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事业单位改革知识及情况

合集下载

201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201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最新】201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汇总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事业单位改革这五年

事业单位改革这五年

事业单位改革这五年作者:刘德庆来源:《机构与行政》2017年第09期唯其艰难,方显勇毅;唯其笃行,弥足珍贵。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中央部署要求,把事业单位改革作为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事业单位各项改革全面发力,关键领域重点突破,取得了积极成效。

扬帆:搭建事业单位改革四梁八柱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即中发〔2011〕5号文件,标志着全国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拉开了序幕。

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充实调整省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任副组长,机构编制、组织、宣传、教育、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卫生、国资、机关事务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进一步加强改革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严格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紧密联系本省实际,夯基筑台、立柱架梁,研究确立改革政策框架。

2011年8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中发〔2011〕5号文件精神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2014年又印发了《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以及《关于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改革配套文件,涵盖事业单位分类、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法人治理结构、绩效考核、财政政策、经营类单位转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党的建设等10个方面,形成了事业单位改革“1+10”的政策框架体系。

这些配套文件对事业单位类别划分以及分类后针对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都作了整体安排,既符合中央改革精神、又切合山东省情。

作为省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省事改办积极发挥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职能,成立专门工作班子,组织开展核查、清理规范和分类工作;每年印发重点任务分工,部署改革任务,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小议2011年事业单位改革

小议2011年事业单位改革

小议2011年事业单位改革【摘要】2011年事业单位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毫无疑问,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项惠民工程,改革之后的事业单位公益性质将更加清晰和突显,真正贯彻事业单位造福民众的宗旨。

但是,在改革之中,我们却不能忽略各种阻碍改革进行的障碍。

要想改革能顺利完成,这些障碍都需要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去解决。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问题一、透析2011年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作为21世纪“润物细无声”的代名词,在2011年进行了深化改革。

也许出人意料,但却势在必行,众望所归。

改革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首先,从事业单位的性质来说,它作为公益性质的组织,要求其时刻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因此,事业单位改革正是与公众利益保持一致的途径。

其次,从事业单位的现状看来,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

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

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有的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

因此事业单位的改革应运而生。

改革的中心内容。

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这次改革预计到2015年时完成事业单位的分类,到2020年的时候,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按照社会功能,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就是将承担行政职能的变为行政机构;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转为企业;保留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总而言之,改革之后的事业单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和市场职能,而是以公益属性为主导。

但不仅仅于此,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也被划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

事业单位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事业单位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 第一,政府充当着事业举办者或所有者、事业行政管理者、事 业经营者或运行管理者等多种角色。
▪ 第二,政事不分。 ▪ 第三,部门所有,条块分割。 ▪ 第四,事业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采取行政指令的方式来管理各
类事业单位。 ▪ 第五,事业运行非法制化。 ▪ 第六,事业单位的官僚化。
6
2.主体单一化
❖ 国家成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唯一举 办主体。
事业单位改革的回顾及前改革的回顾及前瞻
一、复杂多样的事业单位
演示结构
二、传统事业单位管理的特征 三、事业单位改革的历程
四、六大改革措施
五、深化事业改革的政策选择
2
一、复杂多样的事业单位
❖ 事业单位的定义:
▪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 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 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3
2.事业单位成份复杂
分布广、规模大
.广泛地分布在我国 教科文卫体等12大 行业,100多个小的 类别中。 全国共有事业单位 126万个,从业人 员2900多万人。
成份复杂
一是直接承担政府 行政职能 .二是承担公共事业 发展职能 三是承担着中介沟 通职能 四是领取企业法人 营业执照的事业单 位位
界限不明
12大改革措施1扩大自主权扩大自主权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放权搞活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放权搞活2改变财政供给模式创收让利免税改变财政供给模式创收让利免税3引进竞争机制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推动人事制度改革4改变服务面向转变经营机制开放协作联改变服务面向转变经营机制开放协作联合合5提倡社会事业社会办打破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格提倡社会事业社会办打破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局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6重视公共事业领域的法制建设重视公共事业领域的法制建设把事业单位改革和把事业单位改革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管理纳入法

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之路回顾

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之路回顾

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之路回顾北京大学博士吴昊无锡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站在2011年这个最新的时间点上回望过去,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之路,从宏观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探索阶段,事业单位改革步伐较慢,只是为配合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而开展;第二阶段以1996年国家发布《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为标志,正式从国家层面提出“要把事业机构改革提到重要的日程”,事业单位改革由被动变主动;第三阶段以2006年《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颁布为标志,从此,“分类改革”正式被确立为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方向,并延续至今。

第一阶段初步的探索这个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5年,其特点是事业单位改革依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进行,其独立性不强,而且改革的步伐较慢,领域也较狭窄。

国家在这一阶段,除了1993年启动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以外,基本上没有出台较有影响力的改革措施、政策文件,无锡市的事业单位改革在这一时期也显得风平浪静、波澜不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最大的变革莫过于传统的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并迅速繁荣起来。

无数的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一些传统的老国有企业也纷纷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对所有制形式、管理方式等进行革新改造;另一个主要变革发生在行政管理领域:1982年的改革着重于精简机构,明确行政、事业、企业的关系,1988年的改革提出了“转变职能”这个关键,1993年的改革则要求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对综合经济领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撤并……而正如在上一期《事业单位的产生和改革动因》一文中所提到的,我国事业单位的一大特点,就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企业构成社会三大系统”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管理体制上,绝大多数事业单位依附党政机关”,因此,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改革很快就波及到了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

一、政策依据指导文件:2011年3月23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文件)。

二、涉及人员全国126万个事业单位,其中,有3000万名正式职工,900万名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三、时间表2011——2015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四、改革目的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

五、基本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

注意把握节奏,加强统筹协调,做到条块结合、上下结合。

不同社会功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事业单位改革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

六、基本思路按照社会功能,现有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推向市场;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系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通过分类改革,最终“甩掉两头”“(即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留下中间(中坚)”。

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中坚),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织支撑,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力军,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

七、公益分类留下的“中坚”,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划为两类,即公益一类、公益二类。

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历史进程2011年11月26日 08:31:59来源:新华时政新华微博【字号:大中小】【打印】我国主要有四类事业单位涉及改革我国共有事业单位130万个,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

无论是机构数还是从业人员数,都是仅次于企业的第二大法人组织。

在这些事业单位中,人数最多的是教育、卫生、文化、科研系统。

教育事业单位48万个,人员1400万,约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50%;卫生事业单位10万个,人员400万,约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15%;文化事业单位8万个,人员150万,约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4%;科研事业单位8000多个,人员69万,约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2.4%。

教育事业单位改革1998年,对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全部211所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普通高校除两个暂由国家局管理外,其余91所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除几所由中央财政负担的成人高校就地并入普通高校或改制为培训教育机构外,其余72所成人高校,与46所中专和技校一起,由部门管理转为地方管理。

1999年1月,5个军工总公司所属400多所学校的管理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2000年2月,国务院其他部门所属161所高校和617所成人高校、中专和技校的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又进行了调整。

至此,初步建立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高校管理体制。

2000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实行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将高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成建制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形成规模经营,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

2002年,将农村中小学上收到县集中管理,撤销乡镇政府设立的专门教育管理机构,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将农民办教育变为县以上政府办教育。

同时,制定了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按照标准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辞退代课教师。

事业单位2011年年度总结

事业单位2011年年度总结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1年年度总结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市局的指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年初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以“两创一争”(创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区级文明单位、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为载体,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监管、执法为民的工作理念。

在机构改革过渡期内,本着“强素质,树形象,建队伍”的工作思路,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配合区卫生监督所联合执法,确保辖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现将今年以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工作开展情况(一)明确目标,积极配合区卫生部门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以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为载体,结合全市开展的“餐饮服务整顿年”活动,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保障辖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

1、针对曝光的“化学火锅"、“地沟油”、“一滴香"、“问题奶粉"等问题,组织开展了春节期间食品安全专项整顿月活动,根据辖区群众节日活动的安排,对宾馆饭店、酒楼、庙会、集会、农家乐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开展重点监督检查。

3月份开展了餐饮服务单位购进生鲜肉专项整治,重点检查食品采购进货验收、索证索票和台账规范情况,对餐饮单位的生肉制品进行监督抽查,共检查餐饮业单位368家,未发现异常猪肉。

2、开展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工作。

一是在辖区餐饮服务经营单位、学校食堂、职工食堂、社区、行政村等显著位置张贴《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的公告》500张.二是在餐饮单位就餐场所显著位置张贴了《公开承诺书》、《食品中可能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及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宣传画等500套,引导公众开展共同监督,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作用.三是要求辖区内20家自制火锅底料、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的餐饮单位,将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单上予以公示.四是要求辖区368家餐饮服务单位将食品添加剂“五专”(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人保存)制度落实到位,进一步提升了餐饮单位防范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能力和责任意识。

2011年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解

2011年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解

解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解读作者孙斌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后称《试点方案》)适用的对象及条件?解读:根据国发[2008]10号文规定,《试点方案》在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浙江省、山西省试点。

这些城市在进行试点之前,必须先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确定具体适用的事业单位后才能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从现已公布的《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内容来看,现行的事业单位主要分为三类:1、行政类事业单位;2、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3、公益类事业单位。

其中只有公益类事业单位才是《试点方案》适用的对象,其它两类事业单位前者要撤销与国家机关合并,后者则进行事业单位改制成为企业。

2、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制成为企业后,改制前已退休人员在社保机构如何领取养老金?解读: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实质上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根据国发[1997]26号文规定: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入社保后,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同时实行养老金调整办法。

简单地说改制前如果某退休人员的退休工资是两仟元,事业单位改制进入社保后从第一个月起其养老金的标准不得低于两仟元,并在今后按照社保的规定调整养老金,不再执行事业单位增加退休工资的规定。

国发[1997]26号文规定不仅适用于《试点方案》的城市,且在全国范围内均适用。

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如何缴纳?缴纳工资基数有无限制?解读: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

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

缴纳工资基数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缴纳工资基数最高不得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00%。

在国务院没有下达新的文件之前,缴费工资基数根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规定按照个人工资总额确定。

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1]37号之8)

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1]37号之8)

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现就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适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起机制健全、关系合理、调控有力、秩序规范的管理运行体系,促进事业单位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基本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探索事业单位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途径,使工作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坚持改革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相结合,严肃分配纪律,逐步建立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明确地方和部门的工资管理职责,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促进形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之间的工资分配关系;着眼社会收入分配全局,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相适应,统筹兼顾,妥善处理与相关群体的利益关系,慎稳推进改革。

二、结合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实施绩效工资(一)认真做好清理核查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工作。

全面清理核查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项目外自行发放的津贴补贴和奖金,摸清收入来源、支出去向、账户情况和实际发放水平,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规的项目。

对清理核查后的津贴补贴进行适当归并,作为规范后的津贴补贴纳入绩效工资。

(二)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

各地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财力状况、物价消费水平、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公务员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本地绩效工资总体水平。

根据合理调控事业单位收入水平差距的需要,确定当地事业单位本年度绩效工资水平控制线,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原则上不得高于控制线。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大事记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大事记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大事记1992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

199310月1日起,事业单位实行工资制度改革。

1996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要把事业机构改革提到重要的日程”,并且对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的方向再一次做了明确规定,特别是提出了“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分类进行改革”的初步设想,“对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性质应为企业,但现在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单位,原则上应改为企业”。

1998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2号发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08月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形成符合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建立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为此,要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

20012001年,中央编制办公室专门组织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分类管理调研组”,设计出新的分类体系:一类是承担政府行政行为或为政府行政行为提供保障事务职能的单位(可称为行政保障类);二类为承担国家交办的发展公益事业或准公益事业、基础性任务,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单位(可称为公益类);三类为从事有偿性经营服务、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单位(可称为经营类)。

2002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明确了聘用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提出“事业单位除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以及转制为企业的以外,都要逐步试行人员聘用制度。

”2004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1 号正式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决定》。

20054月中编办下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第一篇: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摘要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是一个难题。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进步明显,但由于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如今仍有很多事业单位不能适应改革形势。

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可以分为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和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的改革要以此为依据,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业搞好分类改革,内外结合,推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事业单位;行政职能;生产经营;公益服务;改革前言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特有的组织部门,是我国全面建设的重要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事业单位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事业单位的改革已成为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十六大以来,各地区积极在教育、卫生等方面进行改革,成功的经验很多,但仍旧存在事业单位定位不准,结构不合理和服务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一)事业单位的概念界定“事业单位”这个概念是我国建国以后才产生的,在《宪法》和《民法通则》中都有明确规定,既是我国的六大类组织中的一员,也是四类法人的代表之一。

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表述也在不断地改变。

如1963年的《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中定义:“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

1965年,《国家编制委员会关于划分国家机关、事业、企业编制界限的意见》中指出:“凡是直接从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文化生活等服务活动,产生的价值不能用货币表现,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单位,列为国家事业单位编制。

”1984年,《关于国务院各部门直属单位事业编制管理实行办法》规定:“凡是为国家创造或者改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服务活动,不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的单位,可定为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

”1990年,《关于在劳动计划统计中划分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暂行规定》中论述的为:“从事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以及为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和单位素质服务的机构。

2.7事业单位的改革历程(上)

2.7事业单位的改革历程(上)

改革前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高度行政化和国家统包的管理体制
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与计划经济体
制相适应。

PART 01改革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征
改革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征
只有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从事生产性收入的活动才是经济活动;事业活动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也不能取得生产性收入。

非经济性事业单位活动被排斥在经济活动之外。

国有化国家是举办事业单位的唯一主体。

国家:包办了非经济领域的所有社会事务
改革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征非经济性事业单位活动被排斥在经济活动之外。

国有化国家是举办事业单位的唯一主体。

行政化政府直接举办各项事业,同时由国家财政提供各项事业经费。

设立事业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权
•经营权经
费预算
得不到
法律保

国家“包办”事业的弊端
加重了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投入的
使用效率。

实质:
用行政手段配置事业资源以及事业
资源的无偿使用。

结果:
事业单位的福利化。

公共事业管理学
事业单位行政化使事业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物
01
弊端泯灭了事业单位发展的内生动力,出现所谓事业单位越办越“死”的现象
02
弊端混淆了政府和事业单位各自的职能界限,泛化了事业职能,也泛化了政府的行政职能,出现所谓政事不分和事业单位行政化的现象。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相关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相关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相关改革发展历程作者:俞贺楠来源:《人事天地》2015年第04期一、事业单位概念界定事业单位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社会组织。

关于事业单位的界定,可追溯到建国初期对事业单位的表述及具体提法。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关于1954年国家决算和1955年国家预算的报告》中,首次使用了“事业单位”一词,此后,事业单位的概念得到普遍使用。

1963年,国家编制委员会《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中对事业单位的定义是:“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

1965年,国家编制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划分国家机关、事业、企业编制界限的意见》(草案)中对事业单位作出了如下表述:“凡是直接从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文化生活等服务活动,产生的价值不能用货币表现,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单位,列为国家事业单位编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关于事业单位的界定也处于不断发展中,1998 年《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2004年修订)中具体规定为:“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我国《宪法》《民法通则》都明确将事业单位划归为社会组织。

学术界对“事业单位”概念的界定和认识尚不统一,具体包括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成思危主编的《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中把事业单位定义为:“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各级政府、企业法人、社团法人或公民个人出资以及上述法人和自然人的某种合资形式依法举办的,依法自主运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独立法人。

”①黄恒学在《中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把事业单位定义为:“特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实行经济核算,提供非物质生产和劳动服务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的单位,例如学校、医院、研究机构等。

2011事业单位改革问答

2011事业单位改革问答

[吴江]:好的,谢谢各位网友!我期待与大家再次相聚在强国论坛,再见![15:31][主持人]:感谢吴院长今天来强国论坛做客,我想网友的热情已经从如此众多的尖锐问题中体现。

同样,吴院长的善意也从知无不言中得到最好的展示。

在此,我仅代表全体强坛网友向您表示感谢与敬意,期待您的再次光临![15:31][吴江]:对。

这个可能问得很有意思。

我是想这是两回事。

中国的信心在企业,中国发展的希望在企业。

我们“十二五”也好,我们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也好,我们的主力军在企业,今天我们的年轻人也好,今天我们事业单位改革也好,我们把我们的企业做大、把我们的企业做强,应该说是我们的强国之本,一个国家强不强不是看它的政府,是看它的企业。

所以我们现在说,现在我们确实有国考热,因为大家都参加公务员考试,实际上有一定的误解,甚至也有一些误导,大家都想稳定。

我们想,国家的强盛不是靠我们年轻人的职业稳定就能稳定的,要靠我们的闯劲,要靠我们的创新,只能说公务员的岗位是给那些适合于做公务员的,有些人适合,有些人不一定适合,所以一定要根据自己适合不适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差异的。

根据每一个人的特点来选择他的职业,我想绝大多数人我们最后选择在企业上应该是最有前途的。

当然了,我们说公务员不是没有前途,但是公务员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岗位,是一个服务性的岗位,公务员拿多少钱啊?一个月就是拿着基本的生活保障费用。

所以我们说不是做公务员最优越,今后我们从世界范围内发展也是如此,公务员不是最优越的,公务员只是在世界的平均线上,我们现在有很多是在教育上等社会上的倾向有一定的误导,还有一些误解,我认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只能有利于我们事业的发展,而不是说事业单位改革的结果是大家都考公务员去了,不会的,没有实践能够证明这一点。

[15:30][网友小小教书匠]:请问吴院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后变成了企业,公务员的优越性就更凸显了,是不是从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刺激了的考公务员热?[15:27][吴江]:我想我们很多经验还是来自于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很多单位其实这些年都创造了很多新鲜经验,局部的经验是很成功的,包括我们中科院,包括我们很多医院改革,包括我们的科研机构、我们的体育,比如说俱乐部这些。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剖析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剖析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剖析姓名:XXX专业:行政管理学号:2011XXXXXXXXX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剖析摘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事业单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为了与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相适应,事业单位经历着改革发展的过程。

在积极推进行业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2000年以来,部分地区自下而上探索开展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在总结地方和行业事业单位改革做法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部署。

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引起大众的关注。

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优点阻力与障碍一、事业单位的定义及分类改革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我国的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教科文卫,以及新闻出版、体育、环境监测、城市建设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机关的附属机构和法律服务所等。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指将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二、分类的优点分类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成功的基础。

分类改革是指将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三个类别,即“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根据《指导意见》,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合理、科学的划分事业单位,明确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使事业单位重回公益性的轨道,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

事业分类改革的优点,下面主要从事业单位分类的三个类别进行剖析。

行政类事业单位的改革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下,各类事业组织均由政府或政府部门设立,政府机关通过各种权力,运用多种方式直接领导、管理、控制事业单位,以致事业单位丧失自身特性、自主性,依附于政府及政府各个部门[1]。

事业单位改革进展历程

事业单位改革进展历程

⽬前,我国有事业单位111万个,涉及教科⽂卫、农林⽔、⼴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事业编制3153万⼈。

1989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若⼲规定》明确事业单位实⾏全额拨款、差额拨款、⾃收⾃⽀“三种预算管理⽅式”,其⽐例⼤致保持在60%、20%、20%。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于2012年4⽉公开发布,明确要求事业单位改⾰“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政职能、从事⽣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公益⼀类、公益⼆类)。

改⾰开放⾄今,我国事业单位改⾰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第⼀阶段(1978~2001):1978年《⼈民⽇报》等报刊提出事业单位进⾏“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这拉开了我国事业单位改⾰的序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开始系统展开。

1985年国家连续出台了事业体制改⾰相关政策:3⽉出台《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的决定》,4⽉出台《关于卫⽣⼯作改⾰若⼲政策问题的报告》,5⽉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的决定》《关于艺术表演团体改⾰的意见》。

1996年出台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若⼲问题的意见》。

其中,科学技术领域改⾰在这⼀阶段处于改⾰前列。

1992年,原国家科委等部委印发《关于分流⼈才、调整结构、进⼀步深化科技体制改⾰的若⼲意见》,稳定⽀持基础性研究和基础性技术⼯作;放开放活技术开发机构、社会公益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基本完成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

同时,要求尊重知识,尊重⼈才,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科研院所改⾰进⾏更全⾯系统的部署,明确各类科研机构改⾰与发展⽅向。

这⼀阶段事业单位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逐步确⽴以政事分开为主线,以社会化为⽅向,以分类改⾰为推进战略。

事业单位改革考察资料交流

事业单位改革考察资料交流

事业单位改革考察资料交流
事业单位改革是指对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使其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内部机制灵活、经营效益明显提高的特点。

改革的目的是推动国有事业单位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实现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负盈亏、自负债务。

下面是一些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资
料交流:
1. 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事业
单位改革的背景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在于提高国
有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2. 改革的主要内容: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架构调整、人事制度改革、薪
酬制度改革、财务制度改革、市场化运作等。

通过改革,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适应市
场需求,提高效益。

3. 改革的实践与经验:中国自1990年代开始实施了事业单位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

其中包括改革需坚持问题导向、改革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改革要
注重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等。

4. 改革的问题与挑战:事业单位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包括
利益关系调整难、改革进程不平衡、内外部环境变化不确定性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和努力。

通过资料交流,可以加深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理解,共同探索更好地推进事业
单位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事业单位改革知识及情况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关键要从体制机制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调整和规范政事关系。

2011年4月初,中央已经确定了一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共涉及到超过126万个机构,4000余万人。

该表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录主要问题改革内容改革方向改革难点1.三大阻力改革时间1.基本介绍2.2011年的改革目标3.专家分析4.分类改革时间表确定地方改革主要问题改革内容改革方向改革难点1.三大阻力改革时间1.基本介绍2.2011年的改革目标3.专家分析4.分类改革时间表确定地方改革主要问题目前中国事业单位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完善密切相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政事不分。

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部门,政事边界不清,功能定位不明,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既存在“越位”又有“缺位”问题,对事业单位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标准、行为规范的宏观管理不足,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落实不够,公共服务效率不高。

二是管办不分。

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举办事业单位直接提供公益服务,并实行监督管理,既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又履行出资人职责,造成“管”、“办”的职责不明确,主管部门专注于直属事业单位的管理,对全社会、全行业事业单位提供公平环境的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三是投入机制不健全。

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公益事业投入方式单一,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存在地区和城乡分布不均衡,同时,对投入效益监督不够,难以保证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政府对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服务的组织管理不规范。

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在税收优惠、贷款融资、职称评聘等政策方面不能与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不利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公益机构,发展公益服务事业。

改革内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包括政府的职责定位,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创新等,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可重点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转变政府职能。

如何明确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职责划分,切实保证政府与事业单位在职能、机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分开;如何收回和整合事业单位行使的行政职能,实现行政职能的有机统一,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如何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减少对事业单位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

二是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

如何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属性,实施分类改革,将主要承担行政职能和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分离出去;如何从财政投入、税收政策、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促进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如何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的用人权、薪酬分配权、职称评聘权、经费设施使用权、自主运营权等法人自主权。

三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如何根据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不同,实施分类管理;如何实现政府管理职能和出资举办职能的适度分离;积极探索管办分离有哪些有效的实现形式;如何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

四是完善政府投入机制。

如何加大投入力度、改革投入方式、完善投入监督机制,形成职权明确、分级负担、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事业单位投入机制;如何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公益服务责任,举办相应事业单位。

五是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

一方面,如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打造政策平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的提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对社会公益组织行为规范的监管,完善有关收费标准、资产处置、收益分配、服务质量等政策,规范社会力量的公益服务行为。

改革方向中编办、人保部等相关部委正在抓紧制定《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两份文件可能会一同出台。

这意味着,此番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将与事业单位改革本身同步推进。

据工资改革参与人士透露,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对政策和经济管理工作有明确辅助作用,以及明显以社会公益性为属性的事业单位,将继续得到财政保障;目前这类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大多以"参照公务员"和"全额拨款"的形式获得,不过,在国家部委所属的事业单位中,比例在少数。

对于一些以业务突出、主要以行业或专业业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将继续获得财政扶持。

此类事业单位工资收入主要以财政补贴形式获得。

但对于一些工资收入"自收自支",主要面对市场,并已经开展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将在相关部委的扶持下,尽快推向市场。

此外,一些职能重合、长期亏损、课题任务量不多的事业单位将会被打包重组或彻底剥离。

此外,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津补贴发放依旧是改革重点。

津补贴是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在2006年人事部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并没有对津补贴的发放做出规定。

这也让津补贴成为事业单位工资收入的另一隐蔽但却重要的收入来源。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福利研究室主任何凤秋说,目前事业单位津补贴情况繁杂,占总收入比重差异较大。

如何将合理的津补贴规范到统一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来,同时又不至于引发新的矛盾,是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人保部相关人士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终的目标是尽量推向市场,变成类咨询公司。

但该人士表示,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需要很长时间。

改革难点目前,国务院共有社科院中科院等直属事业单位14个,有国资委、科技部等相关部委29个,税务总局、工商局等直属机构18个,以及部委管理的国际局10 个。

在这些机构下面,基本上都有数目不等的相关事业单位。

这些种类繁多,人员规模庞大的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成为此次改革的难点。

事实上,中科院和社科院在2008年被选为进行工资改革的试点。

两年已过,这两个"先行先试"的事业单位推进的工资改革依然困难重重。

社科院人士说,院里工资改革基本已经停止,没办法再推进了。

该人士透露,停止的原因在于社科院向人保部争取的"一级以上研究员岗位比例达到60%以上"这一要求至今没有得到批复。

他称,定岗定薪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最上面的人员级别定不下来,下面都不好做。

即便是在中科院,推进的工资改革也仅仅停留在定岗定薪的层面,而对于绩效究竟该如何考核,相关的津补贴参考标准如何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

由于体制遗留原因,科技部掌管着包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众多部委下属的科研型事业单位的工资费用。

这一权利,由前国家科委承袭而来。

每年,科技部都要对几乎全部部委所属的科研事业单位的支出费用统一匡算,然后上报财政部拨款。

科技部人士称,最近几年来的局面是,国务院部委设置瘦身,但是相应事业单位却在逐年扩编。

仅以科技部为例,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科技部下属事业单位只有两三家,单现在已经发展至近10家。

目前,每年科技部匡算出来的国务院部委相关事业单位的工资等费用支出已经近500亿。

而十年前,才不过几十亿的规模。

科技部人士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应该推进,否则都吃财政,只会包袱越来越重。

对于那些盈利能力强,能挣钱的事业单位应该剥离出去,推向市场。

但他也表示,一步到位推向市场根本做不到。

事实上,多数部委事业单位都不看好此轮工资改革,某部委的一家事业单位负责人预测,"这一轮改革依旧会胎死腹中"。

三大阻力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受到工人、农民的欢迎。

但一如既往地,受到以教职工为代表的事业单位从业者的坚决抵制。

2008年底,广东起草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拟为其后的养老制度改革铺路。

然而,此方案刚一提交各事业单位内部征求意见,“就引起混乱和不稳定,一些人直接写信给省委领导,大批人申请提前退休或买断工龄。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官员告诉记者,分类改革本身就困难重重。

尽管从单位性质上看,要进行分类划分并不困难,但由于所有事业单位都与政府行政机关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平衡和照顾各方利益,要进行公平有效的划分争议极大。

按照此征求意见稿,广东拟将全省所有事业单位分为三类:行政类事业单位、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及公益类事业单位。

后者是养老制度改革对象。

第一类事业单位要与国家机关合并,他们对改革双手赞成;第二类拟通过改制成为企业,这类单位绝大部分自成立之日起就按企业模式纳入养老保险序列,在养老保险改革方面争议不大,但对自己要被直接改成企业的做法,反应激烈。

很多列入转制计划的事业单位人员,纷纷打报告要求回到公务员系统工作。

这是第一重阻力。

第二重阻力是,征求意见稿在以高校教职工为代表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内,掀起了一股提前退休潮。

华南农业大学一位已退休的教师告诉本刊记者,当时有教师测算过,按老办法退休,退休金在3500元/月以上;若不申请提前退休,退休金则可能只有1600元/月左右。

按照广东省的征求意见稿,在2008年12月31日前,凡工作年限满30年的;或个别工作年限满20年,因身体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经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亦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对这部分职工,可按“老人老办法”实行退休养老待遇。

据广东当地媒体报道,2008年12月20日前后,各大高校的人事处办公室门前,前来询问退休政策的教职工川流不息,“不少符合条件的高校教授打算先退休,然后等着学校返聘自己”。

广东省社保系统一位官员称:“当时提出要退休的大概有上千人,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秩序,还有一些老师公开抨击改革方案,认为公务员不改,只改事业单位,不公平。

”在改革方案执行者眼中,还有第三重阻力,就是财政支付难题。

上述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员告诉本刊记者,如此庞大的公益类事业单位人群一下子进入社保,财政必须按其工龄为其补缴工资额28%的养老保险费。

“当时劳动、人事及财政部门坐在一起测算了一下,就算每个职工平均补缴十年,那至少也要几十亿元,更何况平均工龄可能不止十年”。

如果再算上按工资额的16%缴纳职业年金,“那更是不得了,没人敢提”。

据悉,2009年广东省财政对社保养老基金补助3.3亿元,压力原本已相当巨大。

“各部门一看情况这么复杂,改革对象都闹得这么厉害,全都像得了心肌梗塞,谁都不敢动了。

”这位官员说。

就这样,广东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办法不了了之,养老制度改革方案也随之搁浅。

作为最早启动改革的省份,广东的经历被其他省(市)视为教训。

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上海、重庆及浙江均未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山西正在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期工作,目前已撤并事业单位74个,核减事业编制2827名,其中全额352名,差额1046名,收回政法专项编制72名,核减处级领导职数182名。

但是,山西的改革能进行到何种程度,业界并不看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