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晋魏文学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讲义 (2)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讲义提纲第一编秦汉文学史第一章秦文学第二章伟大的历史家、文学家司马迁和《史记》第三章汉代散文第四章汉代辞赋第五章汉代诗歌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第一章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第二章西晋文学第三章陶渊明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第五章南北朝诗人第六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七章《文心雕龙》和《诗品》第一编秦汉文学史秦汉文学概说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
《诗经·秦风》是产生于秦地的秦族诗歌。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有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上书及刻石文。
两汉王朝共四百余年(前206-220)。
主要的文学成就有:第一,散文成就最高。
汉代散文成就最大的是历史散文。
其次是政论文、说理文。
第二,汉赋是汉代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
第三,诗歌高度发达。
其中包括汉乐府民歌、五言古诗。
第一章秦文学第一节秦地的诗歌和《吕氏春秋》秦族的兴起和尚武精神秦的祖先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是颛顼的远代孙女女修:“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秦族的兴起与畜牧尤其是与“马”有关,可以说是一个马背上兴起的民族。
秦的祖先因善畜牧和驾车而先后被赐姓。
“嬴”氏的来历——大费“赵”氏的来历——造父“秦”的来历——非子秦成为诸侯国——秦襄公说明秦族素来是勇武善战的民族。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秦地的诗歌秦人的尚武精神,在产生于秦地的《诗经·秦风》中得到充分体现。
《秦风》10篇是秦民族最早的诗歌,大概是西周末至春秋时的作品。
《车鄰》、《驷驖》、《小戎》叙车马、狩猎、秦襄公伐戎之事;《无衣》是一首军中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黄鸟》虽非兵戎之诗,但是古代挽歌之祖: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慄。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众多文学体裁和杰出的作家作品。
以下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秦汉文学1、秦代文学秦代由于存在时间较短,加之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文学成就相对较少。
但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散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汉代散文(1)贾谊:其政论散文如《过秦论》,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对秦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
(2)晁错:《论贵粟疏》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重农贵粟的主张。
3、汉代辞赋(1)骚体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为代表,继承了楚辞的抒情传统。
(2)大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力铺陈描绘,展现了大汉帝国的声威。
(3)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语言清新,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4、汉代诗歌(1)乐府民歌:“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来人们把乐府所采集和创作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古诗十九首》:组诗名,出自汉代文人之手,深刻地反映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的追求和幻灭,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二、魏晋文学1、建安文学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文人思想活跃,建安文学呈现出慷慨悲凉的风格。
(1)“三曹”:曹操的诗歌气魄雄伟,悲凉慷慨,如《龟虽寿》《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曹植的作品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如《白马篇》《洛神赋》。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2、正始文学正始时期,政治黑暗,玄学兴起,文学风格趋于隐晦曲折。
代表作家有阮籍和嵇康,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隐晦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忧生之嗟;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表现了他的刚直不阿。
3、两晋文学(1)太康诗风: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追求形式的华美,内容较为空洞。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文言小说、演讲和散文等。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高度成就,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和特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1. 兴起了辞章派文学辞章派是秦汉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之一。
辞章派的代表性作品是《楚辞》和《乐府诗集》。
这些作品以辞章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浓厚的叙事性和抒情性,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
2. 文言小说的兴起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重要时期。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汉演义》和《东汉演义》。
这些小说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背景,运用虚构的情节和对话,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命运,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3. 诗歌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以五言古诗为主,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和《乐府诗集》等,这些作品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新篇章。
4. 辞章文学对后世影响深远辞章文学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其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辞章文学注重情感表达,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了后世文学家的文学表达能力,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1. 陈寿陈寿是魏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三国志》。
《三国志》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描写,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成为中国传统史书的典范。
2.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观沧海》、《短歌行》等。
大学古代文学作业:秦汉魏晋文学史纲要
秦汉魏晋文学史纲要第一编秦汉文学一、秦汉散文(一)秦代散文李斯(?-前208)楚上蔡(今河南上蔡县)。
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李斯流传下来的文章,思想与艺术均好的是《谏逐客书》。
全书从历史经验、现实状况和战略目标等不同角度,运用大量的事实和生动的比喻批驳“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观点。
(二)西汉散文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05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一、秦汉文学概况(前221-190年左右)
1. 秦文学:
(1)李斯
(2)《吕氏春秋》(八览、六论、十二纪)
2. 汉文学:
(1)赋: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淮南小山《招隐士》)散体大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西都赋》、《东都赋》
张衡《西京赋》、《东京赋》)
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2)散文
1. 政论散文:贾谊《过秦论》
晁错《论贵粟疏》、《言兵事疏》
桓宽《盐铁论》
2. 学术著作:张衡《灵宪》、王充《论衡》
3. 历史散文: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3)诗歌
1. 乐府民歌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1。
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
汉代辞赋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秦散文一书一人,一书即《吕氏春秋》,一人即李斯。
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一)吕不韦传奇夏姬(夏太后)华阳夫人秦昭王安国君(孝文王)子楚(襄王)子政(始皇)(邯郸美姬)太后吕不韦(文信侯)(二)《吕氏春秋》1、成书过程及体例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吕不韦也让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
☼是吕不韦依托秦国之势从文化思想上来和诸侯争强的产物,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2、内容“杂家”/新道家/新儒家/阴阳家☼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也逐渐由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3、特色丰富多彩的寓言例如:《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李斯与《谏逐客书》(一)李斯简介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老鼠哲学”赵高太子扶苏胡亥文才高迈而品格不高秦代唯一的作家☺(二)《谏逐客书》解题韩国郑国驱逐客卿奏章(三)《谏逐客书》译释与评点1.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
开头仅有两句话,简洁明快,开门见山,鲜明地亮出观点,而对秦王下逐客令的前后因由一字不提,只对逐客发表看法,这样就除掉了许多枝蔓,为下文的展开提出了一个总纲。
2.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重用客卿的业绩,论述了客卿对秦国的富强、繁荣所作的重大贡献。
3.由历史转入现实。
列举秦王重外物而轻客卿的大量事实,进一步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
4.由论述事实转入论理,从理论上阐述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5.进一步指出驱逐客卿必将导致秦国的灭亡。
总括全文,与开头呼应。
(四)《谏逐客书》内容剖析(写作特点)1.意理高远,事实典型。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编先秦文学公元前5000年——前21世纪:传说时代前21世纪——前17世纪:夏朝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朝前11世纪——前256年:周朝其中:前11世纪——前770年:西周前770年——前256年:东周其中:前770年——前476年:春秋前475年——前220年:战国时代特征商朝:鬼神崇拜的时代周朝:理性时代。
敬礼重德。
“郁郁乎文哉”,中和之美。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春秋:和谐典雅,温柔敦厚战国:纵横捭阖,富于激情,尖锐深刻第一章神话创世神话:盘古(课本35页)始祖神话:女娲(课本36页),简狄,姜嫄洪水神话:大禹战争神话:炎黄之争,蚩尤(课本38页)共工(课本42页)发明神话:神农氏,有巢氏,轩辕氏自然神话:夸父逐日(课本39页),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神话的意义凝聚先民:共同的图腾,共同的信仰和祖先崇拜曲折地反映历史文艺的起源意义:诗乐舞合一,巫术祭祀仪式(屈原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红楼梦》,孙悟空,铜头铁臂,聊斋中的鬼狐,《封神演义》,《镜花缘》第二章《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因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收集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十五国风,涉及到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今文三家诗:鲁、齐、韩;古文:毛诗第一节《诗经》的内容风雅颂:“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反映婚姻爱情、如:周南·关雎、周南·桃夭、郑风·子矜、召南·摽有梅、鄘风·氓表现战争徭役、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唐风·无衣、咏叹农业生产、《豳风·七月》表现日常生活(燕飨)、小雅·鹿鸣、唐风·蟋蟀抨击现实政治、王风·黍离、小雅·雨无正叙述部族历史、大雅·生民、祭祀时祈福禳灾、国风·麟之趾一、赋比兴郑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大二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第二编秦汉文学
极端严酷的专制主义文化政策,阻碍了文化学术 的发展,兼之它统治时间很短,因此,在文学上无甚 成就。
秦代有作品传世并较有成就的作家只有李斯一 人。李斯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散文家,《谏逐 客书》是其代表作。
焚书坑儒
博士淳于越:“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 非所闻也。”
李斯:“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 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三代之 事,何足法也!”
二、李斯
(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 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 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 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 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 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 阻止,为秦王嬴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 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 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 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 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 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 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 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 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 三族。
1秦汉魏晋文学
二、秦汉文学秦汉文学指的是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封建帝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但严酷的专制政治统治使之很快走向了灭亡(仅15年)。
秦在文化上推行的也是极端专制政策,以吏为师,焚书坑儒,使秦代学术文化一派凋零,文学几乎没什么成就。
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汉代文学包括西汉、东汉两个历史阶段近四百年的发展史。
在这一时期从文体看,主要有赋、散文和诗歌。
(一)汉赋赋形成于战国后期,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
就基本性质言,它是一种以韵语为主、韵散兼用的介于诗和文之间的文体。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与言志的小赋。
1、骚体赋从汉高祖刘邦建汉至汉武帝初年(公元前206—前104年),是汉赋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
这时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鵩鸟赋》。
贾谊之后的枚乘的《七发》以主客问答形式开启了汉代大赋。
2、散体大赋从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共约200多年时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
这一时期最具汉赋特征的散体大赋开始流行。
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
《子虚》、《上林》两赋是他的著名的代表作。
这两篇以游猎为题材,歌颂大一统汉帝国的权势和汉天子的尊严。
司马相如的这两篇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至此汉大赋的体制基本确定。
西汉末年到东汉初期的汉赋作家主要有班固、张衡和扬雄。
班固《两都赋》是其代表作。
张衡以《二京赋》最负盛名。
扬雄前期的大赋《甘泉赋》、《校猎赋》;后期的小赋《酒赋》、《解嘲》等文辞流丽,铺陈有度。
3、抒情言志的小赋东汉中叶以后是大赋衰微期。
这一时期抒情小赋勃兴,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这一转变。
其后,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是其代表。
秦汉魏晋文学史纲要
秦汉魏晋文学史纲要朱文姬08021218一、秦文学先秦文学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
1)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诗经》《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
是中国几千年来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孔子在《论语》里也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说法,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此后,它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
《诗经》的表现手法:一、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二: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3)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个部分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秦汉晋魏文学史
秦汉晋魏文学史纲要先秦: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前221)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
它处于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一)上古文学上古文学指的是原始时代的文学,它包括上古歌谣和神话。
二者都是先民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时创作的,在其产生和早期传播中都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到了文字时代才逐步予以录载。
●上古歌谣——最早的诗歌,具有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语言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四大艺术特征。
分类: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作品:《侯人歌》、《弹歌》等●古代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的几大特色。
现存的中国上古神话资料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庄子》等几部不同类型的著作中。
分类:开辟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著名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二)《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先秦时代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称为“三百篇”。
《诗经》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各篇都是合乐的。
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淮南子》是刘安召集 门客编纂的,共21篇,原 名《淮南鸿烈》。内容以 黄老道家为主,夹杂孔、 墨、申、韩的思想,是汉 初黄老思想的继续。其中 的历史、神话、传说、故 事很有文学性。
桓宽的代表作品是《盐铁论》。《盐铁 论》是桓宽根据汉昭帝时关于盐铁会议的 辩论,而整理成的论文集。
刘向的著作有《说苑》、《新序》等,有 很多类似小说性质的作品,文章篇幅短小, 叙事生动,开《世说新语》类小说的先河。
➢ 另一类是写文人士子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充满 了感伤情调。这类作品深刻再现了汉末社会思想大 转变时期,文人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 痛苦。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 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寓景于 情,两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 水乳交融的境界。
▪ 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语 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汉书·艺文志》引刘向语:“不 歌而颂谓之赋”
▪ 赋的来源
▪ 赋的概念
▪ 汉代辞赋的
发展演变历程
▪ 骚体赋的特征:在内容上
继承《楚辞》“怨刺”的传统, 抒写贤人失志,忠奸不分, 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情;在形 式上弃散用整,句式整齐, 通篇用韵,并且用带“兮” 的句子,大抵保持了《楚辞》 于整饬(chì)中见变化,情与 辞相宛转的特点。在表现手 法上,它尚铺陈,同时又借 用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比 兴手法。
第三节 曹植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人。字子建。曾封为陈
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 存最多,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钟嵘《诗品》称之为“建 安之杰”。曹植的生平经历与创作道路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 后两期。曹植前期生活总的来说是得意安定的。由于天资聪慧, 少怀大志,被曹操认为是“儿中最可定大事”者,差点被被立为 太子。但曹植诗人气质太浓,“任性而行,不自雕励”(《三国 志·陈思王传》)。建安25年,曹丕即位,自此曹植也就开始了 他艰难坎坷的后期生活曹丕死,明帝曹睿即位之后,曹植的处境 有所改变,他一度焕发希望,上表请求自试,显得非常天真,表 现出了他热情外向、虑事不深的性格特点,实质上曹植仍在被猜 忌之列,行动依旧受到严格限制,终不为所用。后期的曹植名为 王侯,实类囚徒,生命始终处于抑郁忧惧之中。于太和六年,抑 郁而终,年仅41岁。 。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完整版pt
33
• 艺术特点:
1、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大量采用排比句、对偶句,句式具 有对称美,音调具有节奏美;
3、词采富丽,音韵铿锵,句子长短错 落,从而形成一种不可遏止的气势。
完整版pt
34
第二节 两汉史传文
一、司马迁《史记》
•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 陕西韩城人。
• 第二层( 2—10) :记述了李广三次 与匈奴交战的情况,突出表现了他精
于骑射、武艺超群、勇敢机智、胆识 过人的性格特征。
完整版pt
43
• 第一战:上郡遭遇战。李广射死二人, 活捉一人,表现了李广射技的高超。 面对几千敌人,临阵不乱,料敌如神, 指挥若定,表现了李广非凡的智慧和 过人的胆识。
完整版pt
如《饮马长城窟行》
完整版pt
20
4、从表现手法上看,汉乐府民歌善于 运用比兴和铺陈手法,善于通过人物 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语 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如《陌上桑》
完整版pt
21
第二节 文人五言诗
• 五言诗产生于民间歌谣。 • 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 (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是张衡的《四愁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完整版pt
31
二、奏议之文
• 李斯《谏逐客书》、《狱中上书》
• (《谏逐客书》最精彩的是中间一段: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 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 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辞采华美,排比 铺张,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汉代辞赋 之丽,可谓骈体之祖。)
第二讲 秦汉文学
完整版pt
1
• 秦朝(前221—前207): • 共14年。 1、嬴政(前247—前210) 2、胡亥(前209—前207)
秦汉魏晋文学史纲要
秦汉魏晋文学史纲要一秦汉文学史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统一,实现了对全中国的统治,进而又采取许多措施巩固其发展,在文学上“书同文”,实行“焚书坑儒”的野蛮举措,予文化以严重的摧残,对思想和文学艺术更是沉重的打击。
鲁迅说:“由现存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现存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上书谏逐客》、《上书对二世》等四五篇,这些散文论据充分,说理周密,文中多用排句、对偶,后世尊称它为“骈体初祖”。
汉代文学继承了《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的传统,鲜明地反映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要求。
汉代文学的独特贡献是开拓了辞赋、史传、乐府诗等新的文学领域。
秦汉词赋散文汉代诗歌(一)秦汉词赋秦与西汉前期词赋1贾谊:西汉第一位重要的词赋家,“骚体赋”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吊屈原赋》他认为自己政治上的遭遇同屈原相似,因而赋中不但慨叹屈原生前的不幸,对他寄以极大的同情;同时,也以屈原坎坷的一生作自喻,揭露了统治者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的不平和不甘屈服的心情。
既是吊古,也是伤今。
《�f鸟赋》的文句除去语气词“兮”字,基本都是整齐的四言句,这也逐渐脱离了楚辞的风格。
2 枚乘:西汉时期最重要的词赋家。
代表作:《七发》,《七发》在多方面奠定了汉赋的基础,所铺陈的内容,也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的题材。
司马相如与西汉中期词赋1司马相如:汉赋重要代表作家。
代表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子虚赋》《天子游猎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等名篇。
《子虚赋》与《上林赋》被称为两赋,二赋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极度的铺张扬厉,这也反映着时代的精神。
显示了汉武帝时代物质财富的高度增长。
而《哀二世赋》《长门赋》均属抒情之作,体现出司马相如在词赋写作方面的多种风格和多样才能。
2 王褒:王褒是汉宣帝时最著名的辞赋家代表作:《洞箫赋》,在题材上开了后世的咏物赋和音乐赋的先河,在文句方面虽多用骚体句,但每杂以骈偶句式,这也首开词赋骈偶化的端绪。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论述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论述题1试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开;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结合作品进行论述)2试论曹植诗歌的风格及其成因。
曹植诗歌的风格,《诗品》评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前期创作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壮,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这种风格的形成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
3前人评价司马迁有“爱奇”倾向,请结合《史记》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司马迁的“爱奇”,既有神奇鬼怪之事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对特异性人物的推崇与偏爱。
建功立业、隐忍就功名、悲剧人物、游侠刺客等。
体现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寄托自己的理想,体现褒贬倾向。
使《史记》文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史记》的文学成就答:《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作品。
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
《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其中有特色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
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
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
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
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
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如写刘邦,刘邦本传《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见于其它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中。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文学 (2)
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
沈约——理论贡献最大 谢朓——创作成就最高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 可说是家喻户晓。司马相如 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 家。早年家贫,并不得志, 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 令王吉家里。卓文君,是
汉代临邛(今之邛崃)大
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 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 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亦非凡。 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 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
三、两汉乐府诗及东汉文人诗
1、两汉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后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辉煌的 里程碑。
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代表作:《上邪》《孤儿行》《妇病行》《东门行》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乐府诗中最优秀的 作品,古代叙事诗的代表作。
意义:实现了从四言诗向五言诗和杂言诗的过渡。
——《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青青河畔草》
四、魏晋南北朝诗歌
1、建安文学 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后的文学创作,以曹操、 曹丕、曹植三父子为中心。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 山水诗。
曹丕《典论·论文》——我国文学批判史上第一篇专门性 的论著。
曹植——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街市上开了一个酒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从此而来。
西汉时期 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刘歆
3、东汉时期
班固——《两都赋》——奠定了他在辞赋史上的地位, 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张衡——《归田赋》——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 园隐居乐趣的作品,为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进一步发展 奠定了基础。
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间及分期
2
2、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昌盛,出现 了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 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等几个 大的文学阶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界的特点是:儒 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 行。
8
这一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 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 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钟重 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 是相违背的。
9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 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 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 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 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 秦,此所谓借寇兵而基盗粮者也。
这一段进行对比分析,说明接纳客卿和驱 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10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 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 也。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说明驱逐客卿将 使秦国危亡。
11
6
这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 错误的。并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成就帝 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具有不可磨灭的功 绩。
7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 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 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 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 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 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 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 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 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 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 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简单纲要
秦汉文学一、秦汉时期的社会和文学(一)社会历史概况1、秦王朝的统治与文化专制秦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以维护中央集权。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集权意识走向极端的结果,是严酷的文化专制。
焚书坑儒。
2、统一的汉王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西汉经济文化的繁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末年农民起义,东汉政权建立;今古文经学之争;汉末统治危机,社会动荡。
(二)文学概况秦代的《长城歌》,杨泉《物理论》:“秦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李斯的散文。
《谏逐客书》等政论文、刻石文。
汉代的乐府民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在其影响下,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创作得到高度发展。
赋是汉代重要的文学样式。
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在汉代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代表传记文学高峰的《史记》、《汉书》等其他散文。
二、秦及西汉散文(一)《吕氏春秋》1、概况:《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其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共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现今存160篇)。
《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
在该书所取的各家学说中,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更多些,其预示了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2、艺术特点:(1)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2)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寓言;(3)具有自己特色,引用寓言来进行论证。
(二)李斯及其《谏逐客书》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游说秦国献统一之计,拜为客卿。
其《谏逐客书》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辞赋之丽。
(三)贾谊及其政论文贾谊(前200-前168),将汉代政论文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晋文学史纲要先:先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统一(前221)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
它处于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一)上古文学上古文学指的是原始时代的文学,它包括上古歌谣和神话。
二者都是先民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时创作的,在其产生和早期传播中都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到了文字时代才逐步予以录载。
●上古歌谣——最早的诗歌,具有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语言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四大艺术特征。
分类: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作品:《侯人歌》、《弹歌》等●古代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的几大特色。
现存的中国上古神话资料主要见于《山海经》、《子》、《楚辞》、《庄子》等几部不同类型的著作中。
分类:开辟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著名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
(二)《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先时代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称为“三百篇”。
《诗经》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各篇都是合乐的。
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全书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齐》、《》、《唐》、《》、《》、《桧》、《》、《豳》十五《国风》,共160篇。
《风》诗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其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远及长江、汉水流域。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颂》多是颂德之作,主要产生在王都,作者多是上层人物。
分类:婚恋诗——《周南•关雎》、《风•蒹葭》、《邶风•谷风》、《卫风•氓》农事诗——《臣工》、《载芟》、《良耜》、《噫嘻》、《周南•芣苡》、《豳风•七月》征役诗——《豳风•东山》《小雅•何草不黄》《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颂歌——《周颂•维天之命》《商颂•殷武》《小雅•鹿鸣》、《小雅•南有嘉鱼》怨刺诗——《大雅•荡》《小雅•正月》《大雅•民劳》《风•硕鼠》《风•伐檀》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绵》、《皇矣》、《大明》,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史迹,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三)楚辞“楚辞”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也叫骚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小山、庄忌、朔、王褒、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
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
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彩,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作品:《离骚》、《九歌》、《招魂》、《天问》、《九章》、《卜居》、《哀郢》、《怀沙》等。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余句,为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它作于诗人放逐汉北时,是他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
全诗分三部分:(一)从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抒写诗人的身世抱负、忠而被疏的痛苦心情和坚持理想、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着重对往事的追溯;(二)从“女嬃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以女嬃詈原、辞于舜、上叩帝阍、历访神妃的情节,来表现诗人理想破灭的苦闷和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执着,着重于幻想的驰骋;(三)从“索藑茅以筳篿兮”到结尾,在现实与幻想的结合中,以问卜灵氛、决疑巫咸、决计远行、神游西天的情节,展示诗人去留的复杂矛盾心理。
《离骚》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
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
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其四,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
其五,创造出了新的诗体形式。
宋玉,又名子渊,相传是屈原的学生。
汉族,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
好辞赋,为战国后期楚国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作品:《九辩》——揭露批判了楚国政治情状和对个人失意的不满,借悲秋抒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呈现出一个清高自守、坎坷不遇、憔悴自怜的才士形象。
其他:《风赋》、《高堂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对楚王问》等(四)先散文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的散文,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尚书》——“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和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作品:《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记述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大事。
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双目失明。
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作品:《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向的散文主要是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作品:《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与《左传》、《国语》等著作相比,它更加活泼富有生气,更富于文采,更善于描写人物,是中国文学史的发展。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和哲学观点。
先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先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先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老子》、《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墨子》——为墨子及其弟子、后学所著,容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
书中出现了以前没有的系统性的论辩容,如主“兼爱”,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出发的亲疏尊卑之分;提出“非攻”,反对各国之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要求“节葬”、“节用”,反对奢华的生活方式和礼乐制度。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孟子》——归属于语录体,但与《论语》实有根本不同。
孟子本人直接参与了编撰,在书中系统地表述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孟子》散文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孟子》的文学性,表现在善于运用比喻、寓言,借助形象帮助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