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人生活节约 作风低调
瑞士留学生活之简朴的风气
360教育集团表示:谈起瑞士,出现在大家面前的一定是一个美丽祥和的国家。
这里是世界上物价最贵国之一,这里的,这个小国的经济更是最发达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富裕的国家,人民却是非常简朴的。
“我们没有资源,只有一双手。
”富得流油的瑞士人把这话当口头禅。
废水要集中处理后才能排放;饭店不用一次性餐具;不管招待谁,不超过三道菜;洗涤用品买简装的,回家后往旧瓶子里灌;家庭垃圾按玻璃瓶、塑料品、旧报纸和无用废物分类装入扎口的塑料袋中。
通过日常节俭消费、垃圾分类处理这些生活习惯,我们读出了与发达国家的“细节差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发达并不仅仅是规模和数字,归根到底,更在于普通国民的素质和生活方式。
截止目前,留学360更新海外名校录取86789枚,其中哈佛大学43人、耶鲁大学56人、斯坦福大学43人、麻省理工学院25人、牛津大学38人、剑桥大学35人、多伦多大学290人、麦吉尔大学353人、悉尼大学1874人、墨尔本大学1286人、澳洲国立大学1100人、香港大学120人、新加坡国立大学150人、南洋理工大学227人、新西兰奥克兰大学1241人。
想去瑞士不出糗,这些瑞士风俗习惯一定要知道!
想去瑞士不出糗,这些瑞士风俗习惯一定要知道!不管到那里去旅游,都要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这样才不至于不知所措,才能有一个愉快的旅途,到了瑞士也不例外。
现在,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瑞士的风俗习惯,希望能对即将动身前往瑞士旅游或是留学的人们有所帮助。
瑞士风俗瑞士的社交礼仪与禁忌,对文明礼貌的要求等等与其他西方国家基本相同。
对西方国家一般的风俗习惯、礼仪要求等有所了解并照办无误,与瑞士人交往便不会产生什么问题。
在公共场合,瑞士人相互接触时,“你好”、“谢谢”、“请”一类的礼貌用语使用频繁,尤其在德语区,人们口头上总带着这几个字。
如果你无意碰了对方,他还可能会向你微笑,说声对不起。
这些并不是特别谦卑的表示,也不等于热忱待人,只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当然也反映了民族素养。
如果对这种礼貌态度没有回应,便会显出你是个缺乏教养的人。
瑞士人酷爱清洁,不但个人居室住所干净整齐,也十分注意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无论城市乡间,都绝少有乱弃废物的现象。
他们也+分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保护环境卫生、防止污势方面有许多严格而具体的规定。
例如居民垃圾就必须分类装袋。
在指定日期放到指定地点,仅玻璃瓶一项就规定居民必须将废旧瓶子放进街上的回收器具中,还要按白、棕、杂三种颜色分别从各指定的开口投入。
瑞士人也都能在一无监督、二无代价的情况下按照要求去做。
外籍人员要与瑞士人友好相处,得到他们的信任与好感,也应遵守这些规定,因为这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个礼貌问题。
瑞士街景瑞士风景社交习俗瑞士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瑞士国民心细腻。
举止文雅又风趣;给人印象有修养,言炎话语也客气;“新生妇女”有传统,讲究礼貌重礼仪;“十一”数字多崇拜,认为吉祥又如意;色彩一般喜红、黄,也爱蓝、橙、紫和绿。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瑞士人举止端庄、文雅大方、感情细腻、言语风趣、注重文明、讲究礼仪,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有修养。
瑞士有使人大开眼界的七特点:①瑞士使用4种语言,但却没有瑞士本国人的语言;②瑞士由4种民族组成,但却没有瑞士族人;③瑞士国家元首任期只有1年,但国家却治理的井井有条;④瑞士虽然是“永久中立国”,但却拥有军队;⑤瑞士虽国小,地下资源又贫乏,但人民生活水平却极高;⑥瑞士各州的教育制度内容各异,但培养出的人材却比比绵是;⑦瑞士虽未加入联合国,但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聪明总部却设在瑞士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总部、国际劳动组织总部也设在日内瓦。
瑞士人小气又大方_人生故事
瑞士人小气又大方
我去日内瓦郊区探望导师的一位朋友德瑞斯先生。
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德瑞斯作为一名医学教授,在瑞士又属于富人阶层,然而,德瑞斯的家却没有丝毫“富贵气”,很朴素,也很干净。
德瑞斯留我在他家共进晚餐,并邀我一起去逛超市,德瑞斯的孙子10岁的小奥姆也跟着我们。
在超市里,德瑞斯问我想喝点什么酒,我告诉他:红酒。
德瑞斯就挑了一瓶中档红酒。
我们正打算离开超市,才发现小奥姆正盯着一个漂亮的文具盒看,他看了看爷爷,撒娇地说:“我想要这个文具盒……”没想到德瑞斯想也没想就拒绝了:“不是上个礼拜刚给你买过文具盒吗?你现在又用不着,买那个干什么……”我注意了一下那个文具盒的价格,不过才两个法郎,在瑞士也就是一两块面包的价钱。
我心里不由得嘀咕开了,连一个法郎都不肯花,看来,这有钱的德瑞斯可是
个吝啬鬼啊……
吃饭时,我发现说德瑞斯是吝啬鬼丝毫没错。
原来,他只买了一瓶红酒,是给我喝的,而他自己,喝的是啤酒,因为在瑞士,啤酒要比红酒便宜得多,买一瓶中档红酒的钱大约能买20瓶啤酒。
饭后,我们正在闲聊,突然有一位义工前来募捐,原来,他们想对附近一个社区的百年木屋进行修缮。
我心想,你找错人了,肯定会空手而归。
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德瑞斯先生听完义工的话后,丝毫没有犹豫,开了100法郎的支票给了义工,并说:“保护我们的古建筑,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德瑞斯的如此反差让我大为惊诧。
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到,这不仅仅是德瑞斯一个人的秉性,大部分瑞士人的性格都是如此,他们在个人生活上,很注意节俭,他们从不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而在保护历史
遗产、公共财产方面,却又出奇大方。
自己节俭对别人大方 [节俭又大方的瑞士人]
自己节俭对别人大方[节俭又大方的瑞士人]瑞士堪称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年人均收入高达5万多美元。
但在日内瓦旅游期间,瑞士人的节俭生活令我大开眼界。
瑞士的汽车普及率很高,平均两人一辆。
按理说,对于富有的瑞士人来讲,买辆豪华的高级轿车不会有什么问题。
然而,在日内瓦我看到公路上行驶的大多是“雪铁龙”、“大众”等普及型轿车,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极普通的小型车。
瑞士被誉为“手表王国”,所产劳力士、梅花、雷达等品牌手表名扬全球。
但在日内瓦,人们大都戴着普通手表,有的年轻人竟然戴着塑料电子表。
朋友告诉我,在瑞士,即使百万、亿万富翁,也只有银行和税务局知道,没有人斗富摆阔。
在超市里,有许多人精挑细选廉价商品,其中很可能就有身价亿万的富豪呢!去餐厅吃饭,我习惯性地点了很多菜。
服务员对我说:“二位吃不了这么多菜,吃不完要罚款。
”旁边一对当地的中年夫妇在用餐,两人各要了一盘西餐炒面和一杯橘汁。
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不但把炒面吃得精光,还用手指把盘子里的沙拉酱抹得一干二净,没有丝毫的难为情,十分坦然。
当地人普遍喜欢租房住,很少花钱买房,崇尚简朴生活。
居室装修多以实用为主,简洁大方。
“上班族”多乘坐有轨电车,一般不开私家车。
瑞士虽然富有,但能源储量贫乏,因此节能就成为人人重视的问题。
拿煮鸡蛋为例,要先在锅里盛好1厘米深的冷水,然后把鸡蛋放进去。
水一沸腾立即切断电源,用余温将鸡蛋“焐”熟,此举可节省一半的电能。
我对朋友说,瑞士人真“抠门儿”啊!他却说,因为没有资源,瑞士人有的只是一双勤劳的手。
对瑞士人来说,既然是靠双手挣来的财富,就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
不过,瑞士人也不是样样“抠门儿”,有的方面却出奇地大方。
瑞士虽然人口少,地方不大,却拥有相当密集的高等教育区域。
现有12所国家公立大学,10所州立大学。
国家还进行过一次高等教育改革,将全国60多所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按地区合并成7所高等职业学院。
这一改革使瑞士人口中拥有高等教育文凭的比例由之前的22%提高到25%。
瑞士人的低碳生活
碳 生 活
[ 北京 ] 谢
人 真实 生活 的一 幕 。 除 了 日常 生 活 , 士 人 在 大 的 方 面 更 是 不 含 糊 。 比如 瑞
萍
人们 平 时买菜 用筐 子装 ; 超市 购 物用 的包 装 袋 是纸 袋 ; 清 洁 可 再 生 的 “ 热 源 ”概 念 , 是 瑞 士 人 Z ey在 1 1 去 地 就 ol l 92 家庭 日常 用 的洗涤 制 品大 都 是先 买 简装 的 ,回家 后装 到 年 最 先 提 出来 的 。经 过 近 一 个 世 纪 的 发 展 , 今 的 地 源 热 如 事先 准备 好 的旧瓶 子 里慢 慢 用 ;家 庭 垃圾 自觉 地 按玻 璃 泵 技术 应 用 已经 惠及 全世 界 ,并 成 为瑞 士 供热 市 场 中的 瓶 、 塑料 品 、 旧报 纸和 无 用废 物 分 类 , 分 别 装入 扎 口 的 主 流设 备 ; 泵 技术 也 由过 去单 一 的地 热 源 , 展 成今 天 再 热 发 塑料袋 中, 以便统 一 回收处理 。他 们还 把过 时 的旧物放 在 除 地 源 热 泵 之 外 , 包 括 空 气 源 热 泵 、 水 源 热 泵 、 源 还 海 水 家门口, 以供需 要 它们 的人使 用 。 热泵 等几类 。据 有关 专家 介绍 , 预计 到 2 2 05年 , 士 的热 瑞
“ 们 没 有 资 源 , 的 只 是 我 有
能 。这 个故 事似 此 抠 门 , 过 , 确 实 是 瑞 士 不 这
瑞 士 人 的
两 只手 。 ”这 是崇 尚 自然和 简单 生活 的瑞 士人经 常挂 在 嘴边 的一句 口头 禅 。的确 , 里 的 那
但 就 是 这 样 一 个 国 家 , 自 19 2 1年 建 国 以 来 , 他 们 就 以 亲 锅 里放 一 厘米 深 的冷 水 , 一 只鸡 蛋放 进 锅 里 , 沸 腾后 把 水
世界首富国的节俭生活
世界首富国的节俭生活世界首富国的节俭生活瑞士是欧洲一个面积仅4.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0万的“袖珍”国家,别看它小,却是世界上的“首富”。
这里的年人均收入高达3万多美元,名列欧洲第一;而失业率仅为3%。
可是在如此富有的国度里,却素以节俭闻名于世。
瑞士人知道,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有限,所以流行这样一句话:“我们没有资源,只有一双勤劳的手。
”注重实用、不讲求奢华的消费意识和理性消费观念,深入人心,并反映在他们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
先说说社区里的“私家车”。
对于富有的瑞士人来讲,豪华的“奔驰”,任何一家都可以买得起。
一来是因为和产地很近,不会产生外贸中高额的运输费用,另一方面欧洲国家间的贸易没有那么高的关税。
然而,瑞士的社区中停的多是“雪铁龙”、“大众”以及价格低廉的日本汽车,甚至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低排量的甲壳虫型汽车。
因为这类车型省油、停车占有面积小,符合了瑞士人综合节能的选择。
瑞士手表世界闻名,“劳力士”、“梅花”、“雷达”和“欧米伽”等品牌手表名扬全球。
但瑞士人大都戴普通手表,有的年轻人戴的甚至是连穷国的人们早就不愿戴的塑料电子表。
在我们的国人眼中,汽车和手表是炫耀财富的两项重要指标,但瑞士人把这两个标志性的“要素”从生活中抹去了,所以你在瑞士的社区生活中,不会感觉到有富翁的存在。
虽然住的时间长了,也肯定会知道邻居是否成功,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仍然会给你的感觉很普通。
在瑞士,即使百万、亿万富翁,也只有银行和税务局知道。
拥有亿万家产的人,很可能就是一位住普通楼房、出门坐公共汽车、身着普通服装、在超市里挑选廉价商品的人。
精打细算、克勤克俭、节约光荣,在瑞士已成为一种文化。
在瑞士餐厅就餐的一条规矩就是不许浪费。
西餐是分餐制,要求吃多少买多少。
对于浪费者,要处以罚款。
一些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或因不知道这里的规矩,或因为习惯使然,常因吃不完所购食物而被罚得十分尴尬。
实际瑞士人的饮食节俭已经深入到家庭生活。
富裕的瑞士人
富裕的瑞士人:将“小气”进行到底主贴富裕的瑞士人:将“小气”进行到底来源:世界知识编辑:龚菲(酒校通)许多人都知道瑞士富裕,却不了解瑞士人节俭;知道他们的钱是怎么挣的,却不知道他们的钱是怎么花的。
这个国家的财富到了什么程度你可以从数字中来理解,但是这个族裔的勤俭习惯却不能通过数字来想像。
素有欧洲屋脊之称的瑞士尽管有阿尔卑斯山那样高的富裕程度,却满足于过着日内瓦湖般的低调生活。
一个资源匮乏的内陆小国能够长期游离于世界危机周期之外,经济长久不衰,是地球上能找到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最好例证。
绵延百年的富裕时光许多人将瑞士称为世界上的“首富之邦”,因为它的人均收入长期达到5万美元。
我们很少看到世界单个首富排名有瑞士人,但是人均排名却总少不了他们。
有时欧洲第一,有时世界第一。
在欧元和美元交叉贬值、许多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的今天,瑞士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也不过只有3%左右,而且多少年来都是如此。
所以,这里是法国服装设计师、意大利皮鞋制造商和纽约珠宝行争相来歼店的地方,是查理、卓别林、奥黛丽·赫本等明星喜欢和居住一生的场所。
周边的国家,像法国和德国的一些体育人才在功成名就之后也喜欢迁居这里。
因为在瑞士,富人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相对较低。
几百年里,瑞士人以勤劳加智慧将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富有,但仍然居安思危,仍然清楚地知道自己生活在大国包围当中,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一如既往地过着朴实的生活。
世代相传的节俭习惯生活在这样一个富裕国家的瑞士人,以节俭闻名这点真可以列入史册。
在西方,瑞士人以吃苦耐劳闻名,并善于理财。
瑞士国土面积小,境内高山林立,号称欧洲屋脊。
耕地不多,矿产资源贫乏,冬季漫长。
在“屋脊”上生存自然不可掉以轻心,于是瑞士人世代养成辛勤劳作、节俭支出、居安思危、常为未来做好储备的美德。
瑞士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一双手。
”比起同样富裕的美国人,他们有高得多的个人储蓄率和低得多的居民消费。
瑞士人的生活态度_图文
博览会中国日那天, 东道主~ ~举办酒会招待各方来宾。
我发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那些端着酒杯四处寒暄的瑞士客商,
葡萄酒杯里~ ~装的却是啤酒。
我问个中原因, 一位瑞士客商笑着说, 巴塞尔人商谈时都喝啤酒, 在他们眼中喝葡萄酒很奢侈,
有违清教徒传统; 即便在家中也很少喝葡萄酒,
葡萄酒比啤酒贵, 他们不喜欢花太多钱在吃喝上。
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 全城都是十几层火柴盒形状的
办公楼和公寓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很少玻璃帷幕墙, 更没有贴金箔之类花俏的建筑。
有天晚餐后,
常驻日内瓦的老陈,开车带我们观赏夜景, 大多数商店都已打烊,
没有看到灯红酒绿、笙歌艳舞的夜生活, 很多当地居民竟早早熄灯睡了, 老陈戏称他们是『欧洲农民』。
瑞士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 可耕地不多,矿产资源又贫乏,
听一位行家说, 瑞士钟表的发明和创制都基于一个发明,
那就是发条技术。 发条能够收紧,并储存能量,
又能慢慢释放出来, 以推动运行装置和指针。
我觉得节俭美德~~就好比这种能量, 多年来积聚于瑞士民族之中,
穷的时候那样,富裕了还一样, 这是推动瑞士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助人需要学习,学习需要助人!
搬捧铁皮封带木箱时, 手指被勒了条口子,鲜血直流。
客商掏出『OK 绷』让搬运工简单处理一下 再接着干活,
我想这下算是亲眼看到 老板对雇工的厉害了。
装完车才知道~这就是他的儿子, 因学校放假~临时请来帮个忙, 「我会付他工钱」 客商郑重其事地补充。
记得那天, 孩子穿了条舶来品牛仔裤,
他很自豪地对我说, 这不是老爸送的, 是去年冬天为邻居扫雪~挣钱买的。 听了这些话~很令人震撼 ﹗
低调瑞士人,有钱不“任性”
低调瑞士人,有钱不“任性”作者:朝阳来源:《下一代英才》2015年第09期“有钱任性”是中国式土豪的生活模式,极尽一切高调,并美其名曰:享受生活。
这样高调张扬的生活习气甚至带动了中国网民,朋友圈里晒车晒房晒存款简直蔚然成风。
本文的主人公江芮妍最近去瑞士生活了一段时间,惊讶地发现瑞士居民大多富得流油,他们却过着一种有钱也不任性的简朴生活,有时甚至让她觉得有点抠门。
能“省”则“省”先生曾在瑞士留学三年,回国后一直对瑞士民土风情念念不忘。
正赶上先生工作的银行派人前往瑞士同行交流学习,先生作为不二人选,便携我一同奔赴这个让他心念的国度。
在去瑞士之前,我在网上稍稍了解了一下,瑞士是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人均收入高达5万美元。
不仅如此,瑞士更是“手表王国”,其生产的“劳力士”“梅花”“雷达”等奢侈品名表享誉全球,为瑞士带来了巨大财富,瑞士也成了富有的代名词。
下了飞机,同行的乔治开了一辆老旧的雪铁龙手动挡汽车来接我们。
他和先生一路闲聊,从工作到家庭,谈得十分投机。
从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个年纪轻轻的乔治居然身居高级管理人员,月薪很高。
我听后十分不解:既然乔治这么有钱,为何不买一辆好一点的车,而是开着一辆又老又旧的雪铁龙?乔治笑着解释说:“这车可不是我的,是公务用车。
”听后我大吃一惊,瑞士银行作为欧洲第二大银行,按理说,接待外国交流人员,至少要开辆上得了台面的车,而且,其公务用车应该都是中高档用车,没想到却是中国家庭出门都会嫌弃的老旧车。
我猜测乔治的私人汽车肯定是价值不菲,谁料乔治接下来道:“我的车还不如这个呢。
”见我难以置信的表情,先生在我耳边悄悄私语:“瑞士人虽然有钱,但却是出了名的低调,花钱从来不铺张浪费,讲究实用经济。
”我听后不敢苟同:一个月薪一万美金的高管,要是在中国肯定是购置豪车几辆,而乔治却过得如此拮据,这也太“低调”了吧?很快,我便发现更“低调”的还在后头!瑞士车辆普及率很高,平均两人一辆车。
可瑞士公路上却难见一辆高档车。
瑞士 国民自造的天堂
瑞士国民自造的天堂瑞士:国民自造的天堂自然资源贫乏的瑞士为什么能够发展成一个经济发达、民风淳朴的国家,其中确实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因素。
●自觉付账路不拾遗传统的瑞士人是一个讲信义的民族,他们对人坦荡真诚,最讨厌欺诈行为。
在瑞士的大小城市坐公交车,车上既没有售票员,司机也不管验票,很偶然才会有交通部门的检票专员上车来巡一巡。
因此,乘客在站台的自动售票机买票,随身携带月卡,靠的都是自觉性。
我在瑞士生活了5年,仅碰到过几次查票的场面,但从来没有见到瑞士人逃票。
在瑞士的第二大城市日内瓦,从大街到小巷都安置了不少自动投币售报机,这些售报机上虽然注明了所售报纸的价格,但其实机器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措施或装置,塑料胶板随手一揭开就可以取走报纸。
可是我却没看到有谁趁此之便偷过报纸,想必甚至连这样想都是多余的,因为如果收入和支出不能平衡,商家又怎会继续这般的商业手段呢?芽和这个性质相似的还有冲洗胶卷服务。
瑞士人要冲洗胶卷,只要把胶卷塞到自己偏爱的冲洗公司的免邮费信封里,然后往邮箱里一投3天后就可以在自家的信箱里找到冲洗公司寄回来的照片和账单。
顾客在享受了服务后,就会主动地拿着账单到邮局去付款。
这种完全信赖顾客自觉性的服务渗透到瑞士人生活的各方面。
例如,开车途经市郊的农宅前,你可以看到摆放在路边的一袋袋扎好的土豆,一盒盒新鲜的鸡蛋或者是刚刚采摘的水果。
主人家在袋子上注明价格,旁边放一个小碗,买卖就在这样一种互相信任的前提下悄然地进行。
●视国如家注意环保瑞士人的环保意识也很高,体现出他们如何热爱和珍惜自己的国家。
有世界花园之称的瑞士尤以环境的干净和安静获得游客的喜爱。
比如说,瑞士人喜欢养狗,但在这里,你一定看不到像巴黎那样狗屎满街飞的镜头。
瑞士的各大小城市,街头巷尾每隔一段路就安有一个箱子,箱子外面写着一句“好样的?选”提示语,里面装有给狗主人随时应急备用的粪袋。
出来遛狗的瑞士人,都习惯随手拿着这样的一个袋备用。
华人在瑞士的真实生活小学
华人在瑞士的真实生活小学瑞士生活比国内压力小耗费的精力少,属于自己空闲时间多,享受生活的时间多。
在瑞士生活比较稳定,如果你找到一份工作,那就会是比较稳定的工作,瑞士的企业用人稳定,无论你是全职还是钟点工,在解雇员工方面,要考虑很多方面,保证不触犯劳动法。
在瑞士比较容易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比在国内容易。
贷款利率很低,首付20%,手续很简单。
在瑞士生活比较按部就班,很早就知道今年什么时候休假,几周以后有个预约,哪个月支出会比较多,这意味着你会有掌控感,这也意味着说走就走是不行的。
如果是一个很需要朋友,喜欢呼朋唤友,彻夜聚会的人,或者很喜欢大城市的热闹繁华,喜欢方便快捷的服务,喜欢逛街扫货泡吧或者夜生活,那么在瑞士会感到比较无聊。
瑞士人的休闲生活大多以家庭为主,户外活动居多,瑞士人会邀请你参加家庭聚会,但是大多以聊天为主。
如果是一个比较注重内心感受,喜欢独处安静的人,瑞士的休闲时光比较适合你。
从孩子出生到过了四岁生日上法定的学前班之前,这段时间都得自己管孩子。
机构得自己找,费用大约一小时9-10法郎,全天一百法郎左右,如果不是收入很高,还是牺牲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吧,另外瑞士人的文化崇尚家庭,很多妈妈全职,爸爸还会一周休一天给妈妈放假自己在家看孩子,所以如果生了孩子送到托儿所,少陪伴,是不大被理解的。
老人来帮带孩子是不现实的,因为探亲签证最长三个月。
孩子上了学前班,最初只有一个下午去学校,一个半小时。
所以家里得有人。
一直到小学高年级。
家长不流行聚在一起谈论孩子,更不会交流课外班,低年级看不到教材课本,一周没啥作业,加起来不到半小时。
关于学区房,没有这个概念,但是买房租房得注意自己所在的社区人口质量,这个决定孩子同学的质量。
注意社区的外国人不要太多,因为这会影响孩子在学校额外语言教学的资源分配。
关于养老人到中年,家里父母的养老就提上日程。
前文说过,签证最长三个月。
另外出来容易回去难,尤其还有孩子的教育牵绊的话,回去给父母养老就是空谈了。
瑞士人,再有钱也不任性
瑞士人,再有钱也不任性' 有钱任性 ' 是中国式土豪的生活模式,他们出则名车,穿则名服,用则名品。
极尽一切的高调,并美其名曰:享受生活。
这样高调张扬的生活习气甚至带动了中国网民,朋友圈里晒车晒房晒存款简直蔚然成风。
本文的主人公江芮妍最近去瑞士生活了一段时间,惊讶地发现瑞士居民大多富得流油,他们却过着一种有钱也不任性的简朴生活,有时甚至让她觉得有点抠门。
能 ' 省 ' 则 ' 省 '先生曾在瑞士留学三年,回国后一直对瑞士民土风情念念不忘。
正赶上先生工作的银行派人前往瑞士同行交流学习,先生作为不二人选,便携我一同奔赴这个让他心心念念的国度。
在去瑞士之前,我在网上稍稍了解了一下,瑞士是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人均收入高达5 万美元 ( 约人民币 30 万元 ) 。
不仅如此,瑞士更是 ' 手表王国 ',其生产的 ' 劳力士 '' 梅花 '' 雷达 ' 等奢侈名表享誉全球,为瑞士带来了巨大财富,瑞士也成了富有的代名词。
下了飞机,同行的乔治开了一辆老旧的雪铁龙手动挡汽车来接我们。
他和先生一路闲聊,从工作到家庭,谈得十分投机。
从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个年纪轻轻的乔治居然身居高级管理人员,月薪高至一万美元。
我听后十分不解:既然乔治这么有钱,为何不买一辆好一点的车,而是开着一辆又老又旧的雪铁龙?乔治笑着解释说:' 这车可不是我的,是公务用车。
' 听后我大吃一惊,瑞士银行作为欧洲第二大银行,其他银行在欧洲也是影响非凡。
按理说,接待外国交流人员,至少要开辆上得了台面的车,而且,其公务用车应该都是中高档汽车,没想到却是中国家庭出门都会嫌弃的老旧车。
我心下了然,猜测乔治的私人汽车肯定是价值不菲,谁料乔治接下来道:' 我的车还不如这个呢。
'见我难以置信的表情,先生在耳边悄悄私语:' 瑞士人虽然有钱,但却是出了名的低调,花钱从来不铺张浪费,讲究实用经济。
瑞士的食物罚款制度
瑞士的食物罚款制度
这个世界上最节俭的国家就是瑞士。
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国家一直都处在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一列,很多方面都是我国所无法比拟的。
很多人好奇这个国家这么发达,人民也普遍较为富裕,为什么还这么节俭呢?瑞士人民的节俭程度可以说是超乎你的想象,瑞士不仅国家非常的富有,这里的福利政策也是很多国家人民所羡慕的,甚至说当地人即便是不工作也能够靠着国家福利过的非常的好。
但这里的人都非常有节约意识,并不是说免费的钱就不是钱,瑞士人民的消费观念并不奢侈,并不是有钱了就会去随意挥霍。
如果你在瑞士的餐厅吃饭,你会发现这里的人都不会有剩下的食物,吃不完的食物就也会打包带走,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其中一个原因是这里人民的节约意识,另一个原因就是该国有明确的规定,不能浪费粮食,如果被发现浪费粮食就会被罚款。
因此,如果来到这个国家旅行,你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他们这种习惯并不是因为吃不起或者怎么样,而是他们的节约就是一种传统习惯。
“抠门”的瑞士人
“抠门”的瑞士人初识瑞士人,你感觉他们抠门、小气,但接触久了就会明白:瑞士人的抠门其实是一种节俭本性,这种本性已经深入到他们的骨髓里。
32岁的艾玛讲述了她在瑞士的所见所闻――衣食住行见分晓2012年,我在北京一家瑞士投资的医疗器械公司做公关部经理,与驻中国的瑞士经理彼得相恋结婚。
婚后不久,彼得被调回瑞士总部,我随彼得去了瑞士。
踏上瑞士这片异国土地后,我对这个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国家的很多事情看不惯、不理解,感觉他们太抠门、吝啬,简直是一群不懂享受的守财奴。
刚来时,我和老公住在一间只有六七十平方米的普通小公寓里。
我在中国住惯大房子了,住在这鸟窝大的房子里,觉得完全走不开,于是鼓动老公买套大房子。
没想到一向温顺的老公却对我大发雷霆,说我太过分,简直是不可理喻。
后来我才明白,在瑞士,我们这就算住得比较奢侈的了,瑞士人住的都比较简朴,年轻人多租住公寓,房间一般不大。
瑞士有私人住房者只占30%,而70%的人租房居住。
有房者家居布置也很简单,大多家庭根本不搞高档装修和装饰,也没有高档家具和电器。
刚来时,老公领着我去逛街,我看到大街上很多瑞士年轻人戴着便宜的塑料手表,挎着就像祖父辈留下的那种皮包,大摇大摆地逛街。
街上的人们除了老年妇女穿着较为花哨外,绝大部分人穿着比较朴素。
我很不解,老公的回答是,“瑞士女人感觉这样更自然,更省力,也更美丽”。
我愕然,在中国时,我可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辣奢族”,对品牌时尚奢侈品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痴狂,服饰、美容上的开销永远排在支出的首位,经常为了名牌服饰省吃俭用。
一条漂亮的裙子、一个时髦的发卡,不管价格怎样,只要我看上了,就算把卡刷爆也要捧回家。
每天出门前,我首先对着镜子化半天的妆才出门。
我感觉瑞士人太不可思议了,连化妆美容费都吝啬。
老公为了让我尽快融入他的生活圈,时常带我参加朋友的婚礼,他那些朋友都来自于中产阶级家庭,我想他们的婚礼办得肯定很豪华,我可以长长见识了,没想到婚礼却办得非常朴素。
瑞士人的谈判风格
一位在瑞士住了10余年的中国人告诉我们,瑞士 银行能够吸纳全球的存款,靠的就是诚信。 瑞士人诚信到什么程度呢?说起来就像中世纪做 生意。 例如:在瑞士,大小城市的公交车上都没有设售 票员,司机也从不管验票,全靠乘客自觉。有的 乘客在站台的自动售票机买公交车票,有的随身 携带“乘车月卡”。交通管理部门偶尔派出检票 专员到公交车上进行巡查,几乎没有发现过瑞士 人逃票的现象。瑞士的城市里自动投币售报机在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售报机上注明了所售报纸的 价格,以便顾客购买。但机器设计得十分简单, 无任何特别的防盗装置,只要随意将塑料胶板揭 开便能拿走报纸。然而,从来没有出现过“顺手 牵羊”的事情。
• 瑞士人做生意你只需要和他们有比较好的协商, 双方有一个协议,你能够至始至终履行你的承诺, 那生意就可以做成。 • 所以互相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 从经验上来讲许多欧洲人觉得跟中国人做生意有 的时候不是那么顺利,就是因为诚信的问题。 • 第一次做生意会选择比较较小订单的合同,互相 的信任要通过时间来证明的。
• 瑞士生活质量世界第一
• 瑞士人保守,自信,君子之交淡如水。 • 他们办事井井有条,凡被允许的,一定给你办好。 但不被允许的事情,他们又十分较真,会礼貌地 回绝,没有通融的余地。 • 低调是瑞士人的一大特点,很多瑞士人崇尚的就 是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 • 瑞士人自己严格遵守规矩,同时也严格要求别人, 这方面一点也不通融。
4瑞士商人崇尚节约瑞士人在家居上为省钱有的迁居到房租较低的郊区或小城镇有的则住在租金更便宜的老楼我们知道世界上瑞士这个国家很富而瑞士人却崇尚简朴节约成风
—
目录
• 瑞士人的性格特点 • 瑞士人的谈判风格 • 中国谈判风格对比
瑞士人的性格特点
• 瑞士人自己说:“瑞士之所以成为瑞士,是因为 有些德意志人不愿做德国人;有些法兰西人不愿 做法国人;有些意大利人不愿做意大利人。”于 是这些人一起成了瑞士人。
瑞典的生活方式
瑞典的生活方式
瑞典是一个美丽而且充满活力的国家,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瑞典人以其简约、环保和平等的生活方式而闻名,这种生活方式深受人们喜爱,也成为了许多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首先,瑞典人的生活方式非常注重简约。
他们喜欢简单的生活,不追求奢华和
浪费。
他们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喜欢购买高质量的产品,而不是追逐时尚和短暂的快乐。
他们喜欢在家中自己动手做饭,享受简单而美味的食物,而不是频频外出就餐。
瑞典人崇尚简单的生活方式,这种态度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
其次,瑞典人的生活方式非常注重环保。
他们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采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
他们鼓励骑自行车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频繁使用私家车。
瑞典人喜欢在大自然中度假和活动,他们珍惜自然资源,努力保护环境。
这种环保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了瑞典人的一种文化和精神追求。
最后,瑞典人的生活方式非常注重平等。
他们倡导男女平等、平等的教育和就
业机会,以及平等的社会福利制度。
瑞典人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他们努力消除社会不平等和歧视,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总的来说,瑞典的生活方式以简约、环保和平等为核心,这种生活方式深受人
们喜爱,也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
瑞典人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为世界树立了一个榜样,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生活方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向瑞典人学习,拥有简约、环保和平等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学学瑞士人的“抠门”
作者: 唐建华
出版物刊名: 红旗文稿
页码: 41-41页
主题词: 瑞士人;节约型社会;“红头文件”;人均资源;GDP增长;人均收入;日常生活;瑞士政府
摘要:唐建华在《江淮》(安徽)2007年第1期撰文指出,瑞士是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人均收入高达5万美元,可是,瑞士人却节省得近乎“抠门”。
在那里,从来没有攀比时尚奢华,一切消费都以自身的需求为准则。
建房子,不是考虑是否豪华,而是首先考虑环保、经济、节能。
家家有轿车,但是没有必要以车代步时,绝不轻易开动汽车马达:日常生活中,都以节约为时尚,对每粒粮食、每滴水、每度电,都会万分珍惜。
瑞士政府为提倡节俭风气,曾经
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向全民推广一个煮鸡蛋的方法:将鸡蛋置于锅内,加以适量的水煮,待水一开,马上关气或断电,让开水余温将鸡蛋煮熟……。
瑞士人的所作所为,就是因为一个省字,节省极为有限的资源去干更多的事。
危机意识时时左右着全国上下。
把我们的人均资源与瑞士相比较,恐怕优越不到哪里去,而一个已经为人公认的事实是:我们的GDP增长与能源消耗的比率,在全球是最高的。
而今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富而不奢的瑞士人_富那奢
富而不奢的瑞士人_富那奢我的朋友双喜在瑞士留学,有一个家住苏黎世的同学,名叫德梅隆,俩人很谈得来。
德梅隆对双喜这个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老外”很是关照。
有一次,德梅隆的父母请双喜到他们家做客。
瑞士人招待客人的饭菜与中国人招待客人的饭菜相比,绝对是小巫见大巫。
往往只有冷盘、汤、主菜、甜食。
如果主人上两道热菜,那就是超规格的招待了。
瑞士人家里上冷盘时。
通常会上烤面包,那是用来蘸着吃盘子里边剩下的菜汤的。
不要以为主人看到客人用面包去蘸菜汤会觉得招待不周、大没面子,相反,主人会很高兴,因为主人自己也拿着面包在蘸菜汤呢。
瑞士人吃饭讲究节俭不浪费,即使有客人来时也不打破这个规矩。
双喜还曾经在一家高档的餐厅看到一位衣着考究的男士。
一不小心将手里的一块点心掉在地上。
这位男士离开座位捡起点心,然后毫不迟疑地将点心塞到嘴里。
当瑞士人做出这种种节俭的举动时,没有作秀的成分,更没有丝毫的羞涩感觉,而是堂堂正正。
大大方方。
瑞士举国上下的节俭之风是有渊源的。
瑞士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内陆农业小国,最近百余年来才发达起来,早先的瑞士人是穷得丁当响,许多人迫于生计。
被迫去当雇佣军,为了一口饭吃去替列强们冲锋陷阵充当炮灰。
但是现在的瑞士,已经连续多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世界首富,人均国民收入达4万美金。
瑞士人今天是富足了,但是这是瑞士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艰苦奋斗的结果,不仅靠聪明才智更是靠一点一滴节省下来的。
可贵的是瑞士人没有在富裕起来的时候忘记过去和历史,他们没有被兜里边的钱冲昏头脑。
没有忘乎所以,没有穷奢极欲、挥霍浪费。
瑞士是富国,但瑞士人消费观念是重实用,不奢华,讲究精打细算。
瑞士汽车普及率极高,平均约两人就有一部,但瑞士街道上行驶的汽车都以小排量汽车为主,小型车超过50%,其中不少是两门小型车。
因为,小型车的油耗、保养和保险等费用相对较低,小型车成为节俭的瑞士人的首选。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百万亿万富翁。
也从不夸财显富,没人为了表现自己有钱而拿派摆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不断繁荣,民众日趋富有,生活水平提高,勤俭节约意识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中往往容易被淡忘,铺张浪费现象难免抬头。
这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来说,无助于今后的再生产,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便是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也非长久之计。
节俭工作生活、反对铺张浪费,是世界各国乃至全人类的共识。
“我们没有资源,只有一双手。
”这是瑞士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确实,瑞士国土面积狭小,境内高山林立,冬季寒冷漫长,可耕地不多,矿产资源匮乏。
也许正是这种在“欧洲屋脊”上求生存的艰辛,培养了瑞士人辛勤劳作、节俭支出、居安思危的美德。
美零留学网介绍,历史上,瑞士人大多出身贫寒,瑞士男子大量流落到欧洲国家当雇佣兵。
这种生命的“出口”,给瑞士的原始资本积累打下了基础。
随后的几百年里,瑞士人靠着勤劳加智慧,逐渐从输出雇佣兵转到出口精密仪器和手表,从贫困逐渐走向富裕。
如今,富甲一方的瑞士人仍然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一如既往地过着节俭朴实的生活。
在瑞士,“光盘”行动是最基本的餐桌礼仪。
无论在餐馆还是在家中,瑞士人都要用面包将盘中残羹刮尽,吃得一干二净,而且不会因此露出丝毫尴尬。
瑞士独创的奶酪火锅更是体现了这种节俭的本色。
这里不少宾馆、餐厅还都有着买多少吃多少,糟蹋浪费要被罚款的规定。
晚上,瑞士人也不常去灯红酒绿的地方,很多当地居民早早就熄灯休息了,有人因此戏称他们是“欧洲的农民”。
废品回收再利用早已成为瑞士人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居民在清理垃圾时,总是把玻璃瓶、塑料品、旧报纸和无用废物分类装入扎口的塑料袋中,以便统一回收处理。
因为瑞士工业能源和原材料主要依靠进口,所以,这种废弃物品的再生利用使瑞士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生活用品,瑞士人往往是用到不能用了还舍不得扔掉,扔了可惜干脆送人——送给有需要的陌生人。
在城市街头,每月的某天总能看到居民住宅门口堆放着各类陈旧物品,从旧玩具、家具,到自行车、电器,应有尽有,物品下方放着“免费”字条,路人可以自取所需。
在瑞士,厉行节约已不是少数人、少数家庭的举动,而是全民性的。
为了倡导节能,瑞士政府还在全国搞过一个新法煮鸡蛋培训项目:在深平底锅里放一厘米深的凉水,把一只鸡蛋放进里面,水一沸腾,立即关掉电源,让鸡蛋继续在锅里放到所需要的时间,利用余热将其煮熟。
据说这比传统的煮法可节约一半电能。
富裕的瑞士人不追求奢华、不讲究排场、不相互攀比,而是重实用、讲实惠,注重生活的内在质量与品位。
比如在旅游、健身、看戏、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方面,瑞士人从不吝啬。
瑞士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从不显富、不露富。
拥有亿万家财的富翁很可能就是一位身着
普通衣服在路边散步的人,或是一位在超市里仔细挑选价廉物美商品的人。
而在一些城区寸土寸金的地段,不少富裕阶层人士捐献大片土地用作绿地,供公众休息和游玩。
富裕也许并不难,难的是富而不骄、富而不奢。
瑞士人就是这样一个民族,虽然有着如阿尔卑斯山那样高的富裕程度,却满足于过着日内瓦湖那般平和低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