 学知识的更新速度比较缓慢,技术更新的速度则往往 很快。

9、二者竞争的形式不同。科学竞争是学术竞争、技
术竞争是市场竞争。

10、二者与市场的关系不同。科学知识不是商品,技
术成果是商品。
技术双刃剑

双刃剑是一种比喻,指技术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
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 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 第五大发明 在我国,一半以上的稻 田种植的水稻和60%的 水稻产量来自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在20 年内为 我国增产粮食5000多 亿公斤。
袁隆平做出的杰出贡 献在于:在不增加耕 地面积的前提下,解 决了5亿人的吃饭问题。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 为整个世界提供了充 足的粮食。
一、技术的含义与本质

词源分析 古希腊语:techne,
“技能”、“技艺” techne—technology 后缀-ology: “学问”、“学说”
一、技术的含义与本质

几种典型看法
两种类型,狭义、广义
狭义: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来理解,四种情 况: — 人的一种能力。“方法技能说” — 一种应用知识。 “知识应用说” — 一种实现目的的物质手段的体系或手段的 总和。 “劳动手段体系说” — 知识、能力、手段的总和。“要素综合说 ”广义:任何讲究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活动。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又会有不同的特点。
联系表现如下:

1、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物,都是自然界。科学活动 与技术活动都要遵守自然界的规律,都需要正确的自 然观作为哲学基础。 2、二者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如观察、试验 等。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 受社会条件制约,反 映社会发展状况 - 和各种社会因素相 联系 - 有明确的目的性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二、技术的属性
技术的生产力属性
直接渗透于生产力的 诸要素之中
三、技术的特征
1、 人类社会需要与对物质 运动规律认识的结合。 2、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的 统一 3、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 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4、人类改变自身,思维能 力不断提升。
科技与生活关系
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丰足衣食 科技含量生 舒适住行 活质量 生活观念生 活方式
科技与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 人类未来的生活将是怎样的?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利用磁极吸引力和排斥力的高科技 交通工具。简单地说,排斥力使列车悬起来、吸引力 让列车开动。磁悬浮列车上装有超导磁铁,铁路底部 则安装线圈。通电后,地面线圈产生的磁场极性与列 车上的电磁体极性总保持相同,两者“同性相斥”, 排斥力使列车悬浮起来。铁轨两侧也装有线圈,交流 电使线圈变为电磁体。它与列车上的磁铁相互作用, 使列车前进。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保持一定的间 隙,一般为1厘米至10厘米,因此运行安全、平稳舒适、 无噪声,全自动化运行,时速可达550公里。
2011年1月14日上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 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并为2010年度国家科学 技术获奖者颁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为获得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师昌绪、上 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颁发了奖状 和奖金。
一、技术的含义与本质 1、词源分析 2、几种典型看法 3、基本含义 4、本质
一、技术的含义与本质

基本含义 “技术是复杂的社会 现象,是人类特殊的实践 活动方式,是人类为提高 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而积 累、创造并在实践中运用 的各种物质手段、工艺程 序、操作方法和相应知识 的总和。”
一、技术的含义与本质
2.基本含义
技术是硬件和软件部分的综 合 硬部分: 技术的直观表达形式:工 具、机器、仪表。 软部分: 技术目的实现的方式方法 :设计方法、操作方法、维 护方法,技艺与技能,同时 也包括技术思想。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又有很大的区别:
1、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物。科学的研究 对象是天然自然物,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工自然物。

2、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性质不同。科学活动是认 识活动,是通过知识的生产与交流进行的;技术活动 是经济活动,是通过商品的生产与交换进行的。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迷你液晶小电视
磁悬浮列车
变身自行车
水陆两用汽车
太阳能宇宙飞船
火箭
神舟六号
“嫦娥奔月”
“天涯若比邻”


<<远程教学>> 利用网路使教师与学生可以不用在同一个 空间或时间里就能进行教学活动 预先录影好的教学內容 现场Live直播
克隆技术:克隆羊 Dally
克 隆 牛
“返老还童,长生不老”
也有消极的负面作用。 随着技术的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功能越来 越强,技术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也都越来越大, 这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而深刻的关注。

科学技术信息的可信度问题

可信度由高到低的排列依次为:
专业教科书 > 国家(部颁)标准 > 工程技术手 册> 高影响因子专业期刊 > 低影响因子专业期 刊> 科普性期刊≈ 大众读物或期刊 》网络
第五章 现代技术
现代科技在身边
电子化服饰 服饰加上电子元件 若能結合纳米科技,必定能将所有的电子元 件微小化至肉眼无法察觉的地步
沐浴科技之光
沐浴科技之光
风一样的速度
家一般的感觉
铁路提速直接影响的就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铁路局旅客列车提速后,平均旅行速度为83.66公 里/小时,尤其是200公里时速动车组的开行,使 得城市之间旅行时间大幅度压缩。人们能够在大 城市工作,而在周边小城市安家生活,人们渴盼 已久的“一日生活圈”有望成为现实。 此外,动车组的运行进一步密切了青岛与周 边城市群之间的联系。青岛与淄博、潍坊之间的 行程距离更近,这些城市间的居民,可以在很短 时间内往返,旅游、走亲戚等,甚至都可以在这 些城市间上下班。
四、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 别
知识形态不同


科学知识: 可明确表达;一元性、通用性; 从复杂到纯化,从多样到单一 技术知识(明言;意会): 难以明确表达;多元性、专有性; 从纯化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
四、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 别
评价标准不同
科学认识: 追求正确, 真理性标准 技术认识: 追求效率、效用, 功利性标准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
袁 隆 平
2001年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中 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 论”,撰文说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 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 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 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认识过程和方法不同
四、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

科学认识: 过程:观察、实验;假说、检验;科学理论 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整 体到分析,从经验到理论; 方法: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科学抽象和 逻辑推理。 技术认识: 过程:科学知识;技术理论;构想客体 从一般(规则)到个别,从抽象到具 体,从要素到综合 方法: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综合。
一、技术的含义与本质

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技术是一个过程
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它是人对自然的能动 关系,它从属于劳动过程, 是劳动主体即人类置于自己 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 己的目的和意志传导到劳动 对象上去,使之发生人们所 期望的变化的重要手段和联 系媒介。”
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一个过程
技术是人通过运用知识和能力,并 借助物质手段以达到改变自然界的运动 形式和状态的过程,是知识和能力同物 质手段相互结合,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 动态过程。
— 技术是一种活动过程。 —技术又是活动的最终成果
三峡大坝
技术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