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1 劝学 学案(2)(鲁人版08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劝学 讲学案(二)鲁教版必修一

高中语文劝学 讲学案(二)鲁教版必修一
文。
文章开头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下来先论学习的重要性,荀子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步形成的。之后作者又论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最后作者又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问题,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善于积累,二要坚持不懈,三要用心专一。
⑵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的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学习目标及要求〗:
1、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体会本文的结构,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二、探究精讲:
探究一:学习文章第四段,探究其中的特殊语言现象。
⒈词类活用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下,名词用作状语)
⒉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翻译时均应提前。)
探究二:通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结构,学习议论文的写作。
本文应该可以看作是议论文中的典范,学生可以通过此文学习如何写作议论
⑶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四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城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高中语文 劝学第2课时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劝学第2课时学案 鲁教版必修1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劝学第2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读、背诵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过程和方法:理解掌握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深入把握本文的论证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并内化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建立高远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教学安排:2课时预习提示: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补充:学业考试的字词知识。

)2、细读课下注释,通顺文意,深入理解课文,。

3、反复诵读,读熟文章,自行探讨文章的逻辑结构。

4、运用记忆技巧(理解是第一位的,快速牢固的背诵必须要以理解全文为前提,适当要运用记忆术:把握好文章的文理结构,联想以前所学的知识等),又快又好地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停留,思考)这个问题,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两个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一个叫孟子,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后来,有一个叫荀子的反对孟子的说法,提出了性恶说,他说:“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好荣恶辱,好利恶害,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荀子同时认为有一种东西是改变人性的,可以将你把你由内向变得开朗,可以把你由低俗变得高雅,可以把你思想简单变得思想深刻,可以将改变你的行为,你的性格和你的人生。

它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在荀子的《劝学》中去找找答案。

板书:《劝学》荀子二、荀子其人其事及其《劝学》一文鼓励知识面广的学生介绍他所了解到的荀子和《荀子》一书,教师课件呈现,补充并总结,力争让学生对荀子形成一个大致的印象。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名学者,他曾经做过官,但是官不大——任职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做了一名祭酒(部门的最高长官),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他曾经教过书,但是他的两个学生李斯和韩非让他自己在后世颇有争议。

鲁人版-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鲁人语文必修一第1课《劝学》教案2

鲁人版-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鲁人语文必修一第1课《劝学》教案2

语文:1.1劝学三案合一(鲁人版必修1)教学目标1.体会学习的意义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2.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各文言实词,“于、者、而”3个文言虚词和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掌握比喻论证的特点。

聚焦重点1.掌握文章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中比喻论证的方法和作用。

3.了解文章中出现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学习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建议1.抓住文眼,定好教眼。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性,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意思也可迎刃而解。

2.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结合起来分析,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切实巩固掌握。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1.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通 )虽有槁暴( 通 , 通 )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君子生非异也( 通 )2.一词多义①君子生非异也()②蛟龙生焉( ))②用心一也( )①非利足也( )②金就砺则利(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神明自得( )3.词类活用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 ;下: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 )⑤登高而招(高: )⑥积善成德(善:)4.古今异义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②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③假.舆马者(古义,今义)④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⑤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⑥用.心一也(古义,今义)5.文言句式①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学案1 2 及参考答案

《劝学》学案1 2 及参考答案

包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二学案028编写人:马晓玲审核人:黄丽霞学生班级姓名组别《劝学》【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准确翻译全文。

2.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

掌握古代思想家荀子的论辩技巧。

自主学习一、荀子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

曾游学于齐,在稷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

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

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

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无关。

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自然主宰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

提倡重法、隆礼、尚贤使能。

这些主张是可取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

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荀子文章的特点: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贴,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崐氛雄浑,语言质朴、凝炼。

二、题解《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高中语文:1.1 劝学 教案(2)(鲁人版08版必修1)

高中语文:1.1 劝学 教案(2)(鲁人版08版必修1)

《劝学》教案教学要求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诵读教法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1.1《劝学》教案(鲁人版必修1)

1.1《劝学》教案(鲁人版必修1)

劝学《荀子》【活动内容】1.朗读与背诵比赛。

2.结合注释,疏通文本大意。

3.制作卡片,积累词语。

4.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5.编辑《劝学名言录》。

6.自拟学习格言。

7.搜集赏析学习话题精彩文章,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以学习为话题的诗歌或散文。

【活动过程】〖课前准备〗利用图书和网络资源,搜集古今中外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诗歌文章。

把自认为喜欢的筛选出来,供交流时使用。

〖课内活动〗第一课时(一)朗读文本,把握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教师范读、指导与学生自读相结合)附:朗读的意义:古诗文往往意境深邃,语言精美,声韵和谐,在朗读的过程中心想、口诵、耳听,朗朗书生构筑起相应的语言环境,能有效的培养同学们的语感。

只要按照诗文俯仰起伏,就可进入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中去,从而把握作品基调,领会艺术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朗读的基本要求:读音准确,节奏鲜明,轻重有别,感情真挚。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本大意。

(学生自主活动)(三)制作卡片,积累词语。

(学生自主活动)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于、者、而”3各文言常用虚词,“有、暴、生、揉、知、乎”等通假字。

(四)活动验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木直.中绳日参省..乎己须臾.蟹六跪而二螯.輮.使之然也跂.而望焉金就砺.则利金石可镂.不积跬.步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指出它们与本字之间在读音上有什么关系。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写出句中加点字的古今词义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蟹六跪.而二螯蚓无爪牙..之利4、解释下列多义词(1)青a、青,取之于蓝b、而青于蓝(2)绝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假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乃悟前狼假寐(4)功a、驽马十驾,功在不舍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5)兴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6)疾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疾风知劲草5.下列句子中加线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③寡人之于国也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⑤⑥D.②④⑥第二课时(一)背诵比赛。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1课劝学导学案2 鲁人版必修1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1课劝学导学案2 鲁人版必修1
2.背诵全文。
三、自主探究,教师点拨。
(一)学生齐背一、二、三自然段。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
1.解释加点词语
风雨兴焉而神明自得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ຫໍສະໝຸດ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2.翻译重点句子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A.兰槐B.芷C.滫D.君子、庶人
5.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6.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选出准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题后括号里。
(1)非利足也,而致千里()(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罗敷前致词:使君自有妇()(4)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5)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5.“用”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
①任用;②使用;③采用;④用途、用处;⑤物资、财用;⑥因、由。选出准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题后括号里。
高一语文《劝学》导学案
制作人:
王振红
审核人: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1《劝学》导学案1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1《劝学》导学案1

《劝学》教案问题导学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自主探究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

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文法导析1.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如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经过一定的过程,客观事物可以变化提高。

如第三段中,作者用了四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第四段用十个比喻句分层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2.大量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灵活。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串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上,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请以“学能补拙”为写作中心,用《劝学》第二段的例子作论据,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我们有不少同学,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能做到“积土成山”“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吗?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2)在动物界,人的生存本能可能是最少的,而人类却是最强大的。

其原因就在于人有智慧,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借助别的事物。

但也不能就此引申开去,以为人生如有父母亲戚可以依靠,自己就不必努力了。

高一语文 12(劝学)学案 鲁人教版必修1 学案

高一语文 12(劝学)学案 鲁人教版必修1 学案

1.劝学相关知识精讲1.关于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省临淄县西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

2.关于作品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

生动地论述了学习不可停止的道理,勉励人们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积少成多,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增长知识。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

首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

全段分三层: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 第1课 劝学学案 鲁人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 第1课 劝学学案 鲁人版必修1

劝学勤奋人生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几乎都做着同一件事:天刚放亮,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

这个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著名的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曾经潦倒得连电话费都交不出,电话公司因此掐断了他的电话线。

后来,他成了世界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整天稿约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中储存着,出版社高额的定金就支付给了他。

如今,他算是世界大富翁了,可他的人生仍然是在勤奋地创作中度过的。

斯蒂芬·金的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勤奋。

一年之中,他只有三天时间是例外的,不写作。

这三天是:生日,圣诞节,美国独立日(国庆节)。

勤奋给他带来的好处是:永不枯竭的灵感。

学术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勤奋出灵感。

”斯蒂芬·金和一般的作家不同。

一般的作家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就去干别的事,从不逼自己去写。

但斯蒂芬·金在没有什么可写的情况下,每天也要坚持写五千字。

做一个勤奋的人,阳光每一天的第一个亲吻,肯定先落在勤奋者的脸颊上。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赏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语文ⅰ鲁人版第1课(劝学)教案2(第1课时)

语文ⅰ鲁人版第1课(劝学)教案2(第1课时)

语文ⅰ鲁人版第1课(劝学)教案2(第1课时)教学目的【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存“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表达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能够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二】介绍作者、解题;【三】正字正音;【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鲁人版导学案 必修一 1.1 劝学2

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鲁人版导学案 必修一 1.1 劝学2
熟读课文第4段,思考:
(1)指出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积跬步:用心躁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爪牙之利:
(2)第四段:论述.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二是,三是.(用原文填下列表格)
学习的方
法和态度
比 喻
要____
正面
反面
要____
对比
要____
对比
达标
训练
,
巩固
提升
④故木受绳则直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则知明而行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
想一想,还有哪些关于学习的名句.
问题
展示
,
合作
探究
2、我的困惑:
预习
指导

新课
链接
1、背诵《劝学》全文;
2、完成《劝学》知识点检测。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3、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这两段文字,你认为作者写了哪两类人?
思考:
定语后置句的特征?
知识
梳理
,
归纳
总结
1、“而”用法小结:
B1、翻译下面的句子。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2指出下列虚词“而”的用法和释义:

高中语文劝学 预习案(二)鲁教版必修一

高中语文劝学 预习案(二)鲁教版必修一
⑴一
①用心一也〔 〕
②骐骥一跃〔 〕
③一如既往〔 〕④六王毕,四海一〔Fra bibliotek〕⑵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⑶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②龟玉毁于椟中〔 〕
③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自学感悟〗:
劝学预习案(二)
◇预习目标◇
1、熟读文章第四段,并达到背诵的程度。
2、积累文中的一些一词多义词。
3、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问题引导,自我探究◇
1、文学常识填空
荀子,名,当时人们尊称他为。战国末期思想家,,是先秦学派的集大成者。 著作有。在人性方面,他主X,与该学派另一同时期的著名代表人物的主X正好相反。
2、荀子所处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历史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在社会上,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X,并逐步形成了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述立说,宣扬自己的主X,批判别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自学测试◇
完成下面一词多义。

1.1劝学教案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一).doc

1.1劝学教案第二课时(鲁人版必修一).doc

《劝学》第二课时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2、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议论结构的安排、论证方法的运用。

二、自主学习(答案见课件)1、字词解释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跤___________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 ________ 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O假________________ 舆马者,非足也,而千里;假____________________ 舟楫者,非能 __________ 也,而江河。

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o故不积畦步,五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 ;驾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不舍,金石可o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_______ 食埃土,下饮,用心___________ 也。

蟹六跪血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翻译句子(1)赎风而呼,国成]疾也,而闻者彰,(2)假舟楫者,水也,而绝江河.(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积善成窿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5)禳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曰谖之穴无可葡t者,用心墨也(三、合作探究3、4段都使用了一组比喻句,找出这些比喻句,说说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习的作用:比喻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四、课堂总结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学习的方 法和态度 要积累 正面 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反面 不积鹿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坚持 对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专心 对比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而”字用法归纳
“而”是文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文言虚词,而在《劝学》一篇课文中,出现的频率竟达到16次,将《劝学》一文中“而”的用法加以分析归纳,可以发现这16个“而”都是连词,用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了多种关系。

下面就对《劝学》一文中连词“而”所表示的关系略加归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等。

如: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如: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作为连词,“而”除了可以表示以上六种关系之外,还可以表示假设关系,用于主谓之间,译为“如果”、“假如”等。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另外,在文言中,“而”一般除了作连词外,还可以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如“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或与“已”一起组成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用心爱心专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