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重点 2版
(完整版)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1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13、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6、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17、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1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19、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最新法定传染病种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种类(40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7种):2019新型冠状病毒(新加)(甲类管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类管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甲类管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INI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栏项包括:1、尖锐湿疣2、生殖器疱疹3、水痘4、肝吸虫病5、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6、姜虫病7、森林脑炎8、结核性胸膜炎9、人感染猪链球菌10、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1、不明原因肺炎12、不明原因1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14、其他以上种疾病请填入传染病报告卡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栏传染病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其他暴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疫情时,接诊医生诊断后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电话)向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注: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4月30日发布2009年第8号公告,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附:按照国家cdc需求传报卡新增加的必填项与逻辑校验如下:1、14岁以下患儿家长的姓名、联系电话设为必填项。
2、学生、幼托儿童、工人、干部职员、民工等职业相对应的工作单位设为必填项,其中学生、幼托儿童工作单位填写其所在的学校或托幼机构、民工填写其所工作的工地或建筑队。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重点
1.沾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发生的有沾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之阿布丰王创作2.感染:又称沾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首发感染:人体初度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4重叠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病原体感染.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招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达到其他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损伤,称为机会性感染.6.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华发现7.显性感染(临床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单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自己的作用或机体的反常反应,而招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暗示.8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缺乏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即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9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分歧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继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沾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沾染源.10.沾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植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植物.11.传布途径:病原体离开沾染源达到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布途径.包括:呼吸道传布、消化道传布、接触传布、虫媒传布、血液、体液传布12.易感者:对某种沾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沾染源和合适的传布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沾染病流行.13. 沾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达到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即为沾染性.沾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免疫状态等有关.是沾染病的基本特征.14.沾染期:指感染者或病人有能力把病毒沾染给其他人的那段时间是针对沾染病而言的分歧的沾染病沾染期具有分歧的特点15.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呈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16. 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性沾染病):是指在脊椎植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布的、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一类疾病.15. 三区两通道:指沾染科为隔离病人与易感者所划分的特殊区域和通道,三区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两通道是指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16. 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纷歧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17.隔离:将处于沾染病期的沾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安排在指定的地址,暂时防止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通过隔离,可以最年夜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沾染病传布的机会.如沾染病流行时的疫区、沾染医院等.呵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易感染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18. 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份.包膜上卵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概况抗原(HBsAg),核心部份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19.乙肝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呈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20. HBeAg血清转换::HBeAg消失而抗HBe发生21. “三痛”征:是指头痛、腰痛、眼眶痛22. 高血容量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水钠储留引起血容量升高,暗示为心慌、头痛、血压增高,脉压增年夜,心音亢进,此时易呈现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脑水肿等.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严重并发症.23.艾滋病窗口期:从感染HIV到抗体反应呈现前的这段时间,约2 ~ 6周,3个月阳性率90%左右,6个月阳性率99%以上.体内有HIV;感染者有沾染性;血中HIV抗体阴性.24. HIV职业流露:是指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其他工作过程中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25.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沾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需采用预防办法.26.慢性伤寒杆菌携带者:27.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水平,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呈现,称为复发.28.再燃:是指当沾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呈现的情形.29.“三管一灭”:抵消化道沾染病:“三管一灭”(管水源、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蟑螂),注意个人卫生.30.Herxheimer reaction: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年夜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罕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发生后尽快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置.31. 疟疾的再燃:是由血液中残余的疟原虫引起的,因此,四种疟疾都有发生再燃的可能性.再燃多见于康复后的1~4周,可屡次呈现.32. 疟疾的复发: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胞子引起的,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复发多见于康复后的3~6个月33.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黑热尿):年夜量被疟原虫寄生的RBC在血管内裂解,呈现腰痛,酱油样尿(血红卵白尿)严重者可呈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也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特别是奎宁和伯氨喹啉。
传染疾病学:2、脊髓灰质炎
AFP主动监测
神经系统检查要点
• 运动检查 • 感觉检查 • 反射检查 • 脑膜刺激征
运动检查
• 肌萎缩检查:是指肌肉体 积变小,两侧相同的肌肉 比较,可用带尺测量肢体 的周径
• 肌张力检查:是指在安静 情况下肌肉的紧张度。检 查时可触肌肉的硬度及作 被动运动体会其肌紧张度, 了解其阻力
AFP主动监测
季高温能存活几小时。在零下70度能存活8 年以上。 • 3.对紫外线、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敏感, 甲醛能灭活病毒。煮沸立即死亡。
流行病学
• 传染源:各型患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 • 患者:鼻咽分泌物排毒时间:病前5日至病
后一周 • 粪便排毒时间:病前十日到病后四周,长
者达4个月。 • 带毒者:隐性感染者带毒期一般为数周,
2013-2018年
实施 全球消灭脊灰 尾声战略计划
1988年 世界卫生大会
2000年
消灭脊灰目标
1999年
全球 最后1例 WPV Ⅱ
2012年 全球
最后1例
WPV Ⅲ
2015年 全球
证实消灭 WPV Ⅱ
脊灰减毒活疫苗OPV 三价:tOPV 双价:bOPV 单价:mOPV
2016年
全球脊灰疫 苗转换
脊髓灰质炎
主要内容
• 概述----了解部分 • 病原学----重点掌握 • 流行病学----重点掌握 • 发病机制----了解部分 • 临床表现----重点掌握 • 实验室检查----重点掌握 • 诊断及鉴别-----难点 • 治疗----- 掌握 • 预防----重点掌握
概述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 1、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病毒主要侵犯脊髓灰质前角细胞的运动神经元。 3、多数没有症状,为亚临床型经过。 4、约1%-1‰的感染者出现急性单侧性(或双侧
传染病最新诊断标准
传染病最新诊断标准传染病最新诊断标准是指在2019年12月发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传染病学》教材中提出的。
该标准根据传染病的病因、病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将传染病分为急性传染病、慢性传染病、潜伏期传染病和病原携带状态四类。
一、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和空气传播等途径传播。
3.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根据病因、病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将传染病分为急性传染病、慢性传染病、潜伏期传染病和病原携带状态四类。
4. 急性传染病的特点:起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病情严重等。
5. 急性传染病的例子:流感、手足口病、水痘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诊断标准。
2. 使学生掌握急性传染病的特点和例子。
3. 培养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诊断标准。
2. 教学重点:急性传染病的特点和例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传染病案例图片、病原体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疾病诊断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传染病案例图片,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危害。
2. 知识点讲解:讲解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诊断标准、急性传染病的特点和例子。
3. 案例分析:分析传染病案例,让学生学会根据病因、病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传染病类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预防传染病,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 随堂练习:填写疾病诊断表格,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的定义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4. 急性传染病的特点5. 急性传染病的例子七、作业设计(1)流感(2)糖尿病(3)手足口病(4)水痘2. 答案:(1)流感:急性传染病(2)糖尿病:非传染病(3)手足口病:急性传染病(4)水痘:急性传染病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传染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诊断标准,急性传染病的特点和例子是否讲解清楚。
【传染病】第2章 第8节流行性出血热(1)
重症病例可有二或三期重叠,而轻症不典型病例则可越期而 不具备五期经过
(一)发热期
发热:39-40°C之间,稽留热和弛张热。体温越高, 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全身中毒症状:三痛、胃肠道症状、中毒性神经精神 症状
毛细血管损害: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三红
尿蛋白:第2病日可出现,并逐渐增多,第4-6天可达 +++-++++,对诊断意义大。
膜状物:蛋白和脱落上皮细胞的凝聚物 巨大融合细胞:汉坦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在酸性条件下
引起的泌尿系脱落细胞的融合,能检测到抗原。 管型和红细胞
3.血液生化检查
BUN和Cr: 血气分析:
– 发热期:呼吸性碱中毒 – 休克期和少尿期:代谢性酸中毒
种脱落细胞及管型 • 肾间质炎性反应轻,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A)肾小球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毛细血管襻及鲍曼氏囊结构破坏,模糊 不清,细胞色淡,内残存少数细胞核;
(B)肾小球普遍坏死,上皮细胞及基底膜分离,多数小管内批细胞破碎消失。
其他脏器损伤
心脏:心内膜下出血,心纤维变性,坏死、部分可断裂 脑垂体:前叶显著充血、出血和凝固性坏死,后叶无明
– IL-1和TNF:发热 – TNF和r干扰素:血管渗透性升高的重要因素,引
起休克和器官衰竭 – 内皮素、血栓素B2、AT-2升高,减少肾血流量和
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功衰竭
休克的发生机制
原发性休克:病程的第3-7天出现,病毒、免 疫反应、血管活性物质等因素
–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
(二)低血压休克期(病程4-6日)
持续1-3天。多发生在第4~6病日 一般出现在退热前1~2d,或热退同时血压下
公共课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二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二)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密切接触者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人员,拒绝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采取预防控制的,可依法予以协助强制执行的机关是A.民政机关B.司法机关C.公安机关D.监察机关E.审计机关2.现行的《传染病防治法》施行的时间是A.2004年8月28日B.2004年12月1日C.2005年8月28日D.2005年12月1日E.2006年1月1日3.在传染病疫情控制时,医疗机构的职责中错误的是A.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依法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B.对甲类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C.对传染病患者给予隔离治疗D.对拒绝隔离治疗的甲类传染病患者,由公安部门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措施E.对甲类传染病患者,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4.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时,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对病人予以隔离治疗B.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C.对拒绝隔离治疗者,采取强制隔离的措施D.对本单位内,被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实施消毒处置E.对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5.生产经营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须经过以下哪个部门的审批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B.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C.市级以上人民政府D.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E.省级以上人民政府6.WHO规定的国际监测的传染病为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回归热、流行性斑疹伤寒,我国根据情况又增加了A.登革热B.乙型肝炎C.结核病D.黑热病E.SARS7.国境卫生检疫按空间划分包括A.海港检疫、航空检疫、边境检疫B.内地检疫、沿海检疫、海关检疫C.海上检疫、空中检疫、边境检疫D.海港检疫、航空检疫、陆地检疫E.边境检疫、航空检疫、海关检疫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要求各级疾控机构履行的10项职责中,尚未包括A.对非典疫情进行监测与预警B.对疫情报告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估C.对疫点进行隔离控制和消毒D.对非典病人或疑似病人进行诊治E.对疾控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9.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不属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是A.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B.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C.对传染病进行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D.对传染病人进行医学观察、紧急救治和转诊E.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10.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的人员以及现场处理疫情的人员,为了保障其健康,他们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国家规定采取A.防治措施和强制治疗措施B.防治措施和强制隔离措施C.防治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D.防治措施和紧急控制措施E.防治措施和追踪调查措施11.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应采取下列措施,除外A.对病人予以隔离治疗B.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C.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D.拒绝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E.采取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12.《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A.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制,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B.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C.停业、停工、停课D.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E.宣布疫区13.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和物品,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及时采取A.封闭场所并销毁物品B.强制隔离治疗C.必要的卫生处理D.报告上级卫生行政机关处理E.提请卫生防疫部门处理14.依据《传染病防治法》,我国法定的传染病共有A.甲、乙、丙三类32种B.甲、乙、丙三类34种C.甲、乙、丙三类35种D.甲、乙、丙三类37种E.甲、乙、丙三类39种15.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但是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是A.艾滋病B.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C.流行性出血热D.登革热E.血吸虫病16.法定传染病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
2024年传染病重点总结参考(2篇)
2024年传染病重点总结参考____年传染病重点总结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频发,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____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年份,不仅因为COVID-19大流行的结束,也因为人们对传染病的关注和预防意识进一步增强。
本文将重点总结____年传染病的发展态势、控制措施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进展,为未来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一、传染病发展态势____年,全球范围内传染病的发展态势与之前的年份相比有所改善。
COVID-19大流行逐渐得到控制,疫苗的普及和全球合作下的防控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他一些传染病,如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等,仍然存在,但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稳定。
然而,新的传染病威胁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新型冠状病毒的变异或新的病毒株可能引发局部的传播暴发,需要及时的应对和采取措施防止扩散。
此外,一些经常性的传染病暴发事件,如麻疹和流感等,仍然存在挑战,需要持续加强防控工作。
二、传染病防控措施____年,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防控措施的总结:1. 疫苗普及:全球范围内的疫苗生产和供应能力得到提升,疫苗的普及促使全球范围内的疾病控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大了对疫苗研发和生产的支持力度,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和充足供应。
2. 早期发现和监测:加强全球传染病监测网络,提升早期发现的能力。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能够实时监测和预警传染病的爆发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药物研发和治疗:加强传染病药物研发与临床实践,提高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
通过使用新的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等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4. 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合作程度进一步加大。
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等,在疫情爆发和传染病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二篇)
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我司以预防和控制非典、人禽流感、___、肺结核、艾滋病、肝炎等为主的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全司经济和生活稳定,特制定本方案:一、工作目标1、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___%以内,严防___、___和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传入;控制钩体病、伤寒、肝炎、痢疾、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2、全司范围内儿童计划免疫五苗全程接种率达___%以上。
3、强化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加强对高危人群特殊人群的监测,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___%以上,有效控制艾滋病疫情扩散和传播均势。
4、全司职工预防性健康体检率达___%以上。
(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二、任务与要求1、各单位成立相应___,专人负责,定期讨论本单位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2、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职工防病意识,各单位要以非典、禽流感、___、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为宣传重点,利用标语、墙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开展健康宣传,大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广大职工的自我防病意识。
3、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防止食物中毒及食源性、水源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各单位___职工及从事食品卫生行业的门面、摊位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取得合格证明,否则一律不准上班或从业。
强化饮用水的消毒措施,联系有关部门对水源进行一次检查,采取措施必须达到饮用标准。
4、认真做好___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由专人负责做好旅客的检查登记工作,密切注意疫情动向,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公司重大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
5、各单位对所辖范围内人员全面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情况登记,建立健康档案,督促进行一次预防性健康检查和相关疾病监测,对传染病人要重点管理和跟踪信息,安排专人负责___落实各类疫苗的预防接种,督促新出生儿童按规定程序落实疫苗免疫接种,并及时报告给公司重大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
6、要求公司范围内人员尽量不要养狗,___对辖区内所养犬只进行预防接种,发现有人一旦被狗、猫、鼠等动物抓、咬伤,一定要及时作好伤口处理,并注射抗狂犬病毒血清和接种狂犬疫苗。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第二版解读及防控部署20130416
中成药:可选择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喜炎平 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
3. 以上中药汤剂、中成药和中药注射液不作为 预防使用。
2013-8-22 32/52
SKL Respir Dis
(五)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注意休息、 多饮水、增加营养,给予易消化的饮食。密切观 察,监测并预防并发症。抗菌药物应在明确继发 细菌感染时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使 用。
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
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
和9个N亚型(N1~N9)。
2013-8-22
5/52
SKL Respir Dis
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 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 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 此次报道的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 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
(一)诊断
2.诊断标准
(2)确诊病例:符合上述临床表现,或有流行病学接 触史,并且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 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动态检测双份血清 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
重症病例:肺炎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或其他器官功能衰竭
者为重症病例。
2013-8-22
2013-8-22
22/52
SKL Respir Dis
五、治疗
(一)对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二)对症治疗。
可吸氧、应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等。
2013-8-22
23/52
SKL Respir Dis
五、治疗
(三)抗病毒治疗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第2版)PPT课件 隐球菌病
隐球菌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隐球菌病是一种临床疾病谱复杂多变的全身性真菌
病,其诊断需依据以下资料综合分析: 1.流行病学资料 鸽子饲养者及有鸽粪、其它鸟类粪便接 触史者,感染隐球菌机会通常较一般人群高出几倍。当患 者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全身性免疫缺陷性疾病、长期使用 免疫抑制剂的病史,患隐球菌病的几率明显增高。
隐球菌病-治疗
【治疗】 ❖ 隐球菌病的治疗方案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
感染部位和患者免疫防御基础状态的不同而 有所不同。
隐球菌病
一、病原治疗 ❖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
HIV阴性患者 采取分期治疗的方式进行,初始诱导治疗 采用两性霉素B,[0.5~1mg/(Kg·d)]静脉给药,联合氟 胞嘧啶[100mg/(Kg·d)],至少8周。之后巩固治疗使用氟 康唑400mg/d,至少12周。对于有明显肾脏疾病的患者,可 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来替代两性霉素B;对于无法耐受氟康 唑的患者,可采用伊曲康唑来替代。
隐球菌病
(四)血清学检查 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 (cryptococcal antigen latex agglutination system,CALAS)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是目前临床上诊 断隐球菌感染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特异 性和敏感性。一般来说,隐球菌抗原滴度超过1∶4提 示有隐球菌感染,滴度越高诊断价值越大。
隐球菌病
❖ 三、皮肤隐球菌病
根据隐球菌来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两种。一般 来说,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的患者没有全身其它症状,继 发性皮肤感染的患者常常并发高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等临 床表现。皮肤隐球菌感染的皮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为传染 性软疣样带有脐凹的损害,还可表现为溃疡、结节、脓疱、 红斑、坏死以及蜂窝组织炎等多种损害。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第2版)PPT课件 细菌性痢疾 (1)
病原学
❖ 痢疾杆菌变异 ✓ S-R型变异:伴有生化、抗原和致病性的改变 ✓ 耐药性变异:与抗生素广泛使用有关,对萘啶
酸耐药的菌株最多,其次为对氨苄西林、四环 素和复方新诺明耐药,其中耐氨苄西林的菌株 增长最快 ✓ 营养缺陷型变异:可利用此点制备菌苗
流行病学
❖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污染的食物、用具等 ❖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
者应及时给予20%甘露醇快速静滴,可同时静滴 地塞米松,限制钠盐摄入
治疗—中毒型菌痢
❖ 循环衰竭的处理 ✓ 扩充血容量:早期低分子右旋糖酐和5%碳酸氢
钠(0.5~1小时内快速静滴);后期1/2张含钠 液按20~50ml/kg静脉快速滴入;休克改善后葡 萄糖维持输液(与含钠液体比例为3~4∶1,24 小时维持量为50~80ml/kg,缓慢静滴)
❖ 抗菌治疗:药物选择基本与急性菌痢相同 ✓ 先采用静脉给药,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 ✓ 可用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
孢噻肟等
治疗—中毒型菌痢
❖ 高热和惊厥的治疗 ✓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 伴反复惊厥者给予亚冬眠疗法,以氯丙嗪及异
丙嗪各1~mg/kg肌注 ✓ 频繁惊厥、昏迷加深、呼吸不规则、口唇发绀
型
临床表现—急性菌痢之普通型
❖ 普通型(典型)菌痢:中医称为湿热痢
✓ 急起畏寒高热,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 ✓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20次或以上,
量少,开始为稀便,迅速变为黏液或脓血便,有时纯 为脓血 ✓ 常伴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 自然病程1~2周,少数可迁延转为慢性 ✓ 乳幼儿和新生儿症状常不典型
湿从寒化 ✓ 阴虚痢:湿热疫毒不清,日久伤阴 ✓ 虚寒痢:寒湿痢日久伤阳,或过用寒凉药物,或阳虚之体再感寒湿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3.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 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 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 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报告:1.传染病报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处置:1.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 员管理
3.流行病学调查 5.落实预防性措施
2.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
4.疫点疫区处理 6. 宣传教育
服务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站)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 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告管理工作,定期 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 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 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中应注意重点事项
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的病例必须有肝炎的临床症状 或者肝功能损害的指标,如转氨酶高于正常值.携带 者或非活动型肝炎无需上报.
其它重点监测传染病11种: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沙眼衣 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
传染病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属于责任报告单位,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报告方式: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有条件的单位进 行网络直报
(一)鼠疫:注明旅行史或感染地. (二)甲肝和乙肝:病例在15 岁以下需注明疫苗接
2024版年度《传染病知识培训》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
33
目标
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公 众健康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 展。
29
预防措施和方法
个人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环境预防
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消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做好消毒工作。
疫苗接种
积极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2024/2/2
30
治疗策略和技术进展
治疗策略
血液传播。
2024/2/2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 播,儿童易感。
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通 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儿童易感。
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通过飞沫 传播,主要表现为腮腺肿痛和
发热。
12
03
细菌性传染病知识介绍
2024/2/2
13
结核杆菌感染与传播途径
结核杆菌感染
结核杆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如咳嗽、 打喷嚏等方式将病菌传播给周围人群。
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是防止传染病 传播的关键。
7
02
病毒性传染病知识介绍
2024/2/2
8
流感病毒感染与传播途径
01
02
03
流感病毒类型
甲型、乙型、丙型流感病 毒,特点与传播力度各异。
2024/2/2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 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 品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 儿童、孕妇等高危人群应 特别关注。
2024/2/2
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因种类而异,有些传染病如艾滋病、狂犬病等危害极大,甚至可 致命。
6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
第2节预防传染病侨声中学授课教师:尤祖倾〖教学目标〗1.知识:(1)描述传染病的特点,认识病原体;(2)列举常见的传染病,说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1)通过查找某些传染病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某一传染病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掌握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及预防措施;(2)让学生了解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精神,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1、传染病概念的构建及描述传染病的特点。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教学难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思路〗本节的内容由3部分知识构成,第一部分――传染病概述,第二部分――传染病的流行与预防、第三部分——认识几种传染病。
本节的重点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扫除几个概念障碍――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而三个概念又和病原体这个概念紧密相关。
所以,传染病概述在本节中具有知识铺垫的重要作用,学生能认识到什么是病原体,能描述什么是传染病,那么对于后两个知识点传染病的流行与预防以及认识几种传染病不仅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而且关系到能否顺利自主地获得知识。
本节课提倡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讨论、交流与合作等自主活动构建对传染病概念的认识。
〖教学设计〗一、引入2005年以来,我国共发生35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共有19.4万只禽发病,死亡18.6万只,扑杀2284.9万只。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能够在家禽之间传播,并会传染给人类,我们福建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份共发现2例感染禽流感病例,死亡一人。
还有2003年全球非典流行期间,冠状病毒造成世界范围内8098人感染,774人死亡。
2024年传染病防治安全工作计划(2篇)
2024年传染病防治安全工作计划一、背景介绍传染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有效应对传染病的流行和暴发,我单位特制定并实施2024年传染病防治安全工作计划。
二、总体目标1. 提高传染病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疫情。
2. 加强传染病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暴发。
3. 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做好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工作。
4. 完善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法治化建设。
5. 提升公众对传染病防治的认知和参与度,增强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三、工作重点1. 加强传染病监测和预警(1)健全传染病报告和信息交流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2)加强对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对传染病变异和演变趋势的识别和预警能力。
(3)加强传染病疫情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的疫情动态。
2. 加强传染病防控措施(1)加强公共场所和重点单位的卫生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
(2)加强个人卫生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3)加强传染病病原体和传播途径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和防护措施。
(4)加强传染病疫苗研发和接种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保护水平。
3. 加强应急响应能力(1)加强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能力。
(2)完善传染病应急指挥体系和组织机构,提高协调和配合能力。
(3)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确保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及时供应。
4. 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1)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共同推进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法治化建设。
(2)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制定和修订,确保法规的科学性和实施性。
(3)规范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责任分工和协作机制,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义务。
5.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1)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等)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病原体(pathgen):是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朊毒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
3.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4.感染(infection):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5.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机体防御受到损伤,体内处于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隐匿病原微生物而致病。
6.感染过程的表现:①病原体被清除:无症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完成。
②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少数人可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③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显性感染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可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
④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长于3个月则称为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征: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
⑤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够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以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除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2)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
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
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虫。
(2)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
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
(3)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需要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这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的发病可分为散发性发病、流行、大流行、暴发流行。
(4)感染后免疫力8.传染病的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
②前躯期(prodromal period):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
③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此期所有的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都充分体现。
如随即进入恢复期则称为顿挫型(abortive type)。
④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复发(relapse):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再燃(recrudescence):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后遗症(sequela):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①发热:程度,阶段性,热型及意义②发疹:斑丘疹,出血疹③毒血症状④单核-吞噬细胞反应(3)临床类型:按临床过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按病情分为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
9.传染病的诊断:(1)临床资料(2)流行病学资料(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①一般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血液生化②病原学检查:直接检查、分离培养、特异抗原检查、特异核酸检查③特异性抗体检测:④其他检查:内窥镜、超声、磁共振、CT、活检10.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甲类包括鼠疫、霍乱。
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
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汉坦病毒(H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
【病理生理】(1)休克:病程的3~7天常出现的低血压休克称为原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的休克称为继发性休克。
原发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大量外渗使血容量下降。
继发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水与电解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
(2)出血:发热期皮肤黏膜的小出血点是由于毛细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
低血压休克期至多尿前期,主要是DIC 导致凝血机制异常,此外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和尿毒症等亦能导致出血。
(3)急性肾衰竭:①肾血流障碍;②肾脏的免疫损伤;③肾间质水肿和出血,压迫肾小管,使尿量减少;④肾缺血坏死;⑤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激活,使肾动脉收缩,因而肾皮质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⑥肾小管管腔可被蛋白、管型等阻塞,使尿液排出受阻。
【临床表现】典型病例表现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五期经过。
(1)发热期:①发热:多数患者起病突然,有畏冷。
发热,体温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3~7天。
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②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少数患者眼眶疼痛。
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
并可有胃肠道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部分患者出现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精神症状。
③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出血、充血、渗出水肿。
皮肤充血潮红主要见于颜面、颈、胸部,重者呈醉酒貌。
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口腔的软腭和咽部,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
黏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
如在病程4~6天,腰、臀部或注射部位出现大片瘀斑,可能由DIC所致,是重症表现。
渗出水肿征主要表现在球结膜水肿。
④肾损害:蛋白尿、管型。
⑤肝损害:ALT/AST升高,黄疸(2)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病程4~6日,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
表现:血压改变;心血管系统的表现;水电及酸碱紊乱;DIC;脑水肿、脑出血;肾损加重,出现衰竭,少尿或无尿;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
(3)少尿期:一般认为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
少数患者无明显少尿而出现氮质血症,称为无少尿型肾功能不全。
少尿期一般发生于5-8日,临床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4)多尿期:病程9~14天,分为三期。
①移行期:每日尿量由500ml增至2000ml,虽尿量增加,但血BUN和肌酐等反而增高,症状加重。
②多尿早期:每日尿量超过2000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
③多尿后期:尿量每日超过3000ml,并逐日增加,氮质血症逐步下降。
此期若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发生继发性休克。
(5)恢复期:尿量恢复为2000ml,精神食欲基本恢复。
【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季节,病前两个月进入疫区并与鼠类或其他宿主动物接触史。
(2)临床表现:早期三种主要表现(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体征、肾损害)和病程的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
尿蛋白大量出现和尿中带膜状物有助于诊断。
血清、血细胞和尿中检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原和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可明确诊断。
特异性IgG抗体需双份血清效价升高四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RT-PCR检出汉坦病毒RNA有助于诊断。
【治疗】“三早一就”为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1)发热期: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预防DIC。
(2)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容、注意纠酸、改善微循环。
(3)少尿期: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4)多尿期: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止继发感染。
(5)恢复期: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经蚊媒传播,流行于夏秋季。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病后常留有后遗症。
【临床表现】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四期。
极期:病程3~10天,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表现。
(1)高热:体温高达40℃,并持续不退至极期结束,一般持续7~10天。
发热越高,病程越长,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
多发生于3~8天,通常持续一周。
(3)抽搐:病情严重的表现。
现有面部、眼肌、口唇部的小抽搐,随后肢体抽搐,强直性痉挛,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可反复发生。
频繁抽搐可导致紫绀、甚至呼吸暂停。
(4)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
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和幅度不均,最后呼吸停止。
(5)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6)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在病程10天内出现。
常有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